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文化研究-以闽茶文化为例11000字(论文)】_第1页
【中日茶文化研究-以闽茶文化为例11000字(论文)】_第2页
【中日茶文化研究-以闽茶文化为例11000字(论文)】_第3页
【中日茶文化研究-以闽茶文化为例11000字(论文)】_第4页
【中日茶文化研究-以闽茶文化为例11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日茶文化研究—以闽茶文化为例目录TOC\o"1-2"\h\u128801绪论 1121971.1研究背景 110681.2文献综述 1112532闽茶文化传入日本 3255182.1寻根探源阶段(史前至汉) 345302.2盛世兴茶阶段(东晋、唐、宋) 383952.3茶类争艳阶段(元、明、清) 376842.4百茶齐放阶段(20世纪初至今) 412833日本茶对闽茶的继承与发展 5229013.1茶具 539673.2礼仪 692673.3美学 737923.4哲学思想 8115764日本茶对闽茶的启示 10281514.1扩展茶思想境界 10296394.2与文化相结合 1030304结论 1211757参考文献 131绪论1.1研究背景千年来,人们已从最初仅将茶作为解渴的饮料而发展成为探其源流、方法、意境,当作领略人生乐趣的一门生活艺术。而作为中国茶文化发祥地之一的闽省,其滋生的闽茶文化更是有其独特的精蕴。日本茶文化受其影响深远,并在借鉴之后通过不断的本土继承与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文化。而近年来,日本茶文化迅猛发展,开始对中国进行文化反输入,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势头趋于平缓。为了更好地传承闽茶文化与研究日本茶文化对其的继承与发展,并以此提醒人们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将以两种不同茶文化为研究对象展开相关研究。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中日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和特点进行了粗浅的探讨。我希望通过这次研究,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茶的知识,以及品茶的相关知识,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样生活的价值才能以另一种形式实现。本文从茶具、礼仪、美学和哲学思想四个方面分析了日本茶文化对闽南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对其传承启示进行了分析。1.2文献综述苏文菁(2008)在其论文中讲述了以福建茶文化为载体的文化交流的体现,在福建闽江流域,日本茶道被认为沿袭了唐宋时期的茶道风格,分布在日本宋代建盏以及在东南亚各地发现的建窑黑釉瓷的事例印证了唐宋时期闽茶文化的繁盛;李尾咕(2006)在其论文里描述了宋代闽茶向日本传输的方式,他认为主要的传播方式有四种,分别是:经浙江间接流通到日本;通过泉州大港直接传往日本;通过麻沙、书坊的刻书传到日本;通过日本人与福建商人、僧侣等直接交流。通过对照文献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在研究闽茶东渡日本这一点都只着重介绍宋代时闽茶出口日本情形的繁盛,但对其余时代的闽茶出口情况少有详细叙述。而我认为不同时代的闽茶文化也会有其自身的不同之处与特色,因此对日本茶文化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所以想在之后的研究中从此方面着手,从历史时代出发,注意不同时期的闽茶文化对日本茶文化产生何种影响。孟祥梅(2007)在其论文里从历史背景、宗教影响、美学理念和思想体系四个方面分别对比了中日茶道的不同,这导致了哲学思维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简单和冷漠的美学,一个平等、相互尊重的道德观念和独座观念的自省精神是日本茶文化所特有的;而柯慧俐(2011)则从茶文化的精神、美学意识和民族特点比较了中日茶文化,人们认为,日本的茶道其实并不是为了喝茶,而是通过喝茶来教会人们一种宗教信仰,这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表达。通过对照两篇论文可以知道在对照中日茶文化的时候主要从美学意识、哲学思想和精神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比较。