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居斯塔夫莫罗的《莎乐美》对王尔德的接受与创新
奥斯本德(olivende,1854-1900)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唯美主义人物。《莎拉夫人》是王二德和威斯主义戏剧的重要杰作之一。王尔德于1891年冬天完成了剧本的写作,最初的写作语言是法语;1893年及1894年,法语版剧本及英语版剧本先后出版。王尔德传记作家理查·埃尔曼(RichardEllmann)说:“王尔德对莎乐美形象的了解是极广的”,接着埃尔曼列举了多位著名画家:鲁本斯、达·芬奇、亨利·雷诺,并逐个点出王尔德对他们笔下的莎乐美形象所不满意的地方,然后写道:“只有莫罗满足了他,并且他喜欢引用于斯曼对莫罗绘画的描述。”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研究王尔德《莎乐美》的创作渊源以及莎乐美形象的历史演变,王尔德在许多前人的文艺作品中得到了启发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大多数对《莎乐美》剧作的研究只蜻蜓点水地提到莫罗,或者把莫罗对王尔德的影响视为以于斯曼为中介的间接影响,因而更多地关注于斯曼,很少有研究深入探讨莫罗的绘画、王尔德的《莎乐美》剧本和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念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国外学者对莫罗画作及王尔德剧作之间关系的讨论散见于对这两者分别进行的个体研究中。例如,查德·班纳(ChadBennett)用后结构主义视角分析了剧本中“装饰性语言”及作为欲望对象的身体之间的张力,并在文章中以不多的篇幅点出这种张力与莫罗画作(及于斯曼在小说中对这些画作的描述)中表现出的特征是一致的。本文旨在探讨王尔德的《莎乐美》如何实践、阐释并完善了其唯美主义理念,在探索这个问题的途中之所以侧重于莫罗的莎乐美画作中探寻该剧作的创作渊源,并不意图忽视除莫罗以外的其他艺术家的创作对王尔德的影响,而是因为莫罗的画作中展示的超验性审美特征与王尔德唯美主义理念中的艺术超验性原则是相似的,王尔德对莫罗的画作中的这个特征进行了吸取并再创造。因此,在莫罗画作中探寻《莎乐美》的创作渊源,或许可以窥见王尔德唯美主义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王尔德的《莎乐美》是对其唯美主义理念的阐释与实践。在某种意义上,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家用创作来实践其文学或艺术理念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其文学理念完善的过程。《莎乐美》中显现出来的超验的审美特征(transcendentalaesthetics)可以在莫罗以莎乐美为题材的画作中找到渊源,两者的作品均指向了艺术的超验性或本体性。本文第一部分将简述用以佐证王尔德曾经与莫罗的莎乐美画作有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的相关资料。第二部分将分析王尔德剧作中的多个形象包括莎乐美、希律王、叙利亚青年、约翰及月亮所具有的超验的审美特征,以及包括该特征在莫罗画作中的渊源。第三部分将讨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中艺术具有超验性这一理念,尤其是该理念中包含的对主观意识独立性的认知以及该理念与沃尔特·佩特的理论之渊源。王尔德的《莎乐美》的创作基于主观独立性这一理念,他通过此作品的创作实践表达了艺术的超验性及本体性特征,完善了他的唯美主义理念。