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民事诉讼当事人能力与民法权利能力的关系
一、学界的分离理解中国刑法学术界对“当事人能力”的概念有一致的看法,这也与其他国家对该概念的讨论一致。一般认为,当事人能力“是指可以作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能力或资格。”然而,在这种表面一致的掩盖下,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学界对“当事人能力”概念关键问题上的理解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其中,焦点问题之一便是诉讼法上的当事人能力能否与实体法(民法)上的权利能力相分离,以及可以分离至何种程度。学界的观点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1.统一说。该说认为当事人能力与权利能力应该实现统一,没有权利能力的组织或其他事物不能也不应成为诉讼中的主体,不具有成为当事人的资格。上述两种观点能够比较全面地概括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对这一分离命题的普遍看法,然而从逻辑上讲,还应当存在第三种观点,也即分离说(或绝对分离说:当事人能力是诉讼法上的概念,其与权利能力概念的产生背景、制度目的都是不同的,当事人能力不应受权利能力概念的影响,而是纯诉讼法上的概念,其设置无需考虑是否与民事权利能力相一致。但是,也许基于我国学术研究的中庸传统以及现行立法的缘故,我国学者却鲜有人持这一观点。二、谁是当事人能力的“筛子”当事人能力这一概念被提出的现实意义,正如日本学者所描述的,是一种“筛子”的作用。当事人能力是大的“筛子”,是对各种主体是否能够进入诉讼的限制,而当事人适格是小的“筛子”,是对有当事人能力的主体是否能够成为本案主体近而被纳入具体诉讼系属的限制。此二者共同发挥着确定诉讼当事人的作用。然而,它们的作用又是不同的,当事人能力是一种抽象的资格,具有普遍性,而当事人适格解决的是具体的、个案的当事人资格问题。那么,当事人能力这个大的“筛子”,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主体做出了诉讼法上的限定和归置。哪些可以进入诉讼成为当事人,哪些不能取得当事人资格是这样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这样一种制度与实体法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它需要与实体法相一致吗?它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一)诉讼程序本身的特殊性适合于当事人能力与诉讼行为能力当事人能力是否可以受限制,在这一点上各国的法律规定是有差异的。德国的《民事诉讼法典》规定非法人团体只有消极当事人能力。然而,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法中对此二者并未加以区分,一旦赋予了某一非法人团体当事人资格则同时赋予其原告资格和被告资格。同时,日本学者认为这是日本《民事诉讼法》超越德国法之处。从各国不同的规定可以看出,当事人能力的拥有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立法传统与不同立法理念的产物。为了方便诉讼和司法实践的需要,诉讼立法可以比民法在主体资格问题上走的更远。同时,诉讼行为能力不同于民事行为能力,其拥有与否是一个“全由全无”的形式。这是因为诉讼程序基于其司法属性,更加正式、权威,不能容忍意思能力不健全的人在法庭上做出的有瑕疵的意思表示。然而,民事活动的私权性质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实际需要,决定了民法有必要制造出“限制行为能力”这一中间状态来调整这一部分行为人的民事活动。由于诉讼程序的特殊性,“当事人能力”与民法上“权利能力”概念有一定的联系,然而却不需要以之为前提。美国民事诉讼制度在自然人方面混同当事人能力与诉讼行为能力的做法似乎很难被大陆法系学者们接受。但是,这也不禁使人联想,当事人能力这一概念被法学家们构造出来之目的和意义为何?同时,当事人能力所要解决的问题与诉讼行为能力乃至当事人适格理论又是不同的,我们要在区分好这些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再来思考当事人能力的本质是为何物。(二)形式意义上的当事人能力现代诉讼法学把当事人能力问题称为“当事人适格问题”,即“对于作为诉讼标的之权利义务关系可以实施诉讼请求判决的资格”。从美国当事人能力的制度特征来看,其并不强调诉讼主体资格必须与实体法上的主体资格相一致。美国法对当事人能力,也即“原、被告资格”问题仅仅理解为是一种起诉和应诉资格。这样一种起诉与应诉资格与权利能力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或者说当事人能力这一概念是否在本质上说就是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的?我认为,对当事人能力的理解更应当从形式意义上入手,在程序上解决当事人能力问题,是使争议主体进入诉讼程序的第一步。法院从决定受理一个案件直至做出一个有既判力的判决,会经过很多程序,当事人能力问题只是支持一个案件形成的要是之一,仍然有其他的制度起着“筛子”的作用防止不合格的主体进入诉讼程序。我们在当事人抽象资格上不应当规定的过窄,因为仍然有很多其他的制度可以解决筛选当事人的任务。(三)当事人能力与诉讼资格当事人能力与权利能力概念提出的背景和目的是不同的,其本质与内涵当然有很大的差别。