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上)辽宁省五校高三年级联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材料一: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之一便是其特重饮食的传统,把饮食问题奉于至上的位置,而不仅仅停留在感官享受的表层上。历史上,铜鼎这种食器曾被作为政治与权力的象征。古之兵器、车器、农器、工器众多,而唯有食器被频繁作为礼器,这源于食器的独特地位,反映的是重饮食的文化习惯。饮食行为与中国古礼的形成存在着密切关系。古人的观念是:人要生存就需摆脱通过竞争抢夺资源的状况,以“货力辞让”来安排分配,此即礼的缘起之一。觅食求生是古时最基本的问题,故礼亦缘起于会餐分食。有饮食乃有生命;有生命乃能长大成人,而遂有冠有婚有丧;有个人而后乃有群体,群体间乃需有祭、射、御、朝、聘等礼以“协于分艺”,由此才能形成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会。其实,围绕饮食与餐桌,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宴饮礼仪。一般认为,筵席的出现与古代的祭祀、礼俗以及宫室、起居密切相关。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便已出现宴饮礼仪,其时制定有设宴之法。有学者研究发现,般商时期的祭祀十分频繁,需要安排很精致的礼器,盛放丰盛的祭品,奏乐唱歌,顶礼膜拜。祭祀之后,必得将祭品分给大家吃掉,这便是宴饮的雏形。到了周代,周公加以变革,把一部分宴饮从祭祀中剥离出来,设宴饮之法,使之成为人们在一起宴饮时需要遵循的礼仪规范。随着历史的绵延,筵席文化得到长足发展,食礼也几经变化而趋于丰富完善,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却基本未变,体现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风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宴饮古礼的内容与细节令人惊叹。通过阅读古籍文献可以发现,作为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便有如下纷繁复杂的程序: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宾至,互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循就座次,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至于席间之斟酒上菜的规程,《礼记·曲礼上》中记载:“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zì),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xī酱处内,葱渫xiè处末,酒浆处右。”座次方位同样大有讲究,一般以坐北面南为尊,这是餐桌的上首;坐东面西次之;坐西面东再次:、;面北为下首,下首通常为主人座位,最次。在饮食过程中,应依个人的身份地位行事,敬重尊者与他人,对食物的选择、食用的量度均应体现出个人的高贵品德,做一个有涵养的人,正所谓“于饮食中见人品”。(摘编自陈洪东、任婷《传统宴饮礼仪的社会文化意蕴解读》)材料二:宴饮作为一种仪式象征,同时也是家族伦理的存在方式,因此宴饮活动不仅是贵族家庭的一项基本生活内容,而且是出于维护一个和谐稳定的家族伦理结构和等级秩序的功利目的而存在的。《红楼梦》中宴饮活动的座次方位、场所位置等空间因素无处不在彰显着伦理化、仪式化的礼制要求。《左传》中云:“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礼制要求人们的行为表现必须亦步亦趋,循礼遵节,合乎规范,如此一来,“辨方正位”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各种传统礼仪都是按男左女右、辈分亲疏依次排列。平时吃饭坐席,左上方为上席,一般妇女是不能坐的。这样使各种身份的人适得其所,以正其位。在贾府举行的正式豪宴中,在宴请具有尊贵身份的客人的情况下,通常遵循的是尊爵原则。尊爵是依据政治关系而形成的礼制秩序,爵位的高低成为隆重气宴会场合中安排空间座次的依据和原则。在有男性家长在场的宴饮场合中,座次安排会依照性别因素,最主要是依照男尊女卑的原则进行相应的调整。而在没有男性家长参与的宴饮场合中,辈分成为安排座次及方位的总体指导原则,而有些宴饮场合的座次安排又较明显地体现出以客为尊的原则。《红楼梦》中宴饮活动入席就座的一般是贾府的主子阶层,但并不是只要隶属主子阶层就有入席的资格。在不同性质的宴会场合中,媳妇辈的女主们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入席就座的,而只能站立伺候,个别场合中,若有座位也会单独设一桌。宴饮场合中礼制的支配力量几乎占据着主导性作用,可以说礼制的约束无处不在,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宴饮场合,偶尔也允许暂时挣脱礼制的束缚而出现人情流动与越位现象。如某学者所言:“礼制的语法原则是一种僵化森严的空间政治表现,而人情的流动原则却提供平等主义的温暖与弹性。”贾母因其自身具有至高无上的母权,成为贾府中最高权力的代表和最尊贵地位的象征,凡贾母在场的宴饮场合中,贾母的喜好或宠爱便成为超越礼法之上的最高人情力量,使得在非礼筵盛典的宴饮空间里可以不那么严格地讲究尊卑原则,甚至偶尔可暂时泯除主仆的阶级之分。而在贾母缺席的宴饮场合中,人情也往往力图挣脱礼制的约束,旨在表现宝玉与众青春女儿的诗意人生价值,张扬一种活泼的自由的平等的浪漫精神。(摘编自上官文坤《(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食器的铜鼎在历史上曾被看作是政治与权力的象征,这源于食器的独特地位,反映出古人重饮食的文化习惯。B.中华民族的宴饮礼仪从祭祀礼仪中剥离出来,几经变化而趋于丰富完善,成为人们在宴饮时需要遵循的礼仪规范。C.殷商时期,便已出现了宴饮的雏形;周代,设置了宴饮之法。此后历经几千年,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几乎没有改变。D.宴饮作为家族伦理的存在方式,具有维护和谐稳定的家族伦理结构和等级秩序的作用,座次安排通常有一定讲究。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认为彬彬有礼的社会的形成依靠的是饮食,因此把饮食奉于至上的位置,而这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明。B礼的产生一方面源于古人财货和人力应谦逊推让分配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源于古时的“会餐分食”问题。C材料一第三段写宴饮礼中,坐北面南为尊,坐南面北最下,置菜要“脍炙处外,醯酱处内”等,目的是反映儒家礼制的等级思想。D古代宴饮活动的礼制要求十分严格,比如《红楼梦》中,无论主仆,在宴饮场合都要亦步亦趋,循礼遵节。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主要对中国传统宴饮古礼的缘起,发展过程、具体内容等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B.材料一第三段引用《礼记·曲礼上》中的记载,论证了宴饮中斟酒上菜的规程和座次方位都大有讲究。C材料二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主要就《红楼梦》所展现的宴饮礼制与人情关系进行探析,条理清楚。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我国宴饮古礼中的座次方位问题,虽侧重点不同,但都表明了“辨方正位”的重要性。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族传统宴饮古礼的两个显著特点。(4分)答:5.《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贾母、薛姨妈、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人在藕香榭游园、吃螃蟹,座次安排如下图所示。请根据材料二,分析这样的座次安排反映的宴饮礼仪所遵守的原则。(4分)
