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肝积”医案14例_第1页
中医治疗“肝积”医案14例_第2页
中医治疗“肝积”医案14例_第3页
中医治疗“肝积”医案14例_第4页
中医治疗“肝积”医案14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治疗“肝积”医案14例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等优势。本文提供中医治疗肝积医案14例,以供大家参详。1汪某,男,32岁。初诊2004年9月25日。主诉:发现肝硬化2年。患者因发现肝硬化2年来诊。2002年9月肝穿刺提示:早期肝硬化。患者转移酶反复异常,曾用拉米夫定治疗,后发生病毒变异,HBV-DNA阴性,乙肝小三阳。2004年1月10日检查肝功能正常。2004年5月24日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144pg/ml。现症:肝区不痛,纳可,腹胀,舌质暗尖红,苔薄白,脉细弦。中医诊断:肝积,肝疫。西医诊断:肝炎后肝硬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辨证:疫毒内蕴,瘀血阻络。治法及方药:清解疫毒,化瘀散结。丹参15g郁金10g白花舌蛇草30g生黄芪10g水红花子15g马鞭草15g连翘15g蒲公英15g石见穿15g炙鸡金15g炙鳖甲10g莪术15g虫10g鸡血藤30g延胡索15g14剂二诊(2004年10月23日)泛恶,肝区不痛,胃脘不适,精神尚可。10月9日实验室检查:总蛋白85g/L,白蛋白48g/L,球蛋白37g/L,白球比例1.30。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弦。9月25日方加当归10g、竹茹6g。续服14剂。三诊(2005年1月8日)精神尚可,脘腹作胀,夜寐尚安。检查示HBV-DNA阴性,球蛋白24g/L,白球比例恢复正常,透明质酸值已正常。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弦。当归10g竹茹6g延胡索30g合欢皮15g炙鸡金30g莪术30g石见穿30g延胡索20g黄连5g丹参15g郁金10g白花舌蛇草30g生黄芪10g水红花子15g马鞭草15g连翘15g蒲公英15g炙鳖甲10g虫10g鸡血藤30g制香附10g14剂四诊(2005年4月16日)肝区不痛,夜寐尚不安,精神稍差。检查示肝功能正常,HBV-DNA正常。4月5日肝穿刺示乙肝纤维化Ⅲ期。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弦。连翘30g丹参15g郁金15g白花舌蛇草30g生黄芪10g连翘15g蒲公英15g石见穿30g炙鸡金20g炙鳖甲10g莪术30g虫10g鸡血藤30g延胡索15g当归15g杜仲10g川牛膝10g水红花子30g马鞭草30g14剂五诊(2006年7月1日)夜寐尚安。6月30日B超示:慢性肝损,肝内光点增粗、增多,血管尚清,门脉11mm。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丹参20g郁金15g白花舌蛇草15g生黄芪15g水红花子15g马鞭草15g巴戟天15g肉苁蓉30g淫羊藿30g桑椹子30g五味子10g菟丝子30g山茱萸20g锁阳20g石斛20g生地10g熟地10g苦参15g紫花地丁15g14剂六诊(2007年2月3日)腰酸,小便通畅。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丹参10g郁金15g白花舌蛇草30g生黄芪15g巴戟天10g肉苁蓉15g桑椹子30g五味子10g生地12g熟地12g龟甲15g杜仲10g淫羊藿15g坎炁1条14剂七诊(2008年1月26日)腰酸好转,口干。