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著作权默示许可的法律问题研究_第1页
网络著作权默示许可的法律问题研究_第2页
网络著作权默示许可的法律问题研究_第3页
网络著作权默示许可的法律问题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著作权默示许可的法律问题研究

《商标法》在商标事务中的沉默表明,一部作品的所有权是法律的体现。当权方未授予许可时,根据其积极或消极的行为,以及作者实际情况下的不诚实行为,他或她认为自己获得了作者批准的作品的许可。著作权默示许可起源于作品实物复制件,是伴随着首次销售原则发展起来的。由于传统默示许可局限于对明示合同的适用与解释,在网络环境下需要超越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探求,基于行业习惯乃至公共利益给予认定。一、国内外版权侵权许可的立法标准关于著作权的默示许可,国内外的法律法规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涉及。以下选取我国和日本及美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比较分析。1.法定许可的排除我国关于著作权默示许可的法律规定散见于著作权法及相关条例之中。通常认为,我国《著作权法》第23条规定的教科书使用作品许可,之后的第33条第2款对报刊转载和第40条第3款对录音制品的许可都定义为法定许可。有学者将这种法定许可称为“准法定许可”。但对其剖析后发现,上述几种情况(教科书使用作品、录音制品使用、报刊摘编以及转载)之许可非真正意义上的法定许可,因为作者均可以事先声明保留以排除法定许可的适用,导致他人不得使用其作品,因此在实质上应属于法定的默示许可。相应地,只有第43条第2款和第44条之规定才符合法定许可之定义。2006年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基于扶助贫困的默示许可制度规定,则创造性地在著作权法律领域对默示许可给予肯定的回应。如果将默示许可进一步分为“实践中的推定许可”和“法定默示许可”,可以认为该条规定属于后者,从而成为著作权领域默示许可规则的典型例证。2.默示许可的使用在国外立法例中,日本著作权法关于权利限制的规定体现了默示许可的基本规则。如关于时事评论转载规定,在报纸、杂志上刊登的相关时事问题的评论,其他报纸、杂志可以转载或进行播放等其他几种形式的使用,有明确禁止使用的除外。虽然没有直接规定默示许可,但其法律效果实质上是著作权人以消极行为的方式许可他人对作品的使用。而美国版权法中并无对默示许可使用的明确规定,但是在该法与合同法的原理中却体现了默示许可的使用方式。该法第204条规定版权转让、分许可以及独占性授权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言下之意,颁发普通许可并未要求有书面形式的合同,而可以以口头或是默示的方式成立。传统的版权默示许可仅限于作品复制件由作者转移给使用者之后所产生,具有明示的买卖合同关系,并且使用者的范围是限定的,在网络环境下适用默示许可的情形有必要得到拓展。二、国内外网络版权的默示权法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法律规定只有在司法中得以实践才具有实际意义。无论是我国还是国外的司法实践中,都有关于著作权默示许可的实际案例。1.我国默示许可的现状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侵权案件日益增多,但是运用默示许可解决纠纷的案件却极少。此处我们不得不提到中国首例博客侵权案。“秦涛诉北京搜狐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其他合同纠纷案”中,2.其他特殊的网络环境回顾传统著作权领域,美国1990年代初著名的伊科菲茨协会(EffectsAssociates)案和麦克莱恩协会(MacLeanAssociates)案判决明确采用了“著作权非排他许可可以通过口头授予,或者可以通过行为默示授予”的立场。在传统作品使用默示许可中,当事人之间的创作合作关系或者作品复制件买卖合同关系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这在网络作品传播中并不适用。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默示许可得以更广泛地适用。第一,默示许可同样适用于传统作品的网络传播环境。加拿大最高法院2006年判决的罗伯森(Robertson)案认为,报刊媒体对自由作家作品进行网络传播需要得到作者许可,不过这种许可可以是默示的,并根据案件所处环境加以推定。第二,网络搜索引擎技术发展也能产生默示许可。其中菲尔德(Field)诉谷歌案的影响尤为巨大。2004年,美国律师兼作家菲尔德向法院起诉谷歌公司侵犯了其著作权,理由是谷歌公司未经其许可对其个人网站上的作品进行复制,并在谷歌搜索页面进行展示。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原告知晓谷歌将使用其版权作品却并未采取任何措施加以阻止,而是有意识地允许这种使用发生,构成了对谷歌的“默示许可”。