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戏剧的情节、性格、言语思想、形象和歌曲等六大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安排”。这是两千多年前产生的欧洲传统的“情节中心”戏剧观,与初步发展的古代希腊戏剧是相适应的。进入近代社会,由于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发现,人们对戏剧中的人物投去了更多的关注。然而即使是“性格中心”说也承认,情节对于戏剧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戏剧的基础,是其他要素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莎士比亚在创造情节结构方面是杰出的,他的每部戏剧几乎都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故事。恩格斯在谈悲剧的一封信中高度评价莎剧的情节特征,他写道“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那将是“戏剧的未来”。《哈姆莱特》作为莎剧的典范,也是“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典范,正是生动丰富的情节与典型的人物性格、进步的思想倾向、优美的艺术语言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使《哈姆莱特》成为世界戏剧史上的一部伟大的经典。

在莎士比亚创作的前后,欧洲一直流行着“情节整一”的戏剧原则。这个原则是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戏剧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简单地说,就是要求一部戏剧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而且要完整、长短适度。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只模仿“一个完整的行动”。“情节整一”的原则支配着18世纪之前的欧洲戏剧创作并且成为古典主义法规“三一律”的一部分。莎士比亚强调戏剧模仿自然,创作从实际出发,走上了与“情节整一”完全相悖的道路。他的每部戏剧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每条线索都包含着一定的社会内容,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哈姆莱特》设置了三条情节线索。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为父复仇及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为父报仇为辅助线索,三条线索构成了戏剧的主要情节。与一条线索的情节相比,这个悲剧故事不仅反映了更广阔的生活,展示了从丹麦宫廷到贵族家庭、从守望的城堡到凄惨的墓地等生活的画面,而且包容了更丰富的内容,广泛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生活。(摘编自高文坡《<哈姆莱特>情节的魅力》)材料二: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中外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和经典戏剧。

小说、戏剧同为叙事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性首先就体现在它的戏剧故事的经典性,虽然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的舞台生命力的前提。《雷雨》八十余年来广受欢迎和赞誉,具有顽强的舞台生命力,奥妙究竟何在?笔者认为,首先就在其独特的故事、精彩的情节。

《雷雨》自诞生至今,从一般读者、观众到评论家和导演,最先被吸引并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它精彩的故事情节。第一篇关于《雷雨》的评论出自戏剧家李健吾,李健吾初读《雷雨》后,告诉朋友,“这很像电影”。朋友则告诉他,“他喜欢这出戏,因为这简直是一部动人的小说”。无论像电影或者像小说,都是就故事情节而言的。

《雷雨》故事情节的经典性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奇巧性。侍萍三十年前为周家侍女,与周家公子周朴园相爱生子,三十年后,女儿四凤又在同一个周公馆帮佣,并与同母异父的兄长周萍相爱并怀孕。二是重复性。既有侍萍、四凤母女两代同为周家侍女及其相似经历与命运的重复,也有周朴园、周萍父子先后与两个女人的感情纠葛的重复。三是复杂性。因为有三十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的相爱生子,致使《雷雨》中分属两个家庭两个阶级的八个人物陷入到了血缘关系与性爱关系织成的复杂网络之中。

正是故事情节的奇巧性、重复性和复杂性,使得《雷雨》的情节具有了恩格斯所赞赏的莎士比亚戏剧式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因而也具有了独特性和经典性。(摘编自胡德才《论<雷雨>故事与结构的经典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情节中心”说和“性格中心”说虽然产生在不同的时代,但都认为戏剧情节很重要。

B.恩格斯赞赏莎士比亚的剧作,称其将有思想深度的历史内容和生动的情节完美融合。

C.李健吾最早创作了《雷雨》的剧评,在剧评中,他谈到了自己和朋友阅读之后的感受。

D.《雷雨》的情节具有奇巧性、重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是《雷雨》成功的重要原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莎士比亚颠覆了“情节整一”的戏剧原则,其剧作在戏剧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B.《哈姆莱特》设置了三条情节线索,其目的就是广泛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生活。

C.当代人主张淡化情节,不要故事,应抛弃历史上有故事和情节的经典的小说和戏剧。

D.小说、戏剧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叙事艺术,对创作者来说,创作小说和戏剧是相同的。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情节对戏剧很重要”的观点一项是______

A.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B.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

C.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故事生动,仍活在当代戏剧舞台上。

D.王珮瑜出演京剧《赵氏孤儿》,凭着动人的唱腔感动了无数观众。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性格中心”说就是把表现性格看成戏剧成功与否的关键,请结合所学的《哈姆莱特(节选)》《雷雨(节选)》或《窦娥冤(节选)》中某一人物,谈谈人物性格对剧情的影响。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

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他身上有一股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那是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后激动地大声喊道,“真的是你吗?我亲爱的!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啦!”

