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婚外同居补偿协议的法律问题研究
婚姻以外的婚姻是指中国《婚姻法》第3、第32和第46条所称“承租人和他人结婚”。婚外同居不同于符合结婚实质要件、未进行结婚登记但符合司法解释规定条件的事实婚姻,也不同于无配偶男女两性未进行结婚登记,且不符合事实婚姻条件的非婚同居。婚外同居补偿协议就是婚外同居者就维持或终止同居关系而达成的具有财产补偿内容的协议。婚外同居补偿协议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类型。我们可以依形式将其分为婚外同居补偿书面协议与婚外同居补偿口头协议,依行为动机将其分为维持婚外同居关系补偿协议与终止婚外同居关系补偿协议,依所涉补偿财产性质将其分为以夫妻共同财产进行补偿的婚外同居协议与以个人财产进行补偿的婚外同居协议。从司法实践情况来看,因婚外同居补偿协议引发的纠纷,大致可分为一方依据婚外同居补偿协议要求另一方支付补偿,一方依据婚外同居补偿协议支付补偿后反悔主张返还或者其配偶主张返还等情形。近年来,各地人民法院处理过不少因婚外同居补偿协议引发的民事纠纷,但因为缺乏明确的裁判依据,裁判见解与结果自然难以统一。最高人民法院曾试图通过司法解释统一该类纠纷的裁判标准,一、待婚外同居补偿协议的司法判决我们可以通过相关案例发现法官们在对待婚外同居补偿协议效力及案件处理方式中的不同司法见解,也可以通过学术文献发现学者就此问题提出的不同学说。(一)关于婚姻外居住地赔偿协议的效力1.厘清界定了婚外同居关系与财产赠与或补偿关系在“岳红云诉李志国支付解除同居关系补偿费纠纷案”中,李志国与岳红云因网聊相识,而后同居,此后为其妻发觉。李志国提出与岳红云分手,岳红云要求支付补偿费,于是两人达成协议,由李志国支付岳红云“分手补偿”10万元,当场支付了5万,剩余5万李志国写了欠据。2010年4月岳红云凭欠据向河北省阜平县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支付剩余的5万元补偿费。该院认定双方签订的经济补偿协议有效,判决被告于判决生效后10日内一次性支付原告补偿费5万元。有效说一般将婚外同居关系与财产赠与或补偿关系区分对待。即便婚外同居关系有悖道德,也不影响婚外同居者之间财产赠与或补偿行为的效力。只要财产赠与或补偿行为出于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婚外同居补偿协议或赠与合同就是有效的。2.第四,赠与合同的目的是终止婚外同居关系该说认为基于婚外同居关系的赠与是否违反公序良俗而无效,须视其动机不同而区别对待。如果赠与的目的是维系婚外同居关系的,赠与合同无效;如果赠与的目的是终止婚外同居关系的,则赠与合同有效。“基于婚外同居关系的赠与合同(遗赠),如果其目的在于终止这种关系,对对方以前的支持、照顾表示感谢或者为了保障其今后的生活需要,就不应该说是对公序良俗的违反;……”3.第三,“案件”是案件,犯罪者本巫昌祯教授在评论广西北流市人民法院审理的“甘甲任夫妇诉卢小燕返还房屋纠纷案”时认为:“丈夫没有权利擅自处理夫妻的共同财产,因为财产中有一半属于他的妻子,如果买房子花了5万元,那么,这里面有2.5万元属于他的妻子。他对于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财产的赠与是有效的,而对于属于自己妻子的那部分财产的赠与是无效的。”4.赠与行为无效,但不滥用在“甘甲任夫妇诉卢小燕返还房屋纠纷案”中,一审法院———北流市人民法院认为,本案讼争的商品房经济来源5万元,虽是甘与罗的夫妻共有财产,但该屋已公示登记为卢的户名,已物权化,原告主张该房是其夫妻共有财产,理由不充分,应予以驳回。甘与卢之间形成的不正当两性关系行为,为社会道德所不容,为法律所禁止。一审法院判决对卢非法所得的商品房予以收缴,上交国库。同时驳回甘、罗的诉讼请求。二审法院———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然认定“赠与行为无效”,但不追缴收归国库,而是返还受损害个人。在“张正青诉张秀方其他民事纠纷案”中,一审法院———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法院认为,张正青与张秀方之间订立的协议违反了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损害了社会公德,破坏了公共秩序,应属无效行为。张正青要求确认该协议无效的理由成立。民事行为无效,所得的财产应返还,故张正青要求张秀方返还已支付给张秀方的70万元的诉讼请求符合法律规定。据此判决:张秀方在判决生效后30日内返还张正青人民币70万元。婚外同居补偿协议无效的原因,大致上可分为两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或公序良俗)。