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初高中衔接阅读中反讽手法考点示例解析与训练_第1页
【高中语文】初高中衔接阅读中反讽手法考点示例解析与训练_第2页
【高中语文】初高中衔接阅读中反讽手法考点示例解析与训练_第3页
【高中语文】初高中衔接阅读中反讽手法考点示例解析与训练_第4页
【高中语文】初高中衔接阅读中反讽手法考点示例解析与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高中衔接阅读中反讽手法考点示例解析与训练考点:1.杜牧《商山富水驿》——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2.毕淑敏《城里人与乡下人》——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3.侯德云《天恩浩荡》——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与“反讽性”4.老舍《抬头见喜》——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考点研究】1.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2.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3.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4.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与“反讽性”【考点示例】一、杜牧《商山富水驿》——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考点解读】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2.叙述炼句文本商山富水驿①杜牧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当时物议朱云③小,后代声华白日悬。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指斥奸佞、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②戆:刚直而愚。西汉名臣汲黯,因屡次直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③朱云:西汉直臣,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问题1下列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汲黯被斥一事赞颂阳城刚直忠耿,“戆”字似贬实褒,用以反讽当政者的昏昧。B.颈联写邪佞之徒唾骂阳城,而阳城清贫如洗还不起一杯酒钱,黑白颠倒可见一斑。C.尾联直言阳城驿不该改名,应以之警醒经此地往长安的朝天者,点明了写作此诗的目的。D.全诗有叙有议,借古讽今,表达出作者嘲讽、惋惜而不无忧痛之情,足以告诫今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手法的努力。B.“邪佞之徒唾骂阳城”错误,“邪佞每思当面唾”是诗家语,意思是:每思当面唾邪佞,因此此处是写阳城唾弃奸臣。故选B。问题2这首诗的颔联写法精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答案①运用对比,情感鲜明。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无知,也称颂朱云忠耿之人格。②使用比喻,生动形象。将朱云的美好名声比作白日高悬,化虚为实,表现朱云名声之大。③化用典故,含蓄蕴藉。用朱云请剑斩奸臣之典,烘托阳城犯颜直谏、不惧贬谪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敬佩赞许之情。④巧用借对,工整精妙。“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朱”对“白”,“云”对“日”,构成巧妙的借对。(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叙述炼句的能力。首先理解颔联意思,“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汉成帝谏官朱云所作所为微不足道,但其声誉反而像白日悬空那样辉煌。“当时”与“后代”形成一个时间上的对比,当时人们议论朱云所作所为微不足道,结果到了后代却声誉如同白日悬空,对比手法嘲讽当时之人无知,通过今日之名声,称颂了朱云忠耿之人格。“后代声华白日悬”运用比喻修辞,将朱云今日的名声比作“高悬空中的白日”,生动形象地写出朱云今日名声之大。由注释可知,“当时物议朱云小”用典,由“朱云:西汉直臣,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可知,朱云生性耿直,因而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此处用朱云请剑斩奸臣之典,烘托阳城犯颜直谏、不惧贬谪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敬佩赞许之情。本联对仗工整,“当时”对“后代”;“物议朱云小”对“声华白日悬”;尤其是借对,“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朱”对“白”,“云”对“日”,构成巧妙的借对。译文昏君从来不把耿直的忠臣视为贤者,贬到南方小城任职途中想起了屈原。

