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康德《论自人类之爱而说谎的权利》中的不说谎义务
康德在一篇题为《论人类对爱的错误而谎言的所谓权利》的文章中认为,说出来是一种义务。人们应该无条件地履行这一义务,不管结果如何。如果一个被追杀的朋友藏在你家中,凶手问你,他是否在你家,即便这个时候,你对凶手说谎也是一种犯罪。一、是否存在法律体制的问题首先明确一下康德所说的说谎或者诚实的含义,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些误解。康德所谓的“说谎”是指“有意对另一个人做出不真的声明”对于康德的说真话义务,有两个重要的批评者。一个是与康德同时代的法国学者邦雅曼·贡斯当(BenjaminConstant),另一个是当代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克丽斯廷·科尔斯戈德(ChristineM.Korsgaard)。贡斯当说:“说真话是一种义务,[但是]如果人们无条件地并且处处采纳这个道德原理,它就会使任何社会成为不可能。”科尔斯戈德对康德的批评可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她认为康德的说真话义务可以得到康德的先天道德律令中的人性律令和目的王国律令的支持,但却不一定得到普遍立法律令的支持。因为,那个追杀你的朋友的凶手在向你询问你的朋友是否在你家时,他一定以为你不知道他是谁以及他要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向他说谎是有效的,而且即使将这个行为准则普遍化,它仍然是有效的。其次,科尔斯戈德认为,康德关于不说谎义务的观点之所以引起争议是因为他的道德理论是一种“单层理论”(single-leveltheory),他没有区分理想的道德环境与非理想的道德环境,因而也没有区分理想的道德原则和非理想的道德原则。在科尔斯戈德看来,理想的道德原则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长远的政治与道德生活提出了理想的行为准则,但是它们并非总是直接可行。它们的运用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假定每个人都行为正义,假定历史的、经济的和自然的条件达到了理想的行为准则能够实行的程度。非理想的道德原则适用于存在着恶的非理想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我们应遵守的是具体条件下可行的原则而不是理想的原则。非理想的道德原则会为我们设定某些优先规则,这些优先规则是我们在紧急情况下应尽可能遵守的规则,它们使非理想情况下的行为可能产生的恶最小。科尔斯戈德并没有完全否认理想道德原则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她认为即使在非理想的环境下,理想的道德原则对我们的行为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它规定了我们追求的目标,使我们在确定优先准则时知道最重要的准则有什么特征,并指导我们采取最不让人反感的措施。科尔斯戈德的“双层理论”很有意思,但是在哲学史上并不新鲜。斯宾塞曾探讨过类似的问题,即绝对道德与相对道德。他说:“完满的人与不完满的社会是不可能共存的;如果他们共存,不会产生道德标准所希望的结果。”科尔斯戈德与贡斯当对康德的批评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认为康德所谓的说真话义务在现实中缺少可行的条件,不可能在现实中得到普遍遵守。不过他们所举的理由不同,因为他们的批评分属两个不同的层面:贡斯当对康德的批评立足于法学的层面,科尔斯戈德则对康德的批评则立足于伦理学层面。二、实践法则的正确适用作为贡斯当的同时代人,康德对贡斯当的批评进行了回应,这个回应收录在康德的著作集中。康德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三个辩护:第一,对凶手说谎,使得一般意义上的声明不可信,从而使所有建立在契约之上的权利无效,这就对一般意义上的人性造成了伤害;第二,说真话未必会给被追杀者带来伤害,换言之,对被追杀者的伤害纯属偶然;第三,权利绝不能去适应政治,而政治必须永远适应权利。(4)康德当然不能回应当代学者科尔斯戈德的批评,但他的著作可以回应。首先,我们要替康德指出,科尔斯戈德根据康德的普遍立法律令,模仿康德反对虚假许诺的例证,对于说谎权利的普遍合法性的证明是不能成立的。