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发展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校企深度合作 创新培养机制 教产紧密对接 加速转型升级中山火炬职院与企业共建利益链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_第1页
基于企业发展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校企深度合作 创新培养机制 教产紧密对接 加速转型升级中山火炬职院与企业共建利益链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_第2页
基于企业发展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校企深度合作 创新培养机制 教产紧密对接 加速转型升级中山火炬职院与企业共建利益链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_第3页
基于企业发展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校企深度合作 创新培养机制 教产紧密对接 加速转型升级中山火炬职院与企业共建利益链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_第4页
基于企业发展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校企深度合作 创新培养机制 教产紧密对接 加速转型升级中山火炬职院与企业共建利益链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企业发展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校企深度合作创新培养机制教产紧密对接加速转型升级中山火炬职院与企业共建利益链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实施这些措施。身处工业园区的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简称:火炬职院)一直努力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之能够有效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核心理念,人才培养紧随市场需求而变,构建了“三位合一”的高效管理平台,逐步推行“五段式”岗位实习,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中山火炬模式”,提升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一、学院与国家工业化协会合作,建立了三个运营平台,加强了对合作学校的市场定位(一)“国有企”发展模式,引发了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中山高新区于199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自2002年以来,中山高新区就逐步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近10年来,经济总量以每年100亿元的幅度增长。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得益于中山高新区的园区经济。自开始产业转型升级以来,中山高新区就摒弃了“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零散式”发展模式,十分注重产业的归类聚集,大力发展园区经济,走上了集约化发展之路。为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企业运作成本,中山高新区成立了六大总(集团)公司,代行政府职能,管理七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了“一公司、一园区、一产业(群)”的发展格局。目前,六大总(集团)公司的年产值均已突破100亿元,其中一家已成为上市公司。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工业园区,成立由区管委会、区属六大总(集团)公司、学院三方组成的董事会,分别对接的工业开发总公司、工业联合公司、中山火炬集团公司、张家边企业集团、中山市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发展有限公司、中炬高新技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均为学院董事会成员单位,搭建政、校、企“三元主体”办学平台,推进合作办学。董事会成员单位负责人兼任董事,参与学院发展方向、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建设、招生、就业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强化了办学的市场导向性。现有董事会成员单位20余家,董事30余名。合作开发利用成员单位场地近16万平方米,盘活物业及生产设备价值3.5亿元。通过合作兴办高职教育,不仅强化了办学定位的准确性,而且带旺了周边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探索董事会治理架构,进一步强化办学的市场导向性。(二)探索企业—建立“多形式参股”模式,共建生产性实训校区,实现学院经济利益与企业经济利益一体化学院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点、线、面”的升级发展,从最初以两个校内实训车间为“点”,扩展到以每个专业定点建设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场所为“线”,进一步发展以建设生产性实训校区为“面”,并在“面”的铺开过程中与企业建立起牢固的利益链,借助经济利益一体化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以利益链为基础的合作,不断让校企双方品尝到“联姻”的甜头,不乏“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佳话。第一生产性实训校区——校企双方共度时艰的成功范例。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让企业加速了转型升级的步伐,也考验了校企合作的质量与深度。当时,学院的董事会成员单位——中山火炬工业开发总公司属下占地200余亩的工业加工区,10余家之前入驻的企业已人去楼空。一方面,该公司12万平方米的物业急需盘活,另一方面,该公司及时转变招商引资观念,希望引入科技含量高、有充足人才支撑的优质企业。校企双方一拍即合,迅速达成了联合共建第一生产性实训校区的意向。