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部编七年级下学期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失根的兰花陈之藩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笑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未,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⑥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⑦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⑧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1)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失根的兰花”的理解。(2)“花搬到美国未,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与哪句话相照应?(3)第②段末尾“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请你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流泪的原因。(4)第④段中画线句中“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与“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这种说法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5)第⑦段引用郑思肖画兰的故事有什么作用?【答案】(1)标题中的“根”比喻自己的祖国;“兰花”比喻漂泊的游子。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就枯萎了。离开国门的人就像“失根的兰花”,倍觉离国思乡之苦。(2)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3)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禁不住潸然泪下。(4)不矛盾。“不爱看”写出了作者内心对与家乡不同的东西的排斥心理,体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而身处异国,看到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自然会勾起思乡之情,但因国土沦亡,背井离乡,又怕睹物伤情,经受不住感情上的折磨所以“不敢看”。这句话点出流落异乡的游子浓厚的思乡之情,是一种“思乡情切”的心态。(5)①引用经典故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②点题,升华文章主题;③“国土沦亡,根在何处”的提问发人深思。【解析】【分析】(1)“失根的兰花”表层指的是“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即没有根基的兰花。深层含义是:兰花是像作者一样漂泊在外的人,根指的是祖国,“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表现了国的重要和作者对国的思念。据此作答。(2)“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意思是无论是花还是人,离开了祖国都让人感到不舒服。前文中与之照应的句子是“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表现了作者对国的思念。据此作答。(3)从文中“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可以看出“我”由异国的花想到了祖国,从而产生了思念之情,所以才“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据此作答。(4)“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是因为对祖国的思念,所以对于祖国之外的事物有一种排斥感,但是身处异国“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时又会不自觉的触发浓烈的思乡之情,所以作者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虽然都表现了对祖国的思念,但两种心情的触发点不同,所以不矛盾。据此作答。(5)文中引用郑思肖画兰的故事,能照应标题“失根的兰花”,同时“国土沦亡,根着何处?”一句引人思考,自然点明主旨:表达对国的思念。另外文中引用故事,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据此作答。故答案为:⑴标题中的“根”比喻自己的祖国;“兰花”比喻漂泊的游子。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就枯萎了。离开国门的人就像“失根的兰花”,倍觉离国思乡之苦。⑵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⑶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禁不住潸然泪下。⑷不矛盾。“不爱看”写出了作者内心对与家乡不同的东西的排斥心理,体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而身处异国,看到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自然会勾起思乡之情,但因国土沦亡,背井离乡,又怕睹物伤情,经受不住感情上的折磨所以“不敢看”。这句话点出流落异乡的游子浓厚的思乡之情,是一种“思乡情切”的心态。⑸①引用经典故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②点题,升华文章主题;③“国土沦亡,根在何处”的提问发人深思。【点评】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标题的认识,掌握理解标题的方法,在阐述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⑵本题考查文章结构照应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注意读懂题意,读懂句子的意思,在文章中找到对应的句子进行理解。⑶本题考查文章语句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注意答题要准确,语言要简洁。⑷本题考查语言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句子间的差异,对句子要分别进行理解,同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文段的意思进行分析。⑸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表达能力。考生要读懂题意,结合文段内容进行理解。注意从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主题等进行理解。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坐在最后一排乔叶
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非常自卑的女孩子。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僻,没人愿意和我一块儿坐。老师只好把我安排在最后一排。
坐在最后一排的几乎都是调皮的男同学,我和他们无话可说。想要听课却又看不清黑板上的板书,只能呆滞地盯着黑板,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我从小就是个脑袋里充满怪念头的人。比如说:梅花为什么叫梅花?我若是梅花,会是白梅还是红梅?
五年级时,新来的班主任是个年轻的女老师。她红衬衣白裙子,齐耳短发,模样甜甜的。
“我叫白明,倒着读就是‘明白’,也就是说对每个同学的情况我都能知道的明明白白。”她微笑着自我介绍。
我不屑的瞧着她。她真有那么大的神通?她会知道我是近视眼吗?她会知道我不想坐在最后一排却倔着性子坐在最后一排吗?她会知道……
没想到过了几天,她竟真的注意到了我。
那天语文自习课上,同学们都在做练习,我也摊开练习册假装做起来。其实我除了做些造句、看图作文之类适合我胡乱发挥的题目外,其他的根本懒得做。正拿着笔胡思乱想,一只手伸过来抽走了我的练习册。我一惊,这才发现白老师已经站在我身后。“小脑袋瓜子想什么呀?”她亲切地弹了弹我的脑壳。从未享受过如此“礼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趴在桌上,胆怯地听着她翻阅练习册的声音。
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是最短暂的几分钟。我畏惧地等待着习惯的严厉批评,却惊奇地听见她轻柔的笑声。
“这些句子都是你自己写的吗?”
