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工作主要内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简介《全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制指南》介绍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简介2010年相关网站蜱虫叮咬病例报道
1、河南商城蜱虫叮咬添新病例专家称或有新病毒出现(南医大公卫网2010.9.12)2、河南商城县多人被蜱虫“咬”死引发当地群众性恐慌(中国宁波网2010年09月09日)3、河南山東29人遭蜱咬染病死[2010-09-09]【文匯網訊】
蜱的危害1、蜱是媒介生物,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2、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3、蜱传疾病极少见人传人现象,但是,接触含有较大量病原的血液或分泌液,有可能感染发病。引起关注的早期疫情地区最早发现时间报告病例疫区地貌浙江2004.05不明原因发热丘陵地区山东2004-06“不明原因疾病”病人,伴有发热、全身酸痛、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降低丘陵地区江苏2005.05不明原因发热伴多脏器损伤丘陵地区湖北2005.09疑似流行性出血热/不明原因发热丘陵地区安徽2006.11疑似流行性出血热丘陵地区河南2007.05不明原因高热伴严重胃肠疾病病人丘陵地区2006年安徽疫情2006年11月5日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名疑似“流行性出血热”死亡11月17日在芜湖市弋矶山医院和死亡患者有密切接触史的9人发病其中医务人员4名、家属5名事件发现首例患者居住地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江苏、浙江、安徽三省8县交界处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以丘陵为主新杭镇位于广德县东北部距县城30多公里人口7.8万人独山村居民400余人疫情概况合计报告病例10例,死亡1例首例病例,死亡首例病例密切接触亲属21人,发病5人,罹患率23.81%广德县首例病例密切接触医务人员18人(含村医2人),没有发病弋矶山医院首例病例密切接触医务人员24人,发病4人,罹患率16.67%9例继发病例密切接触者共90人,没有发病首例病例10月18日,可疑的“草蜱”咬伤右踝关节内侧,有红肿、发痒等症状,10月21日,对被老鼠污染的衣物进行清理及清洗。10月30日,出现发热、头痛、头晕、全身关节痛、乏力等症状。10月31日,在本村卫生室就诊,体温39.2℃11月3日,患者尿量减少,出现牙龈出血,到广德县人民医院诊治11月4日,中午转往芜湖市弋矶山医院就诊初步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下午3时49分,患者突然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出血晚7时许,病情危重,给予气管插管,11月5日6时,口、鼻不断涌出咖啡样液体,经抢救无效,于6时55分宣布死亡。临床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WBC下降10/10(2.24±0.24)×109/LN(1.00±0.11)×109/LL(0.93±0.23)×109/LMo(0.24±0.04)×109/LPLT减少9/10(36.13±7.28)×109/L异形细胞4/10尿常规蛋白尿6/10管型尿3/10表现为颗粒管形隐血(+)(4/10)骨髓穿刺其中1例因反复WBC、PLT下降,BM呈增生性改变
10例患者的白细胞数量变化10例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变化10例患者主要生化检测结果种类项目例数结果参考值肝功能ALT6/10(77~228)U/L(0~50)U/L肾功能Cr2/10(176~232)mmol/L(40~130)mmol/BUN2/10(14.9~16.9)umol/L(2.3~7.1)umol/L心肌酶谱AST8/10(77~758)U/L(0~40)U/LLDH7/10(325~3920)U/L(135~225)U/LHBDH7/10(253~2248)U/L(76~195)U/LCK7/10(233~1671)U/L(0~190)U/L胰酶AMS3/10(124~336)U/L(0~95)U/LLIP3/10(124~520)U/L(0~60)U/L血凝常规APTT6/10(44.2~163)秒(28~44)秒注:ALT:谷丙转氨酶;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CR:肌酐;BUN:尿素氮;CK:肌酸激酶;LDH:乳酸脱氢酶;HBDH:α-羟丁酸脱氢酶;AMS:血淀粉酶;LIP:脂肪酶;APTT: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结论国内首次确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临床表现符合实验室诊断成立首例患者有蜱叮咬史病原体分离困难:只有美国和欧洲一个国家分离到病原体。传播途径问题:人-人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granulocyticanaplasmosis,HGA)是一类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引起,主要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新发人兽共患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原称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HumangranulocyticEhrlichiosisHGE)。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HGE)是1994年发现的一种新发传染病,最初认为病原体是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