按协议规定,双方根据学院专业建设需要选引对口企业,并将场地、资金、设备、技术、管理、人才划分为若干股,分别由工业开发总公司、学院、入驻企业选持股份,风险同担,利益共享,创造了“多形式参股”建设实训基地的新模式,成功利用企业价值近3亿元的实训资源,开创了一条不完全依靠财政投入解决学生实训资源短缺问题的新路子,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共有20家企业入驻校区,年产值近5亿元。在这一成功范例推动下,董事会成员单位——中炬高新(上市公司)主动与学院联合筹建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第二生产性实训校区。光大光学有限公司——依靠学院转“危”为“机”。光大光学是“中山火炬模式”的第一个践行者和受益者者。2008年7月,经过股东分家后的光大光学正处于金融海啸、资金短缺、没有厂房、缺少工人的危机状态。同年,学院正探索建设生产性实训校区。面对这个高新技术企业,学院积极配合光大光学的需求,经过快速的研究和筹划,通过减免各种费用、提供各类硬件设备等,光大光学于当年8月底在学院建成两个生产车间,同时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在获得新加坡万里、EastLight光学公司的两张订单并生产成功后,光大光学的订单开始源源不断,并于当年12月就步入正轨实现赢利。目前,光大光学已乔迁至学院的生产性实训校区,并扩大了生产规模,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该企业老总深情地说,“没有火炬职院,就没有光大光学的今天”。作为光大光学的客户,新加坡万里、EastLight光学公司看到校企合作的模式十分可行,于2009年3月主动联系学院并希望建立合作关系。经过双方全面、详尽的前期合作计划,奥多特光学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建成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并于当年9月正式入驻实训校区进行生产。目前,光大光学与奥多特光学已成为紧密的合作伙伴,共同与学院开展技术研发、学生实训、教师指导、员工培训等方面合作。两家企业的负责人认为,校企合作的模式具有多重优势:一是成本优势。由于是学院合作企业,公司在厂租、水电、管理等费用普遍比市场平均价格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费用的支出。例如,通过他们对市场的了解,他们厂房每平方米的租金比市场均价低2元,每度电费最少低3毛钱,而且无需缴纳一些工业园区要求的大型变压器等费用。二是人才优势。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等于企业为自己培养了一批人才“生力军”,很多学生毕业后都直接留在企业工作;学院的专家、教师到企业进行指导,企业员工到学院进修,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另外,由于这片工业园区聚集大量技术人才,招聘问题容易解决。三是服务优势。实训校区厂房的设施、管理等各方面的配套比较成熟,企业进来不用一个月就可以正式投入生产。四是发展优势。两家企业都是中山光学学会成员,利用光学学会这个平台能增加与同行的接触,更快更好地了解该行业的市场发展和技术创新趋势,对生产和业务的拓展有巨大作用。五是保障优势。由于合作的对象是学校,校企合作的模式能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政府必将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来保障校企合作的关系。在众多企业都为前景感到担忧的时候,这两家企业的订单却源源不断,生产规模、经济效益都实现两倍的增长,并计划进一步加大投资,从纯粹的加工企业转型为生产完整产品的高端光学企业。他们希望,学院和众多企业能成为一个利益集团,共同开拓业务、共同培养人才、共同进行研发,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和发展。光大光学从“濒临绝境”到转“危”为“机”,再到“转型升级”,这既是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也反映出校企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通过资源优势互补,校企共建合作平台,有助于放大双方的共同利益。企业获得了经济效益、政策效益、人才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学校获得的则是深度的校企合作,最终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构建这种校企利益共同体,正是“中山火炬模式”的核心目标。(三)校企合作,共亮光企业岗位实训体验学院生产性实训校区建设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之路,其前提是利益相关,其基础是资源共享,其关键是合作内涵的提升。建设之初,主要以教学系部为单位,同企业共建与专业对口的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其重点在“生产”。随着学院的内涵提升和生源质量的逐年提高,仅仅是“生产”已满足不了学院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要求,必须向“注重技术服务和工艺创新”转变。一是校企共建教师研发工作室,让教学过程融入更多的生产、研发元素,促进教学内容的转型升级。现有40余名在校学生已提前进入合作企业的研发部门。二是校企共享人才资源,合作企业的100余名技术骨干被聘为学院兼职教师,60余名学院专任教师被聘为企业技术顾问。三是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对接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四是实习实训学生成为企业员工,学院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五是70余项发明专利和科研成果实现校企共享。这种以“双赢”为基础的合作,让校企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逐渐走上“一体化发展”之路。共炫光电——垂青学院科研、技术、人才资源。2011年11月,学院光电工程系光电教研室、LED工作室以及中山市共炫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参与的项目——《带有导热管散热器的LED照明产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成功获得中山火炬高技术创业中心创业孵化资金10万元人民币的支持。据共炫光电总经理陈亮介绍,研发成果已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五项,项目的所有发明专利均已投入生产使用,主要用于将芯片直接固定在散热支架上面,直接低成本地解决LED照明的散热问题,特别是对于路灯照明等大功率LED产品起到关键性作用。