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知识精讲与拓展提升 (含答案解析)任务群二 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复习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知识精讲与拓展提升 (含答案解析)任务群二 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复习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知识精讲与拓展提升 (含答案解析)任务群二 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复习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知识精讲与拓展提升 (含答案解析)任务群二 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复习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知识精讲与拓展提升 (含答案解析)任务群二 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任务群二古代诗歌阅读——基于情感理解与审美鉴赏的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题材1酬答唱和诗—听君歌一曲,凭酒长精神酬赠诗,顾名思义,就是诗人赠送酬答之作。酬赠诗产生于文学摆脱经学的束缚,走向独立之时,这时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开始注意利用独立后的文学抒发一己之怀。他们融情于诗句,故语深情浓,真切动人,且诗格清逸出尘,自抒怀抱而思致深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赠从弟》(刘桢)。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①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交往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②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题赠诗。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的题、赠多表示对晚辈或下级的关怀、奖励、勉励。同窗好友、亲人之间互赠互题,多表达共勉共励或寄托友情、亲情。内容内容多为送亲别友、寄远怀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和诗,只作诗酬和,不必用被和诗原韵。②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被和诗原字。③用韵,即用原诗韵脚为韵脚,而不必顺其次序。④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原诗韵脚为韵脚,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标志①从题目上来看,有“酬”“和”“赠”“次韵”“答”等字眼。②或表谢意(含婉拒),或表深情,或表干谒,或表心志。情感酬赠诗的针对性很强,其酬答唱和从不同侧面反映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理想和内心情感。一般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内涵表示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①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对方的感情。②比喻象征。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委婉表达自己的意图。③想象。想象对方的生活情景,表达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考情回顾2021年全国甲卷,陈师道《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2020年全国卷Ⅰ,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2013年新课标卷Ⅱ,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2013年重庆卷,钱继章《鹧鸪天·酬孝峙》。(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解析A项,“与外界不通音讯”错。标题中“奉和”指作诗词与别人相唱和,“见寄”指“寄给我”。皮日休先写诗给作者,并没有“与外界不通音讯”。答案A(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解析诗歌的标题传递了重要信息:“奉和”谓作诗词与别人相唱和,“次韵”指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袭美抱疾杜门”说明好友皮日休因病闭门在家。因此,这是一首写给病中好友皮日休以表达关切之情的应和诗。诗歌的首联交代与友人春季欢饮的约定未能实现,因此,描写春色的诗篇也没能完成,诗句中透露出愿望未能达成的遗憾之情。颔联化用屈原的诗句,用兰花、蕙草为喻,说明自己辛勤教学,培养了许多贤才,但也渴望到山间去领略美好的春色。后两联重在安慰友人要宽心静养。尾联再次用典,借沈约重瞳之典,鼓励友人战胜眼疾,而最末句更是用“不怕江花不满枝”的灿烂图景来鼓励友人要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信心。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题材2题画写意诗—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画》(王维)、《墨梅》(王冕)。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即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或即兴,或酝酿,或自题,或他题,或题画内,或题画外。内容画家生平际遇的描述,对画作的鉴赏与品评,对绘画理论的阐释,对不同画家画作的比较、论析。①化静为动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②变无为有(虚实结合)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③借题发挥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标志①自题画诗,是指画家写于自己画卷上的诗;他题画诗则是指诗人或画家为别人的画所题的诗。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画内容为题目,或以画家及画作内容、题某画等为题目形式。情感①题画诗除了体现在其所特有的诗情画意之艺术美外,还在于多方面地表现了自然之美。仅以山水、田园类题画诗为例,特别是题写于画内的山水诗,或描绘波澜不惊、一碧万顷的湖面,于心旷神怡之中观赏静态美;或描绘风起云涌、白波若山的海水,于雄奇之中给人以壮观美;或描绘云遮雾绕、层峦叠嶂的山景,于时隐时现之中领略朦胧美;或描绘平畴无际、风光旖旎的田园,于闲适之中充溢着恬淡美;或描绘风霜高洁、水落石出的林泉,于静谧之中带有飘逸美;等等。②运用想象,再现画面。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往往是将静止的画面写得活灵活现,写得画中之物如在眼前,让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诗与画交相辉映。③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写的题画诗大多是一方面对画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阐发画意;另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考情回顾2019年全国卷Ⅰ,陈与义《题许道宁画》;2016年全国卷Ⅱ,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2008年全国卷Ⅲ,蔡肇《题李世南画扇》;2006年全国卷Ⅰ,黄庭坚《题竹石牧牛》。