在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近期审理的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法院认为,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取得的财产,属夫妻共有。丈夫李先生未经妻子孙女士同意将钱款赠与周小姐,属擅自处分夫妻共同财产,侵犯了孙女士的财产权。且李先生的赠与行为本身基于与周小姐的婚外不正当关系,违反了婚姻法的禁止性规定。法官还认为,夫妻之间具有相互忠实的义务,配偶一方擅自赠与共同财产给第三者,违反公序良俗、挑战道德底线是毋庸置疑的。本案李先生赠与“小三”财产的行为因此应当认定无效。归纳以上各说,虽然观点各异,但主要都是从财产法(合同法、物权法)而非身份法视角分析婚外同居补偿协议的效力。因为从财产法视角确定婚外同居补偿协议的效力状况,自然依财产法的规则作出相应的司法处理,司法困境也由此而生。(二)救济的理由是为给付方返还财产从司法实践的情况看,婚外同居者依据婚外同居补偿协议要求另一方支付补偿的情形并不多见,其诉讼请求也极难获得法院的支持。婚外同居者一方向另一方支付补偿后反悔而主张返还或者其配偶主张返还的情形较为多见,但各地法院的裁判立场和学者见解并不相同,大致上可以分为驳回起诉、返还财产、不予返还财产、收缴非法所得和自然债处理方式等几种。驳回起诉的裁判以不属法院受案范围为理由。“张正青诉张秀方其他民事纠纷案”的二审法院———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撤销了依无效合同返还财产的一审判决,改判驳回起诉,其裁判理由是“不属法院受案范围”:当事人之间的协议名为借贷协议,实为包养协议;本案虽然涉及财产关系,但是这种财产关系依附于包养关系。“张正青起诉的要求保护的财产权并非正常的民事权益,不受法律保护,也不能纳入通过民事诉讼保护的民事权益的范畴。”判决受给付方返还补偿财物的理由是因无效合同或侵权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既然婚外同居补偿协议因违法、违反公序良俗而无效,接受财物者自然应当依《民法通则》第61条、《合同法》第58条和《侵权责任法》的规定返还因无效合同或侵权取得的财产。“张正青诉张秀方其他民事纠纷案”的一审法院和“甘甲任夫妇诉卢小燕返还房屋纠纷案”的二审法院就是遵循这一思路进行裁判的。判决不予返还的理由是赠与有效。南京市鼓楼区的“钱雅诉丈夫吴海洋擅自处分夫妻共同财产纠纷案”中,妻子钱雅以丈夫吴海洋擅自处分夫妻共同财产无效为由,追加其婚外同居者小云为第三人,并要求其返还受赠的21万元款项。法院认为,虽然吴海洋和小云的婚外恋情有悖道德,但两者间的民事法律行为,与其他民事法律行为一样,均受法律同等保护,而法律也没有“当事人不能接受已婚者给付财产”的禁止性规定。因此,小云和其他民事主体一样,有接受他人给付财产的权利。吴海洋私自将部分共同财产给了婚外同居者小云,侵害妻子钱雅对夫妻共同财产的共同所有权。侵害钱雅权益的是吴海洋,与小云的接受行为没有因果关系。此外,小云在接受吴海洋的赠与时,也没有核实对方婚姻状况、款项来源、性质的法律义务。法院认定婚外同居者小云接受赠与有效,未构成对夫妻共同财产的侵害,驳回了钱雅要求其返还同居补偿费的诉讼请求。叶金强在评论本案时认为鼓楼区法院的上述判决结果与“不法原因给付不得请求返还”的民法理论相印证。收缴非法所得的依据是《民法通则》第134条第3款和《合同法》第59条的规定。“甘甲任夫妇诉卢小燕返还房屋纠纷案”的一审法院以卢小燕所获房屋为非法所得而予以收缴,但这种做法受到专家质疑,覃远春认为,对婚外同居补偿协议不能从有效、无效、不法原因给付、赠与合同等来理解,也不能视为法律毫不介入的纯粹道德行为,该种给付应当作民法自然债定性并作相应司法处理,依据情形分别驳回受给付方要求强制履行的诉请,驳回给付方要求返还的诉请。纵观有关司法实践,判决受给付方返还原属夫妻共同财产的补偿财物仍属常见立场,但在学界,“不法原因给付说”有成为主流见解的趋势。二、婚姻外婚姻赔偿协议的立法(一)婚外同居补偿协议属于民事法律行为不论名称、条款如何表述,也不论表现方式如何,婚外同居补偿协议一般都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承认双方之间存在婚外同居关系,另一方面规定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财物补偿的“义务”。例如在“张正青诉张秀方其他民事纠纷案”中,双方的协议就有“张正青借给张秀方100万元,用于购买杭州市某房产,张秀方用其所有的房产作抵押,并承诺终生不嫁他人,一生做张正青的情人”,“在双方以情人关系相聚期间,在没有专属双方生儿育女协议之前,张秀方不得生育”的内容,还约定了各自的“违约责任”。