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压高帮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支护参数优化_第1页
动压高帮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支护参数优化_第2页
动压高帮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支护参数优化_第3页
动压高帮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支护参数优化_第4页
动压高帮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支护参数优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压高帮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支护参数优化

0动压高帮类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回收通道是地下矿产开采和运输的通道,其围岩稳定性控制对确保生产线的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动压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和稳定性控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围岩控制方法,如高预应力强力锚杆一次支护上述研究成果极大丰富了高帮类巷道或受动压影响巷道的围岩变形特征和稳定性控制技术,但大多是基于单一影响因素的稳定性研究,很少涉及巷道在高帮和动压两方面综合作用下的围岩变形规律和稳定性控制,即动压高帮类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研究。动压高帮类巷道是指服务期限内受动压影响严重、巷帮高度较大的巷道,其围岩变形特征是断面尺寸和动载影响下耦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围岩变形规律和破坏特征又显现出不同。基于此,本文以某矿15312工作面高帮进风平巷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平巷在动压影响下的破坏机理,通过优化原有的支护参数,保证该动压高帮回采巷道的稳定性,为类似条件下的动压高帮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提供借鉴和参考。1动压高帮回采巷道的特征15312工作面开采煤层厚度为4.4~6.8m,平均5.7m,局部含1~2层夹矸;煤层倾角为4~11°,平均6°。煤层伪顶为平均厚度为0.1m的砂质页岩,直接顶为平均厚度为12.3m的石灰岩和泥岩组成的互层,基本顶为平均厚度为10.8m的细粒砂岩和砂质泥岩。煤层直接底为平均厚度为5.4m的粉砂质泥岩,夹有细砂岩薄层,基本底为平均厚度为4.8m的细粒石英砂岩。15312工作面东侧为相邻的15310工作面,北侧为采空区,南侧为采区回风巷,西侧为15312工作面实体煤。15312工作面进风巷用于进风、行人和运输,巷道埋深为240~300m,设计断面为矩形,沿煤层顶板掘进,巷道净宽度为5.0m,净高度为4.4m,属于高帮巷道。进风平巷在服务期间不仅会受到掘进扰动的影响,也会受到相邻工作面(15310工作面)和本工作面回采动压的影响,即15312工作面进风平巷属于动压高帮回采巷道。15312工作面进风平巷与15310工作面回风平巷间的煤柱宽度为12m,工作面布置如图1所示。2动压高簇回采道变形破坏机2.1岩变形量大,巷道断面收缩严重15312工作面进风平巷属于动压高帮回采巷道,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破坏特征主要表现在帮部围岩变形量较大,尤其是靠近顶板位置的帮部围岩,部分区域出现大面积片帮和冒落,使得此区域的顶板跨度变大,顶板下沉量增大,且伴随着锚杆破断、托盘失效及金属网撕毁严重等现象,帮部围岩的整体性降低,巷道断面收缩严重,导致巷道在服务期间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无法正常使用。2.2巷道围岩支护强度由15312工作面进风平巷具体条件和巷道破坏特征可知,影响进风平巷围岩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围岩自身强度、巷道断面尺寸、围岩所处的应力环境和围岩支护强度。2.2.1抗煤体孔隙裂隙发育15312工作面进风平巷属于煤巷,煤层为松软破碎煤层,煤体孔隙裂隙发育,强度较低。巷道帮部围岩作为薄弱环节,易在开采扰动和自身载荷的综合作用下首先发生较大变形,进而导致巷道整体变形量较大,出现局部失稳现象。2.2.2巷道宽度和高度15312工作面进风平巷断面尺寸为5.0m(宽)×4.5m(高),巷道宽度和高度较大,尤其是高度达到4.5m,使得巷道围岩变形较大,自稳能力较差。此外,巷道沿煤层顶板掘进,岩层分界面相当于结构弱面,导致巷道的稳定性进一步降低。2.2.3工作面集中系数15312工作面进风平巷先后受到掘进扰动的影响、相邻工作面开采扰动的影响和本工作面开采扰动的影响。对于进风平巷掘进扰动,巷道开挖后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帮部围岩由浅部到深部垂直应力先增大后减小,之后逐渐恢复到原岩应力状态,此时工作面侧的帮部围岩应力集中系数为K相邻工作面开采对进风平巷的影响如图3所示。15310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工作面侧向支撑压力和15312工作面进风平巷周边的支撑压力相互叠加,导致煤柱上的应力集中程度增大,此时煤柱上的应力集中系数为K本工作面开采对进风平巷的影响如图4所示。