(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解析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缩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并非“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答案C(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题材3送别怀人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别诗,即人们送行时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之一。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诗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渡荆门送别》(李白)、《送友人》(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等。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②烘托:诗人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④想象(也叫虚写或虚实结合)。送别诗中作者常借助想象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考情回顾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2020年江苏卷,王安石《送沈康知常州》;2020年浙江卷,王勃《秋江送别》、王昌龄《送柴侍御》;2018年北京卷,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2018年浙江卷,李颀《送王昌龄》;2017年全国卷Ⅱ,苏轼《送子由使契丹》;2014年广东卷,万树《望江怨·送别》;2012年湖北卷,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解析《赠别郑炼赴襄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是赠别友人郑炼之作,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之情。B项,“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意思是“手拿着您的诗篇拜读以度时日,想到此次分别深感不安和震惊”。“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分析错误,不是“日后陪伴”而是“现在正在拜读”。答案B(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颈联承“念此别”说从此别后,我在峨眉,君在岘首,地阔天高,何时会面。郑炼赴襄阳,而杜甫在蜀地,诗人看似是写两地之山,实则是表示两人分隔异地。同时通过写两座山的不同之景,互文见义写出相隔之远,突出牵挂之深,不舍之情见于言外。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题材4劳动民生诗—卧斋听萧竹,民间疾苦声中华民族历来勤劳善良,忠厚坚忍,有热爱劳动的光荣传统,古代诗词之中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劳动赞歌。生活于乱世的诗人词人,常常悲叹黎元,关心民间疾苦,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观刈麦》(白居易)、《悯农》(李绅)、《芣苢》(《诗经》)、《插秧歌》(杨万里)。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以反映国事民生、歌颂生产劳动、反映民间疾苦为题材。内容①恶政:赋税徭役过重,官吏欺压百姓,权贵骄纵豪奢。②民情:百姓劳动的艰辛,生活的凄惨,社会的不公。③赞歌:劳动的乐趣,对田园的向往,赞美劳动人民的伟大劳动精神。①叙议结合,卒章显志。以叙事为主,穿插议论,表明作者立场。②以“赋”为主,描写生动。运用简练的外貌、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各种人物形象。③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突出主题,暗含批评。④白描。通过描写劳动场面,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⑤对比。通过劳动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对比,表达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谴责。⑥借景抒情。通过场景描写,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标志①标题:直接显示底层民众,如“寡妇、农、民、田夫、田、村”等字眼。②主要人物有官与民、贵与贱之别。③意象:田间劳作、横征暴敛、百姓生计、林间采桑、水上采莲、江上捕鱼、机上织女、工人劳动等。情感①揭露黑暗政治,批评朝政得失,劝谏统治者。②表现农民劳动的艰辛,反映民生疾苦,表达同情人民的情感。③表达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怨愤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④赞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动创造生活的美好情怀,表现农民收获的欢乐和对劳动成果的珍视。⑤劳作虽艰辛,但清新幽静的田园生活却让人向往。考情回顾2019年全国卷Ⅲ,刘禹锡《插田歌》;2017年浙江卷,白居易《采地黄者》;2014年全国卷Ⅱ,郭震《宿渔家》;2013年全国卷(大纲),杜甫《客从》;2013年浙江卷,白居易《秦中吟·歌舞》。(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解析B项,“田塍望如线”,运用了比喻修辞,意思是说远望田埂笔直如线,而不是“蜿蜒起伏”;“时隐时现”也不准确,原诗中的“白水光参差”是说水田之上清水粼粼闪光,变幻多姿。答案B(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题材5投赠干谒诗—妆罢问夫婿,画眉深浅无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出仕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望海潮》(柳永)。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干谒,就是有求于人,特别是向达官贵人、在上位者进行请求,使他们关照自己,为自己延揽声誉等。内容按照干谒的不同目的,或为求取科举而干谒,或为授官、铨选而干谒,或为入幕而干谒。①比喻。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②对比。孤鸿与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③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④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标志①从题目上来看,有“授”“赠”“谒”“上”等字眼;②在干谒方式上则又有互利法、恳请法、激将法等;③干谒诗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从干谒诗的写作时间、干谒者的生活状况及干谒者的身份出发,体会诗歌情感。情感①求取科举登第:为取得进士出身,一批批应试举子纷纷加入以诗干谒的洪流之中;或由于制举要求,无论荐举还是自举,均须由现任官员相保,所以不得不对权贵干谒。②围绕铨选、调迁:前进士为求早日出仕,前资官为求顺利通过铨选,自然要干谒。③请求入幕:历来幕主往往非贵即显,需要事先或文或诗以显才华来打动幕主。④代人干谒:明确的代人干谒,尤其是中唐以后,这种干谒往往和送别紧密相连。考情回顾2019年全国卷Ⅱ,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解析D项,“受恩必报”属于无中生有。