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使用警告:本内容由圣才电子书提供,付费购买阅读后,仅供个人或单位内部学习、参考,不能作为商业用途使用
文档简介
第一章导论
一、概念题
1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21年研;上海大学2019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狭义的教育,也是广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社会上一切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体力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在学校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传授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
2思想政治教育学[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研]
答: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用性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个人与社会、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内化与外化、教育与管理这五个范畴。
3思想工作[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思想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思想工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可以分为政治性的思想工作和非政治性的思想工作。
二、辨析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而不是艺术。
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门科学。
①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②它是一项专门的工作,但不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客体。
所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是不妥当的。
(2)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门艺术。
①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有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创造性运用的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的总和。
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思想政治教育者履行职责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科学因素和艺术因素相互结合、彼此交织的过程。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的问题。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而不是艺术的论断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
1简述“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演变及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
答:(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演变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就一直存在,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出现却与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相关联。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的提出和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
①早在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时,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同盟的章程中提出了“宣传工作”这一概念,明确要求党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这表明无产阶级政党一登上历史舞台就十分重视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
②列宁除沿用宣传、宣传工作的概念外,在1902年前后提出了“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这两个概念。
③1934年,斯大林在联共(布)十七大总结报告中,提出了“思想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这两个概念。
④1951年,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
⑤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又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虽然党的领导人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概念,但在20世纪50年代,这一提法只是诸多提法中的一种,并没有成为统一的提法。这一时期,除了在军队中仍然统一使用“政治工作”这一概念外,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则呈现交替使用或并用“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等提法的局面。
⑥从1960年开始,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政治思想工作取代了其他的提法,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统一的标准提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要求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在概念上就是以“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取代“政治思想工作”这一概念。“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统一的标准提法。
(2)“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
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看,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思想工作这几个概念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是被人们当作同一概念使用的。但这些概念之间又确实存在差异,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我们必须把它们区别开来。这里着重对前四个概念作些辨析。
①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的关系
a.思想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思想工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可以分为政治性的思想工作和非政治性的思想工作。不是所有的思想工作都是政治工作,因为导致人们出现思想问题的因素,既有政治方面的,也有思想方法、心理、生活习惯以及认识上的,因而不能把所有的思想问题都看作是政治问题。非政治性思想问题的解决就主要是思想工作的任务,而不是政治工作的任务。
b.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具体地说,像组织工作、干部工作、保卫工作、统战工作、纪检工作等,都属于政治工作的范畴。并不是所有的政治工作都是思想工作,组织、纪检、保卫工作显然属于政治工作的范畴而不属于思想工作的范畴。
在实际工作中,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往往密切相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完全等同。
②思想工作或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完全等同于政治工作或思想工作。
a.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的总称,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而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主要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或者说是思想性的政治工作部分。
b.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思想工作的全部,而是它的一部分,即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或政治性的思想工作。
它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融合。
③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般认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相同,可以通用。但细辨起来,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前者的含义要宽广一些,例如,“思想政治工作”要组织人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尽管其中也有教育的意义,但终究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后者的含义则要狭小一些,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的或基本的内容,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试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暨南大学2022年研;武汉纺织大学2016年研;河南师范大学2014、2012年研;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西南大学2011年研]
(2)为什么说“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特殊矛盾。[武汉纺织大学2016年研]
答: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对象是一个学科成立的根据和发展的逻辑起点。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就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否具有特殊的研究领域,该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什么。
(1)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特殊的研究领域
①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研究如何做人的工作的学问,因而它要研究人,但不能因此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②每一学科都只是从特定的角度研究人的社会属性的某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也不例外,它并不研究人的社会属性的所有方面,只研究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的研究领域。
(2)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
①“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特殊矛盾。原因主要有:
a.这个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
