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哲学)考试历年真摘选题含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100题)1.怎样正确看待科学与哲学的关系。2.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哲学认识论的区别。3.科学方法的基本特征。4.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意识的能动作用6.大数现象的两种基本类型。7.真相和假相8.什么是王充的“自生”概念及其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9.论历史合理性与道德合理性的关系。10.试述哲学方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科学的影响。11.新的经验规律是怎样从理论规律中导出的。12.性即理1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4.简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其重要意义。15.道家思想与道教的形成有什么关系?16.自然义务1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8.简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19.简述孟德斯鸠关于“法的精神”的理论。20.经学21.康德是怎样解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的?22.什么是宋明理学的“性无善恶”思想?23.试比较朱熹与陆九渊的“心即理”说。24.濂洛关闽25.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什么?26.如何理解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27.宋明理学有哪些主要的流派及其理论形态?28.新实证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29.行动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的区别是什么?30.论选择与责任。31.爱劳动32.论述道德规范的普遍性。33.论规范的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内在关系。34.简述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35.明于天人之分36.试论归纳问题,它的实质是什么?37.论机械决定论。38.试述良心的基本内涵。39.试论笛卡尔关于“我思故我在”思想的哲学意义。40.科学仪器的作用。41.简述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42.试述猜测、假设的或然性和理论的可接受之间的关系。43.如何看待性善论在儒、释、道三教调和中的作用?44.试举例论述科学事实、科学规律、科学理论之间的过渡。45.显见的义务46.试述道德的客观多样性与相对性。47.道德责任48.判断力49.为什么说发现和辩护之间没有一道鸿沟。50.简述黑格尔关于“实体即主体”的思想述评。51.如何理解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统一性和多样性?52.公共生活规则53.人心与道心54.休谟的因果观述评。55.如何正确解释测量中的常数。56.试述科学实验的作用及其相对性。57.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58.简述毛泽东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59.试析“观察和事实渗透着理论”及其影响。60.批判哲学61.试论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及两者的关系。62.计算机技术发展与思维程式化的关系。63.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64.简述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哲学意义。65.知易行难66.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67.王夫之是如何发明他的“天下唯器”说的?68.主体和客体69.论道德的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及其统一。70.什么是湖湘学者的“知行互发”说?71.论述罗尔斯的自然义务观。72.试述元伦理学的特征。73.张载的“变化气质”是一种什么样的学说?74.试述在真理问题上实践标准的辩证法,并用这一原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75.试述严复对“中体西用”论的批评。76.王廷相如何论述“真知”与实践的关系?77.简述黑格尔关于“辩证的否定”的思想。7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79.试析“可检验性”的含义及意。80.根据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81.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82.主观责任83.试述元伦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84.简述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85.如何认识老子的“无为”思想?86.内容和形式87.试述道德的起源与发展。88.如何理解国家的本质与职能?89.如何认识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辩?90.论道德品质的形成。91.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92.如何看待孔子天人观的矛盾?93.简述巴克莱关于“存在即被感知和感知”的学说。94.道德合理性95.预定的和谐96.潜能与现实97.先验幻相98.一分为二99.试分析孟子的“仁政”学说。100.如何理解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正确答案: 一、历史演变 1.在古代,自然哲学既是当时的哲学也是当时的科学。 2.实证科学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后,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人类知识的主角,最终形成与哲学不同的学科门类。 3.近代科学的产生仍然是科学家、哲学家,实证方法、思辨方法共同的结果。 4.科学与哲学的分化是近现代的主流,科学化渗透人类所有知识领域。 二、科学与哲学关系目前大致三种立场: 一是认为在哲学中还存在科学无能为力的独特问题领域;二是认为哲学也应“科学化”,成为“元科学”或“思维科学”;三是批判考察科学的前提和基础,使哲学承担现代问题,成为本来意义上的哲学。 哲学思辨是世界观发挥方法论作用的直接形式。通常表现为科学活动中的理性原则;集中表现在科学家于从事研究之先即已具备某种思维框架。科学活动需要借助哲学思辩而不是迎合。2.正确答案: 实践的观点是马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马主义认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了反映论的原则,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并把反映论发展为能动的反映论,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主张认识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马主义认识论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的可知论,反对一切不可知论。 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反映论的一般原则,但是离开实践,把认识的主体看作生物性存在,主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马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直观性,把反映论发展为能动的反映论。3.正确答案: 科学方法的基本特征如下: (1)具体性。科学的对象是具体的、特殊的物质运动。 (2)经验性。科学以经验为出发点和归宿,起于经验、迄于经验,力求不超越经验。 (3)精确性。科学结论是具体而明晰的,一般都能用公式、数据、图形来表示,其误差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4)可检验性。科学的最终结果是个别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4.正确答案: 实践标准问题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把感觉经验作为标准,有的把理性作为标准。马哲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认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性质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要判断主客观是否相符,必须使主客观相对照和比较。能够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比较的只能是实践。实践是联系和沟通主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它能把正确的理论变成现实,从而用实践的结果来证明认识的真理性。 实践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逻辑证明是论证真理的手段。如果没有逻辑证明的帮助,就不能以具体实践去充分证实或驳倒某个理论原理。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逻辑补充,不能代替实践标准。逻辑证明所使用的前提、概念、原理、规则等都必须经实践检验。因此,不能夸大逻辑证明的作用而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正确答案: 意识能动作用也就是主观能动性,集中表现在可疑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并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具有主动性创造性;意识能控制人的生理活动,等等。