“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打哪儿来的?”

两位老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两个人都感到又惊又喜。

“我亲爱的!”瘦子在吻完后开始说道,“真没有料到!简直喜出望外!喂,让我把你看个够!你还是那么帅,跟从前一样!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咳,你,天哪!噢,你怎么样?发财了吧?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奈尔,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

“中学同班同学!”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因为我喜欢告密。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你别害怕,纳法奈尔!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做多大的官啦?”

“我正在供职,我亲爱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金不高……咳,去它的!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烟盒很精致!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噢,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我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得了两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

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呆若木鸡,但他马上满脸笑容,笑得脸都歪了。他的脸好像被火烫着了似的。他的身子好像在缩小,腰也弯了,好像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仿佛也在缩小,皱起了眉头……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了。纳法奈尔站得笔挺,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我,大人……非常高兴!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嘿嘿,大人!”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

“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这是,大人,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说……”

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寒酸相,几乎要呕吐了。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

瘦子只握了握他的三个指头,深深地鞠了一躬,媚笑着:“嘿!嘿!嘿!”他的妻子也满脸堆笑。纳法奈尔咔嚓一声,收脚敬礼,制帽也掉到了地上。一家三口都感到又惊又喜。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作者将胖子身上散发的“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与瘦子身上散发的“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进行对比,暗示两人地位悬殊。

B.小说两次写道“又惊又喜”,第一次是写胖子和瘦子重逢时的惊喜,第二次是写瘦子一家得知胖子是高官时的惊喜。这两次描写都讽刺了瘦子的奴性心理。

C.瘦子的妻子也瘦,下巴长长的,探头张望,这些描写暗示了瘦子的妻子可能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和瘦子同属社会小人物。

D.本文通过两个老同学在车站邂逅的场景和对话,反映了俄国官场的等级森严和小官吏的卑躬屈膝,鞭挞庸俗畸形的社会心态。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作者在故事开头刻画胖子的外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胖子嘴唇油光锃亮的模样。

B.小说以胖瘦来称呼人物,暗示了故事不是发生在特定人物身上。这样写有利于表现故事的普遍性。

C.本文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和事,以小见大,结尾处对瘦子的妻子和儿子的相关描写更是发人深省。

D.作者把瘦子得知胖子官阶前后的心理和外貌进行漫画式夸张描写,写出了瘦子善于逢迎、趋炎附势的世俗嘴脸。8.小说中纳法奈尔的心情在他的行为动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请简要分析。9.契诃夫选择瘦子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小人物”作为小说的主角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入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若此,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何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材料二: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戮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节选自李桢《六国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兵未出A而天下诸侯B已自困矣C至于秦D人得伺E其隙以取F其国G可不悲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疾,在古代,“疾”指小病,“病”则比较严重;现在常把“疾病”并作一个词用。

B.道,文中意为规律,与《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中“道”意思相同。

C.山东,文中指崤山以东地区,与《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山东”意思相同。

D.讫,文中意为至、到,与成语“迄今为止”中的“迄”意思相同。12.下列对两则语段及课文《六国论》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苏洵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假设这三国反其道而行之,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就不能被轻易判定了。

B.苏辙认为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其他诸侯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其他诸侯国应该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C.苏辙认为六国的君主目光短浅,为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互相残杀,从而加速了六国的灭亡。

D.李桢认为山东各国在实力上比不上秦国,但是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与秦国的做法相比没有什么不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②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14.李桢说:“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苏洵是不是偏爱六国?请结合苏洵《六国论》简要分析。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①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注】①贺铸,北宋诗人,一生沉于下僚,郁郁不得志。②黄华:菊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从标题可知,这是一首登高抒怀诗,描写了诗人病后登上快哉亭时的所见所感。

