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代西州水水墓的初步研究
30多年前,崔璐讨论了唐朝西域土地制度的实际情况。他在《高昌县条约区域内土地和运河名称志》和《高昌县附近方圆10英里范围内的土地和运河规划图》中列出了该区域。近年来,笔者在西村元佑文和孙文的基础上,继续对中古时期西域东部地区的水利设施进行研究,撰写了一批系列文。首先,考证了高昌国时期的水渠。其次,考察唐代新兴谷水系,也就是唐代高昌城周水渠网络。指出,孙文所列高昌城周水渠,城北9条,城东17条,城西16条,城南9条,简单相加似乎有51条,但“1条水渠环绕高昌城,出现在城北、城东或城西,这条水渠不能算作2条,或者3条,而只能算作1条”,因此,除去同名重复计算者,实际应为38条水渠笔者发现,除了补充“新”水渠之外,以所谓“新材料”核查孙文和西村文已列水渠,也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做学问讲究的就是“穷尽”材料,而且,这些以往未曾利用的材料,确实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有用的信息;另外,在补充新材料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挖掘前人所引材料中未曾利用的信息,充分利用史料的价值,同时,还可以考察前人所做工作的准确性,纠正其中错讹或疏忽,以便结论更加可靠、可资利用;而且还可以考察西村文与孙文所载水渠道里上的异同,此前笔者主要关注的是二者有关水渠名称的异同,看是否有不同的水渠,也就是水渠的数量问题。上述即是笔者撰写本文的缘由。由于唐代新兴谷水系的材料较多,水渠网络较庞大,因此,拟分作几篇论文分别进行考察。本文仅考察其中的八条水渠。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新”材料,只是相对于30多年前西村、孙文未及见或疏漏者,实际上是已发表了二十多年的吐鲁番出土文书,及少量最新出土的文书。下文即是对其中八条水渠的考证。一、石勉渠某堰石模型的时间和土地孙晓林列表,石宕渠在高昌城北二里(阿斯塔那42号墓64)、三里(大谷1243),城东一里(阿斯塔那103号墓20/2(a))、二里(大谷2865)、四里(大谷2855、2913)、五里(大谷1376)。西村元佑列表,石宕渠在城北二里,城东二里、四里,但未举证据。西村所列与孙文所列无异,唯里数约少,其所据应为大谷文书,不赘。查孙文所引文书,其说不误,然未提及其年代,今补之。按池田温先生将76件有关退田的大谷文书拼合成1件《唐开元二十九年前后(741)西州高昌县退田簿及有关文书(付开元二十五年文书)》查阿斯塔那103号墓20/2(a),整理者定名为《唐贞观某年西州高昌县范延伯等户家口田亩籍》。题解称:“本件纪年已缺,内称‘世业’,不避太宗讳,故当作于贞观时。”综上所述,石宕渠在太宗贞观年间已经出现,中经高宗时期,至玄宗开元年间,即公元640年至741年左右,至少已存在百年时间。今所见,记载石宕渠的文书还有9件,按内在关联,可分为五组。第一组是阿斯塔那10号墓所出2件孙沙弥子夏田契约,节引如下。《唐龙朔元年(公元六六一年)孙沙弥子夏田契》:前件首标明这是龙朔元年(661)的夏田契,后件首残,不明时间,但整理者谓:“本件无纪年,同墓所出唐代有纪年文书最晚为龙朔元年(六六一年)孙沙弥子夏田契(见下件),孙沙弥子与本件夏田人同为一人,且两契拆自同一双纸鞋,龙朔元年的前一年显庆五年(六六O年),可能是本件立契之年。显庆六年二月改元龙朔,当时不可能预见次年改元,所以契内写作‘要迳六年壹年佃种’。但也可能‘六年’指永徽,此契立于永徽五年(六五五年)。今排在永徽之后,龙朔之前。”可知2件都是7世纪50-60年代的文书,与上举《唐西州高昌县授田簿》的时间相近。