“嗯。”
“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花骨朵儿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的倾听春天’,多有灵性啊。可你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
“有时候,春天来时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第一次受到如此嘉奖,我顿时大胆起来。
她没有说话,走上了讲台,以我的练习册为范本讲起造句来。那半小时是我上学以来第一次感觉快乐和幸福的时刻。
这天夜里,我把没做的习题全部认认真真的补上了,通宵未眠。
以后的日子里,白老师特别注意查阅我的练习册和作业本,关切地询问我其他课的成绩,还抽空给我讲一些浅显的文学知识。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悠悠离去时,每当她弯下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说这说那时,每当她那满含笑意的目光注视着我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欢乐。我这才发现,我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多么无知和愚蠢。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的伤害是罪有应得,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引以为荣的值得骄傲的资本!——我这样的学生,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
在我笨拙勤恳的努力下,我的各科成绩竟然进步很快。可由于眼睛近视看不清板书,也给学习造成了一些障碍。但我没有告诉老师,我问自己:“你有什么资格向白老师提要求?”
白老师来班里旁听数学课,因为没有课本,便和我坐在一起合看。“这是7,不是1……这是8,不是3……”她轻声的纠正着,“怎么抄错这么多?你近视?”
我没有说话,眼泪竟大滴大滴落下来。
几天后,白老师宣布进行语文测验,一向对考试毫不在意的我禁不住跃跃欲试,积极地忙碌起来——最起码要比以前考好点哪!
公布成绩的那一天终于来了。“第一名,乔小叶……”
天哪,我是第一名!
我被震住了。
“乔小叶进步非常大。她坐在最后一排,眼睛还近视,可她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谁能和乔小叶换个座位?”
好几个同学站了起来,一阵忙碌后,第一排当中的座位空了出来。我懵懵懂懂地在那里坐了下来。
“希望大家向乔小叶学习。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我的热泪汹涌而出。(1)给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①自卑(________)
②遐想(________)③脆弱(________)
④忙碌(________)(2)作者用纤细的笔触,娓娓而谈,讲述了一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阅读全文,概括说说“我”在白老师教育下成长变化的过程。(3)幸福是一种美好的心理体验。文中说:“那半小时是我上学以来第一次感觉快乐和幸福的时刻。”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4)请品读“从未享受过如此‘礼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趴在桌上,胆怯地听着她翻阅练习册的声音。”一句,回答:采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花骨朵儿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的倾听春天”,真的是很有灵性的一个句子!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从“蝴蝶、蜻蜓、燕子、麻雀”中任选一个词语,用上“夏天”一词,采取拟人的方法,写成一个充满情趣的句子。(6)“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7)没有阳光,树叶怎么会变绿呢?假如2012年教师节来临之际,乔小叶给白明老师写一封感恩的短信,她会怎样写呢?请你联系本文内容,替她写一段文字。【答案】(1)bēi;xiá;cuì;lù(2)我是个自卑的女孩子,对学习一直不用心,白老师赞赏我的优点使我温暖,关心我的学习使我反思,了解我的视力使我感动,我开始勤恳学习,终于取得很大进步。(3)我一直是个被老师和同学冷落的学生,坐在最后一排,因此很自卑,现在白老师“以我的练习册为范本讲起造句来。”在全班同学面前受到表扬,使我感到自己被尊重和理解,因此快乐和幸福。(4)采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我”被白老师关心感到温暖,同时又担心被老师批评而不安。(5)略(6)参考:“最后一排”既指座位的最后位置,也比喻人生最低的起点。座位是固定不变的,但人是可以进行选择的。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肯上进,即使人生的起点再低,你也会走出自己的辉煌(说理明了,语意通顺即可)。(7)开放性题目,只要能联系当年的生活,写出自己所受的影响即可。【解析】【分析】(1)注音类的题目,要求学生平时多积累课本中的重点词语,特别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形近字的偏旁。该题注意“遐”的读音。(2)文章第1段写到“我一直是个非常自卑的女孩子”点明了事情的起因;第2段写出“我”无心学习,却有一些奇怪的想法;第3-12段写新来的白老师注意到了“我”,并对“我”进行了表扬,让“我”第一次感到快乐和幸福;第13段写白老师关注“我”的学习,让“我”意识到自己曾经的行为是多么的愚蠢;第14、15段写老师旁听时了解到了“我”近视的情况;第16-23段写在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据此作答即可。(3)文章开篇写到“我一直是个非常自卑的女孩子。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僻,没人愿意和我一块儿坐。老师只好把我安排在最后一排。”可以看出“我”因为自卑和各种毛病,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但是白老师来了之后“以我的练习册为范本讲起造句来”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被人认可和重视的感觉,所以感到快乐和幸福。据此作答即可。(4)该句是“我”被老师亲切的弹了脑壳后的表现,“禁不住心头一暖”“胆怯地听着”属于心理描写,因为之前“我”从未被老师重视,所以当白老师注意到“我”时,即使被打了一下内心也觉得温暖,但是因为自己的行为,又害怕被老师批评,所以胆怯;“老老实实地趴在桌上”是动作描写,是因为害怕老师批评,所以不敢轻举妄动。