B.首联写雨后的清蝉在树上得意地鸣叫,这与仕途失意的诗人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C.颔联描写诗人讨厌自己频繁喝酒,梦后倚楼心中悔恨无限,突出了诗人思乡之浓。

D.尾联抒情,写诗人辜负故乡亲友赏菊之约,心中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16.“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颈联。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词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______”,表现出词人不管处境如何,自己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墨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仁人志士做事,一定是为天下人谋福利,为天下人除公害,并把这作为立身处世的原则。

材料二:“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李斯)这句话意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穷困。

材料三:“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你所在的班级准备以“抱负与使命”为主题举办一次演讲比赛,请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推崇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共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①、“偏毫厘不敢安”的②、“千方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如此一流技艺,源自从99%到99.99%的极致追求,源自从一天到一生的心无旁骛,映照着沉潜专注背后的钻劲和匠心。

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高超娴熟的技能、精雕细刻的理念,最终要落实于奋发进取的干劲。从“嫦娥”奔月到“奋斗者”潜海,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京张高铁③……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诞生,离不开工匠们接续奋斗的实干,刻印着劳动者远望苍穹、探索深海、焊花闪烁、刀锋起舞的身影。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关系,历来有不同观点。有一种说法认为,在艺术上达到极致的小说是①_______。米兰•昆德拉曾指出,一部小说作品能够顺利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是这一作品艺术上还不够纯粹的标志。纯粹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等视觉艺术后,②_______。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的改编,即使几番重来,也不能代替原著的丰富内涵,无法尽显原著的艺术魅力。

这种观点也可商榷。影视作品或许无法尽显一流小说的丰富内涵和复杂意蕴,但③_______。动感很强的故事、曲折多重的情节与深邃的思想、精确的语言,都有可能在同一部作品中融合、并存。影视艺术完全可能根据自身需要做出适当选择,从而重构一部上乘之作。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改编的电影《罪与罚》、电视剧《卡拉马佐夫兄弟》,同样也是深受观众追捧的作品。22.下列各项中,与文中加点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她和妹妹长得很像她们的母亲,尤其是眼睛。

B.看到五星红旗,我就像看到革命先烈奋勇抗争的场景。

C.《红楼梦》中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像林黛玉、王熙凤等。

D.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和解析1~5.【答案】B、A、D、、【解析】(1)B.“称其将有思想深度的历史内容和生动的情节完美融合”错。根据原文“他写道‘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那将是‘戏剧的未来’”可知,恩格斯赞赏莎士比亚的剧作是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而非将有思想深度的历史内容和生动的情节完美融合。

故选:B。

(2)A.根据原文“‘情节整一’的原则支配着18世纪之前的欧洲戏剧创作并且成为古典主义法规‘三一律’的一部分。莎士比亚强调戏剧模仿自然,创作从实际出发,走上了与‘情节整一’完全相悖的道路”可知,莎士比亚确实颠覆了“情节整一”的戏剧原则,其剧作确实在戏剧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B.“其目的就是广泛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生活”错。根据原文“与一条线索的情节相比”“广泛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生活”可知,广泛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生活是与一条线索的情节相比,而非他的创作目的。

C.“应抛弃历史上有故事和情节的经典的小说和戏剧”错。根据原文“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可知,作者只是说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并没有说应抛弃历史上有故事和情节的经典的小说和戏剧。

D.“对创作者来说,创作小说和戏剧是相同的”错。根据原文“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可知,对创作者来说,创作小说和戏剧还是不同的。

故选:A。

(3)A.“以歌舞演故事”,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说明情节对戏剧很重要。

B.“有情节的”,强调情节,说明情节对戏剧很重要。

C.“故事生动”,强调的还是情节,说明情节对戏剧很重要。

D.“动人的唱腔”,强调的是声音的表现力,与情节无关。

故选:D。

(4)文章的论证思路就是作者在提出观点后,运用论据论述观点的论证过程。

根据原文“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戏剧的情节、性格、言语、思想、形象和歌曲等六大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安排’”可知,文章首先提出观点:情节在戏剧中的重要性。

根据原文“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哈姆莱特》作为莎剧的典范,也是‘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典范”可知,文章接着举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及其《哈姆莱特》的事例来论证情节在戏剧中的重要性。

