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锅炉节能环保技改及大修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TOC\o"1-5"\h\z1概述 11.1安全设施设计目的 11.2安全设施设计依据 11.3设计范围及内容 72建设项目概况 82.1建设单位及建设项目简介 82.2建设项目规模 82.3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92.4总平面规划布置 102.5主要生产工艺系统及设备 112.6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 143建设项目危险、有害因素及危险、有害程度分析 163.1主要危险物料(含工质)固有危险、有害特性及分布 163.2施工期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193.3劳动定员和安全管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193.4建设项目试车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分析 203.5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及分布 213.6建设项目重大危险源分析及检测监控 224安全对策与建议采纳情况 244.1项目实施阶段新增加的主要安全设施 244.2安全设施及安全装备位置表 285安全设施设计中采取的防范措施 295.1建筑设计安全防范措施 295.2工艺、设备安全防范措施 295.3消防安全防范措施 315.4安全设计中的职业卫生措施 316可能出现的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 336.1燃料输送系统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 336.2电气系统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 356.3热工控制系统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 396.4脱硝系统事故预防与应急救援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6.5其他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 436.6应急救援预案 456.8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497安全生产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安全管理情况 567.1组织机构设置 567.2人员管理 577.3物料管理 587.4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 588安全设施专项投资估算 629结论和建议 649.1结论 649.2预期的效果 659.3建议 65#5安全设施设计中采取的防范措施5.1建筑设计安全防范措施该项目周边环境及平面布置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相关距离的要求。5.2工艺、设备安全防范措施5.2.1锅炉本体系统劳动安全措施5.2.1.1汽水系统的安全措施原有锅炉汽包和过热器集箱上的安全阀为锅炉主蒸汽系统超压作了保证,安全阀起跳压力为额定工作压力的5%。2其他安全措施为防止工作人员在锅炉巡检或操作过程中发生坠落,平台扶梯的栏杆高度提高至1200mm。5.2.2辅助系统劳动安全措施5.2.2.1防电伤的设计原则工程电气设计符合现行的《高压配电置设计技术规程》、《电力设备接地设计技术规程》、《工业与发用电力装置接地设计规范》、《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电力设备过电压保护设计技术规程》及《火力发电厂和变电所照明设计规范》等标准、规范的规定。2过电压保护及接地(1)接地根据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中的规定,装在构架上的避雷针应与接地网相连,并应在其附近装设集中接地装置。采取有效的接地系统和防静电的材料等措施,避免静电危害电子仪器和电子设备。低压和易于受到电磁干扰的设备必须接到专用的二次接地母线。5.2.2.3防止电气误操作工程对所有的电气开关柜采用了防止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误拉误合断路器、带接地线合闸、带电挂“接地线”、误入带电间隔等具有五防功能的设备,并设有闭锁装置和连锁装置的设备。5.2.2.4电气设备的布置及防电伤的措施为保证电器人员和接近电气设备的人员的安全,工程各种电压等级的电气设备的对地距离、操作走廊尺寸,严格按《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设计。在高压电气设备的周围,均按规程规定设置围栅或遮拦;建筑物均没有防止雷击的措施;另外,对单元控制的控制盘及电气元件,均设有保险、信号、监视、声光报警及故障跳闸等保护措施。5.2.2.5事故时安全通道各配电间的布置均考虑留有运行容易巡视、维修和搬运的通道及事故安全门。5.2.2.6照明系统防电伤所有照明电源插座均为单相三孔插座,在下列场所利用36V及以下的低压照明:检修用携带作业灯,其电压为36V;锅炉本体检修用携带作业灯,其电压为12V;安装在生产车间、其安装高度小于2.4m的照明器,设置防止触电的安全措施或采用36V及以下电压。5.2.2.7电缆防火本工程电缆采用阻燃电缆。5.3消防安全防范措施本项目沿用原厂区消防系统,不增设新消防点。5.4安全设计中的职业卫生措施5.4.1防火防爆措施1) 防火间距:在总平面布置中,各建筑物构筑物之问的距离应满足《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规程》中“热电厂各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最小间距表”,以及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2) 本项目不增设新的消防安全系统,沿用原厂内生产、生活、消防环状管网。