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尺度的形态分析与空间解读_第1页
山地城市尺度的形态分析与空间解读_第2页
山地城市尺度的形态分析与空间解读_第3页
山地城市尺度的形态分析与空间解读_第4页
山地城市尺度的形态分析与空间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地城市尺度的形态分析与空间解读

1城市空间构成研究的两大体系叠加现在,研究城市形态的概念主要是从“公共时间”和“时期”两个方面开始的。这两种方法都是从平面角度上看的,例如分析图的关系。然而,城市现有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水体,只有从水平角度分析它是有限的。根据类型学先驱列昂·克里尔“城中城设计”的观点,城市是自生长的有机体,街区是城市结构中的基本元素,其组合产生城市空间,在城市研究中要尽量将大尺度街区减小到类型学上可选择的宜人尺度上。城市是由空间建设形态的用地几何形态、城市内各功能地域划分等和社会人文形态的社会文化经济、历史发展等共同组成的,因此对城市构成的研究要从这两个体系叠加入手。基于这三点认识,笔者试图从竖向角度出发,对城市空间的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2根据该段,山地城市建设的重要性2.1城市剖面的形成在某个具体的城市空间中引入一个假想的平面,如以城市某一道路为剖面线纵向“切开”,以街区、建筑群、配套设施、居民社会人文属性等沿剖断线反映出的城市发展水平作为被剖界面,最终形成城市剖面。城市剖面是连续和渐变的,因而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特点。2.2不同街区类型的剖面研究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应该满足如下几点要求:一是目的明确,方便有限时间内收集;二是研究对象精准,具有代表性;三是具有不同街区类型,便于提取规律。山地城市的地形起伏,三维特征明显,城市布局受建筑群和地形协调影响大,水平和竖向两个层次的控制同等重要,契合城市剖面的研究方法。笔者选取重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十八梯—民权路解放碑—洪崖洞历史保护区段为剖面线的研究原型,主要是由于这一区域聚集了山地城市的几种典型地形特征和空间类型,同时每个区域之间连续渐变。2.3创新的思考方式一是对“空间”理解方式的创新,用剖面图解抽象空间再转化为具象空间,直观明确,是一种便捷的“图解”思考方式的创新;二是精准化城市设计手段研究的创新,以往的城市类型学研究往往集中在景观城市化和人文城市化的某一方面,鲜少从城市剖面(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的角度展开,本文是对以往研究的一种补充。3研究方法的确立3.1研究方法和理论考虑到城市的构成复杂性,不存在单一的元素或单一的结构规律,因此山地城市剖面的研究应从“元素”和“组合结构”两方面入手。根据类型学的方法论,研究城市分为两个阶段——类型选择和类型转换。因此本文的研究方法为,第一阶段认识、分析城市剖面组成元素和组合结构,提取界面原型;第二阶段转换原型,综合考量现代要求和地域特色,使之成为有针对性的城市空间;第三阶段,结合前文内容对山地城市的城市设计提出设计思路。3.2顶界面底界面本文选取街区作为基本单元,并细分为三个界面——底界面(场地与场地的关系),被剖界面(场地与建筑的关系),顶界面(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底界面”主要指自然和人工地形,景观植被,滨江岸线等承载街区建筑和人群活动的城市界面。“被剖界面”是市剖面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包括建筑街道公共广场等实体空间,景观环境等建筑小品,构成了有地域特色的街道空间的轮廓。“顶界面”是剖界面顶部边线限定的天际范围,建筑群与环境配合形成的天际线,受到屋顶形式、高度等因素的制约。