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石斛15g炙鸡金15g丹参10g郁金10g炒酸枣仁20g白花舌蛇草30g生黄芪15g巴戟天30g肉苁蓉30g桑椹子30g五味子10g生地10g熟地10g龟甲15g杜仲10g淫羊藿30g坎炁2条14剂八诊(2009年5月2日)2009年4月29日HBV-DNA阴性,甲胎蛋白阴性,肝功能正常,透明质酸降至87.39pg/ml。B超示:肝胆脾胰未见明显异常。肝振动测试示肝纤维化低于2级。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弦。丹参15g郁金15g白花舌蛇草15g生黄芪9g水红花子15g马鞭草15g桑椹子30g炙鳖甲9g炙鸡金30g虫9g莪术15g生地15g连翘15g叶下珠15g14剂【按语】本案患者肝硬化多年,2004年5月24日检查肝纤维化指标中透明质酸偏高,2005年4月5日肝穿刺显示乙肝纤维化3期。根据张氏经验,此患者为乙肝病毒内伏日久,肝络为热毒瘀所阻,辨证属疫毒内伏,瘀滞肝络。张氏治以清解疫毒,活血通络软坚,药用丹参、郁金、白花舌蛇草、连翘、蒲公英、生黄芪等清解疫毒、调控免疫,用水红花子、马鞭草、石见穿、炙鸡金、炙鳖甲、莪术、(庶+虫字底)虫、鸡血藤等活血通络软坚散结。经治后诸指标逐渐趋于正常,透明质酸值恢复正常,肝纤维化降至2级以下,疗效显著。张云鹏2周某,女,74岁。初诊2008年7月22日。主诉:检查发现肝硬化半年余。2007年12月底B超检查时发现肝硬化,2008年7月8日B超复查:肝硬化,脾脏肿大。抗HBc(+),放免检查:透明质酸540μg/dL,Ⅱ型前胶原1.4ng/ml,甲胎蛋白(-),HBV-DNA(-),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8U/L,总胆红素22.2U/L,谷氨酰转移酶49U/L,白球比例0.83。现症:胃脘胀痛,纳食尚可,夜寐欠安,腰臀及双肩关节疼痛,下肢浮肿。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中医诊断:肝积,肝疫。西医诊断:肝炎后肝硬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辨证:疫毒内蕴,血分有热。治法及方药:清解疫毒,凉血解热。丹参10g郁金10g白花蛇舌草30g莪术10g水牛角15g(先煎)马鞭草15g苦参10g石见穿30g陈皮6g炙鸡金20g八月札20g庶虫6g茯苓15g茵陈30g鸡血藤10g7剂二诊(2008年8月5日)1周前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50次/min),无胸闷,睡眠改善。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缓。守上方加苏梗10g,炙鸡金改为30g,八月札改为30g。14剂。三诊(2008年8月28日)胃脘作胀,两胁偶不适,夜寐梦多,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缓。2008年8月18日检查:核心抗体(+),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5U/L,总胆汁酸19μmol/L,谷氨酰转移酶49U/L,球蛋白38g/L,前白蛋白159μg/dl。CT提示:肝脏缩小,脾脏肿大,肝囊肿可能。丹参10g郁金10g白花蛇舌草30g莪术10g水牛角15g(先煎)马鞭草15g石见穿30g陈皮6g炙鸡金30g八月札30g虫6g茯苓15g连翘30g夏枯草15g茵陈30g鸡血藤10g紫花地丁30g败酱草30g14剂四诊(2008年9月25日)精神欠佳,上周大便水泻,现日行2次,质软不干,矢气频作,两胁偶不适。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缓。守上方,夏枯草改为30g、茵陈改为15g、紫花地丁改为15g、败酱草改为15g。14剂。五诊(2008年10月23日)服药后症状好转,精神一般,胃肠不安,后背隐痛(有骨质疏松史)。舌质边尖红,苔薄白,脉细弦。