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电影行业分析报告_第1页
2023年电影行业分析报告_第2页
2023年电影行业分析报告_第3页
2023年电影行业分析报告_第4页
2023年电影行业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电影行业分析报告2023年5月目录一、产业化运作带动电影华丽转身 31、电影产业定义及全球发展范式:从内容制作商向泛娱乐产业进军 32、国内电影产业发展结构:以内容制作和渠道营销为主的产业发展期 6(1)电影制作 8(2)电影发行 9(3)电影院线 10(4)电影影院 113、国内电影产业发展现状:票房收入占主导,其他衍生收入待开发 12二、软硬件升级策动产业蓬勃发展 141、播放渠道:渠道下沉打造票房收入新增长点 152、营销渠道:新媒体等营销渠道引爆口碑效应 17(1)自媒体时代改变主流内容营销范式 17(2)新媒体繁荣拓宽互动式销售渠道 183、内容制作:新生文化群体的萌发昭示热潮兴起 20(1)题材——青春粉丝文学成就银屏热点 20(2)创作群体——有格调的商业片取代文艺范儿 23(3)受众——群体转换80、90后投身大银幕 24三、重点公司简况:光线传媒华谊兄弟 251、光线传媒(300251):新生代导演助力大荧幕转型 262、华谊兄弟(300027):制作起家走向多元衍生经营 27一、产业化运作带动电影华丽转身1、电影产业定义及全球发展范式:从内容制作商向泛娱乐产业进军甘哈曼在《第四次浪潮》书中宣告第四次浪潮是一个以“休闲者”为中心的时代的到来。以“电影产业”为代表的体验经济,具有短周期,互动性,不可替代,转瞬即逝等特点,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激活消费者内在的积极主动性,引发内心的强烈反响,创造出让消费者难以忘怀的经历的活动,体验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发展发展阶段。电影本身是一种视听艺术,它既可以满足拍摄者自身故事讲述的需求,又可以满足观影者根据自身观影的瞬间感受,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作品中去的需求,可以说拍摄、观看电影是一种纯主观的个体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由于电影日益高昂的在制作成本和发行费用,以及日新月异的放映技术,都要求电影承载起更多的商业属性,应运而生的就出现了电影产业,电影产业是电影从制作者的单打独斗发展到规模化的必经之路。电影产业代表了电影从纯艺术走向商业化运作中去,影片作为商业化的产品,除了负载了制作者所要传达的内容艺术,更多的是牵涉到投资、融资、发行、营销、乃至最后的分账结算等运作。可以说,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中价值链拓展最为活跃的产业之一。其核心特征是价值链的自身完善和“扩窗效应”,即向各关联产业的融合与延伸。经济学上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两个概念。规模经济是指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当平均成本随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增加而下降的时候,就会出现规模经济,它主要是针对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建立一种独特的规模和成本结构,进而营造出强大的先行者优势。那如果把企业的两条或多条产品线组合在一家公司的内部,而其生产成本又低于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时,这种现象就叫范围经济。电影产业经济既是规模经济又是范围经济,前者表现在目前全球最为纯熟的“好莱坞模式”的寡头垄断,成为产业价值链的龙头公司,就是对电影制作、营销、发行、院线等价值链核心环节的自我构建。“好莱坞”模式就是以跨国界、跨种族、跨阶级、跨文化等基本价值观为审美元素,建立银幕营销、电视营销、家庭影院、网络营销和产品开发“五位一体”的营销架构,以事件营销、整合营销、品牌营销等营销策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多元营销模式,在电影发行和放映上,建立完善的发行体系,最大限度的掌控院线,从而设立阻碍新的竞争者进入的规模经济壁垒。而后者则表现在以迪士尼为代表的优先级产业架构,不仅仅依靠电影银幕一个媒体打天下,必须是跨媒体、跨产品、跨业务门类共同发展,走多种媒介的联合经营,为客户提供需求的多元解决方案,以便提升客户粘性与市场占有率。从“大传媒大文化”产业融合的角度来说,电影产业与电视、出版、音像等产业的价值链将形成一个价值互动传递的机制,电影产业作为内容供应商,价值链不断向电视、出版、音像、动漫、游戏、网络、主体公园、旅游、服装、玩具等相关产业延伸,通过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构建新的放映平台,创造衍生的边际价值,构造一个以电影产业发展为核心的生态系统。2、国内电影产业发展结构:以内容制作和渠道营销为主的产业发展期中国电影产业的改革之路始于1993年,一些制片单位开始越过中央级或省市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而直接向下一级发行放映机构销售影片。