康德说,通过虚假承诺来借钱,这一行为准则如果为每一个人所采纳,那么根本就不会有人借钱了,通过这种方式来借钱就行不通了,“谎言最终以欺骗自己结束”其次,根据康德的理论,任何道德法则都是理想性的要求,我们不能仅仅根据一个道德法则在现实中不可能完全实现就否认其正当性。在康德看来,实践法则“说明什么应当发生,尽管它也许永远不会发生”再者,科尔斯戈德认为理想道德原则不能用来对付非理想世界的恶,这乃是对康德哲学的一个误解。康德的道德哲学并不是海市蜃楼。康德所说的不说谎义务并非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的理念,而是来自一个理性存在者自己制定的行为准则。而且康德的道德理论所针对的恰恰是非理想世界中的非道德倾向,怎么能说它“本来不是用来对付非理想世界中存在的恶”?科尔斯戈德似乎把康德的道德义务单纯理解为理想世界的命令了。但是在康德看来,在理想世界里,每个理性存在者都根据理性行事,没有与此相反的力量存在,“我的全部行动就会永远和意志的自律性相符合”科尔斯戈德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对康德的道德理论产生误解,是因为她混淆了两种恶的概念:一种是履行不说谎义务时所面对的恶,另一种是履行不说谎义务所产生的恶。她实际上认为履行不说谎义务所产生的恶,例如无辜者的遇害,是由于现实中存在的恶造成的,因为康德的理想道德原则本来不是对付非理想世界中的恶的,现实中的恶使得康德的理想道德原则所适用的环境不复存在,如果硬要把这种理想道德原则应用于现实,必然产生恶,因此她在上述事例中把义务冲突所产生的困境归咎为一个具有邪恶意图的凶手的闯入,凶手利用“我”对不说谎义务的履行,去实现一个侵犯人性的行为,因而扰乱了义务之间的正常秩序,这种情况下所产生的义务冲突是外在于康德的理想道德原则的。她认为只要进入了没有恶的理想环境,康德的道德命令就会畅通无阻,而且也不会有任何恶产生。科尔斯戈德没有注意到,上述例子中履行道德命令时之所以产生恶,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现实中是否存在恶。即使在理想世界中,履行道德命令仍然会有恶果产生。例如,一个身患绝症的人,如果得知自己的病情,会很快去世;而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病情,生命可能会延续较长的时间。这时他的家人如果将其病情如实相告,恶果也不可避免。可见科尔斯戈德的双层理论并不能帮助康德走出不说谎义务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履行一个道德义务例如“不说谎”会导致恶果,这对康德来说并不是一个问题。一方面康德在道德问题上不是一个效果论者,在他看来,对道德法则的尊重恰恰应该不以行为的对象或后果为出发点,甚至应该完全不考虑后果。另一方面科尔斯戈德认为康德的“单层次理论”背后是由“上帝”来支撑的。姑且不论“上帝”是否能够支持康德的“单层次理论”,如果它能够支持,这实际上等于承认不说谎义务所导致的恶果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体系中是可以辩护的,即如果一个人因遵从道德法则而失去了现世的幸福,上帝会在来世为他提供与其德行相称的幸福作为补偿,所以后果的好坏并不能对康德的不说谎义务构成威胁。由此,科尔斯戈德对康德的不说谎义务的反驳在理论上也是不能成立的。三、在自己的私家车里成为误解的对象康德在不同著作中从多个方面论证了说谎对他人、对自己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损害。他深刻地指出,外在的说谎使自己在别人眼里成为蔑视的对象,内在的说谎使自己在自己眼里成为蔑视的对象。他对不说谎义务的精辟论述让人油然而生敬意,但是也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困难和问题。鉴于篇幅所限,下面只就与本文主题密切相关的部分进行讨论。(一)对第一自然法则进行的解读康德并不认为说真话是我们的唯一义务。他在《道德形而上学》中说,人既对自己有义务,也对他人有义务。人对自己的完全义务包括:对自己作为一种动物性存在者所负有的义务即保存生命;对自己作为一个道德存在者所负有的义务即诚实。人对自己的不完全义务即提高自己的自然完善和道德完善。人对他人的爱的义务包括行善的义务、感激的义务、同情的义务和尊重他人的义务。行善的义务即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身处困境的他人得到他们的幸福。无条件地对谋杀者说出真相的义务与行善的义务———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身处困境的人得到幸福———有时相互冲突。在这些对立的义务中,说真话是否最优先的义务?