据此作答即可。(5)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题干的要求,原句子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仿写时注意也需要用到此修辞手法,并按要求用上题干中所给的词语,使句子充满情趣,富有文采。(6)解答时,先明确句子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最后一排”既指座位的最后位置,根据文章的内容还可以理解为人生最低的起点。座位虽然可以固定不变的,但人的思维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变自己的行为和认知,来提升自己的位置。只要你的内心充满正能量,能够满怀期待的去看待人生中的低估,总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辉煌。据此作答即可。(7)该题是开放性题目,解答时,注意联系当年的情况,以第一人的口吻去叙写。首先明确作为一个自卑的女孩儿能够走出曾经的低估,是因为老师当年的关注和鼓励,让自己不再自卑,给自己后来的人生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自己能够自信、勇敢的向美好的生活走去。据此作答即可。故答案为:⑴①bēi;②xiá;③cuì;④lù⑵我是个自卑的女孩子,对学习一直不用心,白老师赞赏我的优点使我温暖,关心我的学习使我反思,了解我的视力使我感动,我开始勤恳学习,终于取得很大进步。⑶我一直是个被老师和同学冷落的学生,坐在最后一排,因此很自卑,现在白老师“以我的练习册为范本讲起造句来。”在全班同学面前受到表扬,使我感到自己被尊重和理解,因此快乐和幸福。⑷采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我”被白老师关心感到温暖,同时又担心被老师批评而不安。⑸略⑹参考:“最后一排”既指座位的最后位置,也比喻人生最低的起点。座位是固定不变的,但人是可以进行选择的。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肯上进,即使人生的起点再低,你也会走出自己的辉煌(说理明了,语意通顺即可)。⑺开放性题目,只要能联系当年的生活,写出自己所受的影响即可。
【点评】⑴本题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辩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筛选,注意通读全文,抓住重点信息,搜寻白老师教育我的有关内容,明确我的变化的过程。⑶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体会我“我得不到尊重的理解”到“得到尊重的理解“的心理感受。⑷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的辨析,注意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默写和外貌描写。结合句子体会本句的心理和动作描写。⑸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注意从“蝴蝶、蜻蜓、燕子、麻雀”中任选一个词语,用上“夏天”一词,采取拟人的方法,写成一个充满情趣的句子。⑹本题考查文章重点句子的含义理解,注意结合文章主旨,明确“最后一排”的双关意义。⑺本题考查书信的拟写,注意按照书信的格式,内容主要表达对老师当年关注的感恩之情。3.文学作品阅读父亲的长笛赵文静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她亦是非常地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地,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1)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2)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3)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4)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1)女儿小时候,特别爱听“我”吹笛,笛声一响,她就跟着哼唱;女儿五年级时,“我”左腿残疾又没技术,当了环卫工。因为同学的嘲笑,女儿恨“我”没出息,开始讨厌“我”吹笛;女儿上初中时,“我”在工作间隙,在马路牙子上吹长笛,被电台记者拍到了电视节目。“我”曝光在女儿的全班同学面前,女儿偷扔了“我”的长笛;女儿的儿子初一时,练唱《父亲》,勾起了女儿的回忆,女儿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回家送给“我”并道歉。(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把父亲清脆悠扬的笛声比作小河流水,正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笛声的美妙,同时通过大人们和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态,侧面烘托出父亲吹笛时营造出的美妙意境,与下文女儿因同学的嘲笑不再喜欢父亲吹笛形成对比。(3)女儿的心理:为父亲的疼爱和宽容而感动,为当年自己的虚荣和冒失而愧疚,为父母的艰辛而感到酸楚。父亲的心理:为女儿能领悟到做父母的艰辛、为女儿的孝顺和女儿的释怀而欣慰,为老伴给女儿坦白当年腿残疾一事而略感不好意思。(4)交代了父亲腿残疾的原因,解开了前文的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父亲吹笛时,母亲陶醉的神态“格外柔美”,使得文章首尾呼应;通过母亲的言行,表达了父亲对女儿无私的爱和宽容,使文章主题更丰厚。【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前往后梳理文章的脉络,准确定位这四件事,抓住关键语句并从父亲的角度概括。从“小时候”到“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是第一件事,根据“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可以概括出这件事是:女儿小时候,特别爱听“我”吹笛,笛声一响,她就跟着哼唱。从“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
”到“渐渐地,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是第二件事,根据“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可以概括出第二件事是:女儿五年级时,“我”左腿残疾又没技术,当了环卫工。因为同学的嘲笑,女儿恨“我”没出息,开始讨厌“我”吹笛。从“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到“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是第三件事,根据“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
