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常见疾病的MRI表现_第1页
颅脑常见疾病的MRI表现_第2页
颅脑常见疾病的MRI表现_第3页
颅脑常见疾病的MRI表现_第4页
颅脑常见疾病的MRI表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脑血管疾病MRI表现内容:一、简述几种信号异常的病理生理基础;二、脑血管疾病的MRI表现:1、脑梗塞;2、脑出血。一、简述几种信号异常的病理生理基础水肿脑水肿分为三种:1.血管源性水肿:最常见、自由水增多为主,结合水为辅、脑白质;2.细胞毒素水肿:结合水为主、脑白质和脑灰质同时受累;3.间质性水肿:结合水为主、脑室周围脑白质。出血急性血肿(0~2天):T1WI无异常,T2WI中心部低信号(去氧血红蛋白的顺磁性);亚急性期早期(3~5天):T1WI血肿外围高信号,T2WI无高信号(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有较强顺磁性);亚急性期中期(6~8天):T1WI高信号由血肿外围向中央增大,T2WI高信号(细胞外正铁血红蛋白具有明显延长T2时间);亚急性期后期(10~14天):血肿周围低信号环,以T2WI明显(血肿周围的巨噬细胞内含大量含铁血黄素)。二、脑血管疾病MRI表现

脑血管疾病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脑部血管疾病的总称。

脑血流量与脑动脉的灌注压成正比,与脑血管的阻力成反比。正常情况下,平均动脉压在60~160mmHg范围内,脑血流量可自动调节,以保护脑组织不致缺氧而受损。概述脑血管疾病慢性急性脑梗死脑出血蛛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分水岭梗塞脑腔隙性梗塞急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给人类和社会造成了十分巨大的危害。在我国,急性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36.35%,其中缺血性中风发病率占60—80%。是中老年人最重要的致残和死亡原因。因此,长久以来对脑卒中的治疗和预防是医药界尤其是神经科学界的重大科研内容,也被列为历年来的国家攻关课题项目。

概述常见脑血管疾病鉴别诊断表

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年龄多在60岁以上青壮年多见50~65岁多中老年多常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动脉瘤血管畸形TIA史常有可有多无无起病状况多在安静、血压由静态到动态时活动、情绪激动、同左下降、血流缓慢时血压上升时昏迷常无或较轻少、短暂常有、持续较重少、短暂较浅头痛多无少有常有剧烈呕吐少少多最多常见脑血管疾病鉴别诊断表

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血压正常或增高多正常明显增高正常或增高瞳孔多正常多正常患侧有时大多正常眼底动脉硬化可能见动脉血栓动脉硬化玻璃体膜下出血偏瘫多见多见多见无颈强直无无可有明显脑脊液多正常多正常压力增高,压力增高,血性含血CT检查脑内低密度灶脑内低密度灶脑内高密度灶脑内高密度灶MRI检查详见后描述概述MRI成为stroke的主要影像手段MRI新技术能区别缺血和梗塞提供动脉、波谱和灌注信息(脑组织和血管)提供类似梗塞病变的鉴别,如水肿、血管畸形、肿瘤、炎症、代谢或中毒脑病使用EPI技术,扫描速度快MRI技术StandardMRI(T1W,T2W,FLAIR,T2*W)MRangiography(MRA,CeMRA,MRV)MRI新技术高b值弥散成像DWI(DiffusionWeightedImaging,Trace-DWI,ADCMap)动态灌注成像(PWI,rCBV,rCBF,rMTT)弥散张量成像DTI(DiffusionTensorImaging)脑频谱成像MRS(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实时脑功能成像(FMRI)

中枢神经系统应用通过分析病灶局部的血流灌注状况,可反映组织的生物学特性灌注成像PWI负性增强图(NEI)rCBVOpticRadiationsSpleniumGenuCCExt.Cap.Int.Cap.Thalamus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就是一种用数学的手段来表示脑组织内水分子弥散各向异性的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应用弥散张量成像利用专业的后处理软件,可得到直观、立体的白质纤维

