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越南的文化交融喃字及其相关问题_第1页
中国与越南的文化交融喃字及其相关问题_第2页
中国与越南的文化交融喃字及其相关问题_第3页
中国与越南的文化交融喃字及其相关问题_第4页
中国与越南的文化交融喃字及其相关问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与越南的文化交融喃字及其相关问题

一、社会主义汉字借字国的“借字”说越南人越南称“。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喃字”的定义。李乐意先生认为《辞海》和《越汉辞典》把喃字解释为“南国的文字”根据不足,应该删去除此之外,喃字的广义和狭义之分也影响到喃字的定义问题。从学者们对喃字分类可以看出,他们大多认为喃字中有一部分字是直接借自汉字的,即在喃字作品中出现的所有的字都是喃字。林明华不同意这一观点,因为“这样,一方面混淆了汉字与喃字的区别,另一方面无限扩大了喃字外延林氏的观点对于区分新造字和借用字有一定的好处,但在一个作品中(甚至一句话、一个多音词中)存在两种文字,喃字就不再是统一的、完备的系统。另外,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这些汉字借用字是用来记录越南语的词语(即使这些词语是从汉语借来的,但它们已经是越南语的一部分),因此笔者认为它们是喃字的一部分。为了不造成“混淆汉字与喃字的区别”,人们只要把它们称为汉字借用字就行了。至于喃字中有一部分是汉字借用字而使“汉字不复存在”的观点,笔者不知何种道理。那么,现在笔者可以为喃字下定义了。喃字是越南人为了记录越南语而借用汉字或在汉字的基础上,根据汉字的造字法创制出来的一种方块字。开始之初,有些中国官员用汉语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记录越南的人名、地名、物产名称等,因此可能他们也参与到喃字的创造当中。这一定义明确指出喃字包括汉字借用字和自造字等两个部分。借用字包括音借字、义借字和音义双借字。自造字一般是以汉字或汉字笔画、部首为材料,根据汉字的造字法创制出来的字二、任交尉,从长至短,依循善诱,下引地方之学喃字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在中越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中越两国关系源远流长,自上古时代就有所往来,相互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点在中越两国的古籍中都有所记载。《淮南子主术训》:“昔者神农之治天下,……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大戴礼记五帝德》:“孔子曰:‘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曰高阳,……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幡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只励。’”这些史料虽然只是传说,其虚构成分当然不少,但它们反映早在周代(或更早)中越两国就相互有联系了。至秦代,《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有所记载:“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汉代太守锡光、任延和汉族的移民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带到越南(当时称为南越),使当地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后汉书》卷八六,《南蛮传》:“光武中兴,锡光为交趾,任延守九真,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又《后汉书》卷七六,《任延传》:“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又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延乃移书属县,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其贫无礼娉,令长吏以下各省奉禄以赈助之。同时相娶者二千余人。是岁风雨顺节,谷稼丰衍。其产子者,始知种姓。”锡光、任延之后,东汉士燮任交趾太守,因为对越南文化、经济、教育有重大的贡献被越南封建史家称为帝王。关于士燮的事迹,古籍中有所记载,《三国志》卷四九《士燮传》:“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耽玩《春秋》,为之注解。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交趾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埸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虽窦融保河西,曷以加之?