”可以概括出第三件事是:女儿上初中时,“我”在工作间隙,在马路牙子上吹长笛,被电台记者拍到了电视节目。“我”曝光在女儿的全班同学面前,女儿偷扔了“我”的长笛。最后一部分是第四件事,从“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可以概括出第四件事是:女儿的儿子初一时,练唱《父亲》,勾起了女儿的回忆,女儿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回家送给“我”并道歉。(2)“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把父亲的笛声比作是哗啦啦的小河流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父亲笛声的悠扬动听,这句话是从正面描写父亲的笛声的。“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属于侧面描写,从大人梦和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情侧面烘托出父亲吹笛时营造出的美妙意境,结合下文内容分析,“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她只恨父亲没出息”这一部分写同学们的嘲笑,两者之间形成对比。(3)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首先分析女儿的心理,要从感到、愧疚和酸楚几方面分析,从“还是闺女疼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父亲的疼爱让他感动,另外,父母生活的艰辛也让她感到酸楚。“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的宽容让她感到。因为之前扔父亲的笛子等而愧疚。女儿为自己买回了自己喜欢的笛子,说明女儿能领悟到做父母的艰辛,因此父亲为女儿的孝顺和女儿的释怀而欣慰,另外为老伴给女儿坦白当年腿残疾一事而略感不好意思。(4)
母亲这个形象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因为父亲在工作间隙,在马路牙子上吹长笛,被电台记者拍到了电视节目。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这是母亲看不下去,“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这一处设置悬念。第二处是在倒数第二段,她长大了,理解了父亲的爱,给父亲买了一个新笛子。母亲的话交代了父亲腿残疾的原因,解开了前文的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这一段还写道父亲吹笛时,母亲陶醉的神态“格外柔美”,使得文章首尾呼应。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可以看出,这篇文章重点塑造了父亲的形象,但却通过母亲的言行,间接表达了父亲对女儿无私的爱和宽容,使文章主题更丰厚。故答案为:⑴女儿小时候,特别爱听“我”吹笛,笛声一响,她就跟着哼唱;女儿五年级时,“我”左腿残疾又没技术,当了环卫工。因为同学的嘲笑,女儿恨“我”没出息,开始讨厌“我”吹笛;女儿上初中时,“我”在工作间隙,在马路牙子上吹长笛,被电台记者拍到了电视节目。“我”曝光在女儿的全班同学面前,女儿偷扔了“我”的长笛;女儿的儿子初一时,练唱《父亲》,勾起了女儿的回忆,女儿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回家送给“我”并道歉。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把父亲清脆悠扬的笛声比作小河流水,正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笛声的美妙,同时通过大人们和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态,侧面烘托出父亲吹笛时营造出的美妙意境,与下文女儿因同学的嘲笑不再喜欢父亲吹笛形成对比。⑶女儿的心理:为父亲的疼爱和宽容而感动,为当年自己的虚荣和冒失而愧疚,为父母的艰辛而感到酸楚。父亲的心理:为女儿能领悟到做父母的艰辛、为女儿的孝顺和女儿的释怀而欣慰,为老伴给女儿坦白当年腿残疾一事而略感不好意思。⑷交代了父亲腿残疾的原因,解开了前文的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父亲吹笛时,母亲陶醉的神态“格外柔美”,使得文章首尾呼应;通过母亲的言行,表达了父亲对女儿无私的爱和宽容,使文章主题更丰厚。【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依据题中提到的线索,梳理人物的行为表现,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信息,从“人物”“事件”两个信息点上概括。⑵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⑶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人物心理。⑷本题考查赏析侧面描写的作用的能力。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暗写、暗示手法):就是作者对描写对象不进行直接描写,而是通过对其周围的人物、事件、环境的描写,来表现(反映、衬托)被描写的对象。赏析其表达效果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句子的意思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4.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传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原文有改动)(1)通读全文,根据下面的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十分痛苦
→________
→
重拾希望
→________→
