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桥东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桥东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桥东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桥东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桥东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桥东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吕思勉先生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于是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张“克己复礼”,尊崇“周公”的学派是()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2.德治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以下各项符合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是()

①“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②“过匿则民胜法,罪诛则法胜民。民胜法,国乱;法胜民,兵强”

③“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④“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常其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易传•系辞上》说,圣人行事的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平昼夜之道而知”。材料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A.民本思想 B.崇德尚贤 C.道法自然 D.和而不同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A.勤劳精神 B.耕读情怀 C.奋斗精神 D.家国情怀5.汉朝以前,端午节习俗主题为祈福禳灾。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已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的活动。唐代,竞渡成为规模盛大的祈福和娱乐活动,唐诗有“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标随绿云动,船逆清波来”。据此可知()A.龙舟竞渡源于汉代纪念屈原的活动 B.唐代社会有推崇竞争与力量的风尚

C.荆楚文化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D.端午节俗演变丰富了传统文化内涵6.如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a处处于低潮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

B.b处处于高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推动

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

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推动7.如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A.东亚文化圈形成 B.造纸术传入中亚

C.佛、道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D.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8.印欧人入侵前,西亚、南亚、南欧出现了零星的文明区域;印欧人入侵后,先后建立了赫梯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等奴隶制大帝国。这说明民族迁徙()A.使世界进入了青铜时代 B.促进了奴隶制政权的产生

C.推动了古代文明的扩展 D.导致农业文明转向游牧文明9.如图考古发现能够实证古代西亚文明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了一部史书,模仿中国史书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这部史书是()A.《编年史》 B.《三国史记》 C.《高丽史》 D.《源氏物语》11.佛教故事说,有个首陀罗挑粪者叫尼提,他在路上遇到释迦牟尼时赶快躲开,但是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尼提,让他跟自己出家修行。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宣传()A.尼提受种姓观念的影响 B.佛教仅对低种姓开放

C.释迦牟尼同情低种姓者 D.佛教强调众生平等12.在历史上,有的印度教徒为宗教许愿把自己的孩子作为祭品投入恒河;向神祈子的妇女必须将此后所生的一个孩子投入恒河中还愿;中、西部印度还盛行杀害女婴。英印政府两次颁布法令将杀婴定为杀害罪。这些行为逐渐被消灭。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毁灭了印度传统文化

B.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目的在于改造印度文化

C.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客观上改造了印度文化

D.英国统治印度说明了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13.如图体现了中世纪以来日本形成的一种独特武士道的文化。这一文化的两大源头是()A.神道和佛教

B.幕府和武士

C.神灵和天皇

D.唐风和西风

14.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古代玛雅文明曾非常繁荣。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建立了众多城邦。其主要文化成就有()A.发明楔形文字 B.发明了“0” C.采用二十进制 D.创制拉丁字母15.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下列属于这种文化区域的是A.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希腊 B.古代西欧、古代东亚、古代希腊

C.古代中欧、古代东亚、古代罗马 D.古代印度、古代伊朗、古代东亚16.印欧人的一支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自己与原住民肤色的不同创建了最初的种姓制度,而另一支吐火罗人也在靠近中国西北部的地区对黄河文明产生过影响,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A.对不同地区的文明产生不同的影响 B.加剧了被征服地区的社会不平等性

C.对古代印度和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 D.创建的种姓制度阻碍印度社会发展17.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A.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B.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C.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 D.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18.下列对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15世纪至19世纪世界部分地区人口变化表(单位:百万)

地区时间中国印度欧洲非洲撒哈拉以南拉丁美洲1400年70745260361600年11014589104101800年3301801469219()A.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人口呈上升的趋势 B.近代殖民活动影响了拉丁美洲的人口结构

C.撒哈拉以南人口变化的根源是传染病入侵 D.殖民侵略导致亚非拉人口下降与生产破坏19.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20.19世纪中后期,大批华工被贩卖至澳大利亚墨尔本开采金矿,金矿开采完毕后,由于遭受歧视,很多穷苦的华工只能蜗居在唐人街里,以种菜、做家具、做厨师等方式来谋生,那些巧夺天工的中式家具以及中式餐馆里的可口饭菜,成功地吸引了外国人的眼球。这些华工()

①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②提升了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