因此,谷歌的搜索复制行为并未侵犯作者的著作权。此案也“一案成名”成为经典判例。三、我国著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完善由于我国的法律法规没有关于著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系统规定,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行的著作权默示许可制度进行一定的完善。1.防止了专利权滥诉著作权法有必要在总体上肯定默示许可的法律地位,为其适用提供制度空间。事实上2008年《专利法》修改时,在第12条取消了对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书面形式的规定,建构了专利实施默示许可的法律根基,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专利权滥诉。这一经验值得著作权默示许可制度借鉴。《著作权法》第24条因为没有要求许可使用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故可推断允许默示许可的合同存在。然而第27条又明确规定“许可使用合同中著作权人未明确许可的权利,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另一方当事人不得行使”,等同于回归到明示许可,导致默示许可存在的基础遭到瓦解。因此,要确立默示许可适用原则,削弱著作权许可合同的形式要求,为默示许可采用口头或者行为方式留下法律空间,有必要对第27条的规定予以废除。2.增加法定默示许可的适用范围根据默示规则理论对于默示条款的分类,可以将知识产权默示许可分为三类:事实上的默示条款;习惯上的默示许可;法定默示许可。若对三者重要性进行比较,事实上的默示许可有赖于明示交易关系的存在,在网络环境下适用范围受到限制。而法定默示许可由立法者基于公共利益在法律中明确加以规定,不必形成交易习惯,因此在默示许可体系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设定针对网络传播行为的法定默示许可,有必要在两个方面扩张其适用范围。其一,增加针对网络作品的转载许可规定,即除非权利人明确声明不得转载、摘编,则推定可以转载利用之。成立条件是作品在网络首次出版,或者网络与纸质版同时出版,并且作者并未声明不得在网络转载的,以此保护图书出版者的独占出版权。其二,针对网络搜索引擎服务提供商给予显示搜索并链接搜索结果、显示所链接网页摘要内容的默示许可,以提高搜索服务的效益。当然,如果被搜索到的网站通过明示声明的方式或者技术手段防止被链接或者显示摘要内容的除外。3.日本的默示许可在我国《民法通则》第20条第5默示许可的推定依赖于交易习惯、当事人之间的惯有规定和行业惯例。知识产权许可的当事人对此有着明确信赖和可期待利益,并按此行事。推定默示许可使得当事人之间即使未形成特别的交易关系,依然可以以行业惯例认定默示许可。比如在网络搜索服务领域,被高度认可和广泛接受的行业惯例和产业标准可以产生默示许可。一项通行的交易习惯是前述菲尔德案中所提出的“知晓选择退出”规则:如果权利人没有选择退出,则第三人可以认为其颁发了默示许可。该规则使得默示许可在搜索行业内的原则性地位得以确立。此外,对不作为的默示具有意思表示的效力有严格的限制条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贯彻1986年《民法通则》的司法解释,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当事人双方有约定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适用默示许可,有必要对存在约定的当事人范围作扩张解释,不限于特定的双方当事人,也可以是制定了自治性规范的行业团体内部成员。因为行业团体内部成员彼此间建立了一种信赖关系,具有较为明确的行为预期,扩张解释有利于保护交易安全和减少交易成本,可充分利用默示许可制度解决纠纷。4.以沉淀成本为由目前,我国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网络著作权默示许可成立的情形,对相对人的信赖利益给予保护。著作权人的默示行为使得对方产生了合理信赖,并据此实施了一定的信赖行为,投入了相应的沉淀成本(sunkcost),从而产生信赖利益。由于存在以沉淀成本为主的交易专用性资产,则使得双方当事人的谈判地位严重偏向于权利人。因此,有必要通过默示许可的认定恢复谈判地位的均衡性,使得双方能够以合理的条件达成许可。默示许可对于使用者来说不应是免费的,除非著作权人有实施非法垄断等情形。在现有的法定默示许可中,教科书使用许可、报刊转载摘编许可、录音制作者使用许可和扶贫默示许可都规定应当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使用者主张默示许可仍应支付相应费用,构成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