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读懂诗歌2023年高考语文精讲速练(全国通用)解析版_第1页
诗歌鉴赏 读懂诗歌2023年高考语文精讲速练(全国通用)解析版_第2页
诗歌鉴赏 读懂诗歌2023年高考语文精讲速练(全国通用)解析版_第3页
诗歌鉴赏 读懂诗歌2023年高考语文精讲速练(全国通用)解析版_第4页
诗歌鉴赏 读懂诗歌2023年高考语文精讲速练(全国通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默写考点精讲速练(全国通用)

诗歌鉴赏01读懂诗歌

知识储备

1.近几年高考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要考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体裁来看,以诗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

托物咏怀、咏史怀古、借事抒怀等;从作品的写作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

为主;从题型来看,为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从考查角度来看,涉及鉴赏表达

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试题较多,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

查,通常融入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

3.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其根本前提就是要读懂诗歌。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越

来越重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淡化对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内容的考查。对

于考生来说,能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便显得极

其关键。

一、怎样算是读懂了古诗?

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景物、人物、事情

补出省略(主语、喻词、关联词)

调整倒装

整合句意(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2、把握意境、领会深层意思

(场景、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思想)

意境一一蕴含着情感的场景(画面)。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

1、读懂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内容的重要载体。有的题目概括了诗歌的内容,有的题目

提示了诗歌的线索,有的题目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有的题目点明了诗歌的时

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题目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把握标题信息]

标题,通常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

标题常蕴含以下信息:

①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④表明诗歌的题材。

⑤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题的作用:

①题目揭示内容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

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

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

永远鲜活。

②题目表露心情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

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③题目展示思路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

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2、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

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

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

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

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在“知人论世”时要注意:

①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如李白一一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

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一一沉郁

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

倒新停浊酒杯”。

②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

感明显不同。

③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

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

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

3、读注解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

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一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一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一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

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4.读意象

“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

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

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

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其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

觉。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达,这

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

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情

感。

5.读末句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

的主旨。

6.读题干

题干要求有二:一是概括指明本诗的感情基调,二是分析形成此种感情基调

的原因。这就要求考生梳理诗作内容,准确把握诗意。

【小结看懂诗歌的方法】:

1、看题目和作者;

2、默读两遍诗歌,整体感知;

3、找出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写

了什么;

想:写什么人、干了什么事。(看景有思、送人、待客……)

4、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动词或形容词,抓住尾句,弄清诗人表达的感情;

5、看注解并反观诗歌题目,做总体思考。

6、仔细审读题干,规范答题

【特别提醒】

1、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2、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3、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

位。

题型专练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列诗歌的题目,写出从题目中读出的内容。

1.《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2.《阮郎归•西湖春暮》

二、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根据你了解的陆游的情况,填空。

陆游生活于,始终主张,虽在仕

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但他矢志不渝。因

此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

国无门、的愤懑。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

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呢?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及诗下注释,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文字。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曳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

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

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注释①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辙的O

注释②解释''武林",并点出本文写作时苏轼时知杭州,结合原诗可知,“沙漠回

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

辙O

(2)注释③解释典故,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可知“莫道

中朝第一人”运用典故,表达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

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作品。②偃蹇:有高

耸、傲慢之意。③生:语气助词,无义

⑴题目提供的信息:―

⑵注释暗示的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塞下曲(边塞诗)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久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②楼兰:指西

汉时一个楼兰国王,他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思考: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是什么?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跳河①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久

【注】①(洗河)水名,在甘肃。②(吐谷浑)敌军首领。

问题: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案解析】

一、1.①点明了时间(休暇日);②点明了事件(访王侍御);③点明了事件的结果

(不遇)。

2.①点明了地点(西湖);②点明了时令(暮春)。

二、南宋危亡之际抗金抗金杀敌壮志难酬

三、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

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

四、地位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