“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的意思是“男子汉接受恩惠必须有相应的理由,我平生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这是对别人施加恩惠的态度,并无“受恩必报”之意。答案D(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解析第一问,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颈联描写了渔乡隐居(垂纶,垂丝钓鱼,指隐居)和风中鸿雁鸣叫两个场景,“隐者”和“鸿雁”都是孤高耿介的意象代表,形象化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怀。第二问,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其他三联直抒胸臆,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感情激烈,而间写两个具体场景,使得全诗节奏得到了舒缓。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题材6托物言志诗—万物皆有品,寄寓世间情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即物与志的结合。

《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①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②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③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内容①描摹情态类。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②托物言志类。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③咏物抒怀类。这类诗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④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⑤托物言理类。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等。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其精神品格,求其“神似”。④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标志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诗人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题目,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希望实现个人理想,或希望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考情回顾2021年全国乙卷,辛弃疾《鹊桥仙·赠鹭鸶》;2021年天津卷,朱熹《念奴娇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2020年全国卷Ⅲ,陆游《苦笋》;2019年江苏卷,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2018年全国卷Ⅲ,王建《精卫词》;2013年新课标卷Ⅱ,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2012年天津卷,杨万里《野菊》;2011年山东卷,储光羲《咏山泉》;2010年全国卷Ⅰ,刘孝绰《咏素蝶诗》。(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苦笋陆游藜藿①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媚妩:美好可亲。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苦笋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解析C项,“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的意思是“我看到苦笋想到了魏征美好的品行,就管束儿童不要过多挖取苦笋”。因此,“苦笋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分析错误。答案C(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这是一首托物抒怀诗,借歌咏苦笋告诉人们做人应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由物及人,找出苦笋、魏征二者的相似点进行分析,组织语言作答即可。如:苦笋“苦节乃与生俱生”,口感苦涩,一些人不喜欢;魏征常常“犯颜直谏”,其言行常令人难以接受。“极知耿介种性别”意思是“深知苦笋耿介的性格与别的品种不同”,苦笋象征耿介性格,魏征方正不阿,二者相似。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题材7羁旅思乡诗—曲中闻折柳,忆起故园情这类诗歌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月夜忆舍弟》(杜甫)、《商山早行》(温庭筠)。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作者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颇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等情感。内容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情)。③侧面落笔(对写法)。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标志①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称。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流水、井等。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以及幽怨愤慨之情。考情回顾2017年北京卷,王维《晓行巴峡》;2015年全国卷Ⅱ,韩偓《残春旅舍》;2015年湖北卷,欧阳修《劳停驿》;2015年山东卷,张元幹《卜算子·风露湿行云》;2015年广东卷,查慎行《早过大通驿》;2014年全国卷Ⅰ,无名氏《阮郎归》;2014年全国卷Ⅱ,韦庄《含山店梦觉作》、郭震《宿渔家》。(2017·北京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9分)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树杪:树梢。(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巅。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解析C项,“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理解有误。这里“井”是“村落”的意思。“万井”,引申为千家万户。巴峡地形以丘陵、山地居多,很难有“万亩良田”出现,而且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缺少“出”的立体感;在同一视野中,“二水”与村落更有层次感。答案C(2)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答案《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郦诗和杜诗: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题材8山水田园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所谓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这类诗大多寄情山水,醉意田园,表达了对山水景物的喜爱,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愿望,对清闲安逸生活的自得或羡慕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险恶。