而我想通过饮茶礼仪和茶具的对比来论述日本茶文化对闽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苏丽君(2017)在其论文里对中日茶文化的渊源进行探索,从起点、等级制度和性格三个方面对中日茶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对“茶禅一味”与“和敬清寂”进行研究,她认为日本茶道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要求饮茶之人宁静并且沉思,降低或者根除欲望。”王京芳(2017)在其论文中分析中日文化体系的融合与差异,结合两者不同的冲突特征,通过比较考察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涵。汪洋(2017)在其论文中从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物质载体、建筑、内涵底蕴和风俗四个方面进行对比,认为“虽然日本的茶文化习俗没有中国这般多样,但日本的茶文化习俗非常正式、端庄,是日本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并习以为常的一种仪式和风俗。”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在茶文化研究界将日本茶文化与闽茶文化二者相结合的研究并不多见,在知网上搜索日本茶道与闽茶的关键词所找到的结果寥寥无几。日本茶道和中国茶文化之间有所不同,或者说是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所要表现的内涵有所不同。故此,我认为这方面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是基于早期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时代出发,以日本茶文化对不同时代闽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文化的研究手法,从茶具、礼仪、美学与哲学思想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日本茶文化对闽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两种不同的文化以及日本茶文化得以发展的文化背景,以此来提醒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2闽茶文化传入日本2.1寻根探源阶段(史前至汉)《茶经》中记述“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国人在秦汉时期就已有饮茶习惯。福建省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茶叶产地之一,已有千年的种茶历史。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桑、蚕……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早在周朝时就已经有茶叶产出并作为重要贡品上供。文献记载,当时向周武王纳贡的八个小国中就包括所谓的“七闽”,因此,闽茶最早的历史可追溯至周朝。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军灭了闽越国,并诏令将闽越民举迁江淮之间,以虚其地。当地官员将武夷茶献给汉武帝,至此,武夷茶成为贡茶。虽史志中并未见汉代武夷山产茶记载,但1958年发现的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陶器,其中就有大量的茶酒器,这也证实了汉代闽越民种茶饮茶的事实。2.2盛世兴茶阶段(东晋、唐、宋)在南安莲花峰有一块上书“太元丙子,莲花荼襟”的石刻,意为莲花峰茶园繁茂,如襟如带,而“太元丙子”为东晋孝武帝年号。由此可知,东晋时期闽茶的繁荣。唐朝时期,福建已是当时中国的茶叶主要产地之一,福建茶业十分繁盛,也正是在唐朝,茶叶传入日本,由日本当时的遣唐使与留学僧将茶叶传入日本。最澄与空海两位法师将当时的茶籽、茶饼、茶具以及茶文化回到日本,形成了五祖弘忍大满禅师茶风,奠定了日本茶文化的基础。宋朝为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中国茶叶开始对外出口,日本等国均愿从中国进口茶叶,而泉州则是当时茶叶外销的重要港口。宋代福建盛行斗茶,成为纳贡选品和游艺项目。在苏轼的《荔枝叹》就有如“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的描述。斗茶之风同样传入了日本,在镰仓时代后期,日本政局处于长期不稳的状态,那些失意的贵族和武士整日都是无所事事,把炫耀自己收藏的精致的茶具、品茗猜茶赌输赢的“斗茶”当做游兴的趣事。