5.4.2防机械伤害及烫伤措施1) 在转动机械的联轴节、皮带轮等部位设有安全防护罩,并在大型运转设备周围设有移动防护栏杆。2) 凡介质温度高于50C的管道进行保温。3) 该项目范围内的工作场所及道路空地的井、坑、孔洞或沟道均装有与地面平齐的坚固盖板。所有的检修升降井、吊装孔及维护平台均装设不低于1m高的栏杆和不低于100mm的踢脚护板。不经常使用的孔洞以花纹钢板铺盖。4)对危险部位设有安全标志。5.4.3防电击、雷击措施1) 对电气设备均采用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2) 在15m以上建(构)筑物上设置避需针或避雷带。5.4.4防地震该项目各建(构)物均按高于本地区基本烈度1度即7度设防。5.4.5防尘、防毒措施在垃圾输送区域生产施工人员配备口罩。5.4.6防治噪声措施1)对于噪声较大的转运设备如水泵等设有隔声罩,使岗位噪声低于85dB(A)达标。5.4.7防暑降温和采暖通风1)热力设备和热力管道均按标准规范要求设计保温层,使其表面温度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6可能出现的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经分析,本项目的事故主要发生在以下系统:锅炉本体及辅机系统;热力系统电气系统;热工控制系统;其他6.1锅炉本体及辅机系统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锅炉本体及辅机系统可能产生的事故危害分析结果见表6.1-1〜1-3。表6.1-1 锅炉系统系统事故预防措施(锅炉燃爆)潜在事故爆燃危险因素锅炉炉膛爆燃触发事件1、 点火轻柴油突然中断后,点火失败熄火后继续喷油未切断也未有足够的通风就点火;2、 炉膛内燃料积聚过多达到爆炸极限。发生条件1、 可燃混合物达到爆燃浓度;2、 炉膛内有足够的点火能量;3、 可燃混合物悬浮在空间里。原因事件1、 点火或运行时操作不当;2、 点火程序控制失效,设备故障,点火安全联锁装置失效,燃料油未切断。事故后果1、锅炉严重损坏;2、停产;3、造成严重经济损失;4、造成环境污染;5、伤及人员。危险等级III防范措施1、 制定防止锅炉灭火放炮的措施,包括燃油调整通风等内容,并严格执行;2、 确保锅炉燃烧室监控装置,灭火保护系统联锁装置等安全设施正常运行;
3、 加强煤燃烧的监督管理。对煤应逐批分析,掌握煤特性;4、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每次点火失败时必须查明原因,纠正后,方可点火;5、 保持合理的燃料与配风运行;6、 操作运行中应勤观察,防止以外发生;7、 保持空气预热器清洗,吹灰装置完好;8、 加强点火油系统的维护管理,消除泄漏,防止燃油漏入炉膛发生爆燃。对燃油速断阀要定期试验,确保动作正确、关闭严密;表6.2-2 锅炉系统事故预防措施(受热管爆破)潜在事故受热面管爆破危险因素锅炉受热面管的爆管触发事件上水系统失灵、排污阀或关闭不严、水位表堵塞形成假水位、水源中断、给水设备故障、上水系统泄漏、异物堵塞、控制系统失灵、违章操作等;严重超温超压;受粉尘及火焰冲刷时受热面的蚀损,烟尘磨蚀。发生条件受热面过烧强度下降,疲劳超限,化学腐蚀或磨损严重。原因事件1、 严重缺水;2、 汽水品质不良或水质不合格;3、 安全附件失灵;4、 锅炉炉管材质不良。事故后果1、 锅炉本体或受热面的严重破坏;2、 锅炉房及设备受损;3、 操作人员伤亡;4、 电厂事故影响系统电网和供热管网安全;5、 产生环境污染。危险等级III防范措施1、 加强管理,制定完善的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2、 加强培训、教育,持证上岗,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3、 加强设备的运行巡检,加强对安全附件的检测与维修,确保安全阀、压力表、水位表和其他安全装置的完好运行;4、 购置、安装及检修时严把质量关;5、 设置报警系统;6、 应采用自动控制和连锁系统,并确保其工作正常;
7、 严格控制锅炉汽水品质;8、 定期对锅炉本体及受热面管进行检验,确认其安全寿命;9、 对运行巡检中发现的隐患要及时排除;10、 按规定排污。表6.1-3 高温灼伤事故预防措施危险场合高温蒸汽泄漏、高温锅炉、管道附近作业潜在事故高温热辐射及灼烫原因事件1、 高温物料泄漏;2、 高温器体、管体裸露;3、 人员进入现场未穿戴好个体防护用具。发生条件高温物料溅及人体;人体触及高温物体。触发事件1、 人体触及高温器体、人体触及高温管体;2、 人体触及高温炉渣等;3、 高温物料泄漏溅及人体: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阀门、法兰等故障泄漏;泵、转动设备密封处泄漏;泵破裂泄漏;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因质量、材质、腐蚀、焊接或安装不当泄漏;安全防爆措施失控:超温、超压造成设备破裂泄漏。事故后果人员烫伤。危险等级II高温灼烫事故防范措施1、 防止泄漏,如选用合格产品、精心安装;2、 定期检查有无跑、冒、滴、漏,保持罐、器、阀、泵、管线等完好状态,保护保温层完整无缺;3、 涉及高温物料作业时,要穿戴好相应的防护用具;4、 在检修前,必须先将要检修的设备、管线等清洗干净,并与其他部分隔离;5、 加强预防有关高温物料灼烫伤的知识和临时急求处理的培训、教育;6、 设立救护点并备有相应的器材和药品等;7、 在有高温灼烫的危险现场设立安全警示标志。6.2热力系统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