共炫光电于去年3月进驻学院的实训校区。总经理陈亮表示,选择火炬职院,最主要的原因是看重学院的产学研平台。作为一个致力追求技术创新和研发的企业,只有和学院进行长期的深度合作,才能进一步提升技术发展和技术人才的质量。共炫光电与光电工程系在公司技术部内共建LED工作室,对LED技术开发、LED驱动电路设计、LED灯具开发与设计、LED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方面进行研发。目前,工作室已投入200万元,建成了一条贴片式LED生产线,购置了一批LED光珠检测设备及部分LED研发设备,并已投入日常教学和科研中。学院光电技术与LED应用专业岗位教研室主任陈文涛、刘登飞、潘文等老师成为该企业的兼职工程师。除按协议要求完成项目攻关之外,还带领学生一同进行研发,参与企业为期3个月的产品设计与生产,成为共炫光电申请专利和创业资金的“智慧团队”。共炫光电只是其中一个实例。经过长期合作发展,数家企业均感受到校企合作的好处,在公司或厂房内设置研发工作室,让学院具有较高研发能力与较高研发实战经验的专任老师深入其生产和研发中,与企业员工共同进行生产交流和技术攻关,促进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的顺利研发,并致力于共同申请技术项目。在走访的数家企业中,不少企业家都表示将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实现人员、资金、项目研发等方面的全面合作。据一些学生反映,校企深度融合为他们提供了更全面的企业岗位实训体验。正是这些经历,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兴趣,更认真地听取老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的讲解,并希望毕业以后可以进入这些企业工作。校企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发展”,从自身利益的视角思考与谋划的同时,必须不以牺牲对方利益为前提,最大程度地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始终保持高职院校与企业升级的紧密性。同时,“一体化发展”还应加强校企合作的制度性和规范性,把短期措施与长期战略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一种长期有效、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运营模式。二、校企合作,培养高端人才学院通过“教学系(部)对接工业园区、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与市场紧密联系,根据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根据企业技术进步适时优化课程内容,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到园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学院现有的电子工程系、生物医药系、包装印刷系、装备制造系、信息工程系、现代服务系、管理工程系、光电工程系八大教学系部与中山高新区的电子、健康科技、包装印刷、(临海)装备制造、绿色食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技术成果产业化七大国家级产业基地紧密对接。一是对接临海装备制造基地,新组建了装备制造系;二是随着LED新能源光学产业的蓬勃发展,新成立了光电工程系;三是适应船舶制造业的需求,新开设数字化电焊专业;四是针对物联网的普及,新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五是依托临港经济,新开设现代物流专业。借力光学企业、光电行业、光学学会共建光电工程系。2010年,学院根据中山乃至整个珠三角洲光学产业的快速发展,成立光电工程系。该系在筹备成立之初,邀请光学企业和有关专家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很多企业提出学院应该牵头筹建中山市光学学会,进一步加强学院与企业、专家的合作,形成更为紧密、默契的关系。一方面,学院可以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更好地进行教学和研发;另一方面,学院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服务,满足企业的生产与发展需求。通过学会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合作范式,在学院校企合作中得到了推广。另外,经中国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批准,火炬职院在学院内设立机械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光学中山点。该站点是华南地区唯一的光学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其鉴定工种范围包括光学零件检查工、光学真空镀膜工、光学刻磨工、光学胶合工、光学磨工;鉴定等级为初、中、高级。同时学院也为光学企业人员提供技能鉴定和培训服务。一方面能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他们在中山市积分入户政策中,凭借技能证或技术人员的身份获取相应的积分,增大他们入户中山的可能性,企业技术人员的流动性也就相对减少,使技术人员、学院与开发区乃至中山的光学企业实现共赢。专家型企业家更热衷“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作为白手起家的“学者派”技术型企业家,中山晶通光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志坚早在与光大光学合作的时候,就对学院的校企合作政策有一定了解,并对这种合作模式产生浓厚兴趣,去年将公司从广州番禺迁至学院的生产性实训校区。该公司的业务包括研发、生产、加工等,以光学真空镀膜为主,目前员工有30多人,年产值达300多万,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公司从广州搬到学院的生产性实训校区后,经过近一年的发展,企业的运作良好,他和夫人也成为学院的兼职教授。他与普通的企业兼职教师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强调认知和实践的循序渐进,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还会详细地讲解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将实践和理论结合,由浅入深而举一反三。