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市盐文化旅游资源调研及其思考_第1页
东台市盐文化旅游资源调研及其思考_第2页
东台市盐文化旅游资源调研及其思考_第3页
东台市盐文化旅游资源调研及其思考_第4页
东台市盐文化旅游资源调研及其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台市盐文化旅游资源调研及其思考李伟【摘要】Throughthelonghistoryofsaltproduction,Dongtaihasaccumulatedabundanttangibleandintangibleheritagewithsaltcultureflavor.Localmainstreamcultureischaracterizedbythesaltculturalheritage.For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therichsaltculturalheritage,transformingthemintouniquetourismresourceshasimportantsignificance.%东台产盐历史悠久,留下了大量具有盐文化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它们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主流文化。将这些丰富的盐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开发,转化为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期刊名称】《盐业史研究》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4页(P52-55)关键词】东台;盐文化;保护开发作者】李伟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博物馆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7东台地处黄海之滨,远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始产海盐,历史上曾是全国重要的产盐区之一,也曾因境内“淮南中十场”而名闻天下。悠久的海盐历史造就了一方文化,留下了深深的“海盐文化”烙印,大量代表海盐文化特征的物质与非物质遗存,闪烁在东台大地上,已成为今天东台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富有地域特色的主流文化。笔者就东台海盐文化的旅游资源做些研究和构想,敬请专家、学者指正一、东台海盐文化旅游资源概述据史载,远在春秋战国前,西溪沿海一带的先民们在以渔猎维持生计的同时,已用海水煮盐,到了汉吴王刘濞在广陵号召“煮东海水为盐,以增加税赋”时,西溪已走过从散户盐丁煮盐到盐镇规模职业产盐的漫长路程,西溪产盐历史久远,被人们称为“淮盐之根”。笔者经过调研、考证,发现西溪古镇至今仍有丰厚的与海盐相关的遗存、遗址可供开发。东台境内的海盐发展历程,可以用20个字来概括,“起源在春秋,职业于西汉,兴旺是唐宋,鼎盛数明清”。明洪武元年(1368),设泰州盐运分司署,管辖各盐场盐课司。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泰州盐运分司署从西溪迁驻东台场,仍然管理东台、何垛、梁垛、安丰、富安、丁溪、草埝、小海、角斜、栟茶10个盐场,史称“淮南中十场”,历经明、清两朝。这一时段,海盐的产量、质量和税赋在全国都是第一位的,因此“淮南中十场”在中国海盐史册上有着显赫的地位,至今东台城内及周边各古盐场随处都可以见到当年海盐生产、运输、集散、管理的岁月留痕和相关遗迹。文化资源是旅游产业吸引力的源泉,也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东台众多的海盐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如何弘扬并将其利用好,如何让珍贵的资源能够在开发中得到传承和保护,最终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与时俱进”,这是我们文博工作者的义务和使命,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二、东台海盐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疏理丰富的东台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归纳起来可分为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两个方面,现分述如下:物质遗存方面根据挖掘疏理,东台境内的海盐文化物质遗存主要有古建筑、古石刻、古墓葬、古河道、古遗址、古兵器以及煮盐、晒盐的生产工具、运销器具、盐民日常生活场所及用物等,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可观可感的海盐文化载体,如:(1)古建筑:汉代古海口栈道;唐代海春轩塔;宋代八字桥、通圣桥、泰山护国禅寺;明代镇海寺、海道桥;明清盐商住宅及古街鲍氏大楼、沈氏大楼、洪氏大楼富安九处明代古宅、西溪犁木街、安丰老街、梁垛小街、富安盈宁桥、黄金坝、东西盐坝;明王艮“东淘精舍”;清吴氏宗祠等。(2)古石刻:王艮画像碑、海道口石刻“朝海门”、泰山寺古牌坊石刻、淮南盐务局布告石刻、盐政管理衙署告示碑、草荡界碑、衍织之碑、盐商会馆门匾石刻等(3)古墓葬:泰州学派创始人、明代盐民理学家王艮墓,其子王襞墓;清初盐民诗人吴嘉纪墓;为保护盐民利益、抗御海盗而献身的隋将军墓;抗倭志士、盐民首领乔寅(南楼)墓;抗倭先贤葛雷、葛天民父子墓等。(4)古河道:古运盐河、十八里河、串场河、老梁垛河(梁垛海河)、何垛河(何垛场灶河)、东台河(煎盐河)、三仓河(安丰场灶河)等。(5)古遗址:北宋范公堤遗址、西溪盐仓监遗址、晏溪书院遗址、范公(范仲淹)读书亭遗址、晏公(晏殊)避潮亭遗址、吕公(吕夷简)牡丹亭遗址、富弼打造战船处遗址、明西溪巡检司衙门遗址、明清泰州盐运分司署遗址、梁垛盐课司衙门遗址、两淮盐务管理局遗址、彩衣街“谦益永”盐栈遗址、盐商新安会馆(安徽帮)遗址、浙江会馆(宁波帮)遗址、京江会馆(镇江帮)遗址、明三贤祠遗址、忠孝祠遗址、三将军庙遗址、葬将垛遗址等。