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1页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2页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3页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4页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8/21/20231主要内容传染病基本知识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8/21/20232传染病概述8/21/20233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的有传染性的疾病8/21/20234传染病特征

(一)有病原体

(二)有传染性

(三)有流行性

(四)有免疫性

8/21/20235(1)有病原体

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所引起的。病原体(pathogen)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或其它造成疾病或传播疾病的媒介的统称,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嚅虫。对病原体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如一些传染病先认识其临床表现和流行规律,而后才认识其病原体。对已知病原体也是先了解其一般生物学性状,而后才认识其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病原体不断被发现。

8/21/20236(2)有传染性

传染性是传染病与非传染性疾病的最主要区别。不同传染病其传染性有很大差别,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传染期是确定对传染病患者隔离期的主要依据。

8/21/20237(3)有流行性

传染病在人群中连续发生,造成不同程度蔓延的特性称为流行性。

8/21/20238(4)有免疫性

传染病患者病后能产生不同程度的特异性保护免疫。不同传染病和不同个体,病后获得的保护性免疫力水平不同,持续时间长短也有很大差别。如麻疹、白喉、风疹、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8/21/20239重要概念传染过程

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感染结局:如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染、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甚至死亡等传染病流行过程

是指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人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8/21/202310基本环节1、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后,侵人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个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有经空气、水、食物、接触、媒介节肢动物以及医源性传播等3、人群易感性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8/21/202311重要概念8/21/202312重要概念潜伏期指病原体侵人机体后到出现最早临床症状前的这一段时间传染期

指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8/21/202313重要概念病原携带者指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携带病原体的不同分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按其携带状态和临床分期的关系,分(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即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者度如霍乱、痢疾等该类携带者多数在潜伏期末排出病原体(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排出病原体者痢疾、伤寒、白喉、流脑和乙肝炎等,凡临床症状消失后病原携带时间在3个月以内者,称暂时性病原携带者;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可携带终身(3)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整个感染过程中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而排出病原体者,如白喉、脊灰等8/21/202314重要概念疾病的流行程度指某种疾病在一定时期内,在某地区、某人群中,发病数量的变化及其病例间的联系程度,1、散发: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呈散在发生2、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涂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3、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时(如3一10倍),有时疾病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洲,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称大流行。8/21/202315法定传染病分类共三类38种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日咳、白喉、新生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句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8/21/202316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主要经空气传播,大多有季节性升高的特点,一般见于冬春季节,儿童是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侵袭对象,特别是在校学生、群体生活者,由于人员密集,更容易相互感染,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可呈现周期性升高,人口密度与居住条件是影响空气传播的主要因素。呼吸道传播传染病8/21/202317概况: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脑膜炎双球菌可分为A、B、C、D、X、Y、W135等13个菌群,其中以A、B、C群最常见,我国流行菌群以A群为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8/21/202318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在不同的时期内,人群中致病菌群不断发生变迁。安徽省局部地区发生流脑疫情传播流行的主要是C群脑膜炎双球菌。流脑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病原菌侵入人体后,细菌在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部生长、繁殖,由此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败血症,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髓膜,引起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8/21/202319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潜伏期1—7天,一般为2—3天。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到病后10天内具有传染性。潜伏期——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不同的传染病潜伏期长短不一样,短至数小时,长至数月,甚至数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8/21/202320传播途径:脑膜炎双球菌隐藏于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主要借咳嗽、打喷嚏、说话时喷出含有大量病原菌的黏液飞沫,悬浮在空气中,被他人直接从空气中吸入而引起感染和传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8/21/202321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受的程度称人群易感性。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年龄以<15岁儿童为主,<5岁发病率最高,但流行年发病明显倾向于高年龄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8/21/20232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易感人群受脑膜炎球菌感染后,60—70%成为带菌者,25%为不典型脑膜炎,7%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仅1%表现为典型化脓性脑膜炎。8/21/202323季节分布:终年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发病为多,11月—次年2月发病率开始上升,2—4月达高峰,5月迅速下降,一般3—5年有一次小流行,7—10年有一次大流行。由于流脑疫苗的普遍接种,这种流行周期已经不明显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8/21/202324主要症状与危害:90%的流脑患者临床表现初为低热、咽痛、鼻咽部黏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之后体温突然升高,伴寒战、无力、头痛、呕吐、皮肤黏膜出现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分布不均的皮疹,以肩、肘、臀等处多见,皮疹色泽鲜红,后变为紫红;病情严重者淤点、淤斑迅速扩大,中央出现紫黑色坏死或形成大疱,同时病人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颈后疼痛、颈项强直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8/21/202325通常2—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各种症状逐渐消失,皮疹大部分被吸收,一般1—3周痊愈。治疗不及时可并发中耳炎、关节炎、肺炎、脓胸、心内膜炎、心包炎等。少数患者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内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危机生命,病死率高达5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8/21/202326预防与控制:※加强流脑对的监测和疫情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冬春季节里一旦出现发热、头痛等与感冒相似的早期症状时,立即到医院就医。※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立即采用磺胺类药物进行预防投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8/21/202327※对于人口密度高、环境条件拥挤的学校教室、学生居室等集体单位,要勤开窗通风,勤晒衣物,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对学生加强卫生防病宣传教育,督促学生加强锻炼,增加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8/21/202328※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持教室、宿舍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周围环境的消毒,鼓励学生多做户外活动,一旦发生流脑病例,应减少大型集会,同时对病例所在的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开展流脑疫苗免疫接种,是对人群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接种疫苗后,机体获得杀菌抗体,可使发病率减少9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8/21/202329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在广泛应用疫苗前,麻疹是一种普遍的儿童传染病,且呈典型的周期性流行,城市每隔1—2年,农村每隔1年到数年流行一次,广泛应用疫苗后,麻疹的流行周期不如疫苗时代明显、规律、典型。

