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注意点_第1页
现代汉语注意点_第2页
现代汉语注意点_第3页
现代汉语注意点_第4页
现代汉语注意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省略”之我见乔姆斯基把句子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由语法结构成分构成的整体:深层结构是由语义结构成分构成的整体。据此。我们认为省略的实质就是语义上应该有的内容。在句法结构上可能出现却没有出现,但这部分内容可以借助语境通过认知能力推知。省略是句法f表层结构)、语义(深层结构)和语用(语境和认知)三维作用的结果,省略了的仅仅是句法结构成分.其语义并没有省略。这种过程是通过语境和认知实现的。现代汉语“有”字本义探讨方言是汉语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分支,和汉语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古人最初对世界的认知途径: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始于可以具体感知的客观对象。从具体到抽象,从客观到主观,这也是人类共同的认知方式。中国古人造字也遵从人类共同的认知方式,所以最基本的造字手段是“象形”,直接描绘物体行状;在此基础上添加有抽象意味的简单符号创造出“指事”造字法,比“指事”更抽象一点便创造出“会意”造字法。直到出现更抽象的“形声”造字法。“事物和现象的存在”是一个抽象概念,只能用抽象的“会意”或者“形声”造字法。“形声”是一种最晚出现、成熟的造字法。对现代汉语外来词争议问题的探析外来词的民族化问题外来词汉民族化虽然对每个具体的词来说情况和程度有所不同,但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一个成员,符合汉语系统的种种规律,改变原词的面貌,受汉语的融化,是一致的。否则,就会游离于汉语之外。外来词汉民族化主要体现在语音、语义、结构、语法四个方面。在语音系统上,吸收进来的外来词不是依样画葫芦按原民族语间系统的读音,而是根据汉语语音系统特点加以改造。这种改造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变化:(1)词的音节的改变:“布尔什维克”在俄语中本是三个音节,吸收入汉语中就成了五个音节;英语中的“dozen”原是两个音节,吸收入汉语合成一个音节“打”。(2)构成词的音素也有改变。外民族语音系统有自己的特点,它们有的音素在现代汉语语音系统里不一定有,因此,当吸收外民族语词的时候,原民族的音素要改变迁就汉语语音系统。例如“hysteria”音译成“歇斯底里”:“volt”音译作“伏特”等。(3)声调的增分之一。现代汉语语音系统有四个声调,而有些民族的语音系统像英语、法语、德语等等均没有声调,这些民族的词语,被现代汉语吸收了,说起来也都具有了声调,如“copy”音译成“拷贝”(kaOb6i), “logic”音译为“逻辑”在意义方面的变化也比较明显。外民族语词被汉语吸收之后,既然成了汉语词汇的成员,就受汉语语义系统的制约。吸收外来词要考虑到语言的规范,绝不能增加一些词义色彩毫无差别的同义词。所以,吸收进来的外来词的意义,在现代汉语语义系统的制约下,有的缩小了范围。例如,法语的“salon”,有“客厅”“文化集会”“展览品陈列室”“上流社会”“展览会”等意义。吸收到汉语里来的“沙龙”,只有“文艺座谈会”“文艺作品展览会”的意思,其余的意义都没了。有的意义只缩小固定在某一方面。如日语中的“道具”原是用具或用处的意思,吸收进来以后,代表戏剧舞台上所用的器具,吸用在专业语汇范围之内。有的只用原词的某方面有关系的意义,如英语的“motor”,是发动机的意思,吸收到汉语中来却代表用脚蹬的带有发动机的车一“摩托车”,区别一般带有发动机的车等等。外来词的民族化还体现在词的结构方面。例如,原来的单纯词,吸收到汉语中来变成合成词;有些原来是合成词,吸收到汉语中来变化单纯词。在词的语法功能上也有不同。有的民族语言的词有性、数、格等形态特征。如英语中的“tractor”一词,有单数、复数的变化,被汉语吸收后的“拖拉机”一词的形态上就没有单复数的变化。再如英语中“chocolate”一词具有英语名词的语法特点,吸收到汉语里来的“巧克力”就丧失了英语词原来的语法特点而具备了汉语名词的语法特点。综上所述,被汉语吸收进的外来词总是汉民族化了的,符合汉语词汇的内部发展规律,成为汉语词汇系统内部的有血有肉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外来语是否需要规范,这是一个专家们一直讨论研究的问题。外来语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现有的词汇,受到欢迎;另一方面又作为“文化入侵”的标志,受到抵制。试论现代汉语惯用语发展变化的趋势惯用语是语义整体化、结构比较定型、三音节形式为主的汉语熟语类型。语义整体化,是指惯用语的意义几乎都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组合,而是通过比喻引申形成深层的整体意义,如“乱弹琴”不是真的胡乱弹琴,而是比喻胡闹或胡扯;“踢皮球”也不是真的踢什么足球,而是指互相推诿、不负责任。语义整体化是惯用语最重要的特点。