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社会质量评价的比较研究_第1页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质量评价的比较研究_第2页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质量评价的比较研究_第3页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质量评价的比较研究_第4页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质量评价的比较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质量评价的比较研究

一、以现代化发展为中心的城乡社会发展质量均衡发展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是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和社会的转变的过程。这也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渡阶段。埃米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认为现代社会是有着高度文明和自由的社会(涂尔干,2017)。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时期,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加快社会建设步伐,推动城乡社会均衡发展,提升城乡社会整体发展质量,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社会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也是社会质量(SocialQuality)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必须要重视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社会质量的提升与均衡发展。现代化是全球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历史潮流,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目标。就我国而言,我们在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国家的同时,也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资源分配和不平等的改善(贝克,2004)。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城乡社会在各类社会资源的分配和社会福利的享有上并不均衡,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农村现代化水平尚存在一定差距,农村社会发展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城市社会发展质量。换句话说,在当前社会快速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现代化发展速度要远高于农村,城乡社会发展质量呈现出较大差异。然而,一个高水平的现代化社会必然是一个城乡发展均衡、社会整体发展质量较高的社会。面对当前城乡社会发展差距,需要准确把握当前城乡居民对高质量现代社会的差异化需求,将城乡居民的社会需求与当前社会整体发展质量评价水平相结合,从而为今后相应社会政策的有效制定提供指导。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9)的数据,分析城乡居民对社会质量各维度在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评价中影响效应的差异性,为满足当前现代化历史新进程中城乡居民的新需求,有效提升城乡社会整体发展质量,推动城乡社会均衡发展,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现代化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二、社会质量的“变”欧洲社会作为全球现代化的先行者,拥有较高的社会现代化水平。然而,在社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欧洲社会却出现了发展危机。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失业、贫困、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地域发展不均衡等不断显现,种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对欧洲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欧洲一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发现,欧洲社会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经济发展,在各项政策的制定上以实现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社会政策长期缺位而导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出现不匹配的情况。基于这一社会背景,一些欧洲学者们提出了社会质量理论,其理论提出的初衷是希望寻求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均衡发展,目的是希望通过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平等和正义(1997年,欧洲800多名来自社会各界的学者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欧盟会议上就当下欧洲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展开了讨论,并且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质量”这一理论概念。同时,会议也通过了《阿姆斯特丹社会质量宣言》,该宣言明确指出“希望欧洲社会既是一个在经济上获得成功的社会,同时也希望通过提升社会公正和社会参与,使欧洲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社会质量的社会”(首先,在社会质量概念的界定上,贝克等人认为,社会质量是“在宏观和微观等各种限定条件下,个体通过参与社会经济生活所能提高的个体生活水平和行动潜能的能动程度和能动水平”(纵观国内外社会质量研究现状,已有的文献成果给未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但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而言,如何衡量当前我国城乡社会质量发展现状以及探寻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在社会质量各维度上的差异所在,分析造成城乡社会质量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屈指可数。目前多数研究更多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社会质量理论阐述和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对社会整体发展进行科学、系统的评定;二是基于社会政策调整和制定的目标,研究如何在社会质量理论框架之下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社会政策。可以发现,无论是理论阐述、指标构建还是政策制定,多数社会质量研究的一个共性是其研究的主体是社会整体,即并未将城市社会质量和农村社会质量研究进行区隔。然而,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王梦奎认为城乡协调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之一(三、研究问题、研究数据和统计模型(一)社会整体发展质量—研究问题在当前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城乡社会发展存在一定差距,二者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社会质量不同维度上的评价对社会整体发展质量评价的影响效应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全国性的实证调查数据,研究城乡居民对当前社会发展质量的评价情况。