对热力系统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见表6.2-1〜6.2-2。表6.4-3 热力系统事故预防措施(灼烫)潜在事故灼烫危险因素高温汽水泄漏原因事件1、 高温蒸汽管道受腐蚀破裂,汽体泄漏;2、 高温管体裸露无防护或未设置隔离栏;高温设备、设施旁无警示标志。3、 人员进入现场未穿戴好个体防护用具。发生条件高温水汽溅及人体;人体触及高温物体。触发事件1、 高温汽体泄漏、管体裸露,人体触及;2、 高温水汽泄漏溅及人体。(泄漏包括:①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阀门、法兰等故障泄漏;泵、转动设备密封处泄漏;泵破裂泄漏;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因质量、材质、腐蚀、焊接或安装不当泄漏。②安全防爆措施失控:超温、超压造成设备破裂泄漏。)事故后果人员烫伤。危险等级II防范措施1、 防止泄漏,如选用合格产品、精心安装;2、 定期检查有无跑、冒、滴、漏,保持罐、器、阀、泵、管线等完好状态,保护层符合标准要求,保温层应符合标准,完整无缺;3、 涉及高温水汽作业时,做好相应措施并要穿戴好相应的防护用具;4、 在检修前,必须先将要检修的设备、管线等清洗干净,并与其他部分隔离;5、 加强预防有关高温物料灼烫的知识和临时急求处理的培训、教育;6、 设立救护点并备有相应的器材和药品等;7、 设立标志;8、 带压的管线、阀门、禁止拆装;9、 加强检修维护及运行控制管理。
6.3电气系统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对电气系统单元中变压器等设备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见表6.3-1〜6.3-2。表6.3-1 电气系统事故预防措施(电缆火灾)潜在事故电缆火灾危险因素电缆燃烧原因事件1、 电缆在运输和安装过程中受损;2、 第三方破坏(包括机械损坏、人为破坏等);3、 电缆在运行过程中长期过载,引起电缆过热;4、 电缆绝缘老化,接触不良;5、 有外来火源引燃外套;6、 电缆沟内积聚易燃性物质。发生条件⑴遇明火;⑵电缆接头温度过高。触发事件1、 电缆中间接头制作质量不良、压接头不紧、接触电阻过大,造成的电缆过热;2、 电缆隔热、散热不良;3、 电缆受损造成短路;4、 外来火种;5、 穿越型短路造成。事故后果设备损坏、人员伤亡。危险等级III防范措施1、 必须抓好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维护、检修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管理。电缆防火设计应按《电缆防火措施设计和施工验收标准》(DLGJ154-2000)和《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5049-2011)中的有关要求进行设计。电缆及防火涂料的选择、施工、安装、敷设应严格按规范进行,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完成各项电缆防火措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2、 主厂房内架空电缆与热体管道应按规定保持足够的距离,控制电缆不小于0.5m,动力电缆不小于1m;3、 在密集敷设电缆的主控制室下电缆夹层和电缆沟内,不得布置热力管道、油气管以及其他可能引起着火的管道和设备;4、 严禁电缆长期过载;5、 应尽量减少电缆中间接头的数量。如需要,应按工艺要求制作安装电缆头,经质量验收合格后,再用耐火防爆槽盒将其封闭;建议在电缆接头处安装电缆接头温度在线监测系统;6、 控制室、开关室、计算机室等通往电缆夹层、穿越楼板、墙壁、柜、盘等处的
所有电缆孔洞和缝隙(包括电缆穿墙套管与电缆之间缝隙)必须采用不燃(或阻燃)材料加以封堵;7、 运行中及时清扫电缆上积聚的易燃物;8、 在易燃生产区域的电源回路,应选用阻燃电缆或耐火型电缆;9、 加强管理,杜绝外来火种;10、 动力电缆与控制电缆分开布设;11、 电缆夹层应设置防火门、电缆接头应涂刷防火涂料等;12、 电缆间(夹层)使用防爆电器和照明,设置感烟报警系统;13、 防止人为破坏、机械损坏;14、 要防止鼠害小动物及各类杂物对电缆的危害,预防电缆短路事故的发生。表6.3-2 电气系统事故预防措施(配电故障)潜在事故配电系统故障危险因素配电系统短路原因事件1、 导电部位外露形成相间或对地短路;绝缘击穿短路;2、 电气线路、用电设备绝缘损坏形成短路或漏电、电气接点松动以及开关、触头接通或断开、雷击等产生电气火花;3、 电缆在运行过程中长期过载,引起电缆过热;4、 瞬时过电压;5、 电设备过载;6、 防护设施欠缺或失效,小动物进入;7、 人为误操作或违章操作。发生条件1、短路;2、漏电。触发事件1、 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规操作;2、 设备线路老化;3、 雷击;4、 过电压。事故后果设备损坏。危险等级II防范措施1、 应保持电气设施场所环境的干燥与通风,以减少电气设施腐蚀;2、 隔离刀闸与相应的断路器和接地刀闸之间,应装设闭锁装置。屋内配电装置,还应装设防止误入带电间隔的措施;3、 低压配电线路应装设短路保护、过负荷保护和接地故障保护,作用于切断供电电源或发出报警信号。对电动机、电焊机等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的保护,除执行GB50054-2011,还应符合《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GB50055-2011)的规定。4、 在低压电网中应确定采用合适的接地方式;
5、 设备外壳应可靠接地、接零;使用的电缆软线应耐油、耐磨,防止绝缘损坏;6、 电气设备施工后出现的孔、洞必须阻燃材料封堵;7、 本工程建筑物、构筑物的防雷设计必须符合现行国标《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1)2011版的规定;8、 生产作业场所照明设计应符合现行国标《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9、 生产作业场所内照明灯具应采用交叉方式配电,当一路照明回路故障时,保证仍有一路可维持生产作业场所照明;10、 检修电源插座应设置36V、24V、12V等安全电压插座和1:1隔离电源(220V的插座,以适合各种电动工具和移动照明用点。检修用的手提灯具应设金属网罩。11、 要防止鼠害小动物及各类杂物对电缆的危害,预防电缆短路事故的发生;12、 建立健全的电气安全管理制度。6.4热工控制系统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对热工控制系统事故预防措施,见表6.4-1〜6.4-2。表6.4-1 项目热工控制系统事故预防措施(失灵事故)潜在事故分散控制系统失灵事故危险因素分散控制系统失灵原因事件DCS的电源回路失电。其电源电缆及接插件故障。软件运行故障;DCS系统配置未达到基本要求;DCS故障的紧急处理不当。发生条件运行过程中(DCS)失灵。触发事件电源失电或硬件、软件故障事故后果运行人员失去对机组监控操作手段,机组运行处于失控状态,有造成人员伤亡或设备重大损坏的可能性危险等级II