而且他会对一些领悟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传授更专业、更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和生产技术。卢志坚认为,校企合作育人是一种适合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企业责无旁贷。他指出,校企双方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中虽然已形成良好的局面,然而面对小型企业的新一轮发展、实习实训对环境和设备的更高要求,校企合作还有一些“瓶颈”需要突破:第一,提供规模发展资金。像晶通光学这一类刚起步的小规模企业,有技术、有人才、有业务,但由于条件所限,提供的实习岗位并不多。企业要扩大发展规模,学院要获得更多实习岗位,建议政府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既促进企业扩大规模,又为学生建设更好的实训场所。第二,增加实训设备。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如果学院能为这种有技术的小型企业提供更多设施设备,实现“专机专辅”,大大减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浪费企业生产耗材和延误正常生产任务的可能性,对企业生产和学生实训都有促进作用。第三,加强工学结合。很多专业教材经过内容压缩后,知识点太多、太难,对于基础不太好的高职学生而言等同“听天书”。教材内容应改得更加浅显,同时增加实习实训的课时,让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学理论,将理论的难点在生产过程中实践。另外,教材还应根据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加一些更具体、更细致的指导内容。第四,减免税收的政策。企业腾出一部分生产岗位、增加一部分技术人员的工作量来为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政府可在税收的减免政策上体现支持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促进技术高、规模小的企业发展壮大。晶通光学是学院与中小微型科技企业合作的典型。这类型的合作企业主多数是学历高、技术专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在大型的知名企业工作多年后,“白手起家”创业,具有相当大的发展前景。校企合作能为这些企业提供一个起步平台,企业也需要高职院校支撑他们规模发展,助推实现转型升级。同时高职院校也能寻找到新突破点和新载体,实现内涵发展。这样的合作伙伴不是简单地为学生提供实训岗位、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而是探索一种互相促进的合作发展模式,一种有益于企业壮大和人才培养的途径。依托物流示范城市建设物流管理专业(群)。中山作为全省4个物流示范城市之一,到2020年将初步形成与保税物流中心功能互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保税物流中心。火炬职院紧密配合中山保税物流产业的发展,保证专业发展方向符合产业的转型升级,构建专业嵌入产业、产业哺育专业的实体化课程教学模式,不断深化物流管理专业与专业群的建设。目前,该专业配合现代物流业的转型升级,从保税物流企业的岗位分析入手,提炼每个岗位能力要求,同时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以物流行业标准指导教学。学院的物流专业与产业已实现了“六个融合”——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融合,教学模式与工作现场相融合,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目前,该专业(群)已与40多家相关企业签署合作协议,立足中山保税物流中心和保税物流企业,以保税物流方向为重点的物流专业建设,带动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专业群的共同发展。同时,该系根据国家商务部《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提出以“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和高效信息管理系统为支撑的电子商务物流平台,推动未来5年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要求,紧密配合中山市保税物流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建立了电子商务物流一体化工作室。该工作室跨越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专业,将真实的网上经营与网下物流配送的工作环境搬到实体化专业教学场所中,让学生直面企业现场的真实运作,实施跨专业“一站式”实践教学。该工作室的具体操作是:(一)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遴选一批企业产品和专门物流公司并建立校企合作联盟,由企业提供网上经销的真实产品,由物流公司提供网下物流配送的作业活动,形成由多个产品企业与多个物流服务公司相互支持,成为企业集群化实体工作室,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8个共同”:共同设计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创新专业课程考核与学生评价体系;共同培养专业技能型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实用型教材;共同建立现代服务业外包研发中心;共同开展各类师生技能大赛;共同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共同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二)“做”字为基,“学”是学生基础工作室以产品对接市场,以老师和学生对接职业角色,以岗位责任对接工作任务,把网上经营与管理进行的业务活动全程植入工作室,搭建开放式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市场分析、战略制定、产品开发、营销实施、实物配送等一系列活动中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学”,教师由单一“教书”角色转变为教师、师傅与项目经理角色的复合,学生由单一“学习”角色转变为学生、徒弟与设计师角色的复合,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真刀真枪”地干,形成了开放式教学、国际化培养、复合型成长的商科、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目前,该工作室邀请中山中交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进驻,引进前沿的管理理念、设备与技术,并与中山市的中海联物流有限公司、蓝海洋水性涂料有限公司、尚虎服饰有限公司、品上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皇冠企业集团等企业合作初步产生经济效益,帮助公司实现月销售额达20万元,累计带动60名学生创业。