这2件文书都未载石宕渠的方位、距离,但是,笔者认为值得思考的是,孙沙弥子作为武城乡人,为何租种石宕渠旁田地?而且,这里有两张契约,先后租种的都是石宕渠边田地(一为宁昌乡人董尾柱石宕渠旁口分常田贰亩第二组是阿斯塔那501号墓所出2件石宕渠堰头牒和阿斯塔那35号墓所出1件举钱契约。先看前2件石宕渠堰头牒。《武周(?)西州高昌县石宕渠某堰堰头牒为申报当堰见种苗数及田主佃人姓名事》:在第1件文书中,第2、4、5行的朱书“平”字,是“太平乡”的省称,第3行朱书“顺”字,是“顺义乡”的省称在第2件文书中,残存2行,仅知石宕渠名和田主安莫列二亩数,而朱书“顺”字说明,紧邻安莫列的某田主或佃人或自佃人是顺义乡人。由此可知,石宕渠某堰的田地有太平乡人和顺义乡人租佃或自佃,所种庄稼为“床”。文书的时间在武周时期。关于堰头文书,有学者称之为“佃人文书”。见周藤吉之先生《吐鲁番出土佃人文书的研究——唐代前期的佃人制》这一组第3件文书是《武周长安三年(公元七O三年)曹保保举钱契》,略载:1长安三4利:如史须钱之6来8代知。两和立契,画指为信这件举钱契中的钱主史玄政,就是石宕渠某堰头牒中的佃人、自佃人史玄政,因此,我们把这3件文书归为一组。在这件契约中双方约定,顺义乡人曹保保向史玄政借钱,如到期“延引不还,及无本利钱可还,将来年辰岁石宕渠口分常田贰亩,折充钱直”抵押给史玄政。在上举石宕渠堰头文书中我们看到,史玄政在石宕渠此堰内有一段自己的土地(“自佃”可以说明之),他又至少租种了堰内另外两家的土地(其中一段也有可能是自佃,因文书残,不明确)。在这件契约中,他又设法把曹保保家石宕渠旁的土地搞到手。他的这种做法,至少可以说明三点,一是将耕种土地集中到石宕渠边的努力,这与孙沙弥子的做法如出一辙;二是石宕渠田地价值高,值得拥有。在目前所见有关石宕渠土质等级的记载中,这里的土地基本上都是“常田”,如曹保保家的石宕渠贰亩口分田是“常田”,孙沙弥子租种的两家石宕渠田也都是“常田贰亩”,宁和才等户手实中也有“石宕渠二亩常田”(详下)。常田不仅土质肥沃,而且数量较少。西村元佑先生说:“部田远比常田多,常田为一,部田则为常田的二点四六倍。”第三组是阿斯塔那506号墓所出两件寺院帐。1件是《唐马寺田亩帐》,第5行载“田八日崇福寺入石宕这两件寺院田亩帐都记载了崇福寺租种某寺石宕渠田地和交纳租粮之事,只是第1件残缺,未保存下来交纳粮食的细节。第2件谓某寺院管常、部田总陆拾亩陆拾步,出租壹拾捌亩陆拾步常田,以下第4—9行是出租对象和交纳的粮帐,其中第8行就记载了崇福寺租种石宕渠一亩一百步,交床壹硕壹?的情况。这两件文书同出阿斯塔那506号墓,又都记载了崇福寺租种的情况,看来,某寺就是马寺,只因文书首残,某寺未留下名称而已(有关这个问题,我们在有关张渠的一节中还要讨论)。这两件文书都未记载石宕渠的方位等细节,但后件所谓“唐大历六年(公元七七一年)”却是有价值的,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有关石宕渠最晚的记载,比前所见开元二十九年(741)晚30年,把石宕渠存在的时间也推后了30年。第四组实际上是1件,这就是斯坦因在高昌故城遗址所获文书马伯乐332《唐西州给田簿》。其第5行载“□□壹亩城东三里石宕渠东赵龙侧第五组也是1件,即阿斯塔那35号墓所出《武周载初元年(公元六九O年)西州高昌县宁和才等户手实》。其第三片第11行载:“一段二亩常田城北二里石宕渠东魏盲欢西道南郑愿海北郑欢台。”以上一共考察了16件有关石宕渠的文书(包括孙文所引)。总体来说,石宕渠在唐代贞观年间(640-649)已出现在文书中,以后,高宗龙朔年间(661-663)、武则天载初元年(690)、长安三年(703)、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直至代宗大历六年(771),约一百三十多年时间又多次出现在文书中,不仅历时较长,而且出现次数较多,说明这条水渠在当时是一条比较重要的水渠,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过比较大的影响。