进入室町时代“斗茶”更是作为上层武家社会的新娱乐、新游戏而开始广泛流行起来。而宋代的点茶传至日本就是今天日本“抹茶道”的前身。2.3茶类争艳阶段(元、明、清)宋元两代茶诗、茶画作品繁多,北苑茶逐渐衰退,武夷茶继而兴起。而“明清时期,焙炒绿茶制作方法的成熟推广和饮茶习俗的极度流行,茶叶产业经济发展良好。无论是茶叶种植技术的进步,茶叶收获和加工技术的发展,还是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茶叶产量的增加,都超越了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福建各地的产茶异常丰富,名茶增多,福建贡茶被誉为“甲于天下也”,民间的饮茶技艺也日益多样化。“随着西方对世界各地的殖民和侵略,作为中西贸易主要对象的中国茶被侵略者带到了世界各地,中国茶文化也传播到了国外。”2.4百茶齐放阶段(20世纪初至今)20世纪初,福建省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特种名茶产区,是全国拥有茶类最多的省份,在茶叶出口方面也占据着全国的重要地位。在行销方面,闽茶已经行销五大洲60多个国家及地区,影响深远。乌龙茶、花茶和白茶等专家茶是全国90%的特产。改革开放后,日本乌龙茶市场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第一股乌龙茶热于1979年兴起,1984年以罐装乌龙茶水,再兴乌龙茶热,使销量占日本茶叶消费总量的10%。

3日本茶对闽茶的继承与发展3.1茶具宋代,福建泉州作为当时最主要的港口之一,对日本输出了大量的陶瓷器,其中就包括精美的宋代建窑茶具。随着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早已成为贡茶的闽茶更是驰名全国,成为天下人的所爱,同时,闽茶的崛起也大大刺激了福建瓷业的发展,为斗茶之风的盛行提供了物质基础。宋代饮茶多用外形类似于“钵”的茶盏,其中又以黑釉茶盏最为流行。宋人对建窑黑釉茶具钟情的原因与斗茶有所关联。“宋人斗茶,是将研细了的茶末下在茶盏里,一边以沸水冲,一边以茶筅击拂,直至盏中茶呈悬浮状,泛起的沫积结于盏沿四周,最后看谁的茶‘着盏无水痕’为赢家。”日本茶道离不开茶具。茶具是最具表现力的茶道载体之一。它强调适应同一个季节和时令,同时它必须适应茶室的外观,以创造和谐的气氛。茶壶种类繁多,包括陶瓷、瓷器、清漆、铁、青铜、陶瓷、木材、竹子等。与中国的茶具不同,日本的茶具更多作为一种茶食活动的道具,在茶食活动中多起到衬托、欣赏之用。日本茶道中用来泡茶的日式茶壶,底部较大,体积较大,与中国常用的茶盘有很大区别。在较大的日本茶杯中,茶刷可以自由地来回混合,更好地适应了日本茶文化中以茶为基础的活动的需要。此外,日本茶道中用来设计日本茶杯的设计风格更简单、更深沉、更独特,与日本武士道精神相联系。日本茶道旨在保持茶壶的活力,日本人甚至通过告诉人们谁是这个茶壶的前使用者,曾是被谁偏爱和被哪位名人拥有等来记录每一个茶具的经历。日本的茶具则体现了日本人“自然美”的意识,日本茶人致力于在沉默和简单中品味淡泊的生活。他们在选择茶具的时候,反对奢华和美丽,他们赞成简朴和简单。他们认为日本的黑色陶瓷是深色的,具有简洁和宁静的美。有了这个简单的茶壶,他们真诚地对待客人,既有审美情趣又能促进道德情感的培养。日本人经常选择黑色和青色的茶具,他们认为只有这种冷寂、恬淡的审美,人体才能体验到简单生活的快乐,获得心灵的慰藉。众所周之,日本茶道是由中国传入后结合自身的文化发展而成的。所以,日本茶具受中国茶具的影响很大。据滕军老师的《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一书中一记载,在日本的茶会上很多客人会向主人索要一部分道具来欣赏,主人也非常乐意介绍这些道具,而这些茶具往往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如:挂轴、花瓶、香盒茶碗等。还有一部分道具只是作为实用,并不受到人们的重视,一般这部分茶具来自日本本土。如:地炉、茶釜、釜垫等。此外,还有的茶具是来自中国,后又经日本人变通再改造的。如:茶勺、风炉、茶刷等。从上能看出,日本茶具有一部分就是来源于中国茶具,但另一部分则与中国茶具是不同的。中国的茶具做工都非常精细,形态优美,讲究一种完美的效果。如宋元两代传入日本的黄铜花瓶青花瓷,它的做工精细、形态典雅、外表平滑并能反射出柔和的光线;还有宋元时代的青花瓷,造型简练、色泽柔润、格调高雅,追求一种完美无暇的效果。而在日本,由于天然缺少高岭土资源,加上初期制作工艺落后,刚开始制作出来的花瓶形态不正、色泽不均、表面凹凸不平,少有光泽。在茶人们的努力下,后期日本的茶具也日趋完善,形态色泽也日趋完美。但日本茶具的风格比起中国茶具风格则更多的表现出不均衡性与随意性。如上面所介绍的日本茶碗,有“多舌口”“山道”“交错口”“歪曲口”等各种形式,大多给人一种不对称、不均衡的美感。