b.这个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推动着它的发展。
c.这个矛盾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其他矛盾。
因此,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对这一特殊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②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把握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而一般研究者就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定位在“规律”上。
③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规定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a.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为: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第一,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
I.人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社会环境因素在个体身上的消极反映,而是在主体实践的过程中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在主客体因素都与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相一致、相协调的条件下,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才能顺利地内化为人的意识,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Ⅱ.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客体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是在主体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的。客观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与主体相联系,才有可能达到主客体的相互协调与平衡,使主体产生一定的思想品德认识。而主体的思想品德认识,只有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转化为思想品德行为及行为习惯,才是有意义的,才可以看作是某一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完结。
第二,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I.主体内在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上由不一致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由不平衡到平衡的矛盾运动。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主体自身的知、情、意、信、行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因而在一般情况下是相互平衡的。但是,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和主体内在心理因素的复杂性,在很多时候,很多人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上并不完全一致和平衡,因而诸要素之间就会产生矛盾。教育者的重要责任,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受教育者正确认识这种矛盾,并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积极开展思想斗争,促使其内在心理要素逐步在发展方向上达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达到平衡,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不断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Ⅱ.主体当前对一定社会要求的反映同原有的思想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个过程表现为“外部影响——主体通过活动和交往接受外部影响——思想矛盾运动——形成内部品德环境”的循环往复的运动。显然,在这一运动过程中,主体当前对社会要求的反映同原有的思想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斗争是其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受教育者开展积极的思想矛盾斗争,使社会要求在其矛盾运动中占主导地位,以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由此可见,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产物。
b.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第一,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
这一规律的基本内涵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之间要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具体地说,是指教育者所提出的教育要求要适当超越受教育者目前的思想品德基础,有提升其思想品德水平的可能,同时这一超越又不能高到受教育者经过努力也难以达到的高度。虽然不同时期以及同一时期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基础不同,外界环境也不一致,因而不同时期的教育要求以及对不同教育对象的教育要求是有区别的。但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在任何时期任何条件下都是必要的,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人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
第二,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讲,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就是揭示两者之间的联系及其互动趋势的一个规律。
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同时并存且辩证地统一在一起。没有教育者的教育引导作用,就谈不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就缺乏外在的积极的强化,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教育作用的实现,又离不开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没有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就不可能为受教育者所真正认识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第三,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一个封闭孤立的过程,而是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都在自发地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正面的,也有消极的负面的。在现实生活中,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在严重地抵消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影响,这也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环境因素影响的复杂性,要求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抑制和消除社会环境因素中的消极影响,利用并强化其中的积极影响,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觉影响协调统一起来,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3简述内化的基本环节、外化的制约因素以及内化与外化两者的关系。[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研]
相关试题:
(1)内化及其基本环节。[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
(2)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化与外化?[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3)内化与外化的关系。[温州大学2016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2年研]
(4)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两大环节的关系。[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研]
(5)怎样正确处理内化与外化的相互关系?[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研]
(6)思想内化与外化的关系。[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将社会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动机和意识,然后再由受教育者将这些意识外化(转化)为行为并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因此,内化与外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性的主要对象。
(1)内化及其基本环节
①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也是个体不仅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
②内化作为一个过程,大体有注意、理解和接受三个环节组成。其中每个环节的形成都必须有相应的条件。
a.内化的第一个环节是注意,即个体对外部刺激产生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而引起个体对外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刺激因素)产生注意的条件可分为主观方面的因素和客观方面的因素。
第一,引起注意的主观内在因素主要有:个体需要的指数和表现程度(指强弱程度);特殊情感;兴趣。
第二,引起注意的客观外在因素主要有:比较强烈的刺激作用;富于变化的刺激作用。
b.内化的第二个环节是理解,它是在注意的基础上对外部刺激的继续认知。一般来说,理解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改述、归纳和外推。
第一,改述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理解,它是指受教育者用自己的言语去表述教育者阐述的内容,很显然,不理解是做不到改述的,而只能是照本宣科、机械背诵;
第二,归纳则是进一步的理解状态,它是一种在把握精神实质基础上的“长话短说”;
第三,外推则能做到举一反三、概念演绎和逻辑推理,它是一种“短话长说”的功夫,是真正理解后的一种个体的创造性发挥。
c.内化的第三个环节是接受。接受,就是个体对外部刺激信息的比较、鉴别、选择,最后摄取,并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融为一体的过程。
受教育者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以往学习的产物,并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是它在一定条件下又具有相对稳定性。个体的认知结构一经形成,它会对受教育者的后续学习以及再接触到的外部刺激信息按一定的意义进行组织。
接受也有牢固程度之分。从某种意义来说,接受是一种个体的认知结构对外部刺激信息的“编码”过程,当外部信息通过个人接触进入人脑,如果个体缺少“编码”程序,它没有被纳入个体的认知结构时,这些信息只能作为暂时接受而进入“短期记忆”之中;一旦这些信息通过“编码”纳入到一个有序的结构之中,它就可能作为长期接受而储入“长期记忆”之中,也就可能对受教育者的行为产生持续影响。
(2)外化及其制约因素
①外化,是指受教育者将个体意识转化为良好行为,并多次重复良好行为使其成为行为习惯,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的过程。