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一9题。岁寒三友(节选)汪曾祺这三个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yí甫。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这是三个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缙绅先生,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莱,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三个人的名声倒都是好的。靳彝甫和陶虎臣住在一条巷子里,相隔只有七八家。谁家的火灭了,孩子拿了一块劈柴,就能从另一家引了火来。靳彝甫家很好认,门口钉着一块铁皮的牌子,红地黑字:靳彝甫画寓。这城里画画的,有三种人。一种是画家。这种人大都有田有地,不愁衣食,作画只是自己消遣,或作为应酬的工具。他们的画是不卖钱的。求画的人只是送几件很高雅的礼物。或一坛绍兴花雕,或火腿、鲥shí鱼、白沙枇杷,或一套讲究的宜兴紫砂茶具,或两大盆正在茁箭子的建兰。他们的画,多半是大写意,或半工半写。工笔画他们是不耐烦画的,也不会。一种是画匠。他们所画的,是神像。画得最多的是“家神菩萨”。这“家神菩萨”是一个大家族:头一层是南海观音的一伙,第二层是玉皇大帝和他的朝臣,第三层是关帝老爷和周仓、关平,最下一层是财神爷。他们也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画福禄寿三星,作插屏。他们是在制造一种商品,不是作画。而且是流水作业,描花纹的是一个人,“开脸”的是一个人,着色的是另一个人。他们的作坊,叫作“画匠店”。靳彝甫两者都不是。也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种人比较贴切些,应该称之为“画师”,不过本地无此说法,只是说“画画的”。他是靠卖画吃饭的,但不像画匠店那样在门口设摊或批发给卖门神“欢乐”的纸店,他是等人登门求画的(所以挂“画寓”的招牌)。他的画按尺论价,大青大绿另加,可以点题。来求画的,多半是茶馆酒肆、茶叶店、钱庄的老板或管事。也有那些闲钱不多,送不起重礼,攀不上高门第的画家,又不甘于家里只有四堵素壁的中等人家。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主客双方,都很满意。他的画署名(画匠的作品是从不署名的),但都不题上款,因为不好称呼,深了不是,浅了不是,题了人家也未必高兴,所以只是简单地写四个字:靳彝甫铭。若是佛像,则题“靳铭沐手敬绘”。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因为要投合不同的兴趣,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什么都画。工笔、写意、浅绛、重彩不拘。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中国的画像是有诀窍的。画师家都藏有一套历代相传的“百脸图”。把人的头面五官加以分析,定出一百种类型。画时端详着对象,确定属于哪一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减,画出来总是有几分像的。靳彝甫多年不画喜神了。因为画这种像,经常是在人刚刚断气时,被请了去,在床前对着勾描。他不愿看死人。因此,除了至亲好友,这种活计,一概不应。有来求的,就说不会。行乐图,自从有了照相馆之后,也很少有人来要画了。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青绿山水、工笔人物,一年能收几件呢?因此,除了每年端午,他画几十张各式各样的钟馗,挂在巷口如意楼酒馆标价出售,能够有较多的收入,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虽然是半饥半饱,他可是活得有滋有味。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萧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别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戥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他家藏有一本托名贾似道撰写的《秋虫谱》。养蟋蟀的泥罐还是他祖父留下来的旧物。每天晚上,他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财神庙的那个侉子,常常一边喝酒,一边看这位大胆的画师的灯笼走走,停停,忽上,忽下。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这三块田黄都不大,可是跟三块鸡油一样!一块是方的,一块略长,还有一块不成形,数这块不成形的值钱,它有文三桥①刻的边款(篆文不知叫一个什么无知的人磨去了)。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一出孔块?有一次,邻居家失火,他什么也没拿,只抢了这三块图章往外走,吃不饱的时候,只要把这三块图章拿出来看看,他就觉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有删改)【注】①文三桥:文彭,明代书画家文徵明长子,号三桥,工书画,善诗文,尤精篆刻。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介绍“画家”与“画匠”,主要是为了引出对“画师”靳彝甫的介绍,并与之形成对比,凸显后者的形象。B.“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这句话从侧面写出了靳彝甫绘画技艺的高超及其自信。C.靳彝甫画“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作者很欣赏这一人物,由此可窥见作者对青绿山水画和工笔人物画的爱好。D.“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中“可着”为“尽着”之意,适当运用方言可使作品有特殊韵味。7.关于文中靳彝甫生活“四时佳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半饥半饱”承上,“有滋有味”启下,下文即通过记叙、描写生动展示了其生活趣味。B.“春天,放风筝”“秋天,养蟋蟀”,语言极其简洁,却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C.种荷花、养小鱼,从中或许能看出《爱莲说》《小石潭记》对旧时文人画士的深远影响。D.灯笼无法走走停停,若改为“看这位大胆的画师提着灯笼走走,停停…”就更合情理。8.小说中主人公靳彝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试加以分析。(6分)答:9.汪曾祺先生曾指出:“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说的种(不是唯一的)趋势。”这一说法也适用于本文。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6分)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一14题。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喻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忌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①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节选自《战国策》)【注】①公中:指韩国相国公仲侈,“中”同“仲”。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侧兹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B.