事实上,石宕渠存在的时间比上述时间早,在高昌国时期已经存在。笔者曾经指出,有3件文书记载了高昌国时期的石宕渠,时间“从延和八年(609)至延寿四年(627)”,“所以说石宕渠在高昌国时期已经建成并使用。”二、张渠的土地和收入孙晓林列举张渠在城北二里(大谷2916),西村列表在城北一里(未举证据)。查大谷2916,名《西州高昌县给田文书》,第9行载“大女汜政念剩退半亩常田城北二里张渠”今所见,还有8件文书记载了张渠的信息。这8件中,有3件是租佃契约,即阿斯塔那4号墓所出《唐龙朔元年(公元六六一年)左憧憙夏菜园契》,略载“龙朔元年九月十四日,崇化乡人左憧憙于同乡人大女吕玉与上举契约有关的是阿斯塔那4号墓所出《唐总章元年(公元六六八年)西州高昌县左憧憙辞为租佃葡萄园事》,其载:这件文书中的左憧憙,即上引契约中的租佃人左憧憙。在这件辞中,左憧憙申诉,他先前租佃“旧主”赵回的张渠葡萄园,这个葡萄园大约易主了(有旧主,就有“新主”,所谓“屯桃人”是否与屯田有关,不详),担心新主不再租佃给他,因此向县司请求公验证明,以保证拥有这块葡萄园的租佃权力。从这个陈辞来看,左憧憙非常看重这块葡萄园。这个墓葬共出土了17件有关左憧憙放贷、租佃、买奴等契约,其中有关租佃的共5份,除2件因残缺不详所租田地之外,其余3件都是租佃张渠边菜园和葡萄园的文书,说明左憧憙也是在为集中张渠边的土地而努力。另外,张渠在城北一里、二里,不仅相对靠近水源(高昌城水源在城北二十里的新兴谷,由满水渠主干渠引到城的四周),而且离城较近,便于出行农作,同时,张渠的土质较好,目前我们所见到的,不是常田,就是菜园、葡萄园(蔬菜、葡萄是经济作物,经济价值较高。土地情况见上引文书及下引宁和才手实等),这些都应是左憧憙热衷这块土地的原因。另外4件文书,1件是大谷4382《西州高昌县退田文书》,其载“吕申住剩退”的田亩,有“壹1件是阿斯塔那35号墓所出《武周载初元年(公元六九O年)西州高昌县宁和才等户手实》,有5处记载了张渠。第六片户主康才宝的手实载“一段一亩一白(百)八十九步菜城北一里张渠东曹善慈西高信行南荒第2行“张”字后所缺应是“渠”字。这5处都记载了张渠在城北一里,张渠田地为菜园或葡萄园。1件是阿斯塔那506号墓所出《唐大历六年(公元七七一年)某寺田园出租及租粮破用帐》,第6行载:“张渠地半亩,麦粟陆?,各半。王德实。”前面我们在讨论石宕渠时已引这件文书并指出,第3行记载“壹拾捌亩陆拾步出租并常□(田)”,第4—9行记载的是出租对象、田亩数和所收租粮。这里则是王德实租种该寺院张渠地半亩,此半亩地也是常田。但未详方位和里数。1件是阿斯塔那35号墓所出《唐永昌元年(公元六八九年)西州高昌县籍坊勘地牒》,载“一段八十步菜城北二里张渠东唐隆仕西牛义感南道北白海德”,记载张渠在城北二里,与孙文所说吻合。后举5件文书中4件有时间,一在总章元年;一在永昌元年,文中谓当时的勘查结果与垂拱二年的籍坊记载相同,也就是说,垂拱二年也有关于张渠的记载;一在武周载初元年;一在大历六年。综观这8件文书,6处记载张渠在城北一里,1件记载张渠在城北二里,相比孙晓林和西村所说,各增加了一点里数信息,但更多的是补充了证据。看来,张渠是一条在城北流淌的南北纵向的小水渠,流程十分有限。孙晓林的示意图作东西向水渠是不准确的。而对于这条水渠的时间,我们则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唐龙朔元年、总章元年、总章三年、垂拱二年、永昌元年、武周载初元年、武周长安三年与大历六年这8个时间点共一百一十年间,我们都看到了有关张渠的记载。