3.3城市城市化的过程是景观与空间的综合反映,在城市亚历山大·R·卡斯伯特认为,城市内部的地域差异是城市化的一种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衔接渐变的。一般认为城市化过程分为两个部分:景观城市化(物质环境建设)与人文城市化(城市人口变化)。这两大体系反映出的城市构成规律就是本文研究的组合元素的结构。3.4物质与人文分析由于元素及其结构相互影响且具有复杂性,需要系统梳理,本文采取网状体系,将各种元素分成物质和人文两大类,再叠加分析,以外部空间为主,社会人文为辅。不同于树状过程,网状体系某一层次内的某一评价指标不只从属于上一层,也有可能与上一层或者下一层建立联系,这种方法运用于被剖界面(建筑—场地关系)的分析,逻辑清晰,重点明显。3.5本研究的结构图14示例描述4.1山地城市特征重庆的渝中半岛两江夹山,内部地形变化丰富,半岛城建历史悠久,街道尺度多为自然发展,具有典型的山地城市特征。本文选择的城市剖面剖断线为较场口十八梯段—解放碑民权路—洪崖洞历史保护区(图2),原因如下:这条线路贯穿滨江公园,十八梯城中村,解放碑CBD和洪崖洞旅游区四个街区,每个街区肌理各具特色,地形复杂,基本涵盖山城主要空间类型,同时各个街区的衔接处连续。4.2以景观化手法设计的自然园这一街区特色明显,滨江两侧开阔;地形改造主要以顺应地形为主,包括生态公园的景观化手法和洪崖洞历史街区的建筑化手法;十八梯街区呈现出小尺度传统肌理的野蛮生长状态,而紧邻的解放碑CBD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高密度人为规划状态。4.3滨河公园(1)城市空间分布(1)底界面:属于滨江岸线空间,陆地空间和江河空间相互渗透,在城市剖面的断面上主要表现为城市主干道,滨江公园和河滩湿地三个层次,相互之间的垂直高差分别为19m和8m。河滩湿地与江面的关系受江河涨落影响较大,沿途有较多航运码头。(2)被剖界面:滨河滩涂区为航运带和物流区,整体密度较低,滨江高架桥干道交通路较大,桥底是各类社区型店铺,展现出了非凡的城市活力。(3)顶界面:天际线顺着江河方向逐渐降低,视野开阔。(2)港区物流、贫困地区作为内陆港口城市,重庆依托航运发展工商业,故而滨江带多为航运码头;即便航运受到各类交通发展带来的冲击,市场份额降低,但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大型码头沿用至今,现多为物流和三峡旅游公司。值得注意的是滨江公园由于城市干道的影响,城市活力较低。(3)自然混凝土驳岸总的来说,滨江景观区人工处理方式有四种:保留自然滩涂;形成堤坝;多层平台堤坝,宜改造为公共广场;多层台阶,宜改造为亲水码头(图3)。4.4滨河居住区(1)多层式商业期后转小期(1)底界面:属于坪坝空间(图4),坡度较为平缓。(2)被剖界面:沿高架桥段以高层住宅区配底层社区型商业为主,底层商铺临街而设,背面紧靠山崖或堡坎,远离滨江处逐渐变为多层老式住宅,以20世纪70~80年代砖混结构为主,夹杂少量木构吊脚楼。(3)顶界面:滨江建筑密度大,建筑间距大,内陆建筑密度增加且几乎无间距,都具有一定的屋顶绿化,天际线由滨江向内陆骤然降低。(2)形态结构多样性重庆传统住宅多自发建造且依山而建,以考虑地形、通风采光等基本居住需求为主,因此建筑形态结构多样,和地形结合紧密。滨江高层为新建居住建筑,其高开发强度受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比较大。(3)填方开挖方滨江居住区是现代人力改造自然的结果,对地形的改造有四种原型(图5):全部填方,全部挖方,前两种适合于大体量高层住宅;架起平台和半挖半填,后两种在小体量居住群和山地小别墅中运用的比较多。山地居住建筑考虑到与地形的结合,主要有16种原型(图6)。4.5小尺度空间发展特征(1)底界面:自然地形特色为盆地空间,整体凹陷,边缘逐渐抬升至和周围相同标高。场地改造为台坝等小空间,整体长度为300m,步行较为舒适。(2)被剖界面:典型山城民居(图7),沿着十八梯步行道两侧为2~3层的民居,屋顶以双坡瓦面为主。底层为全开敞式商铺,分布均匀,节奏统一,但是形式和大小稍显杂乱。完整地保留着街巷肌理,公共空间以4~6m左右的巷道为主,行人的尺度感好。(3)顶界面:传统坡屋顶的密集连接呈现出平坦的天际线变化,和背景及周围的高楼林立形成鲜明对比。