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C.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D.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B.“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C.“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D.“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的军礼。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的权力,与《过案论》中所说惠文、武、昭襄“东割膏腴之地”相互印证。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于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武王要跋涉千里去进攻,要攻占宜阳实属不易。C.宜阳久攻不下,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导致秦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气低落,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右将军尉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译文:(2)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译文:14.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请简要概括。(3分)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一16题。奉寄高常侍①杜甫汶上相逢年颇多②,飞腾无那故人何。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③不啻过。今日朝廷须汲黯④,中原将帅忆廉颇。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注】①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高适回朝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时年60岁。②开元二十七年,高适至汶上,与杜甫订交。③曹刘:汉代文学家曹植、刘桢的并称。④汲黯:汉代名臣,以直谏闻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认为和高适的友情并没有因初逢之后分别时间久远以及友人的升迁而发生改变。B.颈联用廉颇的典故突出了高适年龄之大,也抒发了因高适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悲愤之情。C.虽有明媚的春光,但诗人想到自己人生迟暮,更觉友情之可贵,因此更觉离别之悲伤。D.全诗是诗人对友人的寄奉之作,由从前事写到目前事,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待友之挚情。16.前人论此诗,认为杜甫“赠诗不作谀词”。对这一观点应该怎样理解?请结合颔联进行简要分析。(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2)面对权贵,鲍照哀叹“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而李白则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发出了“”的呐喊。(3)古人常用骏马寄托自己的情怀,唐诗宋词中常常闪现骏马的身影,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一20题。无论是诗史之诗,还是新世界诗,都有一条红线贯注其中:反帝爱国、变法图强。你被誉为“诗界革命”的旗手,不仅在于一新诗风,抛弃了烦琐的形式,更在于赋予了诗歌崭新的思想内容。①如若说你是以诗推动诗歌革命,毋宁说你是以诗为炬火,引领时代前行的脚步。你的诗是近代新派诗的“天花板”,你亦是文坛顶流。因为你的存在,诗界革命的旗帜才能迎风招展,中国近代文学史才会花团锦簇,你也②当仁不让地被梁启超誉为“近世诗界三杰”之首。你不以诗为荣,诗却成全了你。你的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不时显现,你变得鲜活、生动、立体而饱满。我们不但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可以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阅的心海。你像一位渔人,驾着用心血铸造成的诗之舟,引领我们去穿越人生的风浪与绮丽。你的悲愤瘦如秋风,把一路感悟堆积在我们心里;你的思考又如夏日流萤,不时点亮海上迷人的风景。1905年3月28日,一代人杰黄遵宪郁郁而终。他的名字③缮写在了历史的纪念碑上。18.文中①②③处画横线的词语运用有误,请修改。(3分)答:19.文中主要运用第二人称“你”来表情达意,为什么还要用第一人称“我们”?请结合画波浪线的语句,分析其原因。(4分)答: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善于化无形为有形,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答:(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一22题。①。膳食中钠盐摄入过多,容易增大血容量,并“抬高”血压;同时,钠离子的大量摄入,会促使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出一种特殊的因子。在这种因子的“煽风点火”下,血管细胞的兴奋性容易“失控”,结果表现为动脉收缩,血压升高。血压升高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适当控制盐的摄入,②。应该怎样控制盐的摄入呢?一是使用替代法,即在烹调时多用醋、柠檬汁、姜等调味品,以替代一部分盐和酱油;二是借助限盐勺,帮助控制用盐量;③,如火腿肠、腌酱菜,豆腐乳等,这些加工食品多为高盐食物,尽量少吃。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答:22.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煽风点火”“失控”的引号作用相同,请简要说明。(3分)答: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一种人格像牛油果,当你不断往下挖时,会发现其有一颗坚硬的内核。拥有“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物赋形,汇江入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想拥有“高质量青春”的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2-2023学年度(上)辽宁省五校高三年级联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材料一: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之一便是其特重饮食的传统,把饮食问题奉于至上的位置,而不仅仅停留在感官享受的表层上。历史上,铜鼎这种食器曾被作为政治与权力的象征。古之兵器、车器、农器、工器众多,而唯有食器被频繁作为礼器,这源于食器的独特地位,反映的是重饮食的文化习惯。饮食行为与中国古礼的形成存在着密切关系。古人的观念是:人要生存就需摆脱通过竞争抢夺资源的状况,以“货力辞让”来安排分配,此即礼的缘起之一。觅食求生是古时最基本的问题,故礼亦缘起于会餐分食。有饮食乃有生命;有生命乃能长大成人,而遂有冠有婚有丧;有个人而后乃有群体,群体间乃需有祭、射、御、朝、聘等礼以“协于分艺”,由此才能形成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会。