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课件_第1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课件_第2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课件_第3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课件_第4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

中考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2.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3.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4.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能有自己的心得,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中考对现代文阅读的要2010年市纲:

有效提高阅读效率和解答问题的准确性

一是要注意文体的特点;二是要把题目带到文章中去(即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寻找答案);三是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2010年市纲:

有效提高阅读效率和解答问题的准确性一是要记叙文考点及答题技巧

考点聚焦: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把握文文意,概括要点。2.结合具体语境,品析重点词语、句子、段落的含义及作用。3.分析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赏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及技巧。4.分析、评价人物形象。5.拓展延伸,创意表达。命题角度:一般从⑴整体感知概括故事情节,⑵人物形象分析概括,⑶语言品味,⑷主旨把握,⑸作品感悟等方面命题。

记叙文考点及答题技巧

考点聚焦: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构成记叙文线索的常有:(1)以时间推移、空间的转换为线索:《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背影》、《故乡》、《桃花源记》(3)以人物的思想感情(或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题型及答题指导: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题型及答题指导:题例:

2009年湖南娄底中考试卷《母亲》第一题:本文是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请根据这条线索在方框内填上恰当的词语。□→□→□思路分析:本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线索。题干中明确了行文线索,细读文章段落,体会“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提炼词语概括作答。(赞美、感激、怀念)题例:2.概括文章或某一段的主要内容或故事内容

常用格式:某人因为什么做了什么事情,最后怎样。(1)记叙类:记叙了谁(指人、单位、集体或事物)+做什么事(发生什么情况)注意点:这谁通常指主要人物即主人公,因此要分清文章中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2)描写类:描写了什么景物+什么的特征。(3)抒情类: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2.概括文章或某一段的主要内容或故事内容题例:

2009年我市中考试卷《你有多重要》第一题:阅读全文,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用四字词语或句子概括):失意回家——

——

遭遇车祸

——

指挥逃生——悄悄离开。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故事的能力。概括时要注意地点、主要人物、事件。题例:3.品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人物性格;×××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命题角度:(1)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3.品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人物性格;×××人是一个什么(1)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及作用答题方法:a.外貌描写(包括神态):交代人物××身份、

××地位、

××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

××思想性格等情况。《孔乙己》b.语言(对话)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变色龙》的“脱”、“穿”衣服的动作。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表现他“迂腐不堪”“窃书不算偷”自欺欺人他分茴香豆给小孩子说明他心地善良c.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心声》中李京京他想读一段课文的要求被老师拒绝后“……他真想念一段……朗读课文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表现他执着、倔强的性格(1)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及作用(2)概括人物性格或评价:答题方法:①根据人物身份、职业分类理解,比如:农民,勤劳、朴实、善良、憨厚等。②根据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分析。性格+情趣+思想品质+身份(职业、职务)模式:我觉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至少要从不同角度答两点)。如果要求摆出理由和举例,就从原文中概括例子来证明。(2)概括人物性格或评价:题例一:

2009年三明市卷《永不录用》第22题:文中班主任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4分)思路分析:评价人物要抓住关键词,本题中对班主任的评价可抓他的“有爱心和责任心,工作耐心细致,对沉迷网络的学生不放弃,讲究策略的好老师”加以分析,并能结合事例分析。题例二:

2009年兰州市中考卷《悠长的铃声》第三题: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思路分析:评价人物要抓住关键词,本题中对打铃老师傅的评价可抓他的“善良、宽厚”加以分析。题例一:2009年三明市卷《永不录用》第22题:文4.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或揣摩)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答题方法: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或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题例一:

2009年我市卷《你有多重要》22题:从全文看李刚在车祸前后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前:心灰意冷,对生活失去信心后:轻松自信,对生活重新充满希望变化的原因:微不足道的自己挽救了全车人的性命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4.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或揣摩)人物题例二:

2009年三明市卷《永不录用》第20题:类型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人物的心理活动。(6分)(1)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四处求过多少人呀!(2)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联系内容1分,揣摩心理活动2分。(1)沉迷网络游戏被开除,让父亲四处求人,他为此感到惭愧和自责;得知能到镇中学旁听,内心十分欣喜。(2)得知班主任为了挽救自己而煞费苦心,被深深感动,他流下感激的泪。同时也为自己对班主任的误解而感到内疚。题例二:5.环境描写作用(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答题方法:社会环境:为

