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习目标]1.厘清教材基础知识,把握基本脉络线索,感知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搜集相关资料,认知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3.以历史解释的视野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1)黄河流域、

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

、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

________中华文化的形成。长江草原多元一体2.春秋战国时期(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

的认同、文化认同。(2)社会出现大变革。孔子对西周

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3)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局面出现。(4)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血缘礼乐百家争鸣【概念阐释】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个体由于长期生活在某地或某个民族中所形成的对该区域共同体核心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区域或国家认同及民族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包括社会价值规范认同、宗教信仰认同、风俗习惯认同、语言认同、艺术认同等,其特性比起政治认同、经济认同更不容易改变。3.秦汉魏晋时期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西汉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魏晋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玄学盛行尊崇儒术

4.隋唐时期(1)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2)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5.宋元时期(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

形成。

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理学朱熹

6.明清时期(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_______、

____和_______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_________。(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经世致用【拓展】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巨大冲击。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7.近代社会(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_____与_____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3)五四运动以后,

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科学民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①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

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②

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人本人本【图解历史】早期儒学体系的逻辑关系(2)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

,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3)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

(4)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

(5)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6)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自然规律家国情怀天下为公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2.价值(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

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治国理政

探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材料一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

(1)“三表法”是墨子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仔细阅读材料一,分析指出墨子上述认识的立足点。

【教你读史】依据材料一“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分析概括。

【我的结论】

立足点:人民立场(或“小生产者”或“百姓”)。

材料二

(唐)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贞观政要》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出发点和治国理政的法律原则。

【教你读史】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必须先存百姓”分析。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相关信息,结合唐太宗的民本思想主张解答。

【我的结论】出发点:民本思想。原则:仁义为本,刑罚为末(或慎用刑罚)。

材料三人物理论思考毛泽东“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邓小平“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

(2)从“观百姓”“存百姓”到“谋幸福”,从家天下到天下为公,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华优秀政治文化中民生理念的价值立场和家国观的历史跃升。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阐述:①从“存百姓”之“存”的立场出发,以唐太宗为例,分析指出唐前期在土地制度层面践行“存百姓”的举措与具体内涵。②从“谋幸福”的视角分析,分别说明毛泽东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做的探索与实践,以及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民生问题的思考。

【教你读史】本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在①②中任意选择一个,结合均田制及其内容和毛泽东、邓小平的经济思想及其目的分析说明。

【我的结论】选择阐述①: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原则上不得买卖;农民承担赋役。选择阐述②:毛泽东:将农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引上了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在城市通过和平赎买方式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邓小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论从史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2)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尤其是儒学思想家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3)崇德尚贤,天下为公: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为政以德”“道之以德”“见贤思齐”“尊贤使能”等思想主张。(4)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5)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和谐共生,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凝聚力。(6)注重伦理,道德至上: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属于“崇德”型文化。(7)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探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材料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理学的积极影响。

【教你读史】根据材料一中“留取丹心照汗青”和“要留清白在人间”以及“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来总结概括其积极影响。

【我的结论】积极影响:①崇尚道德、气节;②强调自我约束,发奋立志;③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材料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2)根据材料二,分析作者屈原身上有哪些中华传统美德。

【教你读史】通读材料二,提炼核心信息,分析《离骚》语言的表层和深层次的寓意。

【我的结论】传统美德:①忧国忧民,对人民的深切同情;②百折不挠、坚持真理,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③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洁身自好的浩然正气。论从史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1.历史价值(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