②外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分为外部制约因素和内在制约因素。
a.内部制约因素是指个体的价值观对行为动机的评判作用和对行为方式的选择作用。
b.外部制约因素主要有:
第一,内在思想动机外化为行为要合时宜,即必须具备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
第二,个体意识能否外化为行为,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如当人们能从周围的现实中及其过去的经验中选择出、或获得个人行为所需要的理由(或条件)时,他有外化的可能性,反之则无法外化;个体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对外化的态度,等等。
第三,从众效应的影响,尤其在公共场合,如果个体的这种行为外化属“孤掌难鸣”,那么外化就会发生困难,反之,由于考虑到行为外化会受到众人思想、意志和行为的支撑,那么这种外化就比较容易。
(3)内化与外化之间的关系
①内化与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内化就谈不上外化:而外化又是根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人的良好素质,良好素质的外在体现就是良好的行为及其结果。
②内化与外化是对立统一的。
a.两者的对立性表现在;
内化是变“社会要我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外化则是变“我要这样做”为“我正在(已经)这样做”。
第一,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的阶段。
第二,两者的作用不同。内化是将外在的社会意识、思想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外化则是将个体思想动机转变为外在的行为。即内化是输入,外化是输出。内化与外化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并不是完全正相关系,其间可能存在着两种基本关系,即正熵与负熵的关系。我们尤其要重视内化与外化的负熵现象,即大量的正确输入,却只有少量的行为输出:或者是大量的正确输入,却导致错误的行为输出。
第三,内化与外化的成果不同。内化的成果是使人形成新的思想。外化是使人产生新的行为。
第四,内化与外化所用的方法不同,内化主要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方法来完成,而外化则主要是通过动机指导行为的方法进行的。
b.内化与外化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表现为:
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和前提,外化是内化的外显和表现。我们不能仅仅将内化和外化看作是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因为内化中有外化,外化中也有内化,就是说在内化过程中会有相应的行为表现,而行为表现又会强化内化。两者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侧重点各有不同的密切联系的两种活动,它们共同推动人的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第一,内化与外化的基础相同,两者的基础就是实践活动,离开了实践活动。既谈不上内化也不可能有外化。
第二,两者的目的相同,即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良好行为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第三,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总之,研究内化与外化的关系及其转化的条件,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必要途径之一。
4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有什么理论依据?贯彻这一原则有什么实践意义?
答:(1)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内化与外化理论。
(2)贯彻这一原则的实践意义
①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我们党一向把言教与身教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言教,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说服群众,团结群众;通过身教,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和人格力量来感化群众,带动群众。正是这种紧密的结合,才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生命力,才保证取得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②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对教育对象进行启迪和示范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要彻底说服人,有时候靠真理的力量,有时候靠人格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就是宣传者、教育者讲的东西必须合乎实际,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进步的趋势;人格的力量,就是思想道德观念和规范的倡导者、宣传者、教育者必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努力实践自己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
这就要求教育者既要努力宣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更要真诚地去实践这些思想和观念,力求将身教和言教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教育者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教育对象,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以身作则,是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强大的道义力量的重要因素。
③我国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不仅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和倡导,更离不开人们的践行。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信念这样一种经过千百万人艰苦卓绝、浴血奋斗而形成的科学理论,是通过无数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人物的行动而逐步深入人心的。广大人民群众一方面通过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才能逐步内化这一理论,并将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承担着向人民群众传导先进思想和正确价值观的任务,他们是否认同和践行这些思想和观念,对受教育者是否接受并内化它们,也就是说,对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5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武汉纺织大学2016年研;暨南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
(1)个人与社会是揭示人的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重要范畴。[辨析题,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研]
(2)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概念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9年研;上海海事大学2016年研;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研]
(3)简述个人与社会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主要内涵。[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研]
(4)思想与行为的关系。[北京科技大学2011年研]
(5)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与行为”的关系。[论述题,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研]
(6)简要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研]
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就是对本门科学所研究的特殊对象的普遍本质联系的反映和概括,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反过来又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对其的研究有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有利于推进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
(1)个人与社会
①个人与社会的含义
个人与社会是揭示人的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重要范畴。个人是历史的具有社会性的个体;社会则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个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然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社会也总是人的社会,由无数个个体所组成,离开了人,社会也就不复存在。
③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启示
在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时,不仅要看到个人和个人行为,而且要看到个人及个人行为的背景,即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在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要注意到教育的影响作用,还要注意到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所造成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样,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也不能忽视人和人的活动,因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都是由人的活动所创造并改变着的。要形成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生活以及良好的社会关系,就必须重视个人的社会化,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可见,个人与社会这一对范畴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2)思想与行为
人的面貌往往表现为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思想和行为就是揭示人的思想活动和行为表现相互关系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思想,是指制约人的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部分理性认识,又包含有感性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成分;行为则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活动等外在表现。思想与行为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思想与行为的联系:
a.思想支配行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b.行为反映思想,人们通过分析行为来了解该行为的思想动机;