麻疹8/21/202330由于疫苗广泛的使用,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且发病年龄趋于向大年龄推迟。近年来,大量外来人口不断涌入,这些人群中大部分是未经过疫苗保护的人群,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外来人口中麻疹发病率明显高于本市人口,特别是外来民工建筑工地、打工子弟学校易出现麻疹疫情的传播,使本市人群也受到发病的威胁。麻疹8/21/202331一些学校等集体单位由于疫苗接种措施落实不到位,造成免疫空白人群逐年积累,隐藏者发生疫情的潜在危险。目前我国主要采取通过免疫和监测的手段加速对麻疹控制,这标志着人类与麻疹的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麻疹8/21/202332传染源与传播途径:麻疹病人是麻疹的唯一传染源,潜伏期为7—21天,在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内均有传染性。主要经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一方面,病人通过咳嗽、喷嚏排除的麻疹病毒悬浮在空气中,形成麻疹病毒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另一方面,被麻疹病毒污染的衣物等,可作为机械携带的工具,在短时间、短距离内也可起到传播作用。麻疹8/21/202333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在麻疹疫苗问世前,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患1次麻疹,麻疹疫苗问世已有30余年的历史,目前45岁以下的绝大部分人的免疫力都来自接种疫苗后的人工自动免疫。麻疹8/21/202334但人工自动免疫的免疫力不如自然感染麻疹病毒后获得的免疫力持久,容易下降,甚至消失,不少母亲本人的免疫力来自人工自动免疫,传给婴儿的免疫力更弱,近年婴儿麻疹的发病比例已有所增加。麻疹8/21/202335学校等集体单位,由于学生长期处在人员密集,空间较小,空气不易流通的环境中,又因冬春季节空气寒冷、干燥,学生在室内活动机会多,易造成尘埃飞扬,呼吸道病原体随尘埃悬浮在空气中,学生对麻疹的易感性比散居人群高,使群体的易感程度增高,虽然学生幼时接种了疫苗,若原发免疫失败或保护性抗体衰减,一旦遇到空气中麻疹病毒的刺激,仍会被感染。麻疹8/21/202336另一方面,幼时接种疫苗后体内已产生的保护性抗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水平逐渐下降,隐性感染率随之增高,隐性感染是疫苗时代最常见的麻疹感染类型。