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是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6.正确答案: 大数现象有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由大量成员组成,每个成员的变化发展结果都是“无规则的”、不确定的,人们只能探求整个集合的规律性。 另一种是指,在特定个条件下,单个客体的某种行为具有一定的潜在的可能性,人们可以对这种行为的可能性作出数量估计。 这两种类型的大数现象,都可以运用概率统计进行描述和处理,得到统计规律。7.正确答案: 真相假相都属于现象,是按其表现本质的不同形式而作出的区分。真相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相是以否定方式或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无论真相假相,都是客观现象,不能把假相等同于错觉。8.正确答案: 万物的产生在神学目的论被认为是上天的意志的产物。王充则提出了“自生”的概念。他认为,不论是人还是万物,都是因“天地合气”偶然“自生”。王充以无原因目的反对有原因目的。天道自然的真实意义,正是不需要解释原因。 王充对天人感应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天人感应论所说的祥瑞、符瑞,中心是为论证君权天授。天人感应论者为了抬高君主的地位,往往把君主说成是真龙天子。王充阐明了龙与人异类,故而不能交感。进一步,王充立足于他的科学知识,批驳了“雷为天怒”“雨是天喜”,等等。同时,王充还着重揭露了遣告说产生的社会政治根源,认为“末世衰微,上下相非,灾异时至,则造遣告之言矣”。王充的最后结论,是“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天人之间不存在心灵的感应和联系。9.正确答案: 就某个具体的社会历史时期而言,从历史主义出发看待的社会历史的进步与从道德主义出发看待的道德进步,呈现背反的情况。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阶级社会中的“恶”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因,并不能因此而否定社会进步与发展内在具有的符合人类的终极善的因素。以恶为动因的社会进步,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应当具有善的成分。如果一味强调历史事件的历史合理性,以合乎历史规律性的标准来取代评价善恶的道德标准,而无视其所产生的道德问题,那就要陷入道德虚无主义。道德合理性不仅在终极意义上规定社会进步与社会发展,而且首先从社会的道德义愤反映出历史活动对现实中的人们的影响。 人类历史上的历史合理性与道德合理性的背反,又只有在人类历史进步的过程中才可得到最终消解。10.正确答案: 哲学认识方法具有基本特征如下:(1)抽象性或思辨性;(2)丰富性或歧义性;(3)难以检验性。 思辨性是哲学方法的关键,首先,它对科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开拓作用。其次,科学理论中常常包含着一些无法用经验直接说明,也无法从理论本身推导出来的基本假设,这些基本假设是超验的、思辨的、形而上学的。科学理论中超验的思辨假设,保证了体系的开放性,为其完善或新创留有潜在可能。 从科学与哲学最新发展关系看,一方面新的学科和课题不能不借助哲学的思辨方法;另一方面科学哲学本身也在螺旋式前进,科学正试图将哲学重新接纳进来。 哲学思辨是世界观发挥方法论作用的直接形式。通常表现为科学活动中的理性原则;其作用集中表现在科学家于从事研究之先即已具备某种思维框架。11.正确答案: 1.理论规律运用概念性的理论词语,经验规律只含有可观察的词语。前者不能直接演绎后者。例如将理论词语不可观察的“分子动能”与可观察的“温度”联系在一起。这就提出了一种将理论词语与可观察词语联结起来的规则集合。称为“对应规则”。 2.运用对应规则把理论词语转化为可观察词语,导出经验规律,特点是: (1)这种解释是不完备的,具有开放性。 (2)不会一次性完成,具有无终结性。12.正确答案: 程颐既讲“心即性也”,又讲“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性即理”的架构,既在于使自孟子而来的仁义本性与天理相衔接,又在于使天理本体落实到具体人身,为人心挺立和实现天理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即理”从本体论着手沟通天人之际、为实现理与心之过渡和统一准备好了基础,这实际上也正是后来阳明心学所走过的道路。13.正确答案: 社会犹如一座由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大厦。社会中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经济基础,而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相应政治法律制度构成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分为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它们是相互作用关系,都由基础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又一基本矛盾。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是社会发展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基本内容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制约,相互作用。14.正确答案: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事物的肯定因素是指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事物的否定因素是指破坏事物存在或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辨证统一。首先,肯定与否定作为事物内部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其次,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没有纯粹的肯定,也没有纯粹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是外力强加的。其次,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再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既继承又变革的关系。 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用科学态度分析对待社会中的事物和现象。在文化上应持批判地继承或吸收。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厚古薄今或复古主义:对待外来文化,既要反对盲目排外、简单拒斥,又要避免食洋不化、“全盘西化”。15.正确答案: 道教是中国最大的本土宗教。道家与道教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家是学术派别而非宗教,《老子》、《庄子》、《列子》等著作也都是哲学著作而非神学经典。道家以“道”为宇宙的本原并由此构筑了系统的哲学理论,这与道教之崇道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老子勾画的“谷神不死”的“玄牝之门”和“长生久视之道”,庄子向往的神仙品格,都成为了道教讲求长生不死的思想资料和宗教追求之所在。 因此,道家与道教的产生虽不是一个直线型的因果关系,但利用改造《老子》、《庄子》、《周易》等著作的理论、神化老子并以为其教主,却是道教得以最终成立的基本的条件。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道教乐于人们把道教与道家混同为一体,将消极遁世的学派与飘逸出世的宗派直接等同起来。16.正确答案: 是指不与制度或制度性社会实践有必然联系的义务,其内容一般不是由社会安排的规则确定的,但是我们所负有的义务。自然义务具有超历史性,即不论人们隶属于什么社会制度而始终有效。这种义务有两类,一类是积极性的义务,一类是消极性的义务。17.正确答案: 社会意识受社会存在决定,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一致性或不平衡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一方面社会意识往往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的社会意识(如科学预测)又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经济发达地区社会意识不一定先进,经济落后地区社会意识不一定落后。 (3)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一定时期社会意识总是同以往社会意识有某种联系,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 (4)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先进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发展,落后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发展。18.正确答案: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或者说存在和非存在。所谓“原子”的含义是“不可分割的东西”。作为本原的原子除了不可分割外,还具有以下的基本性质:内部充实坚固,没有虚空;数量无限;“不能为感官所感知”;因为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相互区别。所谓“虚空”虽然空虚而稀薄,但同样实在,亦是本原之一,因为不同的原子只有在虚空中才能运动从而形成万物。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对前人思想的借鉴和超越,一与多、存在与非存在、本原与事物等问题在此形成了新的解决方式。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体现了早期希腊哲学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朴素辩证的自然观转向了机械的自然观。19.