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桂枝量效关系及配伍用药规律研究_第1页
《伤寒论》中桂枝量效关系及配伍用药规律研究_第2页
《伤寒论》中桂枝量效关系及配伍用药规律研究_第3页
《伤寒论》中桂枝量效关系及配伍用药规律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伤寒论》中桂枝量效关系及配伍用药规律研究

桂枝是樟科植物的一种干燥的肉桂科植物。它的皮肤是经过处理的。适合亚热带地区的无霜环境。主要产于广西、广东和云南。《神农本草经》称之为牡桂,归于上品,“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柯琴《伤寒附翼》谓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因此对桂枝的剂量和配伍相关性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伤寒论》方剂临床疗效卓著、享誉古今,其药物使用极为精准,加减均讲究严格法度,而其剂量的使用更为灵活。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原文中药物使用规律,是还原《伤寒论》原意的直接途径,可避免其他学说解释而造成的内容牵强。宋本《伤寒论》是古代第一版官定的标准本,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研究分析《伤寒论》含桂枝方剂的组方归经、桂枝的剂量、药味数、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及桂枝单次用量,探讨其量效关系1数据和方法1.1数据来源宋本《伤寒论》1.2剂量转换类方证桂枝组方的归经依据《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根据考证东汉时期1两=24铢=13.80g,1斗=10升,1升=200mL进行剂量转换1.3单次服用水量和桂枝单次用量的关系(1)桂枝组方的归经、桂枝的剂量、药味数、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桂枝单次用量。桂枝单次用量=单次服用水量÷用水量×桂枝剂量。(2)桂枝剂量、桂枝单次用量分别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3)桂枝作为主药或者非主药时与炙甘草、芍药、麻黄、茯苓、柴胡配伍时的使用剂量。1.4统计学检验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经One-SampleKolmogorov-SmirnovTest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若符合正态分布用2结果2.1阴病、少阴病、少阴病含有桂枝的方剂共40首,占全部113首方剂的35.40%。从六经分布来看,含桂枝方剂分布依次为太阳太阴病12首(30.00%)、太阳病9首(22.50%),太阳阳明病6首(15.00%)、厥阴病4首(10.00%),少阴病3首(7.50%)、太阳太阴阳明病3首(7.50%)、少阴太阴病1首(2.50%)、太阳少阳病1首(2.50%)、太阳少阳阳明病1首(2.50%)。其中单经方16首(40.00%)、二经方20首(50.00%)、三经方4首(10.00%)。从阴阳来看,其中阳经方证17首(42.50%),阴经方证15首(37.50%),阴阳合经方证8首(20.00%)。2.2药味数、用水量37首含桂枝方剂剂量情况见表1。二元相关性分析显示,桂枝单次用量与药味数、用水量均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4),而与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数无明显相关性(P=0.103,P=0.183,P=0.860)。2.3桂枝是否为主药相关因素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仅桂枝单次用量、剩余水量和服用次数进入模型,其中桂枝是否为主药与桂枝单次用量和服用次数关系密切(P=0.008,P=0.043),见表2。2.4桂枝为非主药时的细药成分及药味数37首含桂枝方剂中桂枝为主药13首(35.14%)、为非主药27首(64.86%)。桂枝为非主药时的桂枝单次服用剂量、药味数与其作为主药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33),见表3。组方为6味药,每日2次,如桂枝为主药其服用剂量为16.2g(≈16g),如为非主药则服药剂量为6.36g(≈6g)。2.4.1桂加味剂为非主药时的药味数11首桂枝配伍炙甘草方剂中桂枝为主药时的桂枝单次用量明显高于桂枝为非主药时(P=0.046),而药味数明显低于桂枝为非主药时(P=0.043),见表4。