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班级姓名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课程标准】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的主要表现。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了解孔子、老子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了解孟子、荀子、庄子、韩非等的主要思想和历史影响。理解百家争鸣的意义。平王东迁春秋五霸三家分晋商鞅变法华夏认同秦灭周仁政有教无类“道”的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百家争鸣【课前预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有政治上:分封制走向崩溃,主要历史事件有(2)经济上:井田制瓦解,瓦解的原因主要是(3)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的局面孔子是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其学说还有哪些?老子是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主要有哪些?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主要的代表人物和学说有哪些?6.战国时期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和学说有哪些?【知识清单】第2课春秋战国(社会转型)一、政治1、春秋:(前770一前476)(1)诸侯纷争:周王失去共主地位(2)春秋五霸:齐、晋、楚、吴、越地主阶级夺权2、战国:(前475-前221)地主阶级夺权(1)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将晋国瓜分(2)田氏代齐: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姜姓国君(3)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4)周王室被奏吞并:前256(5)华夏认同:中原先进,自称华夏,戎狄蛮夷融入根本动力二、经济根本动力1、生产力:铁器、牛耕2、水利: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推动转型3、分工:手工业、货币、中心城市、工商业主富比王侯推动转型三、变法:各国为富国强兵。A、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土地私有商鞅变法B、军事:奖励军功,限制贵族土地私有前356C、土地: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民中央集权D、法律:什伍连坐,互相告发中央集权E、行政:行县制,君主任免官吏(影响:A、集各国之长,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最为彻底B、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四、文化时代背景派别代表主张春秋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儒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政治: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秩序:克己复礼教育: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文化:整理五经言论:《论语》道老子,李耳,字聃唯物史观:道为本原,天人合一辩证法: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战国(百家争鸣)A、社会变革、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B、统治者招揽人才C、各学派提出自己主张,百家争鸣儒孟子人性本善、提倡“仁政”荀子人性本恶,隆礼重法道庄子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五行之间,相生相胜,是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墨家墨子代表平民、提倡节俭、兼爱非攻,用人尚贤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治,控制臣民,中央集权(影响:1、是春秋战国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2、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基础。4、是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重点解析】1.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不同项目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时代特征处在奴隶制瓦解时期处在封建制确立时期战争性质奴隶主之间的兼并战争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战争结果冲击了奴隶制,使东周处于分裂局面封建制逐渐处于社会主导地位,为国家统一打下了基础2.民族交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交融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的原因、实质和影响(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长期激烈的兼并战争客观上加强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各诸侯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对相邻的戎狄蛮夷产生了吸引力。(2)实质:华夏文化的扩大。(3)影响:为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1)铁农具的使用、十耕的推广。(2)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都江堰、郑国渠等)(3)各国的变法改革,重视农业。(4)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私田取代公田),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提高4.“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的一部分。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5.学思之窗教材第11页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提示:商鞅认为应结合实际进行改革,体现了法家反对保守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的精神。6.商鞅变法的特点(1)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习俗等方面。(2)措施彻底:废除了井田制,奖励军功,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3)持续时间长:先后两次改革,具有长期性(4)推行力度大:变法过程中,严厉打击旧贵族势力,加强思想控制,保证了变法进行。(5)成效明显: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1)对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措施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对旧贵族打击最大的措施是奖励军功(3)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建立县制。7.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规范。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才能追求“仁”的境界,即“礼”以“仁”为基础,“仁”靠“礼”来维护。两者是相互制约的。孔子又提出“中庸”思想以协调“仁”和“礼”的关系,避免过犹不及,实现“仁”和“礼”的和谐统一。8.孔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当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的原因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经济上,铁农具、牛耕得到使用和推广,井田制逐步趋向瓦解。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日趋崩溃,诸侯兼并战争频繁,社会秩序混乱。文化上,鲁国的文化传统,为孔子创立儒学提供了条件。原因:(1)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未能引起统治者重视是因为孔子代表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主张恢复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维护奴隶制。在诸侯争霸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其思想的保守性不符合社会的需要。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2)法家提出的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加强君主和中央权力的主张有利于结束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动荡的局面,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儒家思想的发展。9.孔子与老子思想主张的比较相同点:都为统治阶级提供了治国方案;都反对苛政。不同点项目孔子老子政治主张主张“仁”;提出“为政以德”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哲学主张缺乏哲学思辨,强调关注现实社会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包含朴素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思想重心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伦理道德更加侧重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其目的都是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11.