c.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先行的行为实践是新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②思想和行为之间联系的关系可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a.思想正确,受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而行为发生偏差。
b.思想正确,导致行为正确。
c.思想不正确,但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导致行为正确。
d.思想不正确,导致行为错误。
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思想,并帮助人们克服这种思想和行为不一致的矛盾,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达到统一,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要研究如何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如何使人们正确的思想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因此,对思想和行为范畴的科学把握,有助于揭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3)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教育主体是指教育过程中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的教育者,教育客体则是指接受教育影响的受教育者,两者的双向互动过程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两者的界限又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教育主体与客体这对范畴,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原则。要正确处理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必须贯彻疏导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的原则等。所有这些原则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在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内化与外化
内化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外化则是将个体品德意识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既紧密联系又有所不同。内化是变“社会要我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外化则是变“我要这样做”为“我正在(已经)这样做”。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和前提,外化是内化的外显和表现,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分别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阶段。内化与外化是揭示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化发展的重要范畴。
(5)教育与管理
教育与管理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与其重要的平行子系统——管理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①教育与管理的含义
a.教育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影响的实践活动,它主要靠说服教育,启发人们的自觉性。
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指教育者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及身心发展规律,运用说理引导、实践锻炼、自我教育等方法,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品德培养、思想引导和人格塑造的职能。
b.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组织运用经济、行政、纪律、法规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以维护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实践活动,它主要靠规范约束,带有强制性。
思想政治教育中管理,指教育者按照特定的教育目的,依据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状况和身心发展规律,运用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各种管理手段对教育对象所进行的教育和人格塑造的职能。
②正确处理教育与管理的关系
a.二者的区别:
第一,二者运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前者运用说理引导、实践锻炼、自我教育等方法;后者运用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各种管理手段。
第二,二者的地位不同:教育是基础,管理是辅助。
b.二者的联系:
第一,二者的依据相同:都依据特定的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及身心发展规律。
第二,在实际工作中,两者相互渗透,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教育职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固有职能,是教育者其他职能的基础;有效的管理可以规范教育对象的言行,并且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上和制度上的保证。具体表现为:
I.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管理。科学的规范的管理可以起到理顺关系、化解矛盾、促进社会活动有序进行的作用,这在客观上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有效的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Ⅱ.管理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科学地促进管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对法规、制度、纪律等管理手段产生认同感,自觉遵守它们,管理的作用才能得以实现。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紧密联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要把管理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认真研究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功用及其发挥功用的特征,为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管理的教育作用提供理论指导。
6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与理论体系。[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1年研]
(2)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西南大学2011年研]
(3)谈谈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认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研]
(4)简要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阶级性。[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研]
答:(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①阶级性
a.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都反映了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与一般的社会科学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突出的无产阶级性。
b.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阶级性与真理性是高度统一、完全一致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无产阶级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只有坚持真理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学才能更好地坚持阶级性原则,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②实践性
a.实践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直接建立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
b.从理论形态上看,是建立在对大量的经验材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资料直接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从资料的分析中引出结论,提出新见解,或验证已有的理论。
c.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是为了用它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使之科学。
③综合性
a.在探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时,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时,总是对与其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乃至一些自然环境因素作多变量的综合考察。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立体人”,其思想和行为都受到多层次社会关系的制约;每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和问题也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从多角度、多侧面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立体”的综合分析,切不可将复杂的人、复杂的现象简单化。
b.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借鉴和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研究。它不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在其指导下形成的本学科的基本知识进行研究,同时还要借鉴、融合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于研究工作之中。凡是能够用来说明人的思想和行为、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学都可予以借鉴。当然,借鉴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实际将其“熔为一炉”。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专门知识;都有自己的专门概念、范畴和术语以及由它们组织起来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否则便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也不例外,它是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的:
①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
它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有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的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内容及原则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研究,等等。有关这些不同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②思想政治教育史