权利能力概念取代“法律人格”这一概念而被人们提出,其目的是为了使得法人这样在传统意义上无理性的非自然人成为民法上的主体。权利能力概念的出现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法人团体大量出现的需要。如今,“权利能力”这一法律技术的创新之物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又成为了其他法律概念的枷锁。“当事人能力”作为诉讼法上的概念或多或少会受民法的影响,但是理论上却是不用受民法概念制约的。民法没有赋予非法人团体、胎儿等主体地位有其特殊的考量。然而,诉讼法有其独立的价值,当实践需要的时候,我们不应坚持与实体法形式上的统一而牺牲诉讼的效率和当事人的利益。因为实体上的权利义务关系问题应当由实体法的制度解决,诉讼法在纠纷当事人问题上应当保持一种开放性态度,而不应将这些纠纷的主体拒之门外。所以,我们在说明诉讼资格这一概念时最好使用“当事人能力”这一称谓而不宜使用“诉讼权利能力”。因为诉讼权利能力太容易使人联想到民法中的权利能力。在我看来,当事人能力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形式,其目的是区分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各种主体是否具有诉讼法上的“起诉与应诉”资格。我们应该以更开放的姿态看待“当事人能力”。是否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或者诉讼后果),是否能够以自己名义独立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并不是“当事人能力”这一制度所要考虑的问题,而是民事实体法(民事权利能力)所要考虑和规定的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各国立法和司法也早已表明二者的不一致并未给司法实践带来什么危害。只要寻找出合适的形式要件对当事人资格加以限制,即使其与民事主体资格不统一也没有什么不妥。三、问题的回应:当事人能力与实体法的关系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当事人能力具有以下几点本质特征和属性:首先,当事人能力是一种抽象的资格。正如美国法所表述的一样,当事人能力就是一种“起诉、应诉资格”,我们不应当将其与当事人适格问题相混淆。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其解决的是资格问题而非适格问题,它的作用是具有普遍性的。那么,从立法上考量,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几种主体无疑是极其有限和僵硬的。我们应当赋予更多主体进入诉讼的可能性,并通过结合当事人适格理论和适当的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完善我国当事人制度。其次,当事人能力是一种诉讼上的名义。当事人能力不解决实体权利义务归属以及责任承担的问题,当事人能力只解决以谁的名义进行诉讼的问题。有很多学者抨击当事人能力与权利能力的分离命题正是从实体权利义务的承担以及诉讼结果归属的角度进行的。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与诉讼法结果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主体并非都是诉讼中的原、被告,利用实体法上的“管理权”、“连带责任”等概念已经足以解决相关问题。当然,我国现存的立法也许还无法实现诉讼法上的主体与民事权利义务承担的融洽,但是以限制当事人能力的方法达到立法形式上的统一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利于诉权的保护,也不利于立法技术的进步。我们更应当从解决二者之间相互协调问题的角度出发,看待此类问题。再次,当事人能力是实证法上的概念,是立法技术的产物。各国关于当事人能力的立法的差异基于各国实体法的不同以及各国立法技术、立法观念的差异。例如:德国法只承认非法人团体的消极当事人资格,而日本法律则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赋予非法人团体完整的当事人资格。看起来两者存在差异,但是立法实践中,两者却又显得殊途同归。德国非法人团体的消极当事人地位也早已被突破。立法的不同终究只是形式上的,司法实践才是对法律精神的真正体现和复归。最后,当事人能力是程序法上特有的概念。当事人能力不应与权利能力概念发生过多的联系。两种解决不同的问题,一个是程序法上的概念,一个是实体法上的概念,两者解决不同的问题。当事人能力是诉讼法上特有的制度,诉讼法与实体法相分离是近代以来法学发展的一个无法阻挡的潮流。我们无需为了坚持与实体法的统一,而放弃诉讼法所应当追求的价值目标,我们更不应该牺牲这种程序法的利益来换取形式上的一致。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当事人能力的限制性规定已经显然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无论是从方便诉讼的角度还是保护诉权的角度,我们都应当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看待当事人能力。规定特殊情况下胎儿的当事人资格已经可以被提上议程而无需因为实体法的关系而有所禁忌,赋予更多非法人团体当事人地位更已经是历史发展不可忽视的潮流。同时,在诉讼法保持开放姿态的前提下,关于当事人能力的规定不应仅仅局限于民事诉讼法之中。在实体法领域,可以根据实践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