中枢神经系统应用弥散张量成像SE-T1WI:观察解剖FSE-T2WI:观察病理FLAIR:去除水的信号对病变的干扰

T1,T2,T2FLAIR和Diffusion

弥散加权成像(DWI)1、扩散的基本概念扩散是指分子热能激发而使分子发生一种微观、随机的平移运动并相互碰撞,也称分子的热运动或布朗运动。扩散在非平衡态系统中可以观察到,但当平衡状态建立后,宏观的扩散不再观察得到,但实际上微观的扩散运动依然存在—DWI技术就是检测这种微观扩散运动的方法(实际上检测的是人体组织内水分子的扩散运动)2、DWI原理DWI是在常规T2WI基础上施加一对强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弥散敏感梯度,利用回波平面(EPI)等快速扫描技术产生图像,常用表观弥散系数(ADC)来表示组织水分子的弥散能力。如果水分子在敏感梯度场方向上扩散越自由则组织的信号衰减越明显,也就是说,在DWI上组织的信号衰减越明显则提示其中的水分子在梯度场方向上扩散越自由。DWI就是通过测量施加扩散敏感梯度场前后组织发生的信号强度变化来检测组织中水分子扩散状态,可间接反映组织微观结构特点及其变化。弥散加权成像(DWI)3、DWI在早期脑梗死的应用价值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当脑部血流灌注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其中心区由于持续低灌注造成神经细胞肿胀,细胞生理功能消失(细胞毒性水肿阶段)进一步发展则细胞发生不可逆破坏,脑血流灌注量下降的周围区,灌注量虽然低于正常,但高于中心区,神经细胞功能还存在—“半暗带”(该区域若能及时恢复灌注量则可恢复正常功能)。脑梗死发生的6小时内—超急性期,此期做出诊断并有效治疗可将梗死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一般认为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为起病后的3~6小时,故上海华山医院陈星荣教授认为“时间就是脑子”。DWI诊断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100%和86%~100%,对超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远优于CT和常规T2加权像(T2WI,包括FLAIR成像)。目前在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DWIMRI已属不可缺少的手段。弥散加权成像(DWI)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脑梗死的鉴别超急性及急性脑梗死敏感性比较:CT:53%MRI:71-80%MRI+DWI:94%-100%ADC=Ln(S1/S2)/(b2-b1)b1,b2为不同的扩散敏感系数S1,S2为b1,b2时的扩散加权信号强度ADC表示组织水扩散的能力,正常情况下不同部位的脑组织具有不同的ADC值,病理情况下ADC值会发生改变。表观扩散系数(ADC)脑梗塞8小时DWI和ADC图

ADC值的动态变化急性期ADC值降低(4-10天),反映了扩散受限ADC值的下降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减低40-60%代表不可逆梗死灶;轻度下降10-25%代表可逆性损伤区。ADC值随时间变化,受再灌注及迟发性神经损伤影响,因此不能单纯依赖它来判断缺血脑组织的存活程度。ADC值的动态变化4-10天后,ADC值开始升高,可高于正常水平。DWI上异常高信号区在急性期通常是逐渐增大的,随着再灌注的不同,最终T2WI上的高信号区与最初的DWI上异常高信号区比较,可以增大,相等或缩小。DWI最早、最多的用途超急期脑梗塞的诊断发病30分钟后即可显示病灶(动物试验10分钟)是目前能最早确诊脑卒中的影像学手段超急期病灶显示为明显高信号

DWI与脑梗塞成人超急性脑梗死典型表现发病半小时的脑卒中脑梗死MRI作用明确梗塞部位,区分新旧程度发现原因及合并症,提供治疗依据监测治疗效果分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脑的正常血供和氧代谢及病理生理

脑是全身需氧、需血最多的器官。脑的重量占体重的2%,但脑的耗氧量是全身耗氧量的20%,脑血流(CBF)正常的为55ml/100g·min,占全身血流量15%。脑的耗氧量为156umol/100g·min由于脑细胞的需血和氧量特别大,所以脑组织的代谢特别旺盛,但是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特别差,CBF一旦发生障碍,很快就会出现神经功能异常;缺血达到一定程度后,局部脑细胞发生缺血坏死,而周边半暗带区对缺血的耐受时间较长,因此溶栓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挽救那些尚未坏死的缺血周边半暗带区脑组织。在人类,完全中断脑供血6秒钟,出现意识丧失。心脏停搏10秒钟,自发脑电活动消失,5分钟即开始产生永久性的脑细胞损害。缺血10-20分钟,产生严重的广泛的选择性神经元坏死;缺血1-2小时出现局灶性脑梗死。

脑梗死脑梗死是脑血管(动脉)狭窄或闭塞,而侧支循环又不足以起到代偿性的供血时,所致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改变(坏死).缺血性脑梗死特点是梗死灶同时累及皮层及皮层下区,部位和范围与闭塞血管供应区一致,成扇形.梯形或长方形。MR对脑梗死发现早,敏感性高,发病1小时可见局部脑回肿胀,脑沟变窄;2—6小时即可出现信号异常,而此时CT常为阴性。因此临床怀疑脑梗死病人应首选MR检查。腔隙性脑梗死深部小血管闭塞所致,缺血灶大小10--15MM,好发基底节、丘脑、小脑和脑干。