防范措施加强DCS/CRT电源回路(电源开关、熔断器、电缆、接插件)维护管理工作。勤维护检查通讯电缆及其通讯接口组件,避免外力机械损伤。合理的数据通讯总线负荷率不超过30%(以太网不超过20%),注意设备选型。勤维护检查键盘(鼠标)及其电缆接插件,及时更换损坏件。非本机磁盘/光盘及无关的运算工作,不得在本机上进行操作,防病毒侵入。选用合适的应用软件。DCS系统配置必须满足下列基本要求,系统和控制器的配量要考虑可靠性和负荷率指标;主要控制器应采用冗余配量;电源设计要合理、可靠;重视DCS系统接口可靠性措施;要重视系统的抗干扰措施;充分考虑主辅设备的可控性;要保证关键设备在失电、失气、失信号或DCS系统失灵工况下的向安全方向动作或保持原位的措施;制定和完善DCS故障的紧急处理措施要符合下列基本要求,首先要制定故障处理措施,编入机组运行规程,措施要保证机组运行的安全和人身保护;加强对DCS的运行监视,检查和技术管理。表6.4-2建设扩建项目热工控制系统事故预防措施(拒动或误动
事故)潜在事故热工保护拒动或误动事故危险因素热工保护拒动或误动原因事件1、 热工保护装置故障;机组保护回路失电或其导线故障,导致机组保护拒动;2、 热工保护一次检测装置及其接线回路损坏或断线,导致机组保护拒动;3、 热工保护一次检测装置的动作整定值漂移;4、 双路冗余互为备用的通讯环路自动切换时瞬时故障,丢失信息。5、 机组保护用DCS的通讯组件故障,不能传输信息,致使机组保护拒动。或保护用I/O组件输入/输出点及其导线回路故障,致使机组保护拒动。双路冗余互为备用的通讯环路,自动切换时瞬时故障,丢失信息导致机组保护误动。基建调试不到位,逻辑设计不合理,致使保护误动。DCS保护用的CPU,超过使用有效期,或受外界干扰或逻辑运算出错,导致机组保护误动。发生条件(DCS)系统内的热工保护和独立热工保护拒动。触发事件热工保护拒动;误动;电源失电或检测装置故障。事故后果热工保护拒动、直接危害机组安全运行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设备重大损坏。机组保护误动,损失发电量,降低经济效益。危险等级II
加强机组保护电源回路(电源开关、熔断器、电缆、接插件)维护管理工作。加强机组保护用一次检测装置、DCS通讯组件、I/O输入/输出组件、PCU主机组件的维护管理工作。对超过有效使用期的组件,及时更换备用件。机组重要保护的一次测点,采取三取二逻辑判断方式。特别重要的机组保护(如炉膛压力保护和汽包水位保护),应具有“当某一测点故障,自动转为二取一,又当某二点测点故障,自动转为一取一”的功能,并发出防范措施报警信号。锅炉跳闸保护系统,应具有进行在线动作试验功能,定期做机组保护在线动作试验。当机组运行参数超过保护定值,机组保护拒动时,运行人员应利用硬接线按钮后备操作手段,及时紧急打闸停机。加强机组保护的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工作。防止热工拒动要满足下列原则,热工保护必须健全;热工保护必须好用;不得随意解除。若需暂时解除应取得总工批准。制定热工管理制度,加强学习并检查监督执行。
6.5其他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表6.5-1 噪声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危险场合风机、水泵等有强噪声的设备有害因素噪声1、装置未设置减振、降噪措施;原因2、未戴个体护耳器:因事A、个体护耳器,B、嫌麻烦不用护耳器,C、因故未戴;件3、护耳器无效:A、护耳器失效,B、选型不当,C、使用不当。发生条件作业场所噪声强度过大、人员缺防护,且停留时间过长。触发1、作业人员在噪声强度过大的场所作业,且停留时间过长;发事2、防护器具未戴、脱落,以及防护设备失效;件3、风机、空压机、压缩机、泵等高噪声、振动设备减振、降噪措施不到位。事故后果听力损伤、人员伤害。危险等级II噪1、采取隔声、吸声、消声等降噪措施;伤2、设置减振、阴尼等装置;防3、佩带适宜的护耳器;措4、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停留时间。施5、建立监察制度和岗前、在岗和离岗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制度。表6.5-2 物体打击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危险场合设备运行、巡检、安装等作业危险因素物体打击原因事件1、 未戴安全帽;2、 在起重或高处作业区域行进或逗留;3、 在高处有浮物或设施不牢固将要倒塌的地方行进或停留。发生条件坠落物体击中人体。触发事件1、 高处有未被固定的物体因被碰或风吹等坠落;2、 高处作业时工具抛掷或高处物件未固定牢固而坠落;3、 设施倒塌;4、 爆炸碎片抛掷、飞散。事故后果人员伤害。危险等级II
物体打击陋氾措施1、 高处作业要严格遵守“十不登高”;2、 高处不能有浮物,需要时应固定好;3、 将要倒塌的设施要及时修复或拆除;4、 作业保赠戴好安全帽及穿好劳动防护用品;5、 加强防止物体打击的检查和安全管理工作;6、 加强对职工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表6.5-3 高处坠落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危险场合登高架设、检修等高处作业潜在事故高处坠落原因事件1、 无脚手架和防坠落措施,踩空或支撑物倒塌;2、 高处作业场所有洞无盖、临边无栏;3、 高处作业面下无安全网,是机器设备或硬质的混凝土地面;4、 未系安全带或安全带挂结不可靠;5、 安全带、安全网损坏或不合格;6、 起大落,工作时精力不集中或有病。发生条件坠落高度2m以上;作业面下是机器设备或硬质地面。触发事件1、 作业不小心造成坠落;2、 无防滑、强度不够、人字梯无拉绳等造成坠落;3、 高空人行道、屋顶、杆塔、贮罐楼梯及护栏等锈蚀损坏,强度不够造成坠落;4、 未穿防滑鞋或防护用品穿戴不当,造成滑跌坠落;5、 吸入有毒气体或氧气不足或身体不适造成跌落;6、 作业时戏嬉打闹。事故后果人员伤害。危险等级II高处坠落事故防范措施1、 登高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十不登高”;2、 登高作业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系挂好安全带,穿好防滑鞋及紧身工作服;3、 高处作业要事先搭设脚手架等防坠落措施;4、 在高空人行道、屋顶、塔杆以及其它危险的临时作业,要装设防护栏杆或安全网;5、 入罐进塔等进入容器工作时要检测分析毒物浓度、含氧量等,以确定可否进入工作,并要现场监护;6、 上、下层同时进行立体交叉作业时,中间必须搭设严密牢固的中间隔板、罩棚等隔离设施;7、 洞口要做到“有洞必有盖、有边必有栏”,以防坠落;8、 台、栏杆、护墙以及安全带、安全网等要定期检查、确保完好;
