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政治经济学题库_第1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政治经济学题库_第2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政治经济学题库_第3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政治经济学题库_第4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政治经济学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政治经济学题库卷I一.历年考点试题黑钻版(共50题)1.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紧缩。2.价格3.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目标?4.怎样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5.请分析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看法。6.价值量的变化有哪些主要规律?7.简述企业制度的演进。8.经济增长9.生产价格10.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平均利润率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但这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这实际上是同一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11.简述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及其经济影响。12.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由哪些环节构成的?14.公平和效率对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15.通货紧缩16.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平均利润如何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之间瓜分?17.价格标准18.论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及其实践意义。19.试分析市场竞争的基本类型及其作用。20.自由竞争与垄断的关系如何?21.试述马克思的流通费用理论。22.生产要素市场的构成。23.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然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24.资本输出25.马克思是如何从“20匹麻布=1件上衣”来分析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的?26.市场经济27.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28.简述经济体制的影响因素。29.恩格尔系数30.简述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及其关系。31.本轮金融危机我国率先走出,试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32.市场体系3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34.简述商品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35.产权制度36.如何理解商品价值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37.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38.国际垄断价格39.私营经济40.试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变革的理论与实践。41.试分析我国当前的按劳分配同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区别。42.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然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43.试论市场经济的缺陷与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44.如何理解商品价值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45.资本集中与资本积聚46.为什么会形成平均利润?(武汉大学2007研)47.试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危机。48.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49.简述市场调节的长处和短处。50.说明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理论与西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异同。卷I参考答案一.历年考点试题黑钻版1.参考答案:(1)纸币流通规律指纸币的发行量要以它所象征性代表的金属货币的数量为界限的一种规律。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后,纸币的流通要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纸币不同于金属货币,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价值的符号,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因此,纸币发行量的界限就是它象征性地代表的金属货币的实际流通的数量。这就是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因此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而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因此,它的过量发行,必然造成通货膨胀现象。

(2)通货紧缩指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少于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下跌,纸币增殖的现象。一般说来,通货紧缩有两个特征:一是货币供应量的下降;二是物价持续下跌。再就是它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的出现。通货紧缩往往表现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这是在纸币流通下才出现的情况,例如,流通中需要100万的人民币,而现实中流通领域只有50万人民币,此时,这50万人民币就要升值,其购买力要相当于100万人民币的购买力。这就是发生了通货紧缩,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应该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以增加货币供给量,从而消除流通中的通货紧缩。

(3)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都是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出现的现象,在贵金属流通情况下,货币市场会自发调节,不会出现这两种情况。所以,纸币流通是通货紧缩出现的基础,通货紧缩也说明了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要采取及时的货币政策来调节货币的供应量。2.参考答案:价格是指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价格的本质是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决定的货币价值形式。价值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内在的、支配性的因素,是价格形成的基础。但是,由于商品的价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也是由货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因而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一定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动;同样,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并不一定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因此,商品的价格虽然是表现价值的,但是,仍然存在着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不相一致的情况。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直接围绕它的价值上下波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利润的平均化,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价格的基本职能主要有:标度职能、调节职能、信息职能。3.参考答案:收入分配政策是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的目标而制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及结构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社会主义经济中实施收入分配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促进分配的公平和效率,避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收入分配政策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

第一,政府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以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

第二,通过财政预算的方式,对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和工资总水平进行调节,使工资总量保持在合理的幅度内,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提高工资水平,在通货紧缩下降低工资水平。

第三,税收是实施收入分配政策的重要手段,在实行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效率的分配政策的同时,对个人收入征收累进所得税,征收高额财产税和遗产税等,可抑制一部分人收入过高,有利于实现分配的社会公平,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分拉大。同时,将征收的税收用于公共投资,也有利于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

第四,采取转移支付和其他各种福利措施,如对失业者、待业者和低收入阶层发放失业、待业补助金和救济等,以改善低收入者的处境。

针对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收入分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在运用收入政策进行调控时,要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即要尽可能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在初次分配上更多地体现效率,又要在再分配时更多地体现公平;既要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又要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特别是要防止由非劳动因素造成的收入分配悬殊。

收入政策常常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联合运用,以达到综合调节经济运行的目标。4.参考答案: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在于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所谓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只能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可以创造某一种新的经济条件,可以改变甚至消灭一种原有的经济条件。原有的经济条件被消灭了,以此为基础的原有的经济规律便随之退出历史舞台;新的经济条件产生了,在新的经济条件基础上就出现了新的经济规律。但是,人们创造、改变或消灭经济条件的行动本身,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必须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要求来进行。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听凭经济规律的摆布。相反,正因为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便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只有在深刻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对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做出科学的表述和概括,才能自觉地熟练地加以运用。5.参考答案:(1)产权及产权制度概述

①产权

产权经济学认为,产权是产权所有者拥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其他经济行为个体允许其以某种契约所确定的方式行事的权利,它的核心是对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界定,也就是说产权是在契约双方达成协议条件下(遵守契约享受产权收益,违反契约则须支付相应成本)的一种行为权。产权是基于财产所有制而获得的一种权利安排。

②产权制度及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产权制度是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产权制度是所有制的具体化和经济制度结构中的一个运行层次。它通过发挥其激励和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以及收入分配功能影响企业行为和微观经济运行。