有的也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陶渊明)。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内容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是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歌。(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标志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①山水诗常见意象: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②田园诗常见意象: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情感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描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对现实不满或怀才不遇的苦闷。考情回顾2021年浙江卷,吴伟业《意难忘·山家》;2020年天津卷,韦庄《纪村事》;2017年天津卷,王安石《太湖恬亭》;2016年天津卷,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2015年四川卷,骆宾王《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2015年江苏卷,刘禹锡《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2015年天津卷,黄庭坚《雨过至城西苏家》。(2020·天津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6分)纪村事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注]饷田:到田间送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解析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说法错误,根据颔联中的“庭果烂”“稻熟”和尾联的到田间送饭可推知,这是收获的农忙时节,而不是“农闲时节”,也自然没有“慵懒闲散”之意。答案B(2)“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答案(示例一)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示例二)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题材9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事,观景论兴衰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者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咏史怀古诗大都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游览古迹时有感而发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赤壁》(杜牧)、《贾生》(李商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泊秦淮》(杜牧)、《蜀相》(杜甫)、《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对历史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内容①描写古代人物的丰功伟绩,表达敬仰之情。②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乐景或盛景)衬悲情。标志①标题中常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②常见意象:咸阳、长安、金陵、骊山、新亭、隋堤、祠庙、湘妃祠、吴钩、《后庭花》等。情感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之情。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考情回顾2016年浙江卷,刘克庄《北来人二首》;2015年湖南卷,张说《邺都引》;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周朴《春日秦国怀古》。(经典高考题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晚唐诗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B.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C.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景色旷远苍凉,令人神往。D.看到这荒凉的景色,诗人劝谏统治者如果不能爱民施行仁政,大唐的结果会和大秦帝国一样。解析C项,“令人神往”错误,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答案C(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诗人由眼前的“荒郊”“古碑”“积雪”“残阳”“黄沙”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被诗人寄托了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题材10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大漠秋风情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期,隋代开始兴盛,至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一般出自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渔家傲·秋思》(范仲淹)。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内容边塞诗多写从军出塞、征战备战、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边疆苦塞等,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比喻、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词。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情感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美。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考情回顾2015年全国卷Ⅰ,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2年湖南卷,李益《度破讷沙(其二)》;2011年浙江卷,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江总《雨雪曲》;2007年山东卷,徐兰《出关》。(2015·全国卷Ⅰ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诗所写,都是回应其他人的关心和慰问。诗题“发临洮将赴北庭”,因而诗中所叙述,也是临洮至北庭沿途景物。B.诗人并没有直接说环境多么寒冷和恶劣,而是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C.