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知识衔接:一、儒学的复兴1.背景(1)政治:重建伦理纲常秩序的需要。国家分裂,战乱和农民起义频繁,极大地冲击了伦理纲常秩序,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学说。(2)经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统治者迫切需要从思想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3)文化①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冲击了儒学地位。②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2.内容(1)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2)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3.代表: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①北宋后期的程颢、程颐兄弟。②南宋的朱熹:对儒学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将《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加上分别记录孔子、孟子言论的《论语》《孟子》二书,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2)内容①宇宙观: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②人生观:认为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③认识论和方法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3)影响①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②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二、文学艺术1.宋词(1)背景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和士大夫阶层活跃。②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2)时间:唐朝后期出现,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3)特点: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演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4)代表作家: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词作成就最突出。2.元曲(1)散曲: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2)杂剧①特点:演员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形成了杂剧。②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等。③地位: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3.话本(1)背景: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2)性质: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4.书法绘画(1)书法: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2)绘画: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三、科技1.三大发明(1)概况①印刷术: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②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③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2)地位: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2.科学家及著作(1)科技:北宋的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2)天文学:元朝的郭守敬,最突出的成就是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3)农学:元朝农学家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南北方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四、少数民族文字1.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1)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2)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3)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2.元朝(1)畏兀体蒙古文:①形成: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②蒙古文价值: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其中一部分内容的汉语译本流传至今,称为《蒙古秘史》。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它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价值。(2)改制藏文字母①改制: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②作用:既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③地位: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习题衔接:1.张载认为每个人都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两种,分别属于善和恶来源,只有用“自明诚”和“自诚明”的修养方法,才能“变化气质”,从而提出了新的人性论命题。据此可知()A.张载科学解释了人性本质 B.张载的人性论为理学奠基C.其修养方法源于象山心学 D.理学开始具有了思辨特征2.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3.两宋之际,李清照的词风发生了重大转变。前期之词,尽为闺阁之作,典丽故擅一时之胜场。至南渡而后,孑然飘零,遂一转而至凄怆,大体多苍凉之感。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受到()A.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 B.重文轻武理念的影响C.科举取士变化的影响 D.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4.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璋主编《全宋词》及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录存作品达2万余首,可考作者1430多人。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宋词的繁荣()A.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 B.导致诗歌走向了衰落C.是时人素质提高的反映 D.得益于社会政治的稳定5.与唐代相比,宋代话本的题材实现了由才子佳人的唯美爱情向民间主动大胆的自由恋爱转变,由仕途不得志的苦闷压抑向享受生活、注重自我的小市民心态转变,由想象中的神鬼志怪向现实的理性判断转变。这些转变反映出宋代()A.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B.市民价值观念变化C.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D.专制制度日益衰落6.北宋时期,为保存《石台孝经》《十三经》等石碑,漕运史吕大忠等人在西安建立碑林。经历代累积,碑林保存着自秦汉以来的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名家的绝代书法等近三千方石碑。据此可知()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始终稳固 B.古人艺术修养不断提升C.政府是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 D.碑刻是文化传承的载体7.北宋画家李成的山水画《寒林骑驴图》描绘了白雪寒冬,长松之下,一文人骑驴行于郊野,前后有童仆相随的景象。画面只有近景和中景,远景掩于古松之后,未着一笔,却气象萧瑟。该作品()A.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 B.注重表现意境和笔墨情趣C.体现了市民阶层风俗旨趣 D.以形写神突出人物的形态8.宋代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据此能说明()A.活字印刷术是当时主要印刷技术 B.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领先C.学术的发展推动了印刷术的普及 D.印刷术发展促进学术传播9.《梦溪笔谈》记载:“方家(指方术之士)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则材料说明了宋代()A.指南针普遍应用于航海 B.统治者重视科技发明C.传统科技有了新的突破 D.传统科技领先世界10.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A.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 B.以抒情写志为主流C.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11.郭守敬用改进了的天文仪器实测之后,又继以精密计算和综合研究,在宋代《统天历》的基础上,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完成了历法改进,制定出新历,元世祖赐名《授时历》。这表明《授时历》()A.是实践与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B.标志着中学与西学的融合C.主要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 D.领先于世界各国历法编制12.元代王祯在《农书》中总结南方水田的耕作方式,“其法:起拔为瞵(田垄),两疄之间,自成一畎(田间小沟),一段耕毕,以锄横截其疄,泄利其水,谓之腰沟,二麦既收,然后平沟畎,蓄水深耕,俗谓之再熟田也”。该耕作方式()A.有利于保苗抗旱排水防涝 B.促使南北农业发展趋向平衡C.在元朝时开始出现并推广 D.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学与宋学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和两大学术形态。汉代儒学的兴起有赖于帝王主宰的庙堂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学的资源是《五经》,而宋代学术思想的兴起是由于相对独立的儒家士大夫群体,宋学的形成首先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民间学术和民间教育(如书院),其思想资源是《四书》,重心已经从汉代的“外王”转向“内圣”。