而中国的茶具,如上面所介绍的紫砂壶,它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完美无暇的感觉,好的紫砂壶必须是色泽纯正,形态优美,以壶把和壶嘴为中心线左右对称,制作时不容一丝一毫差错。从这些不同点当中我们也能初步了解到中日文化当中,两国人民的审美意识的不同。关于审美意识的不同我们将在下文进行具体的说明。3.2礼仪喝茶是修身养性的一种生活方式,也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人们在给客人端茶时,早就建立了类似的待客之道和茶礼仪,通常饮茶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茶文化,而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不仅继承发展了中国的茶文化,还发展出了带有自身特色的日本茶礼仪。日本茶道孕育于中国,受禅宗、道家、孔子等思想的影响,日本茶道中的上茶礼仪部分最开始是在中国诞生的,后来流传到日本,形成了自己独特丰富的内涵,并延伸至世界各地,成为日本的文化软实力之一。日本茶道虽脱胎于中国,但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之处,虽有许多不同,但在“上茶礼仪”部分仍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例如,日本茶道的烦琐礼仪,实际上使用‘礼’来匡扶‘道’,来宣传‘道’,让‘道’能够通过‘礼’的通道传播到饮茶者心中,达到身心修养、教化的目的。”这是在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因为在儒家文化中,礼仪是道德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日本茶道上,饮茶者应在接茶后旋转一圈,然后从茶碗中喝下。这一礼仪的出发点是为了防止别人看到喝茶的人吞咽的动作,为了达到标签的'美'的目。日本的上茶礼仪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以和为贵”。这在上茶礼仪中体现为多层次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饮茶者与煮茶者的和谐、茶具与茶室环境的和谐、饮茶者之间的礼仪和谐等。日本茶的标签遵循“以礼待人”。喝茶的人不仅仅是处于一个简单的客体位置,还要以礼待人,知礼懂礼,尊重煮茶的人和尊重茶室的一切规矩。尤其是泡茶的时候,一定要安静,端坐,端庄。事实上,这反映了冲突的“秩序”概念,换句话说,也就是“非礼不成”的概念,这也是为了使日本茶礼仪采取克制,尊重和同意的态度。日本的上茶礼仪受到中国道家思想“无”的影响,讲究“四谛之清”,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日本茶道的思想与精神上。所谓“四谛之清”,不仅要求茶室的主人时刻保持茶室的清洁,还要保持内心的纯净,才能真正领略到日本茶道的精神和魅力。日本风格的茶室通常很干净,没有灰尘,正是因为它们在清洁时连一片叶子都不放过。茶室里没有客人的时候,茶室的主人一定要仔细擦洗每一个茶壶,确保它一尘不染。他们还要求“四谛之清”。客人进入茶室前应洗手漱口,目的是用清水清洗口腔内部污垢,这也是符合道教的思想“无”的精神。在禅宗、道家和儒家的三种思想中,对日本教义影响最大的是禅宗思想。自禅宗传入日本之后,对日本本土造成了极大影响,尤其是“空寂”思想契合了日本的民族性格,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演化为日本的民族性格之一。日本上茶礼仪要求对饮茶者和制茶者进行内心的自省,每一次饮茶都是一个洗心革面的过程。虽然中国对喝茶的礼仪有很多规定,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规定更加宽松和自由。喝茶的人和泡茶的人之间经常有交流,大家都比较放松。另一方面,在日本,上茶过程中,主人和来访者之间的交流本质上是通过眼睛传递的,这也体现了“心连心”的效果,这也是禅宗中关于茶道礼仪的思想。中国禅宗对日本礼仪的影响,还体现在茶人们许多定期和不定期的茶会,为茶客和茶主搭建一个共同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茶客和茶主通过喝茶分享禅和悟,成为朋友,虽然体现的形式各不相同,但核心内容与中国茶道相同。3.3美学日本茶道深受中国茶文化影响,茶文化在唐朝逐渐传入日本,经过后期日本本土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如今的日本茶文化。茶道不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高雅的艺术魅力和禅宗思想。它的审美方法非常独特,内外都充满趣味。