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为作者亲眼所见,“连年见雪飞”写气候之寒冷,“春风不曾到”写其荒凉,“汉使亦应稀”写其地距中原之遥远,揭示出西域戍边的艰苦性。D.《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比喻的手法写眼前实景,而本诗中的“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是想象的内容,写边塞的萧瑟之景。解析C项,“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为作者亲眼所见”错误,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答案C(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案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题材11哲理思辨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哲理思辨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词。大多哲理诗将抽象的哲学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登飞来峰》(王安石)。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哲理诗分两类:一是有一定的诗意,不够含蓄,往往是“概念大于形象”;二是具有生动意象,含蓄,寓理于形象中。内容哲理诗的“理”在情景中有感而发,内容幽远奥妙。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立即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诗歌的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激发读者的审美情趣。部分作品会结合历史来谈,往往意蕴深厚,典雅含蓄,耐人寻味。①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②巧借景与事托寓哲思;③借助景物描写和比喻;④在抒情和议论中寄寓和阐明道理;⑤主要运用典故、对比、比拟、象征等艺术手法,表达出诗人的哲思。标志①既是说理,又很有诗味,它以理语入诗,即用诗来说理,在描写景物中说明一个道理。②篇幅短小,意境鲜明生动,意蕴深远含蓄。③题目中常有“有感”“论”等字眼。情感①对自然山水人性化的关照,折射诗人内心的一种澄澈的思考。②对人生困顿的理解与领悟,产生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观。③在日常的生活图景中蕴含深刻的思辨,思想情感冲淡平和。考情回顾2021年北京卷,苏轼《和陶归园田居(其一)》;2020年全国卷Ⅱ,王安石《读史》;2012年北京卷,金銮《柳堤》;2009年上海卷,白居易《早兴》;2009年湖南卷,秦观《三月晦日偶题》、元好问《点绛唇》;2006年江西卷,杨万里《三江小渡》。(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解析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误,根据“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可见,不是身后“湮没无闻”,而是身后功名被以讹传讹,产生谬误。答案B(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答案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一、(2021·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题。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第一步,读懂题目,明确写作对象。首先看诗题,“寄江州白司马”意思是寄诗给江州司马白乐天君。可见这是一首寄赠诗。两人应为朋友关系,白居易被贬江州任司马,作为朋友的杨巨源写诗慰问关心,乃人之常情。第二步,结合注释,了解写作背景。结合注释①和教材白居易的《琵琶行》可知,两诗涉及同一背景,即白居易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第三步,细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首联写江州司马白乐天君,近来身体可还平安健康?心境可还平静安定?你在惠远大师的东林寺住得可还好?生活可还习惯?颔联写我曾经听说湓浦江一衣带水,庐峰的俊秀远胜于香炉峰,你在那里可要好好地游赏风景啊!颈联写一年将尽,题诗想寄给你,却发现传信的鸿雁已经飞远。你就像一只孤独的病鹤,我想此刻,你应在遥望长安,无奈叹息。尾联写我的好友白乐天君啊,你不要再整日里沉迷于佛道了,你再振作起来,怀抱青云之志,高官厚爵仍然是我们追求的前途啊!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解析“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错误。“一衣带水”的意思是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面,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湓浦曾闻似衣带”意即“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表现的是湓水的蜿蜒之美,并非表现朋友之间的情谊。答案B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题干中的“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三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几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答案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3.(原创)在颔联和颈联中,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1)颔联中诗人运用虚写,借听闻中的江州一带的地理风貌,借景抒情,暗含寄望朋友能尽快适应江州的地理环境,能在江州的河川名山的奇景中舒展胸怀,并运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达对友人的牵挂、期待。虽然山海相隔,但我们心在一起,以此规劝并希望友人积极振作,不要消极地沉迷于佛道避世。(2)颈联中诗人想象朋友在一年将尽、年关将至的岁末时节,就像离群的鸿雁、染病的孤鹤,唯有题诗寄情,遥望京城长安,排遣心中的孤独郁闷之情。通过想象,虚实结合,一者表达对好友的牵挂,二者表达对好友的理解及同情。4.(原创)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怎样的态度?(6分)答案“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道出此番寄诗朋友的意旨,诗人直接劝勉好友不要受当下境遇的拘束牵制,而一味地沉迷佛事,人生所追求的依然是远大的抱负与志向,未来仕途还有青云直上的机会。正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要因一时的困厄就意志消沉,忘却了自己远大的抱负,人生的路很长,要向前看。二、(2021·新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8题。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注]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第一步,读懂题目,明确写作对象。首先看诗题,“示儿子”意思是教导、告诫儿子们。可见这是一首家教寄语诗,诗人陆游告诫儿子热爱劳动关心农事。第二步,结合注释,了解写作背景。结合注释和初中教材陆游的《示儿》诗,巧妙地串联起课内与课外,明确了诗人对儿子耕读传家、勤奋读书、报效家国的期盼之情。第三步,细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首联,儿子们啊,我为官多年,然于家于国没有做出半点功绩,九州分裂至今,我却寸功未建,内心忧愤、惭愧,我心自知,痛不能寐……然而,我的孩子们啊,你们又用什么来报效圣明的朝代?