(人物活动、故事发展)设置了背景。预示人物

命运。《最后一课》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自然环境:环境特点+渲染

气氛+烘托人物

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我的叔叔于勒》去哲尔赛岛,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烘托人物的欢快心静,而回来时“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烘托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题例:

2009年沈阳市中考《敲雪》第五题:选文第(18)段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景物及其作用。其作用应该是写出杏、李、桃的丰收景象,体现父亲的辛苦命运白费,烘托人物心情,对父亲的敬仰与感激。5.环境描写作用(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答题方法:题例:6.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考点:①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的意义;②反映具体语境意义;③反映深层含义的;④带有比喻意义的;⑤有一定强调作用的;⑥有一定指代意义的;⑦对文章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⑧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答题方法:词语本意+句子内容(语境)+写出人物(事物)什么性格(特点)。

(1)动词、形容词:这个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或物的精神、品质)“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表现出他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丑陋之态。(2)反复强调的词语:突出强调了××。多次写到短衣帮的笑,表现他们的麻木不仁,冷漠无情。(3)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表达作者的××感情。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自责心理6.词语的理解与赏析考点:①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的意义;②反题例:2009年我市卷《你有多重要》一文23题第(2)小题: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就剩下他最后一个了,汽车轻轻晃动着,每一次晃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动词作用的理解:三个动词生动细致地写出当时危险的情形,体现乘客为李刚的安危而担忧。题例:7.重点句子内涵及赏析考点:

①理解句子的含义。②分析句子的语言特色:修辞、表现力。③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或思想、或人物的个性特征)答题方法:(1)哲理句:这个句子告诉了××的道理(或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情感)(2)主旨句,抒情议论句,全文总结句:这个句子起到了点题(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的作用。(3)过渡句:这个句子起到了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的作用。(4)修辞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修辞的作用。(5)描写句:写出人物(对象)+性格(事物)特征7.重点句子内涵及赏析考点:①理解句子的含义。②分析句题例:2009年我市卷《你有多重要》一文23题第(1)小题:请说说下面划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1)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犹如被折断翅膀的大雁随时可能跌落山崖,而下面,是一个深深的峡谷!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修辞句的作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汽车悬在山崖随时可能坠落的险情。题例:8、归纳主题(概括中心思想)答题方法:(1)从题目入手(有的题目也是线索、本身也起到点题作用)(2)从关键句子入手(从开头、结尾、过渡、抒情、议论句里找)(3)概括中心:文章记叙(描写)了

(人)或(事),表现了

精神,表达了

思想感情,或领悟(体会)到

道理。8、归纳主题(概括中心思想)答题方法:

例题:

2009年黑龙江哈尔滨卷《心灵折旧费》第2题:你是如何理解文题“心灵折旧费”的?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实际上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20元的自行车折旧费是大哥的人品打了折扣,着让他自责,作者借此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信任。例题:9、写作手法与技巧赏析(1)布局谋篇的技巧:如开门见山、首尾呼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详略得当等(2)表现手法及作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动静相衬、虚实结合、以物喻人;象征、对比、烘托、先抑后扬等。9、写作手法与技巧赏析(1)布局谋篇的技巧:如开门见山、首尾题例:2009年甘肃兰州卷《悠长的铃声》第4题: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回答。(4分)

(1)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2)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

我选

题。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的鉴赏能力。(1)这篇小说的结尾道出真相,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突出老人的宽厚、朴实,又让人回味无穷。(2)题要求体会小说中运用伏笔这一艺术技巧,前文有多出,不难作答。题例:10、对作品感受(认识、理解)

(1)感受启示题:结合原文谈认识或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谈感受。注意点:观点+认识(道理论据)+事例(事实论据)(2)合理想象题:有创意但必须与语境和主旨相吻合

10、对作品感受(认识、理解)(1)感受启示题:结合原文谈题例:

2009年武汉卷《父爱陷阱》第4题:文中父亲教育孩子采用的是怎样的教育方式?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种教育方式的看法。思路分析: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答题时,语言要流畅,有层次性,没有病句。题例:二、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指导中考知识考查点:1、对说明对象、对象特征、说明内容的理解2、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3、说明顺序4、说明语言的准确

命题角度:1、整体感知(概括说明内容),2、文意把握(筛选信息),3、说明方法及作用,4、说明语言准确性,5、结合语境具体理解词句,6、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二、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指导中考知识考查点:题型及答题方法1.文章(语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答题方法:事物或事理(常常在标题、中心句中)题例:2009年河南省卷说明文语段第1题: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思路分析:要求是拟标题,其实考查的是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速冻食品,特点是:新鲜。题型及答题方法1.文章(语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题例:2.它有什么特征?答题方法:总说句或总结句或过渡句题例:

2009年我市卷《有趣的记忆》一文18题:根据③④段内容,说说遗传记忆和免疫记忆各有哪两个特点?遗传记忆:①有顽强的惰性,难以改变;②信息容量很大。免疫记忆:①有良好的记忆;②能轻易地将异己分子区别开来。思路分析:解答此题主要抓关键句子。从第3段找遗传记忆的特点,从第4段找免疫记忆的特点。2.它有什么特征?题例:3.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说明内容(1)抓关键语句。在一篇说明文中,说明的中心内容有时集中在一两句话,这些关键句有可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中间。(2)提取关键词语。有时文章的某一内容要点分散在一些段落中,提取这些段落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归纳总结。答题方法:说明对象+对象特征

题例:

2008年沈阳市卷《飞向太空》第1题:选文说明的中心的内容是什么?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中心内容的概括能力。载人航天飞行面临的险境。3.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说明内容题例: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答题方法:⑴时间顺序:有时间词;⑵空间顺序:有方位词;⑶逻辑顺序:(主要——次要,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现象——本质,原因——结果)的逻辑顺序。词语有:“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答题方法:题例:

2008年沈阳市卷《飞向太空》第2题:选文的说明顺序是说明?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把握。步骤: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纵向比较——得出结论:逻辑顺序。题例:5.画线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①下定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来了××事物的××特点。②举例子:以××为例,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③列数字:以具体的数字,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点。④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强了完整的趣味性。⑤作比较:通过××和××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5.画线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①下定义:运⑥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⑦作诠释:更详尽更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性质与特点。⑧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的说明××事物的××特点。⑨摹状貌: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显得生动活泼。⑩引用(引资料):引用……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明的效果,有增强了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答题方法:一般作用+说明对象+对象特征。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ppt课件题例:

2009年我市卷《有趣的记忆》一文19题: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免疫记忆具有良好记忆的特点。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题例:6.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1)××词语有什么作用?(××词好在哪里?)答题方法:用了××词准确(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一特点+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2)句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答题方法:不能,去掉就不能准确地说明+关键词(事物的某一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1)××词语有什么作用?体现说明语言准确、严密的常用词:表示范围:有的(些)——表部分,还有大部分、大多数一切、所有——表全部,无一例外唯一——表只有一个,没有别的表示程度:比较、很、稍微、最、几乎表时间:在当时表猜测:可能、也许、据推测表估计:估计、大约、左右、大概、至少体现说明语言准确、严密的常用词:表示范围:题例:

2009年宁德市卷阅读(三)第18题:简要点评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3分)我们现在骑的自行车较为笨重,一般重达10千克,即便是最轻便得折叠自行车也有五六千克。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杏的特点。答:“一般”一词说明普通自行车通常为10千克,但也有例外,这符合客观事实,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题例:7、提出说明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命题形式有:①应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请你略作分析。②从上文对……的说明中,你能得到说明启示?③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答题方法:

①在原文中找答案。作者有时会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可以直接摘录。②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题建议。这样会更加正确、快捷。③依照常识回答。7、提出说明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办法。答题方法:题例:

