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惩戒缓刑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第1页
美国的惩戒缓刑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第2页
美国的惩戒缓刑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第3页
美国的惩戒缓刑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第4页
美国的惩戒缓刑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的惩戒缓刑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作为犯罪的对立物,惩罚不能完全解决犯罪问题,但通过惩罚,我们可以将犯罪控制在特定的限制内。抑制犯罪并纠正犯罪职能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惩罚的方法。所以,探索符合本国犯罪规律、针对犯罪人自身特点的刑罚执行方式,以更好地实现刑罚的功能与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现代国家所面临的共同课题。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以实用主义为指导理念的美国刑事司法系统,对刑罚执行制度进行了多种改革尝试,其中震慑缓刑制度,在节省司法资源、促进犯罪人回归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我国控制犯罪的形势不容乐观,如何改革刑罚执行,以更有效地利用司法资源,更好地发挥刑罚的预防功能,已经成为刑事法治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美国的震慑缓刑制度虽然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瑕不掩瑜,其蕴涵的合理因素仍然值得我们借鉴。本文拟先介绍震慑缓刑制度的产生、发展及目前的适用,其后论述震慑缓刑适用条件与适用程序,并对比分析震慑缓刑与我国刑法规定的一般缓刑制度,最后就在现行刑法规定的缓刑制度框架内借鉴其合理因素进行构想。一震慑缓刑制度的社会效果震慑缓刑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在特定的时间内将被判处监禁的罪犯囚禁于矫正场所,使其接触囚禁生活的现实,感受囚禁生活的痛苦,从而在其内心产生震慑作用,以促进其矫正与回归社会。其次,法官在罪犯以为需要长期服刑的时候突然给予其缓刑,中止刑罚执行,让其回到社区在缓刑官的监督下完成最后的刑期。震慑缓刑制度可以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其时,加利福尼亚州立法机构通过一项法令,将在监狱中度过一段时间(最高1年)规定为缓刑的条件,这一法令直接促进了分期服刑制度的诞生。根据分期服刑制度,司法机关首先将犯罪人囚禁在监狱里一段时间,然后将判决的其余部分在确定的一段时间内暂停。分期服刑制度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将犯罪人囚禁足够长的时间,以评估他的需要,近距离监控他的行为,直到可以确定该罪犯可以在监狱之外律己守法;二就是震慑,即期望监狱中的生活经历可以让罪犯牢记触犯刑法的后果,从而不再实施犯罪行为。此后,美国各州又各自设立了许多与分期服刑名异实同的实刑与虚刑相结合的刑罚执行制度,统称为“震慑疗法”。震慑缓刑即是震慑疗法的具体形式之一,最初于1965年在俄亥俄州立法通过,但与分期服刑不同的是,俄亥俄州立法机关特别规定在原判时不得给予震慑缓刑,必须在将犯罪人监禁在州监狱一段时间之后,由犯罪人提出中止执行刑罚的申请方可。而且,犯罪人所实施的必须是可以缓刑的犯罪。震慑缓刑制度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因此获得美国各州的认同。首先,震慑缓刑包含缓刑与刑罚执行两项内容,获准震慑缓刑的犯罪人既可以了解到如果再次实施犯罪可能受到的刑罚的严厉性,也会想到因在缓刑期间受到严密的监督,被抓住的确定性将会增加。