维持数十年的统购统销局面被打破,地域性垄断的防线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观念桎梏,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电影产业仍处于连年滑坡的状态,其负面效应延续到2001年,这一年,全国故事片产量为88部,与电影产量减少相伴而生的是电影观影人次的不断减少,国营的电影制片厂度日如年。自此长期被认为是文化产业排头兵的电影事业遭遇了艰难的发展窘境。2000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公布了《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2001年12月,又公布了新修订的《电影管理条例》。这两个法规性稳健,从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了产业壮大新生的苗头,2002国产故事片的生产数量爬升到100部,其中由非国营制片单位独立或联合出品的故事片达到34部,与此同时,全国23个省市“合纵连横”方式组建的30条院线横空出世,院线制的建立,彻底打破了放映发行跨地区经营壁垒,有效整合了多种资源,其规模效应在下一年度的票房业绩中很快有了显现。2003年可以说是电影产业化改革初见成效的元年,随着02年《关于取得摄制电影许可证(单片)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细则(试行)》的制定和实施,影片投资和拍摄进一步向社会开放,电影作为产业的概念更加明晰,国内电影市场的生产和需求获利得到了进一步激发,国产故事片的产量达到了140部,较上年增加了40部,票房达到10亿元。电影产业链是指电影制作、电影发行、电影院线、和影院的整体链条的统称,它反映的是电影产业单位公司之间的经济生态系统。(1)电影制作完成电影的投资、拍摄和后期制作的环节。电影制作公司拥有电影的版权,将电影的版权出售给发行公司。目前国内电影制作机构从股东背景来看主要分为国有制作公司、民营制作公司等,制作类公司的市场集中度相对分散,以光线传媒、华谊兄弟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不论从内容制作的商业化程度还是选材的多样性和独具匠心方面,民营企业都不逊于国有制作公司。(2)电影发行发行公司从制作公司手中购买电影版权,然后以票房分账的方式与院线公司合作,将电影在合作院线的电影院放映。很多时候,电影的制作和发行都由同一家公司操作。目前国内电影发行市场的集中度较高,其中仅中影、华谊兄弟、华夏、光线影业等前四位发行机构的市场份额就达到79%,其中中影和华夏拥有目前仅有的两张进口片发行牌照,几乎垄断了全部的外来影片发行,而华谊和光线则主要侧重国内自制影片的发行。(3)电影院线一条院线下面会有若干个电影院,由院线公司统一管理,统一排片,以票房分账的方式拿到影片拷贝。院线一般会安排大片的放映,而一些中小成本电影的发行方则要努力争取院线。目前国内院线的市场份额集中度介于制作和发行之间,其中万达院线以其雄厚的资本实力独占鳌头,前五大院线的市场占有率为46.6%,前十大院线的市场占比接近70%,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进入壁垒。(4)电影影院电影产业链的终端。在中国一般说来,电影院可以分到一部电影票房收入的40-50%。影院作为影片发行的终端,是影片最终实现票房收入的载体,目前国内影院仍处于高速扩张期,硬件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观影人数的增加和票房的增长。3、国内电影产业发展现状:票房收入占主导,其他衍生收入待开发2023年全球票房为347亿美元,同比上升6%(2022年为326亿美元)。其中北美票房为108亿美元(2022年为102亿美元),其他地区票房239亿美元(2022年为224亿美元),除欧洲地区以外,所有地区票房均有所增长,其中中国票房为27亿美元(2022年为2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6%,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消费市场。从2005年到2023年,国内的电影产业收入构成仍以票房收入为主,截止2023年,整个电影产业中海外销售收入和非票房收入的占比仍不到20%,而7年间票房收入则增长了7倍多。2023年,国内票房达到170.73亿元,其中月均票房额度超过14亿元,比2022年的11亿元高出3亿,平均月增长率为27.2%。纵观全年票房变化趋势,波动幅度较大,其中以竞争激烈的贺岁档为代表的12月为月总票房峰值,票房总额高达25.4亿,较2022年同期增长超过80%,月票房排名第二的是4月份。其中7、8月的月票房较2022年同比略有下降,而3月票房是全年最低水平。影片产量和票房收入息息相关。目前国产电影数量从2005年的250部左右上升到2023年的近800部,年均复合增速接近20%,由于影院等播放硬件的扩容,上映的影片数量也从2005年的40部左右到达了2023年底的超过200部。其中2021-2023年进入了一个影片放映的高潮期,两年间放映的国产影片数量翻了一倍。姑且不算当前层出不穷的移动终端,仅仅从电影屏幕和电影院线数量的爆发式增长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文化爆发的时代。截至2023年底,银幕数量从十年前的不足2000余块的增加到目前的13118块。而电影院线方面,十余年间,中国电影院线的数量经历了两次大规模增长,每次大幅增长后,都带动了电影票房的大爆发。