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能与动机的生理心理学基础第1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渴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促使机体实现饮水行为。渴和饮水行为,是由于体内缺水所引起的,称为原发性饮水;由于生活习惯和预料将会渴,而导致的饮水行为,成为次发性饮水。一、渴与原发性饮水
机体内的水分绝大部分(66%)分布在细胞内,是细胞质的重要成分之一,将之称为细胞内液;细胞间液(分布于细胞之间,占26%)、血液(7%)和闹脊液(不足1%)总称为细胞内液。在血液与细胞间液之间由大量毛细血管壁形成屏障,在细胞间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由细胞膜构成屏障。这些生物膜对体内溶解的各种物质有选择性通透作用,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交换,以维持生命过程。生物膜技能变化,细胞内、外液的比例,容积或渗透压的变化,均可导致机体的渴感。在诸多因素中,水和盐是影响口渴的两种最直接的物质。口、消化道、肾脏和脑的一些结构在调节渴感与饮水行为中都气着不同的重要作用。现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归纳成图8-1.第一节饮水行为与渴第2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
二、次发性饮水人们用过的丰盛佳肴之后,总会饮上几杯香茶,即使并不觉得口渴,饮水液成为自然的惯例。这类由生活经验和习惯所引起的次发性饮水,往往具有渴的预见性。
生活条件、工作性质和生活规律都是影响次发性饮水的重要因素。
第3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口渴以后引起的饮水行为,一般总要达到解渴感(satiety)之后才停止。生理心理学家们应用食道分离手术(esophagotomy)建立许多关于“假饮”的标本,研究口腔、咽、胃、肠等感受器在解渴感中的作用。这类研究发现,口腔和咽的感受器虽可以产生解渴感,但其作用极小,且是胃肠引起解渴感的次级效应。如果将食道手术切断,动物经口饮入的水达不到胃即漏出体外,则动物在渴感之后就会不停地饮水;反之在胃中造一套管,通过此套管将水直接注入胃中,则动物很快停止饮水行为。总之,目前认为胃、肠对于解渴感比口、咽有更大的作用。三、解渴感第4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5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节摄食行为
人和动物之所以摄食,是因为饥渴感在驱动着机体。第6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脑内的化学通路与摄食行为
下丘脑汇集了脑内的、多种化学通路,现在已知的有多巴胺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中脑-边缘通路,多巴胺正中隆起-垂体通路,背侧去甲肾上腺素通路,腹侧去甲肾上腺通路,5-羟色胺通路(与区甲肾上腺素通路相平行),下丘脑P物质神经末梢,下丘脑-垂体内啡肽神经末梢以及视前区-乳头体等下丘脑的乙酰胆碱神经末梢。这些化学通路对下丘脑在饥、饱调节功能中发生不同的作用。第7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体液调节机制
除了脑内的化学通路,在脑内的消化道内还存在着许多体液机制,对中枢和外周器官发生调节作用。体液调节中的一个重要物质是由十二指肠分泌的胆囊收缩素,它既作用于消化道,又可随血液作用于脑,故称之为脑-肠肽。第8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外周作用与习惯
1、从CCK的作用机制中,可以看到胃、十二肠在饥、饱调节中的作用。
2、十二指肠对饱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CCK体液调节机制而实现的。
3、在人和高等动物的摄食行为中,生活习惯、学习机制往往也有重要作用。
第9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三节性行为性行为(sexbehavior):旨在满足性欲和获得性快感而出现的动作和活动。第10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1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性行为的神经中枢
作为本能行为,性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腰段,更具体地说是腰髓前角的球海绵状核(nucleusofthebulbocavernosus),下丘脑的前部存在一个脑高级的雄性性行为中a枢,它位于内侧视前区,称为性两形核(thesexuallydimorphicnucleus)。
在雌性动物中,脑内高级性中枢位于下丘脑的腹内侧核。雄性动物的性两形核和雌性动物下丘脑的腹内侧核之外,两性动物的性行为还受更高级的脑中枢调节,颞叶皮层在性对象的识别和选择中发挥重要作用。颞叶损伤的人或动物均表现出严重的性功能异常。第12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性行为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在性行为的调节中,神经内分泌体系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下丘脑分泌的神经激素直接影响垂体功能,由垂体再调节性腺,性腺分泌的性激素随血液运行于性器官及各级神经中枢,实现着神经-体液调节的完整回路。◆下丘脑分泌五种与性行为有关的神经激素:促卵泡激素释放激素(SFH-RH)、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催乳激素释放激素(PRH)、催乳激素释放抑制激素(PIH)、催产素(OX)第13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4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环境条件与心理因素