一、莫罗画《在希律王前跳的莎乐美》居斯塔夫·莫罗(1826-1898)是与王尔德同时代的法国著名象征主义画家。他主要从圣经和希腊神话故事中取材,并经常以同一母题创作多幅作品,其中,以莎乐美为题材的系列画作是他最著名的作品系列之一,该系列有上百幅画作或画稿流传至今。艺术史学者皮尔路易·马修(Pierre-LouisMathieu)的研究表明,莫罗于1870年开始涉及莎乐美题材的创作,为这个题材作准备的画稿高达120幅,这120幅中又有70幅是单独对莎乐美的形体进行研究的。在莫罗如此多的莎乐美形象中,两幅画作极负盛名,一幅是油画《在希律王前跳舞的莎乐美》(SalomeDancingBeforeHerod),1877年5月,王尔德参加了伦敦格罗弗纳画廊(TheGrosvenorGallery)的开幕式暨首届展览。莫罗画中的莎乐美还成为了法国象征主义作家于斯曼小说《逆流》中的重要意象,并且王尔德亲自承认了《逆流》对他的影响。《逆流》于1884年出版,是法国19世纪末期颓废主义文学的经典。小说的主人公德塞森特为逃避现实而潜心文艺,收集了许多艺术品布置在家中,病态地沉浸在自己构建的精神世界里。主人公最为之震撼的艺术品便是莫罗所作的莎乐美绘画,小说用了十几页的篇幅详细描写了《跳舞的莎乐美》和《显灵》以及德塞森特对画作的联想。于斯曼的描述是对莫罗画作的转换和再创作,他捕捉到了原作中莎乐美形象的超现实性,但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原画中不明显的莎乐美的色欲。“她的胸脯颤动,摩擦着旋转的项链,乳尖挺立;钻石闪烁着,紧贴着她的皮肤上的汗水;她的手镯、腰带、戒指溅出火花”;“莫罗的作品完全在新约材料之外进行构思,在这里,德塞森特看到他梦中那个超人类的、异域的莎乐美被实现了。她不再仅是一个舞者,堕落地扭动着臀部,从一个老男人那里夺取一声欲望和激情的叫喊,颤动着胸脯和肚皮,掏空和摧毁一个国王的能量和意志。”王尔德在其著名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ThePictureofDorianGray)中描述了一本以《逆流》为原型虚构的书。小说中的这本“有毒的书”让主人公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这本书的风格是一种奇特的宝石似的风格,生动又晦涩,充满了隐语、古语、术语和别出心裁的转述,一些最优良的法国象征派艺术家的作品就是这种风格”。根据以上种种,可见莫罗的莎乐美题材绘画是王尔德创作《莎乐美》的一个重要的灵感来源。二、王尔德作了划分对象莎乐美的故事来源于圣经。《新约》里讲到了一个犹太公主,她的母亲希罗底王后(Herodias)再婚,嫁给了丈夫的兄弟希律王(Herod),这一违反伦理的婚姻被先知施洗者约翰(JohntheBaptist)所谴责。希律王生日宴上,这位公主前来献舞,希律王高兴之下许诺无论她要求什么都满足她,她受母亲指使,要求把施洗者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给她;希律王尽管左右为难还是下令砍了约翰的头。王尔德的剧本对圣经作了几处大的改编。第一,剧本中希律王对莎乐美怀有欲望,因此他请求莎乐美给他跳舞,甚至不惜承诺给她一切她想要的。第二,莎乐美索要约翰(Jokanaan)的头颅并非受母亲希罗底的教唆,而完全出于自我意识;莎乐美爱上了约翰,但约翰因她是乱伦的希罗底之女而厌弃她,莎乐美便向希律王索要约翰的头颅。第三,莎乐美捧着约翰的头颅亲吻了他的嘴唇,希律王见状下令杀了陷入疯狂的莎乐美;莎乐美的吻及该吻引致她的毁灭,都是王尔德的原创。王尔德的《莎乐美》中,莎乐美这个形象是一个独立于经验世界、超乎现实的存在;她与外部世界隔离、只存在于自己精神世界中,换句话说,她具有超验的审美特征。而在莫罗的画作中,莎乐美形象也表现出相似特征。