依一般法理,民事法律行为以其行为发生的法律效果性质为标准,分为财产行为和身份行为。财产行为是指旨在发生财产权利义务变动的民事法律行为,主要有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合同行为是典型的债权行为;身份行为是指旨在发生身份权利义务变动的民事法律行为。虽然将婚外同居补偿协议归入身份协议会让人感觉突兀(毕竟“二奶”、“小三”不具有合法的身份),但并非没有依据。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婚姻法规定的违法行为,属于身份法上的违法行为,如果从广义上理解,就是违法的身份行为。违法的身份行为在分类上仍属身份行为,不会变成财产行为。婚外同居补偿协议基于婚外同居而成立,以婚外同居为其基础关系,是附随于婚外同居的一种行为。尽管我国婚姻法未就婚外同居补偿协议作出规定,但婚外同居补偿协议仍可划入身份法范畴,可以将其视作身份法上的协议,或称之为无名身份协议。将婚外同居补偿协议导入身份法范畴的目的是适用身份法规则处理因婚外同居补偿协议引起的民事纠纷。身份法(即亲属法)是强行法,对当事人而言,因身份的法律要件所生之法律效力,为定型的、法定的,一般不允许自由改变;对法院而言,不能任意扩张身份领域的司法干预范围。身份法的强行性意味着能得到法律强制力保护或司法保护的身份行为必须是符合身份法规定的行为。婚外同居补偿协议在身份法上并无规定,属于身份法上的无名协议,法院审理婚外同居补偿协议纠纷于法无据。经过此番分析,我们就更有理由认定婚外同居补偿协议纠纷“不属法院受案范围”,法院应当驳回凭依婚外同居补偿协议请求给付补偿费或返还补偿费而提起的诉讼。(二)婚外同居补偿协议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依据前已述及,分析婚外同居补偿协议问题不能将婚外同居与经济补偿隔离开来。在现实生活中,婚外同居者一方向另一方支付补偿费可能会假以不同名目,在婚外同居补偿协议中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用词(如“借款”、“购房款”、“无偿资助费”、“赠与款”),但都改变不了其作为婚外同居或者被包养的对价的性质。婚外同居(包养)与补偿费支付是互为条件的,一方为包养情人而付钱,另一方为钱而同意被包养,并非无偿,婚外同居补偿协议就是这样一种交易协议。这种交易尽管不具有市场化的卖淫嫖娼的违法性质,但其违反公序良俗的性质是一目了然的。如果撇开婚外同居(包养)这一条件,无视其交易性质,只按照其外在形式或外衣(借款、赠与等)来处理,出现强制给付婚外同居补偿费的司法裁判也就不足为奇了。《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婚外同居补偿协议违反社会公德,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说违反公序良俗。社会公德、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表述不同,其意相近。对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不提供司法保护,符合民法通则的立法精神。法院认定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无效并进行相应司法处理,或者不受理违反公序良俗行为引起的纠纷,都符合立法宗旨。从表面上看,婚外同居补偿协议无效说依据明确、理由充足,但实际上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将婚外同居与经济补偿隔离开来,将婚外同居补偿行为视为财产法上的赠与行为,未能揭示“赠与”、“资助”等外衣下的交易性质。二是通过司法程序将婚外同居补偿协议认定为无效协议,如果判决受给付方返还财产,实际效果是让给付方“人财两得”,法院成了给付方利益的保障者;如果判决不返还财产,又于法无据。这样的审判使法官左右为难。三是浪费司法成本。笔者认为,在双方均违反公序良俗的婚外同居补偿纠纷,法院不予受理,比受理后认定行为无效,更能表明法院对任何一方当事人的不法利益不提供司法保护的立场,并可以避免不论何种裁判都难免有保护一方不法利益之嫌的司法窘境。婚外同居补偿协议有效说、附条件有效说、部分有效说存在更为明显的问题。有效说完全无视婚外同居与经济补偿互为条件的事实,否认婚外同居补偿行为违反公序良俗的实质,将婚外同居补偿协议等同于一般的赠与合同,依此裁判实际上为婚外同居者提供了司法保护,支持了我国婚姻法禁止的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行为。附条件有效说区分动机分别对待婚外同居补偿协议,其观点仍值得商榷:第一,为建立、维持婚外同居关系而给付补偿,与为终止婚外同居关系而给付补偿,虽然给付的时间和动机不同,但其实质并无不同。