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求谏
【唐】吴兢
教学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
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思想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广大民众首次被置于统一政权的控制下。秦亡,汉承秦制,以后历代王朝基本上沿袭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枢密院(三衙)侍卫马军司殿前司侍卫步军司皇帝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财政行政军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为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本单元所选的《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处在这一格局中间的是作为君位附属物和君主统治工具的官僚集团。官僚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官僚的任命和官僚的权力,均来源于君主,官僚只需对君主负责,按君主的旨意办事。违抗“圣旨”要被贬职、撤职,甚至有杀头、灭族的危险。君主和官僚的关系是主和奴的关系。封建的思想家把这些关系归纳为一条不可更易的伦理原则,即“君为臣纲”,并为臣子的行为规定了众多的条条框框,称为“臣道”。这种理论发展到极致,就成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这一系列的思想,都可以归结为从董仲舒开始发展起来的三种观念:“三纲五常”“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这些思想,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统治者所维护和提倡,起着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同时也维系着中国封建社会异乎寻常的稳定性。五常: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君权神授
处在宝塔最底层的是广大的黎民百姓,他们作为整个社会的底层和被统治层,处于整个统治秩序的基础部位,以自己的坚忍承受着统治阶层的压榨与剥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朝代更迭,广大百姓用自己的累累白骨把新的君主扶上了帝位;社会发展,他们又用自己的辛劳和勤勉创造着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并给帝王及其家族提供着维持其豪华生活的奢侈品。百姓的力量是弱小的,但超出了他们的限度,爆发出来的破坏力又是惊人的。历史见证着这种变革的力量,这使得历朝的帝王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敢轻易忽视民众的力量,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成为贯穿封建政治思想的一条红线,至今仍对现实政治起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民本思想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民本”的基本价值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重民贵民。“敬天保民”、“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立君为民”等古训表现出对民众的重视。其二,爱民仁民。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爱民思想。其三,安民保民。《尚书》中云:“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存在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但“民本”思想中却揭示了深刻的执政规律,并发挥了客观的历史作用。其一,顺应了民意、约束了专制权力。其二,维护了社会秩序,保持了国家稳定。其三,加强了文化认同、巩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统一。吴兢(670—749),唐代史学家。少时励志勤学,博通经史。武后长安年间被诏入史馆,撰修国史。公暇时,私撰《唐书》、《唐春秋》,撰述甚多,仅《贞观政要》一书传世。《贞观政要》分类记载了唐太宗同大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问答、大臣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吴兢修史四十余年,被誉为唐代良史。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在晋阳起兵。唐朝建立后,封为秦王。后来他率兵消灭周围各种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成为统一战争中的主要统帅。
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李渊让位。唐太宗在位期间,注意吸取隋亡国的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又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唐太宗以善于纳谏而著称,他重用取于直言的魏徵,在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魏徵进谏时,常据理力争,不留情面。魏徵前后进谏200多次,唐太宗非常赞赏他。魏徵死后,太宗悲伤地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凌烟阁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和秦叔宝。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辅佐李世民,巩固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凌烟阁内排名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人。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唐初名相。与房玄龄并称“房谋杜断”。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凌烟阁内排名第三。杜如晦魏徵(580-643),字玄成。唐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来自于他们君臣的对话。封为郑公,凌烟阁内排名第四。魏徵房玄龄,唐代初年著名良相、杰出谋臣,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辅佐太宗二十载稳任首宰。智能高超、功勋卓越、地位显赫。但他善用伟才、敏行慎吉、自甘卑下、常行让贤。封为梁公,凌烟阁内排名第五。房玄龄尉迟恭(585—658),字敬德,鲜卑族,朔州人。封鄂国公,凌烟阁内排名第七。赠司徒兼并州都督,谥忠武,赐陪葬昭陵。尉迟恭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身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尉迟恭程知节(589—665),字义贞,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汉族,济州东阿人。唐朝开国名将,封卢国公,凌烟阁内排名第十九。唐太宗贞观年间,官拜左金吾大将军。程咬金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人。唐初著名大将,勇武威名震慑一时,是一个于万马军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的传奇式人物。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凌烟阁内排名第二十四。封为胡公。秦叔宝第一段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庄重严肃官慌了手脚而举止失当改换脸色,表现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直言规谏曾经宾前照自借助自以为是怎么……呢第一段翻译
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能匡正,想不陷入威亡的境地怎么可能呢?第一段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保全闭口不说最终不久被诛杀避讳“民”竭力陈说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第一段翻译2
第一段中唐太宗的论述包含几层意思?他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论证方式唐太宗的“三镜说”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李世民太宗纳谏故事
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唐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唐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它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鹰闷死在怀中。太宗纳谏故事
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所以敢当面直言,是因为陛下乃贤明之君啊!明君有贤臣,欢喜还来不及,怎能妄开杀戒呢?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是“励精政道”,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选文第二段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任用使国家太平只相互对待圣明多亏多次通“耿”耿直的议论君主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太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太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议论,使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斧锯加工就能变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第二段翻译1选文第二段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通“诤”虚指,多人相继以死诤谏开启圣明的思虑柴禾借指粗野之人忌讳用尽谦辞,狂妄无知瞽:瞎子商议参与其事并知其内情进言,陈述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多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太宗称赞王珪说得好,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与其事并知其内情。如果有什么进言,一定虚心采纳。第二段翻译21.唐太宗发挥了他君臣互相配合的观点,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