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念认为,艺术的目的就在于“讲述美而不真实的事情”(thetellingofbeautifuluntruethings),“处理不真实和不存在的事物”(dealingwithwhatisunrealandnon-existent)。1.莫罗的莎乐美的超验审美形象莫罗的两幅画作均呈现了一个独立于经验世界而存在的莎乐美形象。首先,莎乐美是画中唯一算得上有生命气息的形象,因此她的存在便独立于画中所构建的世界。和她比起来,无论是希律王、希罗底、弹奏乐器的宫人,还是持刀的侍卫,都如同死物,他们的肤色是灰土色的,面目是模糊的,仿佛并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宫殿装饰的一部分而存在。不仅如此,莫罗描绘的场景实际上并不存在于任何一个时空之中,他极其细致地描绘了一切奢华装饰,但这些装饰却来自不同的国家及民族,甚至不同的历史时期。研究莫罗的学者彼特·库克(PeterCooke)指出,莫罗“通过叠加细节及前空前之多的符号,创造了一个超越地理、超越时间的世界”。其次,在《显灵》中,莎乐美的自我意识充斥了整张画布,画中凭空出现了施洗者约翰的头,被一圈光环包围着,淌着血,右边的刽子手脚下有一个托盘,其他人和物则渐隐于昏暗的背景中。除了莎乐美以外,画中其他人对于面前的景象无动于衷,说明这一切只存在于莎乐美自己的意识之中。圣约翰的头颅或许是她可怕的愿望的幻象,或许是她的悔恨生出的幽灵。最后,在《跳舞的莎乐美》中,莎乐美的舞蹈是脱离现实的。她踮起脚尖,以一个不可能站得稳的姿势僵直地站定;她的舞是停滞的,没有动感,与之相矛盾的是,她的发带却是飘逸的。总之,她的动作违反了经验规则。莎乐美那僵直地向前伸出的左臂也颇多疑点,许多评论家为了解读这个动作煞费了心思,库克便认为莎乐美的动作“指向了不可见的、不可现的,因此是一个无意义的(对于平常的沟通作用来说)同时又是超验的符号”。总之,莫罗对莎乐美形象的描绘凸显出莎乐美存在的超验性。莫罗自己的艺术理念可以借用到解释莎乐美的超验性上面,莫罗说艺术中有着一个“抽象的彼岸,把理智和灵魂带到罕见和神圣的想象的疆域”。2戏剧的形式表现出莎乐美的超验审美特征正如王尔德认为艺术独立于经验世界一样,在剧作中莎乐美这个形象也是一个独立于经验世界、超乎现实的存在,莎乐美就像是艺术的化身。如前文所述,王尔德认为,艺术的目的就在于“讲述美而不真实的事情”,那么莎乐美这个具有超验的审美特征的形象正符合王尔德所说的“美而不真实的事情”。第一,王尔德剧本中的莎乐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体现了莎乐美的超验的审美特征。剧本中,一个拥有自我意志、勇敢追逐爱和欲望的女子呼之欲出。莎乐美不再仅仅是一个跳舞的女孩、一个复仇的工具,她的所有行为都是自主的,她在宴会上擅自离席,违抗王令要求面见约翰,以一支舞为条件向希律王索要约翰的头颅,不顾一切亲吻约翰,这一切行为都不是被他人的意愿所驱使的。事实上,每当他人尝试影响她的行为时她都不为所动,比如,一开始护卫不愿违抗希律王命令带约翰出来,她便对其威逼利诱;又如,希律王提议送给莎乐美各种珍宝,但她坚持只要约翰的头,完全基于自己的想法去行动。莎乐美的行为不依赖于其他人的行为,她个人的主观意识不受客观现实影响,因此,这个拥有强大主观意志的角色在剧中的世界里是高度独立自足的,也因此她与外部世界隔离,呈现出超验的审美特征。如前文所述,莫罗的《显灵》中的莎乐美也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志。虽然王尔德与莫罗作品中的莎乐美都表现出自我意识,但由于王尔德采取了戏剧的形式表现莎乐美的形象,他便能够赋予莎乐美的一切情感以动机。在莫罗的绘画中,莎乐美的情绪没有缘由,而王尔德创造性地使莎乐美爱上约翰,再由爱生痴,因此她的力量、欲望以及魔性都得到了解释,并顺理成章地引出了莎乐美之吻与她的毁灭这两个独创剧情。