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甘肃省定西市小升初科学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甘肃省定西市小升初科学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甘肃省定西市小升初科学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甘肃省定西市小升初科学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甘肃省定西市小升初科学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2年甘肃省定西市小升初科学试卷(含解析)2022年甘肃省定西市小升初科学试卷

一、填空。(6、13、15、19每小题3分,其他2分共42分)

1.(2分)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要让偏右的图像出现在中间位置,载玻片应该往移动。

2.(2分)古人说的“天狗食月”其实是这种天文现象。

3.(2分)焚烧和是处理垃圾的常用办法,塑料是一种垃圾。

4.(2分)暑假是观察星星的好时机,有时能看到牛郎星、织女星和这个“夏季大三角”。

5.(2分)推行“无车日”主要是为了减少污染。

6.(3分)太阳系中唯一自己会发光的恒星是;太阳系还包括大行星,在这些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

7.(2分)如图的月相会发生在农历(选填“上半月”或“下半月”)。

8.(2分)发生日食时,处于中间位置的星球是。

9.(2分)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最主要依据为。

10.(2分)关于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

11.(2分)在1969年7月,米国的载人飞船在月球上成功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足印。

12.(2分)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

13.(3分)日食有三种类型,分别是、、。

14.(2分)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

15.(3分)物质的化学变化伴随着、、等现象。

16.(2分)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万千米,光年是光在一年时间里所走的。

17.(2分)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倍。

18.(2分)水变成水蒸气是,铁生锈是。

19.(3分)小学科学最后一篇课文中提到的当今世界存在的三个环境问题是、、。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0.(2分)醋和小苏打混合能产生()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水蒸气

21.(2分)下列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A.鸭B.乌龟C.蟋蟀D.鱼

22.(2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是一位名叫()的生物学家发明的。

A.达尔文B.列文虎克

C.罗伯特胡克D.培根

23.(2分)下列垃圾中不能自然分解的是()

A.塑料B.纸屑C.菜叶D.苹果皮

24.(2分)()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留下的痕迹。

A.流星说B.撞击说C.火山说

25.(2分)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是()

A.化学变化B.物理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6.(2分)菜刀用完后擦干并放在干燥的地方是切断铁和()的接触,以防生锈。

A.水B.空气C.细菌

27.(2分)下列现象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米饭烧焦变黑B.米饭被嚼碎

C.米饭咀嚼多次有甜味

28.(2分)垃圾填埋场填满垃圾后,可以在上面()

A.修建房屋居住B.种草植树美化环境

C.种植蔬菜供应市场

29.(2分)燃烧一张纸和撕碎一张纸作比较分析正确的是()

A.前者没有产生了新物质,后者产生了新物质

B.前者发生了物理变化,后者发生了化学变化

C.前者发生了化学变化,后者发生了物理变化

D.前者没有产生了新物质,后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30.(2分)污水经过沉淀和过滤,就能达到人们的饮用标准。(判断对错)

31.(2分)近视眼镜可以放大物体的图象。(判断对错)

32.(2分)月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十五的时候。(判断对错)

33.(2分)毁林开荒可以多打粮食,是造福子孙的大事。(判断对错)

34.(2分)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判断对错)

四、连线题。(8分)

35.(8分)把下列物质变化与伴随的现象用线连起来。

水结冰颜色变化

火柴燃烧产生气体

在米饭上滴碘酒状态变化

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发光发热

五、实验探究。(20分

36.(17分)实验研究铁生锈和水、空气的关系,并思考防锈方法,填空。

如图是一组对比实验。

(1)实验设计:

A.中的铁钉接触水,又接触空气。

B.中的铁钉接触水,不接触空气(用植物油阻隔空气)。

C.中的铁钉接触空气,不接触水(用碱石灰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2)实验现象:4天后,A中的铁钉明显生锈;B和C中的铁钉无生锈现象。

(3)实验结论(3分)

(4)实验推测:水和油中一般会含少量空气;碱石灰吸水能力特强。根据这些条件,如果实验继续进行,接着生锈的很可能会是试管中的铁钉。(2分)

