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鼻鼽》编制说明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3c3fba0287453e403133365718a665a/83c3fba0287453e403133365718a665a1.gif)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鼻鼽》编制说明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3c3fba0287453e403133365718a665a/83c3fba0287453e403133365718a665a2.gif)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鼻鼽》编制说明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3c3fba0287453e403133365718a665a/83c3fba0287453e403133365718a665a3.gif)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鼻鼽》编制说明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3c3fba0287453e403133365718a665a/83c3fba0287453e403133365718a665a4.gif)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鼻鼽》编制说明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3c3fba0287453e403133365718a665a/83c3fba0287453e403133365718a665a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项目编号:SATCM-2015-BZ(321)编制说明提出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项目承担单位:江苏省中医院项目工作组成员:严道南王嘉玺吴继勇陈旭青丛品王仁忠戈言平彭郑坚朱春晖董红军申琪黄春江二O—六年十二月II目录TOC\o"1-5"\h\z一、工作简况1二、指南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12三、与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23四、重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23五、作为推荐性治未病实践指南的建议27六、贯彻指南的要求和措施建议27七、应用时的促进和阻碍因素28八、应当说明的其他事项28附件1、问卷报告………………30附件2、会议纪要………………32附件3、征求意见总结…………37附件4、临床一致性评价总结…………………53附件5、方法学专家质量评价总结……………68附件6、专家指导组审核总结…………………85#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
编制说明《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项目于2014年12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江苏省中医院承担。按照《关于印发2015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和治未病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方案的通知》(国中医药法监法标便函[2015]3号)要求,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成立了中医治未病标准化制修订“一般人群”专家指导组。经个人报名、中医治未病标准化制修订“一般人群”专家指导组协调后于2015年2月底成立了鼻鼽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项目工作组。项目工作组按照统一要求,开展了文献研究、三轮专家问卷调查、专家论证会、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临床评价(临床一致性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专家指导组审核等工作,并在项目工作组多次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中医临床治未病指南编写规则,完成了起草阶段工作,形成了《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的公开征求意见稿,包括:范围、术语和定义、判断依据、辨体质、干预方法、指导患者自我调摄、注意事项、参考文献以及说明等部分。经中医治未病标准化制修订“一般人群”专家指导组审核后,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网上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公开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再形成送审稿。现就《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编制情况作如下说明。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完成、协作单位2014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印发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任务实施方案的通知》(国中医药法监法标便函[2014]31号),立项开展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和治未病项目制修订工作,《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项目承担单位为江苏省中医院,项目负责人严道南。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并总体指导、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中华中医药学会进行治未病标准制修订的技术指导和质量考核评价,审查和发布中医治未病标准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其他业务部门根据职责对治未病标准制修订工作给予指导和支持。江苏省中医院为本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协作单位有南京市中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张家港中医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云南省中医院和山东省中医院等。(二)主要工作过程2015年2月底在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一般人群”专家指导组的指导下组建了鼻鼽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项目工作组。随即开展了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工作。2015年4月工作组部分成员分别参加在天津召开的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项目培训会和在南京召开的全国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和治未病标准项目工作会,接受了此次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和治未病标准项目的各阶段实施技术方案培训。2015年5月工作组在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一般人群”专家指导组的指导下,填写了《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项目任务书,报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签字盖章批准。2016年1月工作组完成了文献研究、三轮Delphi法专家问卷调查,形成了文献研究总结、调查问卷分析总结、指南制订草稿。2016年1月17日在南京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12位中医耳鼻喉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指南研究方法学等专家对草稿论证,会后形成了《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初稿。2016年03月16〜31日项目工作组向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试点)建设单位28位同行业专家发送初稿征求意见,返回后按照“循证”等原则,项目工作组讨论了提出的所有意见,决定是否采纳并提出了理由,据此修改指南初稿形成了评价稿。2016年4月10日〜2016年07月31日项目工作组邀请10个以三级医院为主的医疗单位开展了200例临床一致性评价,包括住院病例、门诊病例,从适用判断依据、辨体质、干预方法及指导患者自我调摄等方面与指南进行比较,撰写了临床一致性评价总结。2016年10月16日〜2016年10月29日由中医耳鼻喉科、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等的4位专家进行指南方法学的质量评价(AGREEII工具)。项目工作组认真讨论了专家临床一致性评价反馈的意见和专家质量方法学评价,对评价稿又作了全面的整理、修改,经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一般人群”专家指导组审核后报送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网上发布,全国征求意见后再次修改,形成送审稿(尚未完成)。本次指南制订的编制过程如下图所示:文猷研%利前期准需(三)指南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工作本指南的起草人员根据参与情况,分为主要起草人、参加起草人和咨询认证专家,各人的具体信息及所做工作见下表。1.主要起草人姓名学位职称单位,职务承担工作严道南学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南京中医药大学耳鼻喉科教研室主任《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负责人。组织申报、实施、总结。王嘉玺学士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参加《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起草、修改等,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参加专家论证会,参加临床一致性评价等吴继勇博士副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参与文献研究,参加《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起草、修改等。陈旭青硕士生研究生南京中医药大学参加《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起草、修改,起草编制说明。