颔联,不论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还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你们都要做到事国以忠,事亲以孝,不欺瞒,不诓骗,内心坦坦荡荡,忠贞不二,至诚至善。颈联,儿子们啊,天下大道,都在《六经》之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千万不要自满。勤俭持家,亲自耕种,天成以时,百亩之地,可让全家人幸福温饱,没有饥寒。尾联,儿子们啊!如今,我把我最关心、最重要的事情嘱咐你们,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愤读书,报效家国。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解析C项,“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答案C6.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答案①蕴含于《六经》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尽一生钻研也无法穷尽;②道不远人,《诗经》中就有像《七月》这样重视农事的诗篇,熟读可以悟出立身根本,从而做到脚踏实地。7.(原创)在本诗中,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教导儿子们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直接劝导告诫。首联和颔联诗人直抒胸臆,明确了自己对儿子们的教导。出仕朝廷,为官一方,就要献身国家,造福百姓。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也要对国家忠心耿耿,对家庭以孝事亲,耕读传家。②运用典故勉励。颈联诗人借助典故《六经》,勉励儿子们要熟读《六经》,谦虚谨慎,不要自满,永不停止。尾联诗人借助《诗经·豳风·七月》,告诫儿子们要学习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的精神品质,勤俭耕种,发愤读书,学习先圣,心怀国家,报效家国。8.(原创)我国古代历来重视家风家规的传承,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怎样的家风家训,请结合全诗加以简要概括。(6分)答案①以身作则,身正为范。诗人一生之所为,当为后世之榜样、之楷模,以言行而化育。②为国以忠,为亲以孝。忠孝乃自古治国之本。忠者,国之命脉;孝者,民之风尚。自古不忠不孝者、奸诈之徒、虚伪之辈,国乱之源。③勤俭持家,躬耕陇亩。要重视农耕,关注民生;勤俭立身,耕读保家;发愤读书,以安社稷;勤奋有为,诗书无涯;奋发向上,积极而进。④法乎先圣,修身立事。不论于农于士,至善至诚,心怀家国,永存社稷!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Ⅰ选择的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是一首寄赠诗,表现了杨巨源对白居易的关心和劝诫之情;新高考全国卷Ⅱ选择的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子》,表现了陆游对儿子的谆谆教诲。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山东)选择的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是一首赠别诗,表现了杜甫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先贤的敬仰之情;新高考全国卷Ⅱ(海南)选择的是宋代诗人韩驹的《赠赵伯鱼(节选)》。在设题上,四套新高考卷均设置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沿袭了近几年的全国新课标卷的命题形式与命题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题赠应答、借事抒怀等;从作品的写作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考查角度来看,既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又有对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的考查,而对鉴赏形象、语言的考查,通常融入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古代诗歌阅读题,读懂诗歌是第一步。近三年的古代诗歌阅读题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尤其是近三年高考选择题考查的基本内容就是对诗句的理解,所以读懂诗歌是鉴赏评价诗歌的前提。主观题的解答往往也是基于对诗歌内容的充分理解把握而进行的,单纯地套用答题模板很难拿到关键的得分点。选择题一般考查诗歌的内容,简答题的切入点较小,主要集中于对某诗句的赏析理解,总体上有强化诗歌内容、淡化手法的趋势。由此猜想2023年高考还会按照往年的方式命制,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动。重点注意和要求背诵篇目的比较阅读,近年有侧重对诗歌风格考查的趋势,因为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已经在选择题中考查,应该引起重视。复习任务一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突破障碍深体会,借助选项巧解读命制错误选项的八大设误点1.诗句意思理解错误理解诗句的方法命题者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对此,考生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1)关注关键词。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2)注意特殊句。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注意句式倒装、词语省略等句式,联系语境,梳理诗句间的语义关系。(3)翻译分析法。关注选项中的“意谓”“状写”“描绘”等词,避免因为词句翻译不准造成理解的失误。(4)整体分析法。回归到诗歌本身,从整体上把握写作对象。关注景物描写的时节、地点、特点,关注事件、人物、动作或评价。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浣溪沙·和无咎韵[注]陆游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解析A项,“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错误。这一句中有“懒”字,意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答案A2.意象、意境分析错误命题人往往故意曲解诗歌中的意象,故意将诗歌创设的意境随意引申、任意拔高,考生往往因陶醉于生动优美的表述而忽略对杂糅在正确表述中的错误点的排查。正确分析意象、意境(1)深入体味写景句本身,敏锐感知并精确地表达其特点或氛围。(2)联系语境,着眼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切忌孤立地理解诗句。边练边悟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九日置酒宋祁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描绘重阳登高宴饮的情景,场面恢宏,气氛热烈,富有生活情趣。B.诗人虽年事已高,但性情旷达,乐而忘忧,任凭风吹冠冕,只管举酒言欢。C.作者描绘傍晚时分的景象,雨过天晴,水面澄澈,日色清淡,不显华彩。D.诗歌描绘的登高宴饮、满插茱萸的场景,均是中华民族重阳节的习俗。解析C项,“作者描绘傍晚时分的景象”理解错误。“秋晚佳晨”是晚秋的早晨,“日痕”是指太阳光,可见不是描写重阳傍晚的景象。答案C3.技巧手法分析错误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有时也把一些常见的诗歌常识弄混来设置错误选项。准确分析技巧手法(1)凡是有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关注,要慢读细品诗句,找到切实的依据,再进行判断。