chaffeensis)。后来发现病原体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故更名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原学分类学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无形体属-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生物学特征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胞壁无明显肽聚糖;主要侵染人中性粒细胞;在细胞浆内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专性细胞内寄生菌;地理分布和发病季节特点目前,已经报道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国家有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荷兰、挪威、波兰、瑞典、西班牙、斯洛文尼亚、比利时、荷兰、日本及南朝鲜等。该病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份。不同国家的报道略有差异,多集中在蜱活动较为活跃的月份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野生动物、家畜或小型啮齿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可通过输血传播。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有可能会导致传播,但具体传播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媒介蜱是嗜吞噬无形体的主要传播媒介,包括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肩板硬蜱(I.scapularis)、太平洋硬蜱(I.pacificus)
我国已经在全沟硬蜱中检测到嗜吞噬无形体的核酸。嗜吞噬无形体的储存宿主有白足鼠(Peromyscus
leucopus)、野鼠类(Clethrionomys
gapperi)等。在欧洲,发现红鹿、牛、羊等可持续感染嗜吞噬无形体。人群易感性人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高危人群如下:老年人,所占病例较多,病情多较重。可能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包括森林和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到森林地区的旅游者等。参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危重患者抢救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全身不适,发热、肌痛、头痛。少数病人有关节痛及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呼吸道症状(咳嗽、肺炎、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肝脏、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无形体病皮疹少见实验室检测有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及肝酶升高等60-70%的病人需要住院治疗严重病例可发生多器官受累,如急性肾衰、代谢性酸中毒、呼吸衰竭、严重低血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衰竭、心肌受损。继发细菌或霉菌感染如巨细胞病毒及念珠菌感染。需要鉴别的疾病病毒感染症状和发热人疱疹病毒6感染人细小病毒B19肠病毒感染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感染登革热风疹病毒淋球菌感染肺炎枝原体感染钩端螺旋体感染二期梅毒脑膜炎球菌血症A型链球菌感染伤寒莱姆氏病鼠咬热中毒性休克综合征风湿热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急性肠胃病急腹症肝炎噬血细胞和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川崎病血小板减少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反应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疾病信阳、南阳2007年河南疫情2007年3~9月,共报告79例病例,死亡10例。信阳市72例,死亡9例;南阳市桐柏县7例,死亡1例疑似病例8例,临床诊断病例58例,实验室确诊病例13例。信阳市和南阳的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东邻安徽,南接湖北,地表形态复杂,基本地形可分为北部平原,中部丘陵,西南部山区。见下图。境内水系分属淮河、长江水系,气候具有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特征。以淮河为界,淮南是亚热带的边缘,属湿润区;淮北是暖温带的南端,属半湿润区。夏季降雨较多,占全年的54%。时间分布发病数(例)月份2007年河南省无形体病发病死亡时间分布地区分布病例高度分散,79例病例分布在信阳市所属4县、1区和南阳市的桐柏县,该5县1区属山区和丘陵地貌。其中光山县29例、罗山县18例、狮河区14例、新县7例、商城4例、南阳市桐柏县7例。河南省其它市县尚未发现类似病例。年龄、性别分布年龄(岁)发病数男女合计30-1(1)01(1)40-571250-7(1)23(5)30(6)60-3(1)19(2)22(3)70-65(1)1180-123合计23(1)56(7)79(10)临床表现症状例数构成(%)发热79100.0纳差5164.6乏力4658.2恶心3240.5腹痛2734.2腹泻1924.1呕吐1620.3腹胀1518.9黑便1215.2头痛1113.9口腔出血810.1紫癜56.3皮疹45.1临床实验室检测化验结果例数构成(%)WBC减少79100.0PLT减少6481.0尿蛋白阳性79100.0肝功能异常79100.0实验室检测10份血清标本进行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军团菌、腺病毒、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EB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查菲埃立克的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2份恢复期血清进行SARS的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另两份咽拭子进行人禽流感特异性核酸real-timePCR检测,结果阴性。22份血液标本进行无形体PCR检测,其中5份血清,2份咽拭子出现无形体特异性扩增产物。14份血清标本,进行免疫荧光抗体检测,4份抗体滴度达到1:256,6例病例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增高,24例病例单份血清抗体滴度为1:64。