2.参加起草人姓名学位职称单位,职务承担工作王仁忠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参与工作讨论,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参加专家论证会,参加临床一致性评价等黄春江学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云南省中医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参与工作讨论,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参加临床一致性评价等丛品博士教授、主任医师浙江省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参与工作讨论,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参加专家论证会,参加临床一致性评价等申琪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五官学科主任,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参与工作讨论,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指南方法学质量评价,参加临床一致性评价等董红军学士副主任医张家港中医参与工作讨论,在专家问卷发
师医院耳鼻喉科主任表修改意见,参加专家论证会,参加临床一致性评价等朱春晖硕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参与工作讨论,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参加临床一致性评价等戈言平学士主任医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参与工作讨论,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参加临床一致性评价等彭郑坚学士教授、主任医师南京市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参与工作讨论,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参加临床一致性评价等3.咨询认证专家姓名学位职称职务单位承担工作汪受传硕士教授、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参加专家论证会,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杨月艳博士副主任医师江苏省中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参加专家论证会,在“同行征求
意见”中发表意见史锁芳博士教授、主任医师江苏省中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郭义博士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李慧博士副主任医师广东省中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于雪峰硕士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赵霞博士教授、副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孙海波硕士主任医师、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张燕平学士主任医师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郭裕学士主任医师、副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指南方法学质量评价
刘静博士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指南方法学质量评价李莹学士主任医师、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指南方法学质量评价陶波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刘蓬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刘建华硕士主任医师、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谯凤英大专主任医师天津市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李彦华学士主任医师、教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
王耀华学士副主任医师张家港市中医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谢强学士主任医师、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阮岩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参加专家论证会,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忻耀杰学士主任医师、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蒋路云学士副主任医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邓可斌博士主任医师湖北省中医院耳鼻咽喉科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郑日新硕士主任医师、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田理学士主任医师成都中医药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
大学附属医院“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李云英学士主任医师、教授广东省中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张勤修博士主任医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沈峰博士主任医师江苏省中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参加临床一致性评价陈小宁博士主任医师、教授江苏省中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参加专家论证会,参加临床一致性评价蒋中秋学士主任医师、教授江苏省中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参加临床一致性评价田道法博士主任医师、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马华安博士主任医师、教授江苏省中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参加专家论证会,参加临床一致性评价
王士贞学士主任医师、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参加专家论证会李泽卿博士主任医师江苏省中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参加临床一致性评价曹济航学士主任医师、教授江苏省中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王东方博士主任医师、教授江苏省中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参加临床一致性评价孙书臣学士主任医师、教授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胡陟学士主任医师、教授江苏省中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熊大经学士主任医师、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刘大新学士主任医师、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在专家问卷发表修改意见,参加专家论证会虞舜博士研究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参加专家论证会二、指南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一)指南编制原则本指南编制遵循“科学性、实用性、规范性”原则,按照“能够为中医行业内实际应用,能被行业外广泛接受和认可,并与国际诊疗指南接轨”的要求,采用本团队研究形成的循证性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编制技术方法开展鼻鼽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的研究。科学性科学性是编制本指南的前提,也是保障指南质量的基础。本指南在编制过程中,严格遵循科学性原则。本团队广泛调查了国际形成循证指南证据的方法,提出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文献研究法”“专家问卷调查法(Delphi法)”“专家会议法”三法合一的研究方法,保证了治未病指南的科学性。