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1)在治国方法上,儒家主张实行“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則更加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3)在战争问题上,墨家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兵家总结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制胜的规律。12.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2)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人民,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13.思考点:教材第13页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你能举出若干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吗?(1)原因:①经济根源: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这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②政治因素:周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③阶级因素:士阶层活跃并受到各诸侯的重用。④文化因素: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2)举例:见知识清单“百家争鸣”表格班级姓名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强化练习】1.到战国末期,来源于土地开垦的新县数量远远高于被吞并小国变成的县的数量,这主要是因为()A.铁犁牛耕 B.商鞅变法 C.兼并战争 D.奖励垦荒2.“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农耕文明的扩展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3.春秋时,各诸侯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而到战国时却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战国时期()A.分封制遭到破坏B.官僚政治正式确立C.井田制开始瓦解D.宗法制影响扩大4.《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诺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A.武王克商B.平王东迁C.诸侯争霸D.王室衰微5.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6.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A.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B.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C.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D.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7.《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A.承认土地私有B.打击旧的贵族C.革除陈规陋习D.强化社会控制8.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其主张却不被采纳,主要由于()A.孔子出身没落贵族 B.诸侯忙于争霸无心变革 C.仁政思想不符合现实需要 D.儒家学说不适应当时社会变革9.墨子说:“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李悝认为“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由此可见,两人选人标准的相似之处是()A.毋论出身 B.军功高低 C.品行优劣 D.能力大小10.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A.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D.出谋划策改善君王统治11.“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牲(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12.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1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①“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②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③民间的学术活动逐渐兴起④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4.针对“百家异说”的局面,《荀子·解蔽》中认为,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主观武断,原因是人们往往“蔽于一曲”,认识片面,主张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已掌握的知识),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15.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主张体现了()A.天人合一观念 B.朴素辩证思想 C.逍遥自由观念 D.朴素唯物史观16.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这一“潮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阶级关系变化 B.社会经济发展 C.上层建筑变革 D.兼并战争需要17.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中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和受到统治者推崇的分别是()A.墨家儒家 B.墨家法家 C.儒家道家 D.儒家法家18.如图内容是对某一历史时期经济现象的描述。该历史时期是()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时期19.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这里的“两翼”指()A.儒家道家 B.墨家法家 C.儒家法家 D.墨家道家20.孔子周游列国之时,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的政治见解。他的政治见解是()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本善习远 D.实行仁政21.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2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A.社会大变革B.经济的发展C.政治剧变D.统治阶级的提倡2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24.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25.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26.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已复礼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27.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28.史料探究主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史料一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反映了“士“阶层受到重视),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人。——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思考1依据史料一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唯物史观)史料二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意思是,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在三十年之后才能达成仁德。孔子提出统治者应以“仁”作为治国的核心。)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史料三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护,反对掠夺、侵略性质的战争)——墨子思考2孔子和墨子主张的“爱”是否一致?说明理由。为什么战国时期墨子的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历史解释)史料四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侮之……(史料四中老子指出了统治者治国的三种层次:“不知有之“亲而誉之““侮之”,“不知有之”是其推崇的“自然“的治国境界)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思考3史料四中体现了怎样的治国主张?对此你如何评价。(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五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料五中料非子为使“国安而乱不起”,主张严刑““重罚”)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思考4根据史料二、五归纳孔子与韩非子的主张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和方式途径的不同点。(历史解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参考答案【课前预习】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有政治上:分封制走向崩溃,主要历史事件有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经济上:井田制瓦解,瓦解的原因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学说还有哪些?