高等动物的性行为不仅仅决定于体内性激素的周期变化,还要受到许多环境条件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动物的种属越高,其性行为就越受高级心理活动和环境条件的制约。
性激素的周期性是性活动的生理基础,高级心理活动对性激素水平发生着有效的调节作用。不仅雌性性行为受到体内外条件的制约,雄性动物的性欲和性行为更容易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雌性的性诱惑力。第15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在人类中,存在着多种心理性性功能障碍。这类性变态的人,性器官、性激素的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都很正常,但他们的性偏好的指向性发生异常变化或者指向同性(同性恋)、动物(恋兽癖)和非生物对象(恋物癖)。
虽然目前对这些性变态的认识还很不够,但人格和心理因素的作用是无法否认的。第16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四节防御和攻击行为
◆防御和攻击行为,一般条件下使机体产生逃避反应;攻击也是一种防御行为,表现为驱逐或消除危险源以保护自己或子代生存。◆每一种属动物都有自己稳定的防御和攻击行为模式,是通过遗传机制而传递给下一代的本能行为类型。第17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最常见的防御行为时逃避危险或有目标的行为。●根据危险或有害目标的特点,可能出现不同类型的防御行为,主动逃避反应或被动逃避反应。一、防御、攻击行为类型第18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防御、攻击行为的中枢机制电刺激内侧下丘脑常诱发出情绪性攻击行为,刺激外侧下丘脑引出不伴情绪变化的捕食行为;刺激背侧下丘脑引出防御性逃避行为下丘脑对防御、攻击行为的影响并不是孤立的,边缘系统的一些重要脑结构如杏仁核和隔区对防御、攻击行为也有影响。概括地说,杏仁核和隔区对防御、攻击行为进行着更精细的调节作用。第19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
●
根据现有的科学事实,下丘脑是防御攻击行为的重要中枢,它的不同区影响着不同类型的防御、攻击行为。第20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防御、攻击与激素激素在防御、攻击行为中的意义很早就为人们所了解。生理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雄性激素对雄性间攻击行为具有两种作用,分别称之为组织作用和激活作用。组织作用就是在妊娠期和出生后最初的一些日子里,雄性激素对脑发育的影响,有利于脑内基底外侧杏仁核、内侧下丘脑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神经联系的发展。激活是指动物成年以后,雄激素增强雄性间攻击行为的作用。雄性激素对防御逃跑行为没有调节作用,但对雌性攻击行为有激活作用。除了性激素之外,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防御、攻击行为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血液中各种激素水平的变化通过体液调节作用于脑内的受体,引起中枢机制的变化。这是攻击行为神经-体液调节作用的一般途径。第21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五节睡眠与觉醒的脑机制
人的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睡眠,大多数人在睡眠中都有梦的体验。因此睡眠与梦的生理心理问题,很久以前就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第22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睡眠类型与睡眠周期1、人类睡眠分为两种类型,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a.在慢波睡眠中,脑电活动以慢波为主,脑电活动的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平行。b、在异相睡眠中,脑电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分离。2、根据脑电活动和行为变化的平行性,将慢波睡眠分为4个发展时期:入睡期、浅睡期、中睡期、深睡期。3、在异相睡眠中,最有特征的行为变化是眼动快速运动,约每分钟60次左右。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常将此期睡眠称为快速眼动睡眠。4、a、发作性睡病、猝倒和入眠前幻觉是异相睡眠中的常见障碍。b、夜尿症、梦游症和夜惊症则是慢波睡眠的常见障碍。第23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24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睡眠的功能
与睡眠剥夺的实验研究