丹参10g郁金10g白花蛇舌草30g莪术15g佛手15g水牛角15g(先煎)马鞭草15g石见穿15g陈皮6g炙鸡金30g八月札30g虫6g茯苓15g延胡索30g夏枯草30g茵陈15g鸡血藤10g紫花地丁15g败酱草15g甘松10g14剂六诊(2008年12月25日)小便酸臭,胃脘不适,夜寐梦多。舌质尖红,苔薄白腻,脉细弦。2008年11月3日检查:透明质酸2904ng/ml,碱性磷酸酶36U/L,球蛋白42g/L,白球比例1.0,谷氨酰转移酶49U/L。B超提示:慢性肝病〔(肝肋下斜切120mm/(-),剑下纵切53mm/2F,肝区回声增强增粗,门脉10mm〕,胆囊内胆固醇结晶,脾稍大。原方再服14剂。【按语】患者半年前发现肝硬化,肝功能正常,但在B超及慢性肝损的指标中体现出来,因此本案与感受乙型肝炎病毒有关,但肝功能正常表示属于肝硬化的静止期。肝硬化属于中医“肝积”的范畴,肝积之名,出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其曰:“因多种原因导致肝络瘀滞不通,肝体失却柔润,疏泄失职,以右胁痛或胁下肿块,腹胀纳少及肝瘀证候为主要表现的积聚类疾病”乙型肝炎造成的肝积的治疗,张氏主张清解疫毒与调控免疫双管齐下,在肝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调控免疫显得更为重要。患者舌尖红,为疫毒内伏,邪尚未净,故用白花蛇舌草、败酱草、连翘凉血散血、清热解毒之品;脉细弦为瘀血内滞之象,故用莪术、水牛角、马鞭草、石见穿、(庶+虫字底)虫化瘀软坚,消癥化积,通畅经脉,具有增强免疫力、防突变、抗纤维化、抗肿瘤的作用,且活血不伤正;肝区胀痛,胃脘不适,大便时溏属肝郁脾虚之象,故用陈皮、炙鸡金、八月札、苦参、茯苓、茵陈、苏梗疏肝健脾,化湿和胃,全方共奏疏肝健脾扶正,清解疫毒泻浊之功,使得治疗仅五月,脾脏肿大就有缩小,实乃中医辨证论治之功。张云鹏3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左胁盘踞,此肝积名曰肥气。肝属木,木克土,故肥气久而脾土必亏。脾为生化之源,源竭而肝木愈旺,上刑肺金,致有呛咳咯红之患。热移于脑,则算流浊涕。东垣曰:痞满皆血证也,谓脾胃水谷之阴阳也。心主血,心虚则嘈杂似饥,故得食则安。肝藏血,肝虚则阴伏于阳。皆血气不运而成,即虚转实也。若用气药服之,虽取快一时,贻忧日后,痞气坚而阴愈伤矣。攻之愈结,必变中满。脉象虚数,而脾胃之阴宜养,营分宜调。本以乙癸同源,为法中之法。正气足,积自除,不治痞而痞自消矣。洋参川贝云苓石斛沙苑山药太子参半夏橘红麦冬归身白芍麦芽二味煎汤代水王九峰4何某,女,62岁。2008年6月13日因“双下肢浮肿、乏力1年余,加重10日”初诊。患者1年前因劳累出现双下肢水肿、乏力,在外院查抗-HCY阳性、HCV-RNA阳性,B超提示:肝硬化。曾服各种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后来在我院住院治疗,诊断为“丙型后肝硬化失代偿”,给予保肝及中西药物治疗,病情好转出院。10日前又因劳累,出现乏力、双下肢水肿伴腹部膨隆,行B超检查,提示“肝弥漫性病变,肝内低回声占位”,CT发现肝右叶6.2cm×5.4cm肿块,诊断为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有输血史。刻诊:右肋胀痛、乏力、口苦、食少便溏。体检:巩膜轻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肝肋下1cm,剑突下3cm,质硬、边钝圆,有压痛,腹部膨隆,腹水征(++),双下肢浮肿,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苔黄腻,脉弦细。实验室检查:肝功能:ALT115U/L,AST145U/L,TBIL45umol/L,AFP125mg/L;血常规:白细胞3.5×109/L,血小板40×109/L;CEA(-)。【诊断】中医:积聚(湿热瘀结);西医:丙肝后肝硬化、肝癌。【治则与处方】清热利湿,解毒化瘀。处方:黄芪15g,柴胡12g,黄芩12g,白术12g,猫人参12g,刘寄奴12g,山慈姑12g,石斛12g,茵陈12g,延胡索12g,生麦芽15g,茯苓12g,夏枯草15g,鳖甲(先煎)15g青蒿15g。