团队制定了中医循证指南研制的“文献研究法”,包括“文献检索”、“文献综述”、“文献评价和证据等级的确定”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文献检索”按国际通行要求方法进行,要求查找古今中外与鼻鼽相关的文献;“文献综述”提出了保证指南研制质量的工作要求,对其中的临床文献按不同类别提出了文献评价方法并逐条文献进行了评价评分;在“证据等级的确定”这一环节,团队自主开发了“中医文献依据分级及推荐级别”这一研制循证性中医指南的关键工具并付诸实施。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国际广泛应用的Delphi法为基础加以改良,结合中医药行业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调查专家遴选办法、各轮问卷的形成方法、答卷数据处理的统计分析方法,使之成为有效凝聚专家共识的方法。按照团队提出的“专家会议法”要求,邀请了以中医耳鼻喉科学专家为主,相关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学科专家、指南研究方法学与中医文献学专家等组成的专家论证组召开专家论证会,就项目工作组通过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形成的指南草稿,特别是其中存有争议、有待讨论、商榷的内容,请专家们给出较客观的和专业化的意见,形成本指南初稿。实用性本指南研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规范鼻鼽缓解期的临床医疗干预方法,给临床医生推荐可以实际应用的鼻鼽缓解期的判断依据、辨体质、干预方法和指导患者自我调摄的策略及操作。即本指南要求适用于耳鼻喉科临床,使临床医生全面了解相关知识、易于实际操作,能在中医药干预鼻鼽缓解期的医疗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在指南研制过程中,不仅查找了相关的中医古籍论述、现代大量的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临床报道、国内外临床文献、学术著作与教材等,将相关论述经文献综述形成的参评因子组成调查问卷,调查了分布于全国各地区以中医耳鼻喉科临床医师为主的专家,集中他们的意见,再经过专家论证和行业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将形成的评价稿邀请10个三级医院做了200例患者的临床一致性评价,所有主要评价项目的一致性均达到90%以上。使本指南从研制过程到结果保证了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规范性本指南在研制过程中,均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及“一般人群”专家指导组的要求,主要遵照《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通则(试行)》、《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技术要求(试行)》、《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制修订实践评价方案》以及已经颁布的各项相关标准、指南实施。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包括文献检索和文献评价方法、专家问卷调查方法、循证证据形成方法、专家论证会方法、专家质量方法学评价方法、临床一致性评价方法等,均按照国际比较公认,以及本团队长期研究形成、为《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通则(试行)》、《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技术要求(试行)》、《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制修订实践评价方案》所采纳的方法进行。保证了本指南的研制方法,包括技术方法及形成的指南规格体例、名词术语、干预方法、语言文字等的规范性要求。(二)确定指南主要内容的方法和论据指南的主要内容《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共有7个组成部分:范围、术语和定义、判断依据、辨体质、干预方法、指导患者自我调摄、注意事项。(1)范围(2)术语和定义(3)判断依据鼻鼽——病史——临床表现——局部检查——其他检查鼻鼽缓解期——时间——临床表现(3)辨体质——肺气虚寒质——脾气虚弱质——肾阳亏虚质——肺经伏热质(5)干预方法——原则——中药——针灸——穴位敷贴——按摩导引——食疗6)指导患者自我调摄(7)注意事项确定指南主要内容的方法文献的收集和筛选以“鼻鼽”、“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体质”、“方药”、“穴位敷贴”、“针灸”、“护理”等作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5年4月;以“allergicrhinitis”、“AR”、“Physique”、“ChineseMedicine”、“Nursing”等作为检索词,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TheNationalGuidelineClearinghouse,NGC)等,检索年限近25年内,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性文献作为评价对象。以“鼻鼽”、“鼽”、“鼽嚏”、“九窍不利”等为检索词,检索“读秀”、“大医”学术搜索引擎和《中华医典》电子丛书。手工检索:文献主要来源于古现代相关著作,诊疗指南、标准、规范、以及中医耳鼻喉科教材、西医耳鼻喉科教材。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则选择其中一篇作为目标文献。在基于文献研究确定调查问卷,调查获得最终结果后,以问卷结果确定适用体质、判断依据、干预方法等,再进行一次检索,以防止漏检,并获得高质量的证据。制定一套明确的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阅读符合标准的文献。纳入文献以各类规范及干预性研究为主。主要选择:已发布的指南、规范、标准、诊疗方案及教材,最新现代医学诊断,随机对照研究、半随机对照研究、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准备纳入调查问卷者等。排除文献为不足以影响临床的理论探讨,非名老中医的、未取得广泛共识的自拟方的临床报道。(2)文献的评价和分级采用相应方法,对不同类型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随机临床试验的评价结合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选出采用改良Jadad量表评分23分的文献作为指南的证据。非随机临床试验的评价采用MINORS条目评分。评价指标共12条,每一条分为0〜2分。前8条针对无对照组的研究,最髙分为16分;后4条与前8条一起针对有对照组的研究,最高分共24分。0分表示未报道;1分表示报道了但信息不充分;2分表示报道了且提供了充分的信息。选择总分213分的文献作为干预性建议证据。Meta分析的评价采用AMSTAR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每个条目评价结果可以分为“是”、“否”、“不清楚”或“未提及”三种,并给予计分,如“是”为1分,“否”、“不清楚”或“未提及”为0分。总分11分°AMSTAR量表得分0〜4分为低质量,5〜8分为中等质量,9〜11分为髙质量。选择25分文献为证据。依据《ZYYXH/T473-2015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证据分级及推荐强度参考依据”中的“汪受传,虞舜,赵霞,戴启刚,陈争光,徐珊.循证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研究的现状与策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1):2759-2763.”提出的“中医文献依据分级标准”对所搜集的文献做出分级。在文献评价的基础上,形成循证证据的推荐建议。推荐强度标准参考依据采用2001年国际感染论坛(ISF)提出的Delphi法推荐级别分级标准。将形成推荐建议的证据来源列入参考文献。文献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评价文献质量的原则和方法,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选取质量较高、技术先进、有效性好、安全性好的临床文献资料作为循证证据的主要来源,撰写文献研究总结。问卷调查项目工作组根据文献研究总结研讨后,采用Delphi法,撰写专家调查问卷,向按标准遴选出的专家作三轮问卷调查。专家遴选的标准:对本病种或本干预方法擅长的临床专家、治未病专家,包括部分中医文献研究学者在内,精通本学科的业务,有一定的知名度、具有高级职称和长期临床工作经验、有兴趣和能够坚持完成数轮专家调查,遴选专家时同时考虑到专家分布的地域性。他们是:张勤修、孙海波、张燕平、郭裕、刘静、陶波、王仁忠、朱春晖、沈峰、刘蓬、陈小宁、刘建华、王嘉玺、谯凤英、戈言平、李彦华、阮岩、忻耀杰、王耀华、蒋中秋、申琪、谢强、蒋路云、田道法、丛品、马华安、王士贞、李泽卿、彭郑坚、邓可斌、曹济航、郑日新、王东方、田理、黄春江、胡陟、董红军、孙书臣、李云英、刘大新、熊大经、郭义、李慧、于雪峰、史锁芳、汪受传、杨月艳、赵霞。三轮问卷的反馈情况如下:第一轮发出41份专家问卷,回收41份;第二轮发出48份,回收46份、二轮补充问卷发出48份,回收37份,第三轮问卷发出28份,收回26份。对专家答卷的统计分析,用Excel表格录入数据,主要从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均数X、等级和S及不重要百分比R)、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变异系数CV)进行评价,按照数理统计结果分析汇总专家意见,由第一轮调查问卷形成第二轮调查问卷,第二轮调查问卷形成二轮补充问卷,第二轮调查问卷和二轮补充问卷行成第三轮调查问卷,再总结形成了《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草稿。(5)专家论证会《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草稿完成后,于2016年01月17日,邀请了12名全国著名临床、文献研究等专家召开专家论证会,他们是:王嘉玺、刘大新、王士贞、阮岩、汪受传、杨月艳、虞舜、丛品、陈小宁、王仁忠、马华安、董红军。