三、大学教师与企业骨干技术骨干合作,实施兼职教师“国家补贴”,加强双师结构团队的融合(一)“双带头人”企业专设专业岗位政府补贴2010年4月,中山高新区管委会出台了《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政府津贴实施办法》,并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鼓励区内各大企业的骨干精英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该办法规定,凡是中山高新区辖区内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到火炬职院兼职任教,均可申请从6000~20000元不等的政府奖励津贴。这项津贴是政府在学院年度预算之外额外增加的特殊津贴,总额高达180万元。在这一政策的驱动下,学院兼职教师“聘请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学院扩大兼职教师的兼职范围,增加教学课时,明确权责和规范考核,现有兼职教师243人,占师资队伍中的49.6%,与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1:1,整体数量提升了15%。(二)完善教师显职能力,培养双师队伍学院自2009年采取各项整改措施,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高。一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灵活高效的激励机制,建立二级分配制度。对系(部)人员经费的岗位薪金、业绩酬金、绩效奖金、评优评先奖金等由学院发放到系(部)、再由系(部)自主分配。二是完善教师工作量计算方法。制定《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将教师的工作量分为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社会服务工作量三大类,明确每个项目的计算办法和奖惩方式,充分调动教师自我提升的积极性。三是推行专任教师下企业制度。要求青年专任教师5年内必须累计2年到企业实践锻炼,加强“双师结构”队伍建设。现有专任教师244人,其中,副高以上71人,占29.1%;中级172人,占70.5%;初级及以下51人,降至20.9%;5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20余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人数达179人,占专任教师的73%。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双师率大大优化。(三)以战略高度为支撑,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立国家教育服务体系学院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以重大项目为支撑,面向社会招才引智,聘请40余名社会精英人士担任兼职(客座)教授。以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国家试点工作为支撑,聘请中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中凡为客座教授,指导改革创新工作;以建设中山市国防教育基地和开设防灾减灾专业为支撑,聘请中山市副市长谭培安、广州军区空军原装备部部长郭录增为客座教授,指导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建设临海装备学院为支撑,聘请中机建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东红为客座教授,指导合作共建;2011年10月,“中国光纤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受聘为学院名誉客座教授。四、我们将继续提供教育培训需求,提高开放合作办学水平,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一)与各类高校合作,推进党性教育常态化学院积极整合行业、协会、学会、地方、社区、军队、媒体、高校等优质资源,不断拓宽开放办学渠道,不断提升合作办学水平。一是学院积极与市光学学会、现代服务业协会、中国包装行业协会、社区联合办学,走上全方位合作办学之路。二是以扩展市场为切入点,联合其他高校提供更多优质多元的专科、本科、在职研究生等成人学历教育,目前已经与中山大学、暨南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展开合作。三是利用江西新余职教园区规划用地组建一批与企业联系紧密的研发室,开展省际合作。四是军地共建广东省国防交通战备应急器材保障培训基地,为军地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服务。五是以中山火炬职院为龙头的珠三角、重庆、江西、湖南、贵州等省市和地区八所高职院校,结成职业教育联盟,向集团化发展方向迈进。六是以资源换资源、以服务换资源。学院与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中山分公司合作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共同打造学生的“勤工俭学基地”、“创业基地”及实习基地;与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共建印刷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共同制定报业印刷的行业标准,并打造高职教育的舆论宣传阵地。另外,学院还将与微软公司以开展培训项目为切入点,逐步开展多元化合作,进一步优化办学环境和条件。(二)开展学习型社会建设一是面向企业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学院积极为企业“能工巧匠”提供学历进修和职称晋升服务,大力推进企业员工“换血”与“回炉”工程,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联合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立信门富士纺织机械(深圳)有限公司、中山市美捷时喷雾阀有限公司等企业送教上门,合作开办成人大专业余班,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