(5)知识应用:填写出两种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以及能防锈的原因。(12分)

防锈的方法能防锈的原因

方法一:

方法二:

37.(3分)积极行动,为环境保护出力。

面对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作为一名爱科学懂科学的小学毕业生,您应该有所行动。现在一些农村还存在捕食野生动物的恶习。假如你遇到这类事情一定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劝说。劝说时你将提出哪些理由?请写出2条理由来。

2022年甘肃省定西市小升初科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6、13、15、19每小题3分其他2分共42分)

1.(2分)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要让偏右的图像出现在中间位置,载玻片应该往右边移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显微镜下实物与物象的关系: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左右均是颠倒的。

【解答】显微镜的目镜由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所以如果物像不再视野的上都,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上都,应把装片朝着物像相同的方向移动,即:要让偏右的图像出现在中间位置,载玻片应该往右边移动。

故答案为:右边。

2.(2分)古人说的“天狗食月”其实是月食这种天文现象。

【答案】月食。

【分析】月食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当月球运行至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时,地球是不透光的球体,遮蔽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地球影子落在月球上,从而发生月食现象,月食发生时,月相是满月,又大又圆。地球位于中间位置。

【解答】古人说的“天狗食月”其实是月食现象。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且地球位于中间位置,不透光的地球遮蔽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地球影子落在月球上,从而发生月食现象。

故答案为:月食。

3.(2分)焚烧和填埋是处理垃圾的常用办法,塑料是一种可回收垃圾。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要学会处理垃圾。

【解答】焚烧和填埋是处理垃圾的常用办法,塑料是一种可回收垃圾。我们要养成分类处理垃圾的好习惯。

故答案为:填埋;可回收。

4.(2分)暑假是观察星星的好时机,有时能看到牛郎星、织女星和天津四这个“夏季大三角”。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夏季大三角指在夏季的东南方高空里由天琴座的织女星、天鹅座的天津四及天鹰座的牛郎星组成的三角形。

【解答】夏季是观察星座的好季节天空中有许多亮星。其中有三颗亮星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人们称之为“夏季大三角”,这三颗星分别是: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它们分别属于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

故答案为:天津四。

5.(2分)推行“无车日”主要是为了减少空气污染。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汽车在运动的过程中会排放废气,直接污染空气。根据废气污染解答即可。

【解答】推行“无车日”主要是为了减少空气污染。

故答案为:空气。

6.(3分)太阳系中唯一自己会发光的恒星是太阳;太阳系还包括八大行星,在这些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

【答案】太阳;八;金星。

【分析】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包括八大行星(由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至少173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

【解答】太阳系中唯一发光的恒星是太阳;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距离,依次排列的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这些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

故答案为:太阳;八;金星。

7.(2分)如图的月相会发生在农历上半月(选填“上半月”或“下半月”)。

【答案】上半月。

【分析】月球不发光,也不透明,月球被照亮部分朝向地球的面积不断变化,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东向西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相变化。

【解答】根据月相的变化规律,从农历的月初至月末,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上半月月相的亮面朝右,缺面朝左,下半月月相的亮面朝左,缺面朝右,月相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读图可以看出,图中月相小于半圆,亮面朝右,缺面朝左,属于上半月月相。

故答案为:上半月。

8.(2分)发生日食时,处于中间位置的星球是月球。

【答案】月球。

【分析】日食发生的原因是在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当月亮恰好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且太阳—月亮—地球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遮蔽阳光,月球影子落在地球上,因而发生日食。

【解答】日食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月球是不透光的球体,遮蔽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月球影子落在地球上,从而发生日食现象。日食发生时,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中间位置。

故答案为:月球。

9.(2分)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最主要依据为看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

【解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最主要依据即为看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0.(2分)关于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答案】陨石撞击说。