事实上,张渠也不是唐代开凿的,而是高昌国时期已经存在这里记载了连相忠和马口麻分别从马寺主惠岳边租张渠旁之田(一租“张渠常田叁亩”,一租“张渠口陆亩”)。整理者在注释中介绍说:“本件写在《高昌延昌三十八年(598)参军张显口租葡萄园券》背面,上距延昌三十八年最近的‘乙丑’岁为高昌延和四年。”(同注34)可见高昌国时期已有张渠。笔者认为,这里的张渠田主马寺,就是唐代的马寺。前所引阿斯塔那506号墓出有多件唐代马寺文书,如《唐马寺田亩帐》及《唐大历六年(公元七七一年)某寺田园出租及租粮破用帐》(某寺即马寺,引文及说明均见石宕渠节),此墓是马寺尼法慈为其父张无价修建的。高昌国时期的马寺不仅与唐代的马寺同名,而且拥有的张渠田地也是相同的,可见二者是同一个寺院。也就是说,高昌国时期马寺拥有的张渠田亩,与唐代马寺拥有的张渠田亩是一脉相传的,张渠为高昌国马寺和唐代马寺所利用是一以贯之的。三、大谷文书集成本件,据唐周载其为孙晓林列表枣树渠在城西五里(大谷2389、2865、1200,阿斯塔那152号墓:38)、七里(大谷2384、2361、1191、1200、3399、3397)、八里(大谷2376)。西村列表同,唯未举证据。查孙表所列大谷文书2361、1200、3399、3397,皆收入池田温先生《唐开元二O年代(732-741)西州高昌县城西枣树渠户别部田簿》(49件大谷文书拼合)查孙文所列大谷2389、2384、2865、2376,分别收入池田温先生《唐开元廿九年前后西州高昌县退田簿及有关文书(付开元廿五年文书)》(76件拼合)及《唐开元廿九年西州高昌县给田簿》(64件拼合)之中。前件记载枣树渠在城西五里、七里、八里的各1见,后件记载枣树渠在城西五里、七里的各1见。孙文所列大谷1191有误。查《大谷文书集成》壹,编号1097-1198的大谷文书都是回鹘语文献。池田温先生将有关枣树渠的文书都收入上引3件拼合的文书中(即“枣树渠户别部田簿”、“高昌县给田文书”、“高昌县退田文书”),估计这件文书也收入其中而不会遗漏。查阿斯塔那152:38,整理者定名为《唐贞观某年高昌县给田牒》,载“城西五里枣树渠”。整理者称:“本件无纪年,第三行‘世业’不避唐太宗讳,当为贞观年间文书。有朱印数方,印文为‘高昌县之印’。”笔者查,本墓出有8件文书,墓解称:“本墓为合葬墓。男尸先葬,其纸鞋上拆出二二至二六号文书,有纪年者为高昌延昌六年(公元五六六年)至延昌卅四年。女尸后葬,其纸鞋上拆出二七、三一至三八号文书,有纪年者为唐贞观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可见整理者断为贞观年间不误。今所见,还有3件文书记载了枣树渠。一件是阿斯塔那35号墓所出《武周张众护田亩帐》,第6行载“右得张众护田廿九亩一件是同墓所出《武周载初元年(公元六九O年)西州高昌县宁和才等户手实》,第三片户主翟急生手实略载:13、15行两处记载了“城西七里枣树渠”,而且这两段4亩枣树渠田都是三易部田。一件为阿斯塔那506号墓所出《唐大历六年(公元七七一年)某寺田园出租及租粮破用帐》,第11行载:“高宁城一亩常田左部十亩九亩胡虏渠九亩枣树渠。”根据本件第10行所谓“从上述所有文书来看,枣树渠在贞观年间(在此地应为640-649年)已经出现,武周载初元年、武周证圣元年(695)后有相关记载,开元二十年代(732—741),则较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至大历六年,依然发挥作用,至少存在了一百三十多年。最初见到它,是在高昌城西五里,以后在城西七里、八里都见到它,而以七里出现的频率最高,几乎是五里和八里的数倍。如果从保留下来的文书记载的数量来看,枣树渠浇灌的土地比较多,目前所见已有40多块田地,是保留至今有关水渠与耕田关系的最多的记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条水渠的作用是最大的,因为该渠离城较远且流程不太长,而且,该渠两旁的土地很贫瘠几乎都是部田。