汉成帝谏官朱云所作所为微不足道,但其声誉反而像白日悬空那样辉煌。

阳城曾当面痛斥裴延的龄巧言谄媚,清寒贫困的他经常拖欠人家的酒钱。

我想阳城驿的名字最好不要轻易改,留着它让路过此地的官人保持警醒!注释益戆:很刚直。

犹来:由来,从来。

吊湘川:典故,贾谊在汉文帝贬为长沙王太傅,途经汨罗江时作赋吊屈原。

物议:社会议论。

朱云:汉武帝时人,任槐里令。大臣张禹以奸佞得宠,朱云对汉武帝说,愿请上方斩马剑斩佞臣张禹头。

小:微不足道。声华白日悬:声誉很高如同白日悬天。

邪佞:巧言谄媚,极不正派的人。

当面唾:当面痛斥。这里指阳城反对裴延龄为相的事。

清贫:清寒贫困。

一杯钱:买一杯酒的钱。

不合:不该。

移改:更改。

朝天者:朝见皇帝的人。

留警朝天者惕然:留下来让朝见皇帝的人引起警惕。二、毕淑敏《城里人与乡下人》——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考点解读】1.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2.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文本城里人与乡下人毕淑敏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正午时,背靠着池塘,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老农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起的半尺长的鱼,炭火上烤熟。那鱼被从中间剖开,平铺在黯哑的火焰上,一条幻像变成了两条。浑身披挂盐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我问老农,用了什么调料呢?他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盐是不消说的,看得见,而且,无所不在的咸。我说,还有呢?没有了。老农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老农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老农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差了。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我反驳道,乾隆年间老辈子好像没有这种甜糯玉米。老农笑笑说,你这个人还好较真。种子是没这会儿的好,我说的是种法。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老农清了清嗓子,以表明他将要询问的题目是多么不同寻常。在咽下了几大口唾沫之后,他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老农非常热情地说。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我不敢生出责备老农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国的普遍现象,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前两天看报纸,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2%以上。可否这样说:大部分中国人现在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分手的时候,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问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小见大,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平淡无奇的情节展示了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问题引人深思。B.“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运用了拟声词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吃老农烤鱼时香美可口的感觉。C.文章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古训,目的只是为了批评老农的狭隘自私的小农意识。D.