中国有“庭院深深深几许”这句诗句,这与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有着相同的意境。幽玄之古美,是一种有着无限深幽之处所产生的无限意境之美。例如,在昏暗幽静的茶室中,一个简单的眼神和就能够无言的领会对方的意思,有种心领神会的幽深玄美。这种东方特有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之中被发挥到极致。留白处的空阔意境,是一种自觉自悟的韶美,是一种非日常耀眼的幽深之美。幽玄之美所表现的并不仅仅是一种阴暗沉郁的饮茶氛围,而是一种在沉静中能够体会到的寂落唯美。在日本的审美意识中有一种“佗”之美。日语中的“佗”为古语,最早出现在八世纪的《万叶集》中。它表达的是一种清静、枯寂之美。随着年代的发展,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表达隐士生活感受的词。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包含了中世纪曹安文学和武士社会所体现的与世隔绝的世俗“悲催之物”的审美趣味和“执着”之味。现在的“佗”审美意识主要表现在日本论文、插花、表演艺术和语言诗歌中。茶道中的“佗”美被人们称之为“诧茶”,翻译过来就是“知美茶”或取义的“枯寂茶”,表达饮茶中的一种难以念及的落寞情感。僧人宗泽在《禅茶录》中讲道:“茶禅的真谛是佗,即满足于不足的一种精神境界”,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南弘时在《日本人的心理学》中评论说:“仪式的目的是为了理解不可逆的概念,为生活的艰辛做好准备。”千利休的师傅武野绍欧(1502-1555年)在说明佗美时,曾用过《新古今和歌集》中的藤原定家的一首诗:放眼望去,不见花儿,不见红叶,惟见茅舍,隐于秋暮。在这首诗中,花和红叶将其称为高级对象。人们走进一个空的“小屋”这种审美意识就是佗。利休曾引用了《新古今和歌集》藤原家隆乡的诗来解释佗美。诗中说:盼花儿盛开的人们,心情何必那么焦急,山村雪缝露出的嫩草,昭示万紫千红来到。意味着说,你不能总是想着外面世界的花什么时候开,其实心中早已盛开红花绿叶,需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它的美。千利休和武野绍欧的“佗”之美是有区别的。绍欧是更在于近乎空无的境界,在乎幽玄的美,而千利休更注重实际的境界中,在乎自然之美。日本茶道的佗美更接近于千利休的自然之美,意思是只要你用心发现,生活当中自然当中时时刻刻都有美,这种美是朴素的真实的。这种美的自然观,这也使得日本茶道中的“佗”美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在日本茶道中还蕴含着另一种审美意识:不均衡的美。他们通过茶道中的不平衡指出现实中的不平等。日本人的美意识中青睐不均衡。他们更喜欢奇数而不是偶数,这也是禅宗精髓的体现。美的基础是简单,即不平衡之美、单纯之美、孤独之美、自然之美、孤立之美、精致之美、寂静之美。此外,日本茶道主要有四种类型的美:自然美、不缺陷美、和谐美和即时美。所谓的自然美,指的是崇尚自然的美,如茶室的外形与农家的草庵一样,有土、砂、木、竹、麦等组成外表不加任何修饰,茶亭里留有树木、花草、石头等。缺陷美,即不要求十分完美,以缺陷为美的思想为中心。如:不喜欢造型精巧完美的陶瓷杯,反而是鄙视这种完美。表面不光滑的粗糙茶杯,特别是表面有沙子或制造商指纹的茶杯,应被视为好茶杯。协调美是,每一种茶共同构成了一个没有艺术或非艺术特征的美丽世界。瞬间美就是不提倡永恒的美,例如,在茶室中过完一生的花,炭从黑色燃烧至白色的灰烬的瞬间。3.4哲学思想“日本茶道是集建筑、美术、书法、哲学和禅等日本风土孕育而成的文化结晶。在日本学术界,提到日本茶道思想是常常使用“和敬清寂”这个观念。”“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最重要的精神建议。一方面,要求饮茶者要有“平和宁静”的心态;另一方面,要求饮茶者把这种心态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与人打交道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上。“和”指的是和平与善良,这与中国文化中源于儒家文化的“和之道”是一致的。日本茶道所追求的“和”,主要是指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和”。它主张,不同身份的人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意识到自己和对方的身份,采取正确恰当的态度,如君与臣、父亲和儿子等,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一定严格的社会标准。事物之间的“和谐”体现在日本茶道中对世界上所有事物的自然特征的认识上,认为不同的事物有自己的议事规则,有些是相容的,有些是矛盾的。