其他省份浙江人血清学抗体阳性阳性鼠类标本(无形体科);江苏:疑似病例山东:疑似病例2009年(疑似)无形体疫情分布《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09年湖北省疑似无形体病疫情2009年全省共报告93例病例,分布在全省6个市州,主要分布在随州市58例,占发病总数的62.4%;黄冈市18例,占发病总数的19.4%。2009年疫情概况2009年湖北省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发病和死亡地区分布地区发病数发病率死亡数死亡率武汉市90.1143--黄石市----十堰市10.0305--宜昌市----襄樊市----鄂州市----荆门市----孝感市40.0826--荆州市----黄冈市180.263820.0293咸宁市30.1144--随州市582.400140.1655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不详市----全省合计930.162860.0105
2009年湖北省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发病数和死亡数月分布,94.6%的病例集中在5-10月。
职业分布:82%的病例均为农民。年龄分布:79.6%的病例集中在40-70岁之间。20岁以下年龄组和80岁以上年龄组无发病,20-30岁年龄组5例,30-40岁年龄组4例,40-50岁年龄组16例,50-60岁年龄组32例,60-70岁年龄组26例,70-80岁年龄组9例。性别分布:男性50例,发病率为0.1688;女性43例,发病率为0.1564;男女性别比为1.16:1。2009年湖北省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发病数和死亡数按年龄分布流行病学史病例多生活于低山丘陵地区;病例均有野外作业史;接触蜱:8例自述当地有蜱或曾见过蜱;小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该类病例临床表现急性发热起病,多数患者伴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绝大部分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不高或降低、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尿蛋白阳性。该病病因尚不明确流行病学特征病例多生活于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内灌木丛林茂密;病例有野外作业史,少部分病例有蜱叮咬史。5-10月为多发季节报告病例分布分散
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监测(2010.6-8)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制定方案:中国CDC2010年5月18日制订、下发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方案(试行)》监测单位湖北随州市曾都、随县和广水3个区(市、县)河南信阳市新县、息县、罗山、光山、商城5个区(县210家乡镇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监测监测方法病例定义1.发热(体温≥38℃)伴血小板降低,或2.发热伴出血症状(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中至少一项)。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第2项,但未做血象检查或无血象检查结果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尽快对其进行血象检查。明确诊断为血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排除。标本采集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标本病例资料、标本收集情况两省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63例收集病例个案调查表63份,临床病历61份急性期血液标本51份,恢复期标本10份宿主、传播及健康人群血清学调查7月26日-30日在随州市随县两个乡镇开展;调查地点:随县万和镇石狮村、高城镇七里塔村今年曾报告过病例,实验室检测急性期血清PCR检测阳性。标本采集情况宿主、媒介标本6832份健康人群血清标本314份(其中100份为健康体检标本)5日送至国家CDC采集样品清单采集地点血清样品(份)鼠(份)蚊子(只)蜱(只)其他健康人
群血清狗血清牛血清羊血清鼠血鼠心鼠肺鼠肝鼠脾鼠肾鼠胎儿库蚊按蚊伊蚊狗蜱羊蜱牛蜱草蜱牛蝇狗蚤随县万和镇石狮村107113
444444
3400190852
2
4随县高城镇七里塔村107
238888881300022
1175111
随州市市区*100
合计3141153121212121212164002128531751314*另在健康体检人群中采集了100份血清样品。初步结果--流行病学特征湖北随州市共报告病例30例,死亡1人,其中女性17例。河南信阳市共报告病例33例,死亡1人,其中女性26例。两省发病均以中老年农民为主,50岁以上者分别占86.7%和72.7%,农民分别占90%和87.9%。病例分布在59个村,呈高度散发。73%(46/63)的病例有接触或饲养动物史;15.9%(10/63)的病例自述发病前两周有蜱叮咬史;所有病例发病前2周均未离开过所在县(区、市),以在住家周围务农为主。监测病例主要临床症状一览湖北河南初步结果—临床表现对14份布尼亚科白蛉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人分析发现:所有患者均发热;大多数患者恶心(12/13)、呕吐(12/13)及食欲不振(11/11)等消化道症状和乏力(10/14)表现明显;血常规检查多数病例白细胞(10/14)、血小板总数(11/14),中性粒细胞(9/14)明显降低;临床表现部分病人有上腹部压痛(6/10)、意识改变(5/10)、淋巴结肿大(2/8)等表现;生化检查表明部分患者谷草转氨酶(7/14)和谷丙转氨酶(5/14)、血糖(4/14)、乳酸脱氢酶(4/14)和肌酸激酶(4/14)等指标明显升高。目前对该病的认识病原学
经病毒分离、全基因组测序研究,病原体可能为一种布尼亚病毒科新病毒。流行病学
目前已在湖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和辽宁等省病例标本中监测到该病毒感染的证据。病例多分布于丘陵地带,高度散发。病例主要为农民,占90%,中老年居多,50岁以上者约占80%,女性多于男性。在湖北、河南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5~6月和9~10月病例较多。73%(46/63)的病例有接触或饲养动物史,15.9%(10/63)的病例自述发病前两周有蜱叮咬史。所有病例发病前2周均未离开过所在县(区、市),以在住家周围务农为主。该病毒的自然宿主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已在病例所在村的牛、羊、狗等家畜中发现血清学感染的证据。在蜱中分离到了病毒,蜱为可能为该病的传播媒介。临床表现