宋代儒学在兴起的过程中不仅批判汉学,还着力批判吸取佛老思想,以建构新的学术体系,将天理引入儒家人伦,强化儒家伦理的绝对地位,推动儒家人伦本体化、哲理化。——摘编自朱汉民等《宋代士大夫与唐宋学术转型》材料二宋代儒学把对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发展为一种精神”,并“很快地便在宋代新儒家之间得到巨大的回响,一个崭新的精神面貌浮现于宋代儒家社群之中”。应当说,与以往各朝代相比,宋代士大夫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仕以行道、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风貌,为后世树立了道德人格典范。宋代儒学不仅对中华思想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宋儒对朝鲜、日本及越南等东亚各国的文化传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郭学信《试论宋儒人文性格的时代特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儒学相比,宋代儒学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儒学复兴的影响。14.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形式、内容和风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仕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内走向繁荣……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元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摘编自谢士霞、王晓燕《元代元曲兴起的原因浅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及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曲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张载是理学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关于人性的新认识奠定了理学“去人欲,存天理的”命题的基础,在张载人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朱熹认为天命之性是天理,是纯善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主张用天理克制人欲,进而提出“去人欲,存天理的”命题,故B项正确张载关于人性的解释并非是科学的,故A项错误;张载的修养方法不是来自陆九渊心学,陆九渊是在南宋时期创立的心学,故C项错误;张载的人性说具有思辨性,但入学的思辨性不是由张载开始,故D项错误。2.答案:B解析:由“以正风俗”“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反对婚姻论财的社会现象,主张维护以往的传统纲常礼教,故选B项。由“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理学家们并没有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排除A项。宋代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在民俗方面也反对婚姻论财,理学家的主张也是对这一现象的反对,所以理学家是维护政府的政策导向的,而不是背离,排除C项。宋代婚姻习俗变革表现为婚姻论财,而题干中理学家们是反对这一现象的,所以他们的主张并不是在促成婚俗变革,排除D项。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两宋之际”“前期之词……典丽故擅一时之胜场”“南渡而后……大体多苍凉之感”并结合所学宋朝历史可知,李清照词风的变化是受到北宋灭亡和南宋偏安的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故选A项。李清照词风的变化本身属于文学发展的范畴,与重文轻武理念无关,排除B项。宋朝科举取士范围扩大,人数增多,这种变化带来的是社会门第观念淡化等影响,排除C项。程朱理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排除D项。4.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宋词之所以如此繁荣,正是由于宋词的世俗化风格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故A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面临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骚扰,社会政治并不稳定,故D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词没有导致诗歌走向衰落,故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词的繁荣与时人素质关系不大,故C错误。故选:A。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与唐代相比,宋代话本中的人物大胆追求自由恋爱、享受生活、注重自我,更具理性,这主要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价值观念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宋代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A项错误;唐宋时期儒家思想虽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但其主流思想地位不曾改变,C项错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衰落,D项错误。6.答案:D解析:西安碑林保存了自秦汉以来众多大儒、哲人的思想和名家的绝代书法等,反映出碑刻是文化传承的载体,D项正确;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始终稳固的说法绝对,也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说明古人艺术修养不断提升,排除B项;政府对文化传播的作用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白雪寒冬,长松之下,一文人骑驴行于郊野,前后有童仆相随的景象”可知,该作品注重笔墨情趣,且“远景掩于古松之后,未着一笔,却气象萧瑟”体现了表现意境的特点,故选B项。“白雪寒冬,长松之下,一文人骑驴行于郊野,前后有童仆相随”,不是对现实生活情境的真实描绘,排除A项。山水画《寒林骑驴图》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文人,所以不是体现市民阶层的风俗旨趣,排除C项。材料中的绘画作品是山水画,不是人物画,不能体现以形写神突出人物的形态,排除D项。8.答案:D解析:宋代,《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等,得益于印刷术的发展,故选D项。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将中国古代的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进行比较,不能得出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领先的结论,排除B项。印刷术的发展与学术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但在北宋时期印刷术还没有普及,所以不能得出学术的发展推动了印刷术的普及,排除C项。9.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体现航海的内容,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统治者重视科技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反映宋代出现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这说明宋代指南针制造技术出现了新的突破,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宋代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故D错误。10.答案:C解析:材料“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体现的是元曲世俗化程度较高,以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11.答案:A解析:由材料“郭守敬用改进了的天文仪器实测之后,又继以精密计算和综合研究,在宋代《统天历》的基础上,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完成了历法改进,制定出新历”可知,《授时历》在继承宋代历法的基础上,又有郭守敬的实际观测和精密计算,是实践与经验相结合的产物,A项正确;材料中的《授时历》没有体现中学与西学的融合,排除B项;封建王朝颁行历法主要是为指导农业生产,材料没有体现《授时历》主要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与其他国家历法的比较,无法得出《授时历》领先于世界各国历法,排除D项。故选:A。12.答案:D解析:据材料“一段耕毕……二麦既收,然后平沟畎,蓄水深耕”可知,再熟田是复种制下的二熟之田,一年两季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故选D;保苗抗旱排水防涝只是旱作的方法,而材料为南方水田,排除A;南北农业发展趋向平衡与题目所述不符,排除B;据材料“总结”一词可知,材料所述耕作方式在元代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C。13.答案:(1)不同:吸取佛老思辨思想;以“理”为万物本原;关注自身道德修养,注重“内圣”;重视《四书》。原因:汉代儒学自身缺乏思辨性;佛道思想对汉代儒学理论的冲击;农村租佃关系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士大夫阶层的壮大。(2)影响:促进了儒学的发展;提升了宋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对后世中华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东亚、东南亚的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作用;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压抑了人性,禁锢了思想。解析:(1)不同:根据材料“还着力批判吸取佛老思想”可概括出吸取佛老思辨思想;根据材料“将天理引入儒家人伦,强化儒家伦理的绝对地位,推动儒家人伦本体化、哲理化”可概括出以“理”为万物本原;关注自身道德修养,注重“内圣”;根据材料“其思想资源是《四书》”可概括出重视《四书》。原因:结合不同点和所学知识从汉代儒学自身缺乏思辨性;佛道思想对汉代儒学理论的冲击;农村租佃关系的发展;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等角度分析。(2)影响:根据材料“社会责任感发展为一种精神”“宋代士大夫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仕以行道、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风貌,为后世树立了道德人格典范”可概括出提升了宋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根据材料“而且宋儒对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