首先,任何一个经济主体,有了属于它的产权,不仅意味着它有权做什么,同时也意味着它能获取什么样的收益。这样,产权制度就通过权能分解和相应的利益分割对经济当事人产生激励作用。例如,现代公司的经理人员所以能努力从事经营管理,主要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经营权,使其拥有了管理公司的权利、责任和相应的收益,经营绩效的好坏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

其次,任何一种产权都是有限的。产权的有限性决定了产权的权能空间和利益分配是有界区的。当产权制度确认和保证经济当事人可以在某种范围或以某种形式做什么和得到什么的同时,也界定了他们的权能和利益的边界。如果其行为超出了制度界定的范围,获取了不该得到的利益,就是越权或侵权,将为此承担相应的代价。因此,产权制度通过权能和利益界区的设置对经济当事人的经营行为产生了约束作用。

再次,产权制度通过直接影响资源配置状况调节微观经济运行。具体说来:第一,设置产权本身就是对资源的一种配置,而一种稳定的产权结构也会形成相应的资源配置状况。第二,产权的变动会改变资源在不同经济主体间的配置,改变资源的流向和流量,从而改变资源配置状况。第三,各类生产要素通过市场交换而流动,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而生产要素交换的前提条件则是生产要素的产权明晰。第四,产权制度在一定限度内决定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例如,高度集中的产权制度决定资源配置的计划调节,分散的多元化的产权制度决定资源配置的市场调节。第五,构建有效的产权制度是市场运行的客观要求。有效的产权制度不仅为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和市场秩序的确立提供必要条件,而且是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的重要途径。

最后,产权制度通过收入分配功能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权能的界定和产权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决定了相应的收入手段和分配形式。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就是按生产要素的产权分配。既然产权本身是收入和获取收入的依据,那么,对产权的划分和明确也就是对收入或收入依据的划分和明确。只要产权规则是明确规范的,收入分配就是规范的。只要产权能够得到保护,收入分配就能正常实行,收入就会得到保证。

(2)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特点

国有企业具有特殊的产权制度:一般企业实行以自由契约为基础的法人制度,即自然人和法人可以按民法、商法、公司法等所规定的一般规则以及工商行政管理的一般制度,自由地建立企业,并按自己的意愿自己经营或委托他人经营企业;而国有企业并不是一般民事主体自由契约的产物,国有企业财产终极所有权主体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一般法人,而是代表全民和社会利益的政府。国有企业的这种产权制度可以克服一般企业产权所有者的局限性,具有更大的承担风险的能力,投资和决策有可能更多地站在社会和公众全局利益的立场上行事。因此,国有企业主要进入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公共用品、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产业,是与其自身的产权特点相吻合的。

(3)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看法

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而顺利实施产权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处理好国家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关系。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应该是:国家是国有企业财产所有权的惟一主体,拥有对企业财产的最终支配权,但政府和监督机构不得直接经营或支配企业的法人财产。企业拥有独立行使的法人财产权,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

②建立经营者的所有权制约机制。两权分离后,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利益仍要在企业经营者那里得到实现,为此必须建立一套能保证国有资产在真正具有经营才能的人手上经营,能明晰企业应负的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的责任,能对经营者“用脚投票”等所有权相制约的机制。

③明确产权关系上的自负盈亏责任。目前国有企业的自负盈亏主要限于收入分配上,而在产权关系上仍有许多亏损企业把债务包袱推给国家,或者拖欠其他企业的债务,国家实际上为企业承担着无限责任。产权制度改革是要在产权关系上明确企业承担的债务责任和破产责任。当企业破产时,国家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④在明晰企业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产权市场。国有企业进入产权市场可以使一定量的国有资产吸收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产的产权功能,提高其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同时又能使国有企业经营受到更多国有产权的制约,以保证国有资产营运效益的提高。此外,国有企业还可以通过产权市场实现产权转让和流动,推动国有资产存量流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流向国民经济需要重点发展的部门,实现国有资产存量的优化配置。6.参考答案:价值量的变化有以下主要规律:

(1)价值量的变化首先受价值规律的制约,即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这是贯穿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商品价值量的变化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转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因而,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交换。但是,这种交换比例并不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己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商品生产者背后,自发的由社会过程确定的。

(3)价值量的变化与劳动生产率变化成反比关系。具体说来,如果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则会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高。7.参考答案:企业制度在其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种基本类型,即单个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1)单个业主制企业

单个业主制企业是一种自然人企业,是由一个公民投资开办的企业,投资者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也就是说,企业主要用自己所有的全部财产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而不能仅用投入该企业的资产来承担。

在单个业主制企业里,企业主是企业的惟一所有者,他承担企业的全部风险,并以其全部财产对企业债务负无限责任。

单个业主制企业的自有资金是受到企业主财产限制的,因而这方面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关于保证资金最低限额的规定。

虽然企业主可以独自决定企业利润的支取或储备,但对企业主来说,自我筹资能力总是有限的。在外部资金的筹措方面,各种不同的企业法律形式其信用基础也是不同的。它一方面取决于企业自有资金的多少和扩大自有资金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依赖于对债务所负的责任和法律规定。此外,企业的实际经济状况,特别是企业的收益情况,声誉的好坏,企业主的工作能力,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等等,也对企业的信贷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

