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壶口瀑布》课件(共51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7课《壶口瀑布》课件(共51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17课《壶口瀑布》课件(共51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17课《壶口瀑布》课件(共51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17课《壶口瀑布》课件(共51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柳宗元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畅游并作文,“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便是一篇记述柳宗元游览见闻和情思的游记。游记作为一种文体,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壶口瀑布梁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河床至此非常狭窄,形如“壶口”,河水急跌而下,汹涌奔腾,声震天地。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本文描绘的就是这一胜景。天下黄河一壶收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当代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他的作品《晋祠》《夏》《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青山不老》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小学课本。

我变不成石,也变不成浪,但我可以采一块石,撷一朵浪,借此来完成与自然的交流,同时也想把这份美感传达给如我一样热爱自然的人。我生怕自己不能理解它的真谛,所以这种文字总是想得多,写得少;笔记多,成品少。有时一个地方去多次而不敢著一字,一篇文章改一年、二年也不敢送出去,所以产品极少,积二十年才有这么几篇,还不知道是否摸准了自然的脉搏。——选自《梁衡散文集·名山大川感思录》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爱自然,爱思考,爱写作,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又很谦虚的人。思考:假如让你写一篇《游记》,你都会写哪些内容?游记三要素:交代游踪:作者的游踪,观景地点/角度描写景物: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等等。抒发感受:作者有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初读课文,走进壶口瀑布1.请用文中原句说说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2.作者的游踪。请用文中原句说说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1)壶口: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2)壶口瀑布的不同之处: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中国三大瀑布黄果树瀑布拓展延伸吊水楼瀑布壶口瀑布一、交代游踪

游记就是对旅行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现在也多指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

游踪就是游历的路线。请你默读全文,在文中画出表示作者游历路线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然后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第一次到壶口瀑布,先到______,再到______,最后到______。“我”第二次到壶口瀑布,先到______,再到______,最后到______。“我”第一次到壶口瀑布,先到半山腰,再到滩里,最后到岸上。“我”第二次到壶口瀑布,先到沟底,再到河心,最后依在。(第一次)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第二次,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然后)我一直走到河心,(后来)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细读课文,理清作者游踪(1)《小石潭记》第一段用什么写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石潭全貌?

移步换景:犹如跟随导游,一边移步,一边依次看到不同景物。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话又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观景角度)?俯仰结合人未移动,视线在动。温故站在河心,上下左右仰望……问题:浏览课文3-5段,梁衡也是像移步换景一样,边走边看壶口瀑布的吗?如果不是,那么他是怎么赏景的?(1)立足点是”河心“:下到沟底,一直走到河心(2)俯视深沟”龙槽“: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3)仰观上游河面: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4)视线随河水自上而下,跌入深沟: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跌入龙槽;(5)平视龙槽两边: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6)转回立足点: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定点换景:找一个立足点,随视线上下左右的转换,依次看到不同的景物。知新写一篇游记,可以按照哪两种写法顺序(观景角度)描写所见之景?作者的游踪如何一步一步写出来?一,移步换景:《小石潭记》犹如跟随导游,一边移步,一边依次看到不同景物。二,定点换景:《壶口瀑布》找一个立足点,随视线上下左右的转换,依次看到不同的景物。二

、描写景物

请同学们从文中划出描写景物的句子,边划边大声地朗读。第二段: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第三段: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第四段: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第五段: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把描写景物的句子跟写游踪的句子比一比,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果要评选《壶口瀑布》“感动读者”最精妙句,你把桂冠给哪个句子?说说你推荐的理由。例如:我把桂冠给这个句子:“涛声隐隐如雷”,从听觉角度写,用了比喻手法,把涛声比作雷,并用叠词“隐隐”来形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涛声之大。1.我把桂冠给这个句子:“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用了“排排”“推推搡搡”“堆堆”等叠词,还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汹涌,势不可挡,有色彩感,还富有动感,给人热闹、富有情趣的感觉。2.我把桂冠给这个句子:“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用了拟人手法,“跌”字特别形象,赋予河水以人的动作,让人忍俊不禁,三个“更”字短句,富有层次感,给人越来越急迫的感觉。3.我把桂冠给这个句子:“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用了排比手法,把河水的各种形象(刚柔并济)都描摹得非常形象,画面感很强,富有气势。运用短句、叠词,短促有力,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4.我把桂冠给这个句子:“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这句写石,跟前文直接写黄河水不同,这里是从侧面写水的刚、强,这里转为俯视脚下的石,把石比作钢、铁,这么硬的石,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可以想象壶口河水的勇猛、奋力抗争。把黄河如人一样的精神写得形象生动。为壶口瀑布写游记,理应写黄河之水,为什么第5段却写了石头?请揣摩作者写石头的用意。(1)作者的观景游踪是立足河心,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要把视线收回脚下,转换自然;(2)正是石头对水的约束,才造就了壶口瀑布的壮美。(3)侧面烘托。写石头“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侧面烘托了黄河水奔涌而来的磅礴力量。写一篇游记,既要有正面描写,也少不了侧面烘托,你还能找出本课中的其他侧面描写吗?(1)第2段:“急慌慌地扫了几眼,心还在不住地跳”用我畏惧的心理,侧面烘托出雨季的壶口瀑布水汽漫天,水声震耳,令人害怕。(2)第3段:“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用当地黑猪掉入壶口的传闻,侧面烘托出黄河水跌入壶口的湍急,迅猛。

美句实在太多了,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据说作者非常善于从古典文学作品中吸收语言的精华,然后自然地融汇在自己的文章中。齐读他自己说的话:

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了出来。

——梁衡概括一下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哪些?1.抓住特色景物;2.变换角度:视觉、听觉、俯视、仰视、平视等等;3.手法多样:比喻、拟人、排比、叠词、短句、正面、侧面。三

、抒发感受

请划出文中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第二段: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第三段: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第四段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我突然陷入沉思”,黄河以她宽广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找出“喜、怒、哀、怨、愁”指代的具体内容。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那种猛烈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折返迂回的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喜怒哀乐愁第五段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第六段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发现和理解。

“壶口”对于涌动着的黄河水而言,更像是一个磨难。

因此在作者的眼里,黄河在壶口的汹涌澎湃,就是一场“水与石的搏击”。在与之搏击的过程中,黄河水表现出了柔中带刚,不畏磨难,勇猛无前的精神。这些感受的句子都是在写完景色之后。大部分在段落的结尾,还有在文章的结尾。1.作者第一次观赏雨季壶口瀑布时,发现水势很大,就只有“可怕的警觉”;第二次观赏枯水期的河水时,听说黑猪掉进漩涡里,浑身的毛被拔得一根不剩,“不觉打了一个寒噤”,突出瀑布本身的“险”,表现了我的“震撼”之深。2.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作者由黄河水联想到了人,由景写到人,巧妙地把水的多种形态与人的多种感情联系起来,文章的意蕴也顿时变得丰富起来——水的种种形态,不正是人生百态的象征吗?3.作者的感受有时是很理性的,由情感上升到道理,如“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