9、 以上大风、暴雨、雷电、下雪、大雾等恶劣天气应停止高处作业;10、 平地做的作业,尽量不要拿到高处去做,即“高处作业平地做”;11、 强对登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工作,严禁违章。表6.5-4 起重伤害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潜在事故起重伤害危险因素起重作业原因事件1、 指挥失误;2、 精力不集中;3、 起重司机和挂吊工配合失误;4、 违章操作;5、 起重机械不符合要求。发生条件吊物坠落伤人。触发事件1、 起重吊装未捆扎牢或物体上有浮物或吊索强度不够或斜吊斜拉致使物件倾覆等;2、 吊索、吊具、吊点选择不当;3、 吊索从吊钩处脱出,起吊物挂吊处脱落,超载、斜吊引起提升钢丝绳断裂或挂吊绳损坏。事故后果人员伤亡、设备损坏。危险等级II防范措施1、 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2、 严禁吊物从人头顶经过或人从吊物下经过;3、 严禁超载、斜吊、不走通道、不鸣铃等违章作业;4、 不得使用不合格吊索,起吊物锐处必须有衬垫;5、 定期检查钢丝绳、吊钩等重要零部件,严禁使用有裂纹的吊钩和损坏的起升绳;6、 起重作业要严格遵守“十不吊”;7、 不在起重作业、高处作业、高处有浮物或设施不牢固处行进或停留;8、 加强对职工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9、 设备应按规定定期检测,保证设备的完好性;10、 维修保养起重机械;11、 起重机应由一人指挥。6.6应急救援预案本项目针对锅炉等危险重要和关键操作岗位要制定重大事故应急和救援预案。预案内容的总体要求为:1、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1) 明确应急反应组织机构、参加单位、人员及其作用;(2) 明确应急反应总负责人,以及每一具体行动的负责人;(3) 列出本区域以外能提供援助的有关机构;(4) 明确政府和本建设单位在事故应急中各自的职责。2、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1) 确认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地点;(2) 确定事故影响范围及可能影响的人数;(3) 按所需应急反应的级别,划分事故严重度。3、 通告程序和报警系统(1) 确定报警系统及程序;(2) 确定现场24h的通告、报警方式,如电话、警报器等;(3) 确定24h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通讯、联络方式,以便应急指挥和疏散居民;(4) 明确相互认可的通告、报警形式和内容(避免误解);(5) 明确应急反应人员向外求援的方式;(6) 明确向公众报警的标准、方式、信号等;(7) 明确应急反应指挥中心怎样保证有关人员理解并对应急报警做出反应。4、 应急设备与设施(1)明确可用于应急救援的设施,如办公室、通讯设备、应急物资等;(2) 列出有关部门,如本建设单位现场、武警、消防、卫生防疫等部门可用的应急设备;(3) 描述与有关医疗机构的关系,如急救站、医院、救护队等;(4) 描述可用的危险监测设备;(5) 列出可用的个体防护装备;(6) 列出与有关机构签订的互援协议。5、 评价能力与资源(1) 明确决定各项突发事件危险程度的负责人;(2) 描述评价危险程度的程序;(3) 描述评估小组的能力;(4) 描述评价危险所使用的监测设备;(5) 确定外援的专业人员。6、 保护措施程序(1) 明确可授权发布疏散居民指令的负责人;(2) 描述决定是否采取保护措施的程序;(3) 明确负责执行和核实疏散居民(包括通告、运输、交通管制、警戒)的机构;(4) 描述对特殊设施和人群的安全保护措施,如学校、幼儿园、残疾人等;(5) 描述疏散居民的接收中心或避难场所;(6) 描述决定终止保护措施的方法。7、 信息发布与公众教育(1) 明确各应急小组在应急过程中对媒体和公众的发言人;(2) 描述向公众发布事故应急信息的决定方法;(3)描述为确保公众了解如何面对应急情况所采取的周期性宣传以及提高安全意识的措施。8、 事故后的恢复程序(1) 明确决定终止应急、恢复正常秩序的负责人;(2) 描述确保不会发生未授权而进人事故现场的措施;(3) 描述宣布应急取消的程序;(4) 描述恢复正常状态的程序;(5) 描述连续检测受影响区域的方法;(6) 描述调查、记录、评估应急反应的方法。9、 培训与演练(1) 对应急人员进行培训,并确保合格者上岗;(2) 描述每年培训、演练计划;(3) 描述定期检查应急预案的情况;(4) 描述通讯系统检测频度和程度;(5) 描述进行公众通告测试的频度和程度并评价其效果;(6) 描述对现场应急人员进行培训和更新安全宣传材料的频度和程度。10、 应急预案的维护(1) 明确每项应急预案更新、维护的负责人;(2) 描述每年要更新和修订的应急预案的方法;(3) 根据演练、检测结果完善应急预案。11、 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停电时的应急预案;(2) 停水时的应急预案;发生火灾时的应急预案;发生爆炸时的应急预案;发生人员中毒、窒息、伤亡时的应急预案;生产操作控制出现异常情况的应急预案;特殊气象条件和自然灾害时的应急预案。12、做好社会参与和公众参与工作。为了使全体人员在紧急状态下急而不乱,各操作岗位都应编写事故应急操作规程或对策,并对全体人员定期进行预案演练。6.8现场应急处置方案本项目针对危险重要和关键操作岗位要制定现场应急处置方案。主要内容为:6.8.1事故应急处置程序6.8.