麻疹8/21/202337症状与危害最早出现的症状为发热、全身疲倦,接着出现两眼发红、流泪、怕光鼻塞、流滴、咳嗽、喷嚏、恶心、呕吐、腹泻等,发病2—3天口腔黏膜上出现外周有红晕的白色斑点,即为麻疹的黏膜斑,1—2天消失。于发病的3—4天后,发热增高,体温可高达40℃。麻疹8/21/202338开始出现典型皮疹,从耳后、发际开始,到额、面、颈、躯干及四肢,最后到掌心、足底,2—5天达高峰。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压之退色,严重者皮疹密集呈暗红色,这段时间症状最重。出疹3-5天达高峰后,发热开始减退,病情缓解,上呼吸道症状减轻,皮疹随之减退,初留浅褐色斑痕,经1—2周消失,麻疹8/21/202339退疹时面部与躯干皮疹处有糠麸样脱屑,退疹顺序与出疹顺序相同。重型麻疹治疗不及时,容易合并肺炎、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轻型或不典型麻疹症状较轻,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轻,麻疹黏膜斑不明显,皮疹少而色淡,病程较短,并发症少。麻疹8/21/202340麻疹的预防(经常性预防措施)※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的能力和意识,健康教育要有科学性、针对性、通俗性,针对麻疹多发季节开展相关知识宣传,利用广播、书刊、报纸、卫生讲座、板报卫生科普书籍,传染病防治知识手册、宣传画、宣传单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使学生纠正不健康行为,改变学生不良的卫生习惯。麻疹8/21/202341麻疹的预防(经常性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教室、宿舍每天开窗通风,可以用氯制剂定期进行空气、地面、桌椅的消毒,特别是现在这个季节,正值呼吸道传染病活路跃期,更要保持室内空气清洁,教室、学生宿舍要经常进行湿式打扫、通风换气,勤洗手、勤换衣服,毛巾等常用物品经常清洗、消毒、凉晒,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随时增减衣服,教育学生节假日不要到公共场所或人群密集的地方活动。麻疹8/21/202342麻疹的预防(经常性预防措施)※免疫预防:按程序规定接种麻风腮疫苗或麻疹单苗,是保护易感者的有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麻疹。※学校首先要做好疫情监测和报告,报告是麻疹管理的重要信息,也是预防和控制麻疹的重要措施。麻疹8/21/202343麻疹的预防(经常性预防措施)※按传染病法规定,学校是传染病的责任报告单位,学校大夫,是传染病的责任报告人,发现可疑麻疹病人时,应当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当地医疗机构报告,以便立即采取控制措施。麻疹8/21/202344麻疹的预防(经常性预防措施)※

报告时限:麻疹属于乙类传染病,发现乙类传染病,24小时内以电话方式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当地医疗机构报告,发生暴发疫情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方式向疾病控制中心或当地医疗机构报告。在规定的报告时限范围内,要坚持以“早”和“快”为原则,以免延误疫情控制。麻疹8/21/202345疫情控制措施※对病人: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发现病人后,立即让病人停课,回家进行隔离治疗,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隔离期延长至出疹后10天,才能有效控制传染源,防止在学生中传播蔓延。麻疹8/21/202346疫情控制措施※对接触者:病人周围人群,大到全校,全年级,或病人所在的楼层及周围区域,小到一个班,同宿舍立即进行麻风腮疫苗的应急接种,3天内接种率应达到90%以上,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可以提高群体免疫力,制止出现大面积流行。麻疹8/21/202347疫情控制措施※对传播途径: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喷洒氯制剂,教室、宿舍要开窗通风使病毒迅速排除室外,是最有效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湿式扫除,让学生课间到室外活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麻疹8/21/202348风疹又称德国风疹,是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风疹病人和带毒者,空气飞沫传播为主,人与人之间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染,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使胎儿受感染导致先天畸形。发病季节一般在3—5月,6月以后病例明显减少。

风疹8/21/202349典型风疹症状是皮肤斑丘疹,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潜伏期14—21天,出现头痛、咳嗽、咽痛等症状之后,面部首先出现浅红色斑丘疹,迅速遍及全身,传染期从发病前1周到出疹后4周。风疹8/21/202350和麻疹比风疹临床症状轻微,但可以并发风疹性全脑炎、心肌炎、关节炎、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妊娠3个月内感染风疹,容易引起死胎、流产、风疹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造成胎儿宫内感染而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耳聋、先天性白内障、心脏损害、头颅畸形、智力发育迟缓、机体发育不全等)。风疹8/21/202351北京市风疹发病以托幼机构和在校学生为主,20岁以下病例占总病例数的80%左右,常会对学校的正常秩序和学生健康产生影响。为了有效地控制疫情发生,北京市制定了以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主的综合性控制策略和控制措施。风疹8/21/202352暴发疫情——集体单位14天内发生5例以上风疹病人,称为暴发疫情。病人隔离期:从出疹第1天起至疹后第5天,有合并症者延长至第10天风疹8/21/202353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大为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人和隐性患者均为传染源,除经空气飞沫传染外唾液及污染的衣物也可传染。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为主,2—3月为发病高峰,发病以14岁以下儿童为主,儿童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