如此,就将刑罚的严厉性与确定性有机地连接起来,增加了刑罚的威慑力;其次,震慑缓刑可以满足公众的愿望。当公众与检察官要求对不断上升的犯罪率进行压制的时候,法院可以对犯罪人判决长期监禁,以增加刑罚的威慑力。同时,法庭在确有可恕之情的个案中可以通过准许震慑缓刑展现出仁慈的一面,即尽管对某一犯罪人的判决可能是5年或10年,但其实际在监狱中度过的时间可能仅是2个月或4个月;再次,震慑缓刑可以节省司法资源。根据得克萨斯成人矫正委员会1980年出版的一份报告,如果将一个被判处2年监禁的犯罪人在矫正署收容所监禁120天后准许其震慑缓刑申请,得克萨斯需要支出1,296.5美元,而将该犯罪人监禁2年则需要支出5,475美元。因此,如果适用震慑缓刑的话,每个囚犯可以节省4,178.5美元;目前,针对震慑缓刑制度,也存在许多反对意见。如有的观点提出,震慑缓刑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监狱生活的负面感染超过了其震慑性影响,当下,我国的刑事司法系统面临着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我国司法系统对刑事犯罪的打击不可谓不有力,对刑罚的执行不可谓不严厉,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其二,在司法、执法资源非常有限的同时,对其需求量却不断增加。这两个问题集中体现在:法院系统审结的刑事案件数量与判刑的被告人数量逐年攀升。从整体上来看,地方各级法院1998-2002年共审结一审刑事案件283万件,比前5年上升16%,判处322万人,上升18%。从具体的年度来看,地方各级法院2001年审结的刑事案件729,958件,比2000年上升23%;2003年共审结刑事案件735,535件,判处933,967人,比2002年分别上升1.21%和1.51%;2004年共审结刑事一审案件644,248件,判处罪犯767,951人,分别上升1.5%和2.8%,2005年共审结一审刑事案件683,997件,判处罪犯844,717人,分别上升6.17%和10%。二缓刑适用的增强程序自1965年至今,震慑缓刑制度已经走过了40余年的历程,为美国各州的立法机构所采纳。虽然各州的具体立法有所差异,但是在适用条件与适用程序上的共同因素仍然是主要的。一般而言,震慑缓刑的适用条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适用主体方面,并非对所有的犯罪人都可以准许震慑缓刑。如得克萨斯州规定,震慑缓刑只能适用于初犯,而不能适用于累犯;适用震慑缓刑的具体程序可以做如下划分:(1)犯罪人必须首先在矫正机构中服刑一段时间,以令其感受监禁生活的痛苦,对其内心产生震慑作用。根据研究,监狱生活的起初数月是最为令人恐惧与震惊的经历,如果时间过长,犯罪人的意志就会得到强化,并感染其他犯罪恶习,因此“回归社会的最佳时间就是当囚犯感觉到已经无法忍受的那一刻。如果被准许震慑缓刑的人所记住的只是监禁生活的痛苦,就再也不愿意再次回到监狱”。在缓刑期间,如果犯罪人又实施了其他犯罪,无论该罪是重罪、轻罪或仅仅是技术性地违反了缓刑规定(如没有及时向缓刑官报告),可能会被重新送回矫正机构监禁一段时间,然后再重新举行听证,以决定是否可以再次给予其缓刑。应当特别注意的是,首先,法官准许震慑缓刑申请的权限是有时间限制的,即开始于犯罪人在矫正机构中服刑的最低期限结束之日,结束于最长期限结束之日。在这段时间之外,法官无权准许震慑缓刑,否则其裁决无效,应当撤销。如果因为法官的错误,过早地释放了犯罪人,则认为犯罪人的服刑已经超过最低期限。如果犯罪人在法定的期限内提出了请求,而因为法官的错误,在期限届满之后才准许其震慑缓刑,法院的裁决无效,应当撤销缓刑,但是其在缓刑期间已经度过的时间,应当计算在服刑时间之内。三与现有刑罚制度之区别各国刑法所规定的缓刑制度,可以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刑罚暂缓宣告型、刑罚暂缓执行型和缓予起诉型。总体而言,震慑缓刑与我国刑法规定的一般缓刑制度都属于第二种类型的缓刑制度,但是,震慑缓刑与我国的一般缓刑制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其一,适用对象的范围不同。