正确答案: 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他以法哲学的形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政治理论。 孟德斯鸠研究了历史上各种政体的性质和原则,以期寻找和建立一种符合“法的精神”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历史上有三种政体,即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共和政体的性质是人民拥有最高权力,它的原则是“品德”;君主政体的性质是君主拥有最高权力,不过他依据法律来行使权力,它的原则是“荣誉”;专制政体的性质是个人依据意志和爱好来治理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孟德斯鸠认为民主制和君主制都是合理的政体,专制政体则是不合理的政体。 在“法的精神”的诸多因素中,孟德斯鸠尤其强调地理环境的重要意义,认为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和精神面貌及其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孟德斯鸠的有关思想被人们称为“地理环境决定论”。这种观点虽然是错误的,但在当时的确有积极的意义。20.正确答案: 董仲舒时代的儒学,主要向整理、研究和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方向发展。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博士与其弟子讲习经书,“经学”由此而生。哲学经学化是汉代儒学的一个基本特点。经学分为两派:“我注六经”的古文经学;“六经注我”的今文经学。今文经学是汉代经学的主流。21.正确答案: 在康德看来,知识是由判断构成的,判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析判断,一类是综合判断。分析判断虽然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先天判断,但是由于其宾词是从主词中抽出来的,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新知识,因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综合判断中的宾词是后来通过经验而加在主词上的,它能够带给我们新的知识,不过科学知识不仅需要有新的内容而且必须具有普遍必然性即先天性,因而综合判断又可分为“后天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才是科学知识。在康德看来,知识的内容是由经验给予我们的,而知识的形式则是由主体之先天的认识形式提供给知识的,因此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证明理性自身具有先天的认识形式。于是,康德就把哲学研究的重心集中在对理性的分析和考察上,他称之为对理性的“批判”。 康德把理性的认识能力称之为理论理性,理论理性由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环节构成。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是空间与时间,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理性的先天形式是理念。就知识的构成而言,感性提供经验材料,知性对之进行综合统一,从而形成了知识。至于理性,其作用是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综合统一,以便调整成为体系,因而与感觉经验无关,不具备认识论的作用。所以“先天综合判断”的“综合”来自感觉经验,而其先天性则来自知性范畴。 因此,康德以先验论的方式证明了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性,其结果是主张知性为自然立法,现象是可以认识并且能够形成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物自体则是不可知的领域。22.正确答案: 按程颢的推论,不但善恶无法言先天,就是“性”之概念亦难以表达,一旦表达,就已经是性之发动而善恶生,亦即“人生而静”以下的现实人性了。不论性善还是性恶之性,其实均是后天所起;均与本性无关,本性只是静而无所谓善恶。 到南宋初,二程后学胡安国、胡宏父子进一步提出了“善不足以言性”、性善为“叹美之辞”而实“不可以善恶辨”的观点,强调性作为哲学本体和最高范畴,是超越后天的善恶评价的。所以除了赞叹性的美好外,连圣人也“无得而名焉”,自然善恶“不足以言之”。 胡氏父子的思想对中国心性哲学思考本体与善恶的关系影响极大,明代王守仁等性无善恶的观点,均可以从性本静而超越善恶的角度上去给予解释。在他这里,本体境界是超越性的,不能混同于情感、意念层面的后天善恶观念。善恶是心体动而为意念之后的产物。即不能以现象态的价值判断去规范本体。23.正确答案: 朱熹主张心与理一,这在他并无不通之处。因为心作为认识主体,它的本来任务就是穷究和统管理,理之作用可以通过主体的概括发挥而表现出来,这是符合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的。但是,认识论之心理统一与本体论之心理统一显然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为前者可以有二有一,后者则只能一而不二。朱熹的观点实际上是“心具理”(认识论意义上)而非彻底的“心即理”(存在或本体论意义上),故在当时和以后遭到了陆九渊、王守仁的尖锐批评。 陆九渊虽倡心学,但他与朱熹的区别,在于其“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心学格局,即宇宙之理等于本心之理。陆九渊对理的问题的解决,不是从认识论出发,而是从存在的角度、即从本体论出发的。心和理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中部保持着同一,这种同一性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干扰,永不变化。从而,陆九渊推出的“心即理”与朱熹的“心即理”也就有了根本性的差别。陆氏的“心即理”是谓心和理是同一的实体,称理或称心其实只是形式,实质上并无差别,“实不容有二”,故心与理才能“一以贯之”。24.正确答案: 自南宋初胡宏开始,北宋中期的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兄弟和张载“五子”被作为一个学术整体,集中表述为理学的创立者。他们所创立的学派,因各自的居住和讲学之地,分别被称作濂学(周敦颐)、洛学(二程)和关学(张载)。之后朱熹集其大成,故“闽学”的概念后来遂成为朱学的代称。“濂洛关闽”在南宋后期地位逐步上升,元明清时期曾长期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25.正确答案: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某些特定关系时应遵守的最一般、最具体的道德规范。其基本要求有: 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反对以人的出身、地位、职业来评价人的价值的形形色色的错误的价值观。 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广大劳动者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作为手段,人人需要劳动;作为目的,劳动者享有社会财富。26.正确答案: 实践性是马哲区别于旧哲学的最主要特征。马把科学实践观作为基本观点,作为全部理论的基础,主张理论为实践服务。马强调哲学改造世界,主张哲学为人类解放服务。 实践性规定了马哲的科学性。马哲具有严格的科学性,按照世界本来面貌认识世界,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只有以实践为基础,才能形成科学理论,才能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 实践性决定了马哲的革命性:马哲的目的是实际地“改变世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革命性表现为批判精神,辩证法,反对绝对化、凝固化。“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哲的革命性表现为阶级性,即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提供理论根据。马哲的吸引力在于它把科学性和革命性完美地结合起来。27.正确答案: 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及理论形态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理本论一一程朱道学(理学)派。 理本论即主张以理为本。程朱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事物的本质和人性的根据。理本论的重心在于回答形而上的存在之理对形而下的气化世界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即理本论的内容体现在理气论的辨析之中。朱熹坚持理本体对于世界的先在性,并通过理生气、理支配气、理气不离和理气二物几个基本观点和为人性论提供立论根据的“性即理”的原则而予以展开。 第二、心本论一一陆王心学派 心本论即主张以心(良知)为本。陆王以心为宇宙的本体,重点在论证“心即理”或心理为一。心与理虽然是同一的实体,但毕竟理源出于心,反对程朱的客观天理论。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批评程朱的格物穷理是分心与理为二,通过“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的概念过渡,力求将心学的心即理与道学的性即理统一起来。 第三、气本论一一张王气学派 气本论即主强以气为本。气学主张太虚一实,气化即道,王廷相、王夫之都对程朱的以理为本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认可理气不离的前提下,肯定气外无理,不是理为气本,而是理根于气。并立足物质不灭的基础,论证了气化世界的绝对性和永恒性。28.正确答案: 逻辑地还原于经验和反对形而上学是新实证主义的两个重要特征。 (1)新实证主义贯彻了经验主义。新实证主义者们首先把某些可以归属于“直接的感性所予的”初始元素(命题和大纲)区分开来,将它们视为知识的经验基础,再制定出一套还原方法,把科学的所有其他命题和纲领归纳为上述初始命题和词项,从而找到对科学的一切命题作经验证实的手段。简言之,所有有意义的经验陈述都能归为中立的直接观察语句。观察语句最重要的哲学用途就在于能够以它来证明经验陈述的真或伪,从而讨论知识基础的结构问题。 (2)石里克认为,形而上学以违反规则的方式去使用科学语言符号的意思,他们是没有意义的,是无法用经验证实的。29.