(2)合伙制企业

合伙制企业是由二人或二人以上的业主按照协议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的企业,合伙人对企业的债务负连带无限责任。合伙企业应当有书面协议。它与独资企业一样,也是一种自然人企业,不具备企业法人条件。

在合伙企业里,合伙人具有共同的经济利益,一致的权利义务,财产共有并由合伙人统一管理使用。合伙人的风险是由合伙人现有的私人财产的多少来决定的,因此,一般不是按照股份多少来分配利润,而是按公司合同分配利润的。

合伙企业和独资企业一样,也主要靠现有私人财产或通过所获得利润的逐渐积累使合伙人的投资额增加,从而扩大自有资本。在外部筹资方面,如果先不考虑那些不是由法律形式决定的因素,那么,合伙企业的信贷价值一般要大于独资企业,因为合伙企业中至少有两个合伙人负无限责任。

合伙制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它主要适合于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不复杂的商业零售业、服务业等行业,以及一些资金需要量不大,而工作业务涉及的资金量较大,个人信誉非常重要的行业,如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广告事务所、股票经纪行和诊疗所等。

(3)公司制企业

公司制企业是一种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对分离的法人企业,其典型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①有限责任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它是公司制企业的一种主要形式。

依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具备如下法律特征:第一,有限责任公司是企业法人,公司的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第二,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是有严格限制的。各国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数的规定不尽相同。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人数为2人以上50人以下。第三,有限责任公司是资合公司,但同时具有较强的人合因素。公司股东人数有限,一般相互认识,具有一定程度的信任感,其股份转让受到一定限制,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份须得到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第四,有限责任公司不能向社会公开募集公司资本,不能发行股票。第五,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条件和程序相对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较为简单和灵活,如组织机构、审批程序都比股份有限公司简单。

②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其全部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股份有限公司是一种更为规范的公司制企业,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成为普遍性的主导型企业组织形式。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发起设立方式,即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股份而设立公司;另一种是募集设立方式,即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一般不得少于35%),其余部分向社会公开募集而设立公司。

一般来说,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总额均分为等额股份,以便于根据股票数量计算每个股东所拥有的权益和承担的义务。股东以其持有的股份为限享受权益、承担义务。

股份有限公司的自有资本规模一般要比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大,而且,由于股份有限公司可以采取募集设立方式,有条件的公司股票还可以上市,因而具有大规模的筹资能力,能够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在筹集外部资金方面,股份有限公司由于规模更大、实力更强、行为更规范,因而其信用一般也高于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及有限责任公司。8.参考答案: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状况。经济增长理论是主要研究发达国家国民经济长期发展问题的理论。其发展主要经历了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三个阶段。

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就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进步。生产要素由劳动和资本存量两部分组成,其中劳动的增加不只是量的增加还包括质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年龄等)。技术进步包括发明和应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技术进步是通过使生产要素的使用更有效率来促进经济增长的。9.参考答案:生产价格指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

生产价格=K+p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

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因为从生产价格的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构成的,平均利润也是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得的利润,所以它只是同耗费的资本即预付资本相联系。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生产价格形成后,市场价格将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社会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值总额。10.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一方面,这是因为在有机构成提高的同时存在着其他一些起反作用的因素阻碍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如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工资被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相对人口过剩、对外贸易等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总量的增加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实际上是同一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是因为,资本积累与有机构成的提高是相伴而生的,这种情况必然会造成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为了抵消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资本家只得提高积累率,增大积累量,从而使总资本急剧地增大,结果使得利润率下降的同时利润总量却增加了。积累的不断增大、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又会进一步造成利润率下降的压力,为了减少这种压力,资本家只能更多地积累。正是这样一种机制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又不断加剧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11.参考答案:(1)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比如甲乙两个部门,甲部门利润率高,乙部门利润率低。乙部门的资本家不甘心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就要同甲部门的资本家展开竞争。这种竞争是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

(2)部门之间竞争的经济影响

①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许多部门的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就不一致了。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只和资本量有关,这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②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所谓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成本价格(K)和平均利润(p)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K+p。

生产价格形成之后,商品不再按照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因此,价值规律就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基础、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就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作为价值规律的转化形式的生产价格规律。12.参考答案: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从而形成的过剩人口,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工人。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根本原因

①过剩的工人人口是资本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本积累最初只是表现为资本量的扩大,但是,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大,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资本积累通过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不断增加资本的不变部分而实现的。因为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中可变组成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相对递减。因此,生产资料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也越来越少成为工人就业的手段。

②马克思认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促进资本积累的同时,必然产生相对过剩人口。他指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资本构成的这一变化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即资本的不变组成部分靠减少它的可变组成部分而增加”。这充分说明了伴随着资本积累必然会出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产生永久性的显而易见的工人人口过剩。

(2)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式

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过剩人口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①流动的过剩人口。它是指那些暂时从生产过程中被排挤出来的失业工人。造成流动过剩人口的基本原因,是各个部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不平衡以及危机和繁荣时期的互相交替进行。

②潜在的过剩人口。它是指那些在农村中多少还有一小块土地,靠经营这一小块土地和做短工维持生活的人。

③停滞的过剩人口。它是指那些没有固定职业,依靠干些杂活勉强维持生活的人。这些人的工作极不稳定,劳动时间长,工作条件差而工资又特别低。这种过剩人口还不断从工业和农业过剩人口中得到补充。

