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课件_第1页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课件_第2页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课件_第3页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课件_第4页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拿到一首诗,你通常会关注哪些信息呢?

……

今天我们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赏析两首七律,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

请先读一读。拿到一首诗,你通常会关注哪些信息呢?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七言律诗朗读提要:1、节拍:XX一XX一XX一X

XX一XX一X一XX2、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平声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1)根据朗读提要,请同学们给《蜀相》《书愤》划分节拍,并再次放声朗读。(2)请学生示范朗读。学生、教师点评。(3)齐读两首诗。因声求气,感受诗韵七言律诗朗读提要:因声求气,感受诗韵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对照注释预习两首诗初读感知,概述诗歌大意对照注释预习两首诗《蜀相》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蜀相》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

是陆游众多爱国诗篇中的代表作。

诗的前两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追忆了两次胜利的战斗。

诗的五、六句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最后两句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自己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书愤是陆游众多爱国诗篇中的代表作。书愤合作探究: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1、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3)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合作探究: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2、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探究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合作探究的要求:一、立足于诗文,揣摩诗句,不做架空的分析。二、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比较阅读。三、1)学习小组任选一个角度合作探究;2)选派一个代表发言,同组或其他组同学可做补充发言。(交流时间10分钟)2、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探究它们在歌颂诸葛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A、《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B、“出师一表真名世”《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2)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3)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蜀相》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抒发个人感情方面A、《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不得重用、壮志未酬的痛苦。(结合具体的诗句阐析)抒发个人感情方面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示儿》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陆游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B、《书愤》中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及其《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读“课后链接”《书愤》写作背景

这首著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B、《书愤》中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表

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机之境。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己任。而诸葛亮又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陆游也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欢写吟咏诸葛亮的诗。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陆游为什么喜欢写诸葛亮?后人评陆游诗:“前辈评宋南渡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悲惋实同。”(因为杜鹃也叫望帝鸟,杜甫见到这鸟就要去拜,望帝也就是忠君爱国。因此,拜鹃心事就是思念故国一事。)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机之境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体会“自”“空”的表达效果。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而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好听,可有谁听呢?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此联写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者少,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何等寂寞的怀古之心啊!融情于景、乐景衬哀情3、表现手法映阶碧草自春色,体会“自”“空”的表达效果。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的组合(列锦),能引起读者无限的想象。战船、战马、酷烈的战争坏境(夜雪、秋风)、险要的军事据点(瓜州渡、大散关),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的组合(列锦),能引起读者

这里采用了哪一个典故?用意何在?

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借古讽今全篇:前后对比这里采用了哪一个典故?用意何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拓展延伸

对两首诗的不同之处我们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同时我们也发现,不管是杜甫壮志难酬的感慨,还是陆游沙场杀敌的豪迈,从他们俩身上,我们都读到了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古往今来,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爱国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爱国诗人由此也彰显着他们高尚的品格。那么这种凝结在爱国诗人身上的品格的内核是什么?

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内核。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这些忧国忧民的诗人的敬仰再次来诵读这两首诗,最好能诵记于心。拓展延伸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来到茅庐时,诸葛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诸葛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诸葛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诸葛亮弟诸葛均,方知诸葛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诸葛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诸葛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备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诸葛亮醒后,方才相见。

三顾茅庐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身边关于诸葛亮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系汉司录校尉(郡以上之督察官)诸葛丰后代。东汉末年,北方大乱,由山东辗转至襄阳。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了荆、益。曹丕代汉称帝后,诸葛亮说服了刘备,建立蜀国称帝,被任为丞相。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受遗诏辅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