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卫执业医师模拟题410公卫执业医师模拟题410
A1型题1.下列有关剂量的概念,错误的是A.暴露剂量表示个人或人群暴露的化学物的量B.实验动物的暴露剂量称为给予剂量C.内剂量为经吸收到机体血流的化学物的量D.靶器官剂量也称为宋大剂量或生物有效剂量E.剂量-反应关系中的剂量指的是靶器官剂量
E
[解析]本题为基本概念题,考核剂量的概念。
剂量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其概念较为广泛,包括暴露剂量、内剂量、靶器官剂量。暴露剂量表示个人或人群暴露于化学物的量和实验情况下给予动物的化学物的量,内剂量表示吸收到机体血流的化学物的量,靶器官剂量表示到达损害作用部位的化学物的两,故选项A、B、C、D都是正确的。由于测定内剂量和靶器官剂量比较复杂,故剂量-反应关系中的剂量指的是暴露剂量。所以,选项E是错误的。
2.化学物不需耗能即可透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为A.易化扩散、主动转运、滤过B.滤过、主动转运、简单扩散C.简单扩散、膜动转运、主动转运D.膜动转运、滤过、主动转运E.易化扩散、简单扩散、滤过
E
[解析]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化学物跨生物膜转运的方式。
简单扩散是化学物顺浓度差通过生物膜的过程,滤过是化学物借助于流体静压和渗透压透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易化扩散为化学物借助于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透过生物膜的过程,这三种方式均不消耗能量。主动转运是化学物在载体的参与下逆浓度梯度通过生物膜的过程,膜动转运指细胞与外环境之间进行的某些颗粒物或大分子物质的交换过程,这两种方式均需消耗能量。因此,只有选项E是正确的。
3.代谢酶的单功能诱导剂发挥作用是通过A.AhR结合B.CAR结合C.PXR结合D.Nrf2结合E.PPARα结合
D
[解析]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毒物代谢酶诱导剂的类型与作用机制。
酶诱导剂可分为单功能诱导剂和双功能诱导剂两类。单功能诱导剂能够诱导催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的酶类,但不能诱导细胞色素P450,通过与Nrf2结合发挥诱导作用;双功能诱导剂除了能诱导与结合反应有关的酶类外,还能诱导细胞色素P450,通过与AhR、CAR、PXR和PPARα结合发挥诱导作用。因此,只有选项D是正确的。
4.与苯比较,苯乙烯经呼吸道吸收的危害程度较小是由于其A.脂水分配系数大B.脂水分配系数小C.分子量小D.挥发度小E.挥发度大
D
[解析]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有机溶剂的挥发度与其危害性之间的关系。
许多有机溶剂在常温下具有挥发性,但由于各自的挥发度不同,其实际毒性存在较大差异。挥发度较大的物质容易形成较大蒸汽压而迅速经呼吸道吸收,从而以较高的浓度作用于组织细胞,引起更为严重的毒效应。由于苯乙烯的挥发度远小于苯,难以在空气中达到较高浓度,故其在短时间内经呼吸道吸入的数量较少,所致的危害也相对较小。故正确答案为D。
5.眼刺激试验最常使用的动物是A.大鼠B.小鼠C.家兔D.犬E.豚鼠
C
[解析]本题考核局部毒性试验的动物物种选择。
家兔性情温顺,方便实验操作;发生在其眼角膜、结膜与虹膜的损伤也易于观察,在眼刺激试验中为首选动物。所以,正确答案是C。
6.以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为检测终点的试验方法是A.微核试验B.彗星试验C.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D.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E.显性致死试验
E
[解析]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致突变试验检测终点。
在本题答案中,微核试验的检测终点为体细胞染色体畸变,彗星试验和显性致死试验的检测终点均为原发性DNA损伤,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的检测终点为生殖细胞基因突变,只有显性致死试验的检测终点为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因此,正确答案为E。
7.下列物质中属于促长剂的是A.己烯雌酚B.佛波醇酯C.次氮基三乙酸D.三氯乙烯E.环孢素A
B
[解析]本题为基本概念题,考核促长剂的概念。
