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公式的康德式发展_第1页
人性公式的康德式发展_第2页
人性公式的康德式发展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性公式的康德式发展

一、价值论的追溯论证科尔斯戈德(cordo)同意了绝对命令最初公式在道德思维中的指导,但在他看来,康德绝对命令的人性公式比一般规则更有效。科尔斯戈德通过价值论的回溯论证,把“设立目的的人性”等同于“有理性的本性”,最后作为“价值的赋予者”。科尔斯戈德通过对康德人性公式的重构,开辟了一条价值论的阐释路径。论证(1):人性作为目的自身的论证:“理性本性”=“人性”=“设立目的”。科尔斯戈德在其《康德的人性原则》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价值论回溯论证,她首先把人性作为目的自身进行论证。科尔斯戈德通过对人性概念的分析,将“有理性的本性”与“人性”等同,最后将人性解释为“设置目的的能力”论证(2):价值论回溯论证:“人性的理性选择能力作为无条件的善”。科尔斯戈德进一步通过逆推或回溯论证的方法,证明人性的设立目的和理性选择的能力。虽然偏好的对象、偏好和幸福都不能成为无条件的善,但对无条件善的追溯不能止步于此。于是,科尔斯戈德进入关键的一步论证,“即使我们在对有条件的经验回溯过程中不能找到无条件的条件,但我们仍然作出善的选择并具有选择善的态度,那么我们可以设想合理选择本身使它的对象成为善的”论证二、人格中的人性在康德伦理学中,绝对命令并非在经验的大众道德哲学层面上找到,而是在道德形而上学层面上。人性公式的基础,并非像科尔斯戈德所解读的“设立一般目的”的经验人性概念,而是能够设立“自在目的”的超感性本体存在,即“人格中的人性”。这种超感性的自由存在,使人能够从动物性、人性上升到人格性,最后成为“有理性同时又能够负责任的存在者”。建立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上的人格中的人性,使人成为目的王国的“立法者”,理性具有自我立法和普遍立法的能力,按照自由观念行动,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性公式的前提和基础不是经验的“人性”,更是道德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人格中的人性”。康德的GroundII中,“人是目的”命题在绝对命令的人性公式中出现在康德那里,人性只是处于动物性和人格性之间的中间状态,而人格性才是人的本性中更高的存在。科尔斯戈德和伍德过于依赖《纯然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对人性禀赋的解释来理解《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的“人格中的人性”概念,对人格中的人性概念进行了经验化的理解,把人格中的人性等同于广泛的人性概念。康德在《纯然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把人的本性分为三种禀赋,动物性禀赋(Tierheitr)、人性禀赋(Menschheit)和人格性禀赋(Persue56enlichkeit)这种道德形而上学存在意义上的“人格中的人性”,并不只是狭义的道德心或良心的存在,而是作为能够自我立法和普遍立法的“立法者”存在,从而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即人的尊严和崇高所在。在从自在目的推演出人性公式的过程中,康德进一步引入了有理性东西的意志属性,即自由。在当代康德主义者们看来,没有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人格中的人性”作为前提,人在可善可恶的自由选择的理性能力基础上,依然可以找到“人是目的”的基础。于是,他们进一步把康德的自由观念理解为“自由决意”(Willkür),即可善可恶的自由选择的能力,甚至把这种“中性之自由”作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本体之自由”。显然,他们想通过这种去先验化和程序主义的方式,弱化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但在康德这里,自由意志的特征并非仅仅是一种实践理性设立目的或者可善可恶的自由选择能力,即自由决意(Willkür),纯粹实践理性的自由意志(Wille)特征更在于一种普遍立法意志,正像绝对命令自律公式所表达的:“每个有理性东西的意志的观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观念”因此,一切有理性的东西都把普遍立法概念当作立足点,共同构建了道德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目的王国”概念,在目的王国中,每个有理性的东西既是“成员”也是“首脑”,“无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三、私权源于目的自身的理性价值在康德那里,“人是目的”观念并非是去先验化的政治性抑或实践性概念,它在康德道德哲学中具有一种理论性地位,具有道德形而上学意义。