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下绿色城市建设的启示_第1页
新型城镇化下绿色城市建设的启示_第2页
新型城镇化下绿色城市建设的启示_第3页
新型城镇化下绿色城市建设的启示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生态的城市规划,以促进地球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关注人体健康、创造最宜居的生存环境,推动城市人文旅游融合发展、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合理有序的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结构、节约能源、减少城市发展成本为目的。过去40年城镇化不断发展,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截至2021年末,我国城市常住人口达91425万人,相比于2020年末,城市常住人口增加1205万人,城市化率达到了64.72%,相比2020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快速发展阶段,次经济地区人口大量地涌入高经济地区,以寻求更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但事物具有两面性,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如今城市病又“倒逼”城市化绿色发展,我们要尽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技创新,加快城镇绿色化发展,加快城市内涵式发展,避免大拆大建。新型城镇化及绿色城市建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建设这一项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1绿色城市的演变历程绿色城市是不断演进的过程,最初是提倡城市和乡村人口各占1/2,解决城市与乡村以及劳动关系的对立的乌托邦式城市规划。1871年提出“新和谐村”,提倡村内设置公共服务设施,村外用于耕地;19世纪霍华德提出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对后来的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理念有着深远的影响。1915年《进化中的城市》将生态学理论融入城乡规划,反对城市无限扩张,提倡人与自然融合;1930年柯布西耶在“光明城”中提出绿色城市的概念,1987年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流行,在此基础上绿色城市不断演变和发展。2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2.1城市大气污染现象城市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人们破坏环境行为的必然结果。污染气体主要由化学粉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气体等化学微粒构成。现代城市发展中,大气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形成:①城市静风日增加。静风主要指一般风速为0~0.2m/s,城市建筑物会导致城市内污染物难以扩散而滞留在城市内部。②污染物进入空中,输入速率大于输出速率时,污染物滞留在大气中与其他化学颗粒形成气溶胶,当到达一定浓度时,就会形成对人体有害的雾霾。③热岛效应现象的加剧。热岛效应属于人为现象,由于城市的密度提高、下垫面的硬化等,城市的吸热能力超过散热能力,造成热岛中心比郊区高1~6℃。④逆温层阻碍城市上空大气的扩散,对流不易发生,使悬浮物质集聚,造成空气恶化。⑤污染物的排放,如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城市私家车的增加。⑥经济利益的驱动。商贩随意占用户外街道,导致烧烤油烟扰民现象频发,一定程度污染了大气,威胁居民的健康,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2.2城市向外无序扩张人口逐渐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占用耕地、农田建造城市项目,将原有的自然地貌硬化处理,侵占了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导致城市上空的尘粒增加,同时破坏了原有地面。我国季风气候显著,降雨大多集中在夏季,建筑物密度的提高,城市内部在特定季节空调、汽车热量异常排放,导致城市内部热量增加,聚集在城市上空难以消散,在城市上空形成降雨,造成城市雨岛效应,给城市内部防洪带来挑战,对城市居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在地租理论的影响下,城市企业更倾向于向地价便宜的城市边缘转移,城市扩张增加城市民众的出行距离和时间,导致私家车迅速增加,增加城市污染恶化程度。城市地面硬化,雨水下渗能力弱,城市空气湿度降低,造成城市热岛效应。2.3能耗较高根据中国建筑协会于2020年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中建筑全过程能耗和碳排放测算,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21.47tce(建筑全过程能耗=建筑材料生产、运输+建筑施工+建筑运行),我国建筑碳排放量相对较高,占全国能源总量比重为46.5%,其中建材生产阶段能耗占比最重,2012-2021年,我国能耗以每年2.8%的增长来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年均7%的增长。我国虽努力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但利用方式还是比较粗放。同时粗放式发展导致建筑大拆大建,造成建筑能耗增加,在材料的生产基础上外加运输所带来的能耗增加。老旧小区及“城中村”自建房屋中的建筑节能改造问题,在老旧小区内,四季分明、夏热冬冷,玻璃和墙体隔温效果较差,冬天及夏天居民的取暖和纳凉主要还是依靠高能耗的空调,这就导致城市在特定季节能耗异常增加。