此外,处在相对过剩人口最底层的是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被迫流浪和堕落的人。他们是需要救济的贫民。

(3)相对过剩人口的作用

①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同时它又反过来成为资本积累的杠杆。这是因为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形成了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受人口实际增长的限制,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需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具体地说,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以相对人口过剩的存在为条件。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某个时期,资本会疯狂地流入那些特别有利的部门,使这些部门的企业规模迅速扩大。随着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能够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量增加了;随着信用的发展,每当遇到特殊刺激,通过资本集中可以很快为生产提供追加资本;生产过程技术条件的改进,有可能使剩余产品大规模地、更迅速地转化为追加生产资料。由于以上这些条件,资本可以迅速地流人那些市场突然扩大的旧生产部门,或流入那些由旧生产部门的发展而引起的新兴生产部门。这些部门资本的突然扩张,都要吸收大批的工人,要求有随时准备着的相对过剩人口来提供。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所特有的周期性。现代工业特有的周期性,不断地经历着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再到危机等阶段。在危机到来时,工人失业,过剩人口增加;当生产处于高涨时,需要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如果没有过剩劳动人口的存在,资本家就不可能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就是建立在产业后备军或过剩人口的不断形成、或多或少地被吸收、然后再形成这样的基础上的”。

②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促进社会分工,产生新的生产部门,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马克思指出“出现了新的生产部门,这些生产部门把其他生产部门中常常由于不变资本占优势而失业的上述相对过剩人口作为基础,而这些生产部门本身则建立在活劳动要素占优势的基础上,然后才逐渐走其他生产部门所走过的路。”这说明在相对过剩人口基础上产生的新的生产部门一开始可能是活劳动要素占优势,即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随着资本积累,生产规模的扩大,逐步采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手工劳动转化为机器劳动,即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又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而正是这种相对过剩人口时而被新兴生产部门吸收、时而被传统部门释放的循环流动,促进了社会分工,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带来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降低劳动成本。在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条件下,决定工资一般变动的是工人阶级分为现役军和后备军的比例的变动,是过剩人口相对量的增减。工资是劳动力要素的价格,直接影响着企业盈利大小。在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通过形成一支庞大的产业后备军来降低工资,使工资变动更加符合资本增殖的要求。

④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积极性。产业后备军在停滞和中等繁荣时期加压于现役劳动军,在生产过剩和亢进时期又抑制现役劳动军的要求。因此,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强化劳动纪律,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把相对过剩人口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种矛盾和规律发展的一种现实的和综合的表现,并由此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和根本原因,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对立,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以及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13.参考答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在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由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五个主要环节构建而成,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鲜明特色。

(1)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也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必须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新的经济体制创造相应的微观制度资源配置。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2)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有效的市场机制

市场是企业的运行环境,市场体系化是市场经济发挥功能作用的基本条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要尽快形成以商品市场为基础,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为重点,其他要素市场齐备的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同时,还要改善和加强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秩序;推进价格改革,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

(3)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和有效的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解除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将属于微观经济的职能还给企业。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政府要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要改革工资制度,规定最低工资并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保障社会稳定、促进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体系是多层次的,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方面的内容,而以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基本组成部分。要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完善企业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保障政策要统一,管理要法制化,形成社会保险基金筹集、运营的良性循环机制。

(6)与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还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文明等体制以及法律体系。

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由此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4.参考答案:(1)效率作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经济效益。效率首先是指相对于收入分配而言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状况。

公平本是伦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其中对经济关系的评价是公平的核心。公平包含两方面意义,首先是作为法权意义的,即事先机会面前的平等权利。其次是作为一种结果上的公平,是指在事后结果上的水平均等。而公平目标的实现,既包含了事先的法权意义上的公平,也包含事后的事实上的均等目标的逐渐实现,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两方面公平目标的强调及实现程度会有所不同。

分配中的效率要求分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分配中的公平要求分配以政府为主体,因此在分配中存在着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公平和效率矛盾的存在不是偶然的,从短期内,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决定的。从长期来讲,效率是由其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属性决定的,而公平属于社会制度层面的(上层建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效率从根本上决定着公平的历史实现程度,是辩证统一的。

(2)注重效率和公平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①注重效率,是增强市场活力,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分配时注重效率,这样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地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分配时优先注重效率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注重公平,是缩小贫富差距,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针对当前国情,中共中央提出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较大国情的要求。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日益拉大,不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经济发展。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我们建设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现阶段的小康社会是不平衡的、不全面的、低水平的小康社会,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是建设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标准要求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这与注重社会公平是根本一致的。

(3)近期,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经济的意义成为讨论的焦点。

①目前,我国主要是在初次分配上注重效率,在二次分配(即再分配)上注重公平。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必将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更多的人通过市场竞争走上富裕之路,激发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高效率的投资热情,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改革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不可能有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

再分配注重公平,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由于人们所拥有的禀赋不同、对生产要素占有的差异,按生产要素分配必然带来社会成员收入上的差距,差距过大则有失社会公平。而且,收入结构的失衡会导致消费结构的失衡,最终影响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平衡,反过来又影响企业的效率。所以,再分配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限制社会各类人员之间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措施,使高收入者个人、阶层、行业或机构收入的一部分再转化为社会的收入,并使低收入阶层成为收入再分配的主要获益者。