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TheCriticasArtist)一文中,王尔德谈论了作家(或诗人)与视觉艺术家(或画家)的区别。他认为文字既能表现不亚于绘画和雕塑的造型和色彩,更可以表现绘画和雕塑所不能表达的“思想、激情和精神性”。他还说:“……画家的领域与诗人的领域大不相同。后者……不仅属于瞬间的形状的魅力或者短暂的色彩的欢欣,而且属于感受的全部范围、思想的完美循环。”第二,王尔德的剧本中有一个在血泊中起舞的意象,反映了莎乐美超验的审美特征。剧中,莎乐美答应希律王为他献舞以后,希律王惊呼:“别,别,她将会在血上起舞,有血溅在地上了。她不可在血上跳舞,这是恶的征兆。”莫罗的两幅画也描绘了莎乐美的舞蹈,并且莎乐美站立的地板上无端有一大滩血红色,不知是否是鲜血。显然这是一个非现实的描绘———庄严的大殿中公主准备起舞,此时不可能地面存在一大滩鲜血而无人清理。因此,这滩血色可以理解为莎乐美毁灭性力量的象征并且暗示了莎乐美之舞将会导致约翰之死。剧本中,莎乐美在迷恋她的叙利亚青年的血泊中起舞,她的目的却是为了取得自己所迷恋的约翰的血,事实上,这里有两个人的血及两个单方面的迷恋,但都是错位的,所以血泊中起舞这个意象就有爱而不得便同归于尽的意味了,这是剧本中一个十分精妙也十分令人不安的意象。莫罗画作中的莎乐美在血泊中起舞,王尔德或许从中得到启发并进行了再创造。如果说画中的那滩血色只是象征着莎乐美的毁灭性力量以及暗示了约翰之死,那王尔德就是通过安排一系列戏剧性错位,使得这滩血色有了更多的深意。第三,莎乐美的话语也显现出超验的审美特征。从她的话语来看,她仿佛游离于人世间,完全不像是现实中的人物。在约翰被杀之前,不管约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她的厌恶,莎乐美一直不停地说“让我亲吻你的嘴”或者“我会亲吻你的嘴”,这样内容的台词重复了十次(590-591页)。大多数时候她的话语和别人不构成对话关系。只有在要求叙利亚青年带约翰来见她,以及向希律王索要约翰头颅的时候,她的对话逻辑才相对连贯,体现了极强的目的性,但是,一旦得到了她所想要的,她便重新陷回到她自己的世界中。在剧本的尾声部分,莎乐美失去了理智,陷入了极端的疯癫与狂喜中。这时,至少在莎乐美自己的脑海中,她已进入了一个只受本能欲望驱使的、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领域。如果说莎乐美至此只是与经验世界若即若离的话,那么在剧终前她终于亲吻到约翰嘴唇的那一刻,一个超验的形象被完全地呈现了出来。第四,莎乐美之死有一定的含混性和不确定性,深刻地表现了该人物所具有的超验的审美特征。剧中,希律王看见了莎乐美亲吻到约翰嘴唇的那个瞬间,他下令杀了莎乐美。学者艾略特·吉尔伯特(EliotL.Gilbert)把莎乐美之死解读为王尔德对艺术的媒介地位的辩护:根据王尔德的反实证主义的唯美主义理念,艺术具有在自然现实与人类认知之间进行阐释的媒介地位,一旦过于真实,就失去了它的功用,而莎乐美亲吻约翰的举动威胁到了艺术的媒介地位,引致了她的死亡。王尔德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中写道:尾随着大多数艺术家脚步而来的真正悲剧,在于他们把理念实现得太绝对了。因为当一个理念被实现了,它就被剥夺了其奇妙和神秘……雕塑家愉快地放弃了模仿性的色彩,画家放弃了形体的真实尺寸,因为通过这些舍弃,他们得以避免对现实过度确切的表现,那将仅是模仿,并得以避免对理念过度确切的实现,那将纯粹是知识的。正是通过其不完整性,艺术之美才变得完整,它并非专注于认知或理性的能力,而仅专注于审美感受,同时接受理想和认知作为理解的阶段。可见,王尔德认为艺术不可对现实进行过于模仿性的表现,也不可对理念进行过于知识性的讨论,艺术只应专注于审美本身。莎乐美之死的含混性和不确定性与王尔德的这一理念是吻合的。如果剧本直接陈述莎乐美死亡的事实,那便是“对现实过度确切的表现”,便仅是模仿,达不到艺术的高度。