官事小阕,辄玩习书传,《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又《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闻京师古今之学,是非忿争,今欲条《左氏》、《尚书》长义上之。’其见称如此。”再如《大越史记全书》卷一:“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邦,自士燮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来到越南的汉族官员及其家人越来越多,同时不少汉族犯人也被流放到越南,《后汉书》卷八六,《南蛮传》:“逮王莽辅政,元始二年,日南之南黄支国来献犀牛。凡交阯所统,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后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据祁广谋先生的研究:“秦始皇平岭南后推行‘徙民’‘与越杂处’政策。东汉马援平交趾后把两万余士兵留在三郡,史称‘马留人’这些汉族的文人学士来到越南办校讲学,推广汉文的教育,儒教、道教和佛教传到越南大大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文化水平。东汉时期,越南人的汉语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据史料记载交州人李进、阮琴等还当了官,同时从李进开始交州人可以参加选拔当朝廷的官员。《嘉庆重修一统志》卷553《越南人物》:“李进,交州人,中平间(187年—188年),代贾琮为交州刺史,请依中州例贡士。其后阮琴以茂才仕至司隶校尉,人才得与中州同选,盖自进始。”中越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得越南文化、越南汉文教育得到发展,这为喃字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同时正是因为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超空间、超时间的交流,这使得文字出现。文字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类文明的提高。喃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形成的,创制喃字的人必定要有相当高的汉语水平。他们掌握一定的汉字数量,同时也对汉字的结构、汉字的音符、意符有所了解,能够把汉字的音符和意符拆开,用来作为材料创造喃字。东汉时期,已有越南人当官,说明喃字出现的条件已具备,更不用说隋唐时代了。虽然说越南人汉语水平的提高为汉字的产生提供条件,但这并不是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在于越南语本身。越南语属于南亚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种语言无论语音、语法还是词汇都有很大的差别。词汇方面,若碰到越南语有而汉语没有的动植物、产物等,人们只能用汉语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记录,这样就产生了假借字。汉语和越南语因为语音的不同,一些越南人名、地名没有相应的汉字表示,人们只好在汉字旁加个标记,这可能是自造字产生的原因。总之,因为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产生超时间、超空间交流的需求,同时因为中越文化交流使得越南人的汉语水平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为喃字产生提供条件,加上越南语和汉语语音、词汇方面的不同,喃字的产生也是必然的结果了。三、喃字的出现在雄王时代的土壤中,在汉学术界对于喃字产生的时间,众说纷纭,至今仍没有定论。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意见:第一种:喃字出现于东汉士燮时期。据陈荆和先生的研究,文多居士是第一个对喃字出现年代提出意见的人第二种:喃字出现于公元8世纪冯兴时期。据《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前编、卷四)记载:“辛未年(791年)夏四月,唐贞元七年,峰州唐林乡人冯兴起兵攻都护府。死后,众立其子冯安为都府君,尊冯兴为布盖大王。”“布盖”越南语是“父母”的意思。阮文素根据这两个字,认为喃字在冯兴时期(8世纪)就出现了。第三种:喃字出现于公元10到13世纪。持此观点的学者有P.Pellio、L.Cadière、陈荆和、陶维英、阮才谨、黎文贯、闻宥等。但他们的观点也不尽相同。P.Pellio和L.Cadière引了吴时仕《海东志略》中的“我国文字多用国语自诠始”一段话,同时指出跟阮诠同一个时代的阮士固有《国音诗赋》,朱文安有《国语诗集》,因此认为喃字是陈朝13世纪末创制出来的。