流行性腮腺炎8/21/202354潜伏期14—25天,病人自腮腺肿大之前7天到肿大后9天,均有传染性。临床表现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发热和轻度不适,可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并发症。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人群集聚处,如学校、集体宿舍、托幼园所等。患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流行性腮腺炎8/21/202355暴发疫情——集体单位14天内发生5例以上流腮病人,称暴发疫情。病人隔离期:自发病至腮腺肿大消失为止,一般为3周左右。流行性腮腺炎8/21/202356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它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普通“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是一个十分古老的疾病,也是人类至今还不能有效控制的世界性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8/21/202357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它具有起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的特点。流感病毒存在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说话、咳嗽、喷嚏等方式散播到空气中,他人吸入后即可感染。

流行性感冒8/21/202358潜伏期1—4天,潜伏期末就具有传染性,患者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畏寒、头痛、乏力、全身酸痛,体温可达39—40℃,持续2—3天后逐渐退热,全身症状渐好,但鼻塞、流渧、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显著,少数患者可有便秘或腹泻等轻度胃肠道症状,病人呈急性病容,面颊潮红,眼结膜轻度充血,咽充血,流行性感冒8/21/202359病程通常为7天,病愈后不携带病毒,不再传染他人。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引起病毒性肺炎以及由细菌、病毒感染的各种肺部疾患,特别是儿童、孕妇、老人以及体弱多病的人群,由于抵抗力弱,感染流感后更容易发生并发症。流行性感冒8/21/202360疫苗预防是最有效的措施,在流行前一个月注射流感疫苗,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感染,还可以减轻一旦感染后发病时的症状,也可对流感的并发症有很好的预防作用。流行性感冒8/21/202361特别提示: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病毒最易发生变异,人体的原免疫力对变异了的新病毒可完全无效或部分无效,世界卫生组织流感监测中心,通过对世界各地流感疫情的监测,随时掌握病毒变异情况,为每年流感疫苗的生产提供新的抗原成分。流行性感冒8/21/202362禽流感8/21/202363*禽流感是一种主要流行于鸡群中的烈性传染病,一旦爆发,往往会造成家禽的大量死亡。

8/21/202364*该病常突然暴发,流行初期的急性病鸡病例可不出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

*一般病程1~2天,症状变化很大。病鸡可能见有呼吸道症状,如打喷嚏、窦炎和结膜炎

*病鸡头部常出现水肿,可能同时出现或不出现腹泻;病鸡体温升高,羽毛蓬松,鸡冠发绀。有的腿变红,鼻分泌物增多,呼吸极度困难,甩头,严重地可窒息死亡。产蛋率明显下降。8/21/202365*然而近年来情况却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禽流感的传播已经跨越了原先的范围,开始侵袭人类社会

*所有流行性感冒病毒,都可在禽鸟身上发现,但带有病毒的禽鸟未必会发病。

*至今由禽鸟传人的禽流感有三种:甲型H5N1、甲型H7N7及甲型H9N2。8/21/202366

*香港在1997年发生禽流感,有6人死亡,当局捕杀上百万只家禽,避免疫情恶化。

*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主要途径是接触感染,即接触到已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后,病毒通过呼吸道侵入感染者的脏器,从而造成严重的肺部感染。

*禽流感传播途径,可能透过接触禽畜粪便,因此旅游人士应避免到疫区农场,接触禽畜后记紧要洗手。

*接触活禽鸟或双手被分泌物弄污后(如打喷嚏后),应该用肥皂及清水彻底洗净。

*目前科学界对候鸟是否传播疾病尚无定论8/21/202367人禽流感的临床表现人类患上禽流感后,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早期症状与其它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有些患者可见眼结膜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一些患者胸部X线还会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患者伴胸腔积液。大多数患者治愈后良好,且不留后遗症,但少数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治疗过迟的患者病情会迅速发展成进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而死亡。8/21/202368专家建议,病人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应该及时就医,一旦被怀疑为H5N1病毒感染,应马上住院隔离并报告疫情,防止病情恶化和传染8/21/202369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不同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水痘是原发感染,带状疱疹病毒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潜伏在体内再发所致。水痘不是法定传染病,但由于水痘具有高度传染性,病毒一旦传入学校等集体单位,传播迅速,易造成暴发流行,易感人群接触后80%—90%都会发病,目前也作为被预防的传染病。水痘8/21/202370水痘发病季节以冬春季节为主,高峰在3—5月,病例以10岁以下儿童多见。主要经空气呼吸道飞沫传染,也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一次发病可终身有较高的免疫力。水痘8/21/202371水痘潜伏期10—24天,感染早期有低热、厌食、头痛、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2天后出现皮疹,首先出现在头皮和躯干,然后到四肢、头面少,躯干最多,初为红色斑疹,伴瘙痒,迅速发展为丘疹,皮疹分批连续出现,同一部位可见不同期皮疹。