会议就工作组提出的指南草稿和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对其中的技术内容进行充分论证,对草稿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工作组汇总专家论证意见修改完善,形成了《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初稿并报送一般人群专家指导组。(6)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鼻鼽治未病工作组于2016年03月16日向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试点)建设单位、与指南相关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重点学科、专科和治未病科(中心)、承担过与标准相关的国家和行业中医药科研项目并获得各级奖励的单位、与治未病相关的学术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对本干预方法有研究的专家,共28位专家发送了“《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制订)”初稿及征求意见表。至03月31日征求意见截止期,共收到回复28份,提出意见62条。项目工作组按照“循证”等原则逐条讨论了专家们的意见,提出了采纳、不采纳的意见及理由,以之为依据,对指南进行修改,形成了《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评价稿。(7)临床一致性评价项目工作组于2016年04月10日至2016年07月31日开展了临床一致性评价。采用病例调查分析方法,在专家指导组指导下,选取了不同地域10个医疗机构作为评价单位,开展符合指南的住院病例和门诊病例调查,要求保证病例数据的可溯源性。评价单位均为三级医院。病例选取时间范围为近1年内,病例总数200例并符合统计学要求。项目工作组对病例调查表和各单位一致性测试报告做了汇总统计,鼻鼽治未病实践指南从鼻鼽缓解期判断依据、辨体质、干预原则及方法、指导患者自我调摄几个方面开展临床一致性评价,经对10个评价单位的200例鼻鼽缓解期人群一致性测试表及一致性测试报告汇总统计后可以看出:鼻鼽缓解期时间、临床表现、体质类型、体质判断依据、干预原则、指导患者自我调摄部分临床均有较高的一致率,分别为98%、99%、98%、97.5%、96.48、98.84%。这说明项目工作组制订的鼻鼽治未病实践指南在这几个方面内容与中医临床一致性高,符合临床实践。项目工作组总结临床一致性评价结果,撰写了“《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临床一致性评价总结”。(8)指南方法学质量评价中医治未病标准化制修订耳鼻喉科专家指导组于2016年10月16日〜2016年10月29日邀请包括中医耳鼻喉科、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等专业的4位专家,应用AGREEII工具对《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评价稿进行指南方法学的质量评价。《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评价稿方法学质量评价组刘静、郭裕、李莹、申琪4位专家对指南总体质量的均给7分,4位专家均表示“愿意推荐使用该指南”,根据方法学质量评价专家返回的“《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研究与评估表”,项目工作组汇总形成了“《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方法学专家质量评价总结”。(9)专家指导组审核在完成以上实践评价工作后,项目工作组将形成的《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评价稿和《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编制说明等材料,于2016年12月02日提交中医治未病一般人群专家指导组审核,提出审核意见,并依据审核意见再作修改,形成《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公开征求意见稿,报送中华中医药学会。确定指南主要内容的依据鼻鼽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制订各阶段的程序、技术方法及要求符合《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通则(试行)》《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技术要求(试行)》《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制修订实践评价方案》的规定。所有的名词术语要求规范,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符合相关中国国家标准(已有国际标准者按国际标准),西医学名词术语符合相关国际标准或中国标准。其他科技术语、名词及名称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公布的名词。中药名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为准,药典未收载者,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本草》正名为准。计量单位按国务院1984年2月2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及GB3100-3102-86《量和单位》执行,单位名称用国际通用符号表示。数字用法按国家标准GB/T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为准。三、与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本项目工作组研究形成的《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没有冲突,并且在编制过程中严格遵循已有的国际、国内标准,使文本内容符合规范,言之有据。本指南文献研究完成后,制订了专家调查问卷,采用三轮Delphi法专家问卷调查征求专家意见,第一轮、第二轮、第二轮补充、第三轮问卷分别收回41、46、37、26份专家反馈的答卷。专家们基本认可问卷中的内容,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根据专家修改意见,课题组再查找文献,并结合相应领域专家意见,对文稿进行了修改。形成的指南草稿经专家论证会论证,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修改,形成的修改稿再送专家指导组论证,经指导组审修形成初稿。项目工作组向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等28位专家发送了征求意见材料。至征求意见截止期,共收到回复28份,提出意见62条。项目工作组按照“循证”等原则,讨论了提出的所有意见,确定是否采纳及其理由,然后对指南初稿进行修改,形成了评价稿,再开展了指南临床一致性评价和指南方法学质量评价,根据专家们提出的修改意见认真研讨,采纳,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指南公开征求意见稿。现将专家们的意见及处理经过和依据汇总如下。Delphi法专家意见集成三轮专家调查对指南制订问卷内容基本认可,但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修改意见:(1)本指南适用人群:鼻鼽缓解期人群。(2)流行病学资料可以删去。(3)治未病指南应强调“辨(体)质”,区别于诊疗指南的“辩证”。(4)“气功”临床普及不高,作用不清,若没有循证医学证据不建议写上。(5)针灸疗法应分:体针、灸法、耳穴贴压法等内容。专家们提出的修改意见大部分都被采纳。详见附件1:《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问卷报告专家论证会2016年01月17日在南京召开了《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专家论证会。出席会议的相关专业专家有王嘉玺、刘大新、王士贞、阮岩、汪受传、杨月艳、虞舜、丛品、陈小宁、王仁忠、马华安、董红军。鼻鼽治未病实践指南制订项目工作组组长严道南、王嘉玺两位教授先后向各位专家汇报了本工作组的工作情况和草稿的内容,以及需提请专家组重点讨论的问题。会议对于《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草稿)进行认真的论证。会议上专家们积极发言。他们总体上对项目工作组提交的草稿给予了肯定,认为草稿已比较成熟,可以作为此次指南制订文本的基础。对于草稿中的若干具体内容,专家们通过讨论基本上达成共识,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修改意见。详见附件2:《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专家论证会会议纪要行业专家征求意见《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项目工作组在将文献研究总结、各轮专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总结材料、指南草稿、专家论证会纪要、指南初稿五项材料报“一般人群”专家指导组审核后,于2016年03月16日向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试点)建设单位、与指南相关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重点学科、专科和治未病科(中心)、承担过与标准相关的国家和行业中医药科研项目并获得各级奖励的单位、与治未病相关的学术团体、企事业单位28位专家发送了征求意见材料。至03月31日征求意见截止期,共收到回复28份,提出意见62条。项目工作组按照“循证”等原则,讨论了提出的所有意见,其中采纳及部分采纳意见18条,未采纳意见36条,并一一提出了理由。详见附件3:《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总结临床一致性评价《中医治未病践指南鼻鼽》项目工作组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法监司文件的要求,于2016年04月10日至2016年07月31日开展了临床一致性评价。项目工作组采用病例调查分析方法,在专家指导组指导下,选取了不同地域10个医疗机构作为评价单位,开展符合指南疾病判断依据的住院病例和门诊病例观察,并保证病例数据的可溯源性。