十分感激(2)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7)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3)分析结尾划线句在选文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4)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心急如焚(2)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3)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点题),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4)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第2段“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第5段“她非常感动”,第7段“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第8段“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第9段“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上述语句包含着表现“她”情感变化的词语。(2)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从文中男孩的举动“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可以看出他: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3)本题的考点是重点词语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语言组织:这个词语意思是……,强调(突出、写出)了……,表达了……的情感,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提供合理的依据。根据上下文可见,“温暖”一语双关,既指“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4)本题考查对段落在文中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从内容上来看,画线句写的是“她”在赞助别人的时候写的是小男孩的名字,而写谁的名字对“她”来说其实已经不重要。“她”从小男孩身上汲取到力量,受到帮助,他们在传递善心的同时温暖他人,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从结构上来看,画线句在文章末尾,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同时点明“传递”温暖,照应了题目,点明了文章主旨。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故答案为:(1)①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②心急如焚(2)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3)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4)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点题),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⑴⑵⑶⑷【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审清题意,然后从文本中圈画出符合题意的关键词句,再进行刷选、整合;⑵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在文中找到句子的位置,根据具体的情节内容来分析句子。此类句子一般可从文字表面的含义两方面分析;⑶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在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解答。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舍先生汪曾祺
①北京东城道兹府丰盛胡同有一座小院。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挈青亲自莳弄的。叶浅予曾用白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老舍先生爱花,真是到了爱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无的了。
②有时候,老舍先生正在工作,请客人稍候,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你可以看看花。如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你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壁上挂的画。
③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章里提到过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如何画?白石老人只画了一脉活泼的流泉,两旁是乌黑的石崖,画的下端画了几只摆尾的蝌蚪。画刚刚裱起来时,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舍先生对白石老人的设想赞叹不止。
④老舍先生极其爱重齐白石,谈起来时总是充满感情。老舍先生谈这四幅里原来点的题有一句是苏曼殊的诗,要求画卷心的芭蕉。老人踌躇了很久,终于没有应命,因为他想不起芭蕉的心是左旋还是右旋的了,不能胡画。老舍先生说:“老人是认真的。”老舍先生谈起过,一次要拍齐白石的画的电影,想要他拿出几张得意的画来,老人说:“没有!”后来由他的学生再三说服动员,他才从画案的隙缝中取出一卷,外面裹着好几层报纸,写着四个大字:“此是废纸。”打开一看,都是惊人的杰作。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亲自量,用一个香烟罐头。“一下、两下、三下……行了!”——“再添一点,再添一点!”——“吃那么多呀!”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老舍先生的意见表现了他对人的理解,对一个人生活习惯的尊重,同时也表现了对白石老人真正的关怀。
⑤老舍先生很好客。每天下午,来访的客人不断。老舍先生都是以礼相待,谈得很投机。每年,老舍先生要把市文联的同仁约到家里聚两次。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他的生日,——我记得是腊月二十三。酒菜丰盛,而有特点。酒是“敞开供应”,汾酒、竹叶青、伏特卡,愿意喝什么喝什么,能喝多少喝多少。有一次很郑重地拿出一瓶葡萄酒,说是毛主席送来的,让大家都喝一点。菜是老舍先生亲自掂配的。老舍先生有意叫大家尝尝地道的北京风味。我记得有次用一瓷钵芝麻酱炮黄花鱼。这道菜我从未吃过,以后也再没有吃过。老舍家的芥末墩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芥末墩!
