苏轼《定风波》词中的人生心态_第1页
苏轼《定风波》词中的人生心态_第2页
苏轼《定风波》词中的人生心态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轼《定风波》词中的人生心态

宋代伟大作家苏轼的“定风波”(莫听林打叶的声音)。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贬谪黄州的第三年。苏轼于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受逮捕,罪名是“谤讪朝廷”,罪证是搜罗到一束诗文。原来苏轼请求补外以来,有时在诗文中发点牢骚,有时表示出与新法不同的意见,有时针砭新法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抚事以讽”。但朝廷却拾取苏轼的片言只语,象追捕盗贼一样把苏轼抓来关进监狱。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后幸经亲故营救,才于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贬谪黄州。在黄州的四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在友人的帮助下,买了一块废弃地,除草开荒,掘井筑室,躬耕其中。此时,他开始思考生命的真谛,审视自己得失波动、世路巉岩的一生。他游览赤壁,即景生情,隐寓寄托,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脍炙人口的诗文。抒发被贬黄州后坦然物外、旷达处世、不为忧患所动摇的情怀。《定风波》这首词,借生活小事表现作者笑对风雨、笑对人生的开朗乐观的性格。上片首先写道中遇雨,风雨潇潇,身无雨具,但作者以“莫听”表示不把“风雨”当回事的稳定心态。接着描写风雨中咏着诗句悠然信步的神情:别看我穿的是草鞋,拄着竹杖,可在这风雨中,要比骑马悠闲自在多了,这点小小的风雨算得了什么,人的一生不知要经过多少风雨。词人直抒胸臆,慨然由衷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的感叹,抒发不为外界风云变幻干扰,坦然自信的生活态度。下片写寒暖阴晴的变化。风雨过去,迎来斜阳,按理应该庆幸,而作者却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词人在派系倾轧严重,朝政反复无常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平静与超脱的人生态度。词中那种不怕挫折、坦然面对人生的一切不幸和忧乐两忘的人生境界,令人欣赏,令人钦佩,令人激动。在心为志,出言为诗。苏轼的《定风波》,明确的表示出他知天乐命、傲视风雨磨难的积极人生态度。苏门弟子陈师道说:“一代苏长公,四海名未已。投荒忘岁月,积毁高城垒。”说明苏轼虽然才高一世、名满朝野,却在一生之中屡遭毁谤、磨难和打击!他既不见容于王安石,又不得志于司马光,夹在新旧两派之中,一生升沉不定,备受打击和折磨。为此,苏轼也曾苦闷、郁愤、孤独、彷徨。是什么使他在苦闷中得以解脱、安然若素?是什么使他身处逆境而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是什么使他洁身自好、忧乐两忘?答案是:健全的人格,豁达的胸襟,独特的个性。纵观苏轼一生,正如林语堂所作的精彩的评价:“他是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这还不是苏轼的全部。“他比我国其它的诗人更具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象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他的诗词歌赋,散发着生动活泼的人格,永远真挚、诚恳、不自欺欺人。他很有魅力,正如女人的风情,花朵的魅力与芬芳,容易感受,却很难说出其中的成分。他恨罪恶,眼里容不得沙子,遇到不顺眼的事物就“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他仁慈慷慨,老是省不下一文钱,却自觉和皇帝一样富有。他最佳的名言,也是他对自己最好的形容就是他向弟弟子由所说的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难怪他快快活活,无忧无虑。他有一双睿智的审美的眼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在坐牢、贬官、流放后,他暂居政府官员走长江水路休憩的驿站——临皋亭。他写信给朋友说:“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昔百变。”别的观光客实地一看,却大失所望。他善于生活:筑水坝、造鱼塘、植花木、种菜蔬;自己煮饭菜,并有研究,为后人留下“东坡肘子”、“东坡煮鱼”、“东坡羹”的名菜牌。他幽默机智,容易接受哲学的安慰,他在雪堂的墙壁和门板上写了三十二个字,日夜观赏。内容是四道警告:“出舆入辇,蹶瘘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峨嵋,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他吟诗作赋、挥毫泼墨,充满自豪与满足,让后人在其作品中探出他幸福、快乐的奥秘。他到处捕捉诗意的片刻,并把它化为永恒,哪怕是一次道中遇雨、几回月夜泛舟,他都能体味出诸多哲理,生发出几多感叹。他出入儒道,濡染佛禅,思想宏博开放,兼容并采,灵活通脱。他富有积极入世的精神,主张“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济时治国“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他又有超旷出世的襟怀,认为“超然游于物之外”,就可“无所往而不乐”。他为人重志操,赞赏“不以时迁”的松柏,力求“毁誉不动,得丧若一”;他热爱学问事业,一生“中心乐之,自进不已”;在物欲的需求上,能“随缘自适”,知足长乐;在名实的关系上,主张“处己也厚”,“取名也廉”,宁可“实浮于名”,不要名过于实。因此,苏轼处顺境并不流于逸乐;处逆境也不走入颓丧。正因为此,他才成为后世众多知识分子敬仰的对象,学习的楷模。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世上的事情往往这样:成果未得,苦果先尝;壮志难酬,失败常遭;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能遭受“风雨”,就有可能遭遇不幸。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苏轼的《定风波》词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一位哲人说过:“迎头搏击才能前进,勇气能减少风雨的打击。”事实也是这样,越是勇于搏击,越是敢于面对,就越能经得起风雨的考验。当代的大学生,经历的风雨很少,更不要说经受艰苦的磨练了。他们有的稍遇困难,就不知所措;偶遭不幸,就萎靡不振,消极后退,一味地耿耿于已有的现状,无端的消耗自己的精力,消磨自己的意志。这样,必然是越怕困难,就越是走不出不幸的阴影,最终陷入“自卑”、“自弃”的泥潭,无法得到解脱。有的大学生心胸狭隘,个人第一,人格不键全,致使发生骇然听闻的“棕熊”,“马加爵”等恶性事件。人们对当今大学生思想状况非常担忧,甚至对整个教育都提出了质疑和责难。平心而论,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评价体系、西方各种思想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冲击等等,绝不能都归罪于教育。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到中国现当代教育模式,几经变异、革新,不但积累了大量而丰富的经验,也培养出了一批批科技、文化精英和民族脊梁,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许多有识之士都清楚地看到,当代大学生在求知和做人方面,明显的表现出重智轻德的倾向,求知与生活严重脱节。他们希冀得到美的生活享受,但又缺乏一定的审美知识和能力,以致生活在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窗明几净的校园里也发现不了美。于是,寻求刺激、沉溺网吧、游戏人生,用青春赌明天。他们有的知识偏狭:看的是考试书,做的是应试题,读的是武侠小说,却没有自觉的接受传统文化的良好熏陶。对于中外优秀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因而不能借鉴别人成功的生活经验。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坦荡的胸怀,独立的个性,高尚的审美情趣。你可以不会写诗,你可以不会画画,你可以不会书法,你可以不做苏轼第二,因为那太难,象苏轼这样的全才,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有一个,但是,你可以努力学习,博览群书;你可以学会做人,学会发展;你可以笑对风雨,笑对人生;你可以磨练意志,豁达胸襟;你可以张扬个性,健全人格。如果这样,你就能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