其中2002年到2005年是国内院线产业化发展后的第一次增长,共增加了6条院线,于是3-4年间国内电影票房翻了2倍。2020年到2023年是院线的第二次增长,其中仅2023年一年,院线的数量就增加了7条,超过了前五年的增长总和。与此同时,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同比增长率达到十年来最高点63.77%,可以说,十年间,正是电影屏幕及院线的飞速增长,拉动了超过原先产值近20倍的国内电影票房。二、软硬件升级策动产业蓬勃发展随着电影产业化运作的展开,以及人均收入提升后的消费升级需求,电影市场的软硬件也实现了升级换代,硬件一方面表现在影院数量尤其是多厅影院数量激增,且呈现出在一线城市布局完成后的渠道下沉迹象,二方面表现在新的营销渠道的形成,包括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口碑效应变成可能,人们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交互应答,软件则体现在新文化群体带来的文化热潮的兴起,其中包括题材、制作团队以及受众群体的新老交替等。1、播放渠道:渠道下沉打造票房收入新增长点票房收入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票房收入=座位数*放映场次*上座率*票价,而座位数*放映场次*上座率直接等于观影人次,其主要受票价占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及影片质量的影响。影片因成本回收渠道单一,票价难以大幅下调,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上升是推动人均观影次数增加的关键因素。根据IMF的预测,中国实际GDP未来5年仍将维持在7%-8%左右的增速,人均可支配收入仍将维持向上的趋势,与美国等成熟的电影消费市场相比,中国的电影行业还处于成长期,无论从在人均观影次数、人均银幕数量来说,还是从电影的发行数量、影院分布、以及衍生商品种类等要素的发展上,都远远没有到达高峰阶段。因此,我们推断我国的电影产业产值还会继续增加。目前,美国的人均观影次数为4.1次/年,而2023年国内一线城市中北京的人均观影为2.41次,上海为1.72次,广州为1.65次,虽然已较上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和欧美发达电影市场来比还是差距明显,而二线城市中苏州、沈阳、长春、济南等年人均观影次数均在1次左右,和国内一线城市相比消费市场潜力仍然巨大。2013年春节,三线城市的票房有了明显的崛起趋势,从平时占国内票房10%-20%左右的占比,到了春节时达到了40%,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独有的回家过年的习惯,造成一线城市的春节票房呈现出无人捧场的情形,但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主要还是目前三线城市的影院布局下沉后,硬件能力已具备了票房爆发的潜质。因此渠道下沉,布局二三线城市,成为了如今众多院线的发展战略。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上海、北京、广东等传统文化消费聚集地的票房增长显现出放缓迹象,而青海、河北、安徽、江西、宁夏等欠发达地区的票发增长势头相当迅猛,在巩固一线城市票房的基础上,争夺并培育二三线消费潜力较大的区域成为未来中国电影市场的新的盈利增长点。多条全国主流院线的负责人一致表示,目前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影院建设已饱和,接下来将向二三线城市“进军”。从2023年院线票房增长率较高的大地电影院线来看,其品牌内涵中强调“更接近新兴城市的选点,亲切合理的票价,网上购票实时自由选位的贴心服务”,可见布局新兴城市已经为其高速增长提供了长期竞争的动能。2、营销渠道:新媒体等营销渠道引爆口碑效应市场推广注重宣传包装。营销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至关重要,好莱坞的发行商经常说的是“营销大于影片”,电影产业犹如一架天平,一端是创意,一端是营销。(1)自媒体时代改变主流内容营销范式当前国内媒体营销渠道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从以往传统的纸质媒体,电视广播多媒体等形式,转向了以微信、微博等口碑式自媒体时代,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5.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人数达4.2亿,而目前微信用户已经超过了3亿人,微信的发展主要历经了以下几个过程,首先是实现平台化,即打通QQ、邮箱、手机通讯录、微博等产品,帮助用户整合和管理关系链。然后是社交的多维化,打造并管理多维度的熟人与陌生人并存的社交关系圈,最后是创新生活方式,主要发挥的功能包括语音对讲、LBS交友、动感表情等。梳理这个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微信的功能几乎能够渗透用户所有的社交生活,因此,在拥有庞大用户基数的同时,微信也培养了其忠诚度,这使得微信账号甚至可能在未来成为一个像手机号一样的通用ID。这意味着传统的单线式营销方式日渐式微,而真正打动人心的内容制作,能通过受众广泛的自媒体获得更大范围内的传播和认同。以《泰囧》为例,经调研,其三分之一的观众群观影的动机是因为熟人介绍。