答案中列出的五种物质均为表观遗传毒性致癌物。其中己烯雌酚属于激素调控剂,次氮基三乙酸属于细胞毒剂,三氯乙烯属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环孢素A属于免疫抑制剂,只有佛波醇酯属于促长剂。故B为正确答案。
8.通过亲性腺作用损害生殖与发育过程的化学物是A.反应停B.维生素AC.5-羟色胺D.甲基汞E.氯化镉
E
[解析]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化学物造成生殖与发育过程损害的方式。
5个选项中,反应停与维生素A可作用于妊娠早期,损害胚体发育,具有胚胎毒性;5-羟色胺和甲基汞可分别造成胎盘血流量减少、胎盘转运功能障碍或影响胎盘滋养层对于必需氨基酸的摄取,具有胎盘毒性;只有氯化镉可造成小鼠卵巢出血与排卵抑制,具有性腺毒性。故E为正确答案。
9.一般认为,致癌物的实际安全剂量所对应的可接受的危险度为A.≤1/100B.≤1/1000C.≤1/10000D.≤1/100000E.≤1/1000000
E
[解析]本题为基本概念题,考核实际安全剂量以及可接受的危险度的概念。
可接受的危险度指公众和社会在健康、精神、心理等各方面均可能承受的危险,实际安全剂量为相应于可接受危险度水平的化学物终生接触剂量。一般认为,致癌性的可接受的危险度为终生接触某化学物所致的危险度在百万分之一或以下。故E为正确答案。
10.拟对某保健食品进行亚慢性毒性试验,其高剂量组的剂量至少应等于人拟用最高剂量的A.10倍B.30倍C.50倍D.100倍E.300倍
D
[解析]本题考核亚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原则。
当预期受试物没有明显毒性时,对不同物质亚慢性毒性试验高剂量组剂量所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如中药至少等于人拟用最高剂量的50倍,西药为30倍,化学品和保健食品为100倍,以确保应用于人的安全性。本题题干专指的是某保健食品,故D为正确答案。
11.关于细胞色素P450酶系,以下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是一组较为复杂的酶系B.主要的氧化酶是细胞色素P450C.主要由NADPH提供电子D.催化作用具有很高的专一性E.主要的氧化反应类型是羟化反应
D
[解析]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生物转化酶的性质。
细胞色素P450酶系(混合功能氧化酶,MFO)是体内生物转化Ⅰ相反应最重要的酶系。混合功能氧化酶的特点请参见教科书,本题正确答案是D,即催化作用的专一性不高。由于进入机体的外源化合物具有多样性,但机体对外源化合物的生物转化酶种类有限,因此,生物转化酶的催化专一性不强是共同的特点。
12.小动物接触易挥发液态化合物的急性毒性试验,最适宜采用的染毒方法是A.喂饲B.灌胃C.吞咽胶囊D.静式吸入E.皮肤敷贴
D
[解析]本题是基本知识题考核急性毒性试验的染毒途径和方法。
在分析此题时应考虑:①该受试物的理化性质;②人体可能的接触途径。然后再选择适当的染毒方法。根据题干,受试物是易挥发液态化合物,因此人体最可能的接触途径为呼吸道。实验动物染毒途径的选择应与人体接触途径相同。因此在5个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是D静式吸入。
13.慢性毒作用带(Zch)值越大的毒物引起A.慢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大B.慢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小C.蓄积中毒的危险性越小D.致死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大E.致死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小
A
[解析]本题为基本概念题,考核慢性毒作用带的概念。
慢性毒作用带(Zch)为急性阈剂量(limac)与慢性阈剂量(limch)的比值。此比值越大表明该化合物易于发生慢性中毒。如果Zch大,在一次接触较高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才引起有害作用,人一般对于高于慢性阈剂量的较低剂量接触不易引起警惕和主动预防,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较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14.化学物危险度评定的内容不包括A.危害鉴定B.危害表征C.接触评定D.危险度表征E.卫生标准制订
E
[解析]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化学物健康危险度评定的内容。
化学物健康危险度评定的步骤一般分为4步,即危害鉴定、危害表征、接触评定、危险度表征。在进行了危险度评定之后,根据对人群健康的保护水平(如对癌症,超额死亡率定为10~6,即百万分之一),才可确定安全接触限值或实际安全接触限值,即卫生标准。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E。