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1、操作措施:(1) 当生产装置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在场操作者应迅速采取如下措施:迅速查清着火部位、着火物及来源,准确关闭有关阀门,切断物料来源及加热源;开启消防设施,进行冷却或隔离;关闭通风装置防止火势蔓延;压力容器内物料泄漏引起的火灾,应切断进料并及时开启泄压阀门,进行紧急排空;为了便于灭火,将物料排入火炬系统或其他安全部位;现场当班人员要及时做出是否停车的决定,并及时向救援领导小组(指挥或现场指挥)报告情况和向消防部门报警;发生火灾后,应迅速组织人员对装置采取准确的工艺措施,利用现有的消防设施及灭火器材进行灭火。若火势一时难以扑灭,要采取防止火势蔓延的措施,保护要害部位,转移危险物质;(2) 电气火灾的扑救电气火灾特点。电气设备着火时,现场很多设备可能是带电的,这时应注意现场周围可能存在的较高的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同时还有一些设备着火时是绝缘油在燃烧,如电力变压器、多油开关等,受热后易引起喷油和爆炸事故,使火势扩大。扑救时的安全措施。扑救电气火灾时,应首先切断电源。为正确切断电源,应按如下规程进行:g1、火灾发生后,电气设备已失去绝缘性,应用绝缘良好的工具进行操作;g2、选好切断点,非同相电源应在不同部位剪断,以免造成短路,剪断部位应选有支撑物的地方,以免电线落地造成短路或触电事故。人身着火的扑救:人身着火多是由于工作场所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或扑救火灾引起的。也有对易燃物使用不当明火引起的。当人身着火时,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扑救:如衣服着火不能及时扑灭,应迅速脱去衣服,防止烧伤皮肤。若来不及或无法脱去应立即就地打滚,用身体压住火种,切记不可跑动,否则风助火势会造成严重后果,有条件用水灭火效果更好;如果是身上溅上油类着火,千万不要跑动,在场的人应立即将其搂倒,用棉布、青草、棉衣、棉被等覆盖,用水浸湿效果更好,采用灭火器扑救人身着火时,注意尽可能不要对面部。具体化学品火灾扑救方法及应急处理方式方法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化学品灭火方法。2、工艺措施:立即停止加料,采取措施迅速降温降压,必要时打开放料阀,将反应装置中的物料缓缓放入准备好的容器中,防止反应釜急剧升温升压,引起爆炸。3、 现场处置:(1) 具体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理及人员中毒应急处理方式方法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第六章《处置措施》;(2) 对于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化学品进行有效防护或撤离到安全处;(3) 对于有火灾爆炸危险的有毒物质的泄漏,在处理时要采用品不产生火花的工具和穿防静电工作服,并准备好足够的消防器材。4、 事故控制:(1) 对毒害物质泄漏应首先进行堵漏处理,对已泄漏的物质采用得当的方法进行清消和处理;(2) 对于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化学品进行有效防护或撤离到安全处;(3) 对于有火灾爆炸危险的有毒物质的泄漏,在处理时要采用品不产生火花的工具和穿防静电工作服,并准备好足够的消防器材。5、 人员救护(1) 化学品中毒人员具体抢救方法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第六章《处置措施》中的化学品急救方法;(2) 在进行自救的同时应打120进行外部医疗救护。6、 消防:(1)对于有火灾爆炸危险的的泄漏,在处理时要采用品不产生火花的工具和穿防静电工作服,并准备好足够的相应的消防器材(灭火器、消防水枪等)。将危险范围内的其它易燃易爆物质进行有效的隔离,采取防护措施或运到安全地点。(2)要特别注意发生火灾爆炸的化学品物质与其灭火剂的适应性,严禁使用与化学品相互抵触的灭火剂,以免发生更大的伤害和危害。7、现场恢复(1) 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场所进行彻底清消(设备装置、地面、管道、墙面等);(2) 对处理过程中使用过的应急设施进行更新和维护。6.8.3其它信息1、 报警电话及上级管理部门、相关应急救援单位联络方式和联系人员见附件。2、 事故报告的基本要求和内容事故调查处理小组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应立即进行事故调查工作,开展事故应急救缓中各应急小组的工作情况收集工作。三日内写出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总结报告,交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报告内容应有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分析、事故后果、各小组救缓过程简述、分析救缓工作的不足(物质、信息、措施),提出防止类似事故发生的措施及应急预案应改进的方向等内容。6.8.4注意事项1、佩戴个人防护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项(1)注意个人防护器具的选型,应根据不同化学品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防护器具(2)注意正确佩戴个人防护器具,特别是防毒面具要与自己的脸部紧密结合;(3)使用前应检查防护器具是否完好,不得使用有缺陷或已失效的器具。2、 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项(1) 使用的器具器材不得与泄漏物质的性质相抵触,发生新的危险;(2) 使用的消防灭火剂应与扑救物质的相适应,不得与泄漏物质的性质相抵触,发生新的危险;(3) 使用前应检查抢险救援器材是否完好,不得使用有缺陷或已失效的抢险救援器材;3、 采取救援对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项(1) 处理泄漏物质应谨慎小心,不得盲目采取措施,防止泄漏量的扩大;(2) 人员救护、灭火、处理泄漏、人员疏散时一定把握风向,人员一定要在上风向进行救缓;人员疏散时一定要向上风向或侧风向进行。