而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的传播排在第二,比例为28.7%。可以说种类繁多的即时聊天工具,使得朋友和熟人之间消息传递的方式更加快捷,“口碑核爆”成了传媒营销的新理念。而诸如车载电视,楼宇液晶屏,互联网等高渗透率和高达到率的营销方式也在很大层面上成就了如今的传媒火爆。(2)新媒体繁荣拓宽互动式销售渠道未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关键不仅在于制作环节,产业链下端也亟需突破。传统影院购票的服务质量严重不足,一方面是长时间的排队购票以及较高票价,阻挡了很多观影人的消费热情,另一方面是传统的购票方式无法实现互动式消费模式,例如目前较为红火的豆瓣网,它既可以购买电影票,又可以通过查看观影打分和影评等资料,使得消费者在筛选和理解影片的过程中获得有效引导和帮助。随着电商的崛起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普及,电影票网购产品市场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团购、在线实时选座、自动售票机、影票折扣等服务为越来越多的用户提供便捷、便宜的购票方式,不仅为影院带来更多观众、也提升了人均观影次数。电子售票系统、互联网、移动手机平台以及新兴二维码技术等的整合为竞争激烈的影票市场带来全面提升,影院终端或将借力实现逐步完善。2013年淘宝网春节7天内,共成交22.2万张电影票,成交人数环比节前增长56%,比去年同期多出162%,电影票网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3、内容制作:新生文化群体的萌发昭示热潮兴起(1)题材——青春粉丝文学成就银屏热点某知名网络作家曾云:“中国剧本必须向文学求救,任何脱离文学本身的剧本都将如其最终拍摄出来的作品一样,成为过眼烟云。”于是,人气小说成为华语电影最强有力的故事基础,同时也买一赠一地将其本身庞大的读者群打包赠送。而无论是青春、网络、还是玄幻小说,但凡人气畅销作品皆拥有死忠拥趸。这些作品也都曾在文学的浩瀚海洋里激起过吊诡的、惊人的浪花,但它们却又如过眼烟云很难留驻文学史,在这里,我们统一将它们成为“粉丝文学”。当然,“粉丝文学”并非一个贬义词,归根结底,它的畅销及成功无非是迎合了大众心理,与社会需求形成了共振。粉丝文学改编电影之所以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题材大多表现的是青春流逝与追溯青春相关的内容,当在下怀旧风盛行的氛围中能够牢牢地抓住受众的内心,拨弄人群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经,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反响,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引发群体的关注与争论,成为银幕热点,二方面由于目前观影群体主要是80、90后,他们作为独一代人群,自小有着较为优越的物质环境,更有闲暇去关注内心,饱含着“为为诗赋强说愁”的细腻内心感触,需要有人为他们书写青春不朽,因此改编粉丝文学成了讨巧的活儿。赵薇用执导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宣布与粉丝文学亲密接触,人气作家郭敬明将他风靡万千青少年的小说《小时代》搬上大银幕,畅销玄幻小说《鬼吹灯》花落《画皮Ⅱ》导演乌尔善,种种迹象表明将人气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已成为一个固定的“娱乐节目”,既为小说制造更高的人气,同时托小说众多粉丝的福,也为影视作品创造了最有力的宣传途径。随着影视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我们越来越需要像《暮光之城》、《饥饿游戏》系列之类根据粉丝文学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它们凭借强大的群众基础占得先机,也成为影视时尚的风向标。从宫斗到奇幻穿越,从《失恋33天》到《致青春》《小时代》,每一部粉丝文学都有望或已经成为大银幕上、小荧屏里的一个焦点,它们被集体首肯也好,引发激烈争论也罢,都是被赋予了时代感并具备竞争实力的一种表现。所以当中国的粉丝文学与影视牵起手的时候,在好莱坞早已发展了N久的“暮色”之光终于照到了东方。从百转千回的文字到声色犬马的光影制作,接下来的多起大银幕潮流,或许都离不开“粉丝文学电影”的牵绊。赵薇将辛夷坞的代表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作为自己的导演处女作,完成了华丽转身;而郭敬明亦凭借强大的粉丝基础,把《小时代》做成了电影,和九把刀一样从作家跨行成为电影编导。无数电影人都瞄准“粉丝小说”这块肥肉,于是韩寒的《一座城池》被交到了青年导演孙渤涵手里,或将演绎成银幕上的青春故事;天下霸唱风靡全国的网络奇幻小说《鬼吹灯》在影视版权几经辗转之后,终于“花落”乌尔善,有望成为《画皮Ⅱ》之后又一部瑰丽的魔幻大作。与此同时,蔡骏著名的恐怖小说《蝴蝶公墓》开机在即,女主角锁定了人气女星杨幂;而尝到改编粉丝文学甜头的九把刀,继《那些年》之后又让其早期小说《变身超人》变身电影,亦成为春季档台湾电影市场的一大亮点。有人气的、普及率广、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很容易获得人们的共鸣,它深入人心的程度亦能随之剧增。