文末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这个结尾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引人深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C.“目的只是为了批评老农的狭隘自私的小农意识”错。引用古训的目的不仅仅是针对老农个人,还为揭示社会上的这种现象。故选C。问题2文中的“老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答案①热情好客,如对“我们”热情款待;②率直、实在,如毫不保留地说出了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的做法;③有些狡黠、自私,如“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老农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起的半尺长的鱼,炭火上烤熟”,这是老农对我们的招待,从中表现出热情好客的一面;“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这表现出老农率直实在的一面;“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表现出自私狡黠的一面。问题3对老农“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的做法,你有什么看法?请陈述观点并作分析。答案老农的做法是可笑而错误的。①他把清洁的食品留下,把上了农药化肥激素的卖出,是狭隘自私的表现;②他弄不清城里人与乡下人原本是一体的,他缺乏见识与胸怀;③他的行为违背了民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美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你怎样看待老农‘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的做法?请你表明观点并作分析”。这是个探究题,但探究也要以文本为依据。本文的感情倾向是很明显的,即批评老农的自私。所以本题只能从否定的角度探究。答题时,应先明确观点,即对老农的做法做出自己的评价,然后进行具体的分析。这种做法看似高明,与己无害,但是体现出了人物自私狭隘的一面,是可笑的。从“我”的感受来看,这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美德相背离,且从文章最后老农说的“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可以知道,其实城里人与乡下人是同气连枝的,他弄不清城里人与乡下人原本是一体的,所以缺乏见识与胸怀。从社会的角度看,他的行为危害了人们,甚至危害了社会,他这种自私狭隘的性格更应批评。小说通过老农的的这一做法,折射出在现代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农民在人性上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中华传统美德也受到相应的侵蚀。【考题对接】一、侯德云《天恩浩荡》——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与“反讽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恩浩荡侯德云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四日黄昏,军机大臣刚毅来到怀来县知县吴永的住处,一进门就大叫:“皇上有旨,渔川跪接!”吴永慌忙下跪,刚毅高声宣读:“奉上谕,怀来知县吴永,着办理前路粮台,赏四品项戴”。吴永,字渔川。刚毅叫字而不叫名,是跟他客气。以刚大人的身份地位,叫他吴永也无不可。吴永心里清楚,所谓“皇上有旨”,其实是太后的恩典。在太后面前,皇上不过是个摆设。吴永是头一天下午才接到两宫“西狩”途经怀来的消息。本日上午十点,他匆匆赶往城外二十五里的榆林堡驿站恭迎圣驾。太后驾临驿站不久,便宣旨召见吴永。太后先问吴永姓名、原籍、任职时间等,又问县城有无接待准备,吴永一一作答。听到县城官绅已尽心尽力恭候圣驾,太后陡然放声大哭。太后边哭边说:“我和皇帝连日行路数百里,竟不见一个百姓,也不见一个官吏。今天到怀来境内,你能身着官服前来迎驾,显然是我大清的忠臣。”太后抹抹眼泪接着说:“不料大局坏到如此境地,今天见到你,尚不失地方官员礼教,对此我非常欣慰,但愿我大清江山能安然无恙。”说罢,太后再次放声大哭。