它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与发展的历史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总结其历史经验,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都有重要意义。这一部分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诞生前(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近现代资本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史、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等。在这笔巨大的历史遗产中,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应该是研究的重点。
③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分支学科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方面所形成的学说;分支学科无论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还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7简析价值澄清法。[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研]
答:价值澄清法是价值澄清学派所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体系。
(1)价值澄清法的理论假设为:人们处于充满相互冲突的价值观的社会中,这些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发展,而现实社会中根本就没有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根据这一假设,价值澄清学派认为,教师不能把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而只能通过分析评价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适合本人的价值观体系。
(2)在运作过程中,价值澄清法强调四个关键因素:
①要以生活为中心,主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②要接受现实,即原原本本地接受他人,不必对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
③要求进一步思考、反省,并做出多种选择;
④培养个人深思熟虑地进行自我指导的能力。
除了要考虑这四个关键因素之外,还要按选择、珍视、行动三个阶段,七个步骤(即自由选择、从多种可能中选择、对结果深思熟虑地选择、珍惜爱护自己的选择、确认自己的选择、依据选择行动、反复地行动)来进行操作。当这种操作模式由于过分强调价值观形成的个体性,忽视社会文化作用而受到批评之后,价值澄清学派又对以上程序进行了补充,加了思考、沟通的环节,在选择中考虑了社会因素的制约。尽管如此,新的操作程序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价值观形成的主观性与个体性。
(3)价值澄清法结合实际,设计了大量的价值澄清的具体方法,除交谈、书写、讨论、预知后果的扩展等四大策略外,还有十九种其他策略。如价值表书写策略,就是为那些不适于讨论,便于人们书面自由作答的问题设计的。这一策略先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找出来,然后由受教育者在表格中填入问题,并根据思考澄清,写出自己的看法,再按七个步骤进行评估。由此来帮助受教育者选择、确立适合于自己的价值观念。
(4)对价值澄清法的评价
①积极作用:价值澄清法在西方各国传播很快,应用较广,对西方现代道德教育影响较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一方法重视现实生活,不是像其他道德教育流派一开始就是以一种哲学理论为依托,而是针对西方无所适从的道德教育实际提出来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因而受到人们的欢迎。
②局限性:
a.把相对主义价值观作为方法论体系的基础,把个体经验作为确定价值观的标准来衡量和评判自身的社会行为,否定社会的客观价值标准,其结果必然导致社会成员独行其是;
b.忽视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要求和道德行为的培养、训练,也容易导致形式主义。
8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用性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个人与社会、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内化与外化、教育与管理这五个范畴。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和作为一项社会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联系
①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产生的前提条件、基础和源泉,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
②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其本身也将失去意义;离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可能出现盲目性,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2)区别
①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以人为作用对象,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这项活动由来已久。
②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一门科学,它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为研究客体,其目的在于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这门科学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产生的学科体系。
9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它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什么关系?[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1)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融合。
(3)二者的区别
①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要宽广一些,例如,“思想政治工作”要组织人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尽管其中也有教育的意义,但终究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则要狭小一些,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的或基本的内容,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
②一般而言,在实际工作中,工厂、农村、机关等多使用“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用语,而学校则主要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用语。
(4)二者的联系
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看,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概念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是被人们当作同一概念使用的。一般认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相同,可以通用。
10思想政治学科的规范性功能是什么?[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研]
答:由于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意识的重要体现,因而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便具有极为重要的规范性功能。这一规范性功能是通过它的规范作用来实现的。思想政治学科规范性功能的内容主要包括:
(1)对政治方向的规范
政治方向是指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品质等的综合表现。对政治方向的规范,就是要使中学生在政治方向上能达到一定的要求。也就是要使中学生基本做到或努力做到:政治理想远大,政治信念持久,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态度鲜明,政治品质优良。对政治方向的规范,又是分层次的。
(2)对思想观念的规范
人们的行为总是靠思想观念来指导的,思想观念正确,人们的行为便可能正确。因而思想政治学科对中学生思想观念的规范,对于一个人的行为的正确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中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规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这是对思想观念进行规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3)对道德行为的规范
①人的行为是在一定外界环境刺激下所做出的反映,它表现在某种语言和动作上。人不能随意去行为,因为他的行为总会受到一定社会规范的制约。
②当人的行为被动地受这种规范所制约,并执行这一规范时,这叫做“他律”,当人主动认同这一规范,并按这一规范去自觉行为时,这叫做“自律”。
③一个比较完美的人,其行为不是按他律去行动,而是按自律去行动,总之是按规范去行动。而思想政治学科对人的行为规范的确立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1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是什么?[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研]
答: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是指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担负的职责。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成基本理论教育的任务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成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其要求包括:
①通过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知识武装学生。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通过学习它使学生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这一课程要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并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①思想觉悟方面
a.基本任务是要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为人民服务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集体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对学生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观点,以先进人物和英雄人物为榜样,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②政治觉悟方面
基本任务是要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态度,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愿意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③道德品质方面
