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史案例分析-山西大同_第1页
城市建筑史案例分析-山西大同_第2页
城市建筑史案例分析-山西大同_第3页
城市建筑史案例分析-山西大同_第4页
城市建筑史案例分析-山西大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代京华两朝重镇——大同往事目录一、基本概况二、历史沿革三、历史节点四、历史痕迹五、特色民俗六、后记基本概况三、矿产资源煤炭:大同市境内含煤面积632平方公里,计探明储量376亿吨。石墨:石墨资源分布在大同市区北部的宏赐堡、六亩地两处。总探明储量石墨矿石5162.3万吨,内含石墨224.7万吨,均为富矿型岩石:水泥石灰岩总储量为21517.6万吨,主要分布于七峰山矿区与狼儿沟矿区熔剂石灰岩累计探明储量5353万吨高岭岩大同市的高岭岩储量大、层位稳定、杂质少,是陶瓷生产的优质添加原料。历史沿革许家窖人遗址石器时代位于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村南发现人类化石,据考证,许家窑人是北京人的后裔,约在10万年前西徙时,遇古大同湖阻隔,在此定居。远在10万年前,我们祖先已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衍生息传承至今。夏商周商夏商之际即有居民在此定居。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大同为北狄所居。大同其地由赵武灵王开辟即公元前300年为大同设置行政管理之始,至今建城史已有2300多年。历史沿革秦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大同分属雁门郡、代郡。秦始皇集民众修筑长城,在大同设立平城、代、善无、延陵、平舒、武周塞、新城、班氏、马邑等城汉西汉置平城县,为代国都城,代国是汉帝国最北方的诸侯国。东汉公元25年刘秀称帝,大同复称平城县,属雁门郡。东汉明帝时建有通光寺,为大同最早的佛寺,也是北方最早的佛寺之一。通光寺三国、两晋三国大同为北方游牧乌桓、鲜卑等部族占据。两晋(大代)大同北部为鲜卑族领地,历史沿革北魏北魏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对峙时期。这时,平城以京都兼司州、代尹治故京都平城又称代京。云冈石窟正是当时高僧昙曜主持开凿的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改名为定襄县,兼为云州治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称之为云中县和云州唐开元年间(713--741)在此创建开元寺(今善化寺)规模宏大,为唐朝国寺云冈石窟开元寺历史沿革辽辽国公元947年耶律德光建立大辽国。1044年辽兴宗升云州为西京,并设西京道大同府作为辽的陪都,从此称为大同至今,大同为辽之边防要塞。辽西京大同城,是在北魏平城京城故址上建筑加固明朝明朝设立“九边重镇”,大同为之首,于大同是蒙古通往晋冀鲁豫的咽喉要道,在大同三设马市,数辟月市,久立小市,应允鞑靼“通贡”。清朝顺治五年,多尔衮剿叛屠城,大同变成一座荒城,大同废,不立官,府移治阳和卫,名阳和府。顺治九年,府县才复还故址,从附近移民逐渐复兴。在以后的二百多年间里,大同又陆续重修与新建了楼阁寺观和街道历史节点北魏都平城北魏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大同)北魏都平城由皇城、京城(都城)和郭城组成。北面为皇城,皇城南是周回20里的京城,其外是周回32里的郭城。皇城:规模宏大,先后建吕以工代殿、苑囿、观堂、楼池70多处。其位置为

今大同城北关外,以火车站为中心的大片土地,平城四面有如浑水所

绕。宫城中,以太极殿为中心,有西宫、东宫,经90多年的增扩改建,成为完整的宫殿群落。京城:“规立外城,方二十里,分置市里,经涂洞达。”“启十二门”。其位置即今大同城及南关,呈长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3.2公里,周长10公里。京城内由里坊组成。历史节点北魏都平城郭城:筑平城外郭,周回三十二里。其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其