吴永亦不知不觉痛哭失声。少项,太后止住哭声,说:“我与皇上已两日不得饱食,此间可有食物充饥?”吴永赶紧叩头:“启禀太后,我们原先预备的菜肴均被溃兵抢掠,现只剩绿豆小米粥一锅,粗粝难咽,不敢上进。”太后闻言笑逐颜开,说:“小米粥甚好,速进速进。”说起来也是吴永粗心,慌乱中,只备了米粥却没预备筷子。太后下旨,用高粱杆当筷子。吴永站在驿站门外守候,听见室内传来一阵阵争饮豆粥的唼喋声,心酸得要命。过了一阵子,李莲英出来,对吴永说:“老佛爷对你很满意。好好伺候着吧,必有好处。”稍顿又说:“老佛爷特别想吃鸡蛋,有办法吗?”吴永赶紧拍拍胸脯:“那什么,下官就是头拱地也要想出办法来。”李莲英点点头:“好的好的。”吴永心里七上八下地进了街市。街上空无一人,所有店铺和居室也都是空的。他走进一家店铺翻箱倒柜,没有,不光没有鸡蛋,任何吃的都没有。又进一家,还是没有。第三家第四家第五家,都没有。吴永心里开始打鼓,鼓点越来越密。不记得是在第十几家店铺,吴永从一个抽屉里翻出五枚鸡蛋。他当场乐得笑出声,在欣喜之余又很紧张,不知为何,竟紧张得浑身发抖。除五枚鸡蛋之外,吴永还幸运地找到一撮粗盐。吴永在那家店铺后院的厨房里生火煮蛋,笨手笨脚忙活半天,弄得烟熏火燎,才终于煮好。他小心翼翼地捧着五枚鸡蛋和碗中的一撮粗盐,把它们都交给李莲英。不到一刻钟,李莲英从屋里出来,脸上笑成一朵大丽花。李莲英对吴永说:“老佛爷很受用,五个蛋,她吃了仨,剩下俩,给了皇上。你立功了,吴知县。”午时刚过,太后起驾,赶往怀来县城。吴永在驿站门外报名跪送,然后骑马抄近道赶回县衙。县城内的居民家家闭户,店铺也都不开门。此种情状怎可迎驾?吴永传令下去,居民各家一律启户,门外摆设香案,有彩灯的都要悬挂出来,没有的,可用红纸张贴楹联;两宫驾到,居民可于门外跪看,但不得喧哗骚动。时间仓促,只能将县衙临时布置成行宫。吴永仔细查看,感觉陈设尚可,这才稍稍安心。这边刚刚查看完毕,那边打前站的太监已经赶到,吴永带他去各个房间阅视,那太监似乎很满意,叹了口气说:“咱们今天总算是到地头了。”北京土话,“到地头”就是到家了。申时三刻,两宫驾到,吴永照例跪迎于行宫门外。两宫入住不久,太后又传旨召见吴永,见面后只一句话:“难为你办得这样好,退下休息吧。”吴永从走上仕途那天起,从来没敢想象自己会在一天之内从七品升到四品,而升迁的资本仅仅是一锅豆粥、五枚鸡蛋、一撮粗盐和怀来县城粗陋的接待条件。看来这仕途,说好走也好走,运气来了什么都挡不住。天降如此大恩,让吴永有些不知所措。他第一时间想到,若是随驾办差,怀来县城的安全问题该咋办哩?每天都有溃兵游匪过境,倘无地方官在此应对局面,后果将不堪设想。吴永犹豫再三,决定还是辞了这四品官,否则一旦出事,他将以何种面目面对全城的士绅百姓?吴永想请李莲英为他代奏原委,不料此君已早早歇息。夜色如水。吴永只好拜见京城旧交肃亲王,肃亲王皱着眉头说:“你是不是不想为太后效力?”吴永再三解释,肃亲王不光听不进,还怪声怪气地说了一句:“还是当县太爷好啊,听说村村都有丈母娘。”吴永受了肃亲王的奚落,心里很不是滋味,转身拜见端郡王。端郡王的眼珠子瞪得比牛眼还大,说:“你是想为百姓服务是不是?你这不是脑子有病吗?”吴永辞别端郡王,路上遇见军机大臣王文韶,于是向他倾诉心曲,不料王大人微微一笑,对他说:“渔川,咱俩是老乡,说话不妨直来直去,你心里真是这样想的?在你心里,士绅百姓比太后和皇上还重要?你这想法很危险嘛。”听罢此言,吴永吓出一身冷汗,这时才完全清醒过来,这仕途说难走也难走,一念之差就可能掉脑袋。天恩浩荡,龙卷风般将吴永裹挟而去,从此吴大人一心一意为太后办差,把怀来的士绅百姓忘到九霄云外。(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肃亲王,还是端郡王,抑或是同乡王文韶都或直接或间接反对吴永辞掉四品官,可见,这三个人比吴永更忠于太后。B.小说标题“天恩浩荡”表面上指吴永因太后恩宠升迁为四品官,实则讽刺了清朝吏治的腐败,官员升迁全凭统治者一己喜好。C.小说主要通过“驿站接驾”“行官升官”“深夜辞官”三个情节来讲述故事,其中,“行宫升官”这一情节相对写得简略一些。D.“七月二十四日黄昏”“头一天下午”“本日上午十点”“申时三刻”等时间的流转,镜头般迭变出吴永人生的戏剧性。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实写虚,从头到尾没有正面描写八国联军侵华的暴行,但从吴永搜寻鸡蛋的叙写中其暴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B.小说语言朴素又充满张力,干净利落,充满生活味儿。人物对话既有日常口语,也有较庄重的书面语。C.小说中李莲英“她吃了仨,剩下俩,给了皇上”的闲话,和“在太后面前,皇上不过是个摆设”形成呼应。D.小说以吴永的视角进行叙述,通过吴永的所见、所思刻画上至太后、群僚、太监,下至百姓的形象。3.小说中多次写到“笑”,且每次“笑”的内涵都不同。请结合作品探究其含义及作用。