根据原文“在莎士比亚创作的前后,欧洲一直流行着‘情节整一’的戏剧原则”“莎士比亚强调戏剧模仿自然,创作从实际出发,走上了与‘情节整一’完全相悖的道路”可知,文章接着指出18世纪之前欧洲戏剧的“情节整一”原则及莎士比亚从实际出发,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

根据原文“他的每部戏剧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哈姆莱特》设置了三条情节线索”可知,文章最后举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及其《哈姆莱特》设置了多条情节及其意义。

(5)人物性格对剧情的影响,主要是指人物的多种性格对戏剧情节的影响。

以《窦娥冤(节选)》中窦娥为例,分析窦娥的多种性格对戏剧情节的推动作用。在《窦娥冤(节选)》中,窦娥性格善良,根据原文“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既然招了,着他画了伏状,将枷来枷上,下在死囚牢里去。到来日判个‘斩’字,押付市曹典刑”,窦娥为了婆婆免受刑罚之苦,所以才有后面她被判个‘斩’字,押付市曹典刑的情节。

在《窦娥冤(节选)》中,窦娥性格善良,根据原文“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窦娥怕前街里被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所以才有后面她请求刽子手休推辞路远走后街的情节。

在《窦娥冤(节选)》中,窦娥性格敢于抗争,根据原文“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窦娥临刑前发下血溅白练、天降瑞雪、亢旱三年的誓愿,所以才有后面窦天章重新审案,还窦娥清白的情节。

答案:

(1)B

(2)A

(3)D

(4)①文章首先借亚里士多德提出观点:戏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安排;②接着举例莎士比亚的戏剧及其《哈姆莱特》作为莎剧的典范,也是“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典范;③接着论述欧洲一直流行着“情节整一”的戏剧原则,莎士比亚强调戏剧模仿自然,创作从实际出发,走上了与“情节整一”完全相悖的道路;④最后举例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莱特》设置了三条情节线索,并且广泛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生活。

(5)①《窦娥冤(节选)》中窦娥性格善良,担心婆婆受刑不起,推动后文情节发展,她只得屈认,被判死罪;②窦娥性格善良,怕被婆婆看见痛心,推动后文情节发展,她被押往法场途中,请求刽子手往后街里去;③窦娥性格敢于抗争,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表现了她含冤负屈的呼喊,表现了她对统治者的斥责,推动后文情节发展,她最终得以伸冤昭雪。

(1)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2)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阅读材料内容的推断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5)本题考查根据文本观点进行运用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材料的观点,其次理解选项句子的意思,看其是否和材料的观点一致。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6~9.【答案】C、D、、【解析】(1)C.“两次描写都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有讽刺之意”错误,本文第一次写胖子和瘦子重逢“又惊又喜”,是真实的不掺杂利害关系的惊喜,是老朋友分别多年后不期而遇的惊讶和喜悦,是本能的自然的心理反应,没有丰富含义,更没有讽刺之意。

故选:C。

(2)D.“小说情节曲折离奇”错误。《胖子和瘦子》这篇小说的情节简单,截取的是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就一个场景,老朋友在火车站重逢。

故选:D。

(3)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到关于纳法奈尔的几处描写,具体通过行为等描写分析此人物的心理。

小说四处描写纳法奈尔的行为动作,比如开始见到胖子的时候,他“犹豫一下,摘下帽子”,再次提及他时,仍然是“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在得知胖子是三等文官之前,纳法奈尔不太想靠近胖子,懒得跟他应酬。“犹豫”“躲”反映了他不够热情,不愿亲近对方的心理。

在听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得了两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之后,纳法奈尔的行为有了明显的变化,他“站得笔挺,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咔嚓一声,收脚敬礼,制帽也掉到了地上”,这些动作和表现显出其过分崇敬的非正常心理。通过他的动作,可以看到此时的纳法奈尔变得庄重起来,这前后行为的变化,源于他知道对方的身份后,趋炎附势、阿谀谄媚的心态。