14剂。【治疗效果】服药后,右肋胀痛消失,无口苦,乏力较前减轻,双下肢轻度水肿,腹部稍膨隆,腻苔已退。1个月后,ALT、AST逐渐正常,AFP亦下降,一坚持服上方加减之中药。门诊治疗1年,病情稳定,CT复查肝脏占位未见明显增大。【按语】肝癌可归属于中医的“肝积”、“癥积”、“黄疸””、“痞满”、“鼓胀”、“伏梁”等多种病证中。本例患者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HCV当属疫毒湿邪,它不同于湿热毒邪,具有湿滞、毒聚、气伤碍阳等特点。疫毒湿邪径入营血,阻遏气机,最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湿聚而生痰,脾气不升,肝疏泄不畅,肝郁气滞,湿阻痰聚则血痰阻络,从而形成毒、瘀、痰、湿交阻之病机,毒、瘀、痰、湿等相互搏击,积聚日久而形成肿块。方中以猫人参、山慈姑清热解毒,肝癌的治疗应以清热解毒为先为主。遵王灵台氏之法尤喜用猫人参,猫人参其植物新鲜的茎叶能引起猫的特异性嗜食,并且在猫肢体受伤时,常嚼食该植物作自我疗伤,遂被其命名为猫人参。猫人参味苦,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祛瘀散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肿瘤,在抑制肿瘤生长、延缓患者的生命、改善生命征象方面有独特的效果。且常以猫人参配蛇舌草、龙葵治疗原发性肝癌。鳖甲成寒,专归肝经,长于滋阴潜阳,又有软坚散结、祛瘀消肿之功。夏枯草,苦、辛,性凉,入肝胆经,有散结消肿之功。《神农本草经》:“破微,散瘦结气,脚肿湿痹,轻身”柴胡疏肝解郁,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石解养阴,有扶正固本之功;刘寄奴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延胡索、生麦芽疏肝利气止痛。诸药配伍,相得益彰,共奏良效(赵钢医案,赵淼整理)赵钢5张三锡曰:曾治一少年,体薄弱,且咳血,左边一块,不时上攻作痛。左金、芦荟俱不应。诊其脉三部虽强,而细涩不流利,因作阴虚治。四物加知、柏、元参、丹皮,不六剂顿愈。此阴虚似肝积也。由此推之,虽因部分名积,诊视之际,犹当详审。惟圆机者,乃不昧此。【俞震按】此二条(指上王、张二案),一系饮积,以证与因断之。一系阴虚似肝积,以脉断之即圆机也。两家垂训,裨益尤多。(《古今医案按》)按:攻痛在左胁,故云似肝积,实非肝积。四物加知、柏,乃丹溪治阴虚火旺法也。张三锡6李灵患肥气病,(肝积谓之肥气,与疝同类)日服前丸五丸,经一年泻出肉鳖二枚愈。王好古7肖某,男,49岁,北京市人。初诊:1972年3月6日。主诉及病史:两个月前在外院诊断肝癌,并发腹水,辗转多个大医院,无特殊治疗,遂找中医。自诉:腹胀,肝区疼痛,纳差,小便少而黄,大便坠而溏,有排便不尽感。诊查:搀扶到门诊,面色晦暗,腹隆如蛛,下肢浮肿,腹水征阳性,肝肋下触及,质硬表面结节状,剑下7cm。巩膜轻度黄染,下肢凹陷性浮肿,口干不欲饮,苔黄腻,舌质红绛,脉象弦数重取无力。辨证:肝胆湿热,水湿内停。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消积散聚。处方:茵陈蒿汤合五苓散加味。茵陈30g炒山栀15g猪苓30g茯苓15g泽泻15g杏仁10g车前子15g(包煎)龙葵15g桃仁10g赤芍10g郁金10g广木香10g半边莲15g延胡索10g甘草6g1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连服7剂。二诊:5月13日。服药后,腹胀减轻,小便增多,大便好转,下肢浮肿减轻,但仍有腹胀,纳差。脉象弦细稍数,苔黄腻,舌质红绛。原方加枳壳10g、川朴10g、蝼蛄1对、商陆10g,继进7剂。小便由赤转黄,量明显增多,腹胀明显好转,有饥饿感,食量增加,精神好转。三诊:5月23日。已能自己走进诊室。但仍为面色晦暗,腹水中等量,小便黄,大便每日2~3次。