评价单位均为三级医院。病例选取时间范围为近1年,病例总数200例,并符合统计学要求。项目工作组对病例调查表和一致性测试报告做认真的汇总统计,对不一致原因进行了讨论与分析。详见附件4:《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临床一致性评价总结指南方法学质量评价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法监司文件的要求,经开展项目工作组组建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指南起草、专家论证会、指南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等工作后,由耳鼻喉科专家指导组于2016年10月16日〜2016年10月29日邀请包括中医耳鼻喉科、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的4位专家进行指南方法学的质量评价(AGREEII工具)。专家们在收到指南评价稿、征求意见总结等材料后,按“临床诊疗指南方法学质量评价文件”的相关说明,对《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评价稿进行评价,填写了“治未病指南研究与评估表”,在每个评价项目下的“内容”栏先写上得分,然后作必要的文字说明。刘静、郭裕、李莹、申琪等4位指南方法学质量专家评价填写的AGREEII表反馈给项目工作组。项目工作组认真讨论,根据专家评价意见对指南评价稿进一步完善形成专家指导组审核稿。详见附件5:《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方法学专家质量评价总结专家指导组审核在完成以上实践评价工作后,项目工作组将形成的《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专家指导组审核稿和《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编制说明等材料,提交至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一般人群”专家指导组全体成员审核,提出审核意见,并依据审核意见再作修改,形成《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公开征求意见稿。详见附件6:《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专家指导组审核总结五、作为推荐性治未病实践指南的建议《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应作为推荐性治未病实践指南使用,规范鼻鼽缓解期的判断依据、辨体质、干预方法等,为临床医师提供鼻鼽治未病的中医标准化处理策略与方法。六、贯彻指南的要求和措施建议本项目研究形成的《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经审查批准发布后,需要采用多种渠道宣传、贯彻、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组织行业内的推广和贯彻实施工作。举办指南应用推广培训班、继续教育学习班,培训中医耳鼻喉科专业人员,促进指南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利用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这两个学术平台,在其所开展的各种国内、国际学术活动中加以介绍。在学术杂志上发表指南及相关的学术论文,宣传、推广,并吸收进一步完善的意见。七、应用时的促进和阻碍因素本指南通过各级审评后,将作为全国中医行业指南发布实施。应用时,将会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的推荐,并通过举办的指南应用推广培训班、继续教育学习班,学术会议演讲、学术期刊刊载等多种途径促进其在全国的推广应用。由于中医药行业的特点,自古有各家学说,现代有多个学术流派和各地区、各个人的临床治疗经验,因此,多种因素可能对于本指南的广泛推广应用形成阻碍。经过长时期对于中医药标准化认识的逐渐统一,中医耳鼻喉科学术发展所形成的临床趋同性提高,以及指南的更新,指南的质量不断提高,也就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应用。八、应当说明的其他事项建议在本指南发布实施3〜5年后,要依据临床研究的进展和技术方法的进步,对本指南进一步补充、修订、更新。附件1《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问卷报告附件2《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专家论证会会议纪要附件3《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总结附件4《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临床一致性评价总结附件5《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方法学专家质量评价总结附件6《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专家指导组审核总结附件1《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专家调查问卷报告《中医治未病鼻鼽》专家调查问卷的设计,是建立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组认真讨论,针对本研究主题即《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列出了列出了鼻鼽未病状态的简介、概述、临床特点与中医药预防推荐方案的可选指标为参评因子,供各位专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或研究心得,对各项指标赋予分值,并用文字提出补充修改意见和建议。《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于2015年10月15日网上发出,共发给41位经遴选的专家征求意见,至10月28日为止,共收到41位专家的答卷,满足《计划任务书》提出的不少于35份的要求,专家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专家积极系数为100%。o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的设计,是依据循证医学原则和德尔菲法(Delphi)的要求,建立在文献研究和第一轮问卷的基础上,第一轮问卷中每一位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均列出供第二轮专家评价;第一轮共41位专家,对某一条有10人及以上评价为0或1的,第二轮也提出来供专家再评价。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于2015年11月13日网上发出,共发给48位经遴选的专家征求意见,至11月23日为止,共收到46位专家的答卷,专家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6%;第二轮专家补充调查问卷的设计同样依据循证医学原则和德尔菲法(Delphi)的要求,建立在文献研究和第一、二轮问卷的基础上,针对专家提出的治已病用“辨证论治”,治未病用“辨质论治”,列出供专家再评价。第二轮专家补充调查问卷于2015年11月21日网上发出,共发给48位经遴选的专家征求意见,共收到37位专家的答卷,由于未作回复要求,专家调查问卷回收率为77%。第三轮专家补充调查问卷的设计,是依据循证医学原则和德尔菲法(Delphi)的要求,建立在文献研究和第一、二轮问卷的基础上,将原稿修改后的第2稿列出,供各位专家再评价,并用文字提出补充新的意见。第三轮专家调查问卷于2015年12月23日网上发出,共发给28位经遴选的专家征求意见,至2016年1月3日为止,共收到26位专家的答卷,专家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3%。《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项目工作组2016年01月05日附件2《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专家论证会会议纪要会议时间:2016年01月16日-17日会议地点:江苏省南京市新街口书香世家酒店参会人员:江苏省中医院医务处杨月艳副处长。邀请论证会专家组组长:王嘉玺;专家:刘大新、王士贞、阮岩、汪受传、虞舜、丛品、陈小宁、王仁忠、马华安、董红军。项目组组长:严道南、王嘉玺,秘书:吴继勇、陈旭青。会议主持人:严道南、王嘉玺教授江苏省中医院医务处杨月艳副处长感谢各位专家远道而来参加我院承担、严道南教授负责的鼻鼽治未病项目专家论证会。2014年我院非常荣幸承担了30个标准化项目,主要由医务处负责,包括14项“诊疗指南”的制修订和16项“治未病实践指南”的制订,目前大部分工作进行顺利并已接近尾声。此次标准化项目的制修订均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中医药的发展、推动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治未病的制订工作有一定的难度,严道南教授凭借其深厚的中医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协作团队将本次课题进行地较为顺利,并对《中医治未病诊疗指南鼻鼽》的循证性指南制修订技术方法、进展情况予以肯定。她提出本次专家论证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各位专家积极的讨论、交流,形成《中医治未病诊疗指南鼻鼽》初稿,医务处作为该项课题的主要负责部门,会一如既往地推动该项目的顺利进行,也希望各位专家花了大量心血做成的指南能推广到临床,真正为老百姓的健康服务!她与到会专家研讨了在开展本次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制订工作中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专家总指导组汪受传教授指出此次国家对中医药标准化制修订项目支持力度较大,各项目工作组应严格按照循证医学要求完成指南编写汪教授对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及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制订的工作步骤做了详细的说明。中医未病实践指南制订项目工作组秘书陈旭青向各位专家汇报了本工作组的前期文献研究及问卷调查情况:汇报主要分古代文献整理、现代文献搜集评价、专家问卷调查汇总三部分。