“鱼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唐太宗这个君主对于臣子重要性的认识。2.谏议大夫王珪一席话是承接唐太宗的话而来的。
他首先用比喻类比论证的方式开始议论,用木头经过墨线斧锯加工就能变直,比喻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接下来用古圣先王的事例来阐发自己的观点,从君道转到臣道,过渡点在“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但王珪发言的重点不在圣主,而在“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的忠直精神。这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唐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预闻政事”,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纳之”。问题研讨1.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采用的论证方法有:
比喻论证──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假设论证──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事实论证──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节选第三段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怒无常的,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因此,国家遭受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我现在从早到晚,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采纳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么能规谏别人呢?”第三段翻译
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又包含几层意思?第三段
这一节唐太宗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臣子规谏的必要性;二是纳谏的广泛意义。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指出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应该说唐太宗这个皇帝做得还是很谨慎的,他对于历代王朝覆亡的教训有着深刻的认识,夙兴夜寐,都在思量如何避免重蹈前代的覆辙。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我做皇帝的要接受劝谏,你们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接着又用一个反问做了进一步强调:“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节选第四段从常常对上、在上被动只怨结于心而阻滞不通旧读bì近来言语的顺序,先后触犯君主的威严以之为冒犯触犯很
贞观八年,太宗对侍臣说:“我每次闲居静坐,就自己从内心反省,常怕自己的所作所为,上不符天意,下为百姓怨恨。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的视听能与外界相通,使百姓不在心里埋怨郁结。另外,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无伦次。普通奏事,情况尚且如此,更何况想直言规谏,一定会畏惧触犯君王。所以每有前来进谏的,纵然所奏之事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他冒犯。假若当即对他喝斥责怪,我深怕奏事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呢。”第四段翻译
第4段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唐太宗?★谨慎、勤奋。★为了得到“正人匡谏”,唐太宗采取了很多措施。★“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不能不说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节选第五段了解确实,的确Zhǔ写cháng长处比得上赶得上通“呵”呵斥杂乱无章的文辞通“现”显现过错审查决断怎么切中名作动照出通“现”于是勉励
贞观十六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能正确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确实很难做到啊。就像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都自以为有超人之术,别人赶不上。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互相品评比较,诋毁斥责,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从这点说来,国君必须得到匡扶规谏的大臣,指出他的过失。每天国事纷繁,由一个人听政决断,虽再三思虑劳神,又怎能件件事都处理得好呢?我经常想到魏徴遇事随时规谏纠正,许多事都切中我的过失,就像明镜子照见自己的形体一样,美丑一定会显现。”于是举起酒杯,赐酒给房玄龄等几人,来勉励他们。第五段翻译
唐太宗首先从人性的弱点出发阐述纳谏的必要性。他说“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也就是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这却是很难做到的。由此,他得出结论:“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这是他从自身的实际体会中得出的经验,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弊端。他当然不可能有这种超前的认识,因为他不可能否定自己的存在,因此只能在现有的体制内寻找合理的措施消除这种弊端,纳谏是他的第一选择。
接下来,他想起了魏征这位经常“随事谏诤”的忠臣,认为他的谏诤“多中朕失”,他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使自己的优缺点都显露无遗。唐太宗在不同的场合无数次提到过魏征,无疑这是唐太宗树立的一个纳谏的典范,一个群臣学习的榜样。结尾唐太宗举起酒杯,赐酒给房玄龄等人以勉励他们。勉励什么呢?自然是期望他们能像魏征一样“随事谏诤”。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节选第六段过去案板通“又”这耽误丝带(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停止(满足)等到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过去,虞舜制造漆器,夏禹雕镂案板,当时规谏禹舜的有十几个人。装饰食物器具这些小事,何必要苦苦规谏?”褚遂良说:“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织造五彩丝带会耽误妇女织布做衣的工作,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漆器不停做下去,一定又会用金来做。金器不停做下去,一定又用玉来做。所以刚正的大臣一定在事情开始时加以劝阻,等到过失已多得不能再多时,就没有再规谏的必要了。”第六段翻译1节选第六段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对开始应该近来说已经最终这一节记录的是一次君臣的对论,话题还是围绕为何(事无巨细)进谏以及进谏的时间上展开的。太宗说:“你说得对啊!我所做的事,如果有不妥当的,有的正在开始,有的已快结束,不管哪种情况,都应进言规谏。我近来看前代的史书,有的大臣向国君规谏事情,国君就回答说:‘已经办过了。’或者说:‘已答应过了。’竟然不为之马上停止并改正错误。这样做的话,那国家危亡的灾祸,可以像翻转手掌那样很快就会到来啊。”第六段翻译2
造漆器、雕镂俎,这都是无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苦规谏呢?
造漆器、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所以群臣会苦谏。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首创奢淫”,而这恰恰是“危亡之渐”,因为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久而久之,小的错误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
唐太宗为何对古代的谏者的“及其满盈,无所复谏”的行为有所不满?他对大臣提出了什么要求?
“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就是说不管是刚有苗头,还是快要终结了,都应该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补牢。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采用的论证方法有:问题研讨:
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假设论证:◆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对比论证:◆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事实论证:◆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问题研讨
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勤于政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品保修合同
- 大型美食城招商合同范本
- 商住楼物业管理合同
- 汽车维修合同书范本
- 锅炉工合同书
- 我要出租房屋租赁合同范本
- 室内场景识别定位约束条件下的手机实例化AR方法研究
-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浙教新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粤人版选修二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4统编版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全册内容解读课件(深度)
- 篮球俱乐部合伙协议
- 电力基建复工安全教育培训
- 2018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
- 劳务经纪人培训
- 如何提高售后服务的快速响应能力
- Unit-3-Reading-and-thinking课文详解课件-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 高数(大一上)期末试题及答案
- 婚介公司红娘管理制度
- 煤矿电气试验规程
- 物业客服培训课件PPT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