结构比较定型,主要是指动宾式的惯用语在具体语用中既有其固定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伸缩性,如“修地球”可说成“修了五年地球”,“吃床腿”可说成“吃公家的床腿”等等。三音节形式为主,是指惯用语多为三字格,两字格、四字格和其他字数的较少。惯用语以上三个特点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决不能根据其中的一点来判断语言单位是不是惯用语,否则就会混淆惯用语与三音节词或成语之间的区别与界定。比如,有人仅从音节数量考虑,把新时期出现的三音节俚语词都当作惯用语,在其所举例中有“小青年”“小百花”“权力股”“发财招”等等。其实,这些三字格并不具备语义整体化的特点,不宜看成惯用语。同成语、谚语、歇后语相比,惯用语受惠于古代汉语的“遗产”要少得多。一、情态色彩趋于丰富化历史上流传的惯用语,因为多是对消极事物、消极现象或事物现象的消极方面进行表述,所以是以贬义感情为主调的。对于惯用语的这一语义特点,学术界的早期认识是相当一致的。二、产生来源的多样化同历史上流传的惯用语相比,新中国成立以来惯用语的产生更为多样化,其来源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源于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和现象;二是源于行业用语:三是源于方言;四是源于外语。新中国成立后产生或流行开来的惯用语,来自行业用语的占很大比例,尤其是那些在全国范围影响比较大的行业。如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一些医学名词、疾病名称经常被借用来比喻或引申指社会上的消极现象,如“红眼病、肠梗阻、急性病、发高烧”等都具有贬义色彩。再如,新中国成立后非常重视体育运动,并且在群众中进行普及,特别是有的项目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因此这些项目中的一些术语名词随着新闻媒介的不断报道、解说,也就成了平民百姓的口头语,有的则进一步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惯用语,如乒乓球赛中的“擦边球”;排球赛中的“二传手〜主'攻手〜短'平快”;足球赛中的•“亮黄牌”“亮红牌临'门一脚”等。现代汉语拟声词系统的静态描写拟声词,也称象声词、摹声词,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是一个境遇比较特殊的词类。第一,长期以来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没有合法席位。拟声词是对某种声音的摹拟,词形只是被摹拟的声音的载体,字面上与所指毫无关联(类似于纯粹音译词),故而有一词多形的现象,如丁东、丁冬、叮咚,吧嗒、叭嗒、巴答,叽叽呱呱、咕咕呱呱,叽叽喳喳、唧唧喳喳。又由于造词者对声音主观感受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造成选择语言材料的任意性。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人在紧张时感觉到的心脏加速跳动的声音在不同人的笔下分别写成“怦怦”、“嗵嗵”、“嘣嘣”、“突突”、“扑通”、“咯噔”等。客观的声音是一种,主观的表达却是如此迥异,可见语言的模糊性特点。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复杂的声音世界和有限的表音材料(文字)之间存在着矛盾,拟声词不可能像口技表演那样,把被摹拟的声音学得那么惟妙惟肖。拆词的语用含义分析在现代汉语中,多音节词或固定短语具有一定的凝固性,一般是不能拆开来运用的。但有时由于表达的需要,故意把一些多音节词或固定短语拆开来使用,修辞上把这种语用现象称为拆词或析词。将一个词语拆开来使用,原词语的字面意义和语用含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大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语义扩展1、词语的字面意义不变,但所表达的语用含义更加丰富充实。他又指指身后跟着的好几位邻居说:听到唐先生找你的原因啦,不问清问楚,我们是不会随便把他带过来的。”——白洛《四姑转运》“不问清问楚”和“不问清楚”,两者在语义上就有轻重之分,“不问清问楚”所表达的语义要比“不问清楚”更重。2.词语的字面意义不变,但是增加了鲜明的情感义。曾丈清嫁人当然好,不过嫁给这种整天就懂研究死人脑袋壳的袁博士——曾思懿她嫁谁有你什么?你关的什么心???——曹禺《北京人》“关的什么心”表达了强烈的嫉妒和不满的感情。3、拆用以后的字面意义范围扩大,比原词语的字面意义更加丰富。不懂得路就问路,不认得的事物就请教。谦而不虚,采用老实的办法,狂而不妄,采取认真地态度。“谦虚”析为“谦”和“虚”,原词中“谦”和“虚”意义相同,都是谦虚、虚心之意,拆用以后,“谦”表谦虚之义,而“虚”与“实”相对,“谦而不虚”意为谦虚而又实在。语义萎缩1.词语拆用后,词语的语义范围缩小,词语的引申意义或比喻意义脱落,只取词语的字面意义。2003年11月10日《体坛周报》有个很精彩的标题:“倾城不倾国”,写上海申花队的张玉宁虽然在与上海国际队的比赛中上演帽子戏法,帮助申花队赢得上海德比大战,倾倒全城申花球迷,但仍然被国家队主教练阿里•汉排除在国家队外。