1、睡眠是生物机体的本能行为之一,与饮食行为、性行为和防御攻击行为一样,对维持种族延续和个体生存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2、睡眠完全剥夺200小时,可能会导致人的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注意力涣散、记忆减退、思维迟钝和偏执状态。3、完全剥夺大鼠睡眠3-23日,会使之变得非常虚弱,运动不协调,甚至死亡。死后解剖发现,肾上腺增大、胃溃疡、肺水肿……4、选择性剥夺异相睡眠,即每当出现快速眼动时立即唤醒被试,数日之后常使人们陷入焦虑抑制状态。5、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李德明通过对大鼠在学习后立即剥夺异相睡眠24小时的实验。结果证明,异相睡眠对于学习后一段时间内记忆的巩固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研究发现,虽然异相睡眠剥夺对回避反映的短时记忆和记忆保持有明显的影响,但对动物回避反映的学习能力则没有影响。第25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26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经典睡眠理论关于睡眠与觉醒机制,巴甫洛夫在20世纪初,就较早地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提出主动性内抑制的睡眠理论。20世纪50年代通过著名的孤立头与孤立大脑标本和电生理技术,搞清了咋维持觉醒中脑干网状结构的重要作用;60年代弄清了睡眠的类型和睡眠周期,这些构成睡眠的经典理论。第27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28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巴甫洛夫的睡眠理论1、在大量实验材料的基础上,巴普洛夫提出了一套睡眠理论,其基本要点在于睡眠的本质是大脑皮层起源的广泛扩散的内抑制。这种抑制在皮层中和向皮层下脑结构扩散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相时,构成从觉醒到完全睡眠的过渡,即催眠相。2、巴普洛夫的睡眠理论不仅阐明了睡眠的本质、睡眠的起源和一些常见的睡眠现象如梦等的生理基础,还揭露了从清醒到深睡之间催眠相,并以此为根据,解释了多种神经病的病理机制,还提出了睡眠的保护性医疗作用。第29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0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
与觉醒中的重要作用
a、孤立脑标本在中脑四叠体的上丘和下丘之间横断猫脑,此后猫陷入永久睡眠状态。
b、孤立头标本在脊髓和延脑之间横断猫脑,则猫保持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期。
c、布雷默以此证明在延脑至中脑的脑干中,存在着调节睡眠与觉醒的脑中枢。1、1937年著名生理学家布雷默建立了猫的孤立脑标本和孤立头标本。
2、1949年意大利著名电生理学家莫鲁齐和马古恩发现,电刺激脑干网状结构引起动物的觉醒反映。第31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四、对睡眠机制的现代知识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睡眠机制的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科学事实,证明脑内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结构,其生理、生化过程的维持与转换对睡眠具有重要作用。
1、哈弗大学医学院的赔本海姆等人报道,从睡眠剥夺的山羊脑脊髓液中提取一种睡眠因子,将其注入大白鼠脑室内,导致大白鼠活动减少,睡眠增加。
2、蒙尼尔等人在脑化学、电生理学和动物睡眠行为的综合研究过程中,提纯和确定了一种内源性睡眠肽的化学物质及其生理作用,并将之定名为“&-诱导睡眠肽”。
第32页,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游记中的乘法口诀(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医院行业作风建设培训
- 乳腺癌NSM术后的护理
- 第13课《一、创建站点》说课稿 2023-2024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2024年武鸣县中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商业地产卖房流程
- 塔机安装培训
- 2024民政局离婚协议范文修订及个性化定制合同3篇
- 口腔挫伤治疗方案
- 2024-2030年撰写:中国汽车半轴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调研分析报告
- 北疆文化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2025届福建省厦门市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 OpenCV计算机视觉基础教程(Python版)教学教案
- 2024年度二人合伙光伏发电项目投资合同3篇
- 《涉江采芙蓉》 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 管道护理小组工作总结
-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 幼儿园绘本故事《三只小猪盖房子》教学课件全文
- 人脸识别项目施工方案方案
- 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