组方为6味药,每日2次,如桂枝为主药其服药剂量为24.84g(≈25g),如为非主药则服药剂量为6.24g(≈6g)。2.4.2药时比较总参数11首桂枝配伍芍药方剂中桂枝为主药时的桂枝单次用量和药味数与桂枝为非主药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82,P=0.383),见表5。组方为6味药,每日2次,如桂枝为主药其服药剂量为13.56g(≈14g),如为非主药则服药剂量为8.40g(≈8g)。2.4.3药比较无明显差异9首桂枝配伍麻黄方剂中桂枝为主药的桂枝单次用量和药味数与桂枝为非主药比较无明显差异(P=0.245,P=0.714),见表6。组方为6味药,每日2次,如桂枝为主药其服药剂量为6.36g(≈6g),如为非主药则服药剂量为3.84g(≈4g)。2.4.4组方为6味药,其服药剂量为17.32%;3首桂枝配伍茯苓方剂中桂枝均为非主药,桂枝单次用量为(5.67±1.16)g,是药味数(4.00)的1.42倍,组方为6味药,每日2次,其服药剂量为17.04g(≈17g);桂枝为主药时,未发现其与茯苓配伍使用。2.4.5组方为6味药,其服药剂量为3.32%;3首桂枝配伍柴胡方剂中桂枝均为非主药,桂枝单次用量为(3.00±0.43)g,是药味数[(9.33±2.52)g]的0.32倍,组方为6味药,每日2次,其服药剂量为3.84g(≈4g);桂枝为主药时,未发现其与柴胡配伍使用。3桂枝为综合方桂枝提取物具抗菌、抗病毒、利尿、扩张血管、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抗过敏等广泛的药理作用。《伤寒论》中含桂枝的方剂达总方剂数的35.40%,根据“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原则,掌握含桂枝方剂的归经分布、桂枝剂量,以及在不同配伍中其剂量使用特点,对深入灵活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组方归经方面,桂枝主要在阳经方证中使用,同时也可在阴经方证和阴阳合经方证中使用。因此,桂枝发挥功效并非关注于药性的寒热和六经八纲的归属,而主要在于其本身的作用及其配伍时所发挥的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桂枝单次用量与药味数、用水量均密切相关,而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桂枝是否为主药与桂枝单次用量和服用次数关系最为密切,由于桂枝单次用量由单次服用水量、用水量、桂枝剂量计算得出,因此可以说明通过桂枝单次用量和药味数即可推测出桂枝是否作为主药时的剂量。功效分析表明,《伤寒论》中桂枝不单独使用,作为复方应用时多与炙甘草、芍药、麻黄、茯苓、柴胡等配伍。桂枝与炙甘草配伍的方剂共11首,其中桂枝为主药的6首,桂枝为非主药的5首。作为二药合用的仅有桂枝甘草汤,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此方中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用于治疗汗出过多、阴液耗伤引起的心下悸动不安,可见其具有滋补阴液功效。而在此基础上增加芍药、生姜、大枣组成的桂枝汤中,桂枝则发挥调和营卫的功效,可见其并非绝对主治太阳病,而以滋补阴液为主的太阴病也可涉及,因此,太阳病、太阴病均为桂枝汤适应证。此外,作为桂枝汤类方,第177条炙甘草汤中炙甘草四两、桂枝三两,其中桂枝则发挥引药上行的功效,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桂枝与芍药或麻黄配伍时,桂枝为主药时的桂枝单次用量和药味数与桂枝为非主药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推其原意,可认为张仲景在桂枝与芍药或麻黄配伍时,桂枝可不依据药物数量进行换算使用剂量,而采用固定剂量。第12条桂枝汤组方中桂枝和芍药各三两,通过养胃增液、调和营卫而达到发汗、止汗的作用,用于精气虚而不足以祛邪外出的太阳病。与芍药配伍时,组方为6味药,每日2次,如桂枝为主药,其服药剂量为13.56g(≈14g),如为非主药,则服药剂量为8.40g(≈8g)。第35条麻黄汤组方中麻黄三两和桂枝二两,麻黄发汗有力,而桂枝滋补阴液,并治上气咳逆,寓发于补而不至过汗,用于表实无汗的太阳病。桂枝与麻黄配伍时,桂枝使用剂量宜小,组方为6味药,每日2次,如桂枝为主药,桂枝服药剂量为6.36g(≈6g),如为非主药,则服药剂量为3.84g(≈4g)。桂枝与茯苓或柴胡配伍应用时,桂枝不作为主药,只作为辅药应用。如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中茯苓半斤是桂枝四两的一倍,用以治疗发汗后激动里饮的水饮证。同时,桂枝可降逆下气,配以炙甘草和大枣,则有桂枝甘草汤的滋补阴液之意,用以补充发汗后的津液损伤,一泄一补,以解欲作奔豚之效。组方为6味药,每日2次,其服药剂量为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