2.4水资源的浪费城市工业的发展导致城市用水的增加以及水污染的加剧。同时老旧小区、“城中村”雨污处理系统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商业和居住区也未全面配备新一代雨洪管理系统,普通住户的家庭生活用水还存在“一供到底”的现象,饮用水、洗浴用水和生活用水依旧为“一管供用”。3构建绿色城市的路径3.1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由“GI工作组”于1999年提出,是多学科合作的产物,它的提出突破了原有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的局限性,在构建绿色城市中,因地制宜建设具有“吸、吐”能力的海绵城市,全面保护城市的生态基底,将灰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基础设施协调使用。3.2加快城市内涵式发展避免城市大拆大建、无序扩张,利用城市内部存量更新,释放城市新的发展动能,将城市从粗放式发展转型为集约内涵式发展。3.3构建绿色交通格局①构建综合交通系统,实现区域之间交通无缝换乘。提高道路通达性,使构建主路系统与支路系统平顺衔接,发挥支路“毛细血管”的作用,以道路交通微循环系统作为缓解道路主循环系统压力的重要保障。②进行道路分类,设置慢行友好道路交通系统。发展TOD模式和自行车优先的公共政策,加快建成P+R公共交通换乘系统。加快建设为城市居民能够慢跑、骑行或者锻炼的场所,为老年、儿童提供更安全、舒适的道路交通环境。③完善城市街道的风貌,提高街道空间的有序性,减少人、车的混行,进行城市道路桥梁的消危工作,增加城市交通的安全性。④采用公交优先的政策,加强土地的混合式开发,增加步行可达性,减少私家车的出行频率。⑤提高道路交通的密度,保障道路的顺畅连接。3.4明确城市的承载力明确城市水资源、能源、道路交通所能承载的最大限度;加强户籍管理制度,避免城镇人口的无序增长。在城市生活中,应该加强分质给水,将“三水”三用,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创新工业节水提质技术,加强工业用水净化能力;在城市建筑中,利用透水铺砖和引流技术,在暴雨时达到蓄水的目的。3.5强化节能理念采用地下换热系统,将换热系统管道埋在浅土层中,夏季通过换热系统管道将所吸收的热量向土壤中放热,冬季在土壤中吸收热量并向室内放热,缓解城市内空调运作带来的能源量;加快绿色建筑的建设,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环保建筑材料,居住和商业都采用保温材料来降低城市电量的消耗程度,加快城市太阳能的普及程度,承接一部分电量的供应;转变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方式,提高城市居民节能意识。3.6优化城市绿化格局在新旧建筑中,多使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形式,从三维立体的层面增加城市的绿量。城市中分散满足城市居民日常需求的绿地,意义要远远大于仅在城市郊区建设大量绿地。通过楔形绿地与郊区形成向城市输送空气的通道,建设生态景观廊道;建设斑块绿地,镶嵌在城市商业、居住、办公等城市居民生活的各个地带,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绿地要随着城市建成区的扩张而不断扩张,加快建设“口袋公园”“微空间改造”;加强城市绿化覆盖率的管理,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提高生物的多样性。3.7激活本地产业活力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受到影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下,应注重机制创新、产业创新,加强自主研发,加快形成核心技术,提高对外的竞争优势,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高速发展的科技相适应。抓住时代赋予的机会,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发展生态产业,促进产业之间的协作,加强企业之间基础设施的共用;文化和旅游是“绿色朝阳产业”,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创新旅游模式,打造旅游产业,促进城市绿色健康发展。3.8解决大气污染加强城市对主要污染企业的监督,在道路交通中大量使用遥感技术,以快速检测过路车辆的碳排放值,对于不合标准的车辆进行整改或停止使用;增加中心城区的绿化面积,建设城市通风廊道,通过城市风道为城市内部带来洁净空间,缓解城市内部气温升高带来的城市灾害。3.9加强城市绿色发展的薄弱环节着重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适度扩大城市自主权,推进更多的绿色发展,提高居民的自主权,促进城市建设中的公众参与。3.10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储存一代人最珍贵的记忆,我们应该提高对历史文化的思想认识,杜绝将城市棚改区和历史建筑、街区混为一体,促进城市建筑修旧如旧,避免出现拆旧建新建造“假古董”的现象。对于失去居住价值却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建筑,政府应该主动进行保护和修缮。历史保护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保护历史街区、建筑等应该加强长期投入。加强历史保护的法律保障、实施的科学性,保证历史文化城市焕发生机和活力。促进历史保护的系统性、关联性,对于历史文化建筑进行整体保护,不仅要保护建筑、街区,也要保护周边的环境以及人们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结语绿色城市建设要求为人们提供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在快速城市化发展中,城市规划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城市规划有必要通过绿色城市建设的方式,促进城市碳排放的减少,提供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