不对谋杀者说谎的义务是否绝对高于并取消拯救朋友的义务或自我保存的义务?进一步,不说谎在我们的所有义务中是否首要的义务或者最高的义务?康德确实提到,诚实是一切德性的基础,是第一自然法则。他说:“对诚实的热爱,其价值在于:它是所有德性的基础;第一自然法则就是:要诚实!它是(1)有关他人的德性之基础,因为如果所有人都不说谎,一个人的谎言就会被看成是可耻的。(2)它是有关一个人自身的德性之基础,因为一个人不可能自我隐瞒,也不可能容忍自己的憎恶。”如果说真话是每个人的唯一义务,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履行这一义务,或许就不会产生任何困难了。事实上,即使我们假设不说谎是我们的唯一道德义务,它也不可能成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履行的义务。因为它还可能与自身发生冲突,因为一个人可能同时承担两个同样的不说谎义务,但只能履行其中之一。实际上,康德在上述事例中确实陷入了这种窘境,只不过他没有意识到它。当康德的朋友请求藏在他家中,而康德又答应这件事时,他实际上应诺了不会把这个情况告诉谋杀者。这种应诺也许没有以明确的书面形式或话语形式表达出来,但是康德必定已默示于他,而且他的朋友也清楚地领会了这一点,否则他的朋友就不会藏身于其家中了。康德既已向朋友许诺不会向凶手说出朋友的藏身实情,如果他后来对谋杀者仍以实情相告,那么他就是对朋友说谎。如果他信守对朋友的承诺,那么他必定对谋杀者说谎。康德在这里实际上承担着两个不说谎义务,而这两个不说谎义务是彼此冲突的。康德无论如何回答都逃不出这个两难窘境。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康德在其例证中并没有真正贯彻不说谎义务。既然康德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说谎,那么他应该对所有人都不说谎。他答应朋友不对谋杀者道出他的藏身之处,这本身就是向朋友许诺:准备通过说谎来保护他。也就是说,在这个例子中,康德已经明示或默认了可以对一个人(朋友)许诺,他将为了保护这个人而对另一个人(谋杀者)说谎。康德既已向朋友许诺不会向凶手说出朋友的藏身实情,又说他不能对凶手说谎,这就等于说,他既会对谋杀者说谎又不会对谋杀者说谎。他的论述本身隐含着自相矛盾,这是其例证诡谲奇异而不能令人信服的内在逻辑原因。(二)表现为功能的义务对谋杀者不说谎的事例暴露了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问题,即未能直面不同道德义务之间的冲突,同样,他也未能具体指出人们面对这种冲突时应采取的取舍标准。在两种义务的冲突面前,我们应当如何取舍和决断?不同哲学家的回答也不尽相同。例如:戴维森认为:“并非所有的谎言都是错的: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应当出于某种更重要的考虑去说谎。”不同义务的冲突本身要求我们在它们之间做出选择,而选择的根据则是区分和确定不同义务的优先性和价值大小,因此确定义务的优先性和价值大小的标准是一个关键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采取三个原则,并且我们可以根据这三个标准来判断康德的绝对不说谎义务是否能够成立。第一,更大善原则,即两善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如前所述,康德把人的义务分为对自己的义务和对他人的义务。他在《道德形而上学》中把保存自己的生命列为人作为动物性存在者对自己的第一义务,而把诚实列为人作为纯粹的道德存在者(其人格中的人性)对自己的第一义务。康德认为说谎之所以是错误的,一方面是因为说谎是对人性的伤害,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破坏了诚实原则,而诚实是契约的基础,从而是公民社会存在的基础,因此它损害的是所有人的利益,是一种更大的恶。这乃是一种基于后果的功利主义论证。所以,从对不说谎义务的论证来看,无论奥古斯丁还是康德最终都是功利主义者或效果论者。这种对于说谎的功利主义论证是与康德的基本道德原则相冲突的。问题还在于,说谎造成的危害是否在任何时候都大于不履行其它道德义务所造成的危害?康德根据后果将不说谎义务看成最重要的道德义务是否具有说服力?答案显然并不像康德所说得那样简单。霍布斯和斯宾诺莎都认为抢劫和暴行是对国家或全体人民利益的侵害。第二个原则是时间优先原则。同一个义务,如果只能向一个人履行,你先向谁许诺,应对谁履行。例如,你只有一辆自行车,你已经允诺在某个时间将它借给某位朋友,就不能再允诺在同一时间借给另一位朋友。关于这一点,霍布斯说得很明白。他说:“前约可使后约无效。