2、词语拆用以后,词语原有的感情色彩意义脱落,而只取词语的字面意义。2003年11月10日《体坛周报另一个很精彩的标题:得“意,但不忘形”,写女排在世界杯比赛中赢得七连胜后兴奋但不敢放松的心态。“得意忘形”原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成语,在这则标题中,词语的贬义色彩脱落,而只用字面意义,很客观地描写中国女排良好的比赛心态。一、语义转换1、词语拆用后,词语的字面意义发生变化,原义为甲,拆用后,语义变为乙。我将要逃出这个“死屋”到他们中间去,那是“生”,那是“活”,合在一块叫“生活”。我热爱生活,我愿意为它死,为它生„„——李准飘来的生命原词语“生活”字面意义为生存活动,拆用后“生”与“活”意义相同,都与“死”相对。2、词语的字面意义不变,而语境意义发生变化。李三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长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王利发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长工钱吗???——老舍《茶馆》“改良”原指康有为、梁启超推行的改良主义社会运动,这里指涨工资。3、语义悖反把词语拆成两个部分,肯定其中一部分,否定另一部分,使得词语拆用后的语义和原义相反相对。大勇者也有他害怕的事,那正是——鱼死而网不破。i.—刘东浮世绘“鱼死网破”指双方同归于尽;“鱼死网不破”指一方赢一方输,语义相对。词语拆用后,基本语义不变,但词语的感情色彩义由贬义变为褒义或由褒义变为贬义。在这场伟大的历史性转移面前,我们的文学创作,应该推社会主义民主之波,助社会主义法制之澜。——刘心武春潮滚滚》“推波助澜”本是个贬义词,比喻促进或助长事物的发得拆词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使语言达到更加丰富生动、新鲜。语义没变,但感情色彩由贬义变为褒义。(五)语义模糊词语拆用后,词义变得模糊,但是却增加了特殊的语用含义。“你又来什么事?”伊大吃一惊的说。“革命了??你知道???”阿Q说得很含糊。“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的说。你“不知道,他们已经来革过了!”“谁„„”.阿Q更加诧异了。——鲁迅《阿O正传》“革”从词语“革命”中拈出来独立运用,词义比较模糊,但正是这种模糊的语言揭示了阿Q的愚昧和对革命的不理解。拆词的生成基础在于:现代汉语的词或固定短语既有总体组合上的凝固性,又有因为组成成分各有意义而产生的某种程度上的松散性。在特定的语境下,语素才可以临时当作一个词来使用,并且在语义上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或增加,或萎缩,或转换,或模糊。正因为这种语义的变化才使得拆词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使语言达到丰富生动、新鲜活泼的修辞效果。“一不小心''的语义泛化及成因语义多元化指词语经过发展,演变成多个互相没有直接联系的义项,也可以看作同形异义词。语义泛化包括从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抽象、专有到普通、附带感情色彩到无感情色彩差别等变化过程及其结果,是经济原则在语言中的体现。流行词语由于被广泛而高频的使用,已成为整个汉语词汇家族中最受瞩目的“明星”。“流行词汇以其广阔的辐射面和深远的影响力,不断地刷新着汉语词汇的面貌,也不断地孕育着新兴的词义。词义泛化是一个历时的渐变过程。当词语的意义泛化到使该词成为流行词语时,它的意义就呈现出多元化、模糊化、开放化的形态。语义泛化的动因是多方面的,是经济原则、语用修辞、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生活的变化也是产生词义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社会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社会竞争激烈化,到处都充满风险。很多人不再有安全感、稳固感有关。这种危机感和动荡感主要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一不小心”一词能形象的表达这种转瞬即逝的状况变迁的无情,因此,“一不小心”开始出现在很多话语中。“一不小心,你就有可能折旧成“处理品”,面临种种职业危机。”社会多变,风险无处不在的同时,机遇也随处可寻,许多意想不到的机遇,不经意间就有可能发生,还可能主动往人身上撞。“一不小心”恰好能帮助人们表达了这种对生活和境遇的乐观态度,“一不小心”发生的事情验证了现代社会一切皆有可能的真实性,常与“没想到”一起使用。“要掌握相关技巧,再配合一些好运气,一不小心就能拿到第一名。”由于现代人处事态度草率、不谨慎,把应该严肃对待的问题以随便的不负责任的方式处理了,用“一不小心”说出事情的结果,将后果轻巧的归结“不小心”这个看似没有主观故意的原因。“本不打算这么早就结了婚,不料一不小心女方怀了孕”广告商与网络传媒等充分利用“一不小心”可以夸张的表达轻而易举或不经意的改变现状的语义,经常将“一不小心”置于广告语或新闻标题中,以吸引读者,引起他们阅读或参与某事情的兴趣。