中药汤剂:党参12g白术10g土茯苓30g川朴10g枳壳10g薏仁30g八月札12g水红花子10g猪苓30g车前子15g(包煎)半边莲15g虎杖15g藤梨根15g一日1剂,给予鳖甲煎丸1丸,一日2次,加强软坚散结,活血祛瘀之功。治疗1个月后,病情大有好转,腹水明显减少,但肝区疼痛明显,小腹冷痛,喜按喜温,下肢怕寒,舌红绛,苔褐黄,出现上热下寒症状。按原方继服加肉桂6g,合龟龄散每次2g,一日2次,同时给予加味西黄散,每次2粒胶囊,每日3次,饭后服。病情稳定,食量增加,体质大有好转,下肢浮肿消退,能自行活动。四诊:1973年4月18日。因服药后病情稳定,食量增加,体质大有好转,下肢浮肿消退,能自行活动。去西医医院复查,曾被否定原诊断。认为是肝硬化腹水,患者自行停药2个月,既往症状再次出现,腹水增加,巩膜黄染,小便短赤,大便发黑,一日2~3次,肝区疼痛,失眠,纳差。再次来我科诊治,经中药平肝饮:太子参15g白术10g土茯苓30g陈皮10g广木香10g郁金10g柴胡10g茵陈30g猪苓30g赤小豆30g八月札15g凌霄花12g生山楂12g白花蛇舌草30g,一日1剂,给予克癥坚丸(本院自拟方)1丸,一日2次,合龟龄散2g,一日2次,症状逐渐好转,患者带癌已存活18年。按语:《诸病源候论》指出:“癥瘕积聚,病因为寒温不调,饮食不节,阴阳不和,脏腑虚损,并受风邪留滞不去而成也”。由此可知肝积之成,可因寒温不调,饮食不节,阴阳不和,脏腑虚损。肝癌已成,肝失疏泄条达之功,又使脾胃运化失职,水液失调而积聚,久之生热。故茵陈、炒山栀、半边莲、猪苓、茯苓、泽泻清热利湿,桃仁、赤芍、郁金、延胡索、广木香、甘草疏肝理气健脾,共奏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消积散聚之功。孙桂芝8奉天史某某,年近四旬,为腹有积聚,久治不愈,来院求为诊治。其积在左胁下大径三寸,按之甚硬,时或作疼,呃逆气短,饮食减少,脉象沉弦。此乃肝积肥气之类。俾用生鸡内金三两,柴胡一两,共为末,每服一钱半。日服三次,旬余全愈。张锡纯9顾某,男,51岁。初诊:1987年10月。主诉及病史:1987年4月7日始上腹部作胀作痛,持续不已。经苏州某医院住院检查,诊断为肝癌晚期,无法医疗,嘱其返家休养。回家后又往上海市某医院检查,与苏州某医院诊断相符,既不能做手术治疗,又不能进行化疗、光疗,仍嘱其回家休养,带病延年耳。家属认为患者年龄尚轻,体力尚健,千方百计找医诊治,以冀有一线之希望。后住进奉贤县某医院,住院三个月余,病势仍在进展,遂专程到金山找余诊治。现肝区持续性疼痛,缠绵半载余,轻则隐隐作痛,最近出现剧烈疼痛,其势难忍。诊查:B超检查:肝右叶明显增大,内见多个低声区及中等回声增强区,右前叶内见84mm×81mm增强光团,周围有血管环,门静脉受压,提示为肝内占位性病变,肝癌。甲胎及肝功能检查:AFP625mg/L,SGPT68U,TTT8U,CFTT(+),ZnTT16U,总胆红质12mg/L。巩膜皮肤黄染,经常鼻衄,上中腹胀满不适,嗳气频频,食欲呆滞,体温37.5℃,有轻度腹水,精神困惫,大便欠畅,小溲短赤。脉弦,舌质淡,苔黄腻。辨证:此系湿浊积滞,瘀血凝聚,蕴结肝脏所致,病属肝癥,兼腹痛、黄疸、腹水等证,实为棘手之候。治法:柔肝软坚、消癥散结、活血化瘀、凉血止血、理气止痛、化湿退黄、利水消肿、健脾和胃诸法。处方:基本方:生鳖甲炙鸡金焦麦芽生牡蛎八月札紫丹参赤芍药石见穿(主要功用:柔肝活血,散结消癥)加减法:有黄疸者:加生栀子、生大黄、川黄柏、马蹄金、金钱草、平地木,以化湿退黄。有腹水者:加带皮苓、粉猪苓、车前草、福泽泻,以利水退肿。有腹痛者:加炒延索、制香附、徐长卿,以理气止痛。需消癥者:加七叶一枝花、地鳖虫、半枝莲、蓬莪术、龙葵、炮山甲,以散结消癥。需化瘀者:加元红花、大川芎,以活血化瘀。有食滞者:加陈皮、制半夏、焦山楂、焦建曲、香砂仁、川黄连、水炙草,以和胃消食。兹将诊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予以简介:第一阶段(1987年10月1日至12月21日):病势危重,肝区疼痛持续半载余,且有低热、黄疸、腹水、腹胀、鼻衄等。B超提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肝癌。