脑组织缺血缺氧后的病理生理演变过程的2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触传递衰竭”。CBF阈值为(18±2)ml/100g·min,此时脑自发电活动和诱发电位均消失,产生持续性意识丧失。动物实验表明,虽然脑组织血氧供应水平较低,但并没有达到致死的血氧水平。因此,若能在3~6h内获得再灌注,大部分神经元可获修复,脑损害是可逆的。第二阶段“膜泵衰竭”。脑细胞的生存取决于细胞内外离子平衡→依靠膜泵功能维持,脑细胞内外离子平衡破坏,出现脑细胞水肿、坏死等一系列不可逆的损害,故常危及患者生命。

脑梗死的分期及其MRI表现

超急性期:<6小时,T1脑回肿胀,T2无异常信号,DWI明显高信号.

急性期:

6-24小时,T1低信号,T2高信号,

(约10%不能显示病灶),血管内及脑膜强化,DWI高信号.

亚急性期:1天-14天,T1低信号,T2高信号,脑实质增强,占位效应,DWI高或等信号.

慢性期:14天及两月以上,软化,囊变,萎缩,DWI高等低信号.StandardMRI的改变形态改变:-6小时内为细胞毒性水肿,仅轻度肿胀T1W,T2W正常少数T1W见轻度占位效应,脑沟消失或变窄,侧脑室变形,敏感性为30-80%(12小时以内)信号改变:-12小时后出现血管性水肿T2W信号增高出现于8小时,表现皮层肿胀,灰白质分界不清,病灶边界欠清T1W信号改变出现于16小时以后超急性期(6h内)脑梗死3-6小时治疗疗效好和不良反应小,部分包括12小时。临床症状轻,病理改变不明显,电镜线粒体肿胀。MR表现:--常规:可正常或轻度异常:敏感性88.7%,特异性91.7%。T1WI正常,或轻度低信号,轻微占位。T2WI正常或高信号。脑血管流空消失,MRA示血管中断。--(DWI):早期高信号和弥散系数(ADC)下降。

成人超急性脑梗死典型表现发病三小时发病三小时的脑卒中DWI在早期脑梗塞中的独特临床价值超急性期脑梗死MRI表现超急性脑梗塞6小时急性期(6~24h)脑梗死早期核心梗死区小,半影区大,很快过度为梗死核心。病理上脑肿胀,变软,镜下细胞坏死。MR表现;--常规:T1WI为低信号,灰白质分界不清,脑回肿胀。T2WI、FLAIR、PDWI呈高信号。C+:血管内强化,临近血管内强化和脑膜强化。--DWI:呈高信号,ADC下降(细胞内水肿)。--PWI:核心和半影区呈低灌注。成人急性脑梗死典型表现发病七小时的脑卒中

亚急性期(1d~2w)梗死为急性期延续,梗死组织开始吸收和恢复过程。MR表现:1.T1WI为低信号,PDWI、T2WI、FLAIR高信号。2.脑回状强化1~3d出现,4~7d最显著,可持续3周以上,血管内强化和脑膜强化1周左右消失。3.水肿及占位两周左右开始减轻。4.DWI高信号或等信号,PWI低灌注。亚急性期脑梗死MRI表现脑梗塞后6天24h10dGd-DTPABlindperiod心房粘液瘤栓子引起的梗塞慢性期(2w以后)脑梗死脑组织不可逆损害及吸收恢复阶段坏死囊变,胶质增生,脑局部萎缩MR: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早期高信号,后期低信号,脑萎缩,局部脑室及脑沟扩大,可出现wallerian变性(4-5天至1年)。脑出血的影像诊断分类:

1)外伤性2)非外伤性(自发性):原发性;继发性病因:

1)很常见:高血压(微动脉瘤及小动脉玻璃样变和纤维素样坏死破裂)、动脉瘤破裂、夹层A瘤、梗死后出血、血管畸形、早产等。2)常见:脑栓塞伴再灌注、淀粉样血管病、凝血障碍、肿瘤(垂体腺瘤、高级别胶质瘤、转移瘤等)、抗凝或溶栓治疗等、外伤等3)少见:静脉性梗死、子痫(子痫好发双侧枕叶)霉菌性血管炎、Moyamoya等4)罕见脓肿、非霉菌性血管炎

脑出血MRI脑出血MRI征象及MRI对脑出血的诊断作用与机器类型有很大关系。现在各家一般使用高场强(1.0T以上)的核磁扫描仪,分期也逐渐统一,使得脑出血MRI的诊断有了统一标准。脑出血MRI信号反映了血肿的病理演变规律,即含氧血红蛋白(HBO2)-脱氧血红蛋白(DHB)-正铁血红蛋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