水痘8/21/202372传染期从病人出疹前2天到全部疱疹结痂为止,此期病人应隔离。水痘常见的并发症是皮肤感染,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还可有结膜炎、角膜炎、关节炎等。

水痘8/21/202373水痘预防仍然采取以接种疫苗为主的预防措施,13岁以下儿童接种疫苗后的保护率能达到数十年。需要说明的是,疫苗用于应急接种时,其效果不理想,因为带状疱疹病毒进入人体后,经4—10天后产生病毒血症,通过淋巴结和血液播散致内脏,在内脏进行复制,可在肝脏、脾脏等器官中复制,此时若接种疫苗,疫苗不能阻断病毒复制,起不到预防作用,专家们推荐接触前免疫效果好。水痘8/21/202374如何有效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首先是要严格治疗和隔离病人,不要经常与病人接触,不要去病人家中串门;其次是要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保持生活、工作环境的空气流通,少去人员拥挤、空气密闭的公共场所;三是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譬如疫区提倡戴口罩);四是根据天气变化注意增减衣服,防寒保暖,多参加锻炼,多喝水,多吃含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增强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五是做好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如对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脑、腮腺炎、风疹、流感等均有相应的疫苗。

8/21/202375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以脑实质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主要特征。重症者伴有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20%~50%,可留有严重后遗症。

8/21/202376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一)传染源

:

包括家畜、家禽和鸟类;其中猪(特别是幼猪)是主要传染源,感染率可达100%,人不是重要传染源(病毒血症期<5天)。

8/21/202377流行病学Epidemiology(二)传播途径

蚊虫叮蛟。库蚊、伊蚊、按蚊都能传播本病。三带喙库蚊为主。既为传播媒介,也是储存宿主。

蚊虫的飞行(活动)半径约1-2.5KM。8/21/202378流行病学Epidemiology(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多呈隐性。病人与隐性感染之比为1:1000~2000。10岁以下(尤其2~6岁)发病较多。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母亲传递的抗体对婴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8/21/202379菌痢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简称菌痢,指由志贺菌属(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直肠及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浅表溃疡为主要病变。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8/21/202380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传染源:菌痢病人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消化道)传播。

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短暂而不稳定,无交叉免疫,易重复感染或复发。

流行特征:终年散发,夏秋季多发,儿童及青壮年发病率最高。

8/21/202381预防

Prophylaxis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8/21/202382

伤寒introduction伤寒杆菌消化道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体征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8/21/202383

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长期或终身带菌者是伤寒持续散发的主要原因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8/21/202384传播途径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水和食物,或经手及苍蝇、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流行病学epidemiology8/21/202385

地域性遍布于世界各地,以热带及亚热

带地区为多,在不重视饮食卫生

的地区可引起流行

季节性终年可见,夏秋季最多

年龄一般以儿童及青壮年居多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8/21/202386预防

Prophylaxis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8/21/202387

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临床表现多变的一组传染病。其中甲肝最容易在学校中暴发流行.

•多种肝炎病毒•多种传播途径•发病机制复杂•病理改变多样•临床类型繁多•疾病转归不一病毒性肝炎8/21/202388

㈡HepatitisAVirus(HAV;甲型肝炎病毒)

抵抗力:

强:25℃30天(干粪);贝类动物、水、泥土中存活数月耐热:56℃30分、60℃12小时部分、煮沸5分灭活耐酸:pH3.0病毒性质稳定对化学消毒剂和紫外线照射敏感:易感动物:

狨猴、黑猩猩细胞培养:灵长类上皮和纤维母细胞(不引起细胞病变)

病毒性肝炎(病原学)8/21/202389八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Diagnosisofviralhepatitis)

甲型肝炎的诊断

●急性肝炎的临床特点

●抗HAVIgM阳性;抗HAVIgG滴度升高;粪便中HAV颗粒、HAV抗原、HAVRNA

病毒性肝炎(诊断)8/21/202390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Clinicalmanifestationsofviralhepatitis)••甲、戊型急性肝炎:①起病相对较急,有明显发热等感染症状②急性黄疸型肝炎相对较多,戊型肝炎黄疸较深,病情较重,特别是妊娠后期和老年人③不转化为慢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8/21/202391