同时,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分析社会质量不同维度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评价社会整体发展质量影响效应的差异性。(二)样本分布见表1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的全国性的大型调查———“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9)。调查采用PPS概率抽样和入户问卷访问方式,一共访问了10000余名城乡居民,数据清理后剩余10283个样本。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在抽样设计上采用了多阶段复合抽样(Multi-stageComposedSampling)的方法,即分县/市/区、居委会/村委会、居民户、居民4个阶段抽样,每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抽样方法。最终共抽取151个县/市/区下属的604个村委会/居委会,调查所收集的数据具有全国代表性。CSS2019以当代中国社会质量研究为主题,在问卷设计上借鉴了西方社会质量理论的框架,依据社会质量四个主要维度(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对当前我国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为分析我国城乡居民的社会质量评价提供了实证数据。(三)变量描述1.社会发展质量评价本文的因变量是我国公众对当前社会发展质量的评价,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问卷中关于社会发展质量评价测量的题目是“请用1-10分,来表达您对现在社会的总体情况的评价,1分表示非常不好,10分表示非常好”。测量变量为连续型变量,测量尺度从1分到10分。2.问题的提出与测量本文的自变量为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四个主要维度。在各维度次级指标的选择上,本文以欧洲社会质量研究中的二级指标为基础,同时参考以往国内学者所提出的本土化的中国社会质量指标体系(崔岩、黄永亮,2018)。在社会经济保障维度,本文选取底线保障和民生保障作为其二级指标。CSS2019年的调查问卷从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就业保障、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基本住房保障五个方面对我国当前社会保障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在这里,本文对问卷中以上五种类别的社会保障进行了数据的降维处理,采用直接Oblimin方法对其进行旋转投影,最终产生了两个主成分,总共解释了69.42%的方差,因子分析计算得到的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0.85。将这两个主成分(底线保障型和民生保障型)作为社会经济保障的次级指标,其中底线保障型主要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住房保障,民生保障型主要包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就业保障。在社会凝聚维度,本文选择受访者的社会价值观评价、社会道德法治水平评价、社会公平评价以及社会信任评价作为二级指标。社会包容的二级指标为受访者的社会宽容程度评价。社会赋权的二级指标主要包括受访者的社会活动参与意愿、政治活动参与意愿以及政治效能感。控制变量主要为性别、教育水平和政治面貌等。模型变量的基本统计量见表1。(四)农村居民社会质量评价情况的对比分析本文采用OLS回归模型,分别对总体人群、城市居民以及农村居民的社会质量评价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另外,通过使用“自抽样法”(bootstrap)检验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回归模型组间系数的差异性。四、示范分析(一)社会质量评价得分从人们对当前社会发展质量的整体评价情况来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农村户籍人群对社会发展质量评价得分在5分及以下的人数占比为20.0%,而城市户籍人群评价得分在5分及以下的占比仅为13.3%。因此,从人群的得分分布情况来看,与城市户籍人群相比,社会质量评价得分位于低分区域的农村户籍人群更多。从评价得分的均值结果来看,当前我国公众对社会整体的评价得分均值为7.22分。然而从城乡划分来看,城市户籍人群社会整体发展质量评价的均值得分要高于总体评价的均值得分,农村户籍人群的社会整体发展质量评价均值得分则要低于总体评价的均值得分。具体而言,城市户籍人群对当前社会整体评价的均值得分为7.28分,农村户籍人群的均值得分为7.20分(t=-2,34,α<0.05)。可以发现,无论是得分分布情况还是均值比较结果都表明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距,而这种城乡发展差距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当前城乡社会发展质量的评价。1.影响社会发展质量的因素从总体人群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见表2),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均会显著影响公众对当前社会发展质量的评价。具体从各个维度分别来看,在社会经济保障维度,各类社会保障的保障水平会对公众的社会质量评价产生显著影响。公众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基本住房保障等社会底线保障领域的评价越高,其对社会整体发展质量的评价越高(β=0.140,p<0.001);公众对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就业保障等社会民生保障领域的评价越高,其对社会发展质量的评价也会越高(β=0.149,p<0.001)。在社会凝聚维度,公众对当前社会价值观以及社会道德法治水平评价的高低会显著影响其对社会发展质量的评价(β=0.145,p<0.001;β=0.293,p<0.001);公众对当前社会公平以及社会信任两个指标的评价越高,其对社会整体发展质量的评价也越高(β=0.240,p<0.001;β=0.030,p<0.01)。此外,从社会包容维度来看,公众对当前社会整体宽容程度评价水平的高低同样也会显著影响其对社会整体发展质量的评价,社会宽容程度评价越高,其对社会质量的评价也越高(β=0.103,p<0.001)。最后,从社会赋权维度来看,受访者的社会活动参与意愿和政治活动参与意愿对其社会发展质量评价的影响也都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β=0.096,p<0.01;β=0.148,p<0.05);另外,在社会政治效能感方面,内部效能感对公众社会质量评价的影响并不显著(β=0.016,p=0.425),而外部效能感则会显著影响公众对社会发展质量的评价,即公众的外部效能感越强,其对社会发展质量的评价越高(β=0.042,p<0.05)。2.社会质量评价从表3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农村居民对社会发展质量评价的重点更多聚焦在社会经济保障和社会包容两个方面。具体而言,无论是民生保障中的养老、医疗、就业保障,还是底线保障中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基本住房保障均会对农村居民的社会质量评价产生显著性影响(β=0.117,p<0.05;β=0.179,p<0.001)。在社会凝聚维度,农村居民的社会价值观评价以及社会道德法治水平评价越高,其对当前社会发展质量的评价也越高(β=0.163,p<0.001;β=0.311,p<0.001);同时,社会公平评价也会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的社会质量评价(β=0.232,p<0.001);而社会信任评价水平对农村居民社会质量评价的影响则并不十分显著(β=0.022,p=0.087)。从社会包容维度来看,社会宽容程度评价会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的社会质量评价,即农村居民对当前社会宽容程度的评价越高,其对社会发展质量的评价也越高(β=0.106,p<0.001)。最后就社会赋权维度而言,社会活动参与意愿和政治活动参与意愿会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的社会质量评价(β=0.115,p<0.01;β=0.198,p<0.05),而社会政治效能感无论是内部效能感还是外部效能感均不会对农村居民的社会质量评价产生显著影响(β=0.003,p=0.917;β=0.029,p=0.219)。