(2)切不可脱离诗句而只看选项,以命题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以免被命题人诱导而选错答案。边练边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祝熙载之东阳主簿①欧阳修吴江通海浦,画舸候潮归。叠鼓山间响,高帆鸟外飞。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试问远家客,辽东今是非②。[注]①祝熙载:辽东人,欧阳修的朋友。东阳,古县名,在今浙江中部。②是非:指年成及状况是好还是坏。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扣住诗题中“之东阳”,交代诗人的朋友祝熙载到了吴江后,又乘船从海上去东阳。B.颔联写叠鼓喧天,海天相接,近处的鸟仿佛在海面上漂,而远处的帆则好像在天上游。C.颈联实写东阳情状,描写了东阳遭遇秋汛、周围被洪水包围,然而千家万户深夜还在辛苦劳作纺织衣服的情景。D.尾联落在了对朋友的关心与问候上。“试问远家客,辽东今是非”,意思是说:你远离了家乡辽东,家里的人是不是安居乐业?解析C项,“实写东阳情状”不对。这首诗的颈联是想象之景,并非实写。答案C4.思想情感分析错误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如李白《静夜思》的情感是对家乡的思念,其感情基调是悲伤的。而他的《望庐山瀑布》的思想感情则是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其感情基调是喜乐赞叹的,其风格是雄浑壮阔的。准确把握诗歌情感(1)找诗歌中的情感词句来确定诗眼,把握诗歌感情的总基调。(2)关注诗歌中的言行描写,体会诗中人物的心理世界,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边练边悟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寄黎眉州①苏轼胶西②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③。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④贤。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注]①黎眉州:黎,四川人。②胶西:诸城。③瓦屋、峨眉:四川山名。④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B.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入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C.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进行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D.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情景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解析C项,“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错,颈联是说如今再无爱好人才的贤能的欧阳修了,表达出对恩师欧阳修的敬仰。答案C5.典故含义分析错误用典可分直用、活用和反用。命题者常在直用和反用方面设置错误点,故意把用意说反,迷惑考生。生僻的典故一般有注释。正确理解典故(1)准确了解典故,是准确理解作品的前提。(2)精读作品,在准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全篇内容,找到典故内容与作品人物、事件的内在联系,找到二者的相似点或者相异点,才能真正理解典故的作用。边练边悟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潭州李商隐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注]破庙风。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注]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两句,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B.“湘泪浅深滋竹色”一句,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C.“楚歌重叠怨兰丛”一句中,“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蕙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D.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挚地表达了情感,使其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解析B项,“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诗人借“湘妃之泪”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幽怨哀伤之情。答案B6.主旨意图分析错误在解读作品时,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浮于表面、主观臆断、无中生有、脱离语境任意阐发、模式化理解,都会使主旨意图的理解出现偏差。作品的注释,诗前的小序,甚至标题,都是解读作品的重要信息,一定要认真审读,仔细分析,不可忽视。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意图(1)把握标志。关注选项中的“表达”“抒发”等词,关注对意境、氛围、基调的判定。(2)结合注释。要探究诗人的写作意图,抓准情感;要注意结合注释进行判断分析。边练边悟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临江仙辛弃疾老去浑身无著处①,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试向浮瓜沉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莫嫌浅后③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注】①“老去”句:语出苏轼《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②浮瓜沉李:语出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后以“浮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③后:略似今日口语中的“啊”。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著处”,正话反说。B.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一辈子被荒废。C.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一些语句成为成语。D.结尾化用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解析D项,“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这一表述不当,属无中生有。答案D7.语言风格分析错误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高考设误常将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界定设误,比如将“清新明快”错设为“沉郁委婉”等。常见诗歌的语言和风格特点语言特点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风格特点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实清新、语淡情浓等。边练边悟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玉楼春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信。