正确答案: 行动功利主义强调一个人在决定某一行动是否正确的时候,应直接考虑它的全部后果,而规则功利主义则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所根据的是已得到证明的有关道德规则。 一个人在决定是否为了自己方便应遵守诺言的问题上,行动的功利主义便会让你考虑遵守诺言是否能在总体上造成更善的后果,而规则功利主义则会让你考虑,遵守什么规则在总体上将产生更善的后果。就其逻辑后果而言,行动的功利主义将可能不遵守自己的诺言,而规则功利主义则将遵守自己的诺言。30.正确答案: (1)由于人有着意志自由,任何人在面对着自己的前景、自己的行为目标、以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冲突时,不可能不作出自己的选择。即使你不选择,也是选择了不选择。选择使得个人命定的承担了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道德的责任。 (2)一般来说,凡是承认选择自由的理论观点也都承认人应该为这种选择负责。只有行为者自己有这种自由才能使选择者自己负有责任,而只有责任才能说明选择者是自由的。31.正确答案:社会主义五个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爱劳动,就是要以诚实的劳动态度,热情、主动的从事自己的职业工作,要充分发扬主人翁的劳动态度,认真负责,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劳动生产任务;自觉的遵守劳动纪律。32.正确答案: 规范是一个社会存在的构成性因素。社会存在是一种规范性存在。 道德规范是所有人类的行为实践领域的规范,在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文化生活各个层面,都有着相应的人类行为实践的规范要求,因而规范现象是普遍性社会现象。33.正确答案: 规范的他律性是指,人或道德主体赖于行动的道德标准或动机,受外在的根据的支配和节制。规范自律性,是自己对自己的规定,或自我立法。 他律性的道德规范,都必须转换成自律的道德规范,成为道德主体内在的品格,才具有内化为道德主体的行为的意义和塑造道德主体的心灵的意义。 道德的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34.正确答案: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从矛盾体系来看,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从每一个矛盾来看,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是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起非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分是相对的、可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重点论是指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工作中的重点和中心环节,分清主次先后、轻重缓急。两点论则意味着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不能忽视非主要矛盾和非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的影响。35.正确答案: “明于天人之分”是荀子天人观最重要的特点。荀子重在阐明天与人各有自己的职分和规律,而不能互相代替。天有其时,人有其治。天是相对稳定的东西,人事的治乱是在同样的天时条件下发生,故怨天是没有用的。36.正确答案: 1.归纳原理认为,如果大量A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中被观察到,而且所有观察到的A都具有B性质,那么,所有A都具有B性质。 2.归纳原理从逻辑上无法证明。我们不能用归纳来证明归纳。与归纳的证明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困难传统称之为“归纳问题”。 3.“归纳问题”可以表明:归纳方法并不是科学认识的唯一方法,它有自己的作用范围,有自己的局限性。应当强调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理论思维的重要作用,坚持把事实向理论的过渡进行到底。37.正确答案: (1)机械决定论的观点:否定个人的行为选择的自由,坚持世界是一个因果链条,一切都是被决定的,在社会领域,他们也只承认客观必然性而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是受客观必然性所支配的产物。人根本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2)机械决定论辨析: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的观点完全否定了人的意志自由对于人的行为选择的作用,取消了意志主体自身的作用。这种观点夸大必然性的意义,甚至把偶然性上升到了必然性来理解。如果取消了意志自由,也就取消了行为选择,也就无从谈起行为主体的责任,也就取消了行为主体的道德性。38.正确答案: (1)良心是人的道德发展尤其是道德情感发展的产物,良心是人的义务感发展或深化的结果。良心是以道德情感为基调的一种道德理性,是理性中有情感,情感中有理性。 (2)道德良心是内心的道德法则。良心在道德主体的自律活动中担负着最重要的职责,对于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进行评判或裁定,从而对于主体行为起调节作用。良心在本质上就是社会的道德义务,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秩序对于道德主体的道德要求。良心就其社会内容而言,在阶级社会是有不同阶级的良心。 总的来说,良心作为义务的内化形式,其内容是客观的社会化的,但其形式与发挥作用的机制,却又是纯主观的,个性化的。良心是人的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集中体现。良心的心理机制不单纯是理智、情感,理性与非理性,而是这一切在主体内心的综合统一。39.正确答案: 笛卡尔认为,在所有的知识真假难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的唯一妥当的方法就是来一次普遍的和彻底的怀疑,将一切稍有疑窦的意见清除出去,寻找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知识作为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当我们发现所有一切都是可疑的时候,这个怀疑本身却表明了一条无可置疑的真理,即“我在怀疑”本身是无可置疑的。换言之,怀疑必然有一个怀疑者在怀疑,思维必然有一个思维者在思维。因此,“我思故我在”乃是一条真实可靠、连怀疑派的任何一种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之动摇的真理。 笛卡尔把“我思故我在”作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以主体性原则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基础,确定了方向。然而,他将“我”看作思想的实体却是不合法的。不仅如此,当他为近代哲学确立主体性原则的同时也留下了一道二元论的难题,使后来的哲学家们在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时始终难以摆脱困境。40.正确答案: 科学仪器的作用首先在于它能帮助人们克服感官的局限,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的增强认识能力,使人的视野达到新的领域。 科学仪器的作用还在于它们能帮助人们改善认识的质量,使获得的感性材料更加客观化、准确化。科学仪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排除感官的错觉和主观因素的干扰,使人们的观察不致限于定性的结果,而将得到更精细、更准确的定量知识。通过改进科学仪器和实验技巧,提高测量精确度,常常导致科学上的重大突破。41.正确答案: 德国哲学家康德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批判。他以“哥白尼式的革命”将事物划分为显象和物自体两个方面,认为我们关于现象可以形成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但是对物自体却不可能有任何有效的知识,因为我们对之无法形成任何经验。所以就知识而言,自然科学是可能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然而,我们的认识从感觉经验开始,通过知性范畴的综合统一而形成了知识,但是人类理性并不就此而满足,它还要使知识成为体系,追求知识的完满性。理性的作用是“调整性”的,它与经验无关而只与知识相关,其作用只是引导知识进一步完善,将知识调整成为体系,所以理念的统一性只是“理想的统一性”而不是“现实的统一性”。然而,由于人类理性总是穷根究底,非要去追问经验背后的根据是什么,这就使它错误地把理念的“理想的统一性”当作了“现实的统一性”,从而陷入了“先验幻相”。在康德看来,任何表象都是可以经验的,但是表象之全体却是不可能经验的,而且我们只有一种认识工具,那就是只能在经验中使用的知性范畴。因此,当理性要求认识现象背后的统一根据的时候,它就不可避免地迫使范畴作超验的使用,由于我们对此没有任何经验,所以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知识。 康德通过对理性的批判证明了科学知识是可能的而以往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形而上学本身没有意义。我们对理性的批判虽然证明超验的对象是不可知的,但是也因此而证明了它们是可能存在的:我们的认识对象是现象,而现象并非终极之物,在它背后一定还有东西存在,虽然我们无法认识它们,但是却可以将它们思想为自由的东西。42.正确答案: 1.原则上,发现侧重于理论假说的起源创造,偏主观,只适合描述性研究。辩护涉及到评价检验,偏客观。但在实际研究中,只有已经被辩护了东西才是发现,发现应该包括在辩护之中。 2.真正的区别在于猜测、假设的或然性和理论的可接受性之间。 猜测或最初的思索在逻辑上是与或然性推理、与辩护有别的。猜测是典型的个人思维心理课题,不属于科学哲学。 3.假设的或然性是指有好的理由支持一个假设,但尚未检验。属于科学哲学研究范围。 4.理论的可接受性或理论的确认,就是辩护。 5.发现与辩护之间没有鸿沟,它们只有程度的差别,或然性先与可接受性,但是一切真正的发现都是辩护。因此,只有猜测被排除在科学逻辑之外。43.正确答案: 性善不只是儒家的专利,佛老同样也讲性善。三教在人性善恶观上所以能够调和,基本点就在于他们都讲性善与本静。从“心”即本质层面来说,儒家讲本静、性善到积善、成人是“一贯”之道,而在佛老,本静、性善就是“始以性善”;积善、成人则是“终以性善”。