工作组共检索到与“鼻鼽”相关的古代文献54篇,力求形成现代化、标准化但又不失中医特色理念的“治未病”标准。现代文献共检索到1035篇,根据相关评价标准,如Jadad评分,MINORS评分AMSTAR评分等对文献逐一进行评价。在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指南的草拟还参考了7本教材或相关指南。项目工作组以文献研究为基础,讨论编制了德尔菲法专家调查问卷,邀请全国相关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工作组依次完成了第一轮、第二轮、二轮补充及第三轮专家问卷调查,每轮问卷调查完成后均作了统计分析及专家意见汇总。经文献研究和专家问卷调查,项目工作组讨论形成了《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草稿,提请专家会议评审。项目工作组秘书吴继勇向各位专家汇报了《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草稿的内容,以及需提请专家组重点讨论的问题。会议上专家们积极发言。对于草稿中的若干具体内容,专家们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基本上达成共识,提出了修改意见,主要内容有:(1“术语和定义”中鼻鼽的英文对照“allergicrhinitis,ect.”需要斟酌,可查阅相关中英文翻译对照或SCI文章,寻找出更为贴切的翻译,或可考虑改为拼音。定义中“连续喷嚏”与下文临床症状“阵发性喷嚏”表述不一,可将“连续”去掉,改为“喷嚏”即可。“判断依据”中伴随症状“或伴有眼痒、咽痒、腭痒等症状”可考虑删除,因为其中未能涵盖其它重要伴随症状,如鼻鼽常与哮喘合病,伴随症状里还应包括“喘息”。“中医药干预原则”中“调理脏腑”应根据前期古代文献研究成果改为“调和阴阳”;“畅通鼻窍”中“畅”用字有所不妥,可考虑改为“通利鼻窍”。“干预方案”部分,专家们认为第五条“避免接触过敏原,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最首要的调摄措施,应作为第一条放在最前面,原来的第一条中“劳逸结合”为避免和第四条中“劳逸相适”重复,应删去;“防止受凉”改为“预防外感”更为贴切,因为鼻鼽的发作常与感冒密切相关。第三条中“避免生冷、海鲜、油炸之品”中将“油炸”删除,因为鼻鼽以虚寒体质为多,与油炸之品并无矛盾,“之”字建议改为“等”字。“辨证(结合)辨质调摄”标题改为“辨质调摄”,“治已病”用“辨证调摄”,“治未病”用“辨质调摄”。“肺气虚寒”部分“既往…鼻黏膜色淡”后面逗号改为句号,表示一句话已经结束;“畏风怕冷…”前加“素体”二字,与标题“辨质调摄”更为贴切,以下“脾气虚弱、肾阳亏虚、肺经伏热”同。治法中两句之间顿号改为逗号,下同。主方温肺止流丹文献出处“《辨证录》卷三”,应查阅《辨证录》原书,如温肺止流丹在《辨证录》各卷中方药一致,可考虑将“卷三”二字删除,和下文文献出处表达形式一致;主方温肺止流丹后应加注推荐级别,以下“脾气虚弱、肾阳亏虚、肺经伏热”同。中成药部分因临床上“玉屏风颗粒”较“玉屏风胶囊”更为临床医生熟知且应用广泛,应将“颗粒”放在首位。“脾气虚寒”:中成药“补中益气合剂”临床应用甚少,应根据临床实际应用情况改为“补中益气口服液”。中成药不必强求在药典上出现,推荐原则应为“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市面有售、有文献依据”。“肾阳亏虚”:主方“金匮肾气丸”改为“肾气丸”;中成药部分去掉“金匮肾气丸”,药典没有此药且市面上金匮肾气丸有两种,易引起混淆,用“桂附地黄丸”即可。(9)“穴位贴敷”:以高质量文献为参考,中药剂量、制作方法、贴敷时间应具体化。“推荐级别A”须斟酌,复核meta分析、系统评价文章,如来源文献质量低、偏倚大,需降低级别使用。“食疗”:“猪肾粥”含胆固醇较多,现代人高血压病、高血脂病多发,并不适合推荐,建议“苁蓉粥”,可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找到更为合适的食疗粥品。(11)“说明”中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补充古代文献及手工检索的具体操作方式。补充指南工作成员的姓名、学科/专业、机构(XX医院)、地理位置(如XX市)、成员在指南工作组中的角色。这是指南方法学质量评估的要求。专家们经认真评议,认为《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草稿已基本成形,项目工作组可就以上问题认真核查,少数欠妥当之处进行修改,就可以形成《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初稿,经专家指导组论证后向医疗机构、科研机构、教育机构、行业组织及专家学者等各方面征求意见。《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项目工作组2016年01月20日附件3《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总结《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项目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法监司文件的要求,已陆续开展项目工作组组成、文献研究总结、专家问卷调查、指南起草等工作。项目工作组于2016年1月16-17日在江苏省南京市新街口书香世家酒店召开了专家论证会,邀请了包括中医耳鼻喉科、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文献学、管理部门等的12位专家参加,专家们认真讨论了工作组提交的指南草稿及编制说明,提出了若干修改意见。会后,工作组按专家论证意见修改指南草稿,形成了指南初稿。在将文献研究总结、各轮专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总结材料、指南草稿、专家论证会纪要、指南初稿五项材料报一般人群专家指导组审核后,于2016年3月16日向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试点)建设单位、与指南相关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和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承担过与指南相关的国家和行业中医药科研项目并获得各级奖励的单位、参加过待修订指南制修定工作的单位、参加过与指南相关的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制定的单位、与指南相关的学术团体的成员单位23家,28位专家发送了征求意见材料。至3月31日征求意见截止期,共收到回复28份,提出意见62条。项目工作组按照“循证”等原则,讨论了提出的所有意见,除其中“同意”意见8条外,采纳意见17条、部分采纳意见1条,未采纳意见36条,并一一提出了理由。现将此次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结果汇总如下表。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初稿征求意见汇总表序号意见内容提出意见专家处理意见理由1建议将“本指南适用于鼻鼽缓解期的干预方法”改为“本指南适用于鼻鼽缓解期的干预”。汪受传已采纳已做修改。2建议将原句改为:本指南适合于中医科、耳鼻喉科、治未病中心等相关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医师使用。张燕平未采纳本指南对具有西医执照的医师亦具有参考使用价值。3作为“治未病”,本次指南只是将鼻鼽缓解期患者作为指导群体,是否狭窄?处于致敏髙风险工作环境的潜在发病人群(如直接蒋路云未采纳有潜在发病风险的但是现在并未发病的人群一般不会来医院就诊,这个问题工作组在第一轮专家问卷中就已经设置了相应的参评因子,经过三轮专家问卷及专家共识会,该项已被否
接触粉尘颗粒的车间工人等)是否可纳入本次指南的受众群体?定。4“本指南适合中医科、耳鼻喉科、治未病中心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其中“耳鼻喉科”建议修改为“耳鼻咽喉科”郭裕已采纳已做修改。5本指南在年龄圈定方面不是很明确。是否可将“成人”与“儿童”分开,在其相应诊疗方案的用法、用量方面是否应为儿童进行单独设置。蒋路云未采纳本课题属于“一般人群”治未病范畴,由于儿童用药的特殊性,暂不考虑为儿童用药行单独设置。6合并哮喘的患者,是否适用于该指南,尚不明确。蒋路云未采纳本指南针对于“鼻鼽”治未病,无需对相关疾病作过多说明。
7“鼻鼽allergicrhinitis,ect.”中“ect”应为“etc”。申琪已采纳已做修改。8“血清IgE、特异性IgE”两次出现的“IgE”字体不一。申琪、朱春晖已采纳已做修改。9“可有过敏史”建议改为“可有过敏性疾病史”汪受传已采纳已做修改。10鼻黏膜苍白改为鼻黏膜水肿苍白。李彦华未采纳据2012年《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鼻鼽”一节原文“鼻黏膜苍白”,不做修改。11鼻黏膜色红,其中“色红”是否合适?鼻黏膜正常就是红色的,建议此处改为“充血”。刘静已采纳根据《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8版教材原文“鼻黏膜可为苍白、充血或浅蓝色”。亦结合本指南3.1(3)局部检查中“亦可充血”一句,修改为“充血”。12原句增加一个“均”字,修改为:季节性发病或常年发病者均处于缓解期。郭裕未采纳修改后语义不符。
13“或伴有眼痒、咽痒、腭痒等症状”建议在咽痒后补充“喉痒”这一症状。郭裕未采纳咽部包括口咽、鼻咽与喉咽,“喉痒”已被包括在“咽痒”范畴。14建议在“免疫学检查如皮肤变应原测试”后补充“血清变应原测试”郭裕未采纳2015年天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并未提及这一检查,作为具有中医特色的治未病指南,更无必要提及。15本次指南纳入肺气虚寒、脾气虚弱、肾阳亏虚、肺经伏热四种体质,该类体质是否已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上述4型体质是否能够概括鼻鼽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蒋路云未采纳本体质分型为德尔菲法三轮专家问卷及专家共识会议的结果。16在临床中,患者可能存在体质重叠的情况,即一名患者蒋路云未采纳《中医内科学》上很多疾病也是很多证型同时存在,但编写时都是对每个证型分