如上文所述,在将要剧终时莎乐美亲吻到约翰嘴唇的时刻,她已经进入了纯粹的精神世界,至此,这个超验的形象已经完满了。既然此时莎乐美已经是一个超越了时空的精神性存在,那她便也超越了死亡,反过来说,如果她的死亡是一个确切的事实,那她便成了经验世界中的普通人,不再具有超验性。因此,直接指出她的死亡既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应该的。莎乐美之死的含混性与不确定性正说明了莎乐美这个人物所展现的超验审美特征是全剧中最为深刻的。3.自我显示超验性qp王尔德不但塑造了莎乐美这样一个独立于经验世界的形象,剧本中的其他形象也或多或少地呈现出超验的审美特征,说明王尔德不仅仅是吸取了莫罗绘画的审美特征,而是再创造。在莫罗那儿,只有莎乐美这一形象具有超验性,画面中的其他形象不具备这个特征,更准确地说,画中其他人物形象的作用只是为了凸显莎乐美的超验性,因此他们都是装饰的一部分,从而属于经验世界的范畴,不具备超验性。但是,在剧本《莎乐美》中,不仅莎乐美,连希律王、叙利亚青年、约翰甚至月亮都具有超验的审美特征,都是王尔德所推崇的“美而不真实”的事物。首先,剧中人物的话语和莎乐美的话语一样,在很多时候都是孤立的而不是交互的,显现出了超验的审美特征。例如,希律王正在四处寻找离席的莎乐美,希罗底不悦:“你总是在看她!”然后希律王竟转谈天上的月亮:“月亮今晚的样子有点奇怪。她的样子不奇怪吗?她就像一个疯女人,在四处寻找情人。”(592页)再比如,叙利亚青年不停地表达对莎乐美的关注,尽管他无论说什么莎乐美都不理会他。爱慕着叙利亚青年的希罗底的侍者(ThePageofHerodias)央求他不要再盯着莎乐美看,而青年却完全忽视侍者,继续表达对莎乐美的关注:“她就像一只迷路的鸽子……她就像风中的水仙……她就像一朵银色的花。”(586页)青年最后高呼“啊”的一声便自杀了,文中这句“啊!”(590页)是单独的一句台词,表示青年死前只有一声呼喊,除此以外什么都没说,似乎他本人也感到自己应默默地死去,与他人无关,而这句独立成段的台词作为他死前发出的最后声音也显得那么孤立无援。至于约翰,他在和莎乐美对话的过程中一直在谴责她以及她的母亲,竟然对叙利亚青年之死无动于衷。剧中有一句说明:“他自杀了并倒在了莎乐美和约翰之间。”(590页)然而,在这之后约翰和莎乐美仍继续先前的对话,其无动于衷的程度让人觉得仿佛他们所处的世界中并没有发生青年自杀这件事,换句话说,他们似乎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这些对话中,叙利亚青年、希律王都像在自言自语,甚至疯言疯语,而约翰显然就沉浸在他的信仰中,因此,他们都和莎乐美一样,与经验世界隔离,只存在于自己精神世界中。另外,月亮的形象多次在剧中出现,是一个关键的具有超验特征的形象。很多学者都研究过月亮在《莎乐美》中的涵义。安妮·瓦蒂(AnneVarty)认为:“剧情发生在月光之下,因此日常的阳光下的关于常识和理性的意识被放逐了,让位给一种对潜意识中欲望及恐惧的疯狂的非理性的表达。”在结尾部分,王尔德同时利用了月亮自身象征超验领域的意义以及它对剧中人物超验特征的折射作用。到了剧的尾声,月亮一度被一块大黑云完全遮住了,“舞台变得十分暗”,然后莎乐美的声音传出来:“啊!我已经亲吻到了你的嘴,约翰!”在这一刻“一束月光投向莎乐美”,希律王被这一幕所震惊,他下令:“杀了那个女人!”(605页)因此莎乐美亲吻到了约翰的头颅是发生在黑暗之中的,这时舞台一片漆黑,只能听到莎乐美疯狂的话语,但突然间月光投向莎乐美,对已经完全进入超验状态的她打了一束高光,月光就这样完美地映射出莎乐美的超验性。王尔德创造性地塑造了月亮这一具有超验审美特征的形象,他对月亮的描述也即是舞台灯光效果的说明也体现了他对戏剧手法的高超运用。总之,王尔德进一步发展了莫罗画作上呈现的莎乐美的超验的审美特征,把这一特征拓展到了剧中多个形象上,从而使这一审美特征在整部剧作中有更广泛的应用。剧作中莎乐美、希律王、叙利亚青年、约翰和月亮等多个形象都具有超验审美特征。