(2)创作群体——有格调的商业片取代文艺范儿由于中国当代特殊的文化断层现状,致使以张元、张扬、陆川、管虎、娄烨等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剑走偏锋,过于关注少数派弱势群体,重于表达自身的内在情感诉求,且有着较为明显的文化精英意识,致使他们的电影或被束之高阁,或被冠以曲高和寡的名头,票房似乎难以与他们在业内的口碑相匹配,因此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市场是被以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为代表的50后导演一统山河,似乎看电影就是为了去电影院看他们的电影。但这一切在2023年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泰囧》的火爆正式宣告新生代导演已经粉墨登场,他们大多生于70后,与当下主流文化较为契合,一方面,摆脱了文化禁锢放开后急速膨胀的自我诉说式困境,另一方面由于其从事创作的高峰期正好赶上了中国电影产业化革新的浪潮,使得他们更加重视文艺与商业的互利关系,做“有格调的商业片”取代了“自说自话式的文艺范儿”,在诠释当下的同时,以一种轻幽默的方式赚尽票房,可谓口碑票房两不误。(3)受众——群体转换80、90后投身大银幕而伴随着电影创作群体的转换,电影消费群体也呈现出了欣喜的变化,80后、90后正式成为电影观赏群体的主流,可以说,中国观众几乎与中国电影创作群体同步完成了更新换代。从国产电影的调查报告中显示,《西游降魔篇》的观影年龄最小,为29.35岁,其次是《十二生肖》31.69岁、《泰囧》32.84岁。整体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观影群体的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电影观众的学历构成也与以往不同,大学本科及以上观众占了四成左右比例,专科学历有两成多比例。其中《泰囧》电影观众的学历在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占41.6%;《西游》电影观众的学历在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占43.5%。这就表明,以80、90后为代表的年轻观众在电影院内“登堂入室”,正式成为观影的主流,作为“独一代”他们似乎是在“探照灯”下成长的一代人,人们总是用蜜罐子里长大的来形容他们,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步入社会,他们偶尔也会被青春撞了一个满怀,被照看着的一代人也需要借助外力释放青春际遇中的乐与路,作为与《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的主角们在文化、生活背景上相仿的“同龄人”,他们当然会为接近于自己的故事而捧场买单。而相对于“老一代”消费观念偏保守的观众,年轻的观众们更愿意花钱来到影院,在第一时间观看自己中意的电影,而不是窝在电视机前看DVD。三、重点公司简况:光线传媒华谊兄弟截至2023年底,国内电影市场的银幕数量从十年前的不足2000余块的增加到目前的13118块。而电影院线方面,十余年间,中国电影院线的数量经历了两次大规模增长,每次大幅增长后,都带动了电影票房的大爆发。在资本市场上,截止2013年6月6日,中信一级行业中,传媒行业涨幅高达+39.39%,与之同期的全部A股的涨跌幅仅为+2.90%,一方面是产业的高速成长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同,二方面是在经济转型期文化产业具有高天花板和高附加值的特点,迎合了消费升级及产业升级的需求。影视行业是整个传媒行业中最为依赖内容产业的部分,它能够直接反应社会变迁对于文化产业的诉求。我们重点推荐两家公司:光线传媒、华谊兄弟。1、光线传媒(300251):新生代导演助力大荧幕转型光线传媒是国内最大的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和运营商之一。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电视节目和影视剧的投资制作和发行业务。电视栏目、演艺活动和影视剧是公司的三大传媒内容产品。电视栏目和演艺活动是自主制作发行,通过节目版权销售或广告营销的方式实现收入;影视剧主要是投资和发行,少量参与制作,其中,又以电影的投资发行为主,收入主要包括电影票房分账收入、电视剧播映权收入等。光线传媒上市前主营业务中栏目制作与广告收入占比接近70%,而影视剧投资发行收入占比仅为20%左右,2023年随着“泰囧”的爆发,光线传媒的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影视剧投资发行收入占比超过60%,而栏目制作与广告收入占比则下降到32%左右,毛利率方面,栏目制作与广告收入的毛利基本维持在40%左右,而影视剧投资与发行的毛利则由2008年的15%上升到了2023年底的40%。,体现出公司在从小银幕向大银幕转向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绩。由于大银幕的票房收入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公司主营业务中的栏目制作与广告收入在前期的精根细作的基础上,能够起到平滑主营业务业绩的作用,可以说公司已经建立起了大银幕和小银幕两条腿走路的机制,大银幕的爆发是公司业绩具备较高的估值弹性,小银幕的坚守能够确保公司具备较为稳健的盈利能力。