十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Preventionofviralhepatitis)

经胃肠道传播的病毒性肝炎(A、E即甲、戊型)

●早期发现,隔离和治疗病人

●切断传播途径:重要

保护易感人群

免疫球蛋白甲型肝炎病毒疫苗Live-attenuatedvaccineInactivated(Killed)Vaccine病毒性肝炎(预防)接种二次,间隔6–12个月8/21/202392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COX、Echovirus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年长儿童和成人多为隐性感染,传播病毒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手足口病8/21/202393手足口病手、足水痘样疱疹口腔溃疡性疱疹肛周皮疹COXEchovirus肠道病毒EV71严重病例心肌炎脑炎轻度麻痹无菌性脑炎脑膜炎缓性麻痹神经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8/21/202394EV71流行概况EV712008年3月在安徽阜阳市流行,截至5月5日,安徽阜阳累计报告手足口病4496例,其中死亡22例5月2日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北京、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和广东等省份均有本病报道其中北京市26例肠道病毒感染中,15例为EV71型,占57.69%;10例为柯萨奇病毒A16型,占38.4%[1]/local/2008-05/06/content_8115244.htm8/21/202395潜伏期EV71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疱疹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8/21/202396易感人群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8/21/202397传播途径

本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器械消毒不严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8/21/202398临床特点潜伏期:一般2~7d,无明显前驱症状主要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和/或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的皮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疱疹性咽峡炎

一般病例预后良好,多在一周自愈8/21/2023998/21/20231008/21/2023101实验室检查末梢血白细胞:一般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可有轻度ALT、AST、CK-MB升高,重症病例血糖可升高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病原学检查:特异性EV71核酸阳性或分离到EV71病毒血清学检查:特异性EV71抗体检测阳性8/21/2023102诊断疑似病例:年龄5周岁以下,近3天内有发热病史,并有以下任意两项表现者:--有咳嗽、呕吐等症状--出现精神差、易激惹、肢体无力及抽搐等神经系统表现--手、足、口腔、肛周疱疹或溃疡--胸片异常--有上述类似病例接触史8/21/2023103--持续高热不退--肌无力、肢体抖动、抽搐等加重,意识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脑膜刺激征阳性--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血压异常--呼吸困难或节律不整、紫绀,肺部湿罗音增多或出现肺实变体征--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15X109/L)或显著降低(<2X109/L);--血糖明显升高(>9mmol/L)--胸片异常在短期内明显加重重症病例:疑似病例伴有下列表现之一者8/21/2023104确定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EV71核酸阳性、分离出EV71病毒或EV71IgM抗体检测阳性,EV71IgG抗体4倍以上增高或阴性转为阳性8/21/2023105

儿童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猩红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手足口病8/21/2023106托幼机构、小学等教室、宿舍通风(2-3次/日,>半小时)每日消毒玩具等物品每餐前后清洗餐具和桌面定期对门把手、楼梯扶手等消毒工作人员出现疑似病例,停止工作疑似儿童感染者,应治疗、让家长接回凡检出EV71病例,可报请暂停课、停学1-2周,并采取消毒等措施预防8/21/2023107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8/21/2023108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章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三章报告与信息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三章报告

8/21/2023109传染病信息的报告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报告病种

填报要求

报告程序与方式

报告时限

8/21/2023110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8/21/2023111报告病种甲、乙、丙类传染病其他传染病

重点监测疾病8/21/2023112甲、乙、丙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8/21/2023113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它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8/21/2023114重点监测疾病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开展监测的疾病。8/21/2023115填报要求传染病报告卡填写

病例分类与分型

传染病专项调查、监测信息的报告

8/21/2023116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统一格式,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它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也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8/21/2023117报告卡的填写(1)卡片编码:由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患者姓名:填写患者的名字(性病/AIDS等可填写代号),如果登记身份证号码,则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家长姓名: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身份证号:尽可能填写。既可填写15位身份证号,也可填写18位身份证号。性

别:在相应的性别前打√。出生日期:出生日期与年龄栏只要选择一栏填写即可,不必既填出生日期,又填年龄。实足年龄: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

年龄单位:对于新生儿和只有月龄的儿童请注意选择年龄单位,默认为岁。工作单位: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如果无工作单位则可不填写。联系电话:填写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