郭城位于宫城南面,今北门外玄门东跨御河至古城村。郭城略呈方形,边长4公里,周长16公里。郭城内规划了里坊、寺院、市廛、园林等。城郭外分为四郊建有苑囿。东南(今轴承厂)有“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的永安寺。再南(今柳航里)有明堂、辟雍,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户九堂。上设天文设施。周边有籍田、药圃等。西郊有郊天坛,坛东侧有郊天碑,碑上刻有《五经》及国记。坛西有西苑、洛阳殿、灵岩石室等。北郊有“皎若圆镜”的灵泉池、北苑、白杨泉、鹿野佛图。东效有白登台、宁光宫、东苑,苑内建太祖庙等。历史节点北魏都平城平城遗址493年宫城推断示意图历史节点明大同城历史节点明大同城明大同城是在北魏都城、唐辽金元旧土城的基础上,从南截1.38公里,略呈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明大同城呈方形,周围13里,高4丈2尺,包砖,设四门,均有瓮城、吊桥、城壕。四门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四门均建城楼,四角有角楼,城正中有牌楼.不仅城防设计固若金汤,为我国军事重镇的典范,而且整体布局如"凤凰单展翅"。城外侧修有壕堑,深约5米,宽10米,俗称护城河。历史节点大同主城防御性空间分析图例历史节点明大同城街道格局明大同城道路街巷格局可总结为“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个绵绵巷”,136条街衢规整通达。城市以木结构建筑“四牌楼”为中心,4条大街直通城门作为主结构整体结构保持了北魏、唐、辽、金时的里坊格局。四大街路宽12米,每条大街中段十字路口各建一楼,东有太平楼,西有钟楼,南有鼓楼,北有魁星楼。四条主街成“十”字形,将城划分为四片区,每片又由四字解将其分成四块,每块再由两层十字街分成若干小块。以四条大街为主干道的规整的十字路,是大同街道格局的主要特色,也展现了军事防御型城市的典型特点——明代大同城道路结构图来源《中国城市建设史》历史痕迹以云冈石窟、北魏悬空寺为代表的北魏文化以华严寺、善化寺、观音堂、觉山寺塔、圆觉寺塔为代表的辽金文化以边塞长城、兵堡、龙壁、明代大同府城为代表的明清文化概括为平城文化、边塞文化和佛教文化。悬空寺大同观音堂大同龙壁历史痕迹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创建于公元460年,魏孝文帝令沙门统昙曜(音坛耀)开凿5个大石窟(第16-20窟),后人称为昙曜五窟。最大的是第6窟(魏孝文帝时开凿),由地面到窟顶高达20公尺,中央直立一个宽约60平方米的大塔柱,上连窟顶,整个塔柱和洞壁嵌满了大小佛龛和多种装饰,找不出一块没有雕刻的空隙。云岗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的作品。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历史痕迹云冈石窟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厚唇高鼻长目宽肩,有雄健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艺术家们把它比喻成"东方的罗马石雕"。有人发现这些石雕作品,融合了中西的艺术,因而具有特殊的魅力。历史痕迹云冈石窟中期晚期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中期晚期早期早期历史痕迹恒山恒山,位于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距大同市市区62公里。其中,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8米,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天下第二山”。西汉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庙。飞石窟内的主庙,是始建于北魏,又经过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筑。明、清时恒山已经寺庙群居,规模很大,人们称之为“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历史痕迹平城遗址平城遗址(Site

of

Pingcheng

City)中国北魏前期都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城北、大同火车站以西到陈庄一带,北依方山,外靠长城。。北魏平城是在汉朝平城县之基础扩建而成,它包括宫城、外城和城廓三个组成部分。平城遗址其外又设四方四维,置八部帅统兵镇守。为了改善城市环境,从城北引如浑水,从城西引武州川水入城,历史痕迹平城遗址历史痕迹鼓楼鼓楼又叫更鼓楼,正所谓:“晨钟暮鼓”。据史料记载,明朝的大同,楼阁林立,建筑华丽,东有和阳街的太平楼;西有清远街的钟楼;北有武定街的魁星搂;南有永泰街的鼓楼。据鼓楼在府治东南街南端十字心的正中,创建于明代。楼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8.33米,南北宽14米,高约20米,底层用青石砌成四角,当中有十字

穿心门洞。上两层为砖木结构,顶楼上架放一大鼓,乃古时晚间为“声闻四达”报更时所用,故名“鼓楼”。历史痕迹鼓楼历史痕迹严华寺华严寺位于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是依据佛教的七大宗之一——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而修建的,故名华严寺。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其建筑、塑像、壁画、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国辽代艺术的典范。历史痕迹严华寺上华严寺俗称上寺,是以大雄宝殿为主体的一组建筑。大雄宝殿始建于辽代,大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面积1559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佛殿之一。殿内四壁满布清代绘制的21幅巨型壁画,色彩艳丽,金碧辉煌,保存完好,面积在山西省寺院壁画中居第二位,仅次于芮城永乐宫。历史痕迹严华寺下华严寺下华严寺座落于上寺的东南侧,以辽代建筑薄伽教藏殿为主。面宽五间,进深四间,殿顶为单檐九脊歇山式。殿内四壁排列重楼式雕木藏经阁38间,殿后壁正中间悬一天宫楼阁。殿内完整地保存着31尊辽代塑像。脇侍菩萨合掌露齿菩萨塑像体态袅娜,婉丽动人,艺术价值最高;普贤菩萨像流露着细腻动人的感情,魅力独具。特色民俗大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所独有的风俗文化,例如:挠搁和抬搁,踢鼓秧歌,以及浑源扇鼓和云胜锣鼓等风俗。挠搁和抬搁挠搁和抬搁是古代劳动人民为庆祝丰收,将子顶在脖子之上,以示合家欢乐的一种民间舞蹈。大同地区远在300年前,就有挠搁和抬搁出现。后记塞外古城大同:北魏京师,辽京陪都,明清重镇,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进程,光辉灿烂的文化积淀,得天独厚的地下宝藏,名载典籍,驰

名海外。现存的古城区在约2300多年的建城史中,有一千五百年的城址延续在至今未变,并罕见的未受过战火或自然因素的重创。面对大同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亦或是车来熙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