其实,围绕饮食与餐桌,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宴饮礼仪。一般认为,筵席的出现与古代的祭祀、礼俗以及宫室、起居密切相关。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便已出现宴饮礼仪,其时制定有设宴之法。有学者研究发现,般商时期的祭祀十分频繁,需要安排很精致的礼器,盛放丰盛的祭品,奏乐唱歌,顶礼膜拜。祭祀之后,必得将祭品分给大家吃掉,这便是宴饮的雏形。到了周代,周公加以变革,把一部分宴饮从祭祀中剥离出来,设宴饮之法,使之成为人们在一起宴饮时需要遵循的礼仪规范。随着历史的绵延,筵席文化得到长足发展,食礼也几经变化而趋于丰富完善,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却基本未变,体现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风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宴饮古礼的内容与细节令人惊叹。通过阅读古籍文献可以发现,作为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便有如下纷繁复杂的程序: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宾至,互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循就座次,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至于席间之斟酒上菜的规程,《礼记·曲礼上》中记载:“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zì),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xī酱处内,葱渫xiè处末,酒浆处右。”座次方位同样大有讲究,一般以坐北面南为尊,这是餐桌的上首;坐东面西次之;坐西面东再次:、;面北为下首,下首通常为主人座位,最次。在饮食过程中,应依个人的身份地位行事,敬重尊者与他人,对食物的选择、食用的量度均应体现出个人的高贵品德,做一个有涵养的人,正所谓“于饮食中见人品”。(摘编自陈洪东、任婷《传统宴饮礼仪的社会文化意蕴解读》)材料二:宴饮作为一种仪式象征,同时也是家族伦理的存在方式,因此宴饮活动不仅是贵族家庭的一项基本生活内容,而且是出于维护一个和谐稳定的家族伦理结构和等级秩序的功利目的而存在的。《红楼梦》中宴饮活动的座次方位、场所位置等空间因素无处不在彰显着伦理化、仪式化的礼制要求。《左传》中云:“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礼制要求人们的行为表现必须亦步亦趋,循礼遵节,合乎规范,如此一来,“辨方正位”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各种传统礼仪都是按男左女右、辈分亲疏依次排列。平时吃饭坐席,左上方为上席,一般妇女是不能坐的。这样使各种身份的人适得其所,以正其位。在贾府举行的正式豪宴中,在宴请具有尊贵身份的客人的情况下,通常遵循的是尊爵原则。尊爵是依据政治关系而形成的礼制秩序,爵位的高低成为隆重气宴会场合中安排空间座次的依据和原则。在有男性家长在场的宴饮场合中,座次安排会依照性别因素,最主要是依照男尊女卑的原则进行相应的调整。而在没有男性家长参与的宴饮场合中,辈分成为安排座次及方位的总体指导原则,而有些宴饮场合的座次安排又较明显地体现出以客为尊的原则。《红楼梦》中宴饮活动入席就座的一般是贾府的主子阶层,但并不是只要隶属主子阶层就有入席的资格。在不同性质的宴会场合中,媳妇辈的女主们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入席就座的,而只能站立伺候,个别场合中,若有座位也会单独设一桌。宴饮场合中礼制的支配力量几乎占据着主导性作用,可以说礼制的约束无处不在,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宴饮场合,偶尔也允许暂时挣脱礼制的束缚而出现人情流动与越位现象。如某学者所言:“礼制的语法原则是一种僵化森严的空间政治表现,而人情的流动原则却提供平等主义的温暖与弹性。”贾母因其自身具有至高无上的母权,成为贾府中最高权力的代表和最尊贵地位的象征,凡贾母在场的宴饮场合中,贾母的喜好或宠爱便成为超越礼法之上的最高人情力量,使得在非礼筵盛典的宴饮空间里可以不那么严格地讲究尊卑原则,甚至偶尔可暂时泯除主仆的阶级之分。而在贾母缺席的宴饮场合中,人情也往往力图挣脱礼制的约束,旨在表现宝玉与众青春女儿的诗意人生价值,张扬一种活泼的自由的平等的浪漫精神。(摘编自上官文坤《(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作为食器的铜鼎在历史上曾被看作是政治与权力的象征,这源于食器的独特地位,反映出古人重饮食的文化习惯。B.中华民族的宴饮礼仪从祭祀礼仪中剥离出来,几经变化而趋于丰富完善,成为人们在宴饮时需要遵循的礼仪规范。C.殷商时期,便已出现了宴饮的雏形;周代,设置了宴饮之法。此后历经几千年,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几乎没有改变。D.宴饮作为家族伦理的存在方式,具有维护和谐稳定的家族伦理结构和等级秩序的作用,座次安排通常有一定讲究。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中的“到了周代,周公加以变革,把一部分宴饮从祭祀中剥离出来,设宴饮之法,使之成为人们在一起宴饮时需要遵循的礼仪规范”可知,原文说的只是“一部分”宴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古人认为彬彬有礼的社会的形成依靠的是饮食,因此把饮食奉于至上的位置,而这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明。B礼的产生一方面源于古人财货和人力应谦逊推让分配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源于古时的“会餐分食”问题。C材料一第三段写宴饮礼中,坐北面南为尊,坐南面北最下,置菜要“脍炙处外,醯酱处内”等,目的是反映儒家礼制的等级思想。D古代宴饮活动的礼制要求十分严格,比如《红楼梦》中,无论主仆,在宴饮场合都要亦步亦趋,循礼遵节。A项,材料一第一段中的“有饮食乃有生命…有个人而后乃有群体,群体间乃需有祭、射、御、朝、聘等礼以‘协于分艺’,由此才能形成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会”可知,彬彬有礼的社会的形成主要依靠的是礼,饮食只是其基础。C项,材料一第三段可知,如此详细地描述宴饮的内容与细节,只是为了说明宴饮礼仪有纷繁复杂的程序。D项,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中的“在不同性质的宴会场合中,媳妇辈的女主们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入席就座的,而只能站立伺候,个别场合中,若有座位也会单独设一桌…出现人情流动与越位现象”可知,在不同的宴饮场合,礼制对人的约束也不同,并不都要亦步亦趋。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A,材料一主要对中国传统宴饮古礼的缘起,发展过程、具体内容等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B.材料一第三段引用《礼记·曲礼上》中的记载,论证了宴饮中斟酒上菜的规程和座次方位都大有讲究。C材料二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主要就《红楼梦》所展现的宴饮礼制与人情关系进行探析,条理清楚。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我国宴饮古礼中的座次方位问题,虽侧重点不同,但都表明了“辨方正位”的重要性。(材料一没表明)B项,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的“至于席间之斟酒上菜的规程,《礼记·曲礼上》中记载:‘凡进食之礼…酒浆处右。’座次方位同样大有讲究…最次”可知,此处引用的《礼记·曲礼上》中的记载只谈到了宴饮中斟酒上菜的规程,并未涉及座次方位。