故儒之与佛老完全是互补共济的关系:孔子讲中道、建皇极,确立国家的价值导向;佛老则引导个体自觉自律,使国家的价值导向转化为自我的实践追求。 儒释道“同德”“同功”的关键在于“静”“净”的统一。儒、道讲“静”,佛教则倡“净”,但“静”以“净”为目的,祛除欲望是三家共同的要求。儒释道的内容,都是修心性而去恶从善。即静的目的在“净”,从而显现至善的本性(佛性)。44.正确答案:知识生产过程也是科学认识提升的逻辑顺序:首先由科学实验提供科学事实,接着进行科学概括,最后再建立起理论体系。科学理论是一种特殊的陈述体系。规范的科学理论形成一个有层次的递进语言结构:事实、规律、理论。从科学事实(单称命题)出发,经过归纳等方法由科学事实上升到科学规律(全称命题),再按一定的逻辑模式把科学规律组织为科学理论。45.正确答案: 当代义务论者的著名代表人物罗斯列出了六种显见的义务:一、诚实,守诺与偿还,二、感恩的回报,三、公正,四、行善助人,五、发展自己,六、不伤害他人。这最后一项不伤害他人最为优先,最具有强制力。46.正确答案: (1)道德的客观多样性,是指道德的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以及道德现象的社会文化多元性。道德的客观多样性导致了道德的相对性。一种道德信念只能在具体的文化背景条件中去理解。 (2)从一般性上看,道德知识在结构上是相同的,但具体的道德观念则可能是极不相同的。 (3)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文化的分化以及相互的差异逐渐显现,并形成了不同的道德传统。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寻求一种人类的道德共识和全球普遍伦理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交往的紧迫任务。47.正确答案: 从道德上意识到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道德使命等。道德责任本质上是对外在的道德义务的内心认同。48.正确答案: 判断力是康德用来沟通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中介。判断力有两类,一类是“规定的判断力”,一类是“反思的判断力”。当普遍法则是给定的时候,将特殊归摄于普遍法则之下的判断力就是“规定的”,而当特殊的东西是所予的时候,判断力必须在缺乏概念的情况下为自己寻找一个借以判断的规律,它就是“反思的”。49.正确答案: 1.与猜测不同,实际中,发现不仅仅是心理事件,至少有部分是辩护,或者应该包括在辩护之中。 2.或然性先于可接受性。好的理由支持或然性,肯定将有利于可接受性。 发现和辩护之间没有鸿沟,而且它们正在逐渐的接近。除了最初的思索——猜测尚游离于科学逻辑之外,或然性和可接受性都是可分析的。支持或然性发现的东西,也是支持或然性的辩护,因此,一切真正的发现是辩护。50.正确答案: 黑格尔认为,我们不仅应该将宇宙之最真实的存在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宇宙万物之统一的根据既是客观的亦具有能动性,而且是一个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自己完成自己的过程。我们之所以必须将实体理解为主体,是因为只有将实体看作是主体,看作是在其自身内就具有能动性,因而是一个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活得实体”,它才是一个真正现实的存在。实体的主体性表现在它是纯粹的否定性,它是单一的东西分裂为二亦即自己把自己树立为对立面,然后扬弃自身中的差别,从而回到自身而成为真正的现实的过程。换言之,实体由于自身中的否定性因素而展开自身,从潜在成为了现实。因此,宇宙万物的统一根据亦即“绝对”是一个自我运动、自己完成自己、自己成为自己,从潜在到现实的“圆圈”,它以终点为起点,以终点为目的,只有到了终点才成为现实的。 黑格尔关于实体即主体的思想体现了古代哲学的客观性原则与近代哲学之主观性原则的统一。在黑格尔看来,认识克服自身的局限而达到与对象的同一性的过程,也就是实体与其自身达到统一性的过程,因而认识活动参与了实体的本体论运动,或者说,认识活动就是实体的本体论运动。于是,黑格尔把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统一了起来。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学说虽然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是亦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主张真理是过程、真理是全体、真理是圆圈,从而从哲学史的高度将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统一在一起,建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形而上学体系。51.正确答案: 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的发展既具有决定性,又具有选择性。决定性是指,社会形态的发展是具有规律性、必然性的过程。选择性是指,社会形态的发展往往通过一定的历史选择活动来实现,并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出某种不确定性或跳跃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通过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出来。一方面,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统一性。就人类总体历史而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地发展,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基本秩序依次更替。另一方面,有的民族、国家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上会出现“跳跃”,跨过一种甚至几种社会形态而进入先进的社会形态。这种特殊现象依然受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所支配,并不违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能否认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52.正确答案:即公共领域里的道德规范,也可称为社会公德。是千百年来逐步积淀起来的,为社会的公共生活所必需要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范。它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在道德上的起码标准和一般要求。53.正确答案: 天理与人欲的对立是宋明理学占支配地位的观念。张载认为孔孟之仁心、良心、本心,实际上都属于天理的范畴,都是道心。二程揭示天理的本质就是纲常人伦,存理灭欲是人之为人且作为价值主体而存在的根本标志,欲望必然成为人修善之大敌。人欲与天理具有私欲与公理对立的意义,而这又与人心道心的问题联系在一起。54.正确答案: 休谟是近代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从洛克哲学出发,将经验主义原则贯彻到底,得出了怀疑主义的结论,他的因果观就是这种怀疑主义的集中体现。 休谟从经验主义立场出发,主张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过感觉经验究竟从何而来,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感觉经验虽然是我们被动地接受的,但是心灵可以自由地组合分解由经验而产生的观念。休谟把我们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观念的知识,一类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关于观念的知识”只关系到观念自身的关系而与外部事物无关,所以只要它们与自身相符就是真理,因而是“必然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历史学等在内的“关于事实的知识”就不同了,它们是“或然的知识”,因为这类知识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而经验归根结底是或然的。 休谟通过对因果关系的深入考查,认为因果关系的发现不可能通过理性而只能通过经验,但是经验同样也不可能告诉我们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相对、个别和偶然的经验重复一万次仍然是相对、个别和偶然的经验,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必然地推论出明天的结果。尽管多次重复的经验并不比单一例证提供更多的东西,但是它们却能够以一定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心灵。当我们经常性地经验到事件A之后总有事件B相随时,这就使我们对事件A的经验与对事件B的经验之间产生了某种习惯性的联想。于是休谟得出了结论:“根据经验来的一切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55.正确答案: 1.测量中的常数,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量的反映,并不是客体的直观映像。现实世界不是用数字构成的,而是由不同形状、大小的物质组成的。定量关系是人类理解现实世界中拓扑结构的相互关系的替代办法。 2.选择和确定不变的参数,是观察和实验得以进行的直接前提。56.正确答案: (一)科学实验的基本作用有:1.提供某种事实材料以加强或者反驳某一假说。2.提供新鲜的事实材料,它们构成新假说或新理论的经验基础。 (二)科学实验的相对性1.不能把任何具体的实验结果偶像化。任何实验都是个别性的,都要使用外推法。2.实验本身的相对性。实验结果必定受技术和知识条件的限制。57.正确答案: 马哲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能为人的感觉和意识所复写、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独立于精神而存在,为精神所反映。马哲物质概念既强调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又指出了物质世界的辩证性,从物质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中把握物质,从而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从而体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 (2)它指出了物质世界可以被人的感官所感知,可以被人的认识所反映,从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科学的可知论。 (3)它揭示了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特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哲学的物质范畴以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并对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4)它把人类实践作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包含在物质概念的理解中,既为能动的反映论奠定了基础,又把客观性原则贯彻到了历史领域,从而又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58.正确答案: 毛哲是马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以毛为代表的党,坚持马主义,反对主观、教条,以国情为据,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成功地将马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原则,是毛思想灵魂,是中国化的马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毛哲特点:鲜明的党性、生动的实践性、广泛的群众性。 毛哲对马哲的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毛哲深刻阐述了以实事求是为精髓的唯物辩证法,以矛盾论为核心,将之广泛运用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军事、党建等领域,创造性地阐述了历史辩证法、军事辩证法、社建辩证法等思想。 二,以实践为基础,系统论证了马主义认识论,对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认识论与群众路线的关系,都提出了新见解,对马主义认识论给予创造性发展。 三,以社会基本矛盾为主线,深化唯物史观,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正确区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正确处理农、轻、重几种社会生产的思想,为马哲学增添了新内容。59.正确答案: 现代科学的最新发展表明,绝对的原则、概念在科学中确实不存在。 一般认为是汉森首先表明,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因为观察和事实渗透着理论。广而言之,在观察中经验得到的东西取决于先前的知识背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对中性观察语言和客观逻辑的选择进行了彻底批判。60.正确答案: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哲学体系被称为“批判哲学”,所谓“批判”主要指对理性的分析和考察。康德以其“哥白尼式的革命”将哲学研究的重心从客体转向了主体自身,提出了理性固有一套先天的认识形式的“假说”,于是,他就把哲学研究的重心集中在对理性的分析和考察上,他称之为对理性的“批判”。康德所谓的“批判”是对理性的分析和考察,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康德的代表作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它们分别分析和考察了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由此而构成了他的“批判哲学”。61.正确答案: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归纳方法应理解为概括由经验获得的事实,演绎方法则应理解为建立逻辑必然的知识体系。 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是从认识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观点来看才迥然不同。归纳方法与概括和加工事实有关,并且总是以观测和实验的结果为依据,演绎方法则是要从一些作为原理的判断形式,推导出一个判断体系,其推导程序完全依据所采用的逻辑系统的规则。 科学认识中,没有一种方法穷尽事物的本质。归纳与演绎在经验与理论层次具有互补性。归纳中贯穿着演绎的成分,演绎依赖归纳的结果作前提。62.正确答案: 电子计算机是有现代逻辑学发展带来的物化成果,提供了思维程式化的可能。 人类智能活动分为四类:刺激-反应活动;数学思维;复杂-形式化系统领域;非形式化行为领域。其中前两类非常适于数字计算机模拟。 总的来说,目前计算机使用的成功,还只是扩大了人的智能而不是取代了人的智能。63.正确答案: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前进或上升是事物发展不可逆转的基本方向和趋势。事物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而形成一个发展周期。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否定都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必然会不断完善,不断前进。事物前进、上升不是直线型的,而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遭到旧事物的抵抗,曲折前进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如果把前进性和曲折性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64.正确答案: 在康德看来,经验论与唯理论虽然未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但是它们的争论却达到了一个共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不可能来源于后天的经验,而只能来源于先天的东西。他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但是亦坚持唯理论的主张,普遍必然性只能来源于先天的东西。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正是通过对这个难题的反复思考,康德在哲学领域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认为,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知识,亦即符合理性的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先于经验而为理性自身所固有,因而由这些先天的认识形式加工整理而形成的知识就具有了先天性亦即普遍必然性。因此,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来源与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 康德虽然由此而证明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但是却立刻引出了新的问题。如果对象必须符合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那就意味着对象实际上具有两重性:其一是事物对我们的“表现”,其一是事物的“物自体”。由于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既是知识普遍必然性的保证,同时也是对事物的限制,所以我们只能认识事物对我们的“表现”而不可能认识物自体。这也意味着事物还有不被我们的认识形式所限制的一面。所谓不受限制的东西也就是无限的东西,亦即自由的东西,尽管我们不可能认识自由,但是却可以思想自由而不至于陷入矛盾。于是,不可知论在限制理性的认识能力即“理论理性”的同时,就为理性的实践能力即“实践理性”开辟了道路,因为实践理性或道德乃是以自由为前提的。 “哥白尼式的革命”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通过先验论的方式为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作证明,一是通过限制知识的方式为自由、道德和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提供根据。65.正确答案: 知易行难是知行难易问题的发端,意思是说,知道一件事情并不困难,难在如何将它付诸实行。知易行难的命题突出了重行的主题。“知”虽然重要,但却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的工夫或即所谓能“恃”者,只能是行,而不会是知,因为只有行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66.正确答案: 一、直觉思维区别于逻辑思维的重要特征在于它那种直接把握的思维方式。在直觉思维过程中,跳过了许多中间步骤,从总体上进行识别和猜想,一下子得出结论。看上去,直觉思维表现为逻辑的中断。逻辑思维则更多变现为渐进的发展。 二、二者在科学理论的创造和发展中互为补充。直觉创造以前,还要在逻辑大道上行走,在逻辑中断处才会出现直觉的识别与猜测。而直觉得到的知识,也要经过逻辑加工与整理,才能纳入完整的科学体系。67.正确答案: 明末清初,以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对宋明理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总结批判。王夫之提出了“天下唯器”的观点。王夫之明确肯定,天地间只存在唯一的实体即器。道器统一不是统一于理,而是统一于器。器为道之基。王夫之指出,在朱学的影响下,人们实际上已经接受了“无其道则无其器”的观点并默认为自己的理论前提,从而妨碍了他们作出“无其器则无其道”这一更为重要的结论。 “无其器则无其道”在王夫之也表述为“天下无象外之道”。王夫之与朱熹虽都主张道器互不相离,但在基础问题上却采取了尊道与重器的完全不同的立场。王夫之分析说:道器的统一有两种情形:一是父子先后型,如朱熹之理生气,可以一死一存,如此则走向道器相分;二是体用共时型,如耳目之于聪明。只能一存俱存,如此则始守了道器统一。68.正确答案: 主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基本要素。主体是从事认识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是认识实践活动的对象。主客体相互规定、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没主就没客,没客也无主。