2、华谊兄弟(300027):制作起家走向多元衍生经营华谊兄弟是由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创立。是国内实现电影、电视剧和艺人经纪三大业务板块有效整合的标杆企业,在产业链完整性和影视资源丰富性方面较为突出。在公司统一平台的整体运作下,电影、电视剧的制作、发行业务与艺人经纪业务形成了显著的协同效应。产品包括电影、电视剧,主要服务包括艺人经纪服务及相关服务。华谊兄弟2006年的业务收入占比情况是电影制作业务占比为49.53%,电视剧业务占比为19.36%,艺人经纪占比为31.11%,公司始终秉承以电影制作为核心的战略,该业务在收入中的占比情况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占比为43.60%,仍然超过总收入的四成,其中变化较为明显的经纪业务收入和电视剧业务收入,其其中经纪业务收入降至16.39%,而电视剧业务收入则上升27.07%,与此同时公司加大了其他业务的拓展,包括电影院、品牌授权及服务、游戏等多个领域,也显示出公司强化产业链的上下游及衍生收入的决心。在公司三大主营业务的毛利率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公司电视剧业务的毛利自2021年起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而电影业务的毛利则有一定程度的下滑,这跟公司一直以来在电影业务开展上的高投入、高产出策略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从净利润情况来看,截止2023年,公司电影业务和电视剧业务的净利润情况旗鼓相当,经纪业务的收入相对比较平稳。华谊兄弟作为国内老牌的商业片制作团队,有着较为明显的先天优势,尽管近年来公司在新制作团队的开拓方面略显保守,但是公司未来的战略布局意图比较明显,就是走大电影产业道路,强化上下游的掌控力和品牌延展力。

2023年胰岛素行业分析报告目录TOC\o"1-4"\h\z\u一、胰岛素是人体血糖控制的关键 PAGEREFToc368763251\h41、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 PAGEREFToc368763252\h42、胰岛素分泌异常会导致糖尿病 PAGEREFToc368763253\h53、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快速提升 PAGEREFToc368763254\h54、胰岛素产品已经发展到第三代 PAGEREFToc368763255\h75、不同胰岛素生产工艺差别较大 PAGEREFToc368763256\h8二、医生在处方胰岛素的时候考虑的问题 PAGEREFToc368763257\h91、随着病程的推进,胰岛素使用量逐步加大 PAGEREFToc368763258\h92、胰岛素的注射模拟体内分泌过程 PAGEREFToc368763259\h103、胰岛素一般采用笔式注射,注射部位有讲究 PAGEREFToc368763260\h13三、市场容量能够支撑胰岛素的快速增长 PAGEREFToc368763261\h141、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群体庞大 PAGEREFToc368763262\h152、胰岛素的使用费用 PAGEREFToc368763263\h163、胰岛素国内市场容量超过200亿 PAGEREFToc368763264\h17四、基层需求推动二代胰岛素放量 PAGEREFToc368763265\h181、二、三代胰岛素聚焦市场不同 PAGEREFToc368763266\h182、二代胰岛素在定价和医保报销方面具备优势 PAGEREFToc368763267\h193、价格合理使得国产二代胰岛素进入多省基药增补目录 PAGEREFToc368763268\h204、基层放量,提前布局是关键 PAGEREFToc368763269\h21一、胰岛素是人体血糖控制的关键1、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血糖是人体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人体细胞从血液中摄取糖分用以提供能量,血糖是人体最为直接的能量供应物质。血糖的含量过高和过低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过高的血糖含量会引起心血管疾病以及视网膜等组织的病变,而过低的血糖含量则会使人体能量供应不足,产生晕厥等症状。胰岛是人体内调节血糖浓度的关键脏器,其分泌胰高血糖素用于提升血糖浓度,分泌胰岛素用于降低血糖浓度,两者相互制约达到体内血糖浓度的平衡。糖尿病患者就是胰岛素的分泌出现异常,使得体内血糖浓度过高。2、胰岛素分泌异常会导致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于胰腺分泌功能缺陷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主要分为I型和II型两种,I型糖尿病主要是自身胰岛细胞受损引起,占比较小约为5%;II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与生活习惯联系紧密,占比较高,在90%以上。3、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快速提升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较快,但保健意识未相应跟上,这直接导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急剧提升。