15.皮肤致敏试验最常用的动物是A.大鼠B.豚鼠C.兔D.小鼠E.犬
B
[解析]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毒性试验的实验动物物种选择。
此题正确答案是豚鼠(B),因为豚鼠的皮肤致敏反应比其他物种更接近于人。
16.细胞色素P450酶系主要存在于A.内质网B.线粒体C.细胞膜D.溶酶体E.高尔基体
A
[解析]本题为概念题,考核生物转化酶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概念。
细胞色素P450酶系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备选答案中并无微粒体,实际上微粒体就是内质网。在代谢研究制备细胞匀浆过程中,内质网破碎并形成微粒体。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17.氟化物毒作用的靶器官是A.脑B.肺C.骨骼D.肝E.肾
C
[解析]本题考查有毒化学物的靶器官。
氟化物毒作用的靶器官是骨骼,可引起氟骨症;铅毒作用的靶器官是脑,臭氧毒作用的靶器官是肺;溴苯毒作用的靶器官是肝;镉毒作用的靶器官是肾。
18.有害作用的质反应剂量反应关系多呈S形曲线,原因是不同个体的A.吸收速度差异B.分布部位差异C.代酣速度差异D.排泄速度差异E.易感性差异
E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剂量反应关系与群体中个体易感性分布的关系。
群体中个体易感性分布在毒理学中有重要的意义,化学物毒作用的个体易感性可分为毒动学和毒效学两方面,备选答案A~D都是有关毒动学方面的,因此备选答案E是正确的。
19.化学毒物经下列哪一种生物转化反应后水溶性降低A.葡萄糖醛酸结合B.羟化作用C.硫酸结合D.甲基化作用E.谷胱甘肽结合
D
[解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一般是水溶性增强,以利于排泄。在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甲基化结合反应的产物水溶性降低,因此答案D是正确的。
20.下列反应中由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的是A.单胺氧化B.黄嘌呤氧化C.S-氧化D.醛脱氢E.醇脱氢
C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物各种生物转化反应与代谢酶的关系。
单胺氧化酶催化单胺氧化,含黄毒单加氧酶催化黄嘌呤氧化,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S-氧化,醛脱氢酶催化醛脱氢,醇脱氢酶催化醇脱氢。故选项C是正确的。
21.毒物代谢的两重性是指A.Ⅰ相反应可以降低毒性,Ⅱ相反应可以增加毒性B.经代谢后,水溶性增大,毒性也增大C.原型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为致癌物D.毒物代谢可经过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E.经过代谢,毒性可增加(代谢活化)或降低(代谢解毒)
E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转化的特点。
经过生物转化外源化学物的结构发生改变,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毒性)也相应改变。毒理学更为关注毒性的改变,生物转化的特点两重性是指代谢活化或代谢解毒,即备选答案E。其他备选答案都是错误的。
22.在致畸试验中,活胎检测有下列内容,除了A.外观畸形检查B.内脏畸形检查C.骨骼畸形检查D.称重,测量身长、尾长E.组织病理学检查
E
[解析]本题考查致畸试验的活胎检测指标。
畸形是肉眼可见的结构异常,备选答案A~C都是正确的,备选答案D检测活胎的生长状态(发育毒性指标)。利用排除法也可选择答案E。
23.易于透过血脑屏障的化学物是A.分子量低、水溶性高、不与蛋白质结合B.分子量低、脂溶性高、不与蛋白质结合C.分子量低、脂溶性低、与蛋白质结合D.分子量高、脂溶性高、与蛋白质结合E.分子量高、水溶性低、与蛋白质结合
B
[解析]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影响毒物分布的因素。
血脑屏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星形细胞及软脑膜组成,是影响外源化学物分布的重要屏障。外源化学物经简单扩散机制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分子量低、脂溶性高、不与蛋白质结合的化合物易于透过血脑屏障。正确答案B。
24.弱有机酸在胃肠道容易吸收的部位是A.胃B.小肠C.十二指肠D.直肠E.结肠