15312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工作面侧向支撑压力与煤柱原有的载荷相互叠加,导致煤柱上的应力集中程度愈加明显或煤柱快速发生失稳,此时煤柱上的应力集中系数为K2.2.4锚杆、锚索支护强度15312工作面进风平巷原采用锚杆+锚索+钢带+菱形网联合支护的方式,如图5所示。顶板锚杆采用20号螺纹钢,长度为2400mm,间排距为1500mm×800mm,配套托盘尺寸为300mm×160mm×10mm。顶板锚索采用1×7股结构钢绞线,直径为17.8mm,长度为7200mm,配套专用的锚索锁具,间排距为1500mm×800mm,且顶板锚索间隔布置在M型钢带上。进风平巷帮部围岩两侧采用不同的支护参数,其中煤柱侧的锚杆为20号螺纹钢,长度为2000mm,间排距为800mm×800mm;工作面侧的锚杆为玻璃钢锚杆,长度为2400mm,间排距与煤柱侧间排距相同。进风平巷原支护配套网片规格为5000mm×1200mm的菱形网,锚杆预紧力为120kN,锚索预紧力为170kN。分析15312工作面进风平巷原始支护参数可看出,进风平巷顶板和帮部围岩支护强度和支护范围差异较大。顶板采用锚杆+锚索的支护方式,支护范围达到顶板上方7.2m;而帮部围岩仅采用锚杆支护,最大支护范围为帮部围岩以内2.4m,且巷道左右两侧采用不同的支护材料和支护长度,使得进风平巷整体支护强度和范围不协调,而进风平巷在服务期限内,进风平巷煤柱侧承受的载荷和扰动远大于工作面侧,即原始支护参数未充分考虑巷道实际的承载特征;同时锚杆和锚索的预紧力降低,最大仅为170kN,难以提供较强的支护应力场。综上所述,巷道围岩自身强度较低、断面尺寸较大、围岩所处的应力环境较复杂及围岩支护强度不合理是导致15312工作面进风平巷变形严重的主要原因。结合15312工作面进风平巷实际条件,从围岩自身强度低、巷道断面尺寸大和围岩所处的应力环境较为复杂的角度控制巷道稳定性较为困难,且现场观测到巷道变形量虽然较大,但间隔煤柱未发生失稳破坏,即间隔煤柱的宽度能够满足进风平巷的需求,故采取优化巷道原有支护参数的措施,通过提高巷道整体的支护强度和支护范围,降低进风平巷的变形量,实现15312工作面进风平巷围岩稳定性控制。3道路围岩的稳定性3.1锚索及网孔布置根据15312工作面进风平巷服务期间的围岩受力特征,结合巷道变形的实际情况,增大巷道两帮支护强度和支护范围,以提高巷道围岩的整体支护强度。优化后的具体支护参数如下。顶板锚杆采用钢号为500的左旋无纵筋螺纹钢,直径为20mm,长度为2400mm;采用加长树脂锚固剂(MSCK2380),配套150mm×150mm×10mm的拱形托板和4800mm×280mm×4mm的W钢带;锚杆间排距为900mm×1000mm,预紧力不小于120kN。顶板锚索采用1×19股钢绞线,直径为21.8mm,长度为6200mm;采用加长树脂锚固剂(MSCK23120),配套高强度托盘;顶板每排布置2根锚索,间排距为1800mm×1000mm,预紧力为250kN。帮部采用全锚索支护,锚索材料为1×7股钢绞线,直径为17.8mm,长度为4200mm;采用加长树脂锚固剂(MSCK23120),间排距为900mm×1000mm,预紧力为150kN;全断面配套使用尺寸为4100mm×1100mm的经纬网,网孔尺寸为50mm×50mm。优化后的支护断面如图6所示。3.2巷道围岩支护应力分析为验证支护参数优化后的动压高帮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效果,采用FLAC由图7可知,在原始支护参数作用下,锚杆和锚索产生的支护应力近似呈椭圆状,在同等支护应力下,顶板支护应力的范围远大于帮部围岩支护应力的范围。以支护应力0.020MPa为例,顶板围岩中支护应力达到0.020MPa的范围为6.7m,而帮部仅为2.3m。在优化后的支护参数作用下,巷道围岩支护应力场近似呈圆形,顶板围岩中支护应力达到0.020MPa的范围为5.5~6.0m,帮部为3.7m,且支护应力最大值接近0.334MPa,超过原支护应力场最大应力的26.7%。同时,相同支护应力条件下,优化后的支护应力范围远大于原支护应力的范围。对比支护参数优化前后的支护应力场可以看出,优化后的帮部围岩支护应力场范围增大,而顶板支护应力场范围减小。考虑到15312工作面进风巷变形主要集中在帮部,且帮部实体煤的强度比顶板的砂岩和泥岩小,故优化后的支护参数更适用于动压高帮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3.3锚索受力监测对15312工作面进风平巷进行矿压监测,通过监测锚杆和锚索受力情况,分析支护参数优化后的动压高帮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效果。2019-10-01—2020-04-17锚杆和锚索受力情况如图8所示。由图8可知:支护参数优化后,15312工作面进风平巷锚杆锚索的受力整体较小,顶锚杆的受力基本保持不变,维持在110kN左右;顶锚索、左锚索和右锚索受力在工作面接近测点位置时增大,但顶锚索和右锚索增大幅度较小,而左锚索受力快速增大,接近300kN,三者后期均趋于稳定。分析监测结果可知,由于左锚索布置在进风平巷煤柱侧,右锚杆布置在进风平巷工作面侧,而煤柱侧受到相邻工作面和本工作面开采的扰动影响较大,煤柱内应力集中较为明显,且巷道顶板的稳定性比帮部煤体高,故在本工作面逐渐接近测点时,左锚索受力增大幅度远大于顶锚索和右锚索受力增大幅度,但锚索最终的受力未超过其强度极限,即支护参数优化后,能实现动压高帮回采巷道的围岩稳定性控制,现场也观测到围岩变形量较小,围岩控制效果较好。4支护参数优化(1)揭示了15312工作面进风平巷围岩稳定性低的主要原因为围岩自身强度低、巷道断面尺寸大、围岩所处的应力环境复杂和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