4.“反讽性”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增强了小说的反讽性?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一、侯德云《天恩浩荡》【答案】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A.“这三个人比吴永更忠于太后”分析错误,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表明了这三个人对于吴永想辞去四品官的态度。故选A。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小说以吴永的视角进行叙述”分析错误,本文使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并不是吴永的视角,也不是通过吴永的所见、所思刻画人物形象。故选D。3.①小说中四次写到“笑”:“笑逐颜开”,写太后闻知有小米粥后的喜出望外,与上文几次“哭”形成突转,勾勒出其狼狈不堪的丑态;“乐得笑出声”写吴永找到鸡蛋后的欣喜若狂,表现出吴永对皇权的忠诚;“脸上笑成一朵大丽花”,是李莲英对吴永在物资极其缺乏时找到鸡蛋的肯定和赞许,写出其谄媚之态;最后“王大人微微一笑”表现出以王文韶为代表的高级官僚对吴永想辞官为民想法的嘲讽。②四次“笑”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从而多侧面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小说中四次写到“笑”:第一次写“笑逐颜开”,写太后闻知有小米粥后的喜出望外,由“太后边哭边说”“太后抹抹眼泪接着说”“说罢,太后再次放声大哭”可知,与上文几次“哭”形成突转,勾勒出其狼狈不堪的丑态;第二次写“乐得笑出声”,由“吴永心里七上八下地进了街市。街上空无一人,所有店铺和居室也都是空的。他走进一家店铺翻箱倒柜,没有,不光没有鸡蛋,任何吃的都没有。又进一家,还是没有。第三家第四家第五家,都没有。吴永心里开始打鼓,鼓点越来越密。不记得是在第十几家店铺,吴永从一个抽屉里翻出五枚鸡蛋。他当场乐得笑出声”可知,写吴永找到鸡蛋后的欣喜若狂,表现出吴永对皇权的忠诚;第三次写“脸上笑成一朵大丽花”,由“不到一刻钟,李莲英从屋里出来,脸上笑成一朵大丽花”可知,这是是李莲英对吴永在物资极其缺乏时找到鸡蛋的肯定和赞许,写出其谄媚之态;第四次写“王大人微微一笑”,由“渔川,咱俩是老乡,说话不妨直来直去,你心里真是这样想的?在你心里,士绅百姓比太后和皇上还重要?你这想法很危险嘛”可知,表现出以王文韶为代表的高级官僚对吴永想辞官为民想法的嘲讽。②四次“笑”属于细节描写的手法,从而多侧面塑造太后、吴永、李莲英、王大人的人物形象,将他们的窘相、媚态、奴才相等刻画得淋漓尽致;使故事一步一步走向深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而清朝吏治的腐败,官员升迁全凭统治者一己喜好的主题则明确的表现了出来,深化文章主旨。4.①情节反讽:凭借一锅豆粥、五枚鸡蛋、一撮粗盐和怀来县城粗陋的接待条件,而不是政绩,吴永被太后升迁为四品官,令人吃惊,充满反讽意味。②形象反讽:本心系百姓的吴永升迁后成为只一心一意忠实于主子却忘却百姓的庸官。③言语反讽。如太后为吃粥由“哭”到“笑”并“下旨”“用高粱秆当筷子”,众人“争饮”发出唼喋声,“端郡王的眼珠子瞪得比牛眼还大”,作者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表达方式揭下了最高统治者神圣的面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①情节反讽:有“吴永从走上仕途那天起,从来没敢想象自己会在一天之内从七品升到四品,而升迁的资本仅仅是一锅豆粥、五枚鸡蛋、一撮粗盐和怀来县城粗陋的接待条件。看来这仕途,说好走也好走,运气来了什么都挡不住”可知,凭借一锅豆粥、五枚鸡蛋、一撮粗盐和怀来县城粗陋的接待条件,而不是政绩,吴永被太后升迁为四品官,令人吃惊,充满反讽意味。②形象反讽:由“吴永犹豫再三,决定还是辞了这四品官,否则一旦出事,他将以何种面目面对全城的士绅百姓”“天恩浩荡,龙卷风般将吴永裹挟而去,从此吴大人一心一意为太后办差,把怀来的士绅百姓忘到九霄云外”可知,本心系百姓的吴永升迁后成为只一心一意忠实于主子却忘却百姓的庸官。③言语反讽。如“说罢,太后再次放声大哭”“太后闻言笑逐颜开”写太后为吃粥由“哭”到“笑”。由“慌乱中,只备了米粥却没预备筷子。太后下旨,用高粱杆当筷子”“听见室内传来一阵阵争饮豆粥的唼喋声”写太后和官员们饥不择食的丑态,“端郡王的眼珠子瞪得比牛眼还大”,用夸张手法表现官员的荒唐。总之,作者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表达方式揭下了最高统治者神圣的面具。二、老舍《抬头见喜》——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抬头见喜老舍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的注意。