《莎乐美》这部作品可谓超越时空的艺术。三、王尔德绘画的创造性批评:从“自深处”到“最高层次的批评”如前文所述,王尔德唯美主义的名言“艺术除了表现其自身以外不表现任何东西”及“艺术在自身里面找到完美”强调的是艺术的超验性、本体性。他的这一结论有一个前提,那便是主观意识独立于客观世界———艺术创作以及对艺术的批评都是由主观意识产生的,既然主观意识完全是独立的、内在的,那么艺术便与其外部的所有事物都独立开来,因而艺术能在自身里找到完美,具有超验性与本体性。王尔德的理念与另一位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沃尔特·佩特(WalterPater)的理念一脉相承,但又有所发展。其时佩特在牛津大学任教,王尔德在牛津求学期间(1874-1878)得以结识佩特。王尔德十分推崇佩特的文艺思想,佩特也非常赞许王尔德的才智,两人有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友谊。其实在两人正式见面之前,王尔德便已读过佩特于1873年出版的《文艺复兴历史研究》(StudiesintheHistoryofRenaissance)(又名《文艺复兴》),因此对其倾慕不已。佩特的《文艺复兴历史研究》对王尔德的思想和创作有十分大的影响。在书中最为著名的“结论”一章中,佩特写道:经验,已然缩减成了一堆印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被那堵厚重的个人之墙所包围着的,没有任何真正的声音能够穿透这堵墙向我们传来,或是从我们这儿传到那个我们只能推测是不存在的外部。每一个印象都是个人在孤立状态中的印象,每一个心灵把自己对世界的梦当成一个孤立的囚徒来禁闭。佩特思想的基础是主观意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装饰工程承包合同书专业模板版B版
- 2024年版企业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协商合同版B版
- 2024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与学术交流合同3篇
- 2024年特许经营合同协议书模板
- 2024年美容美发产品特许经营合同
- 2024年度驾驶员岗位技能培训与考核聘用合同6篇
- 2024年度LED灯具批发采购合同质量检测规范3篇
- 康复科护士总结
- 酒店管理者工作心得总结
- 2024年二零二四年度外籍专家中英文聘用合同3篇
- 食材配送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课件:《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一讲 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
- 2024-2025学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离婚协议书模板可打印(2024版)
- 202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兽医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776
- 厂区保洁服务投标方案【2024版】技术方案
- 养老机构绩效考核及奖励制度
- 龙岩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带答案】
- DB32-T 4750-2024 模块化装配式污水处理池技术要求
- 企业员工绩效管理与员工工作动机的激发
- 妊娠合并肺结核的诊断与治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