(2)商业服务业异常发达十八梯作为连接繁华CBD和滨江老城的步行通道,两侧生活性质的商业服务业异常发达,街巷空间不受车流影响,完整保留传统肌理,人流量非常大,生活气息丰富,但同时未经开发,使这里又保留着与城市格格不入的破败与混杂状态。(3)原型提取计划由于十八梯住宅多为村民自宅,因此处理手法和山地住宅类似,对地形改造以顺应为主。4.6解放碑建筑尺度对空间的影响(1)底界面:地形特色上为平坝空间,地形平缓舒展,临江支路段地形缓慢下降。街区划分和建筑布局整体规则,局部灵活。(2)被剖界面:解放碑是重庆的商贸中心区(图8),土地利用高度集中,高层建筑和大型建筑比较多,鲜少居住,裙房高度控制在24m以下,高层塔楼有所后退,局部保留小型门店,调节大型商业服务,降低了街区尺度,减少大型体量的压迫感。以解放碑为核心分布少量广场,街道交叉口间距保持在100~200m之间,尺度良好。(3)顶界面:空间呈开敞的状态,没有因为建筑尺度大带来压抑感。但是建筑的参差不齐带来了尺度混乱的感觉。(2)空间的相对形态、形态不同解放碑步行街是现代城市规划控制下的产物,街道的尺度、规模、形态受到统一标准的控制,由于以现代交通工具作为尺度,街道空间丧失了有机生长的特性,而且由于开发条件不统一造成了一种相对整齐但又尺度混乱的空间特色。(3)街道分类及各类型街道的划分现代商业街区的核心在于街道空间的塑造,总的来说分为三种类型:以机动交通为导向的街道,以生活步行交通为导向的街道和机动交通步行交通兼顾的街道。4.7岩坎界面与改造建筑的组合(1)底界面:典型的岩坎空间(图9),高差100m,上下相对独立;上部为岩坎段,坡度70°~80°,视野开阔,下部岩坎界面,坡度为30°~40°,与改造建筑形成整体空间。(2)被剖界面:建筑群体设计化整为零,分解了巨型体量,结构统一;为了避免单调,结合地形高差,灵活采用了退台、错层、掉层、悬挑等重庆传统建筑手法。(3)顶界面:建筑立面替代了大部分岩坎地形,建筑群体与岩坎构成了城市滨水岸线空间的侧界面,但形态多样、层次分明的建筑屋顶、平台、屋顶绿化和岩坎地形又构成了城市顶界面。(2)商业休闲空间的开发人文生活上,洪崖洞地区的改造经历了旧吊脚楼的拆除和居民的搬迁,原有传统居住功能和生活方式逐渐转化为设计师赋予的新功能——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商业旅游休闲空间,商业事件与休闲事件成为主体。(3)原型提取计划总的来说,洪崖洞建筑群空间营造主要体现在街道设计上,分类如图10所示。5研究结论5.1注重高差处理,体现自然地形设计应该遵循回归自然和生活的原则。回归自然原则,体现自然地形特色,注重高差处理;回归生活的原则,尊重市民日常生活习惯,体现市民心理、行为、审美特征。5.2处理特定片段的策略(1)营造人景互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对滨水岸线空间的处理以生态化为主,注重滨水公共空间,将多层平台与堡坎相结合,营造层次丰富的大中小型公共设施或滨江公园,使江河景观融入城市环境。(2)接地空间改造为主,综合利用地面空间山地住区的剖面设计,重点强调场地坡度的处理和接地方式的选择,最小化地形改造为主,利用接地空间实现多用途利用,如底层架空的市民活动或者半地下停车,上层住宅退让处理,顶部作为露台或花园,缓解公共用地不足的情况(图11)。(3)建筑尺度的统一现代商业步行街设计强调控制街区的尺度感,应注重统一规划,尽量避免建筑的参差不齐带来的尺度混乱。强调空间秩序,流动感和空间层次,利用高地势建立标志物或者制高点,低地势建筑体量逐渐减小。5.3空间冲突与混乱要综合考量山地城市空间的复合性。城市空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各种地形交融延续,城市设计同时设计多个片段,要避免相邻片段空间冲突和混乱,造成整体空间零碎无秩序。在整体控制基础上,除了明确重点区域,次重点区域和其他区域,还应局部协调。山地城市设计的反思山地城市作为特殊地域环境下的城市类型,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改造也具有不同于平原城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