AFP625mg/ml。辨证属湿浊积滞,瘀血凝聚,蕴结肝脏。论治:首当排除腹水,化湿退黄,结合活血化瘀,柔肝消癥。经过八十多天治疗,B超复查:肝右后叶见42mm×44mm,23mm×27mm两个中等占位性病变。肝功能恢复正常。病势趋于稳定,肝内肿块似有缩小,低热已退,腹水已消,黄疸尚未退尽,腹痛、腹胀亦有减轻。第二阶段(1988年1月5日至7月29日):在第一阶段病情好转基础上,论治着重散结消癥,兼以化湿退黄。经过七个月诊治,黄疸退净,肝区作痛作胀日见轻减,食物亦香,精神亦有好转。B超复查:肝右后叶测得20mm×30mm及19mm×16mm两个中等占位性病变。肿块较前缩小约1/2。第三阶段(1988年8月10日至1990年2月13日):经上述治疗后,患者自觉身体已康复,自动停药二十多天,经追踪随访后继续以软坚消癥、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约一年有余。1990年2月13日B超复查:肝区光点较粗,回声增强,可见光条、光斑,肝内血管清晰,未见占位性病变。复查AFP<20mg/ml。按语:肝癌是西医学病名,查中医学古籍中有五积、六聚、七癥、八瘕之病名。而后人则以积聚癥瘕来概括。积与癥都属有形,固定不移,推之不动,痛有定处,大多病属血分,脏病者居多。血藏于肝,肝积肥气,蓄血成癥,癥者坚也,坚则难破,是积聚之有形可徵者。抱朴子有言:“夫癥瘕不除则生祸矣”可见古人对此亦有足够的认识。患者经苏州市立医院及上海肿瘤医院确诊为肝癌晚期,属不治之证。患者坚信中医中药,自1987年10月1日至1990年2月13日,计有2年5个月,凡经21诊、转方18次,共服中药578剂,竟将晚期之肝液化为乌有,恢复健康,实属少见之例。王文济10肝积攻逆,脘痛肢冷。吴萸桂枝小青皮茯苓麦芽川楝子叶天士11王某,女,50岁。初诊2007年9月26日。主诉:早期肝硬化发现5个月。患者1992年曾患乙肝(具体不详),2007年8月14日B超提示:早期肝硬化,伴多发囊肿,双肾结石。9月13日HBV-DNA6.41×105。9月21日肝纤维化指标:NC93μg/L,其余均正常。现症:肝区隐痛,腰酸,乏力,胃纳可,口干欲饮,小溲调,大便畅,寐安。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中医诊断:肝积,肝疫。西医诊断:肝炎后肝硬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辨证:疫毒内蕴,瘀血阻络。治法及方药:清解疫毒,化瘀散结。丹参10g郁金10g白花舌蛇草30g生黄芪10g苦参15g六月雪30g垂盆草30g鸡血藤15g野菊花10g水红花子15g马鞭草15g莪术15g连翘15g蒲公英15g金钱草15g炙鸡金30g凌霄花15g茯苓30g杜仲10g芦根15g14剂二诊(2007年10月10日)肝区隐痛,胃脘胀气,纳欠振。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原方加八月札15g,苦参改为20g,莪术改为20g。14剂。三诊(2007年11月20日)肝区不痛,腰不酸,脚无力。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9月26日原方加八月札15g,鸡血藤改为20g,苦参改为30g,莪术改为20g。14剂。四诊(2008年2月19日)上方加减调治至今,1月19日实验室检查:球蛋白30.20g/L,精神疲乏,肝区隐痛。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弦。丹参10g郁金10g白花舌蛇草30g生黄芪10g苦参15g垂盆草30g鸡血藤10g野菊花10g水红花子15g马鞭草15g莪术10g炙鸡金30g连翘15g川牛膝10g延胡索10g桑椹子15g14剂五诊(2008年4月2日)乏力且肝区痛,齿衄,头晕,腰酸。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弦。2月19日原方加玄参30g、生地30g。14剂。六诊(2008年6月11日)2008年6月5日B超示:肝损图像,肝多发囊肿,胆脾胰肾无异常(门脉内径10mm)。