阮才谨先生认为喃字是公元10世纪到15世纪的成就除了以上三种意见以外,范辉虎认为喃字可能在雄王时代就出现了。范氏的这一观点受到大家的攻击,因为一来没有史料证明,二来喃字的形体都是汉字的楷体而汉字楷体始于汉末。越南的雄王时代大约公元前3世纪以前,而汉末是公元3世纪。因此,喃字不可能出现于雄王时代。学者们对喃字产生的时期之所以那么分歧主要是因为:1)缺少史料。中国和越南古籍中并没有关于喃字的记载。2)受到汉越语形成时间的影响。喃字要用汉越语读出来,而马伯乐、王力、阮才谨都认为汉越语形成于八九世纪,因此喃字不能产生于八九世纪之前。3)对喃字的“产生”有不同的理解。喃字是方块字而不是拼音文字,古代人们的语言学知识有限,因此作为一个文字系统的喃字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那么,喃字产生的时期是一些喃字出现的时期,还是喃字已成为一个完备的文字系统的时期呢?阮才谨先生认为作为一个文字系统,喃字大约13世纪中叶才形成,因为这一时期喃字有相当大的数量,足以满足交际、记录和文学创作的需求,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表示虚词的喃字笔者认为东汉至隋代可能已有零星一些喃字出现,主要的证据是:1)据上文分析,汉代锡光、任延、士燮等官员在交趾建立学校教越南人礼仪,因此汉字广为传播。李进、阮琴等交趾人能当上官,说明这一时期作为喃字创造者的越南人已经有相当高的汉语水平。另外,越南语和汉语无论语音、语法还是词汇都有所不同,因此这一时期喃字出现的条件已具备。2)从秦代(公元前3世纪)至东汉末期(公元3世纪),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越南语和汉语处于全面接触的状态,喃字的出现是这种接触的必然结果。想必当时包括士燮在内的不少人掌握汉语和越南语等两种语言,这一点在史料中还有所反映,如:《后汉书》卷八六,《南蛮传》:“逮王莽辅政,元始二年,日南之南黄支国来献犀牛。凡交阯所统,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殊域周咨录》卷六,《安南》:“时有刺史名仕变(士燮),乃初开学,教取中夏经传,翻译音义,教本国人,始知习学之业。然中夏则说喉声,本国话舌声。字与中华同,而音不同。”;文多居士的《大南国语》:“士王始将汉字译成我国语,至‘雎鸠’不知我国唤为何鸟,‘杨桃’不知我国称为何木。”文多居士是19世纪的儒士,但士燮翻译的事他可能通过古籍或传说中得知,而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语言接触总是相互影响的,士燮既然能把汉语的经传翻译成越南语,他也可以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汉字来记录越南的人名、地名、动植物和物产的名称,一些喃字的假借字有可能因此而产生。人名、地名是人们非常重视的,为了便于管理当时的地方官员肯定有其记录的方法。若认为喃字10世纪才产生,那么从公元3世纪至10世纪的700年的时间里,很多越南的人名、地名没有记录,这一点是不切实际的。3)文字是记录语音的工具,当语音发生变化,为了准确地记录语音,文字可能也有相应的调整。但,文字具有继承性和保守性,其变化没有语音快,后代作品中往往保留着前代出现的部分喃字。若能发现这些喃字,就可对其出现的时间有个大概的认识,而找出这些喃字唯一的办法是靠其读音。喃字大多靠汉越语来读,但笔者认为汉越语形成于公元6世纪或6世纪之前,所以喃字不一定要等到10世纪之后才能出现“乏、帆、务、味、符、缚、万、姂”等喃字读重唇音,说明它们一定出现于轻、重唇音分化之前。杨剑桥认为轻、重唇音的分化可能始于7世纪中叶而分化的完成当早在8世纪末9世纪初“池、浊”是澄母字,“炪”是彻母或章母字,“烛”是章母字。作为喃字,它们都读[],跟端、定母相同。说明这些字作为喃字之初,端、知、章组还没有分化,而《切韵》时代端、知、章已分为三组不同的声母,因此“池、浊、炪、烛”等喃字一定出现于《切韵》(公元601年)之前。既然零星有些喃字出现于东汉至隋代,那么喃字何时形成一个完备的文字系统呢?请看下表的一些形声字:这些形声字的声符虽然现在都已轻唇化,但这些字至今仍读重唇音说明它们产生之时其声符还没有轻唇化。也就是说这些字最晚也要出现于9世纪初。若按汉字造字法分类,喃字可分为假借字、会意字和形声字三大类。其中形声字是喃字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们的出现说明当时创造者已能任意把汉字拆开并且按自己的需要拼成不同的喃字,同一个声符或同一个意符往往可以出现于多个喃字之中。因此,笔者认为这些字的出现说明喃字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阮才谨认为喃字是公元10世纪到15世纪的成就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东汉末期喃字产生的条件已具备,可能此时出现一些喃字的假借字。喃字的形声字中有轻、重唇不分的语音模型,因此从音韵学的角度笔者认为喃字最晚8世纪末9世纪初已成为一个完整的文字系统。四、孔字的产生原因通过上面的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