相比较而言,震慑缓刑适用对象的范围更广,因其较少受到犯罪人实施的犯罪与被判处刑期的限制,如根据肯塔基州的法律,除几类性犯罪与使用枪械的暴力犯罪之外,几乎所有的犯罪都可以适用震慑缓刑。从将犯罪人先行羁押一段时间,再将其释放并放置于社会进行考察这一点出发,震慑缓刑制度与我国刑法规定的假释制度具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是二者的区别还是主要的。首先,先行羁押的期限不同。根据震慑缓刑制度,犯罪人通常在被羁押30天或60天后,就可以向法官申请缓刑。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后,才有可能予以假释。其次,裁决程序不同,犯罪人如欲获得震慑缓刑,必须自己提出申请,并由法官进行裁决;假释则是由刑罚执行机关向所在地中级以上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之后,由法院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如果犯罪人符合法定条件,则裁定予以假释。再次,裁决主体不同。对是否给予震慑缓刑做出裁决的,是原判法官;而裁决是否给予犯罪人假释的,则是刑罚执行机关所在地的法院,通常不是原判法院的法官。最后,裁决依据不同。要裁决是否给予犯罪人震慑缓刑,法官依据的是犯罪人被羁押前的犯罪情节、人身危险性等事实,重在通过对犯罪人进行短期的震慑性羁押以实现特殊预防之目的;而是否对犯罪人适用假释,法院依据的则是犯罪人在被监禁的过程中是否“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重在通过对犯罪人进行设施内羁押以实现报应与一般之功效。因此,相比较而言,震慑缓刑与我国的一般缓刑制度有着更大的相似性与相通性。四振动缓冲制度的合理性和借鉴(一)缓刑交付执行的规律,主要表现为震慑缓刑制度与我国刑法规定的一般缓刑制度的对比分析表明,以下五个方面所蕴涵的合理因素值得我们借鉴。第一,适用范围较广。震慑缓刑充分考虑到短期自由刑的弊端,将更多的犯罪人纳入适用范围,并在实践中有限度地广泛运用,避免犯罪人在监禁场所滞留太长的时间,防止交叉感染。虽然我国的一般缓刑制度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调查,某省1988年判处缓刑重新犯罪的人数占判缓刑人数的1.32%,1990年重新犯罪的人数占被判缓刑人数的0.7%,1991年重新犯罪的人数占被判缓刑人数的1%,第二,考察比较严谨。在美国,对于给予震慑缓刑的犯罪人,有专设的官员对其进行监督考察,并对缓刑犯进行随访调查,保证他们遵守法律规定。而在我国,虽然刑法规定对于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但在实践中,因为各部门规定不统一、责任不明确,造成互相推诿,从而形成监管真空,使犯罪人处于脱管、漏管的状态。如法院与公安机关在缓刑的交付执行上衔接不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不按规定向公安机关送达有关法律文书,而是让缓刑犯自行到公安机关报到;法院在送达法律文书上做法不一致,有的送到判决当地公安机关,有的送到罪犯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有的送到罪犯居住地公安机关;向公安机关送达公诉案件的缓刑判决而不送达自诉案件的缓刑判决。第一种情况直接导致一部分缓刑犯逍遥法外,形成事实上的脱管;第二种情况容易导致居住地公安机关因无法全面掌握辖区内的缓刑犯情况而产生漏管现象,因为按目前公安部的规定,对缓刑犯的考察由居住地派出所进行。第三种情况使大量自诉案件的缓刑犯游离于公安机关的考察视野之外。第三,要求犯罪人通过提供社区服务或给予被害人经济补偿等不同途径,减轻犯罪的破坏性影响。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虽然在裁量是否对犯罪人进行缓刑时,其对被害人的补偿情况也可能是参考因素,但尚无明文规定。所以,对被害人的补偿一直是我国刑事司法制度中争议较多的问题,正如有的观点认为,“在公诉—审判—执行这种模式中,被害人和其他受犯罪影响的具体的个体(如被害人的亲属、被告人的亲属)和抽象的个体(如社区、单位)都被忽视甚至排斥在诉讼之外;在国家处理犯罪的过程中,个体谋求解决或者补偿的企图被对抗性的诉讼所取代”。