【分析】环形山通常指月球表面月坑的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

【解答】主张陨石撞击的人认为,在距今约30亿年前,空间的陨星体很多,月球正处于半融熔状态。巨大的陨星撞击月面时,在其四周溅出岩石与土壤,形成了一圈一圈的环形山。又由于月面上没有风雨洗刷与激烈的地质构造活动,所以当初形成的环形山就一直保留至今,这是目前公认的环形山的成因。

故答案为:陨石撞击说。

11.(2分)在1969年7月,米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在月球上成功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足印。

【答案】阿波罗11号

【分析】阿波罗11号是米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五次载人任务,是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三位执行此任务的宇航员分别为指令长阿姆斯特朗和指令舱驾驶员迈克尔科林斯以及登月舱驾驶员巴兹奥尔德林。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

【解答】1969年7月20日,米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成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实现了人类几千年来的梦想。2023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吕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并于11月26日传回第一张月面图片,标志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故答案为:阿波罗11号。

12.(2分)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相对于所环绕的行星,它是质量最大的卫星。

【解答】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为27.3天,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

故答案为:月球。

13.(3分)日食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月球围绕着地球旋转,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旋转。日食和月食就是由于这两种运动所产生的结果。

【解答】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日食是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一,分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三种。

故答案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

14.(2分)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人们根据食物链中不同生物的食物来源,把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做生产者,把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叫做消费者。

【解答】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故答案为:生产者;消费者。

15.(3分)物质的化学变化伴随着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等现象。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根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特征解答即可。

【解答】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故答案为: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16.(2分)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光年是光在一年时间里所走的距离。

【答案】30;距离。

【分析】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路程。

【解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路程,光年是一种长度单位,它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故答案为:30;距离。

17.(2分)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显微镜是一种精密放仪器,研究生物学科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要研究许细微的结构,如细胞、细菌、根茎叶的结构等等。这些都用肉眼或放镜看不清楚或看不见的微细结构,必须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显微镜种类很多,我们一般用的中小学生用的普通显微镜能物体放大几百倍。

【解答】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故答案为:200万。

18.(2分)水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答案】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分析】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解答】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称为化学变化。水变成水蒸气,只是水的形态发生了改变,水这种物质并没有改变,属于物理变化;铁生锈是化学变化,因为铁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故答案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19.(3分)小学科学最后一篇课文中提到的当今世界存在的三个环境问题是垃圾污染、水环境污染、粮食安全问题。

【答案】垃圾污染;水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

【分析】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解答】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小学科学最后一篇课文中提到的当今世界存在的三个环境问题是垃圾污染,水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

故答案为:垃圾污染;水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

二、选择题

20.(2分)醋和小苏打混合能产生()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水蒸气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解答】根据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认识,醋和小苏打混合能产生二氧化碳。

故选:A。

21.(2分)下列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A.鸭B.乌龟C.蟋蟀D.鱼

【答案】C

【分析】根据动物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具有脊柱的动物是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解答】具有脊柱的动物是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鸭、乌龟、鱼具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蟋蟀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故选:C。

22.(2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是一位名叫()的生物学家发明的。

A.达尔文B.列文虎克

C.罗伯特胡克D.培根

【答案】B

【分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

【解答】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人们可能更熟悉他的另一个发现:胡克定律)用他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切片的时候,惊奇的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个一个“单元”结构。胡克把它们称作“细胞”。当列文虎克把他的显微镜对准一滴雨水的时候,他惊奇的发现了其中令人惊叹的小小世界:无数的微生物游曳于其中。他把这个发现报告给了英国皇家学会,引起了一阵轰动。人们有时候把列文虎克称为“显微镜之父”。

故选:B。

23.(2分)下列垃圾中不能自然分解的是()

A.塑料B.纸屑C.菜叶D.苹果皮

【答案】A

【分析】自然分解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分解动物的排泄物、尸体或腐烂物的细菌等微生物的过程。塑料属于难降解的物质,在自然界中几百年也不会进行降解,因此我们应该控制使用塑料材料的数量。

【解答】菜叶、苹果皮、纸屑都主要是有机质,都能被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属于自然分解。塑料制品属于化工产品,是不能被分解者分解的。科学家指出,塑料袋和塑料瓶可以经过数百年、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仍不降解。故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24.(2分)()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留下的痕迹。