基本任务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正确处理公与私、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学会做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完成各种能力教育的任务
思想政治学科所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概括来说,包括:
①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②正确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
(4)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①促使学生保持乐观而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这些特点出发,教育学生保持心情舒畅、轻松愉快,努力消除紧张感、嫉妒心,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学习,以勇敢的精神战胜困难。
②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以使学生在一个好的人际关系中陶冶自己、发展自己。要教育学生学会与人相处,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与他人。
③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就是要教育学生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着重对他进行社会化教育,促进他们个性成熟。
④促使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a.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要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心理态势,使其注意心理接触,注意转化心理劣势,巩固和发展心理优势,并使其善于解剖自己,增强理智,提高自我控制力。
b.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人格辅导、环境熏陶、有益活动等方式来进行。
12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规律是什么?[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研]
答:规律又称为法则,是指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规律是指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法则。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规律主要包括:
(1)知行统一规律
①知与行,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两个重要因素。知,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基础和起点。行,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和归宿。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师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一条规律。
②当代,各国德育理论都重视德育的行动性,强调德育的具体实践和行动,强调参与社会实践。作为学生,要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注意把知识和行为统一起来,把知识变为行为,这样做才符合教与学的要求。
(2)灌输与疏导统一的规律
①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概念,它是指对人们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通过正面的宣传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以达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支配人们行为的目的。灌输,不是“入式”“填鸭式”,不是“我讲你听,不听硬灌”,而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克服说教的做法,要运用启发式教法,要用生动的典型事例开路。
②疏导即疏通引导,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灌输和疏导结合起来进行。对于学生难解决问题给予解答疑惑。按照正确思路认识问题,以排除他们学习中的障碍。灌输和疏导统一起来教学效果才好。只有疏导的成功,才能保证灌输的效果。
(3)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这是学校教育的特点。但是,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来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且人的认识起点是直接经验,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把二者统一起来。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利用案例等直接经验解释间接经验,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起来。
(4)时代性规律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它能回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实践中获得进步和提高。这一规律要求,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要有时代感,要把教学过程同当代发生的事物、同当今世界、同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并为解决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服务。
13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原则是什么?[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研]
答: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原则是指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它是本学科教学规律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教学原则来源于教学实践经验,是教学经验科学的总结和升华。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
(1)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始终要体现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公民道德建设总目标要求保持一致,要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在理论教育上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要使教学为实现公民道德建设总目标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服务。
(2)授业与传道相结合原则
授业与传道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既要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是既要进行智育,又要进行德育,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只有处理好授业和传道的关系,才能体现思想政治课的两种属性,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
(3)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主要的目的是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按照学生认识问题的规律,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学生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对象,教师用什么样的理论、思想、观点、途径、手段对学生实施教育,这不但要从教育目标出发,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
(4)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
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是指直接用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过程中要摆事实、讲道理,鼓励学生克服缺点,发扬优点,积极进取。坚持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决定的,是我国教育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5)师生民主合作原则
师生民主合作原则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相互结成团结、协作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改进教学方法,而且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6)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坚持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既要重视课内教学,也不忽视课外教学活动,把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贯彻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
(7)创新性原则
思想政治学科创新性原则是指在师生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在教学方法上和教学内容上,大胆想象,扩散思维,敢于求异,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才干和创新思维。贯彻创新性原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8)以鼓励为主的原则
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以鼓励为主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不论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还是在思想品德中的表现,教师都要多给学生以肯定、鼓励和表扬。教师应以兴奋的情绪、热切的关注、殷切的期待、友好的感受去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学生的成长、成功,离不开教师的鼓励。
14教学设计的原则有哪些?[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研]
答:教学设计是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为完成、优化教学目标,运用系统方法整体组合各教学因素和环节,为学生设计的教与学的操作计划方案,是课堂教学进行的程序。教学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