2009年上海卷《漫谈桂文化》第5题:你对文末提到的专家的建议(画线部分)(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有什么看法?请简述理由。思路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答理由。观点(1分)理由(4分)赞成的理由:桂花是光荣称号的代名词,2008年奥运会在桂花的故乡举行,等等。不赞成的理由:桂花未必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上届奥运会已经用了橄榄枝,我们仿效就缺乏新意,等等题例:三、议论文考点及答题方法

命题角度:1、概括中心论点、分论点。2、找出论据并说明作用。3、论证方法及其作用。4、补充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5、结合语境理解词句。6、谈作品感悟(拓展延伸)。

三、议论文考点及答题方法命题角度:题型及答题方法1.找论点或归纳论点。答题方法: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句;主要词语连接成句。(要防止误把分论点当作中心论点,误把结论当成论点)

题例一:

2009年义乌市中考卷《人生可以创新》第11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题例二:

2009年福州市卷《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第1题: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2分)思路分析:此两题考查找中心论点,文章标题即是中心论点。题型及答题方法1.找论点或归纳论点。题例一:2.找论据或补充论据(事例和道理)。答题方法:事实论据(能用一句话事例论据:什么人+做什么(怎样)+结果怎样;知道事实的代表性――古今中外、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等)题例:

2009年三明市卷《伟大的证伪》第16题:通读全文,概括文中用来证伪的例子。(6分)

天下乌鸦不是一般黑。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用嘴挖洞是准备孵蛋。历史上的“阿房宫”其实并未建成。从太空看不到万里长城。思路分析:本题要求考生能从全文中查找事实论据。2.找论据或补充论据(事例和道理)。题例:3.文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和作用?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的例子,具体、生动地论证了

的中心论点。②道理论证:通过引用××

的话,具有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

的论点。③比喻论证:把××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通俗易懂,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④对比论证:将××和××比较,突出强调××

(中心论点)的重要性。(正面:重要性;反面:危害)3.文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和作用?①举例论证:通过举题例:

2009年义乌市卷《人生可以创新》第14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3分)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通过学生创新与成人创新不同特点的比较来证明“人人可以创新”。(3分,没有结合文章内容,答成“通过比较来证明观点”等给1分)题例:

4.议论文词语的表达效果:严密准确;生动形象。

多用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频率等限制副词准确严密地表达(往往、常常、一般、许多)使说话留有余地,避免绝对化。答题方法:(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作用(深层、比喻或引申)。4.议论文词语的表达效果:严密准确;生动形象。

题例:

2009年江苏镇江卷《思念是人生的彩虹》第2题: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1)却也会发现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上的思念形成了一种撕裂。(2)王安忆在回答读者提问如何面对纷繁的时尚表演时,她的回答是“我向往古典。”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1)这种认为相见不如怀念。思念这种美好的情感,需要彼此间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有了距离才能产生美。(2)古典的而能流传至今的东西,必然是美的,能禁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因而也必然是经典的。题例:5.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两种情况:①开头讲故事: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论点(或论题),充当事实论据。②开头引用名言:提出论点,同时充当道理论据。

题例:《市初中学业考试说明与指导》P97-98页《每一只小狗都有一个目标》第1题:作者用一对夫妇训练小狗的故事开头,其作用是什么?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运用故事的作用。①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论点;③充当事实论据证明论点5.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题例:6.选文①②段(句)顺序能否对调?请说明理由。两种答法:(1)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段的××句是一一对应关系。(2)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或不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题例:2009年南京卷《论友谊》第2题:第②段画线的AB两句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结构的严密性。具体答法:不能。因为A句对应“不要求他人做不道德的事”,B句对应“被人求你,你页不要做”。6.选文①②段(句)顺序能否对调?请说明理由。题例:7.请你简析××段的论证过程。

①先(正反两方面)举出××事例或道理论据,然后得出××结论(或证明说明观点)(分——总)

②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说明了××道理)(总——分——总)7.请你简析××段的论证过程。题例:

2009年泉州市卷《圈子决定你的未来》第13题:在②—⑤段中,作者是这样发分析说理的:首先引用古话、名言、谚语及名人的经验之谈从道理上进行论证——再例举科学实验中研究成果作事实论证——最后练习生活实际,从正反两面进行对比论证。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