西村先生说:“只要是坐落在城西五至八里的枣树渠的土地,那末其田种都是部田……而且几乎都是三易田。表明属于枣树渠的土地整个来说都很差。”(后又说:“在枣树渠虽然常田很少,但还是有过的。”)四、阿斯塔那渠概述孙文所列杜渠在城北一里(阿斯塔那103:—八/五a),城西一里(大谷2863),城南一里(大谷1243、2867)、二里(阿斯塔那42号墓:五五)。西村列表杜渠在城西一里,城南一里。查大谷文书,孙列无误。又,大谷2863、2867收入池田温先生《唐开元廿九年前后西州高昌县退田簿及有关文书(付开元二五年文书)》(76件拼合)中,大谷1243收入池田温先生《唐开元廿九年西州高昌县给田簿》(64件拼合)中。查阿斯塔那103:一八/五a,整理者定名为:《唐贞观某年西州高昌县范延伯等户家口田亩籍》,略载:这里二行“杜”字后皆残,所残应是“渠”字,即城北一里有杜渠,孙文判断无误。整理者称:“本件纪年已缺,内称‘世业’,不避唐太宗讳,故当作于唐贞观时。”查阿斯塔那四二:五五,整理者定名为《唐西州高昌县授田簿》,第4片第27行:“□□二亩常田城南二里杜渠东陈寺西渠南员海祐今所见,还有7件文书记载了杜渠。这7件中4件可为一组,其余则是散见文书。先看散见者。阿斯塔那35号墓所出《武周载初元年(公元六九O年)西州高昌县宁和才等户手实》,第二片略载:这件武周载初元年的文书,两处记载了“城南杜渠”,且均为常田。阿斯塔那36号墓所出《唐高昌县史成忠帖为催送田参军地子并这件文书提到杜渠,然无方位里数,亦无时间。但笔者在考证“田参军”时指出:“这是一件催送职田地租帖。职田的主人即是‘田参军’。此田参军大约有六十亩职田阿斯塔那239号墓所出《唐景龙三年(公元七〇九年)十二月至景龙四年(公元七一〇年)正月西州高昌县处分田亩案卷》,数处提到杜渠还有4件是阿斯塔那506号墓所出寺院文书,可视为一组。《唐马寺租地帐》第3—4行载“租杜渠菜地总之,杜渠在贞观年间(640-649)已经出现,以后,武周载初元年、中宗神龙元年、景龙三年至景龙四年(709—710)、玄宗开元二十九年,以及代宗大历六年又陆续出现在文书中,可知杜渠起码存在了一百三十年。杜渠距离高昌城较近,在紧挨高昌城的1—2里之处,并从北向西到南,环绕高昌城的三个方向,应该是与高昌城居民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一条水渠。杜渠田地的有一般老百姓均田,也有官吏的职田,如西州都督府的田参军的职田,还有寺院的寺田,如马寺的田产。田参军的职田是“一段九亩”集中连片的大块田地,在西州高昌县常见的分散小土地(多为半亩、一亩、二亩)的背景下是非常罕见的。寺院占有的杜渠田地,也有数块之多。职田、寺田集中在杜渠,不仅与杜渠的地理位置较好,离城较近有关,而且与其土质较好有关。我们见到,这里多为常田和菜园。五、《唐高昌县史成忠帖》所作的本孙文列樊渠在高昌城南二里(阿斯塔那119:3)、三里(大谷2863)。西村文列樊渠在城南三里。查大谷2863,第6行载“一段柒拾步常田城南三里樊渠”,孙文所列不误。此件收入池田温先生《唐开元二九年前后(741)西州高昌县退田簿及有关文书(付开元二五年文书)》(76件拚合)中。查阿斯塔那119:3,整理者定名为《唐西州高昌县手实》,第3行载“□□□今所见,还有5件文书载有樊渠。1件是大谷3743《土地制度关系文书》,引如下:(前欠)第1行“南”字前残,从1-3行的行文来看,“□”应是“城”字。“贰亩樊渠”,图版很清晰,辨识不误,但按道理,并比照第2、3行方位“南”、“北”之后接道里数“壹里”、“廿里”,则“贰亩”应为“贰里”之误。