一方需要向另一方给付分手补偿费的原因在于双方先前已经存在的婚外同居关系,双方依然是婚外同居与金钱补偿的交易关系。第二,如果认定终止婚外同居关系补偿协议有效,则在一方(包养者)不按协议给付补偿(分手费)时,另一方(被包养者)可凭此有效补偿协议,堂而皇之地向法院诉请强制履行,法院得支持其诉讼请求。如此一来,法院又成了被包养者不法利益的保障者,毫无疑问将助长被包养者索要分手费的行为。笔者无意将婚外同居关系完全等同于包养关系,也无意将婚外同居者之间的一切金钱往来都视为婚外同居补偿或包养费,只是强调法院不能介入这种违反公序良俗的交易关系,不能充当这种交易任何一方的利益保障者。如果一方为终止婚外同居关系而自愿向另一方支付补偿费(分手费),法院并不主动干预;在一方凭补偿协议向法院起诉索要分手费时,法院不应予以受理,更不能以其动机不违反公序良俗为由而认定补偿协议有效,并支持其诉请。部分有效说除了忽视婚外同居补偿协议违反公序良俗的实质之外,还存在明显的错误:夫妻共同财产是夫妻共同共有,而非一人一半的按份共有。依一般民法法理和立法,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据此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但在“不法原因给付”的情形下,法院如裁判给付受领方返还给付,将出现充当一方利益保障者的尴尬局面。为维护公序良俗,制裁不法原因给付者,同时也为降低司法成本,各国(地区)建立了不法原因给付制度,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180条亦有“因不法之原因而为给付者”不得请求返还的规定。不法原因给付以不得请求返还为原则,以可请求返还、追缴为例外。婚外同居补偿协议违反公序良俗,故依婚外同居补偿协议所为给付当属不法原因给付。不法原因给付理论确实为摆脱诸如婚外同居补偿返还之诉面临的司法困境提供了新的路径,因此受到我国不少学者的青睐。但我国迄今为止未有不法原因给付之立法,在此项规则建立之前,法院应当如何妥善处理婚外同居补偿协议之类的纠纷?有专家建议按照自然债务的思路处理婚外同居补偿协议纠纷,因为自然债务的处理方式是提供较弱司法保护的一种方式。覃远春发表的论文建议以民法自然债给婚外同居补偿协议定性并作相应司法处理。概而言之,法院不能为违反公序良俗的婚外同居补偿协议提供司法保护。倘若将来我国建立不法原因给付制度,则可依此制度处理婚外同居补偿协议纠纷;在无此制度的背景下,应将婚外同居补偿协议定位为身份法上的无名协议(或无名身份协议),并基于身份法的强行法特性考量,以法院受理此类纠纷案件于法无据为由,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三)返还和受给付方依婚外同居补偿协议为给付后,请求返还给付的诉讼主要有几种不同的方式:一是由给付方以婚外同居补偿协议无效为由直接起诉受给付方,请求返还补偿财物(例如杭州“张正青诉张秀方其他民事纠纷案”);二是由给付方夫妻双方以侵害夫妻共同财产为由起诉受给付方,请求返还补偿财物(例如广西北流市“甘甲任夫妇诉卢小燕返还房屋纠纷案”);三是由给付方配偶一方以无权处分、侵害夫妻共同财产为由起诉受给付方,请求返还补偿财物;四是由给付方配偶一方以无权处分、侵害夫妻共同财产为由起诉给付方和受给付方,请求返还补偿财物(例如南京市鼓楼区“钱雅诉丈夫吴海洋擅自处分夫妻共同财产纠纷案”)。给付方及其配偶的返还之诉是否应当得到支持?这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不动产处分不得违反保护合同契约的规则有些学者认为这种情形属于无权处分,但梁慧星先生认为:“未得他共有人同意而出卖共有物,出卖人为共有人之一,不属于无权处分,不适用第51条的规定,买卖合同应当有效。只是因为存在权利瑕疵,当他共有人向买受人主张权利时,出卖人应当依据第150条的规定对买受人承担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笔者同意梁慧星先生的观点,理由是:(1)处分人自身是共有人之一,有处分权,处分权人处分共有物,是有权处分,将其视为无权处分,不能自圆其说;(2)共有的内、外部关系应当区分,不能将调整共有内部关系的规则适用于外部关系。如果共有人之一未经其他共有人同意处分共同财产的行为为无权处分,则凡涉及共有财产(包括不动产、动产甚至货币)的交易,只要有共有人不追认,均可归于无效,市场交易秩序岂不大乱?依笔者之见,给付方及其配偶以无权处分为由否认婚外同居补偿协议的效力并不恰当,也无必要,因为婚外同居补偿无论有权处分给付方利用受给付方请求返还财产给付方依婚外同居补偿协议自愿向受给付方给付财物,受给付方接受财物,尽管协议违反公序良俗,具有不法性,但受给付方接受财物的行为不符合侵权行为的特征。给付方擅自将夫妻共同财产补偿给受给付方的行为才是侵害夫妻共同财产的侵权行为。