(4)人物上,契诃夫之所以以瘦子这样的“小人物”作为自己小说的主人公,是因为这种人是生活中的大多数,最具有普遍意义,最能表明生活的本质,使作品显得朴素真实。他在日常生活琐事中发掘人生的悲剧,以瘦子的前后变化,我们能体会到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沉痛。通过“瘦子”这一形象更能折射出畸形的奴性社会心态,寓含作者的同情与批判,更具讽刺性。

主旨上,小说通过人物言行和神态变化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把“小人物”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卑躬屈尊的丑恶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揭示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嘲笑和讽刺当时普遍存在的奴性心理和庸俗作风。

选材上,小说只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通过一个普通的小人物透视社会深层的内容。相比较于达官贵人,借小人物的畸形心理来抨击当时社会的等级分明,可使小说更具讽刺性、批判性与现实意义。选材新颖,易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使文章更有可读性。

答案:

(1)C

(2)D

(3)小说多处描写纳法奈尔的行为动作,以此反映其心理。①在知道胖子是三等文官之前:纳法奈尔“犹豫了一下,摘下了帽子”“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心里犹豫,不想太靠近,表现了他不由自主的轻慢态度。②知道胖子的官级之后:“站得笔挺,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咔嚓一声,收脚敬礼,制帽也掉到了地上”。表现了他由轻慢变为崇敬、谄媚的心态。

(4)①从小说主旨来看,作者所要批判的就是等级分明的社会导致小人物可笑又可悲的奴性心理的社会现实。②从人物角度看,这样的小人物更具真实性、现实性和普遍性,通过“瘦子”这一形象更能折射出畸形的奴性社会心态,寓含作者的同情与批判,更具讽刺性。③打破传统的“批判达官贵人”的写法,以原本令人同情的小人物作为批判的对象,选材新颖,易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使文章更有可读性。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小说内容并能够明确作者在小说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目的,再从文中找到能够体现或反应人物心理的句段然后从行为、语言等角度进行分析与概括,最后形成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性解决问题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探究题需要学生结合小说内容、主旨、人物形象等进行分析,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明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10~14.【答案】B、A、、、【解析】(1)划线句的意思是: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而”在本句中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可以理解为“然而、但是”,其往往放在句子的开头,故需要在A处断开;“矣”往往是作为句末语气助词出现,可以理解为“啊”,放在句子的末尾,故需要在C处划出停顿;“可不悲哉”指的是“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这件事令人感觉可悲,故需要在G处划出停顿。

故选:A、C、G。

(2)道:名词,事情;名词,规律。译文: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所以这两个“道”意思不相同。

故选:B。

(3)A.“苏洵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假设这三国反其道而行之,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就不能被轻易判定了”表述错误。结合原文材料一来看,苏洵认为只要齐、燕、赵这三个国家与其他三个国家能够通力合作,共同抵御秦国的进攻而不是一起贿赂秦国,那么最终结果或许不是秦统一六国。

故选:A。

(4)①“以”,介词,凭借、依靠;“佐”,辅佐、帮助;“当”,面临、面对。译文: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

②“惟”,仅仅、只;“克”,能够;“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是以卒自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是以卒弱自”。译文: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5)结合原文相关语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可知,作者苏洵并不是对六国有所偏爱,之所以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向当时的统治阶级指出:前车之鉴不可不借鉴,否则,自己所处的国家也会重蹈六国败亡的覆辙。

答案:

(1)A、C、G

(2)B

(3)A

(4)①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

②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5)苏洵不是偏爱六国。苏洵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以史为鉴,针砭当时的统治者,希望他们汲取六国灭亡的教训,改变贿赂敌国的策略,以免国家败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节选自苏辙《六国论》)材料二: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临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终被虐杀、曝尸野外吗?它一定不想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来议论的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节选自李桢《六国论》)(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

(2)本题考查了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5~16.【答案】B、【解析】(1)B.“这与仕途失意的诗人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错,“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

故选B。

(2)颈联写的是夕照飞鸦,鸦归古刹,草入荒城,渲染了一片萧瑟、凄冷的意境,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抒发以及怀乡思归之情。由此可以推断情与景的关系为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答案:

(1)B

(2)诗人采用借景抒情(寓情干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夕照飞鸦,鸦归古刹,草入荒城,渲染了一片萧瑟、凄冷的意境,寄托了作者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抒发了年华易逝、怀乡思归之情。

译文:

秋高气爽,雨后天晴,连枝头上的蝉都得意的鸣叫。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醒来之后,独倚栏杆,思乡之情依然无限。黄昏之时,乌鸦伴着斜阳飞回古刹。暮霭之中,唯见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约虽然令人伤怀。但让秋风吹白了霜鬓更令人惆怅顿生。

赏析:

贺铸自出任徐州宝丰监(管钱的官)一职以来,曾多次登临此亭,赋诗抒怀。这首诗便是其中的一首。

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蝉之踌躇满志,正是因为它既得时、又得地。言下已隐含人不如蝉的况味。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平日里世事纷扰,或可抑制一时,一旦除去世务的羁绊,那潜在的意念又会立即浮现。当此病后偷闲、偶尔登临送目之际,思归之念便又油然而起。

三四两句极写归思之深、之切。“病来”,指病愈之后。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这里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病前早已借酒浇愁,病中被迫停饮;仿佛欠了的债要加倍偿还,故病后愈是贪杯,愈可见病中难以消停的情状。杜甫《登高》诗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也是写以多病之身,深以停杯戒酒为恨。贺铸当时患有肺病,又滞留他乡,遭遇和杜甫相似。可见使诗人最受煎熬的是怀乡病,所饮之酒,实在是满含辛酸强咽下的苦酒。百病之中,唯心病难治。清醒时固然为其所苦,即在睡梦中也不曾解脱。这里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梦中可以千里回乡,则梦醒后愈是归思难忍,正如汉乐府《悲歌》所说:“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这天长日久郁积的乡愁,这梦中犹且萦绕的归思,俱化为一含情凝睇之人,呼之欲出。至此,诗人的登临之意,已神气毕现了。

下两句又从忆想回到现实。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晚唐的温庭筠即多以夕照飞鸦写此情调,如“鸦背夕阳多”(《春日野行》),如“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开圣寺》)等。贺铸或有所取法。天色向暮,自然界的飞禽均有所托,而人的归宿却不知在何处。暮霭之中,唯见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第六句系从白居易的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化出,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用行道上“更行更远还生”的草色喻示思念之殷切;不同之处则是白居易着眼于枯而复荣的春草,借喻别情之“满”、之盛;贺铸这里写的却是荣而复枯的秋草,其中暗寓失意之恨。诗人于怀乡思乡之中,又寄托了自己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遂使全诗的思致更见深入、意蕴更见丰厚。

一年一度的秋风,最能动人归兴,诗人此时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眼见得梦想成空,徒然催人早生华发而已。“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生新奇警,不落陈腐。唐代李贺诗说:“秋野明,秋风白。”秋风和白色始相钩连,至苏轼又用“霜风”形容须发皆白,如“白头萧散满霜风”“白须萧散满霜风”等。贺铸点化成句,自铸新词。这里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因此这一新奇的用语,也便暗示著作者凄冷的情怀。贺铸多病早衰,又因喜谈世事,每忤权贵,屡受排抑,悒郁难平。他在徐州任上曾多次吐露了这种幽冷不平的情怀,如“我已困摧辱,壮心如湿灰”(《寄杜仲观》)“三年官局冷如水,炙手权门我未能”(《留别张白雪谋父》),这些都可作为这首诗的注脚。

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颇具匠心。诗中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极为灵动。如首三句用写景起兴之后,颔联忽然宕开去作一追叙,紧接着又用“梦后倚楼”一笔挽回。颈联再次写景,因为前几句已提供了一定的心理背景,故这里的景都具有了以物象作比喻的性质。末两句直抒胸臆,立一篇之警策。全诗以得意的蝉鸣兴起,又以作者落寞感伤的情怀作结,在鲜明的比照中突出了诗人既不得其时,又不得其所的深沉感慨。《四库总目提要》称贺铸诗“工致修洁,时有逸气”,由此可见一斑。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7.【答案】【小题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小题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小题3】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解析】故答案为:

(1)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重点字:覆)

(2)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重点字:练)

(3)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重点字:骚)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18.【答案】愿为国家,捐此区区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在这里进行“抱负与使命”为主题的演讲。我的演讲题目是“愿为国家,捐此区区”。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是为国而忧,为天下而忧;每一个辛勤付出、为建设祖国而“无我”的人,都是为国家发展而奉献的人。我们也应当如此。