A
[解析]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查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的机制主要是经简单扩散,在小肠中吸收可涉及其他机制。影响有机酸和有机碱吸收部位的主要因素是胃肠道的pH。由于胃内酸度较高(pH1~2),有机酸以非离解状态存在,因此易于在胃吸收。正确答案是A。
25.下列染色体畸变类型中不计入畸变范围的是A.断裂B.裂隙C.缺失D.环状染色体E.易位
B
[解析]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染色体畸变类型。
在有丝分裂的中期相,可观察到的染色体畸变类型有裂隙和断裂、无着丝粒断片和缺失、环状染色体、倒位、插入和重复、易位。其中裂隙和断裂都指染色体上狭窄的非染色带。裂隙是指非染色带长度小于染色单体的宽度,非染色带所分割的两个节段仍保持线状连接。一般认为裂隙属于非染色质损伤,不计入畸变范围。正确答案是B。
26.卫生毒理学中较为常见的剂量-反应曲线为A.直线B.抛物线C.S形曲线D.对数曲线E.正态曲线
C
[解析]本试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是毒理学的重要概念,如果某种外源化学物与机体出现的损害作用存在因果关系,一般应有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曲线有几种基本类型,最常见的为S形曲线。其余的如直线型、抛物线型,见于体外试验或某些剂量-效应关系。
27.决定某种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重要因素是A.毒物种类B.接触剂量C.进入途径和方式D.接触时间E.物种与个体差异
B
[解析]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毒性是一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任何外源化学物都可对机体引起有害作用,关键取决于剂量。毒性大的化合物较低剂量即可引起中毒,毒性小的化合物较高剂量才可引起中毒,正确答案为B。其他几个备选答案都是化合物毒性的影响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备选答案A(毒物种类)也是错误的,毒物种类(化学结构)决定了对机体有害作用的强弱,但题干已说明是对于同一种外源化学物,因此剂量是决定其对机体有害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
28.在卫生毒理学试验中,反映毒物急性毒性最有实用意义的指标是A.死亡率B.半数致死剂量C.病理学变化D.生物化学变化E.剂量-效应关系
B
[解析]此题为基本知识,考核急性毒性参数及其意义。
半数致死量(LD50)是急性毒性最有实用意义的指标,用于反映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强度,综合表示了毒性反应(半数死亡)和剂量两个变量。LD50还用于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分级。其他备选答案都不对。在不同的剂量,实验动物死亡率不同,因此A不对。备选答案C(病理学变化)和D(生物化学变化)都不是急性毒性试验主要的观察指标。剂量-效应关系(备选答案E)是毒性试验的基本目的之一,LD50即是急性毒性剂量-反应关系研究得到的重要参数,因此备选答案E也不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29.在经典毒物动力学中,单位时间内外源化学物从体内消除量占体存量的比例为A.消除率B.消除速率常数C.曲线下面积D.表观分布体积E.生物半减期
B
[解析]本题是基本概念题,考核毒物动力学参数的概念。
本题题干中提到外源化学物的消除,因此最可能的答案是A或B。备选答案A,消除率是单位时间内消除外源化学物血(浆)体积,单位是ml/min;备选答案B,消除速率常数是单位时间内外源化学物从体内消除量占体存量的比例(分数值),以百分比表示;而备选答案C,曲线下面积反映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和消除,备选答案D,表观分布体积反映外源化学物的分布特征。因此正确答案是B。
30.不存在于微粒体的氧化酶系是A.细胞色素P450B.FAD氧化酶C.辅酶Ⅱ-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D.黄嘌呤氧化酶E.细胞色素b5
D
[解析]此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生物转化中氧化反应有关知识。