A.流星说B.撞击说C.火山说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月球地貌最大的特征就是分布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解答】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

故选:B。

25.(2分)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是()

A.化学变化B.物理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答案】B

【分析】白糖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面很广,它的功效和作用也数不胜数,但如果我们将白糖一直加热下去,它会发生变化。

【解答】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是白糖溶解,属于物理变化,再变成黄红、褐红、黑色,都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26.(2分)菜刀用完后擦干并放在干燥的地方是切断铁和()的接触,以防生锈。

A.水B.空气C.细菌

【答案】A

【分析】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破坏生锈的条件,就能够有效防止生锈。

【解答】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菜刀用完后擦干并放在干燥的地方是切断铁和水的接触,破坏生锈的条件,从而达到防锈的目的。

故选:A。

27.(2分)下列现象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米饭烧焦变黑B.米饭被嚼碎

C.米饭咀嚼多次有甜味

【答案】B

【分析】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在变化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解答】在变化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米饭烧焦变黑、米饭咀嚼多次有甜味变化过程中都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米饭被嚼碎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28.(2分)垃圾填埋场填满垃圾后,可以在上面()

A.修建房屋居住B.种草植树美化环境

C.种植蔬菜供应市场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垃圾填埋场是采用卫生填埋方式下的垃圾集中堆放场地,垃圾卫生填埋场因为成本低、卫生程度好在国内被广泛应用,我们要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解答】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填埋场在填埋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种草植树美化环境,但不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故选:B。

29.(2分)燃烧一张纸和撕碎一张纸作比较分析正确的是()

A.前者没有产生了新物质,后者产生了新物质

B.前者发生了物理变化,后者发生了化学变化

C.前者发生了化学变化,后者发生了物理变化

D.前者没有产生了新物质,后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答案】C

【分析】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解答】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燃烧一张纸,发光发热、冒烟,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撕碎一张纸,纸的大小、形状等发生了变化,但是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选项正确。

故选:C。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30.(2分)污水经过沉淀和过滤,就能达到人们的饮用标准。×(判断对错)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解答】污水经过沉淀和过滤,还要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经过检验达标后才能排入自然水域,不能直接供人们饮用。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31.(2分)近视眼镜可以放大物体的图象。×(判断对错)

【答案】×

【分析】凹透镜是由一面是凹面而另一面不透明的镜体组成。

【解答】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凹透镜所成的像总是小于物体的、直立的虚像,凹透镜主要用于矫正近视眼。近视眼主要是由于晶状体的变形,导致光线过早的集合在了视网膜的前面。凹透镜则起到了发散光线的作用,凹透镜成一个正立、缩小的虚像,使像距变长,恰好落在视网膜上了。

故答案为:×

32.(2分)月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十五的时候。√(判断对错)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居于太阳和月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就发生了月食。

【解答】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所以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33.(2分)毁林开荒可以多打粮食,是造福子孙的大事。×(判断对错)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保护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就是,既符合当代人类的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解答】毁林开荒,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危害子孙的事。

故答案为:×。

34.(2分)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判断对错)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八大行星自转方向多数和公转方向一致,是自西向东的。只有金星和天王星两个例外。金星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是自东向西的。

【解答】八大行星自转方向多数和公转方向一致,是自西向东的。只有金星和天王星两个例外。金星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是自东向西的。所以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四、连线题。(8分)

35.(8分)把下列物质变化与伴随的现象用线连起来。

水结冰颜色变化

火柴燃烧产生气体

在米饭上滴碘酒状态变化

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发光发热

【答案】。

【分析】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解答】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水结冰,水由液态变为固态,状态改变,属于物理变化;火柴燃烧,发光发热,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在米饭上滴碘酒,米饭变成蓝色,颜色变化,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

五、实验探究。(20分

36.(17分)实验研究铁生锈和水、空气的关系,并思考防锈方法,填空。

如图是一组对比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