愿为国家,忧之患之。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希文,近代亦有梁漱溟之父梁济先生这样“以一己之性命,拼死保全风云乱世的一缕世道人心”的人,他们关心国之大事,为不足而忧,为胜利而乐。处于新时代的我们,也应该有忧患意识。换言之,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许无法拥有足够开阔的眼界,但面对生活中的大小之事,也能拥有忧患意识,做到胸中有沟壑。终有一日我们能跳出局限,拥有大情怀。

愿为国家,忘私为民。胸有忧患意识,亦需要有无私精神。在这个世界上,能慷慨陈词、洋洋洒洒“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人不少,但能勤勤恳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却寥寥无几。忧患意识练就的不应该只是高高在上的灵魂,更应该是愿为天下忧而劳的躯壳、愿为天下乐而坚持的精神。欲望是与无私矛盾但不完全冲突的观念,将无私奉献给大家,于是小家亦能美好和睦。当人在其位时,就一定要为其位置而担当,尽力谋其责。无私不是书中、新闻里鼓舞人心的精神,而应落实于每一件事中。每一次执行任务时的尽心尽力,研究创新时的废寝忘食,打扫卫生时的一丝不苟……正是因为有了社会上每一分子的奋斗、奉献,于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责、不求私利,才有了如今发展迅速、逐渐富强的中国。

愿为国家,无我忘我。拥有无私精神,愿意奉献自我于事业、于国家,是从上至下、从官至民均需奉行的准则。为国为民不仅要忘私,还要无私,更要忘我无我,这是一个从自知到自觉的升华。从古至今无数英雄,不仅无私奉献,更是点燃自我、照亮黑暗。在飞机的挡风玻璃突然爆裂之时,川航机长心中想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一定要力保全机人的安全;在地震倒塌的废墟里,用身体护住孩子的老师心中想的不是自己如何逃生,而是一定要用自己的生命无私地护住更多幼小的生命……正因为有这些在危机、灾难面前忘我无我的人,才成就了如今这团结一致、蒸蒸日上的中国。

愿为国家,捐此区区。可奉献的是忧患意识里的忧国忧民,更是区区躯体里禁锢不住的无私之精神、无我之勇气。此日莫呼为小草,入春未必不娇花。珠玉在前,你我何尝不能为国为民成就无私、无我之灵魂?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类材料。

墨子的“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强调我们应该为天下人谋福利,为天下人除公害,即我们的社会行为的出发点是“公”不是“私”,应该为以“为天下人谋福利”“为天下人除公害”为行为准则,这一行为准则的实质是一种爱国精神,是大爱的表现。有时,为国谋利需要忘却自己利益,为国除害而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因为有时我们需要有奉献精神,才能真正的为“公”,要做到公而忘私。其实,当我们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是国家需要的,那“人民的利益”跟我们自己的利益是可以相辅相成的,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这道题的写作任务聚集于材料后半段:当代中国青年应该谋什么利,除什么害;应该如何践行兴利除害原则。因此,作文所围绕的,就是未来自己职业选择中的“利”“害”选择及其原则。但材料同时又以墨子的为天下兴利除害作为引导,这也就说明,在这一限制下,青年的“利”“害”观及其贯彻原则,总体上应是积极向上的,以奉献和为公等价值观为核心指导。

因此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对于:“谋什么利”“除什么害”“如何践行兴利除害原则”这三个问题,不能过于放飞,也不能完全以个人本位论的立场进行思考,而应充分借鉴墨子的兼爱、非攻和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宏大志向(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墨子•非乐上》)对自己的职业选择进行思考。可先阐述以“为公”为原则选择自己的未来职业;接着阐述为公之“利”与自己的“利”并不违背,二者的利益可以是统一的;最后阐述当代青年应谋什么利,除什么害,应该如何践行兴利除害原则。

参考立意:

1.为天下生民谋利除害,造福于人民。

2.为国谋利而忘己利,为国除害而忘己害。

3.为民谋福利和自己得“利”可以相辅相成。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作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19~21.【答案】(1)第一处,结合语境“专一行”可知,此处强调对技艺要求高,应使用“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形容追求好上加好,永无止境。第二处,此处“偏毫厘不敢安”说的是认真细致,应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