对于城市居民来说,社会经济保障并不是其评价社会发展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他们对社会质量的评价更多依赖于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具体而言,在社会经济保障维度,家庭人均收入状况以及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住房保障等底线保障评价并不会对城市居民的社会质量评价产生显著影响(β=-0.030,p=0.218;β=0.025,p=0.718)。在社会凝聚维度,社会道德法治水平评价、社会公平评价以及社会信任评价均会显著影响城市居民的社会质量评价(β=0.239,p<0.001;β=0.276,p<0.001;β=0.052,p<0.01)。从社会包容维度来看,社会宽容程度评价同样也会显著影响城市居民对社会质量的评价(β=0.090,p<0.001)。就社会赋权而言,城市居民的社会政治参与效能感会对其社会质量评价产生显著性影响,政治效能感越强,其对社会质量的评价越高(β=0.056,p<0.1;β=0.080,p<0.05)。可以发现,农村居民的社会需求及其对社会质量评价的标准与城市居民有着一定差异。城市居民更多关注的是社会凝聚和社会赋权,社会经济保障对其社会质量评价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其拥有的社会资源相对丰富、享受的社会福利水平也较高。在经济收入增长以及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之后,他们会对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产生更高的渴望和需求,希望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更广泛地参与到社会政治活动中。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则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经济保障和社会包容。因此,尽管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现代化进程之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之以往有了大幅提升,但城乡之间的社会发展质量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农村居民而言,一些基础的社会民生和底线保障,如养老、医疗、就业和住房保障等,依然是他们当前关注的重点。另外,由于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着对农村以及农民群体的一些刻板印象(如农村脏乱差,农民愚昧、保守、贫穷、素质低下等),导致农村居民对社会歧视和排斥等现象和问题更为敏感。因此,社会宽容评价会对其社会发展质量的评价产生显著影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农民群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弱、参与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的渠道也较少,因此,这部分人群大多是社会生活中的顺从者,在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参与上往往更为保守和被动。3.对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城乡居民的社会发展质量评价通过采用Bootstrap自抽样的方法,我们进一步比较了社会质量各个维度在城乡居民模型组间差异的显著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4),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回归模型系数的显著性上有着一定差异。具体而言,在社会经济保障维度中的底线保障型方面,农村居民的回归系数为0.179,城市居民的回归系数为0.025,二者的系数差值为0.155,并且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意义(p<0.05);在社会凝聚维度,就社会价值观评价而言,农村居民的回归系数为0.163,城市居民的系数为0.074,二者之差为0.088,同样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p<0.1);从社会道德法治水平评价来看,农村居民的回归系数为0.311,城市居民的系数则为0.239,二者系数差值为0.072,在统计上也具有显著性(p<0.05)。综合以上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在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城乡居民对社会发展质量评价的重点有着显著差异,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存在差异化的社会需求。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尽管当前我国社会现代化水平有所提升,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的社会需求依然更多聚焦在最低生活保障、基本住房保障等底线保障以及养老、医疗和就业等民生保障方面。五、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发展保障社会现代化的实现过程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更是实现城乡社会均衡发展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较之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善。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过去社会政策的城市倾向性以及城乡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与城市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导致城乡居民的社会需求呈现分化的趋势。这种社会需求的分化也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对当前社会整体发展质量评价的差异。本文基于全国性宏观调查数据,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以及社会赋权这四个主要维度出发,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社会质量评价情况,同时也对城乡居民在社会质量各维度上对社会整体发展质量评价影响效应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城乡居民对社会发展质量的评价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农村居民评价社会发展质量的标准更多依赖于社会经济保障和社会包容这两个方面。而社会经济保障对城市居民社会评价的影响效应则并不明显,他们评价社会发展质量好坏的标准更多取决于社会凝聚和社会赋权。此外,社会经济保障中的底线保障水平评价对农村居民评价社会整体发展质量的影响效应要显著强于城市居民。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在当前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一些与其基本生活需求密切相关的社会民生保障和底线保障仍需给与更多关注。要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社会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之间的差距,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在社会包容方面,要逐步消除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间户籍制度的壁垒,减少因户籍制度而产生的社会排斥与隔离,减少户籍歧视,去除农民、农民工群体的“污名化”标签,实现城乡居民户籍身份的平等,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融入感。此外,在农村居民收入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财富分配机制。同时也可以通过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