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师说》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师说》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师说》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师说》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说》教案一课题:唐代散文的文体特点课文:《师说》二年级:高一三教学目标:1、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2、了解《师说》的写作背景,熟记韩愈的生平简介;3、熟悉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此类文体的特点,能够举一反三;4、理解全文大意并能够结合课下注解翻译文章;5、掌握积累“师、从、惑、受、贱、孰、贻、圣、愚、群、足、攻、经”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所以”这些文言虚词;6、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7、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四教学内容:1、理解《师说》中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抓住对比手法分析课文,体会作者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2、背诵课文,掌握文中的语法知识;3、认清本文的层次结构,同时培养阅读语感;4、体会本文的文体特点及语言特色,进而体悟唐代散文的文体特点。五布置预习:1、查阅韩愈的生平简介;2、熟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3、初步理解课文;4、参考注释翻译课文,不会译的做上记号。六教学课时:三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是我们在初一学习《论语八则》时遇到的,孔子借这句话阐述了自己关于从师的看法:其他人都是自己的老师,我们要学习他人身上好的方面,并且拿他人的缺点来反省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那么关于从师,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呢?(学生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对从师,大家各有各的看法。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穿越到唐朝,来学习韩愈的《师说》,看看韩愈老先生对从师的看法。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时代背景《师说》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2年),当时韩愈35岁,在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自魏文帝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门第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尊法家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本文就是针对时弊而写的,批判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宣扬从师之理。解题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下面我们开始对文章的学习。文章的题目是“师说”,之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那么同学们是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呢?结合我们之前学过的《爱莲者说》、《马说》等同类篇目来理解。(学生发言,畅谈自己对本文题目的见解)。综合大家的发言,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师说即“说说老师”,一是认为师说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孰对孰错呢?“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于这类文体,就可以按照“解说关于……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以后遇到题目是“……说”的文章,同学们要能够以此类推。(五)解读第一段1、疏通大意对文言文的学习,我们首先要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今天这节课,老师先带领大家来疏通第一段,给二三四段的学习做个楔子。①古之学者必有师之:的学者:求学的人(学者的今义是知识渊博的人,故学者是古今异义词);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所以在古代还有另一个意思:……的原因)受:通“授”,教授(通假字)…者,…也:判断句(特殊句式),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译为…是…,者:助词,用在主语后表示停顿,也:语气词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之:代词,知识和道理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而:却,表转折⑤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于,介词,表比较固:本来从而:从,跟从而,连词,表转折,从而是两个字(在今天,从而是一个词,表示目的或结果,从而是古今异义词)也:舒缓语气,无实义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知:管,过问之:结构助词,用在句中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⑦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所存:所存在的地方(所+动词=名词性短语,“所”字结构)2、分析内容老师已将第一段的大意讲述给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大家再问。下面,同学们结合课下注解疏理第一段,并思考两个问题:①本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什么?②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大家先自己翻译第一段,然后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同学们自我思考,小组讨论,自由发言,老师进行点评)大家说的都很好,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提出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分五层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六)结语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师说》,介绍了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种文体,讲解了第一段。课下大家要背诵第一段,并思考两个问题:①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论证方法?②本段的语言有什么特色?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明天的早自习同学们根据课下注解及平时的文言知识积累,疏通二三四段的大意,标出不理解的地方,下节课请同学当老师,来为大家讲解后面的课文(结合老师的授课方法)。第二课时导入本堂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完成了对《师说》第一段的学习,老师要求同学们课下复习第一段,下面老师来检查下同学们的复习情况。(提问重点字词句的翻译,点学生背诵第一段)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第一段,很不错。今天早自习,老师让大家自学后面的课文,这节课我们来检验下同学们的预习效果。教学实践同学自愿当老师,分别讲解二三四段。(讲述内容包括重点实词、虚词,句子大意,句法,语法)老师对学生的讲课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对其讲错的内容加以修改,补充没有讲到之处,强调重难点字词句、句法、语法。(三)分析二三四段1、学生发言同学们讲得都不错,看来课下很认真预习过课文。下面同学们再次温习二三四段,思考二三四段的大意及段落结构,还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第一组思考第二段,第二组思考第三段,第三组对第一组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第四组对第二组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第四段比较短,就由老师来讲解。给大家十分钟时间,疏通大意,分析段落结构并进行小组交流。(学生解答问题,学生点评答案)同学们争论得很激烈,答案也很完美,老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简要概括。2、老师总结第二段论述的分论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不惑也难矣”,作者分三层来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以表格形式呈现三组对比。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耻师大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曰师……笑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第三段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接着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分论点,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第四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结语今天这堂课我们采用学生当老师的方法对二三四段进行讲解,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但要再接再厉。结束了全文的讲解,同学们已了解文章大意,熟知每一段的脉络结构。但对文章的学习还没有结束,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下一堂课,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解决还未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在课下要复习课文,并背诵全文。第三课时抽查背诵情况,检察学生对重难点字词句及语法句法的掌握情况。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解答问题,老师进行评论并讲解。

1、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2、第一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下定义)3、第二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4、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正反对比。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再以“为子择师”与“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5、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6、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7、分析课文语言特色①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②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③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辩论论题:韩愈的思想是不是都是进步的学生分为正方、反方,进行辩论,阐述依据(四)结语对《师说》这篇课文的学习完满结束,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课下和别的同学商量,也可以来找老师,要不耻为师,这样我们学习本篇课文的目的就达到了。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