Ⅰ相氧化反应最重要的酶是细胞色素P450酶系(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此酶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辅酶Ⅱ-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和磷脂组成,FDA氧化酶也存在于微粒体。备选答案D黄嘌呤氧化酶,不存在于微粒体中,而是存在于细胞液中,因此正确答案是D。
细胞色素P450经氧化-还原循环,才完成其催化外源化学物氧化的功能,辅酶Ⅱ-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就是提供电子,使细胞色素P450还原,并与外源化学物形成复合物。
31.外源化学物经皮肤途径吸收主要通过A.主动转运B.简单扩散C.滤过D.载体扩散E.吞噬作用
B
[解析]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外源化学物经皮肤吸收的机制。
外源化学物经皮肤吸收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穿透阶段和吸收阶段。穿透阶段是外源化学物透过皮肤表皮,即角质层的过程,角质层对皮肤通透性有决定性作用。外源化学物主要经简单扩散透过角质层而被吸收,因此正确答案为B。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膜转运机制有5种,即简单扩散、滤过、主动转运、载体扩散、胞饮和吞噬,这些机制各有特点。简单扩散是外源化学物最主要的生物转运机制。
32.毒物或其活性代谢产物经哪个途径排出后,仍具有特殊的毒理学意义A.呼吸道B.胃肠道C.肾脏D.乳腺E.汗腺
D
[解析]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排泄的毒理学意义。
排泄是机体消除外源化学物的过程,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主要排泄途径有经肾脏、经肝胆和经肺。其他的途径如胃肠道、汗液、唾液、乳汁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排出后仍具有特殊的毒理学意义”。由于经乳腺排出进入乳汁,婴儿则通过乳汁摄入外源化学物,可能对婴儿具有有害作用,仍具有特殊的毒理学意义,故正确答案为D。
33.外源化学物主要与何种血浆蛋白质发生可逆结合A.白蛋白B.α1球蛋白C.α2球蛋白D.β球蛋白E.γ球蛋白
A
[解析]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影响外源化学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液,随血液分布到全身。与血浆蛋白结合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结合型外源化学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暂无生物效应,不被代谢排泄。在血液中外源化学物可与多种血浆蛋白可逆结合,主要是白蛋白(备选答案A)。其他的备选答案都是错误的。
34.对毒物的毒性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A.气湿B.气温C.气压D.气流E.光照
B
[解析]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影响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的气象因素。
气温是影响毒物毒性作用的最主要的环境气象因素。气温改变可影响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而其他气象因素(气湿、气压、气流、光照)对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相对较小。本题正确答案为B。
35.测定外源化学物LD50(LC50),通常要求计算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之后多长时间内的总死亡数A.2天B.4天C.7天D.14天E.30天
D
[解析]本题考核急性毒性试验和程序。
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引起的中毒效应。一般要求观察实验动物接触外源化学物后14天内的总死亡数,并统计计算半数致死量。正确答案应为D,14天。
36.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连续染毒的期限为A.2周B.20天C.60天D.90天E.1年
D
[解析]本题考核亚慢性毒性试验和程序。
亚慢性毒性是指实验动物连续多日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出现的中毒效应。目前多以连续染毒90天为亚慢性毒性的期限。因为有研究表明,实验动物连续染毒3个月,出现的毒性效应与再延长接触时间所表现的毒性效应基本相同,故不必再延长染毒期限。一般认为亚慢性毒性试验期限为实验动物寿命的10%,对大鼠即为90天。因此,正确答案为D。