4、 现场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项(1)对于烫伤烧伤人员的救护,在现场抢救烧伤患者时,应特别注意保护烧伤部位,尽可不要碰破皮肤,以防感染。对大面积烧伤并已休克的伤患者,舌头易收缩堵塞咽喉造成窒息,在场人员应将伤者嘴撬开,将舌头拉出,保证呼吸畅通。同时用被褥将伤者轻轻裹起来,送往医院治疗。;(2) 对于触电人员的救护,一定要在切断电源或伤者脱离电源的情况下进行;(3) 对于中毒人员的救护,一定要明确伤者汲入体内的化学物质,按照相应的措施进行施救;具体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第六章《处置措施》中的化学品急救方法。5、 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确认和人员安全防护等事项(1) 根据事态的发展,如火灾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控制,应立即扩大应急范围,向社会请求增缓;(2) 有发生爆炸危险的事态下,应将无关人员撤离到150米以外;当事态发展到影响整个厂区时,应立即撤离到厂区以外安全地点,并向周边单位发出撤离疏散信息。6、 应急救援结束后的注意事项(1) 清点救灾人员;(2) 对救灾中接触到有毒物质人员进行医疗观察;(3) 清点应急物质的使用情况,并及时更新和维护。7、 其他特别警示的事项(1) 救缓中要记录好抢险救的人数,作业中要轮流作业;(2) 及时发布有关事故信息。7安全生产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安全管理情况7.1组织机构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下列职责:(1) 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 协助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3) 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查处事故隐患和违章行为,并督促有关业务部门及时整改;(4) 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总结推广安全生产经验;(5) 参与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审查,管理和发放劳动防护用品;(6) 协助调查和处理安全生产事故,进行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提出报告;(7) 定期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安全生产情况;(8) 生产经营单位赋予的其他安全生产职责;3) 公司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应当保证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并对因资金投入不足而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安全生产费用应当专户存储、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的监督检查;4) 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进行经常性、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安全生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时提出处理意见,跟踪事故隐患整改情况并记录在案。7.2人员管理1) 新招用的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上岗前应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二十四学时;2) 换岗、离岗六个月以上复工或者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使用新设备的从业人员,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时间,均不得少于四学时;3)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因此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经具有相应培训资质的单位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证后方可任职;4) 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方可上岗操作;5) 司炉人员、起重作业人员、电工及电气维修人员、厂内机动车辆驾驶员等特种作业人员依法经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6) 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必须经具有相应培训资质的单位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7) 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每年接受在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八学时;其他从业人员每年接受在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四学时;8)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安全卫生条件,推行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方法,将安全生产条件纳入集体合同,实行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防止和减少职业危害;9) 企业应当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10) 特种设备的作业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考核合格后,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特种设备的作业人员在作业中应当严格执行特种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有关的安全规章制度。