③融入了当地的主流文化

④保留和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1.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22.据人口学家安赫尔·罗森布拉特《美洲印第安人口和混血现象》一书所引用的统计资料可知:“16世纪美洲的5894名男性西班牙人中已婚男子只有1082名,因此,西班牙政府允许殖民者同当地的印第安人通婚。这一现象造成美洲()A.族群结构变化 B.人口急剧膨胀 C.黑奴数量增加 D.男女比例失调23.德国史学家加文•汉布里这样说蒙古人:“挟汉文化的先进和丰富,向西方世界作交锋和交换,从而把中国的版图扩张到空前绝后的程度,造成了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及其他各种文化直接会面的地理和交通条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交通通畅利于东西文化交流 B.民族隔阂消失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

C.交通通畅才能进行文化交流 D.在蒙古西征前西方文化未曾交流过24.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二战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对此理解合理的是()A.二战后,亚洲新兴独立的国家完全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文化控制

B.二战后,亚洲一些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民族文化得以复兴

C.二战后,亚洲民族国家抛弃了西方模式,着力创建本土文化

D.新加坡、马来西亚是亚洲四小龙中最先构建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成功范例25.17世纪中期,英国商人加威在销售中国茶叶的海报中,将这种新式饮料的功能归纳如下:茶叶可使人身体轻快,提神醒脑,消除脾脏障碍,明目清眼,增加食欲和消化能力,减少噩梦,增强记忆力;尤其对经常吃肉和肥胖的人作用明显。这说明()A.广告成为企业营销的最新手段 B.大众传媒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

C.茶叶被当做保健药在英国销售 D.品茶成为英国市民的最新风尚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26.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材料来源引文内容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材料二“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和源远流长的原因。27.中国的陶瓷尤其是“青花瓷”大量输往国外,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当时的欧洲,诗人写诗赞美青花瓷,集市上热销青花瓷,显贵以拥有瓷器为傲,不将瓷器收入橱柜中,而是作为墙面装饰摆放在接待室,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修建特里亚特瓷宫,普鲁士皇宫建筑了世界著名的“中国瓷器厅”,都可见当时欧洲人民对中国青花瓷的追捧。甚至因为中国“青花瓷”的影响而出现一种特殊的“克拉克瓷”。克拉克瓷意为“来自中国的精美瓷器”,典型风格特征是胎薄、中心纹饰为人物或动物纹样、口沿处分为数个扇形或椭圆形的开光。这种特殊的瓷器源于荷兰语的“kraken”,因为17世纪荷兰是海上霸主,是与中国瓷器贸易最大的欧洲国家。这种精美的瓷器是结合欧洲人审美喜好而制作的,最早的装饰题材都是东方的元素,后结合西方的审美,绘制的是西化的中国元素,也可以说是欧洲人眼中的东方世界。纹饰构图饱满,繁而不乱,错落有致,既洋溢着东方传统文化艺术的特色,又有浓郁的西方异域风情,可谓是东西方文化合璧的结晶。

――摘编自夏明来《青花瓷与东西方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文化交融”,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28.战争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远征过程中,亚历山大坚决镇压了那些顽强抵抗地区的人。在攻陷了腓尼基沿海城市推罗后,他杀死了8000个当地居民,将30000人卖为奴隶,这种政策起到震慑的作用。而在一些民族意识浓厚的地区,他则不以征服者和称霸者的姿态出现,而是采取温和的政策,尤其是对宗教采取宽容和利用政策。他鼓励东西方民族通婚,并且按照当地传统习俗举行婚礼。他远征时“随行的人员很完备,包括自然科学家、测量学家、历史艺术家等”。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在一些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上建立了许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新城,这些新城不但是他的军事要塞,同时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摘编自苏振兴《论亚历山大远征》材料二成吉思汗西征过程中显示了他极其残酷的一面,在战争过程中有极其野蛮的屠杀屠城行为,但在宗教政策上极为宽容,“在成吉思汗统治下,我们见到了在整个亚洲大陆上建立的最为彻底的宗教宽容”。成吉思汗每攻占一城一池总是搜索当地的工匠、科学家、天文家等并将其带回蒙古帝国,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先进文化技术尤其是火药、罗盘、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入欧洲,打破了汉唐以来欧亚各国封闭壁垒,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很大影响。他建立了庞大的驿站传递系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联络线、运输线。海上丝绸之路也在宋元时期继续发展,泉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海上窗口。——摘编自王雪娜《历史的跨越——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的相同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克己复礼”、“尊崇‘周公’”可知,该学派推崇周礼,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儒家的保守思想,故A项正确;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故B项错误;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故C项错误;

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克己复礼”、“尊崇‘周公’”,结合儒家的思想主张分析。

本题考查儒家的思想,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B【解析】“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出自孔子,强调的是统治者重视礼义、注重修养,百姓自然敬服。“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出自孟子,强调的是统治者实行好的政策和教化,自然赢得民心。两者的主张体现了德治思想,故①③正确;