6月5日血检示:LSD243U/L,球蛋白30.60g/L,前白蛋白177μg/L,脂蛋白α360μg/L。刻下头晕腿酸,肝区不痛,纳可便调,寐安,血压120/84mmHg。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弦。丹参10g郁金10g白花蛇舌草30g生黄芪10g苦参15g垂盆草30g鸡血藤10g野菊花15g水红花子15g马鞭草15g莪术10g炙鸡金20g连翘15g桑椹子15g茅根30g枸杞子10g14剂七诊(2008年7月16日)7月8日复查:前白蛋白163g/L,球蛋白31.2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7U/L。B超提示:肝损,肝内多发高回声结节,胆囊壁毛糙,HBV-DNA2.56×105。偶有肝区刺痛,血压125/90mmHg。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丹参10g郁金10g白花舌蛇草30g生黄芪10g苦参30g鸡血藤20g野菊花30g水红花子30g马鞭草30g莪术30g炙鸡金30g桑椹子30g连翘30g茅根30g枸杞子10g夏枯草30g麻10g14剂八诊(2008年10月8日)10月6日体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9U/L,幽门螺杆菌(+)。乙肝“两对半”表面抗体(+),其余(-)。B超:肝多发囊肿,慢性肝病改变,乳腺弥漫性增生。肝区不痛,腹胀。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丹参10g郁金10g白花舌蛇草30g生黄芪10g苦参30g鸡血藤15g野菊花30g水红花子15g马鞭草15g炙鸡金30g砂仁5g(后下)延胡索15g桑椹子30g连翘30g橘叶6g青皮6g柴胡6g赤芍10g木香4g14剂【按语】本案患者有多年乙肝病史,来诊时已见肝硬化之象,病久入络,毒、瘀、热互阻肝脉。张氏辨证为疫毒内蕴,瘀滞肝络。刻诊乙肝病毒处于复制期,应重在消除乙肝病毒,并调控免疫,用清解疫毒,活血通络软坚之法,以苦参、垂盆草、六月雪、野菊花、连翘等清热解毒之品,再以水红花子、马鞭草、莪术可消癥破积、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增加肝脏血液供应,减轻肝脏负荷,促进肝脏的修复和代偿。患者肝区时有隐痛,加入延胡索、木香等疏肝理气止痛。后随证加减,诸指标均有恢复趋势,继续用药,以克竟效。张云鹏12中脘有形如梗,摩之汩汩有声,据述不时举发。此属肝积耳。厚朴姜渣白蒺藜肉桂茯苓广皮白叶天士13陈某,男,33岁。初诊2007年7月31日。主诉:自觉右胁作胀数月。患者有慢性乙肝“大三阳”病史6年。2007年1月24日HBV-DNA7.52×108(<103)。2007年7月29日查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1U/L,谷氨酰转移酶134U/L,血小板70×109/L,B超示:早期肝硬化。现症:右胁作胀,纳可,目干涩,溲黄。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弦。中医诊断:肝积,肝疫。西医诊断:乙肝后肝硬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辨证:疫毒内伏,湿热内蕴,瘀血阻络。治法及方药:清解疫毒,清热化湿,化瘀通络。丹参10g郁金10g白花舌蛇草30g垂盆草30g六月雪30g苦参30g野菊花30g陈皮6g苏梗10g茵陈30g佩兰10g芦根30g龙胆草10g炙鸡金10g夏枯草15g茯苓10g7剂二诊(2007年9月4日)乏力,肝区胀不痛,眠差梦多,目干溲黄,口干渴。舌质暗,苔薄白,脉细弦。8月29日血检示:HBV-DHA1.01×103,表面抗原>250,e抗原10.05,e抗体0.55,核心抗体7.29,门冬氨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