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与晋侯朝拜周简王,会同刘康公、成肃公准备共同伐秦的时候,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他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推断当时的情况是()答案D解析题干中“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说明当时成肃公在挑战宗法制,而刘康公则力图维护宗法制,据此可以得出D项正确;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当时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更谈不上强化,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日渐削弱,各诸侯国势力扩张,建立霸权,故B项错误;当时分封制正在走向瓦解,但并未彻底瓦解,故C项错误。2.(2021·黑吉联考)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材料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旨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离为守臣扞(捍)城”可知,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形成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分散开来的诸侯就是守卫疆土的臣子、朝廷的捍卫者,故西周实行分封制旨在拱卫王室,巩固统治,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奖赏功臣的信息,且分封功臣并非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排除A项;根据所学,防止外族入侵也是为了拱卫王室,排除C项;根据所学,分封制下虽以同姓居多,但也有异姓的诸侯,且团结同姓诸侯不是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排除D项。3.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政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可知,周王朝时期诸侯国带有很强的独立性,这表明西周政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神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没有体现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和家国一体,故B、C两项错误。4.岭南之地并入秦版图后,秦始皇设置了岭南三郡。但与内地诸郡不同的是,岭南三郡采用设“尉”不设“守”的特殊形式,“乃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也”。这一措施()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岭南之地并入秦版图后,秦始皇设置了岭南三郡。岭南三郡采用设“尉”不设“守”的特殊形式,而郡守负责的是一郡的行政、郡尉负责的是一郡的军事,在岭南三郡“置南海尉以典之”,说明岭南的政局不稳,需要强化军事统治,故选C项;设置南海尉适应秦初并岭南之地的现实,有利于巩固秦王朝的统一,排除A项;岭南之地并入秦版图之后,设置岭南三郡,并未实施分封,排除B项;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秦实施的暴政,而非在岭南设置南海尉,排除D项。5.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改称为凤阁、鸾台,并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旨在()答案A解析由材料“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削弱相权,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增加宰相人数,主要是为了削弱相权,而宰相人数的增加并不一定能够起到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与官员选拔范围的扩大无关,排除D项。6.(2021·河南中原名校质检)北宋立国后在州置“权知军州事”,简称“知州”,府则置“知府事”,简称“知府”,其皆由中央直接派出文官充任,并另设“监当”一职,掌茶、盐、铁等官办工场及税务。这些官职的设置()答案A解析据材料“皆由中央直接派出文官充任”可知,北宋以文官任地方官,并另设“监当”掌管财政经济事务,这些官职的设置适应了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冗官无关,排除B项;C项夸大了这一措施的历史作用,排除;材料只是提到文官担任地方官,无法体现基本国策是崇文抑武,排除D项。7.清末新政时期开始建立现代社会运作架构,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时期基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审判制度,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这时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文本仍大体承袭了清末新政的成果。上述材料表明()A.清末新政有利于促进法律的规范化、近代化C.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一样,都是只关注政治方面D.清末新政如果认真实施,一定会推进中国的理性化与专业化答案A解析从材料“基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审判制度”“基本法律文本仍大体承袭了清末新政的成果”可知,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进程,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清末新政对法律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政治民主化进程和预备立宪,故B、C两项排除;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被迫进行的改革,故D项排除。8.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预示着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从“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向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发展。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实现社会的转型,没有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B、D两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C项错误。9.(2020·安徽合肥检测)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这一现象的出现()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革命派要求推翻清政府、立宪派主张君主立宪、旧官僚维护清政府统治,据材料“民国初期……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可知,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推翻,故选A项;这些政党并非执政党,不能说明政党政治确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排除C项;材料“立宪派、旧官僚”不是民主革命的基础,排除D项。10.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后来,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中共中央作出上述改动的主要依据是()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窑堡会议召开于1935年,此时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团结抗战,中共中央作出了这些改动,故C项正确;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是1937年七七事变,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和普通民众的反应,故B、D两项错误。11.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锐意推进各种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及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C.把国家、社会治理提高到新水平、推进到新境界答案C解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国家、社会治理能力,C项说法正确。12.(2020·四川南充期末)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说: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下放自主权给企业,建立经济特区,这些解放生产力的举措……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响应。但这些都是局部的,某一个领域或方面的。……只有实行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才是全局性的。这表明当时中国()C.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答案B解析根据“只有实行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才是全局性的”可知,邓小平认为只有实现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全面发展生产力,这表明当时中国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经济体制,故选B项。13.格罗特的《希腊史》中记载:我们只要读读阿提卡演说家所遗留下来的在陪审法庭上发表的演说,就可以知道其中有许多都是鼓舌如簧的欺骗,离开本题的诳语,以及诉之于同情、愤恨和偏见的各种各样的说词。作者的观点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雅典的陪审法庭上演说家用自己的演说影响法官的判决,法庭判决带有很大的主观因素,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演说家用自己的演说影响法官的判决,而非决定判决,故A项错误;演说并不是陪审制度的组成部分,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故D项排除。14.近代欧美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个核心是代议制民主,法国和美国都是共和制度,但法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而美国国家权力中心在总统;英国和德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英国的议会是权力中心,德国的皇帝是权力中心。据此可知,近代欧美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答案D解析材料中“近代欧美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个核心是代议制民主”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本质上的统一性;“但法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而美国国家权力中心在总统”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多样性,故选D项。15.美国的警察由每个州独立管理。警服制式、颜色和配枪不一样。比如:加利福尼亚州,黑色制服,大檐帽,配枪伯莱塔;得克萨斯州,军绿色制服,牛仔帽,配枪柯尔特。这一现象体现了美国宪法的()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确立联邦体制,在这一制度下,联邦政府享有政治、经济、外交等大权,同时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题干材料反映了这一特点,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6题25分,17题15分,共40分)16.(2021·广东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9年,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摘编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等材料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1)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10分)(2)材料一、二两则材料相比较,哪则材料更具史料价值?请说明理由。(15分)参考答案(1)不同:材料一认为康有为组织的十八省联名上书,都察院不收;材料二认为康有为并没有送十八省联名的上书。反应: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普遍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纷纷上书,反对签订和约。(2)材料二比材料一更具史料价值。理由: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个人回忆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法国第三共和国总统就其才能而言,并非是杰出的政客或政治家。假使以更精明能干的人充任法国总统,法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可能走向另一不同方向。共和派不信任那些声望很大的国务活动家,因为他们有能力恢复令人厌恶的君主制度。共和派通过修宪使总统的权力缩小,总统渐渐不能行使重要职权。第三共和国宪法对宪法修正案的提出并无任何限制,总统或各部部长均可提出宪法修正案;议会两院的任何一院也可提出宪法修正案。1884年曾通过一个宪法修正案,规定共和制度不能提出修改。在修正不多的情形下,宪法还能适应较长时期的社会需要,是因为它有习惯的持续发展。在法国第三共和国的宪法中,虽规定有内阁,但内阁如何运用,内阁总理地位如何,则都靠习惯的发展。总统不得连任,总统不成为议会讨论的对象等也都是习惯的产物,并非法律的规定。1875年宪法以其简要精练可以随社会形势的发展而被灵活运用,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政治形势。——摘编自游盛华《从1875年宪法看第三共和国政治生活》材料反映了近代世界政治发展的若干现象,请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