(1)主体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体现主体性,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要发挥学生积极探索、合作和创新的精神,要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去发现知识和经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教学设计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重点、难点到教学操作过程都要考虑从学生的知识、心理、思想道德实际出发,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2)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个教学系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系统的角度整体组合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教学过程涉及多种教学因素,如学情、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流程、教学工具、教学效果训练等,这些教学因素及环节都是很具体化的,它们之间要上下贯通,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并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3)灵活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环境和条件预先设计的,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学生是鲜活的、课堂也是动态的,教师意料不到的事情随时可能发生。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常常会使教学偏离原来的教学设计。所以在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中要有一定灵活性,要根据教学运行动态对设计方案进行一定调节,使教学设计在动态中生成教学效率。
(4)创新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种创新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组合,它既有教学思想观念的创新,又有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教学设计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你设计的教学有个性、有独特风格,使学生学得自主、学得轻松,教学有可欣赏性。创新是教学设计的闪光点,是教学改革的突破点。
15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特征是什么?[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研]
答: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主要思想是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特征主要包括:
(1)具有批判现实性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是从批判当时传统的师道尊严出发。由于当时中国的客观情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无法贯彻实施,但他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指导意义。因为他的现代教育思想符合中国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另外他的教育思想符合中国的教育实际,具有本土性。
(2)具有教育民主性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其实从历史上看,“平等”的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近代某些国家把阶级平等思想引向教育,谋取教育平等。马克思、恩格斯又把教育平等思想向前推进一步。陶行知教育民主的思想,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具有教育创造性
陶行知提出的创造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教育,包括课内创造教育,让学生动脑思、动嘴问、动手做。还包括课外创造教育,让学生从单一课堂回归生活,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学生到自然中、社会中去扩大眼界;主张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认识世界中成长。陶行知注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理论,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4)具有师生主导主体性
在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中,他主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这种教育思想把学生摆在了学习主人的地位。在教学中,不是教师的“光”照亮了学生,学生也是光,是一片光,应该让学生大放光彩。陶行知先生就是让学生大放异彩的人。
16当前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研]
答: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国思想政治学科在教学评价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这些改革都是浅层次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所以,当前思想政治学科在教学评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评价功能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
在应试教育运行机制情况下,教学评价主要功能是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甄别和为升学选拔学生。在这种教学评价机制的框子里和追求升学率的竞争气氛中,学生和学校只好以忽视学生身体健康和品德的代价来换取高考升学率。考试竞争造成课业负担过重并导致人才畸形发展。这就是应试教育教学评价造成的不良结果。
(2)评价内容过多注重智育
①我国现行的主要教学评价内容关注的是智育,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特别受到关注的是在升学竞争中起作用的几门学科知识。因为追求升学率而使评价内容过多倚重智育而忽视德育,使我国青少年道德水平严重下降、人格不健全。
②由于教学评价指挥棒指挥的失误,评价内容过于单一,使学校教育不但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的考查,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造精神、心理素质、学习态度以及习惯的培养和考查也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把笔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过于注重分数
①在目前的学校里,作为学生,追求优秀、追求好的学业成绩是值得提倡的。作为学校,如果不取得好的教学质量和好的教学业绩,也很难被社会和家长所接受。质量得不到保证,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②笔试垄断评价学生的手段,过分注重分数,把分数作为判定学生优劣的依据,也容易失去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4)由于评价主体错位,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①目前的教学评价,学生成了教师、学校、政府评价的单一对象,学生处于“他评”状态,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这种评价主体的“错位”,忽视了被评者的作用,使教育评价构成对学生的一种心理威胁,使学生自尊心、自信心、自学情绪得不到很好保护。评价活动成为一种消极的活动,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很好地发挥。
②这种评价主体的错位,也破坏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化”。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做主、主动参与,发挥自己主动地位、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学校、教师通过“考试”逼着学习的过程。
17思想政治学科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有哪些?[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研]
答:思想政治学科对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作用上,包括:
(1)理论武装作用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不但关系到青年政治素质的成长,而且关系到党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共和国的今天和明天。在培养“四有”新人方面,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起着奠基作用。
(2)政治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课的政治导向作用能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政治方向的指导,是提高教书育人效果的关键。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时期,政治教师通过思想政治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坚持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3)能力培养作用
能力培养作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之一。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的培养;辨别能力的培养;其他能力的培养,如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调查访问能力、政治参与能力、解决现实问题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
(4)道德规范作用
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共产主义时代新人,发挥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需要,是调整人民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的要求;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我国人民道德水平的要求。思想政治课在它的初中、高中教学内容中,贯穿着道德教育。
18组织教学的一般方法有哪些?[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研]
答:组织教学是指课堂教学管理的一种手段,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将学生注意力加以组织调控,使其集中于教学活动之中的一系列行为方式。组织教学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
(1)用目光组织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目光可以起到以静制动、组织教学的作用。上课之初,教师走上讲台,用目光巡视全班,可使学生意识到,要上课了,应保持安静,从而使学生开始控制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上课过程中,教师的目光直视走神的、做小动作的学生,也会使他们很快有所意识,并将注意力拉回到课堂。
(2)用语言组织教学
教师的语言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而从组织教学的角度看,教师的语言艺术同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用语言直接对学生提出各种要求和应注意的问题,保证教学顺利进行,也可用激励鼓动性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学生良好的心境,使其集中精力,认真听课。此外,教师还可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可见,语言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
(3)用情感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心理互换的过程,通过情感的传递去影响学生,也能达到组织教学的目的。无数教学实践表明,师生感情融洽,教师尊重、热爱、信任学生,必然带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配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使学生高兴、愉快地接受教育,有效避免课堂纪律问题的发生。
(4)设疑提问组织教学