“过匿则民胜法,罪诛则法胜民。民胜法,国乱;法胜民,兵强”强调依法治国,故排除②;

“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常其事”强调君主专制,故排除④。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体系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符合中国古代德治思想”。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与天地相似,故不违”、“乐天知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可知,强调的是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故C项正确。

材料和民本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德”“贤”,故C项错误;

“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处理人际关系,而材料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与天地相似,故不违”、“乐天知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的主旨,结合道家的思想主张分析。

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哀民生之多艰”、“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等信息可知,材料中这些诗句都体现了对民生和国家的责任心,是家国情怀的表现,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家国情怀,不能体现“勤劳精神”、“耕读情怀”以及“奋斗精神”,故ABC三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内涵,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哀民生之多艰”、“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从家国情怀角度分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中的家国情怀思想,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答案】D【解析】根据端午节在不同时期的内涵的变化,最终演变成人们通过划船竞渡来纪念屈原,祈求丰收的美好愿望,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故D项正确。

根据“汉朝以前,端午节习俗主题为祈福禳灾”可以看出汉代的端午节主要是祈福去灾,与纪念屈原无关,故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唐朝推崇竞争和力量,故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思想,故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侧重于考查的是端午节的由来。

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6.【答案】C【解析】依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C项正确;

a处处于秦朝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排除A项;

b处处于高潮是因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B项;

d处处于高潮是得益于宋明理学的推动,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7.【答案】C【解析】A.东亚文化圈形成是在唐代,排除A;

B.造纸术传入中亚是在8世纪,排除B;

C.依据图中的时间信息可知,空白处所对应的时间大致为宋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儒学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即理学,C正确;

D.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文化的交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答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

8.【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印欧人入侵前,该地区是零星的文明区域,但是在印欧人入侵后,出现了规模庞大的大帝国。由此可知,民族迁移有利于古代文明的扩展,所以选择C选项;

题干中没有涉及青铜时代,不符合题意,故A排除;

题干强调的是这些地区由零星的文明转变为大帝国,而不是奴隶制的产生,不符合题意,故B排除;

题干没有涉及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人类的迁徙,要求学生结合古代人类迁徙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人类的迁徙,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恰塔尔•休于遗址属于西亚新石器时代遗址;《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泥板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料价值,不仅是研究古代西亚文学,也是研究古代西亚文化、历史、风俗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汉谟拉比法典》石碑浮雕为后人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经济关系和西亚法律史提供了珍贵材料,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莎草纸是古埃及人广泛采用的书写载体,不属于古代西亚文明,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本题考查世界早期文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古代西亚文明的内容分析作答。

10.【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丽史》是15世纪中期由朝鲜王朝组织编撰的史书,其模仿了中国史书的体例,故C项正确;

《编年史》是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著作,故A项错误;

《三国史记》是12世纪完成的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故B项错误;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小说,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古时期的亚洲。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

本题主要通过东亚文化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1.【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首陀罗”是古代印度比地位很低的种姓,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这位首陀罗,让他跟自己出家修行,体现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故D正确。

A、C两项不符合材料内容主旨,不是“这个故事的核心”,均排除。

佛教强调众生平等,不只对低种姓开放,故排除B。

故选:D。

本题考查古印度文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首陀罗”“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尼提,让他跟自己出家修行”。

本题主要通过古印度文明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2.【答案】C【解析】英属印度殖民政府通过立法等强制手段,逐步取缔印度人杀害女婴的陋习,一定程序上反映出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不自觉地充当了文明的助手,客观上改造了印度文化,C项正确;

杀害女婴不是印度传统文化的全部,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毁灭”了印度传统文化的说法绝对,A项错误;

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目的在于满足本国发展的需要而非改造印度文化,B项错误;

文明是多元的,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不能说明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殖民扩张,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英印政府两次颁布法令将杀婴定为杀害罪。这些行为逐渐被消灭”。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殖民扩张,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A【解析】题干图片体现的是日本12世纪左右形成的武士道,它是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而形成的,故A项正确;

从图片中无法看出幕府的信息,故B项错误;

神灵和天皇是神道发展的原因,故C项错误;

武士道的形成与唐朝和西方对日本的影响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考生可结合武士道的文化的源头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4.【答案】C【解析】楔形文字,是由苏美尔人所创,演变自象形文字,排除A;

印度人发明了“0”,B正确;

玛雅人采用二十进制,C正确;

拉丁字母起源于希腊字母,古罗马人从古希腊学会了使用拉丁字母,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玛雅文明,解答的关键是熟悉教材内容即可。