C项,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知,第一段指出《红楼梦》中宴伏活动的座次方位,场所位置等空间因素无处不在影显着伦理化、仪式化的礼制要求,第二段阐述了尊碍原则、男尊女卑原则和以客为尊的原则,第三段则阐述了不同性质的宴伏场合中礼制与人情的关系。D项,“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的“座次方位同样大有讲究,一般以坐北面南为尊,这是餐桌的上首…最次”可知,材料一中谈座次方位只是说明中国古代宴饮礼仪有纷繁复杂的程序,没有表明“辨方正位”的重要性。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族传统宴饮古礼的两个显著特点。(4分)答:①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下来的。②有纷繁复杂的程序、非常多的细节。材料一第二、三段都有相关表述。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中的“围绕饮食与餐桌,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宴饮礼仪”可知,“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下来”是其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宴饮古礼的内容与细节令人惊叹。通过阅读古籍文献可以发现,作为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便有如下纷繁复杂的程序”可知,“有纷繁复杂的程序、非常多的细节”也是其显著特点。5.《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贾母、薛姨妈、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人在藕香榭游园、吃螃蟹,座次安排如下图所示。请根据材料二,分析这样的座次安排反映的宴饮礼仪所遵守的原则。(4分)
答:①符合传统宴饮礼仪中按男左女右、辈分亲疏、以客为尊来依次排列的原则。②符合在个别场合中媳妇丫鬟若有座位也会单独设一桌的原则。③符合在礼制当中提供平等主义的温暖与弹性的人情的流动原则。符合材料二第一段中的“各种传统礼仪都是按男左女右、辈分亲疏依次排列。平时吃饭坐席,左上方为上席,一般妇女是不能坐的”等表述;以王夫人、王熙凤为首的两桌的座次符合材料二第二段中的“在没有男性家长参与的宴饮场合中,辈分成为安排座次及方位的总体指导原则”等表述;而薛姨妈和史湘云的座次安排符合材料二第二段中的“有些宴饮场合的座次安排又较明显地体现出以客为尊的原则”等表述。据此可以概括出答案要点①。图中王熙凤、李纨以及鸳鸯、琥珀等仆人丫鬟也各安排了一桌,符合材料二第三段中的“在不同性质的宴会场合中,媳妇辈的女主们多数情况下是不能人席就座的,而只能站立伺候,个别场合中,若有座位也会单独设一桌”“在某些特殊的宴饮场合,偶尔也允许暂时挣脱礼制的束缚而出现人情流动与越位现象”等表述。据此可以概括出答案要点②。图中贾母的座位在主桌的第一位,再结合材料二第三段中的“贾母因其自身具有至高无上的母权,成为贾府中最高权力的代表和最尊贵地位的象征”“甚至偶尔可暂时泯除主仆的阶级之分”可知,这样的座位安排符合在礼制当中提供平等主义的温暖与弹性的人情的流动原则,据此可以概括出答案要点③。(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一9题。岁寒三友(节选)汪曾祺这三个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yí甫。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这是三个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缙绅先生,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莱,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三个人的名声倒都是好的。靳彝甫和陶虎臣住在一条巷子里,相隔只有七八家。谁家的火灭了,孩子拿了一块劈柴,就能从另一家引了火来。靳彝甫家很好认,门口钉着一块铁皮的牌子,红地黑字:靳彝甫画寓。这城里画画的,有三种人。一种是画家。这种人大都有田有地,不愁衣食,作画只是自己消遣,或作为应酬的工具。他们的画是不卖钱的。求画的人只是送几件很高雅的礼物。或一坛绍兴花雕,或火腿、鲥shí鱼、白沙枇杷,或一套讲究的宜兴紫砂茶具,或两大盆正在茁箭子的建兰。他们的画,多半是大写意,或半工半写。工笔画他们是不耐烦画的,也不会。一种是画匠。他们所画的,是神像。画得最多的是“家神菩萨”。这“家神菩萨”是一个大家族:头一层是南海观音的一伙,第二层是玉皇大帝和他的朝臣,第三层是关帝老爷和周仓、关平,最下一层是财神爷。他们也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画福禄寿三星,作插屏。他们是在制造一种商品,不是作画。而且是流水作业,描花纹的是一个人,“开脸”的是一个人,着色的是另一个人。他们的作坊,叫作“画匠店”。靳彝甫两者都不是。也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种人比较贴切些,应该称之为“画师”,不过本地无此说法,只是说“画画的”。他是靠卖画吃饭的,但不像画匠店那样在门口设摊或批发给卖门神“欢乐”的纸店,他是等人登门求画的(所以挂“画寓”的招牌)。他的画按尺论价,大青大绿另加,可以点题。来求画的,多半是茶馆酒肆、茶叶店、钱庄的老板或管事。也有那些闲钱不多,送不起重礼,攀不上高门第的画家,又不甘于家里只有四堵素壁的中等人家。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主客双方,都很满意。他的画署名(画匠的作品是从不署名的),但都不题上款,因为不好称呼,深了不是,浅了不是,题了人家也未必高兴,所以只是简单地写四个字:靳彝甫铭。若是佛像,则题“靳铭沐手敬绘”。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因为要投合不同的兴趣,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什么都画。工笔、写意、浅绛、重彩不拘。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中国的画像是有诀窍的。画师家都藏有一套历代相传的“百脸图”。把人的头面五官加以分析,定出一百种类型。画时端详着对象,确定属于哪一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减,画出来总是有几分像的。靳彝甫多年不画喜神了。因为画这种像,经常是在人刚刚断气时,被请了去,在床前对着勾描。他不愿看死人。因此,除了至亲好友,这种活计,一概不应。有来求的,就说不会。行乐图,自从有了照相馆之后,也很少有人来要画了。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青绿山水、工笔人物,一年能收几件呢?因此,除了每年端午,他画几十张各式各样的钟馗,挂在巷口如意楼酒馆标价出售,能够有较多的收入,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虽然是半饥半饱,他可是活得有滋有味。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萧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别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戥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他家藏有一本托名贾似道撰写的《秋虫谱》。养蟋蟀的泥罐还是他祖父留下来的旧物。每天晚上,他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财神庙的那个侉子,常常一边喝酒,一边看这位大胆的画师的灯笼走走,停停,忽上,忽下。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这三块田黄都不大,可是跟三块鸡油一样!