特种设备的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和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7.3物料管理燃烧物料及施工用燃料储运区、主厂房内等易燃易爆场所必须严禁吸烟,严禁携带任何火种进入。油系统区域等易燃易爆场所必须严禁吸烟,严禁携带任何火种进入。7.4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1) 应当严格执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2) 应当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特种设备。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使用单位应当核对其是否附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相关文件。3) 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0内,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向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登记标志应当置于或者附着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4)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5) 应当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并定期自行检查。对在用特种设备应当至少每月进行一次自行检查,并作出记录。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在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自行检查和日常维护保养时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及时处理。对在用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应当进行定期校验、检修,并作出记录。6) 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定期检验要求,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7) 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使用单位应当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8) 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或者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使用年限,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及时予以报废,并应当向原登记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办理注销。9)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制定特种设备的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10) 应当根据情况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对特种设备使用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问题的应当立即处理;情况紧急时,可以决定停止使用特种设备并及时报告本单位有关负责人。11) 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等的作业人员及其相关管理人员(以下统称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轻松掌握高中化学
- 违反交通规则保证书写什么内容
- 透水混凝土销售协议
- 酒店会议室清洁需求
- 酒店服务合同的应急预案
- 重型地磅购买协议
- 钢材招标文件投诉
- 钢筋购买合同范本
- 铝制散热器招标文件
- 银行个人贷款续借合同
- 工程量计算实例(包含结建图)
- 浅析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反拱度理论计算(市政工程协会杂志投稿)
- 真空断路器必须知道的基本常识(国标和IEC)
- 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参赛作品格式规范
- 口袋妖怪XY精灵分布表
-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培训测试补考试卷
- 涂装厂PFMEA模版
- 美国标准大气参数表(1976)-负5km到100万米
- 筛分系统安装施工组织设计(共47页)
- 锡膏厚度测试_SPC
- 毕业设计(论文)循环流化床锅炉工作分析及除尘系统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