给付方的配偶起诉离婚,请求给付方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给付方因此严重损害夫妻共同财产利益,其配偶请求分割共同财产的,人民法院可依《婚姻法解释(三)》第4条第1项之规定,予以支持。给付方的配偶径直向受给付方请求返还财产,缺乏事实根据。由此分析,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关于“钱雅诉丈夫吴海洋擅自处分夫妻共同财产纠纷案”的判决应当是符合相关立法和法理的。第三,如果共有的不动产,则认为,夫妻一方或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不动产,未作相反约定,当属夫妻共有,不论该不动产登记于一方还是双方名下,也不论非登记一方是否知情。依《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38条第4项之规定,共有房地产,未经其他共有人书面同意,不得转让。如果夫妻一方将其名下的不动产(一般不为另一方知情)转移登记到婚外同居者名下,其势必隐瞒夫妻共有的真实情况,或者提交虚假材料(如伪造配偶签名)。如有此种情形,给付方的配偶可以通过行政诉讼撤销不动产转移登记,将已过户到受给付方名下的不动产收回,受给付方不得以善意取得为由进行对抗。在有关的新闻报道和论文中,笔者发现常有将给付房屋与给付购房款混淆的现象。“送房”和“送房款”并不相同,不是一回事。购房款是货币,是特殊动产,给付方向受给付方给付房款,由受给付方购买房屋,不能适用以上的救济方式。三、婚姻外籍华人单位赔偿处理的对策和建议(一)给付婚外同居补偿或返还婚外成立时,对给付方的配偶应当依法受理当前涉及婚外同居补偿协议的纠纷案件,人民法院的司法见解和裁判结果分歧明显,从不受理或驳回起诉,到受理此类纠纷并认定协议有效、无效或部分有效的都有,裁判返还、不返还或部分返还补偿财物的也有。这种司法局面的存在对司法公平提出了挑战。根据本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我国尚未确立“不法原因给付”规则的背景下,可以按照以下思路处理婚外同居补偿协议纠纷:第一,对婚外同居的男女双方基于婚外同居补偿协议(不论书面或口头)提起的给付婚外同居补偿或返还婚外同居补偿之诉,应当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其学理依据在于:婚外同居补偿协议是一种身份法上的无名协议(或无名身份协议),身份法的强行法性质决定了法院不能任意扩大身份法纠纷的受理范围,受理身份法上的无名协议纠纷于法无据。不能撇开婚外同居补偿协议违反公序良俗的实质,按照其赠与等表面形式并依合同法规则进行司法处理。人民法院不能为违反公序良俗行为提供司法保护。其裁判依据是《民法通则》第7条关于“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规定。第二,对给付方的配偶以受给付方侵害夫妻共同财产为由提起的返还补偿财物之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但不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都市人生规划分析
- 逻辑学课件南邮王青
- 咳嗽病护理查房
- 太阳能光伏板的电池性能
-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职)登记表
- 个人职业规划书短款
- 混凝土缺陷的修补方案
-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当世界年级还小的时候》教案
- 2024幼儿园假期安全
- 颈椎病科普课件
- 《在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分析
- PPT用中国地图(可编辑)
-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全部课件(共4课时)
- 《如今家乡山连山》优秀课件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设计
- 项目二-计调必备知识课件
- 2023年山东省财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基础阿拉伯语1》课程教学大纲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 全国气象站号
- 四川乐山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8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