一块是方的,一块略长,还有一块不成形,数这块不成形的值钱,它有文三桥①刻的边款(篆文不知叫一个什么无知的人磨去了)。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一出孔块?有一次,邻居家失火,他什么也没拿,只抢了这三块图章往外走,吃不饱的时候,只要把这三块图章拿出来看看,他就觉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有删改)【注】①文三桥:文彭,明代书画家文徵明长子,号三桥,工书画,善诗文,尤精篆刻。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小说介绍“画家”与“画匠”,主要是为了引出对“画师”靳彝甫的介绍,并与之形成对比,凸显后者的形象。B.“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这句话从侧面写出了靳彝甫绘画技艺的高超及其自信。C.靳彝甫画“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作者很欣赏这一人物,由此可窥见作者对青绿山水画和工笔人物画的爱好。D.“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中“可着”为“尽着”之意,适当运用方言可使作品有特殊韵味。彝甫是作者笔下的画师形象,作者欣赏这一人物,不一定就说明作者对青绿山水画和工笔人物画有所喜爱。7.关于文中靳彝甫生活“四时佳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半饥半饱”承上,“有滋有味”启下,下文即通过记叙、描写生动展示了其生活趣味。B.“春天,放风筝”“秋天,养蟋蟀”,语言极其简洁,却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C.种荷花、养小鱼,从中或许能看出《爱莲说》《小石潭记》对旧时文人画士的深远影响。D.灯笼无法走走停停,若改为“看这位大胆的画师提着灯笼走走,停停…”就更合情理。“灯笼走走,停停,忽上,忽下”是由灯笼形象窥见人物形象,正是作者匠心所在。8.小说中主人公靳彝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试加以分析。(6分)答:①画技高超。新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传会写真,找靳彝甫买画的人喜欢看他当场作画。②生活不富裕。靳彝甫靠卖画原为生,家里的日子时好时坏,全家人时常半饥半饱。③情趣高雅,热爱生活。靳彝甫画室前的天井布置清雅,他兴趣爱好广泛。赏析人物形象小说第6一8段写“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由此可看出新彝甫画技高超。根据小说第1段中的“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甚至断炊”、第6段中的“他是靠卖画吃饭的”和第9段中的“除了每年端午…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可知,靳彝甫生活不富裕。小说第10段写靳彝甫居住的环境是“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箫竹…铁线草”,他的生活习惯和爱好是“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春天,放风筝…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秋天,养蟋蟀…”,由此可看出他热爱生活、情趣高雅。9.汪曾祺先生曾指出:“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说的种(不是唯一的)趋势。”这一说法也适用于本文。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6分)答:①淡化情节,没有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小说以叙述的口吻叙写一个画师的故事,写他的情趣爱好、生活习惯,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②人物形象不做刻意设计,呈现出独特的文人气质。文章通过叙写主人公靳彝甫平淡的生活,展现了他虽生活不富裕,但依然热爱生活,情趣高雅,有独特的文人气质的形象。③语言有诗化倾向,不渲染,简洁质朴又不失典雅。小说的“散文化”特征,一般可从情节的非戏性、人物形象的淡化、语言的散文化等层面进行思考。在情节上,散文化小说一般凸显散文化的结构特点,缺少戏剧冲突。在人物形象上,传统小说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视,强调“典型人物”,而散文化小说则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趋于谈化,只是在小说中呈现人物最本真的状态。在语言上,散文化的小说语言更加优美,会通过对环境、民风民俗和人物生存状况的描写来渲染某种氛围,一般具有平实质朴、华丽典雅、清新自然等语言风格。如本文在故事情节上,主要介绍主人公靳彝甫的生活环境,画师的身份、情趣爱好、生活习惯等,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又如在人物形象上,本文没有通过语言,动作,神情等来重点刻画主人公的形象,而是呈现其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再如在语言上,第1段中的“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不渲染,少修辞,语言质朴自然:第10段中的“靠墙种了几竿玉屏箫竹…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语言典雅,通过环境描写,营造了诗意化的氛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一14题。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喻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忌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①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节选自《战国策》)【注】①公中:指韩国相国公仲侈,“中”同“仲”。参考译文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打通三川,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这样我死后就可以永垂不朽了吗?”甘茂回答说:“我请求出使魏国,与他们相约共同攻打韩国。”武王派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和甘茂一同出使魏国。甘茂来到魏国,对向寿说:“你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听从我的话了,但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事情办成之后,就把这一切当作你的功劳。”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在息壤迎接甘茂[“王迎甘茂于息壤”,状语后置]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不攻打韩国的缘故。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南阳两地的财富都聚积在这里很久了,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于一个郡。现在大王要冒着重重险阻,戏涉千里去攻打韩国,太难了。