第四,通过听证程序,提高司法的透明性与可信性。听证会可以给被害人与犯罪人、控方与辩方提供一个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并使各方及社会公众时刻了解诉讼程序的进程,明了裁决的依据,提高司法的透明性,增强裁决的社会认同度。而在我国的刑事诉讼程序中,并没有类似的程序,是否给予犯罪人缓刑的裁决是在没有控辩双方及社会公众的参与下由审判方独自进行的,兼之立法对缓刑条件的规定存有较大的解释余地,因此缓刑的适用具有较大的神秘性与任意性。在实践中,过于集中在国家工作人员犯罪的案件中,如据河南省某基层检察院的统计,在1998年至2003年6月该院提起公诉的职务犯罪被告人中,有69.6%被判处了缓刑,而同期一般刑案的缓刑率仅为21%。最后,针对特定犯罪人的自身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矫正计划,并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等项目,提高犯罪人就业、回归的可能性。如根据肯塔基州的立法,在给予实施性虐待的犯罪人震慑缓刑前会强制要求完成2年半的心理治疗。(二)建立“震慑式”缓刑制度对于“舶来品”我们当然不能奉行拿来主义,因为任何一项法律制度,都有着特定的理论支持、观念基础与生存环境,如果不顾外部条件而强行将之移植过来,不但不会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可能还会产生意料之外的负面效应;但也不能采取回避态度,对自身问题讳疾忌医,对他人优点视而不见。如上所述,震慑缓刑制度所蕴涵的合理因素对于弥补我国缓刑制度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缺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我们可以对之予以借鉴,改造我们的缓刑制度,在刑法已经规定的一般缓刑制度与战时缓刑制度之外,增加“震慑式”缓刑制度。具体构想如下:1.社会公众的反对首先,建议将被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又不符合一般缓刑制度条件的犯罪人原则上纳入“震慑式”缓刑制度的适用对象范围,也即犯罪人如果符合一般缓刑制度的适用条件,仍对之适用一般缓刑。之所以如此考虑,理由如下:(1)可能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的案件,性质通常不会非常严重,对其适用缓刑更能得到社会公众的理解。如果对性质非常严重的案件适用缓刑,可能会引起社会公众的反对,影响“震慑式”缓刑的社会效果。如在美国,因为对震慑缓刑适用对象的限制比较少,在实践中对一些非常严重的谋杀案件的犯罪人给予了缓刑,招致许多社会公众的反对。其次,将累犯排除在外。因为适用缓刑的对象应该是人身危险性较小的犯罪人,累犯的人身危险性一般而言比较大,因此应当排除在外。同时将故意暴力犯罪案件排除在外,如强奸、抢劫、故意杀人的案件,这部分犯罪人往往对社会具有直接的危险性。但也可以考虑特殊情况,做出列举式“除外规定”,如在防卫过当、激情犯罪或长期受虐犯罪的场合,虽然是故意的暴力犯罪,但是由于被害人存在严重的过错,而且犯罪人通常不会具有严重的人身危险性,也可以对其缓刑。当然还需要综合考虑犯罪人的情况及案件情况,特别要注意将犯罪人监禁一段时间释放后,不会危害社会的,才能适用此类缓刑。最后,鉴于一般缓刑制度适用对象范围的相对确定,就意味着震慑式缓刑制度适用对象范围的相对确定,而现行刑法“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的规定对刑事司法仅具有有限的具体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建议最高司法机关仿效《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明确对符合哪些条件的犯罪人应该适用一般缓刑制度,2.缓刑考察的任务与方法就考察机关,建议将一般缓刑与震慑式缓刑的监督机关都确定为司法行政机关,因为以公安机关现有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