“阿里巴巴:一不小心做到了扇子大王。”2O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连动句研究综述“连动式”这个术语,最早出现于李荣先生编译的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原名《国语入门》,出版于1948年)一书中。时间是一维的,任何动作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点或时间段发生的。时问的这种一维特性在人类语言中的投射就是,指示时间信息的句法特征都体现在动词上。}我们知道,临摹性在人类语言的语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的形式是线形的,语言结构直接反映现实的时间结构。“汉语和印欧语主要差异之一是编码方式和原则的差异,汉语的编码方式更多显现出临摹性。”11所以我们认为,连动句的存在正是汉语本身的一大特点,也是语法研究重视汉语自身特点的一种表现,与印欧语相比,这正是汉语的一种非常常用且很有特色的句式。20世界现代汉语词类研究述评在词的分类标准上有三种观点:以词义为标准:以词在句子中的职能,即句子成分为标准;以词的语法特征为标准。马建忠和黎锦熙以词的意义为标准划分词类。汉语词往往一词多义,意义只能作为划分词类的辅助标准。把词义作为唯一标准,就导致了字“无定类”的错误结论。陈承泽、金兆梓等认为应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职能进行分类。这种观点已大大进步于以意义为标准的观点,使词语和句子成分关系明确,易于说明问题。但汉语的词往往“一词兼多职”,与句子成分并不一—对应,也容易导致字“无定类”的错误认识。何容在《中国文法论》中对汉语词类划分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应该根据每一类词共同的形式上的特征划分词类。他所说的“形式上的特征”也就是词的语法特征。何容先生能够摆脱长朗以来词类研究都从意义出发的束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1953年前后展开的关于词类问题的大讨论,成功推动了词类问题乃至汉语语法的研究。这次讨论主要针对当时中国语法学界词类观上存在的两大分歧展开。在汉语的词能否划分和分类的标准上,以高明凯为代表的少数学者坚持以狭义形态作为划分汉语词类的标准,由此得出汉语缺乏形态,实词不能分类的结论。壬力、吕叔湘、文炼、胡附等多数学者明确肯定汉语词类的可分性,认为应从结构关系出发划分汉语的词,并在分类标准上取得一致:从词义、形态、句法三个方面区分词类,其中句法是最重要的标准。这次讨论取得了很大成绩。通过讨论纠正了以往关于词类问题的错误认识,进一步摆脱了印欧语的束缚,认识到汉语自身的特点,由此得出了更科学的结论,在今后研究的方向上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词的兼类问题研究述评现代汉语中我们对于词类的认识来源于西方印欧语语言学。印欧语里的词有形态标记。进入句中后又各有形态变化,印欧语划分词类就是根据词的形态标记和形态变化。汉语的词既没有形态标记,又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而且从语法功能上来看,也不象印欧语(如英语、法语等)那样,词类跟句子成分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如基本上名词作主宾语,动词作谓语,形容词作定语,副词作状语,等等。在汉语里,词类跟句子成分基本上是一对多的对应,一个词往往既能作主宾语。又能作谓语,又能作定语或状语,等等。汉语的词类具有多功能性。这样就使得按照句子成分划分词类的人伤透了脑筋。词的兼类现象也就成为了一个让人感到棘手的问题。对汉语里词的兼类现象,有一个认识过程。《马氏文通》作为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提出了“字类通假”。书中把字类与句子成分对应起来,即某成分由某类字充当或某类字充当某成分是对应的,如起词、止词由名字、代字充当,若另外类的字跑到这些成分的位置上就发生了字类假借现象。马氏的词类通假,实际上是“依义定类”、“随义转类”,并没解决词类与句子成分之间的矛盾。他没有看到汉语的词在句法结构中的多功能性,把同形词、词的活用、兼类词混淆,就必然会出现“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结论。词的兼类不是活用,又对活用与变义加以区分,对本用与活用作了细致的分类,并首次提出“致动”和“意动”说。但是当分不出什么是“本用”,什么是“活用”时,便认为是“兼类”。圆嘣‘这样,实际上把“本用”“活用”、“兼类”混淆了。下列现象不属于兼类现象:b)意义上毫无关系的同音同形词不看作兼类词c)词的活用不是兼类d)同义词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是兼类词e)不同类的词句有部分相同的语法功能,不看作这类兼那类或那类兼这类现象f)兼类词的范围不能过宽,否则就会导致“词无定类”简述现代汉语小句替代现象现代汉语中的小旬替代现象是十分复杂的。首先,从小句替代所出现的语体来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