为了回应康德绝对命令的形式化和抽象化批评,无论是罗尔斯政治性意义上的康德式发展,还是科尔斯戈德的实践规范性上的价值论解读,都试图为康德的绝对命令辩护,寻找“人是目的”观念在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中的实践意义。但是,当代政治哲学家和康德主义者在重新建构康德伦理学过程中,“去先验化”和“非形而上学性”的倾向非常明显,他们有意弱化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理论背景,将政治规范性和道德规范性建立在非形而上学基础之上。他们从康德道德哲学中吸收和发展的更是一种现代社会需要的平等和权利观念,这种平等和权利观念更是基于有理性存在者的自由选择的能力。虽然当代康德主义科尔斯戈德试图为康德伦理学辩护,但却偏离了康德伦理学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在康德那里,“人是目的”观念,是“形而上学的”,而非“政治的”或“实践的”。在康德伦理学中,康德的“自在目的”和“人格中的人性”具有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纯粹实践理性设立客观目的,而非主观目的。虽然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但有理性的本性却可以设定一个无条件的善或自在目的,从而为经验的人性树立起一种形而上学的完善人格。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人才真正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从而真正是自由的。这种完善人格并非是一种“自然之现象”的存在,而是一种“自由之本体”的存在,即“道德主体”的“善之本体”的存在,是理性对无限善的设定和追求。在康德的伦理学体系中,自在目的概念依然是延续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理智主义传统,理性具有设立目的的能力或功能,即理性对无条件善的追求。无论是苏格拉底的“善型”的追问,抑或是柏拉图的“理念论”,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善的目的论”(幸福),都是灵魂中的理性对于无条件善的设定。人的灵魂中的罗各斯,能够去设立目的,设定无条件的善,去追求无限。虽然康德延续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理智主义传统,但他却对希腊善目的论传统进行了改造和变革。古代的目的是“自然”和“宇宙”,是理性的自然本性,而现代的目的更是“自由”,是理性的自由本性。正像马尔霍兰所说:“在作为目的自身的人性观中,康德获得了一项全新的道德范畴———这个范畴在自然法观念中是无法清晰地发现的,而是他反对有关善的目的论论证的结果。在目的自身的概念中,康德意义深远地推进了道德哲学的研究。”康德伦理学不仅推进了现代道德哲学的发展,而且为现代人和现代道德生活寻找到了道德基础,蕴含着现代人的自由和尊严观念。康德的人性公式和人是目的命题,更具有一种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康德人格中的人性概念回答了“人如何真正是自由的”。在康德看来,只有作为人格性的人性的“超感性的自由存在”,才真正地具有尊严本身。人的尊严的基础并不是因为你是“物种意义上的人”,也不仅仅因为你是一个具有自由选择或设立目的的“理性人”,而是因为你是一个有理性的“道德存在者”。你的人格中的人性的本体存在或超感性自由存在,使得你感受到人格中的人性的尊严和崇高随着实践哲学的复兴,特别是随着罗尔斯政治哲学的兴起,在当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领域掀起了康德伦理学的研究热潮,人性公式成为当下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理论基础。但在康德伦理学获得康德式发展过程中,康德“自在目的”概念和“人是目的”观念去先验化和非形而上学的色彩比较浓厚,带来的却是康德人性公式的降低和人是目的观念的滥用,将理性的本性等同于经验的人性,降低了康德伦理学的高度。在权利主导的现代社会中,各种理论都可以把康德“人是目的”观念作为理论基础,“权利者”以人是目的所推演出来的权利尊严,作为维护各种复数权利的理论依据,结果导致尊严和权利的滥用和人的世俗和平庸。当代康德主义者虽然试图重新挖掘康德人性公式和人是目的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