⑥老舍先生是市文联的主席,对他下面的干部很了解,也很爱护。当时市文联的干部不多,老舍先生对每个人都相当清楚。他不看干部的档案,也从不找人“个别谈话”,只是从平常的谈吐中就了解一个人的水平和才气,那是比看档案要准确得多的。老舍先生爱才。我在市文联几年,始终感到领导我们的是一位作家。他和我们的关系是前辈与后辈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
⑦作为一个北京市的文化工作的负责人,他常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
⑧北京解放前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的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他们的“玩意儿”和睁眼的艺人不全一样。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言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有出路,别让他们的“玩意儿”跑了。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言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唱了一次。老舍先生亲自主持,作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当皮箱》。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话;有一个牌子叫“鹦哥调”,句尾的和声用喉舌作出有点像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逗。这个段子和这个牌子,是睁眼艺人没有的。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
⑨一九五四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选自《汪曾祺散文》,有删改)(1)请将作者回忆老舍先生的生活小事补充完整。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结交齐白石;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关心街头盲艺人。(2)从第③—④段中可以看出老舍先生爱重齐白石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3)文章题为《老舍先生》,第⑧段却用“闲笔”写盲艺人,有什么作用?(4)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①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从人物描写角度)②老舍家的芥末墩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芥末墩!(从修辞角度)(5)狂曾祺的散文“淡而有味、有情”。结合本文分析第⑨段蕴含作者的哪些情感?【答案】(1)喜欢种花赏花;喜欢藏画;对客人以礼相待(好客);爱护身边的干部(爱才)(2)①绘画独具匠心,构思精巧(齐白石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图);②绘画态度认真,作风严谨(齐白石拒画卷心芭蕉);③淡泊名利(齐白石不愿意拿出得意之作拍电影);④勤俭持家,热爱生活,本真。(齐白石亲自量米煮饭等细节)。(3)写老舍关心民间艺人(或保护民俗文化),表现他平易、亲和、善良的性情。还照应了前文的“他常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4)①神态(动作)描写,刻画老舍先生在花丛中的神情姿态,表现他爱花成性、富有生活情趣。②夸张,突出强调老舍先生掂配的北京风味菜地道好吃,表现老舍先生好客(或对客人以礼相待)。(5)调离后对老舍先生的怀念之情;对自己能得到文学前辈厚爱的得意之情;对多年前受到老舍先生提携的感激之情。【解析】【分析】(1)第2段是写爱花成性。第3、4段写喜欢藏画。第5段是写热情好客。第6段是爱护身边的干部。(2)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如第3段“‘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如何画?白石老人只画了一脉活泼的流泉,两旁是乌黑的石崖,画的下端画了几只摆尾的蝌蚪。画刚刚裱起来时,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舍先生对白石老人的设想赞叹不止”等句是说老舍认为齐白石的绘画独具匠心,构思精巧。再如从第4段“老人踌躇了很久,终于没有应命,因为他想不起芭蕉的心是左旋还是右旋的了,不能胡画”等句分析,可见老舍认为齐白石绘画态度认真,作风严谨。再如从“一次要拍齐白石的画的电影,想要他拿出几张得意的画来,老人说:‘没有’”,可见齐白石老人淡泊名利高尚品质。这些都是老舍先生爱重齐白石的地方。(3)要读懂第⑤段前后的情节内容,并联系老舍先生的性格作答。老舍先生提议并组织盲艺人演出,是为了盲艺人的生活有出路和不让盲艺人的技艺就此消失。表现了老舍先生富有爱心和自觉保护民间技艺的责任感。在结构上,照应了上文,使文章一气贯通。答题时,一定要联系到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4)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①“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为动作描写,“微仰着头,意态悠远”为神态描写。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的神情姿态外,还要答出人物爱花成性的生活情趣。②“老舍家的芥末墩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芥末墩”一句明显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以表现老舍先生的热情好客。答题时要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5)提干要求结合本文分析第9段蕴含作者的情感。答此题,要读懂本文内容。“一九五四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这是说调离后对老舍先生的怀念之情。“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是说对自己能得到文学前辈厚爱感到得意,同时这句话里还暗含着作者对老舍先生提携的感激。这样的题,可以把整个长句子零打碎敲,分层分析,分步作答。故答案为:⑴喜欢种花赏花;喜欢藏画;对客人以礼相待(好客);爱护身边的干部(爱才)⑵①绘画独具匠心,构思精巧(齐白石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图);②绘画态度认真,作风严谨(齐白石拒画卷心芭蕉);③淡泊名利(齐白石不愿意拿出得意之作拍电影);④勤俭持家,热爱生活,本真。(齐白石亲自量米煮饭等细节)。⑶写老舍关心民间艺人(或保护民俗文化),表现他平易、亲和、善良的性情。还照应了前文的“他常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⑷①神态(动作)描写,刻画老舍先生在花丛中的神情姿态,表现他爱花成性、富有生活情趣。②夸张,突出强调老舍先生掂配的北京风味菜地道好吃,表现老舍先生好客(或对客人以礼相待)。⑸调离后对老舍先生的怀念之情;对自己能得到文学前辈厚爱的得意之情;对多年前受到老舍先生提携的感激之情。【点评】⑴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⑵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可从绘画及态度和齐白石的为人等方面来作答。⑶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一般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第⑧段却用“闲笔”写盲艺人照应了前文的“他常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⑷此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词语)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本题要求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⑸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认真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从中筛选出有关作者的情感的语句,加以整理归纳即可。