在活动中主体客体化,主体聪明才智劳动凝结在客体中,在客体打下主体印记;另一方面客体主体化,客被主消费利用,成为主体一部分或主体的工具。69.正确答案: 道德的社会评价主要是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等形式发挥的作用。自我评价,是依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对自身行为所作出的道德评估。 道德的社会评价是一种外在的力量作用于被评价的对象;自我评价是内在的力量的作用。强有力的良心较之社会舆论、传统习俗,更具有道德评价的威力。 自我评价不能脱离社会评价而存在,自我据以进行评价的准则和标准是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化,社会道德评价所传递的社会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也为个体所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下来,成为内在的尺度。70.正确答案: 知有深浅层次之别自“知”字出现时便已为人们所察觉,程颐认为:知而不行的问题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要有“知”,则必定能行。当然,如此之知的实质是深知,深知方能知之必行,即深知已经是知行的统一。 湖湘学者主张知行互发,对“知”之层次的分析亦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轻重”的尺度不仅用于知行之间,更深入到“知”自身之中,张栻明确将知识分成了两个层次,一是感知事物的存在状况,一是认识事物存在和变化的究竟。匹夫匹妇之知是轻知浅知,知至、至之之知作为君子治学的目的无疑是重知深知,而实践则是沟通轻、重之知的中介和桥梁。 所谓知先行后之知是指实践之前的粗浅知识,至于深层次的知识则只能产生于实践。在人的具体认识过程之中,既有知先行后,也有行先知后。如果脱离开实践,只端坐于室想象,是不可能真正认识事物的。张栻提出的“实践”概念,在中国认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连接知识的两个阶段并促成致知力行的交相互发。71.正确答案: (1)罗尔斯把个人所负有的义务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社会制度相关的义务,另一类是自然义务。罗尔斯指出,自然义务不与制度或制度性社会实践有必然联系,它们的内容一般不是由这些社会安排的规则确定的,但是我们所负有的义务。自然义务有它的超历史性,即不论人们隶属于什么社会制度而始终有效。这种义务有两类,一类是积极性的义务,一类是消极性的义务。 (2)罗尔斯进一步提出,应当把在正义的社会基本结构中履行自己的职责,看成是像自然义务一样的义务。对于履行某种正义的制度内的职责也就具有一种自然义务的性质,即无条件性。 如果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那么每个人都有一种去做要求他做的事情的自然义务。72.正确答案: 元伦理学是20世纪英国哲学家、伦理学家摩尔以来所开创和形成的一种伦理学流派和方法。把对有关道德术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讨论,对道德概念的分析,对道德断言的逻辑特征,对道德论证的性质或善的构成物的分析论证,看作是“元伦理学”的任务。73.正确答案: 张载人性理论的重点在于“变化气质”。他认为人承接循守天道不息不止便是善,而此道能在自身不息的道德实践中体现出来即是性。人虽生其实性未成,“性未成则善恶混”。所谓“继善成性”,实际上就是以人力改造善恶混的过程。 张载提出性未成之善恶混的问题,说明人性的开发存在向善和向恶发展的两种可能,重点便在后天的道德创造。即只有于此勤勉不倦者,才可望实现善。“善反”其实就是除恶。气质之性是善恶混的,但人可以通过学习和善反的工夫移恶除恶。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说到底是一个全与偏的关系。不论是“善反”还是“变化气质”,只是就气的价值层面而言,并非从实体上否定气质的存在。气质为人性生成之基,否定气质等于否定人之存在本身,因而是不可能的。变化气质的完成意味着内在的价值体验和外在礼法的完美的合一。74.正确答案: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唯物论,但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这是真理标准上的辩证法。如果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会导致怀疑论和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如果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则会导致思想僵化或教条主义。 这一原理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理论基础。解放思想,就是要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开拓进取。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的规律性出发,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不能在认识上设立禁区,不能在思想上凝固僵化。由于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绝对性或确定性,因此解放思想必须始终坚持实践标准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反对主观主义。75.正确答案: 近代体用之争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处理中学与西学之间的关系。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在积极的层面有容纳西学和认可改革的意义,但在根本上是力图挽救儒家所遇到的危机。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观遭到了严复等近代维新论者的尖锐批评。 严复首先从历史观上对中西不同的思维观念进行了鉴别。他指出,中西之间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人“好古而忽今”,西方人“力今以胜古”,所以中人相信历史循环,而西人信奉历史进化,这就必然造成了西方的强盛和中国的落伍。 在政治伦理观上,中国重三纲,讲亲亲和尊主,西方则重平等,讲尚贤和隆民,双方优劣非常明显。 至于“中体西用”的学说本身,严复认为是完全说不通的。因为体用一源,不可分割,不存在牛体马用,也就不存在中体西用。所以,想以中体西用的拼凑来避免列强的倾轧,只能是自欺欺人。只有从根本上变革中国旧学,才有可能真正挽救中国衰亡。76.正确答案: 对“真知”的探讨是宋明理学知行观的重要内容。理学家无不以为自己的知即是真知,而真知就是指能落实到行之知,不能行之知则必不是真知。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在气学派思想家看来,又事实上取消了行的地位,故必须对此提出批评。 王廷相不同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但也不赞成程朱的知先行后。在他看来二者的弊病是“皆不于实践处用功,人事上体验”。实践是王廷相知行观的基础范畴和评价标准,他据此认定王学和朱学都是脱离实践的“有害”之学。事实上,自宋以来,学者们虽然都追求“真知”,但因其税离实践,结果走向了歧路。故只有“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人的认识活动包括知指导行和行检验知的全过程,“真知”只能产生于实行践履之中。 所以,王廷相不止在理论上强调知行兼举,而且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实地实事的仔细考察,纠正了不少前人的认识谬误,从而使他的“真知”说也就更具有力量。77.正确答案: 辩证的否定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在黑格尔看来,事物之中的差别是“对立面的统一”。因此,否定性构成了推动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 事物之中存在着差别,所以事物之中包含着否定性的因素。黑格尔认为“否定的东西也同样是肯定的”,或者说,自相矛盾的东西并不消解为抽象的虚无,而是消解为它的特殊内容的否定,因而是“规定了的否定”。这就是说,否定总是具体的特殊的否定,所以否定的结果也有规定性。因此,否定的结果其实是从否定之中而产生的有内容的东西,这就使事物发展为更高更新更丰富的阶段。黑格尔将这种辩证的否定称为“扬弃”。 扬弃或辩证的否定包含着三个环节:一是否定,二是在否定中对有价值的东西的保留,三是向更高的阶段的过渡。列宁十分恰当地把它概括为“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因此,“辩证的否定”乃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前一阶段中的差别和矛盾的运动产生了后一阶段,在后的阶段是在先阶段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亦是对在先阶段的继承和发展,因而前一阶段中的合理因素就保留在后一阶段之中,成为它的构成因素或环节。于是,整个事物过程就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发展着的、具有内在必然性的有机整体。78.正确答案: 在复杂事物中,往往有多种矛盾存在,但它们地位不同,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处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分是相对的、可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双方会相互转化易位。79.正确答案: 可检验性,即从构建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可以推导出可供解释或预言的经验事实,这是科学理论所必需满足的最低限度的必要条件。 可检验性至少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可检验性意味着科学实验是最基本的科学实践活动,实验方法是科学的标志,是最重要的科学方法。第二,可检验性为科学假说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原理,不论提出假说还是鉴别假说都应当遵循这个原理。第三,可检验性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在这里表现为实验结果必须可以再现的可重复性特点。