②同时,也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了“在一次分配中达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把二次分配作为补充手段,解决初次分配可能会遗留的一点问题”的观点。“在第一次分配中达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经济增长要快;另一方面,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穷人收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富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在完善的价格机制作用下,通过不同生产要素供求力量的对比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微观上追求利润的企业家可以通过资源选择达到这种统一。但是由于目前我国价格体制建立尚存在一些缺陷,因而首次分配不能完全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从而需要在二次分配的时候加以弥补。这一弥补主要是通过政府税收、转移支付、补贴等财政手段来实现。15.参考答案: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地下跌。这个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包括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价格指数,但碍于统计上的局限性,一般在国内用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国外用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指标。如果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零值以下,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人们通过在理论上就将其界定为典型的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的影响:①加剧了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不公平,使消费总量下降。②使资源大量闲置、浪费。③加重债务人负担。④形成银行大量不良资产。⑤市场信号失灵,严重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通货紧缩的对策建议:①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货币流通速度。②防止信贷紧缩。③增加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④采取有效措施刺激国内需求。⑤消除体制性退出壁垒。⑥建立高效的产业组织。⑦刺激出口,提高国际竞争力。⑧扩大政府合理支出,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16.参考答案:产业资本家不能独吞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给商业资本家。

产业资本运动包括购买、生产、销售三个连续的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资本形态。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规模不大,市场范围狭小,产业资本通常是一身二任,自产自销。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商品流通量的日益增加,需要建立庞大的商业机构、营销网络,需要雇佣商务代理人和大量商业店员。如果产业资本家仍坚持自产自销,不可避免地会增大商业开支,减少生产领域中的资本投入,降低利润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商业资本专门从事商品买卖,具有产业资本家所不具备的商品流通方面的特有优势,产业资本家就把商品流通的业务专门交给商人去完成,使商品资本职能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成为商业资本。

由于商业资本的活动,使产业资本加快了资本周转的速度。正是凭借商业资本所发挥的这种职能,产业资本家才会把自己剥削得来的剩余价值瓜分一部分给商业资本家。

由此可见,商业资本是商品资本从产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化的结果,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起作用的资本。商业资本的职能是通过买卖行为,将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不同,产业资本从事商品生产,生产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则不断地从产业资本那里购买商品,并把它们卖给消费者,从事商品销售,实现剩余价值。

资本家投资于商业和投资于产业,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而且他们所获得的利润不能低于平均利润。如果商业利润低于平均利润,商业部门中的资本就会转移到产业部门中去;如果商业利润率高于平均利润率,产业部门的资本就会转移到商业部门中来。资本转移的结果,使投资于商业部门的利润率同投资于产业部门的平均利润率趋于相等。17.参考答案:价格标准是指统一规定的用以衡量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价格标准是规定贵金属重量的技术标准,是用来衡量和计算货币金属本身的量的。有了价格标准,货币才能更好地发挥价值尺度的作用,货币作为价格标准所起的作用和价值尺度是不同的。作为价值尺度,它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用以衡量商品的价值,使之表现为价格;作为价格标准,是规定贵金属重量的技术标准,是用来衡量和计算货币金属本身的数量的。但二者又有密切联系,规定价格标准是为了使货币能够更准确地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18.参考答案:工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内在关系,而且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工资本质的界定、工资运动规律的概括以及工资分配制度的创新都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2)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与其他经济理论一样,都是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过程中创立的。马克思在严格界定劳动与劳动力、劳动力价值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这两对范畴的基础上,创立了系统科学的工资理论。概而言之,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基本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工资本质论。马克思为了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的本质,首先科学界定了劳动与劳动力这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马克思运用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等价交换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从三个不同的层面详尽论证了劳动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更没有价格,资本家购买的不是工人的劳动,而是工人的劳动力。其次,马克思明确分析了工资形式使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劳动价值,从而产生了假象并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因为“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与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有鉴于此,马克思在系统批判资产阶级古典学派与庸俗学派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指明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的本质,即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反映与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剥削关系。

②工资形式论。为了进一步分析与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资的本质,马克思又从实证分析的视角出发,系统研究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的具体形式。首先,马克思分析了计时工资的特点及运动规律,利用工作日的长度、“劳动价格”与劳动力价值这三个范畴,阐明了计时工资的内涵及特点,在此前提下,揭示了资本家利用计时工资加强对工人剥削的基本表现,并得出结论:计时工资是剥削剩余价值的有效手段,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普遍的工资形式。其次,马克思沿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轨迹,探讨了计件工资的内涵及特点,明确指出“计件工资无非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正如计时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一样。”也就是说,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没有本质区别。但是,相比较而言,计件工资在劳动质量控制、劳动强度计算、中间剥削度、劳动时间延长以及工资总体水平下降等方面,都优越于计时工资,所以马克思指出“计件工资有一种趋势,就是在把个别工资提高到平均水平以上的同时,把这个水平本身降低。”所以“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总之,工资的形式是由工资的本质决定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资形式尽管名目繁多,但始终都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都是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这两种基本形式的进一步发展与转化。