可能存在上述体质的2-3种,该类患者指导方案应如何进行?别描述的,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罗列,此处亦然,对每种体质进行单独描述,由临床医师自行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参考、组合使用,更加灵活,也符合临床实际。17在以上体质中,缺少对脏腑“肝”“胆”的纳入,女口患者伴有“肝经郁热”“胆腑郁热”此类患者的调控方案是否可从本指南中得到借鉴,尚不明确。蒋路云未采纳缺少循证医学依据,未能搜集到相关现代文献,且历次教材、指南未纳入“肝经郁热”“胆腑郁热”等证型。18建议辨体质还是以全身辨证为主。因为在辨体质中,既往鼻鼽发作时均具有鼻痒、喷嚏、清水鼻涕、鼻塞等症状,对辨别体质不起作戈言平未采纳“既往鼻鼽发作时均具有鼻痒、喷嚏、清水鼻涕、鼻塞等症状”一句,并不是用于辨别体质的,而是用于说明曾经诊断过“鼻鼽”,现在处于缓解期;“鼻黏膜色淡、苍白或是
用;至于鼻黏膜色淡、苍白或是色红患者是不会描述的,而在鼻鼽缓解期鼻黏膜的局部表现亦不明显,除1非是鼻鼽发作期就诊过并记录在案的。色红”是查体内容,无需患者描述;鼻鼽缓解期患者鼻黏膜局部表现可能不明显,“指南中3.2(2)临床表现:无鼻鼽临床表现或具有以下1〜2种轻度临床表现”,故鼻黏膜表现不明显不影响鼻鼽缓解期的判断;故意见不采纳,维持原稿。19“易患感冒”属于既往史范畴,建议提前。刘静未采纳既往史含义是指外科手术史、预防注射史、过敏史及系统回顾等,故“易患感冒”不属于既往史范畴,应属于患者平素体质范畴。20“素体”是否改成“平素”?刘静未采纳此问题在专家论证会上已做讨论并达成共识,认为“素体”更为合适。21“素体口干烦热”去除“口”字。刘建华未采纳“口干”、“烦热”都是描述症状的术语,“干烦热”语义不通。22“调和阴阳”为总纲,本病的病机为杨月艳未采纳本病的基本病机为“卫表不固,肺卫失宣”,尚且包含“肺
“卫表不固,肺卫失宣”故建议去掉“调和阴阳”四字。经伏热”病机寒热互见,故以“调和阴阳”为干预原则。且该问题在专家论证会上已讨论通过。23“固护卫表”建议修改为“益卫固表”刘静已采纳已做修改。24在“避免接触过敏原”前补充“尽量”二字。田理未采纳指南的制订语言以简洁扼要为原则,“尽量”二字不加不影响语义。25“食饮有节”改成“饮食有节”。朱春晖未采纳“食饮”指“食”和“饮”两方面,而“饮食”的含义侧重于“食”本指南用“食饮”一词,旨在强调“饮”“食”同样重要,另结合《内经》原文:“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不作修改。26增加“避免煎炸食品”李彦华未采纳目前无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煎炸食品会引发鼻鼽,且从中医理论来讲,鼻鼽证型多属气阳不足,煎炸食品又多属热性,适当食用不会引发鼻鼽。
27中药应有参考剂量。郭义未采纳既往《中医耳鼻咽喉常见病诊疗指南》无中药参考剂量,且中药应用剂量应以《中华药典》为准。28原文“甘草”改为“炙甘草”。田理未采纳该方出自《辨证录》,据1989年人卫版,原方为“甘草”。29主方建议为“六君子汤”加减,补中益气汤更适用于“脾气下陷”。杨月艳未采纳据文献研究,该证型下使用“六君子汤”文献依据少,证据级别低;且2012年《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推荐的亦为“补中益气汤”。30常用药的药物组成需调整。常用药内容应与主方“肾气丸”一致。申琪已采纳已做修改。31建议说明热证的体针治疗选穴。申琪已采纳已做修改。32应有针刺手法郭义已采纳已做补充。33在最后一句吧“或选用温灸仪灸”后补充“或雷火灸、李云英未采纳根据文献研究,“雷火灸或热敏灸”相关的文献质量较低。
或热敏灸等。”34在穴位贴敷中加入“三九”穴位贴敷。黄春江、郭裕未采纳根据文献研究,“三九灸”相关的文献质量较低。35穴位敷贴应有药物剂量。郭义未采纳据文献研究,剂量推荐缺少文献依据。36建议穴位贴敷也要按体质施用。郑日新已采纳根据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一文,三伏贴的适用范围为中医辨证为寒证的疾病。故原文拟补充:适用于肺气虚寒质、脾气虚弱质、肾阳亏虚质。37穴位贴敷可在发病季节每周一次连用4到6周。李彦华未采纳本指南适用于鼻鼽缓解期的干预,发病时期的治疗参考“诊疗指南”。38第一段(主要是通过鼻部按摩,疏通面部经络,促进气血通),该段应该删掉。阮岩已采纳已做修改。39删去“猪肾粥”、“肉刘蓬已采纳“猪肾粥”、“肉苁蓉粥”两
苁蓉粥”。理由:用猪肾、羊肉补肾阳似乎依据不足,肾阳虚者脾阳必虚,消化能力本来就减弱,而猪肾、羊肉这类髙蛋白食物难以消化,易加重脾胃负担。“以形补形”只是百姓中流传的缺乏科学依据的说法,若将此食疗方写入指南进行全国推广,则可能坐实了这一说法,似乎欠妥。方在专家论证会上也是争议颇多。刘教授从“妨碍脾胃消化”、“坐实民间传言”两个角度进行说明,理由充分。40删去“猪肾粥”。杨月艳、郑日新已采纳已做修改。41增加清肺经热的食疗。杨月艳未采纳清肺经热的食疗方经过三轮德尔菲法专家问卷已经被删除。42建议在食疗之前应加一条“中药膏方调理”。邓可斌未采纳据“文献研究”,缺少相关文献依据。43诊疗方案制定过蒋路云未采纳“耳压”已被列入本指南。
程,本次指南对穴位贴敷、按摩导引、针刺进行了方案的详述,但对某些中医特色治疗如穴位埋线、耳穴、温针灸等,未见明确诊疗方案,是否可予以补充。据文献研究,“穴位埋线、温针灸”等缺少循证医学依据。44针灸等其他疗法原则上均应有手法、疗程等建议。汪受传部分采纳针灸等方法关于“疗程”的建议一般出现于“诊疗指南”,而对于“治未病指南”,其预防、观察时间难以有具体的限定,因此难以提供具体的疗程建议。拟补充“手法”建议。45“主要结局指标”是否要写?如果要写,怎样体出在本指南的特殊性而不是所有治未病指南的共性指标需要探汪受传已采纳已做修改,拟删除“主要结局指标”一节。
讨。46结局评价,如何评价“治未病”的有效性,是通过疾病复发率、缓解期延续时间、生活质量改善还是其它结局进行评价,尚未见明确阐述。蒋路云未采纳已删除“主要结局指标”一节。47建议改成:避免鼻鼽发病,减轻鼻鼽发作时的症状刘静未采纳已删除“主要结局指标”一节。48建议改成:减少鼻鼽发病,减轻鼻鼽症状,减轻并发症,从而减轻个人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刘静未采纳已删除“主要结局指标”一节。49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下面增加“偶见过敏者”李彦华未采纳已删除“主要结局指标”一节。50“注意事项”建议汪受传未采纳本指南适用于一般人群,主要
增加一些注意点,如针刺用于儿童的注意事项、穴位贴敷后若局部反应较大的处理等。是指成年人,而儿科的治未病指南应由相关科室专门制定。51本指南的中医药具体干预措施建议由专业人士实施,或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刘静已采纳已做修改。52补充2015年天津指南田理已采纳指南在制订的过程中,有必要跟踪最新动态,并对其进行修改、完善。53按照“治未病”标准制修订执笔人会议要求,推荐意见分为推荐使用,有选择性的推荐,建议不要使用和禁止使用4种,推荐强度分强推荐和弱推荐GRADE评价体系将证据质量于雪峰未采纳本稿使用的文献分级方法是由标准制修订总指导组专家汪受传教授提出,已经在儿科治未病指南中广泛应用,具体文献出处为:《ZYYXH/T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送审稿)“证据分级及推荐强度参考
分为髙、中、低、极低4级,而此稿证据的推荐级别是沿用A,B,C,D进行分级,是不是与治未病制修订要求存在不一致依据”中的“汪受传,虞舜,赵霞,戴启刚,陈争光,徐珊循证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研究的现状与策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1):2759-2763.”提出的“中医文献依据分级标准”。推荐级别(或推荐强度)分为A、B、C、D、E五级。强度以A级为最髙,并依次递减。符合治未病指南的要求,不作修改。54指南制定过程中,应用jadda量表,对于jddda量表目前在系统评价手册中已不推荐使用,此处应用jadad量表依据是否明确。蒋路云未采纳本指南使用的Jadad量表评分是本次课题专家总指导组汪受传教授提出的,我院大部分项目及所有儿科项目均采用此评分方法。55同意彭郑坚56同意谯凤英
57同意陶波58同意谢强59同意忻耀杰60同意史锁芳61同意孙海波62同意王耀华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项目工作组2016年4月5日附件4《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临床一致性评价总结《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项目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法监司文件的要求,经开展项目工作组组成、文献研究总结、专家问卷调查、指南起草、专家论证会、指南专家指导组审核、指南在“同行征求意见”中发表意见等工作后,于2016年04月10日至07月31日开展了临床一致性评价。项目工作组采用病例调查分析方法,在专家指导组指导下,选取了不同地域10个医疗机构作为评价单位(见表1),调查符合指南健康状态判断和采用中医干预的住院病例和门诊病例,并保证病例数据的可溯源性。评价单位以三级医院为主,同时包括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病例原则上选取时间范围为近1年内,病例总数200例并符合统计学要求。表1《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临床一致性评价情况表调查单位单位等级主管医师完成病例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三级甲等王嘉玺20山东省中医院三级甲等王仁忠20云南省中医院三级甲等黄春江20浙江省中医院三级甲等丛品20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三级甲等申琪20张家港市中医医院三级乙等董红军20江苏省第二中医院三级甲等朱春晖20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三级甲等戈燕平20南京市中医院三级甲等彭郑坚20江苏省中医院三级甲等陈小宁20合计200《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项目工作组与各评价单位签署了《项目合作协议书》,按照要求对承担评价任务的研究者进行了培训,使参与评价工作者了解指南制订的整体情况,以及临床一致性评价的方法及要求。评价单位承担评价任务的科室组织主管医生结合住院或门诊病例主要围绕指南内容的临床适用性、可操作性进行评估,从鼻鼽缓解期的判断依据、辨体质、干预原则及方法、指导患者自我调摄等方面与指南进行比较,填写《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一致性测试表(病例调查表)》,并依据病例调查表,对指南进行分析评价,撰写《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一致性测试报告》,提交项目工作组。