1件是阿斯塔那36号墓所出《唐高昌县史成忠帖为催送田参军地子并1件是阿斯塔那239号墓所出《唐景龙三年(公元七O九年)十二月至景龙四年(公元七一O年)正月西州高昌县处分田亩案卷》,在这件有关土地分配的家族纠纷中我们得知,严令子家族有“常田十亩已上”,其中有二块樊渠的土地,分别为樊渠二亩半,樊渠二亩1件是阿斯塔那506号墓所出《唐田亩佃人名簙》,载:这里记载了二段樊渠田亩及佃人和租粮,没有其他新信息。估计也是大历六年(771)马寺田亩帐的碎片。1件是同墓所出《唐大历六年(公元七七一年)某寺田园出租及租粮破用帐》,在某寺(应即马寺)所出租的壹拾捌亩陆拾步常田中,有二段樊渠田,一为“樊渠地六亩,总之,有关唐代樊渠的记载,目前所见最早的是唐中宗神龙元年左右的文书。以后,在唐景龙三四年间(709—710)、玄宗开元二十年代(732—741)、大历六年的文书中,又陆续看到樊渠的记载,仅从唐代文书来看,似乎樊渠出现得较晚,但这只是相关材料保留得较少而造成的印象,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樊渠在高昌国时期已经存在。笔者曾经指出,阿斯塔那152号墓文书所出《高昌延昌三十四年(公元五九四年)吕浮图乞贸葡萄园辞》、阿斯塔那153号墓所出《高昌夏某寺葡萄园券》都记载了高昌国的樊渠。有关问题见拙著《西域高昌国的水渠考》,此处不赘。樊渠的流程似乎很短,目前仅看到城南二、三里有樊渠。孙晓林示意图所绘樊渠,是在城南紧接满水渠,从西向东再折向南,连接马堰渠的一条直角型水渠。但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材料,只有城南二、三里从北到南这一段纵向流向,并无东西向这一段流程;至于马堰渠,我们认为也不是东西横向的水渠(详下)。所以,这条水渠在示意图中的位置,还需要重新考虑。樊渠的田地土质比较好,就目前所知,其田地的等级都是常田,与城西枣树渠正好相反。而且,就目前所知,拥有樊渠田的主要是官员和寺院。官员田参军在樊渠有6块田地,而且一块有12亩之大,在西州是罕见的。这个寺院也不是一般小寺院,而是古老的大寺院马寺。此寺在高昌国时期已经存在,唐代大历年间仍然红火,不仅存在了一百多年,而且田产颇多,范围涉及高昌城、酒泉城和高宁城,以及高昌城的东、南、西、北(它所拥有的左部渠田在城东,樊渠田在城南,枣树渠田在高昌城西,张渠田在城北,杜渠在城北、西、南)。其田地甚至租佃给其他寺院(如崇福寺)耕种六、马渠的统一命名学者称呼马塠渠的名称很多,共有4种,即:“马逃?渠”(见《大谷文书集成》壹136页有关大谷2916的释文);“马堆渠”(见《大谷文书集成》壹90页有关大谷2376的释文);“马堰渠”(见《大谷文书集成》壹33页有关大谷1242的释文)。而池田温先生将大谷2916、1242、2376分别收入《唐开元廿九年(741)西州高昌县给田簿》(64件)和《唐开元廿九年前后(741)西州高昌县退田簿及有关文书(付开元廿五年文书)》(76件)之中,统一释作“马堆渠”查大谷2376(Ⅱ),有“此渠名称很多,是因为书写潦草,辨识者辨认不同所致。笔者很赞同池田先生将这些水渠视为一条水渠,并统一名称的做法,但是认为,视为“马塠渠”更准确。因为查图版,“逃”或“堆”或“堰”都不准确,唯“塠”字更接近原文。另外,以上作者根据的都是大谷文书,而后来,吐鲁番又出土了几件记载该渠的文书,其字迹更清晰,皆作“马塠渠”,可以从之。以下引之。阿斯塔那230号墓所出《唐西州高昌县残籍》存3行,第2行载“一段壹亩永业部田三易城南五里马塠渠东崇福寺西至渠”。整理者称:“本件‘一段’数字不用大写,应在开元前。又本件内记‘城南伍里马塠渠’及‘崇福寺’皆在高昌县境。”阿斯塔那35号墓所出《武周载初元年(公元六九O年)西州高昌县宁和才等户手实》则有4处记载了“马塠渠”。第一片记载,宁和才家有“一段一亩《新获》2006年征集品也有马塠渠的记载,见《唐天宝六载(七四七)五月交河郡史小磨等佃田青苗计会文书》:(前缺)这件文书虽有残缺,但字迹清楚,“马塠渠”的名称很清晰。