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性标准在侵权责任法中的适用_第1页
强制性标准在侵权责任法中的适用_第2页
强制性标准在侵权责任法中的适用_第3页
强制性标准在侵权责任法中的适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强制性标准在侵权责任法中的适用

在法律意义上,法律基准是指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在统一和重复使用的规范性文件中总结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的总结。根据我国《标准化法》的相关规定,“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为强制性标准”。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6条中的产品安全标准以及《食品安全法》第19条中的食品安全标准皆属之。我国《侵权责任法》第41条规定,因产品缺陷造成他人损害,成立生产者产品责任。《产品质量法》第46条则对其中的“缺陷”进行了明确定义,即“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然而,对以上规范的理解和适用不无疑议,集中体现在相关强制性标准的效力认定和适用范围,以及与此相关的举证规则上。例如,在“史某、蔡某诉黄某、卢某、中山市某电器卫厨有限公司产品责任纠纷案”该案中双方当事人的争议焦点在于,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的产品是否具有缺陷。而两审法院的分歧为,符合强制性标准这一情节对于产品责任的承担范围有无影响。由此引发思考的是:侵权法领域中,强制性标准的法律地位是什么?继而,在侵权责任的判定中具体会产生何种影响?围绕以上问题,本文将从强制性标准的规范性分析入手,讨论其在侵权责任司法裁判中的一般效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产品责任相关法律条文之解释,探寻其内在机理中强制性标准之法律坐标。二强制性标准的法律属性与司法效用法治国家和国家治理具有共生性、同构性与统一性特点,在民法领域中,当拟对某一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却缺乏足够的专业资料做一界定时,需要通过引致条款和转介条款的方式,寻求其他法部门的支援。行政主管部门基于其日常职能,能较好的形成科技、政策、社会之间的联动。其据此所制定的技术规范性文件往往更能准确反映出该规范领域的事实结构,故常被民法借助于个别条款中,以达到更为妥当的规范效果。其具体表现为对不确定概念之填充,或对法效果之适用条件的框定。但该影响的一般路径和合法界限如何?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公布的《裁判规范规定》,可以在民事裁判中直接适用的规范,即民法的规范法源,包括法律、法律解释、司法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前述列举之外,“根据审理案件的需要,经审查认定为合法有效”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只能充作裁判说理的依据。三强制性标准在产品缺陷认定中的作用———《产品质量法》第46条之展开(一)产品缺陷认定标准的缓和路径:非“是否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1.“实质双重标准说”的产生与弊病在以“商品本身法则”为核心的严格责任体系下,产品“缺陷”之认定是构成侵权法中产品责任的关键。对于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6条所界定的缺陷要件,通说认为分为一般标准和法定标准。人们通常对产品安全性的合理期待为一般标准,国家和行业针对某些产品所制定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则为法定标准。依该法条之字面表达,大多学者理解为,有法定标准的适用法定标准,无法定标准时则适用一般标准。2.对相关修法意见的讨论实践中,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的产品,亦可能危及人身、财产的安全,由此受损的受害人却无法获得赔偿。例如在“刘文红诉三菱帕杰罗V73制动失灵致害案”中,针对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有学者对《产品质量法》第46条提出立法上的修改建议。由梁慧星主持的《民法典草案建议稿》中认为:对46条后半段采反对解释,可得出“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为不存在缺陷”的结论,则生产者可以通过证明产品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而免责,受害人却无法通过国家赔偿法、意外损害补偿基金等侵权法之外途径获得补偿,导致不合理之后果。因此,参考比较法上的经验,建议删去46条后半段,仅保留“不合理危险”标准。与之不同的意见,如王利明主持的《民法典学者建议稿》中提出,在第46条中添加能够证明相关标准不能保证产品不存在缺陷时的“除外条款”。3.作为司法缓和路径的“形式双重标准说”为缓和对《产品质量法》第46条僵化适用所带来的法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张力,法院开始在个案中否定法定标准在判断缺陷过程中的实质作用,以驳回产品生产者的免责抗辩。在“昆明金星啤酒有限公司与王清华等产品责任纠纷案”中,通过对缺陷概念进行目的性扩张,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符合强制性规定的产品致损不可诉现象,有利于在个案中追求实质正义的实现。但在法院说理中,普遍缺少对内存于第46条中的法评价之决定性要素的充分论证,无法有力说明为何赋予部分非“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以“具有不合理危险”的法效果,以致其正当性基础存疑。法定标准和一般标准之间的适用关系如何?被告是否可以产品“合规”为责任成立上的抗辩?若不能,那么强制性标准在缺陷判定环节的实质作用是什么?