目前我国已经超越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糖尿病患者人群已达9,000万。巨大的患者人群也为糖尿病治疗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提升,国内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也将推升糖尿病发病率。从糖尿病发病的绝对人口数量来看,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发病数量较农村略多;但是从潜在人口来看,农村患前驱糖尿病(葡萄糖代谢异常)的人口远多过城市,农村的糖尿病治疗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力。4、胰岛素产品已经发展到第三代胰岛素最初是从猪和牛等动物脏器中获取,但是动物源性胰岛素注射到人体内之后会引起较强的排异反应,效果较差,这是第一代胰岛素。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率先体外合成人胰岛素,由于与人自身胰岛素结构类似,人工合成胰岛素逐步替代动物源性胰岛素,这是第二代胰岛素。到2023年的时候,人们发现通过改变体外合成胰岛素的结构,能够控制其在体内发挥效果的时间,效果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胰岛素衍生物应运而生,这是第三代胰岛素。那么在国内这三代胰岛素的使用情况如何?第一代动物源性的胰岛素由于疗效问题在国际上基本已经被淘汰,在国内仅在农村地区使用;第二代胰岛素由于疗效稳定,价格相对便宜,性价比较高,是目前国内使用的主力品种;第三代胰岛素目前正在国内推广,但由于价格相对较高,目前主要在一线城市使用。5、不同胰岛素生产工艺差别较大第一代胰岛素来自于动物,主要从屠宰场猪和牛胰腺中获取。从第二代胰岛素开始,人们首次通过基因工程在微生物中体外合成胰岛素,目前主要以大肠杆菌和酵母两种菌类为载体合成,通化东宝和礼来通过大肠杆菌培养体系合成,诺和诺德通过酵母合成。第三代胰岛素同样以微生物为载体合成,在第二代胰岛素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基因修饰,即基因片段与人体内合成胰岛素的基因片段不完全一致,具备不同的功效,所以也叫胰岛素类似物。二、医生在处方胰岛素的时候考虑的问题1、随着病程的推进,胰岛素使用量逐步加大对于胰岛素依赖型的I型糖尿病患者,只能通过终生胰岛素的注射来治疗。对于占患者大多数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的II型糖尿病患者,在初次诊疗的时候一般会选用口服降糖药来进行治疗,在治疗后期机体对于口服降糖药不敏感的时候才转为胰岛素治疗。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几类口服降糖药的机理,目前口服降糖药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促胰岛素分泌药、胰岛素增敏药、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它们分别从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强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营养物质吸收等方面来降低血糖。机体对于口服降糖药有一个耐受的过程,胰岛β细胞在药品刺激下超负荷运分泌胰岛素,时间长了之后可能会逐步丧失功能,一旦体内无法分泌正常所需胰岛素,就需要外源注射胰岛素来补充,这个时候就需要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如果控制效果仍不够理想,需要逐步加大胰岛素的使用量,直至完全使用胰岛素。随着病程的推移,大部分糖尿病人在病程的中后期都会开始使用胰岛素,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使用胰岛素病人的比例处于提升的过程之中。2、胰岛素的注射模拟体内分泌过程胰岛素的使用需要模拟体内分泌的过程,因此临床胰岛素的分为基础胰岛素和短效胰岛素。基础胰岛素主要用于保持体内胰岛素含量稳定,而短效胰岛素主要用于进餐后血糖浓度快速升高的时候,迅速降低血糖。从下图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与进餐时间几乎同步,因此注射胰岛素的时候也应模拟体内分泌的过程,在进餐时注射起效快短效胰岛素,而用长效胰岛素维持基础浓度,理论上凌晨3-4点应该是体内胰岛素含量最低的时候。根据上图我们大概可以将外源注射的胰岛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餐后快速控制血糖的短效胰岛素,一类是用于维系体内胰岛素浓度的长效胰岛素。对于短效胰岛素,要求是注射后能够迅速吸收,使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在短期类达到波峰,用于降低餐后体内迅速上升的血糖,而在血糖波峰过后,又能够快速代谢掉,避免出现低血糖风险;而对于长效胰岛素,要求是注射后能够在体内稳定的释放,不出现明显的波峰与波谷。那么胰岛素类药品为什么会有长效和短效之分呢?