为政以德,恢复周礼,有教无类4.老子是道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主要有哪些?天地万物本源是道,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5.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主要的代表人物和学说有哪些?孟子:人性本善;提倡“仁政”;荀子:人性本恶;隆礼重法战国时期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和学说有哪些?墨家:墨子,代表了下层平民的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等。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强化练习】1.【解答】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促进了土地的开垦,故A正确。2.【解析】选A。据所学可知,秦国是边陲小国,在当时被其它诸侯国视为“夷狄之国”。据材料“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中,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昔日的“夷狄之国”统一成为中原的霸主,这体现了秦国的封建化,也是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A正确;B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要是“夷夏”观念的变化,C、D与材料无关。3.【解析】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天子称为周王,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的国君”称为“公”或“侯”;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却自称为“王”,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A正确;官僚政治确立的标志是郡县制,材料没有涉及,B错误;据所学可知,井田制瓦解于春秋时期,C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D与材料无关。4.【解析】选D。公元前771年,西北的民族犬戎攻破周的都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平王东迁后,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一些大的诸侯国,纷纷争做霸主。这就出现了题干描述的现象:“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说明周天子地位的下降,王室衰微。5.【解析】选B。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华夷之辨的意识已经形成,以华夏和蛮夷之间的区别来强化华夏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感,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出国家统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是华夏族内部问题,不是民族冲突,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血缘纽带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6.【解析】选B。战国初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答案为B;战国时期掌握实权为各国国君而不是卿大夫,A错误;工商业发展是达到富兵强国的一个前提条件,而不是各国变法的根本目的,C错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而周王室代表着落后的奴隶主,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D错误。7.【解析】选B。材料的意思是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ACD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8.【解析】选D。通过材料“其主张却不被采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德治,恢复周礼,这不符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因此未被诸侯采纳,故D正确;诸侯不采纳孔子主张的原因,不是因为其出身,排除A;春秋时期诸侯忙于战争都主张进行变革,排除B;仁政思想是孟子提出的,排除C。9.【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墨子和李悝都主张用人不分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A正确;按军功授爵是商鞅变法的内容,B错误;墨子认为选人的标准是“德贤”,李悝选人的标准是“功劳”,C与二者不符,C错误;D与二者不符。10.【解析】选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时期,百家争鸣学派思想家纷纷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主要是为君王统治出谋划策,故D正确;A中厚古薄今说法错误;孔子是维护周礼,故B错误;C中辅佐说法错误。11.【解析】选D。分析各个选项,由于D项“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中的人物是传说人物,没有史料和实物佐证,所以D项是说服力最小的,其它选项要么是实物,要么是实实在在的典籍记载,都比传说人物要可信。答案D。12.【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时尚未出现铁器,春秋时开始出现生铁,战国时铁器得到推广。因此,题中的“剑”最早可能铸造于春秋时期,故选C。13.【解析】选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和私学的出现、民间学术活动的兴起、社会变革以及由于社会变革而带来的士受到重用有关,①②③④说法正确,故选D项,排除ABC项。14.【解析】选C。荀子认为人出现主观武断的错误的重要原因是由于认识片面,由此可知他主张吸收各家思想,扩大认知的范围,故选C项;荀子探讨了认知片面的原因没有体现倡导独立思考的精神,排除A项;荀子认为应该吸收各派思想精华,而非不同学派应该相互竞争,排除B项;格物致知是朱熹提出的治学主张,排除D项。15.【解析】选D。依据材料“道法自然”可知,老子强调顺应自然,属于朴素的唯物史观,故D项正确;老子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规律,不是天人合一,故A项错误;朴素辩证思想在材料没有体现,故B错误;逍遥自由观念与庄子相符而非老子,故C错误。故选D。16.【解析】选B。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为争霸战争的需要,各国都努力发展生产,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这就要求要建立与此经济相对应的“上层建筑”,于是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B正确;阶级关系的变化也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的,A错误;“上层建筑变革”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故C错误;“兼并战争”是争霸的需要,战国时期为争霸战争的需要,各国都努力发展生产,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要求要建立与此经济相对应的“上层建筑”,D不是根本原因。17.【解析】选B。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和受到统治者推崇的分别是墨家、法家。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而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符合统治阶级利益,B正确;据所学可知,儒家主张“仁”,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关系,不利于结束割据,实现统一,故儒家在战国时期受冷遇,故AD错误;据所学可知,道家主张“无为”“顺应自然”,也不利于结束割据,实现统一,C错误。18.【解析】选B。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开垦,各国通过变法确认了土地所有制,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模式,编户齐民社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食官”制度打破,多种货币流通,手工业发达,故材料描述的经济现象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19.【解析】选C。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而法家主张君主专制,故C符合题意;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墨家代表小生产利益,主张“兼爱”“非攻”,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0.【解析】选B。据所学可知,孔子的观点有“仁、礼、德治”等,B符合题意;“无为而治”是道家观点,A不符题意;“本善习远、实行仁政”是孟子观点,C、D错误。21.【解析】选A。考查这几种思想流派的区别。儒家提供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提供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法家提供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这种观念符合儒家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其他流派基本不提供这些伦理观念。22.【解析】选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決,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是导致当时文化繁荣最重要的原因,故A选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