③工资差异论。对于如何科学比较与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工资的国民差异,马克思首先详尽研究与论证了价值规律在国际范围内的作用及特点,创立了科学的国际劳动价值理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从国际范围内的现实比较中,科学分析与界定了比较工资国民差异的几个重要范畴,即名义工资、实际工资与相对工资,并明确指出“在比较国民工资时,必须考虑到决定劳动力的价值量的变化的一切因素自然的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首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范围,工人的教育费,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的作用,劳动生产率,劳动的外延量与内含量。”从这一视角出发,马克思得出了以下结论:衡量一个国家工人生活水平,不能只看名义工资的数量而主要看实际工资与劳动力价值是否吻合。由于发达国家工人的劳动强度与劳动生产率较高,所以名义工资较高,但相对工资却较低,受剥削的程度并不低。比较工资的国民差异时,必须始终以劳动力价值及其决定因素为依托,而不是片面的静态的比较,唯有如此,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④工资规律论。马克思从不同侧面探讨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的变化运动规律,这也是马克思科学的工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马克思借助于工作日长度、劳动强度与劳动生产力三个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概括出工资运动的基本规律是在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劳动力价值即工资与剩余价值的相对量与绝对量都会发生变化,而且二者变化的方向是相反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此消彼长的对立与矛盾,即“剩余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始终是劳动力价值相应的减少或增加的原因。”其次,马克思又在系统分析资本有机构成这一范畴的基础上,详尽论证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变化的基本趋势,即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发展与资本积累规模的扩张,工资水平会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但是这种提高必然受到工资本性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规律的双重约束,从而昭示了工资提高趋势的客观界限,因为“工资按其本性来说,要求工人不断地提供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

(3)依据马克思工资理论的科学内涵,结合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认为,马克思工资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了深刻的启示:

①关于社会主义工资的本质界定。认为有两个问题必须要明确: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否成为商品;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尽管存在争议,但比较趋同的是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是商品。第二个问题则没有异议,即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本质要求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资与资本主义工资既有共性也有区别,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工资所反映与体现的不再是对抗关系,而是公平等价、利益协调的新型社会生产关系。

②关于社会主义工资的运动规律。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的运动规律是在上升性与对抗性的矛盾冲突中完成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工资的运动轨迹深受价值规律与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而呈现出波动态势;另一方面,工资的运动轨迹又必然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与按劳分配规律的决定,从而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格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资增长的唯一限制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工资的运动规律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内在协调统一的耦合状态,这与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运动与生产力进步的失调形成鲜明的对照。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工资运动还会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与实现工资本身的内在功能,既实现了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满足了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又较好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效率优化的基础上,协调与处理好国家、企业与劳动者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条件下工资运动的规范性与制度化。19.参考答案:(1)竞争的基本类型

竞争是指商品生产者或其他经济利益主体,为了争取有利的生产、销售等条件,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角逐。各种竞争的结果关系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生死存亡。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不可回避的。任何一个经济行为主体,不管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都要主动或被动地参与经济利益的角逐。

对于市场竞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科学的分类:根据市场结构特征,可以从理论上把市场竞争区分为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又包括寡头垄断与垄断竞争;根据市场竞争主体所在的领域,可以把市场竞争区分为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及不同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市场竞争主体关系的角度,可以把市场竞争区分为卖方之间的竞争、买方之间的竞争、买卖双方之间的竞争;根据市场竞争的手段,可以把市场竞争区分为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2)竞争的作用

竞争的积极作用:竞争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①由于市场经济只承认竞争这个权威,竞争就为经济利益主体实现经济利益提供了一种公平的机制,排斥或弱化利用竞争以外的手段谋求经济利益的可能性。

②竞争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了优胜劣汰的机制,有利于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竞争压力激励各经济行为主体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机制。竞争有利于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具体地表现为两个方面:

①竞争能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具有使用有限资源的优先权。价格是衡量效率的尺度。一般地说,能出高价购买经济资源的企业有较高效率,紧俏的能源和稀缺的原材料都期望让渡给出价较高的企业。竞争中所形成的资源价格是一种资源的社会成本,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使这种社会资源成本得到补偿,它就无权使用这种资源,否则,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②竞争能保证由最有效率企业供给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社会上所需要的产品应当是售价最低的产品,售价低意味着成本低,是以企业较高的生产、管理效率为基础的,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消费需要。如果生产成本高于销售价格,企业就应被淘汰。竞争是优胜劣汰的机制。

显然,竞争是技术创新的动力,是向社会提供优质产品的基础。但是竞争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即过度竞争也会有损资源的优化配置。

过度竞争的消极作用:过度竞争是企业数量多、非集中的竞争性产业中常见的现象。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呈现过度竞争状态的标准主要是两条:一是企业过度进入该产业;二是该产业中过度进入的企业长期不能从该产业中退出,造成该产业生产能力的较多闲置或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

过度竞争的存在对资源配置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①过度竞争使生产者进入过密,高估或低估市场需求,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过度竞争一方面使有效需求被高估导致生产能力过剩,造成生产者损失;另一方面在下一个生产过程,需求又可能因前一个过度竞争过程被低估而减少供给,因而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②过度竞争阻碍了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在过度竞争的氛围下,生产同种商品的企业数过多,消费者的搜寻次数过多,结果是其所能接受的价格始终在市场平均价格之下。因此,过度竞争对生产者来说必然是库存增加,或者只能通过“降价”来减少库存,从而给生产者造成损失。

③过度竞争会加大竞争成本,从而导致产业利润率过低,并损害了企业或产业的创新能力。影响企业利润率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市场竞争环境,具体来说,企业的市场份额、集中度、企业的广告行为以及新设立企业的数量都对利润率的大小有影响。