随着现代风险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标准化事业的推进,因“合格”产品致损所生纠纷大量涌现,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适用不一,直接导致同案不同判的现象频频发生。(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的合理性“法官在判案时最常用到的首先是规则。”1.不合理的危险是产品缺陷的实质内涵产品缺陷是产品责任的核心要素,没有缺陷,就无所谓责任。因此,缺陷的认定标准理应与产品责任之规范目的相契合。现代产品责任制度旨在合理分配工业化生产的发展所带给消费者人身、财产上的风险而构建。然而,在特定的环境或使用方法下,所有产品都可能对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害,即事实上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危险”。2.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推定为具有不合理危险那么,如何理解第46条后半段内容?可以从该规范的制定目的中寻得端倪。我国《产品质量法》条文释义中指出,该条是从方便对缺陷产品的认定的角度出发作出的规定,“产品不符合强制性标准,即为违法产品。这种违法产品一旦进入市场就有可能给消费者造成人身、财产上的损害。”故将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认定为缺陷产品。据此可知,由于强制性标准是保证产品安全性的最低要求,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往往会导致使用者人身财产受损,因此推定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具有不合理危险。依“相同事物应为相同处理”之原则,对其赋予具有不合理危险的产品相同的法效果,即认定为缺陷,进而导致生产者的产品责任。如此规定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方便司法实务中的操作,通过提供一个明确可参照的标准来避免法官对“不合理危险”概念的不当解释,并指示适用者,应将“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视为缺陷产品的一个事例。因此,应将第46条解释为:“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不符合该标准视为存在不合理的危险。”3.产品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是存在缺陷的充分非必要条件这种法律推定是否可以推翻?如前文所述,基于强制性标准对产品生产活动的强制约束性,为维护其实效,同时配合产品责任之规范意旨,显然不允许被告通过反证而推翻。因此,产品不符合强制性标准,则必然是存在缺陷,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那么,前者是否为后者的必要条件?首先需对不合理危险之内涵予以界定。依《产品质量法》立法释义,产品在通常使用时不应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性态。此处的“不合理”,是指未满足与一般消费者预期或相关规定用途有关的明示、通常隐含、或必须履行的要求或期望。产品强制性标准是旨在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的技术规范,消费者亦会基于其对相关产品生产活动的强制拘束力,建立对产品安全的稳定期待。在此意义上,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期望。但是,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强制性标准的依据并非一般社会经验,而是一定阶段、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水平,具有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和局限性。此外,强制性标准作为行政法意义上的行为规范,其更多是出于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统一管理的目标,而非保障私人之民事权益。故产品强制性规范的相关要求与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性之一般预期不是全然对应关系,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当然可能具有“不合理危险”。因此,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是存在缺陷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则依形式逻辑的要求,不可对产品责任法第46条的后半段内容直接采反对解释,即不能得出没有“不符合强制性标准”就没有“缺陷”的结论。基于以上三点,可以明晰强制性标准在产品缺陷认定中的具体作用,进而寻得当前司法实践中“形式双重标准说”之正当化依据。当强制性标准作为一种法律事实或证据在产品责任裁判中出现时,可产生初步推定效力,并继而影响举证责任的分担。四生产者的归责性当消费者因使用产品而产生人身、财产上的损害时,生产者并不能以“产品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为由,对抗产品责任的成立。那么在此基础上,是否可以相同理由主张产品责任之减免?对此,需要在我国生产者产品责任之归责基础上,综合考量“符合强制性标准”之情节与生产者可归责性程度的关联,以确定其对产品侵权效果之具体影响。为探究生产者在产品致损中的主观状态,方法上只能依外界事实进行客观分析。生产者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从过错责任逐步过渡到严格责任,并得到世界范围内立法和司法上的普遍确认,其不仅体现了从维护产业发展到实现受害人救济之价值倾向的转变,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