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由来同我争论攻打韩国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以前曾予居住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地依然像往常一样(自若)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还是像往常一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又来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害怕起来,扔掉(投)织布的校子越过(阶)墙逃跑了。像曾参愿样贤能而曾参的生亲又所样信任他,可是有三人怀疑曾参,曾参的母亲便不能信任他了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而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参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怀疑我的不仅仅有三人,我恐怕大毛对待我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织布的梭子逃跑。”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言论,请让我和你订立盟约。”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后来果然攻打宜阳,五个月了还未能攻下(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朝中,就在武王面前争论(不宜进攻宜阳),武王打算听从他们的意见,便召回甘茂把这一情况告诉了他。甘茂回答说:“息壤的盟约就摆在那里。”武王说:“有这么一回事,”于是调动全部兵力,再次让甘茂攻打宜阳。宜阳没有攻下,秦兵已死伤很多,甘茂想要休兵停战。左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一人的攻击,在国家之外又与韩国相国公仲侈结怨,如果(今)您发兵没有建立战功,必然会陷于困顿的处境中。”甘茂率兵攻打宜阳,三次擂鼓进军但士兵不肯往前冲。秦国的右将军尉说:“您如果不研究军事和兵法(论兵),一定会陷入巨大的困境中。”甘茂说:“我客居秦国而得以做秦国的丞相。现在攻打宜阳却攻不下,公孙衍、樗里疾在国内打压(挫)我,而韩国相国公仲侈因韩国之事在国家之外陷我于困境,这就使我没有立功之日了!明天请让我再击鼓进军,如果(而)还攻不下来,就把宜阳城郊(郭)作为我的葬身之地。”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增加公家的赏金。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被攻下了。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A.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侧兹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B.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C.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D.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C“信”是动词,意思是相信,“王之信臣”是主谓宾结构完整的语句,其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故“王之信臣”之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为臣之投杼也”的主语应是“王”,而不是承前省略的“臣”,“王为臣之投杼也”是“恐”的具体内容,作“恐”的宾语,故“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之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11.C“公必穷矣”与“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相同,都是指在困顿的处境中。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B.“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C.“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D.“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的军礼。C“公必穷矣”与“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相同,都是指在困顿的处境中。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的权力,与《过案论》中所说惠文、武、昭襄“东割膏腴之地”相互印证。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于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武王要跋涉千里去进攻,要攻占宜阳实属不易。C.宜阳久攻不下,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导致秦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甘茂与樗里疾、公孙衍意见不一)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气低落,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右将军尉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C“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错误。根据原文中的“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可知,并非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而是甘茂与樗里疾、公孙衍意见不一,他们之间存在争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译文:你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听从我的话了,但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事情办成之后,就把这一切当作你的功劳。[“听”(听从)、“以为”(把…当作)、“子”(你的)各1分,句子大意1分](2)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译文:甘茂回答说:“息壤的盟约就摆在那里。”武王说:“有这么回事。”于是调动全部兵力,再次让甘茂攻打宜阳。[“对”(回答)、“彼”(那里)、“悉”(全部)各1分,句子大意1分]14.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请简要概括。(3分)答:①制订联魏攻韩的计策,为秦国获取利益。②审时度势,订立盟约,防止秦武王反悔。③顶住压力,重赏士兵,振奋士气,攻取宜阳。理解概括文意首先要在文中找到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然后分析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原文第一段开头说秦武王“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甘茂说“请之魏,约伐韩”,由此可以得出答案要点①。第一段中还说“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甘茂认为樗里疾、公孙衍阻挠自己,而秦武王会听从他们的话,为了解决这一困难,甘茂和秦武王“盟于息壤”,防止秦武王后悔,由此可以得出答案要点②。