关于人与物的“和谐”,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善待世间万物,从自然中获得升华的理念。敬,一方面意味着尊重,另一方面意味着严肃和谨慎。日本茶道要求社会尊重饮茶者,考虑人们生计的规模和礼仪,礼貌而不太亲密,但始终遵守“最温柔的友谊轻如水”。此外,日本茶道的“尊重”还体现在生活的纪律和信念上。这里的尊重是含有敬畏之意,尊重要求人们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足够熟练,在工作中做到精准。就生活而言,我们也必须尊重他人,以认真的态度做每件事。日本茶道的“敬”其实来源于佛教思想,符合佛教的定力、共识和扰心思想。简而言之,日本茶道的“尊重”意味着对人、对工作、对事物的尊重。清,指的是清净和完整,这也是源于佛教的“清净”思想在日本的定理,如佛教认为,如果心不纯,各种贪婪和困惑甚至“妄想”就会产生。这就是为什么日本茶道总是要求人们保持一颗纯洁的心。这就是为什么日本茶室的设计风格和环境都致力于干净整洁的空间。有竹林和流水,简单大方,所以喝茶的人来到茶室,感觉很干净,忘记所有分散注意力的想法,专心喝茶。沉寂,是指空虚,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毁灭就是幸福”。它主张喝茶的人应该摆脱所有分散注意力的想法和贪婪,达到无欲无求的程度。”而这也符合日本传统文化中‘哀物’的观念。“因此,很多日本茶人在从事品茶活动时,都会观察大自然的变化以达到一种虚无,比如观赏花开花落,听竹林里的风等。”同时,这种寂静反映了茶室的平静。和中国的茶文化一样,日本茶人也赞成喝茶时保持安静,不应该有噪音或杂音。

4日本茶对闽茶的启示4.1扩展茶思想境界在中国茶文化中,中国茶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儒学等思想,不仅在工艺上同时在内在含义上追求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中国的茶文化展现了对于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国人在饮茶时,在最基本的解渴的需求上同时对于茶的口感以及味道都有品位哈感觉。在品茶的同时对于品茶的乐趣怀有情趣,中国人讲究合二为一,在品茶时亦是如此,讲究心的境界与飘远的茶香结合,做到天人合一,感受茶的境界与思想。在明代有文士茶,即将文人的情谊寄托于山水与茶之中,展现文人墨客的对于美的追求。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从而品出来的茶也是绵延悠长的。在日本茶文化中,人们将灵魂赋予到茶具之中。日本看重对于茶具的使用,不同的茶叶应该使用不同的茶具进行烹饪,通过不同的茶具感受对于自由以及文化的需求和向往。日本对于茶文化有独特的追求,通过将茶的灵魂寄托于茶具之中,感受到日本的自由的精神以及对于美的追求。万物皆可容纳在一个器具之中,由心境决定眼界。自己所想通过茶道有所表现出来,不同的人,因为心境不一样泡出来茶的味道也有所不同。而茶具的不同对于茶的味道也会有所影响,泡茶的人怀着怎样的心境去煮茶,煮茶的效果都会有所不一样。因此,在日本的茶文化中,很多的都是赋予茶文化以自由的灵魂,取决于个人对于茶道的理解和感受。日本的茶文化看重对于工具的使用以及载体的形状特色,日本将文化的精致感从工具开始融入文化的发展之中,不同品种的茶叶用不同种类的茶具。这与日本人的性格较为相似,对于规则以及原则非常的遵守,他们以自己对于茶文化的理解表现了对于茶的喜爱以及尊敬。4.2与文化相结合如今,中国发展了强大的茶产业,中国茶道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承和弘扬。现代茶文化的表达是一种强调环境意境、背景音乐和冲泡技巧的茶产品。目前,街巷不同的茶馆是典型代表。日本茶道保持不变,延续了几千年,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为日本社会的文明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你可以看到中国和日本的茶文化是在现代社会都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但两者在传承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日本自古以来就没有自产的茶壶,所以喝茶不是一种习惯。当茶第一次被带到日本时,一方面它主要被用作纪念宫廷的珍宝,另一方面僧侣们在寺庙里喝它来消遣。因此,在最初,茶叶只有天皇、贵族和高僧才能享用。故日本的茶文化从一开始就不同于中国,不是来自普通人,而是来自贵族和僧侣。它不是从简单的喝茶解渴开始的,而是作为贵族和杰出僧侣学习唐风文化和培养其道德品质的驱动力。