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紫藤萝瀑布宗璞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⑧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⑨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⑩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种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⑪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细腻传神地描绘紫藤萝花,同时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B.作者对紫藤萝花的“盛”进行了细致描摹,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依次描写了花瀑、花穗、花朵。C.第⑧段画线句作者把嗅觉用视觉表现出来,使花香也有了颜色,写出了面对紫藤萝瀑布的愉悦梦幻之感。D.作者在文中借用紫藤萝来表达自己“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的主要情绪。(2)品析“我只是仁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一句中划线词的妙处。(3)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样的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寓意?【答案】(1)D(2)“凝望”是指目不转睛地看。在文中写出了作者驻足欣赏,细细品味紫藤萝花,与花产生了一次心灵的沟通,得到了全新的感悟。(3)结构上前后照应;结尾点明了作者受到紫藤萝顽强生命力的鼓舞,精神振奋,将以新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生活中去。【解析】【分析】(1)D项,错误,借写紫藤萝开放时的美景,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借用花儿抒发我的人生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故选D。(2)“凝望”本义指目光凝聚在某个物体上。这里是作者驻足欣赏紫藤萝花那么繁茂的气势,灿烂的色彩,欢乐的情态和蓬勃的无限生机,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从而让作者得到了新的感悟。(3)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是因为我看见了紫藤萝的辉煌茂盛,触动了内心,停下来观看;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是因为从紫藤萝感受到生命永恒的价值,精神受到了振奋鼓舞,将以新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生活中去。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故答案为:⑴D⑵“凝望”是指目不转睛地看。在文中写出了作者驻足欣赏,细细品味紫藤萝花,与花产生了一次心灵的沟通,得到了全新的感悟。⑶结构上前后照应;结尾点明了作者受到紫藤萝顽强生命力的鼓舞,精神振奋,将以新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生活中去。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明确表达的感情。⑶本题考查文章句子作用的理解,注意结合全文内容,明确前后照应作用。第二问考查句子寓意的把握,注意结合文章主旨的把握体会。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1)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①“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②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中,你觉得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4)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B.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C.“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D.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5)当阿长把《山海经》买来给作者时,作者内心的情感是很复杂的。如果你是作者,会对阿长说些什么呢?【答案】(1)阿长来问时,“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问了,也就对她说了。我认为说与不说一样。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对阿长的关心询问并未放在心上。(2)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看见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时内心受到的强烈震撼比作遇到霹雳一般,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内心受到的强烈震动,“我”被阿长深深打动了,表现“我”当时激动、敬佩、感激等复杂的心情。(3)①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或敬佩与感激)。②朴实,善良,关爱孩子(答两点即可)(4)B(5)有创意,表达清楚流畅,情感真挚。【解析】【分析】(1)阿长问我,“我”却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是“我”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的身上,何况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作者觉得与她多说无益。说明“我”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的身上,只是随便说说而已,表现“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据此分析作答即可。(2)“霹雳”运用比喻修辞,和词语“震悚”一起表现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我”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我买《山海经》,也表现了“我”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和感激之情。(3)①根据“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可知,阿长的神力在何处。这句话是作者对阿长的高度评价,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敬佩和爱戴。②根据未选入文本中的阿长让我过年吃福橘的小事可知,阿长其实是很爱我的,只是她的表达方式让我难以接受罢了,正是因为阿长对我的关爱,不想让我失望,所以才会不辞辛苦为我买为这本书,表现了她的善良和朴实。(4)“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不准确,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只是听到作者经常说起,是模仿作者声音的,因此不是表现阿长的无知,故选B。(5)理解作者对绘图的《山海经》渴念,理解作者对长妈妈买《山海经》的不抱希望和得知长妈妈买来《山海经》的惊讶与感激揣摩即可。故答案为:⑴阿长来问时,“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问了,也就对她说了。我认为说与不说一样。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对阿长的关心询问并未放在心上。⑵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看见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时内心受到的强烈震撼比作遇到霹雳一般,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内心受到的强烈震动,“我”被阿长深深打动了,表现“我”当时激动、敬佩、感激等复杂的心情。