第二段写甘茂攻打宜阳时,“五月而能拔也”,且“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可谓压力重重,但甘茂顶住压力,“出私金以益公赏”,振奋士气,最终攻下了宜阳,由此可以得出答案要点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一16题。奉寄高常侍①杜甫汶上相逢年颇多②,飞腾无那故人何。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③不啻过。今日朝廷须汲黯④,中原将帅忆廉颇。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注】①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高适回朝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时年60岁。②开元二十七年,高适至汶上,与杜甫订交。③曹刘:汉代文学家曹植、刘桢的并称。④汲黯:汉代名臣,以直谏闻名。自汶上相逢至今已分别了很多年,您这般飞黄腾达,令我无法企及。统率楚蜀军队时应未完全施展出您的武略吧,说您的文才可与曹植刘桢并驾齐驱也不为过。今日朝廷需要像汲黯一样敢于直谏的您,中原将帅想念您这样像廉颇一样的老将。天涯春色浙满,频频催人至迟暮之年,伤别泪水涟涟,遥遥增添锦江的碧波。思想内容鉴赏首联回忆曾经的友情。诗人与友人曾在汶上相逢,如今回忆起来,感觉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年颜多”为下句“飞腾无那故人何”做了铺垫:虽然我们分别日久,其间你也仕谗得志,飞黄腾达,却对我们的友情没有丝毫的影响。领联两句评价高适的文才武略。上句写商适统率楚蜀军队未能完全施展出武略,暗示他在统军挂帅方面存在不足:下句赞扬高适的文才可与曹植、刘被相提并论。颈联表现商适望重朝野。上句写朝廷需要汲黯那样敢于直谏的人物,所以召友人入京。将高适比作汉代名臣没黯,这是赞扬,也是期许。下句运用典故,将高适比作赵国名将廉颇,赞扬了高适在军中的威望。尾联表达离别之情。上句以“天涯春色”反衬“迟暮”,增加了离别的沉重感,下句写离别时泪如雨下,像是为佛江增添了碧波,与“泪添九曲黄河溢”有异曲同工之妙。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诗人认为和高适的友情并没有因初逢之后分别时间久远以及友人的升迁而发生改变。B.颈联用廉颇的典故突出了高适年龄之大,也抒发了因高适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悲愤之情。(颈联是将高适比作赵国的英雄廉颇,从侧面称赞高适)C.虽有明媚的春光,但诗人想到自己人生迟暮,更觉友情之可贵,因此更觉离别之悲伤。D.全诗是诗人对友人的寄奉之作,由从前事写到目前事,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待友之挚情。16.前人论此诗,认为杜甫“赠诗不作谀词”。对这一观点应该怎样理解?请结合颔联进行简要分析。(6分)答:①领联认为高适可与曹植、刘桢并驾齐驱,这是对高适文学能的赞美。②但也认为高适在楚蜀统领军队时未尽全力,委婉地指出高适在军事能力上存在不足。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赠诗不作谀词”的意思是杜甫赠予高适的诗没有讨好的意思,对高适的是非功过评价公正。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领联两句,看杜甫是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高适的。上句“总戎楚蜀应全未”说的是高适统领军队的情况,“应全未”的意思是未完全施展出武略,也可以理解为未尽全力,诗人委婉地指出高适在军事能力方面存在不足,这是对高适的“抑”。下句“方驾曹刘不啻过”说的是高适的文学才能,诗人认为高适的文才可与“曹刘”相媲美,这是对高适的“扬”。一抑扬中,可见诗人“赠诗不作谀词”。(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面对权贵,鲍照哀叹“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而李白则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3)古人常用骏马寄托自己的情怀,唐诗宋词中常常闪现骏马的身影,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一20题。无论是诗史之诗,还是新世界诗,都有一条红线贯注其中:反帝爱国、变法图强。你被誉为“诗界革命”的旗手,不仅在于一新诗风,抛弃了烦琐的形式,更在于赋予了诗歌崭新的思想内容。①如若说你是以诗推动诗歌革命,毋宁说你是以诗为炬火,引领时代前行的脚步。你的诗是近代新派诗的“天花板”,你亦是文坛顶流。因为你的存在,诗界革命的旗帜才能迎风招展,中国近代文学史才会花团锦簇,你也②当仁不让地被梁启超誉为“近世诗界三杰”之首。你不以诗为荣,诗却成全了你。你的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不时显现,你变得鲜活、生动、立体而饱满。我们不但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可以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阅的心海。你像一位渔人,驾着用心血铸造成的诗之舟,引领我们去穿越人生的风浪与绮丽。你的悲愤瘦如秋风,把一路感悟堆积在我们心里;你的思考又如夏日流萤,不时点亮海上迷人的风景。1905年3月28日,一代人杰黄遵宪郁郁而终。他的名字③缮写在了历史的纪念碑上。18.文中①②③处画横线的词语运用有误,请修改。(3分)答:①与其②当之无愧③镌刻正确使用词语第①处,“如若”的意思是如果,常跟“那么”“就”“则”等关联词搭配,表示假设关系,而文段中的“你是以诗推动诗歌革命”与“你是以诗为炬火,引领时代前行的脚步”之间并非假设关系,而是选择关系;“毋宁”常跟“与其”搭配使用,表示两相比较后,选择后者。故此处的“如若”应改为“与其”》第②处,“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语境说的是黄遵宪被梁启超誉为“近世诗界全当得起这一美誉,那么此处的成语应该强调接受某种荣誉或称号是完全够条件的。故此处的“当仁不让”应改为“当之无愧”。第③处,“缮写”指誊写、抄写。此处突出黄遵宪的贡献,且与“历史的纪念碑”搭配,应用“镌刻”等词。19.文中主要运用第二人称“你”来表情达意,为什么还要用第一人称“我们”?请结合画波浪线的语句,分析其原因。(4分)答:①以“我们”后辈的感受,侧面烘托了“你”作为先驱者、引领者为时代进步、国家富强付出的辛劳;②使用第一人称“我们”,更能直接表达对“你”的敬意,有利于把读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城市居民用电工程实施合同协议书
- 2025采购合同审批确认表
- 2025机械设备采购合同协议
- 小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主题班会
- 《探索养生》课件
- 2025四川省苹果购销合同
- 冀教版设计包装箱
- 欧式路灯创意美术课件
- 钢铁行业安全教育
- 正班风、促学风、树校风主题班会
- 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实战 课件 任务5 E-mail人机交互自动化-2
- 【华为】通信行业:华为下一代铁路移动通信系统白皮书2023
- Python 程序设计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四川师范大学
- 03D201-4 10kV及以下变压器室布置及变配电所常用设备构件安装
- 城乡环卫保洁投标方案(技术标)
- 充值合同范本
- MSDS中文版(锂电池电解液)
- 《职业病防治法》知识考试题库160题(含答案)
- 全国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一等奖《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
- 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期中复习卷
- 环境监测仪器安装施工方案(更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