拿清明说吧,上坟烧纸不必非我去不可,又搭着不常住在家乡,所以每逢看见柳枝发青便晓得快到了清明,或者是已经过去。对重阳也是这样,生平没在九月九登过高,于是重阳和清明一样的没有多大作用。端阳、中秋、新年三个大节可不能这么马虎过去。即使我故意躲着它们,可账条是不会忘记了我的。也奇怪,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不但来信、送账条,而且要找上门来!设若专讲三节的热闹有趣那一面儿,我似乎是最喜爱中秋。我至少有三次喝醉是在中秋;酒入愁肠呀!这三次“非杨贵妃式”的醉酒我还都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是在北平,好友卢嵩庵从柳泉居运来一坛子“竹叶青”。又约来两位朋友——内中有一位是不会喝的——大家就抄起茶碗来。坛子虽大,架不住茶碗一个劲进攻;月亮还没上来坛子已空。干什么去呢?打牌玩吧。各拿出铜元百枚,第一把牌将立起来,不晓得——至今还不晓得——我怎么上了床。牌必是没打成,因为我一睁眼已经红日东升了。第二次是在天津和朱荫棠在同福楼吃饭,各饮绿茵陈二两。吃完饭,到一家茶肆去品茗。我朝窗坐着,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这回决不是酒的作用,毛病是在月亮。第三次是在伦敦。那里的秋月是什么样子,我说不上来——也许根本没有月亮其物。中国工人俱乐部里有多人凑热闹,我和沈刚伯也去喝酒。我们俩喝了两瓶葡萄酒。酒是用葡萄还是葡萄叶儿酿的,不可得而知,反正价钱很便宜;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作过财主。喝完各自回寓所。一上公共汽车,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这回可不是月亮的毛病。对于中秋,大致如此——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坏。就此打住。至若端阳,似乎可有可无。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自从一记事儿起,家中就似乎很穷。爆竹总是听别人放,我们自己是静寂无哗。记得最真的是家中一张《王羲之换鹅》图。每逢除夕,母亲必把它从一个神秘的地方找出来挂在堂屋里。姑母就给说那个故事;到如今还不十分明白这故事到底有什么意思,只觉得“王羲之”三个字倒很响亮好听。后来入学,读了《兰亭序》,我告诉先生王羲之是在我的家里。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最凄凉的一个。那是头一次改用阳历,旧历的除夕必须回学校去,不准请假。姑母刚死两个多月,她和我们同住了三十年的样子。她有时候很厉害,但大体上说,她很爱我。哥哥当差,不能回来。家中只剩母亲一人。我在四点多钟回到家中,母亲并没有把“王羲之”找出来。吃过晚饭,我不能不告诉母亲了——我还得回校。她愣了半天,没说什么。我慢慢的走出去,她跟着走到街门。摸着袋中的几个铜子,我不知道走了多少时候才走到学校。路上必是很热闹,可是我并没看见,我似乎失了感觉。到了学校,学监先生正在学监室门口站着。他先问我:“回来了?”我行了个礼。他点了点头,笑着叫了我一声:“你还回去吧。”这一笑,永远印在我心中。我好象没走就又到了家,母亲正对着一枝红烛坐着呢。她的泪不轻易落,她又慈善又刚强。见我回来了,她脸上有了笑容,拿出一个细草纸包儿来:“给你买的杂拌儿,刚才一忙,也忘了给你。”母子好象有千言万语,只是没精神说,早早的就睡了。中学毕业以后,新年,除了为还债着急,似乎已和我不发生关系。我在哪里,除夕便由我照管着哪里。别人都回家去过年,我老是早早关上门,在床上听着爆竹响。平日我也好吃个嘴儿,到了新年反倒想不起弄点什么吃,连酒不喝。在爆竹稍静了些的时节,我老看见些过去的苦境。可是我既不落泪,也不狂歌,我只静静的躺着。躺着躺着,多处烛光在壁上幻出一个“抬头见喜”[注],那就快睡去了。(有删改)【注】抬头见喜:老北京人过年的风俗,原以残烛结穗在墙上的烛花投影取譬,现多指在屋内贴上“抬头见喜”等吉祥字样。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笔下的传统节日是矛盾的:既是喜庆之日,又是忧虑催债之时。这一领悟源于作者底层平民生活的深切体验。B.新年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时节,但这种热闹只属于他人,作者与新年相关的记忆,只有亲人离世的悲伤,与母亲相依守岁的“凄凉”。C.因生活的贫瘠而被人催债的苦恼,并没有感受过新年的喜庆,所以作者对新年冷淡,觉得没劲。D.作者更喜欢中秋,是因为他所经历的中秋比新年热闹欢快得多,三次充满喜剧色彩的醉酒经历构成了作者对中秋的美好回忆。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使用拟人等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作者醉酒后的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