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胰岛素在体内吸收的过程。体外合成的重组人胰岛素在溶液中会以六聚体的形式存在,在体内逐步分解为单体后发挥作用。超短效胰岛素就是通过改变胰岛素部分结构,但保留有效部位,这样生产的胰岛素类似物会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进入体内后迅速分解为单体发挥作用,较短效的六聚体更快。后面科研人员又发现胰岛素与大分子的鱼精蛋白结合能够大大延缓体内释放速度,由此便形成了长效的鱼精蛋白锌胰岛素,这是在二代胰岛素的基础上添加大分子蛋白形成聚合物从而达到缓释的目的。在三代胰岛素类似物中,科研人员通过改变胰岛素结构使得其释方速度变慢,形成了长效产品,详细原理请见下面表格。3、胰岛素一般采用笔式注射,注射部位有讲究目前胰岛素的注射分为胰岛素注射笔和胰岛素注射器两种,胰岛素注射器相对便宜一些,但携带不太方便,并且每次注射前需要抽取胰岛素,会造成一定不便,所以逐步被淘汰。各厂家生产的胰岛素注射笔基本区别不大,胰岛素注射笔上标有剂量刻度,每次使用能够较为精准的定量,其使用的注射笔用针头非常细小,因此能减少注射时的痛苦和患者的精神负担。此外,胰岛素注射笔使用方便,便于携带。由于胰岛素在脂肪组织中吸收较快,而在肌肉组织中不易吸收,所以胰岛素一般需要注射至皮下脂肪组织。由于腹部脂肪较多,所以一般使用短效或与中效混合的胰岛素的时候优先考虑腹部;而使用长效胰岛素的时候,由于希望胰岛素缓慢的释放,合适的注射部位是脂肪组织相对较少的上臂,臀部或大腿。三、市场容量能够支撑胰岛素的快速增长接下来我们会对胰岛素的市场容量做一个测算,以便使得投资者有一个定性的认识。在测算之前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胰岛素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使用胰岛素的病人群体有多大,使用胰岛素的费用有多高。1、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群体庞大目前糖尿病主要分为I型和II型,I型糖尿病人需要终生使用胰岛素,约占患者数量的5%,按照9200万的患者数量来计算,I型糖尿病患者数量大概在460万人。II型糖尿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患者约占患者数量的90%,约为8,200万人,部分II型糖尿病人需使用胰岛素,具体用量要根据患者病情而定,一般会在口服胰岛素逐步失效的情况下,开始加用胰岛素。具体使用胰岛素的II型糖尿病人比例目前还没有精确的数据统计,我们在走访临床医生的过程中了解到了一些经验性的数据,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接诊的II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20%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如果按照上面我们测算的II型糖尿病患者8,200万人,那么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II型糖尿病患者数量约为1,600万人。合并以后,我们认为国内需要使用胰岛素糖尿病患者的数量约为2,000万。2、胰岛素的使用费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目前市场上胰岛素分为三代,每一代之间的价格差别比较大,并且国产胰岛素与进口胰岛素之间也有价格差别。我们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两家企业来进行价格的比较,国产选取通化东宝(二代胰岛素为主),进口选取诺和诺德(占据国内胰岛素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对不同类型胰岛素的价格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一个糖尿病人一天应该使用多少胰岛素呢?在临床上医生对糖尿病人胰岛素用量的方法比较复杂,个体差别较大,为了便于计算,我们采用简易的计算方式——按病人体重来测算。对于病情较轻的糖尿病人胰岛素的使用量为0.4-0.5IU/kg,对于病情较重的糖尿病人胰岛素的使用量为0.5-0.8IU/kg,我们择中选取0.6IU/kg,假设糖尿病人的平均体重为65kg(男性,女性患者体重平均数值),一个糖尿病人每天平均使用量约为40IU(如果是I型糖尿病人用量还会略高一些约为45IU/天)。长效胰岛素由于只维持体内基础胰岛素浓度,患者使用量会小一些,大概为0.2IU/kg,对应每天使用量为13IU。对病人每天胰岛素用量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我们就可以根据中标价格来推算每天的费用。3、胰岛素国内市场容量超过200亿在上面的内容中,我们已经把需要使用胰岛素患者数量的计算方式与日均费用的测算方式向大家阐述清楚了,下面我们对胰岛素内市场容量进行测算,由于临床个体情况可能差别较大,我们的测算结果不一定十分精确,但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个数量级上定性的认识。我们再重点看一下二代胰岛素,目前基层农村患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一半,如果假设基层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