⑶①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或敬佩与感激)。②朴实,善良,关爱孩子(答两点即可)⑷B;⑸有创意,表达清楚流畅,情感真挚。【点评】⑴本题考查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落实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读懂要求,按照要求找到得答题的区域,仔细分析关键语句,得出答案。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考生要按照要求进行赏析,注意要结合语句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注意运用常用的答题模式。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熟读文章,找到答题的范围,仔细分析语句及内容,从而得出答案。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⑸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对人物的情感进行表达,要注意表达要清楚流畅,情感要真切。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柳先生的正骨膏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白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育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音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向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向。“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1)请根据提示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填写空缺部分。①________,医治花树;②________;③________,摔缸折花树;④________,________(2)文中多次写颜老爷的那株“花树”,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文中的颜先生这一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4)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故事的结局,请分析这样结局的好处。【答案】(1)花树被炸;少佐求医;为少佐治病;少佐被杀;柳先生就义(2)花树代表了颜老爷的儿子,象征了抗日爱国精神;侧面表现了柳先生医术的高超;烘托了柳先生抗日的决心与爱国之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恪守医生职责,救死扶伤;坚持正义、坚守民族气节、忠心报国。(4)文章结局的设计独具匠心,柳先生先帮日本少佐医治伤腿,再把日本少佐杀死,结局出人意料,震撼人心,发人深思;卒章显志,点明了文章中心,深化了主旨。【解析】【分析】(1)第二至五段写花树被炸,柳先生医治花树。第八段写少佐求医。第九,十段写柳先生为少佐治病。第十八段写少佐被杀,柳先生就义。据此即可完成填空。(2)选文第②段写花树被炸后,花树在颜老爷心里的重要位置,由此可分析出花树的代表意义和象征意义;第③段写柳先生医活了被炸断的花树,侧面表现了柳先生医术的高超;第⑧段写颜老爷摔花树,推动故事情节。(3)柳先生治好了被炸断的花树和日本少佐的断腿说明他医术高超;柳先生耐心给伤者治病且愿意给日本少佐治疗断腿,以及最后一段柳先生回答给少佐医伤的原因时所说的话,体现了他医德高尚,恪守医生职责,救死扶伤;柳先生杀日本少佐以及他解释的这样做的原因,说明他是一个坚持正义、坚守民族气节忠心报国的人。(4)从情节的发展来看,本文的结尾可谓是出人意料,道出了柳先生亲手杀死自己医好的病人的原因。而正是这一出人意料的结局,又将柳先生的高贵的爱国情展示无遗,从主题的角度来说,是为表现并深化主旨服务。故答案为:⑴花树被炸;少佐求医;为少佐治病;少佐被杀;柳先生就义;⑵花树代表了颜老爷的儿子,象征了抗日爱国精神;侧面表现了柳先生医术的高超;烘托了柳先生抗日的决心与爱国之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⑶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恪守医生职责,救死扶伤;坚持正义、坚守民族气节、忠心报国;⑷文章结局的设计独具匠心,柳先生先帮日本少佐医治伤腿,再把日本少佐杀死,结局出人意料,震撼人心,发人深思;卒章显志,点明了文章中心,深化了主旨。【点评】⑴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解答本题先要根据题干提示,确定答题区间,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答;⑵本题考查事物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分析。解答本题要回归原文,关注选文所有与“花树”有关的情节;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人物特点要根据选文中人物的言行来思考;⑷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赏析。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可从情节、主题、手法情感等角度加以分析。结合本文的结尾段内容来看,可从情节角度和主题角度思考作答。从情节的发展来看,本文的结尾可谓是出人意料,道出了柳先生亲手杀死自己医好的病人的原因。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老海棠树史铁生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就不能劳驾你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学上班,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海市县(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阶段练习(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四年级数学(除数是两位数)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 高三地理第一轮教案-中国地理
- 山西省大同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八年级物理(含答案)
- 低音吉他产业运行及前景预测报告
- 头发护理咨询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宠物用除虱梳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勺形铲餐具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Unit 1 Section A (1a-2d)随堂练习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3 Section A 测试卷
- 《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海尔公司为例(论文)9500字》
- 跟管钻孔法施工方案
- 重庆市普通中小学课程计划
- 酒店项目投资测算模型
- 《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交流展示课ppt课件(完美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必读书目快乐读书吧
- 北师大四上数学期中复习(个人整理)课件
-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分数的初步认识 课件(共16张ppt)
- 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申报书
- 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料全套表格
- 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119)
- 2022年广西南宁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