疑是思之始,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个个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问题,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紧跟教师的授课思路开展学习和思考。当学生学习疲劳、精力不集中时,教师通过设疑提问,也可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收到良好的组织教学效果。
19情感教学的特征是什么?[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研]
答: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一定教育手段,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意识、行为等方面得到积极变化的教学活动。情感教学的特征主要包括:
(1)以智育情
情感与认识是相互促进的。进行情感教学要做到以智育情,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以便加强学生对德育理论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理解,做到以理智支配情感。
(2)以意育情
情感激励意志、意志调控情感。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以便使其主动地调控自己的情感。学生要真正成为感情的主人,只提高认识还不够,还必须有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追求成功与胜利。
(3)以情育情
情感具有自行扩散的规律,它可以是时间扩散,也可以是空间扩散。进行情感教学就要变情感的自行扩散为自觉扩散,以情育情。教师要以身作则,善于调控自己的情感,力求用高尚健康的情感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另外,要培养学生自制力,以便他们能自觉地调控自己的感情,避免不健康的情感影响集体和别人。
(4)以境育情
情感具有受所处情境制约的规律,任何情感活动都与情境有关,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作用。在情感教学中应当重视以境育情,在授课中要尽力给学生创造引起情感的情境。
20思想政治学科的创新性原则。[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研]
答: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专业知识。思想政治学科的创新性原则主要是指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创新性原则。
(1)创新性原则的含义
思想政治学科创新性原则,是指在师生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在教学方法上和教学内容上,大胆想象,扩散思维,敢于求异,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才干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对德育中的问题进行大胆探索,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创新情境。
(2)贯彻创新性原则的意义
①贯彻创新性原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作为人类特征之一的创造,不可能自然产生和显现,它必须通过恰当的教育,通过学校的各种创造性教育活动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每个正常人都潜存着巨大的创造能力,学生也如此。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潜能,他们是创造教学的对象,创造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习惯、树立学生的创造观念、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②贯彻创新性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创新性原则,就能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一个身心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和优势。教师要通过教学做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保持好奇心,不满足现有知识,富于想象,大胆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毅力,不盲从权威,经得起挫折和失败。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对问题敢于刨根问底,求知欲旺盛,喜欢和别人争论问题,思维灵活、敏捷,善于多方位思考问题,爱幻想,以创新为己任。只要我们坚持创新教育原则,就会培养出有利于国家和学生个人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21思想政治学科的以鼓励为主的原则。[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研]
答:以鼓励为主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原则之一,思想政治学科中的以鼓励为主的原则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1)以鼓励为主的原则的含义
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以鼓励为主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不论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还是在思想品德中的表现,教师都要多给学生以肯定、鼓励和表扬。教师应以兴奋的情绪、热切的关注、殷切的期待、友好的感受去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学生的成长、成功,离不开教师的鼓励。
(2)贯彻以鼓励为主的教学原则的意义
①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
许多教师总是指责学生,挖苦学生,关键在于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正处在成长中,犯点错误,有点毛病是极正常的事。学生需要教师的尊重和爱护。尊重好学生的自尊心容易,尊重差生的自尊心不容易。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鼓励、欣赏往往会改变学生的一生命运。如果学生在教师批评和指责中长大,他会冷漠一切,挑剔一切,他会在阴暗中看人生,也会痛苦一生。
②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成长的自信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鼓励,强化学生成功的信心。教师对学生每一点成功都要给予鼓励,使学生感受到自信的见证,成功的喜悦,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针对学生的“优点”。教育的功能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个性、优点,通过教师的教育,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在能力、个性、长处,增强自信心,增加成长的动力。人人需要鼓励,没有鼓励,学生进步成长的精神就会失落,就会失去信心。
③鼓励学生上进,塑造学生善良的人格
a.教师必须用善良的心,塑造学生善良的人格。教师教书育人,对学生首先是善良和关爱。教师首先应该用自己真实、善良、美好的精神去塑造学生心灵中真实、善良、美好的东西。教师应该让学生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鼓舞和快乐。
b.教师应该用仁爱之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教师的善良、关怀是学生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的基石。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善良的鼓励,塑造学生对人的亲近、友善、团结、宽容和义务感。教师应该用自己善良的人格去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使他们关爱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
四、论述题
1试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程度以及如何加强。[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研]
答: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是一种“自觉能动性”,是“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主要表现如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自主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还具有创造性。
(1)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程度。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尊重不够,单向灌输的教育方法依然普遍存在,受教育的者主体性依然得不到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并不明显。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措施:
①树立注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在众多教育理念中,教育者应该注重树立主体性教育观、双主体观和以人为本的观念。
a.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培养传统思想道德的批判继承者和未来文明的创造者,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b.树立辩证的双主体观。在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挑动受教育者自主性,使其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内容,使其转化成受教育者的个性品质。
c.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因受教育者而存在,为受教育者而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从人出发,教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师范大学《世界艺术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师范大学《国际公法与国际私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河北省承德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医疗行业师徒结对工作总结
- 家庭聚会活动安全预案
- 吉林大学《现代统计学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打印复印合同模板
- 2024新版广东省茶青订购合同(官方范本)
- 2024建造工程公司集体合同范本
- 吉林大学《数字通信原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剪映专业版:短视频创作案例教程(全彩慕课版)》 课件 第2章 剪映专业版快速入门
- 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经典大全集高分
- DB11-T 1028-2021 民用建筑节能门窗工程技术标准
-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方案(3篇)
- DB11T 585-2020 组织机构、职务职称英文译写通则
- 静脉留置针固定及维护
- 英语教师比赛方案
- 3.9 辛亥革命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 四川省南充市语文小升初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2025学年)
-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1(第一至三章)-国开-参考资料
- 某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档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及分类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