因为一个人在今天把权利转让给某人之后,他在明天就不再有这个权利以转让给另一个人了。因此,后来的允诺便因不能转让任何权利,是无效的。”第三个原则是法律规定。我们这里不讨论无法律的状态,因为在霍布斯和斯宾诺莎所论述的无法律的自然状态下,一个人为了自我保存,有权利做任何事情,包括通过说谎和欺骗以求生存;而且在无法律约束的状态中,如果一个人在其他人都不履行诺言的情况下履行自己的一切诺言,等于让自己成为了他人的牺牲品。根据康德的观点,说真话意味着值得信赖,相互信赖是社会契约的基础。但是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说真话并非总能赢得别人的信赖,相反,他可能会失去人们的信任。人们不会选择一个在任何时候都说出实情的人去承担保密工作,也不会选择这样一个人担任国家的领导人,因为他会把国家的机密都暴露给外国人甚至国家的敌人,使国家的安全毫无保障。我们看到法律会规定公民有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义务,但是没有哪个国家的法律规定公民有向谋杀犯提供被谋杀者的真实信息的义务。通常情况下,保护一个人的生命,远比单纯地说一个“是”要重要得多。在不义的强制下向谋杀者说出被谋杀者实情的人可称为懦弱的人或者智力不足的人,但是无论如何不能被称为一个道德的人。相反,在不义的威胁面前坚持不向凶手说出被谋杀者实情的人才是一个道德的人。所以,任何国家的法律都不会不计后果地容忍说出一切实情的人,也不会不问原因就惩罚一切不说真话的人。法律上如此,道德上亦是如此。四、施暴者的心理世界康德认为说真话导致的恶果纯属偶然。在康德看来,如果你对谋杀者如实相告,谋杀者在你家中发现并杀害了你的朋友,你可以既不受法律惩罚也不受道德谴责。因为一个诚实的人并没有伤害由于他的诚实而遭难的人,那人所受的伤害是偶然引起的,所以一个人由于诚实的表达而对朋友造成伤害,他不必承担责任。这种由于说真话而导致的恶果不是一个(法学意义上的)自由行为必然导致的结果。这种伤害与行事不义所造成的伤害不同,它是我们道德上必然的行为所偶然伴随的结果,我们不能为了避免这个结果而做一个不道德的人。此外,康德还认为说真话未必对他人造成恶果,因为你如果对谋杀者据实相告,而此时你的朋友已经在不知觉中离开了你家,他并不会落入谋杀者的手中,因而并不会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康德认为说谎可能由于偶然状况而对他人产生恶果。在他看来,既然一个人没有说谎的权利,他就必须对说谎可能偶然导致的恶果承担责任,包括法律责任。不仅如此,康德认为善意的说谎还可能由于某种偶然而应受民法的惩罚。因为只是由于偶然而逃脱外在法律惩罚的东西,可能被外在法律判为不义。即使你以一次说谎阻止了一个谋杀行为,你也要对由此可能产生的所有后果负法律责任。例如,在前述事例中,当你说你的朋友不在你家时,凶手就不去你家了,这阻止了对你的朋友的追杀。但是,如果这时你的朋友碰巧离开了你家,凶手在离开你以后遇到了他,并且杀害了他,法律就有理由把你作为此人死亡的肇事者而起诉你。所以康德说:“谁说谎,不管他当时心肠多么好,都必须为由此产生的后果负责,甚至是在民事法庭前负责,并为此受到惩罚,不管这些后果多么无法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汽车维修行业技师岗位劳动合同范本3篇
- 《《智慧之和》(节选)翻译实践报告》
- 《交替传译中的信息重组技巧》
- 《几类分数阶偏微分方程的守恒数值方法》
- 2024年电影剧本定制创作合同版B版
- 2025单位向个人的汽车租赁合同
- 2024年度智能家电技术知识产权归属及保密服务合同3篇
- 课题申报书:指向学生个性创造力发展的阶位课程设计研究
- 2025客房预订合同范文
- 2025简易广告服务合同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押题卷(含答案)
-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风险管理与应急预案
- 衡重式及重力式挡土墙自动计算表
- 2024年01月11129土木工程力学(本)期末试题答案
- 家政公司员工合同范例
- 2024年官方兽医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浙江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附答案
- 2024年度太阳能光伏设备购销合同3篇
- NB/T 11127-2023在用钢丝绳芯输送带报废检测技术规范
- 2024年GYB创业意识及就业能力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