今天,现代日本茶道已经根据森日久的茶道思想演变成几十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家族渊源”。这种“家元”制度的遗产使日本茶道得以流传并延续至今。日本茶道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流派是“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他们执行了世代收藏茶道的历史任务,在日本各地开辟了茶道教室和协会,为茶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学校的茶道教育也是日本茶道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学校教育一般以应试教育为主,提供的课程大多是入学考试。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有所推进,但并不太乐观。中国传统的茶道文化往往被束之高阁,中小学也没有专门的茶道课程。在大学里,只有少数日语系提供可选的论文课程或讲座。可见,学校教育在中国的茶道中是非常薄弱的。日本社会强调个人必须严格按照自己的身份行事,所以日本学校甚至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很注重遵守和配合。在茶道上,茶食中主客之间一系列严格的操作规则和精神交流,可以更好地控制人的身心意志。因此,日本结合茶道教育,进一步了解该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在日本的学校里会将茶道作为必修课要求学生们学习。日本的女性茶道教育也是日本茶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治维新以前,日本茶道人口基本上是男性,女性很少参与茶道。然而明治维新后,女性逐渐开始接触茶道。之后,日本各地的女子学校开始组织茶道课程,茶道作为女性必备的训练,也在这个时候得到了认可。如今,日本茶道已经成为未婚女性结婚前必须学习的课程。大部分日本女性都是通过教导培养出来的,往往能成为家庭中的贤妻良母。,他们的良好行为极大地促进了整个日本社会的和谐和良好氛围。如上所述,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但独立且传承良好。另一方面,他们将茶道与教育紧密结合,将茶道带入课堂,让孩子们学习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同时,女性学习茶道在社会教育中的普及也提高了日本女性的整体素质,对于促进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茶道虽然博大精深,但在传承体系上并不完善。我们应该加强茶道传承制度的建立与规范,形成一定的程序,并采取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宣传,使其深入人心。同时,要结合学校教育,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使学生们养成习惯与乐趣。

结论本文通过对闽茶文化与日本茶文化的研究和日本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比较,基于文化比较的立场,研究日本茶文化对闽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日茶文化有许多共通之处,本文从闽茶文化传入日本的过程出发,介绍了不同时期的闽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并从茶具、礼仪、美学和哲学思想四个方面分析了日本茶文化对闽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茶具上,日本茶具有一部分就是来源于中国茶具,但另一部分则与中国茶具是不同的。在茶人们的努力下,后期日本的茶具也日趋完善,形态色泽也日趋完美。但日本茶具的风格比起中国茶具风格则更多的表现出不均衡性与随意性。关于礼仪,虽然日本茶道诞生于中国,但长期以来,它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虽然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中国文化的“影子”仍然留在日本的茶道部分。日本的上茶礼仪受中国禅宗、道教与儒家三种思想的影响,对日本茶道影响最大的是禅宗思想。在美学上,中国有“庭院深深深几许”这句诗句,这与日本茶道宣扬的神秘之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外,日本茶道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