鼻鼽治未病指南项目工作组经汇总《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一致性测试表(病例调查表)》和《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一致性测试报告》,分析并总结本指南一致性测试结果,情况如下:1指南临床评价一致率表2临床应用一致性汇总统计表(N:200例)一致率n(%)类别内容一致比较一致一般不一致致率备注(%)判鼻时间185113198%断鼽缓依解期临床表现185据辨体质类型182体体质判断177质依据干预干预原则172原则主方119主要药物干方药组成与用116预法方法中中成药与法81成药用法其他其他干预干预方法与干95方法预方案指导患者指导患者156自我调摄自我调摄132099%141398%182397.5%204396.5%1例未用175593.1%54例未用225493.9%53例未用21594.4%92例未用153791.7%80例未用141898.8%28例未用注:N是评价总例数,n是每一类别相应一致性评价的病例数量,(%)二n/NX100%;—致率,即(一致例数+比较一致例数)/评价总例数X100%;每一病例的符合指南中对应的干预推荐意见即为一致。据表2所示,鼻鼽治未病实践指南从鼻鼽缓解期判断依据、辨体质、干预方法、指导患者自我调摄几个方面开展临床一致性评价,经对10个评价单位的200例鼻鼽缓解期人群一致性测试表及一致性测试报告汇总统计后可以看出:鼻鼽缓解期时间、临床表现、体质类型、体质判断依据、干预原则、指导患者自我调摄部分临床均有较高的一致率,分别为98%、99%、98%、97.5%、96.48、98.84%。这说明项目工作组制订的鼻鼽治未病实践指南在这几个方面内容与中医临床一致性高,符合临床实践。而方药(方药、主要药物组成与用法)、中成药和其他干预方法的一致率因存在较多病例仅单用汤药、中成药或其他干预方法,有些未使用其他干预方法,若此部分归入不一致病例中会对一致率造成偏倚,故仅分析使用了汤药、中成药或其他干预方法中的一致情况,其结果为93.1%、93.9%、94.44%、91.7%,可以看出,针对使用方药或中成药的病例,鼻鼽治未病实践指南中的方药及中成药的临床一致性评价具有较高的一致率,其他干预方法则因调查病例使用的方法比较分散,一致率相对略低。2临床一致性评价体质类型统计分析项目工作组对200例一致性测试表中体质类型作了统计:肺气虚寒质113例,脾气虚弱质42例,肾阳亏虚质7例,肺经伏热质30例,其他8例(脾气虚弱质与肾阳不足质同时存在2例,肺气虚寒质与脾气虚弱质同时存在3例,寒热错杂质2例,肝郁脾虚质1例)。由上可知,200例鼻鼽缓解期人群报告病例中肺气虚寒质占56.5%,脾气虚弱质占21%,肾阳亏虚质占3.5%,肺经伏热质占15%。10个医院评价单位在临床干预鼻鼽缓解期就诊人群时采用的辨体质类型与项目工作组提供的鼻鼽治未病实践指南评价稿基本一致,少数单位病例所辨体质类型略有不同,其中大部分为相近体质类型,仅个别与指南有较大差别。3方药及中成药统计分析针对使用汤剂方药的146例病例和使用中成药的108例病例统计分析显示,鼻鼽治未病实践指南评价稿中涉及方药使用次数为:补中益气汤44次,温肺止流丹31次,辛夷清肺饮18次,肾气丸3次。此外,指南外方药使用情况为,玉屏风散20次,玉屏风散合桂枝汤4次,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5次,参苓白术散2次,补中益气汤合苍耳子散1例,苍耳子散1次,四君子汤1次,小青龙汤1次,丹栀逍遥散1次,半夏泻心汤1次,牛蒡利咽汤1次,桂枝白虎汤1次,自拟方11次。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专家使用的主方多与指南一致,指南外使用率较高的有玉屏风散,指南工作组将会对其进行进一步文献检索,综合考虑后决定是否纳入。另外,我们发现,对于鼻鼽缓解期人群的干预基本原则一致的情况下,也有各地的特点,析其原因,可能与各地患者体质偏颇及专家个人经验有一定差别有关。涉及中成药使用次数为:玉屏风颗粒55次,玉屏风胶囊7次,补中益气丸2次,补中益气颗粒2次,补中益气口服液1次,桂附地黄丸0次,辛夷鼻炎丸4次。指南外中成药使用情况为:健脾丸10次,鼻渊通窍颗粒3次,通窍鼻炎颗粒3次,鼻康片5次,鼻炎片2次,苍耳子鼻炎滴丸2次,香菊胶囊1次,鼻炎宁滴剂1次,参苓白术颗粒1次,花藤子颗粒1次,院内制剂(包括鼻敏爽胶囊、鼻鼽合剂、鼻敏康合剂)8次,由于中成药种类繁多,且同一名称的中成药剂型也多样,故从药品名称上看临床用药与本指南推荐的药名不尽相同,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使用的中成药虽药名异却功用同,药物组成也基本相似。以“脾气虚弱质”用“参苓白术颗粒”为例,与指南推荐的成药“补中益气丸”同有“健脾益气”之功,都含有“党参、白术、陈皮”之属,故从主要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层面来看,可评价为“一致”。综上,中成药的药名存在较大差异是可以预知的结果,主要与患者病情、各单位药源及医师用药习惯的差别有关。此外,工作组也会根据临床成药实际应用情况,查找相应文献,适当对指南的推荐药品做出合理的调整。由上可知,汤剂共使用146例,使用指南推荐方药96次,非指南推荐但功用主治、基本药物一致的方药40次,一致率93.1%。中成药共使用108例,使用指南推荐中成药61例,使用指南推荐的但剂型不同的中成药10例,非指南推荐但功用主治、药物组成基本一致的中成药31例,一致率94.44%。说明鼻鼽治未病实践指南评价稿中汤剂方药和中成药临床评价一致性较高。同时发现,各调查单位使用的方药及中成药中部分指南未推荐者,临床使用频率也较高,可供项目工作组进一步分析后考虑是否可在研究后纳入指南。其他干预方法统计分析本次调查中发现,其他干预方法的一致率虽为91.7%,但200例中80例未用,临床使用率相对较低。根据各单位病例调查表及测试报告,反映出各单位使用的其他干预方法比较少,大部分单位以使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为主,仅部分单位使用冬病夏治三伏贴疗法、针刺等其它干预方法,但针对使用其它干预方法的病例,临床与指南的一致率相对较高。临床一致性评价单位测试报告总结5.1王嘉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鼻鼽治未病临床验证病例20例。一致性测试10项中一致率均为100%。“其他干预方法与干预方案”17例未用,使用的3例一致率100%。“中成药”比较一致12例,一致率100%。所选20例病人门诊、病房各占10例,男12例,女8例。为资料的完整及可信度,所选病例为近一年内就诊的病人。从统计的信息资料中分析,与指南稍有不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中成药”方面,这可能与各个医院提供的中成药品种不同、医生的用药经验等有关,但大的原则和主要药物组成基本是一致的,考虑到中成药品种繁多,且指南不可能做到包罗一切,故本人无特殊修改意见,请指南工作组酌情考虑是否需要增加或修改中成药。临床使用率较低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其它干预方法与干预方案”方面,这可能与本科室尚未全面开展针灸、穴位贴敷等方法干预鼻鼽有关。综上,我认为本指南与临床的一致性较高,无需重大修改。5.2戈言平(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一致性测试10项中,仅“其它干预方法”一项存在1例不一致的情况,主要是由于该患者一直采用生理性海水进行鼻腔护理所致。其余9项一致率均为100%,提示从整体上看,本指南与临床的符合度较高,可以进行推广应用。另外,“干预原则”一项,对于“肺经伏热质”人群,“干预原则”写了“疏风清热、消肿通窍”,对于“脾气虚弱质”,写了“健脾益气”,这些与指南“调和阴阳、益卫固表、畅通鼻窍”在描述上存在一定出入,但应不违背“针对干预对象个体体质进行调理”的总原则,希望指南工作组对此进行考虑。“中成药”一项,由于受到各家医院采购药物品种、医生临床用药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使用的中成药品种有所出入,但其药物组成、基本功效基本一致,考虑主要与指南不可能做到包罗一切有关,如“肺经伏热质”指南中建议“辛夷鼻炎丸”,本院则常用“鼻渊通窍颗粒、鼻康片”。5.3董红军(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医医院):一致性测试10项中,一致率均为100%。本研究单位所选的20个病例均为门诊病人,由于我科对过敏性鼻炎处缓解期患者主要采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故中成汤剂、中成药等其它疗法使用较少。从本单位应用“穴位贴敷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缓解期的成功经验来看,指南对“穴位贴敷”这一干预方法的描述与临床实际应用情况符合度较高。建议推广使用。5.4彭郑坚(南京市中医院):首先,有关鼻鼽缓解期体质的判断、干预原则及方法、中药方剂及中成药、其它干预方法、调摄患者自我调摄等方面,临床病例与指南的一致性符合程度很高,说明该指南在临床应用方面准确度高、实用性强。然后,对于“干预原则”方面,本单位研究小组人员多描述为“益气固表”或“益卫固表通窍”等,这与指南“益卫固表、畅通鼻窍”基本一致,而指南中“调和阴阳”一句纲领性太强,具体到鼻鼽的治未病则显得针对性不足,建议工作酌情考虑是否删去。对中成药和其它干预方法方面,本单位应用较少,故提供的资料相对不足。最后,在满意度方面,医师和患者均为100%,提示指南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强化合规经营管理规避经营风险隐患
- 构建智能物流系统优化配送效率
- 2025年离合器主缸合作协议书
- 西安机械加工生产服务合同
- 化妆品行业产品品质追溯系统建设方案
- Perfluoro-2-5-dimethyl-3-6-dioxanonanoic-acid-生命科学试剂-MCE
- Fumonisin-B1-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D-Psicos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电镀培训资料
- 3-Benzyl-8-9-dimethoxy-5-2-methylbenzyl-thio-imidazo-1-2-c-quinazolin-2-3H-one-生命科学试剂-MCE
- 气流组织模拟分析报告教程
- 外墙清洗成本分析报告
-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关于新能源场站“两个细则”的影响和管理措施
- 车间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劳动法概述劳动法与新经济业态的结合
- 孤残儿童护理员儿童护理工作基础知识课件
- 九年级短跑2 公开课教学设计
- 影视鉴赏-动画电影课件
- 美学原理全套教学课件
- 《克雷洛夫寓言》阅读指导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