37.烷化剂对DNA的烷化作用最常发生在A.鸟嘌呤的O-6位B.鸟嘌呤的N-7位C.腺嘌呤的N-1位D.腺嘌呤的N-3位E.腺嘌呤的N-7位
B
[解析]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化学物致突变的分子机制。
烷化剂可形成亲电子基团攻击DNA。在DNA的4种碱基中,最易受到攻击的是鸟嘌呤的N-7位,其次为乌嘌呤的O-6位,以及腺嘌呤的N-3和N-7位。这些部位都是亲核基团,易受攻击的是亲核性最强的基团。正确答案是B,鸟嘌呤的N-7位。
38.基因重排是A.小缺失的片段倒转后仍插入原来位置B.小缺失的片段不倒转插入原来位置C.小缺失的片段倒转后插入其他位置D.小缺失的片段不倒转插入其他位置E.DNA断裂和重接引起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A
[解析]本题为概念题,考核基因突变的类型和概念。
基因突变包括碱基置换、移码和大段损伤。大段损伤是DNA链大段缺失或插入。此大段损伤远小于光学显微镜可见的染色体损伤(缺失),故称小缺失。小缺失游离出来的DNA片段可以:①整合到另一染色体某一部位(不管是倒转或不倒转),形成插入;②倒转后仍插入原来位置,形成基因重排。如不倒转仍插入原来位置,就不形成基因突变。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39.体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中最受重视的是A.致癌B.致畸C.动脉硬化症D.衰老E.遗传病
A
[解析]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突变的后果。
突变的后果取决于发生突变的细胞类型,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不同。体细胞突变可引起致癌、动脉粥样硬化、致畸(胚胎体细胞突变)、衰老等后果,其中最重要的是致癌。化学致癌作用机制中有体细胞突变学说。而遗传病属于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
40.常用的短期体内诱癌试验不包括A.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B.小鼠皮肤肿瘤诱发试验C.SD雌性大鼠乳腺癌诱发试验D.小鼠肺肿瘤诱发试验E.大鼠肝转变灶诱发试验
A
[解析]本题为基本概念题,考核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知识。
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主要有4种,小鼠肺肿瘤诱发试验、雌性SD大鼠乳腺癌诱发试验、大鼠转变灶诱发试验和小鼠皮肤肿瘤诱发试验。此4种短期致癌试验都以特定器官的癌前病变或肿瘤为终点。一部分考生错误地选了备选答案E,可能是此试验没有写明,“肿瘤”或“癌”,肝转变灶是一种癌前病变。不属于哺乳动物短期试验的是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此试验是一种致突变试验。因此,正确答案是A。
41.大多数化学致癌物在化学上最主要的特点是A.亲核的活性代谢产物B.亲电子的活性代谢产物C.自由基形式的代谢产物D.环氧化物E.氧化还原反应物
B
[解析]本题为基本知识,考核化学致癌机制。
遗传毒性致癌物本身或经代谢活化应具有较强的与DNA反应活性,引起DNA损伤,如DNA损伤未被修复,并导致肿瘤相关基因(如癌基因或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则可引起癌症。备选答案A、B、C、D都可以是遗传毒性致癌物化学结构,但大多数化学致癌物是亲电子剂,正确答案是B。此知识点,在复习时应与化学诱变的分子机制联系。
42.在致癌物筛检时,Ames试验结果阳性提示该受试物可能是A.引起染色体损伤的致癌物B.引起染色体数目改变的致癌物C.引起基因突变的致癌物D.非遗传毒性致癌物E.非遗传毒性非致癌物
C
[解析]本题是基本知识题。考核致突变试验用于致癌物筛选。
对本题要求掌握:①Ames试验及其遗传学终点;②致突变试验筛选致癌物的意义。Ames试验即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试验,检测的遗传学终点是基因突变。致突变试验阳性可预测受试物是遗传毒性致癌物,阴性结果可预测为非遗传毒性非致癌物。致突变试验不能预测非遗传毒性非致癌物和遗传毒性非致癌物。因此正确答案是C。
43.石棉是属于A.遗传毒性致癌物B.非遗传毒性致癌物C.前致癌物D.直接致癌物E.近致癌物
B
[解析]本题是基本概念题,考核化学致癌物的分类和有关概念。
化学致癌物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3大类:①遗传毒性致癌物;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