经对新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人分析发现:所有患者均发热,大多数患者恶心、呕吐等症状和乏力表现明显。部分病人有上腹部压痛、意识改变、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血常规检查:多数病例白细胞、血小板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明显降低。生化检查:部分患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血糖、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等指标明显升高。治疗
该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对症治疗。预防
做好个人防护,预防蜱叮咬。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扩大监测
(9-10月)(一)监测目的扩大监测范围,掌握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在国内可能的分布地区;初步探索该病的主要啮齿动物宿主(二)监测地区选取全国22省的40个出血热监测县作为本次监测点:(一)在所有监测点开展啮齿类宿主动物调查;(二)各省至少选取1个监测县(各县分别选择一个县级医疗机构、2个乡镇级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例监测。监测县的选择可优先考虑下列三类地区:当地有既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上报;当地可能为侵人蜱种的分布区;当地为丘陵地带。(三)监测病例定义及时间监测病例定义:同前。病例监测时间:2010年9月——10月。(四)监测主要内容符合病例定义患者的个案调查、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标本、若住院则需复印病历;啮齿类动物(家鼠50只、野鼠50只)的血液、心、肝、脾、肺、肾、脑等各类标本。(五)标本运送、检测与结果反馈各级疾控中心负责运送标本和填写相应表格。标本的运送:所有人血标本均采用液氮进行运送,若无液氮时,也可用干冰或冰排运送。动物标本按照“鼠标本采集与检测”中的要求进行运送。结果反馈:国家疾控中心相关实验室完成检测后,由国家CDC应急办统一向各省疾控中心反馈;省疾控中心将检测结果逐级反馈至地市及区县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实验室检测方法血清学检测方法1.捕获法Mac-ELISA-IgM抗体2.间接法ELISA-IgG抗体3.双抗原夹心法ELISA-总抗体4.间接免疫荧光-IgG抗体或抗原5.空斑形成及空斑减少中和试验-中和抗体Real-timePCR方法检测病毒二、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防治指南
(2010版)前期工作进展(1)2008年2月,卫生部下发《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09年底,中国疾控中心在1例湖北病例标本中发现病毒线索;2010年5月,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监测方案》,召开了湖北、河南两省项目启动暨培训会,卫生部、中国疾控中心领导参会;前期工作进展(2)2010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关于在湖北、河南两省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工作情况的报告(中疾控报疾发〔2010〕239号);2010年6月,卫生部应急办召开专家研讨会;2010年8月,中国疾控中心关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和研究工作进展的报告(中疾控报疾发〔2010〕341号);前期工作进展(3)2010年9月,中国疾控中心召开22省扩大监测会议,布置扩大监测和宿主动物调查工作;2010年9月,编制指南2010年10月,卫生部下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目前对该病的认识病原学
经病毒分离、全基因组测序研究,病原体可能为一种布尼亚病毒科新病毒。流行病学
病例主要为农民,占85%以上,中老年居多,50岁以上者约占80%,女性稍多于男性。发病季节应为3-11月,高峰主要集中在4-8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病例多分布于丘陵地带,高度散发。未发现人传人证据流行病学自然疫源性疾病蜱是可能传播媒介部分病例自述有蜱暴露史;蜱中分离到2株病毒;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人分离病毒不同片段的同源性93-100%蜱的宿主动物(牛、羊、犬)中血清学检测阳性。自然宿主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已在病例所在村的牛、羊、狗等家畜中发现血清学感染的证据。临床表现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尿常规: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生化检查: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肝酶、AST、ALT等升高,尤以AST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BUN和CK-MB升高治疗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未明确诊断前,主张使用强力霉素等抗生素治疗预防
做好个人防护,预防蜱叮咬。流行因素与风险