其格式也很明显,但与周藤吉之总结的四种佃人文书的形式却不一样总之,以往学者识别马塠渠的名称很多,共有4种,但实为一条渠,应统一名为马塠渠。在文书中最早看到马塠渠是在武周载初元年(690),以后,开元年间有关它的记载较多起来,天宝六载(747)则是目前所见有关马塠渠的最晚的时间。相信马塠渠存在的时间绝不仅有五六十年。从出土文书中可见,马塠渠在高昌城南一(或二)、三、五里之处看到它,说明它是一条南北纵向的水渠,与满水渠平行。但二者不同的是,满水渠是南北纵向穿越高昌城的主干水渠,而马塠渠是在城南纵向流淌的支渠或子渠。马塠渠也有可能流向了城西五里之处,也有可能流向了城东。孙文将它绘成东西向的横向水渠,未反映已知部分,是不准确的,绘图成两条水渠更不可取。但这都是史料难以识别,学术界认识不统一造成的。七、唐西州高昌县的适用文书孙文列表榆树渠在城北七里(大谷1224、3068),城西三里(阿斯塔那103:18/5a,20/2a/三a)、五里(大谷2867、阿斯塔那152:38)、七里(大谷2867、2870、阿斯塔那二七:三六——三九)。西村列表榆树渠在城北七里,城西七里。查大谷文书,孙文所列不误。又,所列大谷2867、2870、3068皆收入池田温先生《唐开元廿九年前后(741)西州高昌县退田簿及有关文书(付开元廿五年文书)》(76件)中。在此文书中,城西七里榆树渠凡2见,城西五里凡2见。孙文所列大谷1224收入池田温先生《唐开元廿九年(741)西州高昌县给田簿》(64件)中,榆树渠凡1见。阿斯塔那103号墓载有榆树渠的是《唐贞观某年西州高昌县范延伯等户家口田亩籍》。这件文书共存5片,其中第1、2、3片皆载“城西三里榆树渠”。整理者称“本件纪年已缺,内称‘世业’,不避唐太宗讳,故当作于唐贞观时。”今之所见,还有1件载有榆树渠,这就是阿斯塔那105号墓所出《唐西州高昌县残籍帐》,但这件文书上半截残,第2行仅存“榆树渠”三字综合上述所有文书可知,榆树渠在贞观年间(640—649)已经出现,至开元四年、开元二十九年依然得见,至少存在了百年时间。有关榆树渠的信息并不多见,仅有11处记载了它,相比石宕渠、枣树渠的“知名度”可谓相差甚远。这虽然有偶然因素在其中(指保存下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七校联合体2025年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黑龙江哈尔滨市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宣传和传播课件
- 2025版智能车库租赁与新能源物流车辆停放合同
- 2025版办公室装修合同(含艺术装饰品定制)
- 二零二五版智能校巴租赁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消防设施安装工程合同书
- 2025版仓储物流场地租赁与配送服务合作协议
- 2025版朝阳区校园保安服务与消防设施检查合同
- 2025版高校附属企业博士专家聘用合同模板
- 组织行为学全套课件(罗宾斯版)
- 胃癌D根治术后护理查房
- 2019第五版新版PFMEA-注塑实例
- 安保安全隐患排查记录表
- 良好卫生规范(GHP)
- (完整版)食品安全自查、从业人员健康管理、进货查验记录、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保证食品安全规章制度
- GB/T 4945-2002石油产品和润滑剂酸值和碱值测定法(颜色指示剂法)
- GB 8109-2005推车式灭火器
- 危险品上船确认27条说明课件
- SMC气动基础培训课件
- 六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