本题考查了玛雅文明,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A【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化交流与传播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的历史迁徙中,通过与农耕民族的交融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区域有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伊朗)、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中欧、古代西欧等,但是不包括古代东亚。故A正确,BCD错误。

16.【答案】A【解析】A.根据“以自己与原住民肤色的不同创建了最初的种姓制度”和“对黄河文明产生过影响”说明人口的迁移对不同地区的文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B.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社会的不平等,故排除;

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印度对中国的影响,故排除;

D.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人类的迁徙,侧重于考查的是人口迁移的影响。

17.【答案】B【解析】A.这一迁徙浪潮是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

B.结合所学可知,匈奴人西迁促进了欧洲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为日耳曼诸国的建立提供了机会,B项正确。

这一迁徙浪潮促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而不是“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排除C项。

公元前2千纪,赫梯人便已掌握马拉战车技术,D项所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1世纪匈奴迁徙的影响。关键信息是: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

本题考查1世纪匈奴迁徙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8.【答案】D【解析】新航路开辟后,亚洲欧洲人口有上升趋势,但非洲拉丁美洲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故A错误;

通过表格只能看出近代殖民活动导致拉丁美洲人口减少,并不能看出其人口结构的变化,故B错误;

图表只可以看出撒哈拉以南人口先增多后减少,未表示传染病入侵使其人口减少,故C错误;

近代殖民侵略,贩卖非洲人口、屠杀拉丁美洲原著居民,使其人口下降,生产遭到破坏,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早期殖扩张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9.【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结合题干“根本原因”要求可知,这与欧洲的殖民掠夺与扩张有必然联系,伴随殖民扩张,大量外来人涌入美洲。欧洲人到美洲大量居杀土著印第安人,也带去很多疾病,B项正确;

B项也是导致AC项的根本原因,排除AC项;

D项是结果,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列强的殖民扩张所带来的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列强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的理解,需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归因的能力。

20.【答案】C【解析】根据“19世纪中后期,大批华工被贩卖至澳大利亚墨尔本开采金矿”可得出华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根据“以种菜、做家具、做厨师等方式来谋生,那些巧夺天工的中式家具以及中式餐馆里的可口饭菜,成功地吸引了外国人的眼球。”可得出华工保留和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①④正确,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国际地位,排除②;从材料“只能蜗居在唐人街里”可得出,华工并没有融入当地的主流文化,③错误,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华工的贡献。要求学生结合华工的贡献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华工的贡献,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外文明的不断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间的发展,B项正确;

AC项只是体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

D项体现外来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人类文明的交流,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2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6世纪美洲的5894名男性西班牙人中,已婚男子只有1082名因此,西班牙政府允许殖民者同当地的印第安人通婚”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做法会促进人种的混合,会改变美洲的族群结构,A项正确;

材料现象会造成族群结构的变化,不一定会导致人口急剧膨胀,排除B项;

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与当地的印第安人通婚,并没有涉及“黑奴”的表述,排除C项;

材料信息中没有具体的男女数据比较,无法得出男女比例失调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试查找近代列强的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列强殖民扩张的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试查找近代列强的殖民扩张,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3.【答案】A【解析】据材料“挟汉文化的先进和丰富,向西方世界作交锋和交换,从而把中国的版图扩张到空前绝后的程度,造成了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及其他各种文化直接会面的地理和交通条件。”可知,材料强调了蒙古西征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版图的扩大促进了汉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的会面与交流,A项正确;

据所学可知,蒙古西征本身就是通过战争扩大版图的过程,不可能消除民族隔阂,排除B项;

从材料中“……从而把中国的版图扩张到空前绝后的程度,造成了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及其他各种文化直接会面的地理和交通条件。”可知,材料强调了蒙古西征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利于东西文化交流;而未涉及蒙古帝国建立前的文化是否交流,排除C项;

据所学可知,早在汉代丝绸之路就已开通,文化交流就已出现,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要求学生结合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4.【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已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可知,二战后有些新独立的亚洲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民族文化的复兴,所以B项正确。

亚洲新兴独立的国家完全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文化控制,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从材料“二战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可知,二战后仅是部分亚洲国家抛弃了西方模式,排除C项;

马来西亚不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亚洲新兴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解读题意并结合选项逐一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亚洲新兴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5.【答案】B【解析】英国商人在销售中国茶叶的海报中归纳了这种新式饮料的功能,这是通过大众传媒(海报)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B项正确;

广告在17世纪以前已经企业营销的手段,排除A项;

根据“新式饮料”可知,海报并非将茶叶当做保健药在英国销售,排除C项;

从一则海报的宣传,无法体现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