过度竞争在资源配置中的缺陷表明,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积极作用是有条件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直试图努力寻找一种使竞争有效发挥作用的机制,并因而致力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扩大生产规模,谋求超额利润。竞争的结果是使生产、资本日趋集中,在某些产业部门甚至出现高度垄断的格局。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间过度竞争的状况,增强了大企业之间、大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协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过度竞争现象。20.参考答案:垄断指少数企业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联合起来,对某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实行控制或独占。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垄断和自由竞争的关系可以简要地概括成:垄断产生于自由竞争,但它没有消灭竞争,与竞争并存。因为它没有消灭竞争的基础,即商品经济,也没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两者的关系具体来讲:

(1)垄断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最本质的经济特征,垄断产生于竞争。

①自由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造成生产集中。

②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造成垄断。

③当垄断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时,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就发展为垄断的资本主义。

(2)垄断是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作为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竞争的主要原因:

①垄断没有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②不存在由一个垄断组织囊括一切部门、一切企业的绝对垄断。社会经济活动中仍存在大量的非垄断企业,它们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3)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竞争不仅存在而且在竞争内容、形式、目的、手段上都有新的特点。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内容有:垄断组织内部为争夺产销份额和领导权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21.参考答案:(1)流通的含义

流通至少包括三个含义:第一是商品流通,第二是货币流通,第三是资本流通。商品流通主要是指简单的商品流通,即为先卖后买。货币流通不过是商品流通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即总是伴随着商品流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商品流通停止而停止。资本流通,即货币作为流通的起点,首先转化为商品,然后商品再转化为货币。

(2)马克思的流通费用理论

流通费用区分为三种:①纯粹流通费用,具体包括买卖费用、簿记费用和货币费用;②保管费用;③运输费用。

纯粹的流通费用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买卖费用、簿记费用和货币费用。所谓买卖费用是指达成买卖交易所需要的费用。从单个资本家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商品转化为货币即商品销售,还是货币转化为商品,即商品(包括劳动力)采购,都需要找寻交易对象并进行谈判、签约,这个过程,不仅耗费时间,而且还会直接花费成本,即“状态的变化花费时间和劳动力,但不是为了创造价值,而是为了使价值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马克思认为买卖(交易)虽然是资本家的一种主要职能,但是这种职能是非生产性的,是不创造价值的。不管这种职能是作为“多数人的附带工作”还是作为“少数人的专门工作”,都不会改变这种职能的性质。除买卖费用外,还有一种费用也是纯粹流通费用的一部分,这就是簿记费用。马克思指出:“劳动时间除了耗费在实际的买卖上外,还耗费在簿记上;此外,簿记又耗费物化劳动,如钢笔、墨水、纸张、写字台、事务所费用。因此,在这种职能上,一方面耗费劳动力,另一方面耗费劳动资料”。同买卖职能一样,簿记职能也不是生产职能,不管这种职能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还是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独立的职能,都不会改变这种职能本身的非生产性质。马克思还指出纯粹流通费用的第三种形式,即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准备金等职能的货币商品的费用。货币费用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留在流通领域的货币商品所占用的社会劳动,即“社会财富的一部分被束缚于这种非生产的形式”上;另一部分是货币的补偿费用,即“货币的磨损,要求不断得到补偿,或要求把更多的产品形式的社会劳动,转化为更多的金和银”。货币费用也是一种非生产性费用,而且“是仅仅由生产的社会形式产生的流通费用”。“这种费用,随着商品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增大,它是社会财富中必须为流通过程牺牲的部分”。

马克思对保管费用的论述是从论述商品储备开始的。商品储备具有双重职能,一种职能是它可以保证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连续进行,即保证商品销售的连续进行;另一种职能是可以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进行。马克思对保管费用问题提出了三个观点:一是保管费用不取决于社会的生产方式,即不论产品生产还是商品生产都会存在保管费用,但是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保管费用能否得到补偿,要取决于这种商品储备是“正常”的,还是“非正常”的。所谓正常的,是指这种储备是商品销售的必要条件;所谓非正常的,是指这种储备已经超过了商品销售所要求的储备量。显然,只有正常储备所产生的保管费用才能在商品销售中得到补偿。二是保管费用随着储备的社会地集中而相对减少,这正是商品储备集中在流通领域比集中在生产领域更能节约保管费用的原因。三是保管费用主要包括“产品总量的数量减少;质量变坏;保管储备所需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3)马克思在论述流通费用时,提出了一个一般的规律,即“任何由商品的形式转化而产生的流通费用,都不会把价值加到商品上”。这种费用“仅仅是实现价值或价值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所需的费用。投在这种费用上的资本,属于资本主义生产上的非生产费用”。但是,运输费用则是较为特殊的流通费用。运输是一种生产性劳动,因此,运输费用也是一种生产性流通费用,它可以追加到所运输的产品中去。22.参考答案:生产要素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利用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一般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商品化,以商品形式在市场上通过交易实现流动与配置,从而形成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市场体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由各种相对独立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构成。从静态角度看,市场体系是商品、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房地产等各类市场的统一;从动态角度看,市场体系还包括各类市场及其构成的统一体运动、变化、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管理调控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商品市场日益完善,市场功能日趋扩大。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房地产等渐渐地在市场上交易,并由此发展成了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这些要素市场构成的统一体,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产要素市场由以下市场构成:

①金融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就没有发达的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可分为提供短期资金融通的货币市场和提供长期运营资本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要发展规范的银行同业拆借和票据贴现,中央银行开展国债买卖。资本市场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股票融资。同时,还应该积极探索、丰富资本市场产品,利用多种多样的融资工具和投资工具,如债券中除国债外还有市政债、公司债、住房抵押证券化债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当然,金融衍生产品虽然具有增加市场的灵活性、价格发现功能和控制风险功能,但需要较高的驾驭能力,所以要在探索过程中,努力提高对其的控制和驾驭水平,以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

②技术和信息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和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作用日益突出。实践证明,技术和信息市场是促进科研与生产结合的纽带,发展技术和信息市场,可以使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及时向商品转化,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强化了这些单位的实力,大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发展和完善技术和信息市场,必须引入竞争机制,保护知识产权,实行技术成果有偿转让,实现技术产品和信息商品化、产业化;必须采取鼓励、扶植政策,吸引企业进入技术市场,完善技术、信息交易法规,加强技术、信息市场的管理。

③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劳动力市场能够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布局,把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功能和分配机制的作用落实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主要价格信号是工资,它调节着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各类劳动力市场如人才招聘会、职业介绍所、专门网站等都是劳动力市场的具体形式。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因此,要通过积极发展劳动力市场来扩大劳动人口的就业和择业的范围,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房地产市场,是我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对于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居民消费结构调整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地少人多,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土地国有制是我国的优势,国家要管好土地市场,建立正常的土地使用权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要加快城镇住房制度深层改革,促进住房商品化和住房建设的健康发展。

⑤产权市场,是能够为企业提供产权交易等各类服务的市场。产权市场的发展能够活跃企业产权交易,丰富市场配置要素的方式,降低产权重组成本,有利于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优化存量资源的配置,促进企业改革、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行业整合。要加快发展和规范产权市场。23.参考答案:资本是指能够在运动中自行增殖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自行增殖表现为获取剩余价值。它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在运动中使其自身的价值不断增殖,则构成了资本最一般的属性和特征。所以此观点也可以表述为: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领域产生,它必然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1)资本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即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

①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

不以货币为媒介的单纯的商品交换是不产生剩余价值的。两个商品所有者彼此购买对方的商品,就使用价值来看,交换双方显然都能得到好处。双方都让渡了对自己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而得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不仅如此,由于交换促进了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使它们用同一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但是,就交换价值来说,由于等价交换,所以并没有价值增殖。

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中,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因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在商品进入流通以前就已经决定,流通不过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商品价格,因此价值是流通的前提,不是流通的结果。

在商品流通中,商品形式的变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把欺诈和掠夺等情况排除在外,在供求平衡的情况下,抽象地考察商品流通,那么只是一种使用价值被另一种使用价值代替,发生的只是商品形态的变化,即商品的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再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这种形式变换并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总之,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在流通中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②不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第一,商品的高价出卖和低价购买不产生剩余价值。在市场上,商品所有者与商品所有者相对立,他们各自持有自己不需要但别人需要的物品,他们只能对自己的商品有权力,此外并无特权。假定卖者有某种无法说明的特权,可以使自己的商品在其价值以上出售,取得了加价的好处。但是,当他当了卖者之后,又成为买者时,原来作为卖者赚来的钱,又会因为作为买者而失去,互相抵消。相反,若低价购买,作为买者占了便宜,但在作为卖者时又会失去原来赚的钱。“因此,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

第二,只买不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假若有一个只消费不生产,只购买商品而不出卖商品的阶级存在,总是以高于商品价值来不断购买商品。存在这样只买不卖的阶级,必须有一个前提:“这个阶级不断用来购买的货币,必然是不断地、不经过交换、白白地、依靠任何一种权利或暴力,从那些商品所有者手里流到这个阶级手里的。”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即使是高价出售商品卖给这个不生产阶级,那也只不过是生产者把被无偿夺去的货币,较多些收回来一部分而已,是不会产生剩余价值的。

第三,狡猾者的欺骗也不能生产剩余价值。假若有人可能非常狡猾,总是使他的其他同行无论如何也报复不了。这样,他可以大获其利。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这只不过改变了商品价值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分配而已,流通中的价值没有增大一个原子。一方的剩余价值,是另一方的不足价值,一方的增加,是另一方的减少。流通中的价值总量不管其分配情况怎样变化都不会增大。

总之,“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2)资本又只能在流通中实现,即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在流通领域。

“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关系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反映出来。只有包含剩余价值的产品在流通中卖出,产品的价值才得以实现。这个时候,生产商品的剩余价值随价值的实现而得到实现。另一方面,剩余价值生产离不开流通过程,即购买生产资料和为劳动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因此,资本的产生必须以流通为条件。在流通以外,商品生产者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商品所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从他和他的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只是他的商品包含着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的劳动量。这个劳动量表现为价值,而价值通过货币表现为价格。但是,商品生产者只能由自己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而不能创造进行增殖的价值。他的商品凝结了多少社会必要劳动,就表现为多少价值,不会增加价值。

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必然在流通领域中,又必然不在流通领域中,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所以,可以说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然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24.参考答案: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资本家或垄断组织,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和利息以及取得其他经济利益而对国外进行投资和贷款。它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