非物质遗存方面据调研,东台海盐文化非物质遗存主要分布在以下领域:(1)史籍资料。明清以来反映东台海盐生产、运输、集散、管理的各种地方志及其它史料。(2)地名文化。地名是承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走进东台这片土地,到处都可以嗅到盐的“咸”味,被海盐浸泡过的与盐相关的地名可算是俯拾皆是,散落在东亭大地上,犹如渗出卤花的珍珠,熠熠生辉,地名文化也是海盐文化非物质遗存中最明显、最鲜活的符号。“场”,成为东台、安丰、梁垛、富安等城市和集镇的地名。“亭”,东亭,东台的别称、雅称。“灶”,一是以甲头姓氏命名的灶名,如包灶、沈灶、徐灶、张家灶,二是以顺序俗定的灶名,如头灶、三灶、四灶、六灶等,这些都成了镇、村名。“团”,如正团、新团、中心团、杨家团等。“垛”,如梁垛、何垛、花家垛等。“丿”,如曹丿、华丿、潘家丿等。“仓”,如一仓、三仓、四仓等。“总”,如头总、五总、十八总等。台城还有众多经过历史大浪淘沙保留下来与海盐相关的老地名,如“老盐坝、新坝老坝、下坝、盐包场、盐码头、咸宁巷、盐义仓巷、海曙巷、海河边、陆家滩、杨家坳、望海桥”等等。(3)名人诗词。东台是块人杰地灵的宝地,北宋真宗、仁宗年代,西溪三位盐官晏殊、吕夷简、范仲淹先后都入朝拜相,成为一段佳话。有位哲人说,西溪盐仓监是通向宰相之路的驿站。这三位大文豪在西溪都留下珍贵的诗文。如晏殊的《浣溪沙春恨》;吕夷简的《咏牡丹》;范仲淹的《至西溪感赋》、《牡丹诗》、《晏溪驯鸥》、《淮上遇风》、《西溪圣果院高丽鼓》、《西溪解嘲》等。除三位盐官之外,还有唐李商隐的《咏西溪》、唐李承的《咏海春轩塔》;南宋文天祥的《出海口》;明凌儒的《谒西溪三贤祠》、明郭五常的《盐丁叹》、明陈宣的《咏晏溪书院》、明徐鹏举的《阅煎》、明王之采的《东台八景》、《海上银鹾走万舟》;清钱象乾的《盐河风帆》;长期生活在盐民中间的清初盐民诗人吴嘉纪的数十篇反映盐民生产、生活的诗歌,这些诗篇大都出于亲身的体验,形象地描述了盐民的心声。如《海潮叹》、《临场歌》、《流民船》、《邻翁行》、《翁履冰行》等,都是以真实而深刻的内容与高度艺术概括相统一的作品。(4)哲学思想。盐民出身的明代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哲学思想,有着很深的海盐文化印记。他的民本思想是广大盐民自己的理论,其“百姓日用即道”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样对海盐文化有着重要影响。此外,还有广大盐民在长期生产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并流传至今的大量彰显海盐文化魅力的风俗民情、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间歌谣。由于篇幅原因,就不一一叙述了。三、东台海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想1.建立西溪海盐文化保护区西溪是“淮盐之根”,是东台的发祥地,有着1300多年的盐镇史,镇区内有丰厚的海盐文化名胜古迹与人文景观。建立西溪海盐文化保护区,这不仅是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海盐文化的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得以代代相传的需要,同时可以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当今的旅游资源和体现海盐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并以此为突破,带动工商业、观光农业、交通运输业、市政建设及其它产业的发展。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到这是一项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双管齐下的系统工程,又是发展地方社会文化事业及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建议要掌握几个原则:(1)规划中起点要高,目光要远,充分体现“海盐文化”特色。(2)开发中要明确“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有些资源历经沧桑,十分珍贵,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3)建设中应拓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形式和多元化投资结构,做大做强旅游产业。2.建好一个海盐文化博物馆建议在现在“东台海盐文化两千年”大型图片展览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规划、征集、复制工作后建成海盐文化博物馆。建成的海盐文化博物馆可以辟为4个展区,分别为“西溪寻踪”、“东亭溯源”、“淮盐春秋”、“地域魅力”。各展区将采用声、光、电、模拟和影视、计算机等现代化表现手段,融文物和现代科技于一体,采用互动模型、绘画、雕塑、大型展观等辅助办法和多媒体技术来强化陈列效果。注重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做到艺术品位高、信息含量大、展品丰富、内容突出,雅俗共赏。该馆的建成将成为盐城市和江苏省又一个开展乡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成为中国博物馆界的一朵瑰丽奇葩。建成一串“项链”陈列馆元、明两朝到清代中叶是东台境内范公堤沿线的富安、安丰、梁垛、丁溪、草埝等古盐场产盐鼎盛时期,各场盐灶星罗棋布。现存的盐仓、潮墩、古街、古桥、盐码头、运盐河道、盐民生产工具以及各场盐课司衙门遗址、盐官事迹、盐商住宅都可以以其原貌,供游人观赏和研究。各场(镇)可以利用实物多的优势,辅以文字说明、图表显示、照片,建成一个个小型盐文化陈列馆(室外也行),还可以恢复和开发一批各盐场的特产风味,让游人领略和品味。我想,如果将各个古盐场的陈列馆比作一粒粒珍珠的话,那么将其串在一起不就是一串“项链”陈列馆吗?发挥群体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