②欹: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芯。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D.本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解析D项,“语言典雅,情感奔放”错,应是“语言浅白,感情质朴”。答案D8.人物形象分析错误在选项中对人物形象分析有误,一是形象特点分析有误,二是塑造人物的手法表述有误。人物形象分析方法(1)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典型意义。(4)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边练边悟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赠黔南贾使君①黄庭坚绿发将军领百蛮,横戈得句一开颜。少年圯下传书客,老去崆峒②问道山。春入莺花空自笑,秋成梨枣为谁攀。何时定作风光主,待得征西鼓吹还。[注]①贾使君奉命征西之际,诗人以此诗相赠。贾使君时任黔南知州。②崆峒:道教名山。贾使君在崆峒山下有园林。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绿发”犹言“黑发”,此时的贾使君统领百蛮之地,可谓年少得志,功成名就。B.第二句描写贾使君横持长戈、即兴赋诗,塑造了文武双全、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C.第三句运用张良圯下得授兵书的典故,意在赞许贾使君熟读兵书,富有军事才干。D.尾联通过设问,在何时做故园风景主人的问答中,表达对贾使君征西成功的期许。解析A项,“可谓年少”错,强调贾使君威武豪迈,英姿飒爽,不能说明此时贾使君年少。答案A辨析诗歌选择题的三大步骤解题步骤释义比对读懂诗歌,理解诗意。读懂诗歌,疏通诗意,把握、理解诗歌中的“景”和“情”,是做诗歌鉴赏选择题的前提。要想做对诗歌鉴赏选择题,必须静下心来,反复咀嚼,品析每句诗,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明确角度,分析选项。将选项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对,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相关知识,找出选项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文题比对,细加体会。把选项与全诗进行综合比对,运用排除法,确定对的选项或错的选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复习任务二鉴赏诗歌的形象——形神兼析,“人”“物”“景”共赏突破一鉴赏人物形象高考对古诗中人物形象的考查,就形象内容而言,有辨识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概括形象作用三方面内容。高考重点是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识记下面诗歌人物形象的类型,并根据内容填空。形象特点课文举例分析1.藐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泊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的豪迈性格。2.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3.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诗人大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发现年华不再,衰鬓先斑。此二句刻画了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的形象。4.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寄情山水的诗人形象。5.爱恨情长、感时伤别的形象柳永的《雨霖铃》写了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多情才子形象。6.矢志报国、壮志难酬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一心报国却不被重用的情感,如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7.情感真挚、依依惜别的形象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李白与汪伦间真挚纯洁的深情。8.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都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表现了作者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的感情。9.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形象“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英勇作战的战士们,即使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也不能改变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10.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描绘出一个天涯沦落、形影相吊、漂泊孤独的词人形象。亡国之痛、身世之悲、沦落之苦齐上心头。11.零落漂泊、孤独寂寞的形象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流落江湖、漂泊无依的诗人形象。12.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刻画了一个归隐田园、躬耕陇亩的诗人形象,他热爱田园生活,安贫乐道。13.羁旅他乡、思念故乡的形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一位异乡客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14.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再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真理的志士形象。15.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让我们看到一个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词人形象。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常见设问方式1.(2020·全国卷Ⅲ)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2.(2017·全国卷Ⅱ)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3.(2014·山东卷)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审题要点定向题干中有“形象”字样,其包含诗人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概括或分析的是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答题步骤图解规范答题样式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群)……的形象。(步骤1)诗歌中……句写了……,表现了……;……句写了……,表现了……。(步骤2)诗人通过塑造……,抒发(表现)了诗人(主人公)……的情感(态度、情操等)。(步骤3)边练边悟(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解题思维]第一步:概括形象特点。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第二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