80.正确答案: 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首先,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其次,自然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再次,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增长率和密度等等。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其次,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1980年,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联盟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根据我国国情,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的增长。要正确理解和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与社会进步、人口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81.正确答案: 经院哲学家安瑟尔谟因其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著称于世。在他看来,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不能仅仅在思想中存在,如果它仅仅在思想中存在,就还可以设想它也在实际上存在,那它就会更伟大了;或者就可以设想一个既存在于思想中、又存在于现实中的伟大存在者比它更伟大。这些都与“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的定义是自相矛盾的。所以毫无疑问,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即上帝,既存在于思想中,也存在于现实中。这种从概念推论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受到了康德的有力批判。82.正确答案: 主观责任,是对行为的判断、评价考虑行为者的动机与意向。主观责任判断的确立,标志着主体内在责任感的形成。83.正确答案: 元伦理学自产生以来,经历了直觉主义、情感主义以及以规定主义为代表的语言分析阶段。 (1)直觉主义。直觉主义认为,道德的价值不能靠经验或理性的方法来把握,而只能凭直觉来把握。 (2)情感主义。情感主义认为,道德命题是不蕴含知识真假意义的命题,道德语言和道德命题的功能只在于表达情感态度或唤起情感而刺激行动。从直觉主义发展到情感主义,具有元伦理学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性。艾耶尔和史蒂文森是两位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3)普遍规定主义。黑尔的规定主义深入探讨了道德语言、道德判断、价值词语、道德思维等重要的元伦理学的理论问题,提出了普遍规定主义的道德理论。84.正确答案: 实践主体和客体是实践活动的两极。实践主体是具有社会性的人,是从事活动的人。实践客体是活动对象,是与实践活动相联系的客观事物。 实践主客体关系复杂。 首先,主客体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其次,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主体改造客体,客体规律制约主体活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客体主体化指客体失去了对象化的形式而变成主体的一部分。正如马所说:“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85.正确答案: 在中国思想史上,与儒家等学派积极入世的“有为”主张相反,道家主张消极遁世的“无为”。治国之道,不在于礼义和法令的滋彰,而在于“为无为”。统治者自己要以无为为表率,对人民则是使其愚昧。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只要在上者做到了无为,在下者便会自然走向纯朴,从而坐享天下大治。 同时,老子还认为“有为”是违背天道本性的。因为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原则却相反“损不足奉有余”。老子“无为”的社会主张是促成“小国寡民”的上古理想社会。86.正确答案: 内容和形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两个侧面,内容是构成这一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的总和。形式则指把内容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在内容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87.正确答案: 道德起源:原始社会,人类已经有了一定的义务观念和道德观念,有着一定的规范准则来处理社会事务。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必须结成一定的团体,共同劳动,才能获得生活资料。并且,由于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们必须勇于进取,才能战胜艰难的自然环境。在这种条件下,原始人已经培养了协调性的道德和进取性的道德。 人类从原始野蛮早期道德到文明时代的道德发展,一方面,人类的不同社会是逐步地把他人,把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他人以及比自己的地位低下的他人都看成是人的,即把人当人看,使人享有人的生命权,人的尊严。我们把人类这一过程看成是道德的真正进步。另一方面,从原始社会的道德到文明时代的道德,则“是从原始的纯朴的道德高峰”的跌落,即私有观念的形成。由于私有观念的形成,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相应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相应的道德观念。88.正确答案: 马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国家起源问题上要反对“君权神授论”和“社会契约论”等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从国家阶级本质上看,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首先,国家体现了统治阶级意志,对被统治阶级进行专政。民主是有阶级性的,民主是与专政相联系的。其次,国家主要成分是军队等暴力工具,国家本质上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暴力工具。 国家的职能是由国家的本质决定的。国家的对内职能是: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调整阶级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组织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干预社会生活;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调节社会关系。国家的对外职能是: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主权;处理国际关系或外交事务,维护本国利益。89.正确答案: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整个玄学的社会政治主题。“名教”即儒家以确定等级名分为核心的礼义教化,也就是三纲五常;“自然”则指道家主张的自然无为。王弼以自然(无)为本而名教(有)为末,“名教出于自然”。名教作为大道离散的结果,其出现虽是必然的但却不是理想的,他希望通过以本统末来维护名教的统治和补正名教的不足。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名教应当被超越。所以他要求顺从自然,反对人为。裴頠基于儒家名教要求,反对“贵无”而主张“崇有”。在哲学上主张有之“自生”和否定以无为本相联系,裴頠论证名教比自然更重要,借以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郭象不承认名教和自然存在着矛盾。他将“自生”论贯彻到底而主张“独化”,认为等级名分本身就是自然的原则,政治强权和精神清高是天然合一的,“名教自然相冥”。郭象的理论是对玄学的总结,因为他实现了贵无和崇有的合一,自然与名教的合一。郭象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半导体封装设计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控制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性别平等心理咨询热线服务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助产士服务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寄宿学校教育服务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气量计计量仪器产品供应链分析
- 声音传送装置用话筒挑杆产品供应链分析
- 科学用棱镜细分市场深度研究报告
- 蛋糕铲细分市场深度研究报告
- 托管网站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GB/T 24304-2024动植物油脂茴香胺值的测定
-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课件)
-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 学校采购课程合同范本
- 2024年公安基础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
- 酒厂合作战略协议书范本
- 2024年学宪法、讲宪法题库及答案
- 2023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音乐》真题及答案
- (初级)航空油料飞机加油员(五级)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新苏教版3三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全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