媒介蜱分布广泛,活动期较长120余种蜱,分别隶属于2个科11个属在国内各省都有分布,不同地区蜱种类不同。长角血蜱为侵人蜱种,是河南、湖北疫情发生地的优势蜱种。除新疆、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份外,主要生活于温带次生林、低海拔山地及丘陵边缘地带,一年能完成一个世代,活动期比较长,一些蜱传疾病的研究表明,蜱的成虫、若虫和幼虫均可带毒并传播疾病。蜱的寄生动物种类广泛,主要寄生于牛、马、羊、猪、犬、野兔、刺猬等,饲养和接触寄生蜱的家畜及宠物,可能被蜱叮咬。家畜野外觅食、宠物(狗)野外嬉戏均可将蜱带回人居环境,增加蜱叮咬人的机会。流行因素与风险疾病认识与防控工作有待继续深入,群众防病意识不足初步的认识,颁发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然而,在病毒致病机理,疾病分布范围、传播途径、传播危险因素,以及临床病程和特征等方面,尚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疾病诊疗意识和能力需进一步加强。中国疾控中心虽已建立了检测方法,但检测方法有待尽快推广。由于没有可供应的商品化诊断试剂,医疗机构疾病实验室确诊能力短期难以实现。流行区群众的防病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媒体的广泛关注,也给防控工作带来一定压力。风险评估地方性流行,呈散发状态,有发病季节高峰证实有该病存在的地区随着全国范围内监测和研究工作的推进,预计会有更多地区发现有疫情存在旅游者,野外活动死亡病例的发生难以避免防治建议
(一)加强科学研究(二)加强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三)加强培训与能力建设(四)提高各级专业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五)做好风险沟通的准备,加强公众教育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卫办应急发〔2010〕163号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5/publicfiles/business/cmsresources/mohwsyjbgs/cmsrsdocument/doc9997.doc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6.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目的(一)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二)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三)指导各地做好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公众健康教育工作。流行病学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流行病学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传播途径尚不确定。目前,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诊断、治疗和报告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诊疗方案》和《中医诊疗方案》做好诊断和治疗。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诊断、治疗和报告疑似病例的报告疾病类别应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对于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当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条目下的“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进行报告或订正报告。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诊断、治疗和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当按照《实验室检测方案》(附件4)要求,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标本,并进行实验室检测在标本采集、运输及实验室工作过程中,要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做好生物安全工作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方案》《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EpiData数据库/n272442/n272530/n273736/n273781/n5763729/index.html
收集上报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月月底收集汇总本省数据库,并及时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邮箱cdczfb@预防控制措施(一)加强病例管理,降低传播风险。(二)开展各级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提高防治能力。(三)加强检测,提高实验室诊断能力(四)做好公众健康教育,提高防病知识水平。(五)做好媒介控制工作,降低传播媒介密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调查目的(一)为控制疫情提供流行病学线索。(二)为了解该病流行病学特征积累数据。调查对象(一)散发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二)聚集性病例: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茶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475-2024壮锦
- GB/T 44820-2024超压气球通用要求
- 2025年度新质生产力学习课件
- 美术小书包课件
- 2024年度甲方提供市场调研服务合同标的为00万元人民币
- 2024年度企业厂房买卖合同指南针
- 2024年度股权投资合同标的及投资条件详细说明
- 2024年度融资租赁合同范本(租赁物描述与租金计算)
- 2024年度企业技术开发合同
- 2024年度仓储合同货物损耗责任认定3篇
- 中职数学认识多面体与旋转体(课堂PPT)
- 宇视编解码器产品讲解
- 钛合金项目效益分析报告(模板范本)
- 城市燃气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 HydrolabBasic广东水文水利计算软件使用手册
- 三级公共营养师实操复习题
- 淀粉的液化技术(完整版)
- 校园台球厅创业计划书
- 全等三角形评课记录观课报告(共1页)
- 实验室试剂管理及实验用水
- 8D培训课件(共43页).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